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cological Land Suitability for Arid Region at River Basin Scale:Framework and Application Based on Min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 Model 被引量:3
1
作者 WEI Wei LIU Congying +2 位作者 MA Libang ZHANG Xueyuan XIE Binbi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2年第2期312-323,共12页
As an important and typical arid inland region in China,Shiyang River Basi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environment,whose ecological land suitability restricts the develop... As an important and typical arid inland region in China,Shiyang River Basi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environment,whose ecological land suitability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human activities.Therefore,Shiyang River Basin was selected as the case study,the 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model and GIS technique were integrated to create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map.We calculated the MCR value of ecological source and living source,and divided the whole basin into five partition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cological source and living source,and analyzed the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logical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ELSE)regions,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suitable ecological land includes prohibited development region and restricted development region,which accounts for 15.45%and 23.35%of the total land area of the Shiyang River Basin,respectively.These two regions mainly distributed high altitude region in the southern Qilian Mountain and low altitude region where had high density of rivers.2)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land requires not only conserving existing ecological land but also focusing on ecological buffer belts around ecological sources and improving ecological land service ability.3)Ecological networks should be constructed through artificial planting trees around the boundary of oasis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region.Buffer greenbelts should also be established between optimized development reg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model arid inland region ecological management Shiyang River Basin
下载PDF
基于MCR模型的村域土地整治分区研究--以左云县南辛窑村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南国新 吕春娟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6-279,共14页
为因地制宜进行土地整治,实现土地空间布局优化,本研究以山西省左云县南辛窑村为例,从全域土地整治视角,运用MCR模型和GIS软件结合的方法分析村域土地资源利用功能适宜性,依此划定土地整治分区,结合村庄规划定位提出相应的土地整治发展... 为因地制宜进行土地整治,实现土地空间布局优化,本研究以山西省左云县南辛窑村为例,从全域土地整治视角,运用MCR模型和GIS软件结合的方法分析村域土地资源利用功能适宜性,依此划定土地整治分区,结合村庄规划定位提出相应的土地整治发展策略。结果表明:MCR差值≤0表示生态适宜性较强,差值>0表示建设适宜性强,按照MCR差值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确定土地利用适宜性方向;在国土空间规划“三线”约束下,将研究区划分为小杂粮生产示范区、林草生态保护区、工业生产开发区、宜居核心整治区4类整治区,面积分别为232.02、529.14、5.85、5.88 hm2。整治分区后的土地资源分布格局呈现圈层夹散点的布局结构,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生态适宜性由中心向四周逐渐增强,与当地生态环境本底相吻合。研究表明,应用MCR模型实施土地整治分区,符合集聚提升型村庄发展要求,实现了耕地集中连片、居住用地集约高效、生态环境充分保护、产业发展有保障的目标,为村庄规划的科学编制和分区土地整治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分区 空间适宜性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南辛窑村 山西省
下载PDF
基于MSPA_(P)-MCR_(F)的干旱区层级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以宁夏中卫市为例
3
作者 刘园园 马彩虹 +2 位作者 滑雨琪 李聪慧 杨航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76,共10页
基于Landsat8 OLI_TIRS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路网、水系等多源数据,修正能量因子模型和重力模型,改进了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基于Landsat8 OLI_TIRS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路网、水系等多源数据,修正能量因子模型和重力模型,改进了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生态网络构建方法,以宁夏中卫市为例,探讨了层级生态网络的构建及其优化。结果表明:①干旱区生态源地识别中,需要将林地、草地和水体作为前景数据,并结合生态红线选择生态源地;②中卫市生态网络呈现出“四核三廊多点”的空间结构模式。识别出生态源地17个,占研究区面积的22.33%,其中1级和2级共计4个源地的能量因子显著高于其他源地,形成“四核”,其他源地形成“多点”,生成潜在生态廊道33条,其中一级生态廊道3条,形成“三廊”;③从生态源地质量提升、廊道加固、断裂点修复等方面提出了生态网络优化策略,除1号、7号、9号源地之间的廊道较为稳定外,其他源地间连通性较低,生态网络稳定性较差,需要建立24个生态踏脚石,并发现38个亟待开展修复的生态断裂点;④优化后生态网络的稳定性有所提升,α指数、β指数和γ指数分别提升9.5%,3.8%和4.2%,有利于促进生态物质及信息流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层级生态网络 干旱区 黄河上游
下载PDF
基于MCR模型的卡拉麦里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变化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赵晓峰 王金林 +1 位作者 王珊珊 王权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96-1406,共11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在开发活动中导致的植被破坏、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和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对1990—2019年卡拉麦里...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在开发活动中导致的植被破坏、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和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对1990—2019年卡拉麦里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结合元胞自动机-马尔可夫模型(CA-Markov)对2025年本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将卡拉麦里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分为安全区、低安全区及不安全区,安全区的面积在2010—2015年萎缩至3237.31 km^(2),主要转化为低安全区及不安全区,这一时期的人类活动严重影响到了本区的生态环境。(2)2019年,安全区面积为6265.91 km^(2),低安全区及不安全区基本恢复为自然状态,生态治理工作取得良好效果。(3)预测可知,2025年卡拉麦里地区景观格局变化不大,仍以草地、未利用地为主。生态安全区面积6421.88 km^(2),低安全区及不安全区面积有继续下降趋势。(4)在卡山保护区中部的交通路线附近形成了一条带状低安全区,将成为今后保护区生态监测与保护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arkov模型 生态安全格局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卡拉麦里地区
下载PDF
基于MCR模型的漓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22
5
作者 杨帅琦 何文 +2 位作者 王金叶 李何英 姚月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24-1833,共10页
以典型喀斯特地貌的漓江流域为研究单元,基于景观生态风险度和景观连通性指数提取生态源地,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的帮助下识别潜在生态廊道和潜在生态节点并进行赋级,最终结合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工程构建区域生态安... 以典型喀斯特地貌的漓江流域为研究单元,基于景观生态风险度和景观连通性指数提取生态源地,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的帮助下识别潜在生态廊道和潜在生态节点并进行赋级,最终结合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工程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①流域景观生态风险呈“中部南部高、东部北部低”的空间特征,较高、高风险区占流域面积43.34%.②流域内存在5个生态源地,主要为林地和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689.05km^(2),占流域总面积28.99%.③识别潜在生态廊道6条和潜在生态节点38个,集中分布在灵田镇附近.④参考生态阻力面和未来规划,构建漓江流域为“生态保育、修复、管控一体,廊道带建设并行”的生态网络格局;此外为保证廊道带的顺利建设,在区县尺度上对灵川、兴安两地给予更多的生态补偿资金及技术支持.研究可为漓江流域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及国土空间保护修复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评估 生态安全格局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模型) 喀斯特 漓江流域
下载PDF
基于MCR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例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艺璇 位宏 +3 位作者 那嘉明 欧维新 蓝菁 卢秀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62,共9页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建立对于引导城市空间扩展及维护区域生态过程的健康和稳定意义重大.以西部城市平凉为例,基于最小累计阻力(minimal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及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方法,结合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水土流失敏感性、...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建立对于引导城市空间扩展及维护区域生态过程的健康和稳定意义重大.以西部城市平凉为例,基于最小累计阻力(minimal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及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方法,结合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水土流失敏感性、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及水土保持功能4个综合指标划分生态源地,并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3个方面筛选了海拔、坡度、土地利用等8个约束条件构建阻力面,运用MCR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及生态节点,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优化保护建议.结果表明:平凉市生态源地面积为1049.38 km^(2),占总面积的9.44%,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分布状态;MCR模型共识别出16条主要生态廊道、25条次要生态廊道及34个生态节点,构成了平凉市的生态安全格局基本框架;构建了研究区"两屏、五廊、三区、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成果期望能为西部地区市域的国土空间整治及生态安全优化提供参考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态源地 生态阻力面 平凉市
下载PDF
基于MCR模型的水网平原区乡村景观生态廊道构建 被引量:51
7
作者 黄雪飞 吴次芳 +2 位作者 游和远 肖武 钟水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43-251,共9页
基于乡村文化复兴和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将湿地、湖泊、河流等生态属性的景观成分与乡村文化资源,利用生态廊道与生态踏脚石进行连接,将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连接形成景观集合,具有生态保护和人文保护双重意义。该研究以长三角地区的浙江... 基于乡村文化复兴和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将湿地、湖泊、河流等生态属性的景观成分与乡村文化资源,利用生态廊道与生态踏脚石进行连接,将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连接形成景观集合,具有生态保护和人文保护双重意义。该研究以长三角地区的浙江省嘉善县为研究区,以水域作为生态源,考虑生态廊道与文化景观的连接,采用形态学空间分析方法(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考虑景观类型和人类建设干扰的影响,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al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构建生态廊道,加入文化遗迹等景观的连接点进行优化,进而构建综合考虑生态景观与文化景观的生态网络。结果表明:研究区12块核心区作为生态源地,重要廊道有20条,一般廊道有46条,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及东北部;优化后的生态网络增加了11条规划廊道,连接30个文化遗迹点与生态斑块,形成3个区域文化与生态景观小网络,规划后网络连接度有了明显改善。生态廊道构建与乡村人文景观的连接,为水网平原地区乡村生态景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文化遗产廊道 生态廊道 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下载PDF
内蒙古土默特左旗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基于MSPA与MCR模型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韩冰 韩轶 +2 位作者 秦富仓 王新雅 段广德 《中国城市林业》 2023年第6期113-120,共8页
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所面临的生态挑战,文章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识别生态源地、构建阻力面、提取潜在生态廊道,并借此构建生态网络,提出相关的优化策略以加强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 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所面临的生态挑战,文章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识别生态源地、构建阻力面、提取潜在生态廊道,并借此构建生态网络,提出相关的优化策略以加强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核心区面积为1 109.92 km^(2),主要集中于北部山区,表现出明显的破碎化和分布不均;2)识别研究区内生态源地11个,潜在生态廊道65条,总体连通性较低;3)通过补充7个生态源地,新增55条生态廊道,生态网络结构和连通性得到了显著改善;4)识别出的118个生态断裂点,为生态网络进一步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研究结果对指导土默特左旗及更广泛区域的生态保护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可持续生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
下载PDF
基于MSPA和MCR模型的襄阳市生态网络变化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晴 郭志威 +1 位作者 齐开 赵丽娅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2期162-170,共9页
构建生态网络并对不同时期的生态网络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这在生态环境修复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向性意义.本研究以襄阳市为研究区,基于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方法和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襄阳市1997—2017年的生态网络,结合整体连通性指数... 构建生态网络并对不同时期的生态网络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这在生态环境修复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向性意义.本研究以襄阳市为研究区,基于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方法和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襄阳市1997—2017年的生态网络,结合整体连通性指数(IIC)、可能连通性指数(PC)、中介度指数(BC)和斑块节点度指数(Dg)对景观连接度进行分析,最后对不同时期的生态网络的变化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源地斑块主要分布在襄阳市的西部山区和东南部丘陵地区,其他区域呈现零星分布,东西方向连接薄弱.2)2007—2017年,襄阳市东南部斑块受到明显蚕食,廊道数量下降,斑块破碎化程度较高.3)襄阳市林地面积逐年减少,提取的七类景观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核心区面积从2007年开始,下降比例达5.62%.但IIC指数和PC指数仍保持在较良好的水平.4)网络评价指数从1997年到2017年呈下降趋势,说明襄阳市生态网络的复杂程度下降.研究结果以期为襄阳市生态环境修复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景观连通性 生态网络
下载PDF
基于MCR模型的天府新区生态廊道构建 被引量:1
10
作者 侯晓云 许戈 +2 位作者 王疆评 黎燕琼 毛颖娟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4期17-23,共7页
生态廊道可以提高源地间景观连接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选取成都片区的天府新区为研究区域,研究根据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景观连通性分析,选择生态功能重要的斑块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潜在生态廊道,并引入重力... 生态廊道可以提高源地间景观连接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选取成都片区的天府新区为研究区域,研究根据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景观连通性分析,选择生态功能重要的斑块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潜在生态廊道,并引入重力模型对生态廊道重要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通过MSPA分析得出,核心区景观类型在所有景观类型中占比最大,达58.74%;(2)识别出的14块生态源地集中分布在东部龙泉山区和中部的水体保护区,需重要保护的源地斑块为10号、12-14号;(3)共构建91条生态廊道,总长度为776.19 km^(2),面积为116.22 km^(2),定量分析了多斑块间物种迁徙所消耗的最小成本;(4)引用重力模型分析了源地间生态廊道的重要性,得出6号和7号源地间相互作用值最高,两地间的生态廊道应重点保护,林地在生态廊道中占比最高,表明生态廊道总体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重力模型(GM) 生态廊道
下载PDF
基于MSPA与MCR模型的生态网络构建——以新乡市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旭芳 翁飞帆 +2 位作者 陈榕榕 刘兴诏 丁铮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1期45-54,共10页
城市的肆意蔓延以及不断建造更新的灰色基础设施使城市景观格局呈现破碎化的状态.以新乡市为研究区,基于景观生态学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来识别生态廊道,以Arc GIS为技术支撑,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提取新乡市生态源地间潜在... 城市的肆意蔓延以及不断建造更新的灰色基础设施使城市景观格局呈现破碎化的状态.以新乡市为研究区,基于景观生态学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来识别生态廊道,以Arc GIS为技术支撑,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提取新乡市生态源地间潜在的生态廊道,结合重力模型对生态网络内斑块重要性进行分级,构建新乡市的生态网络空间,结合新乡市的发展需求,提出优化方案.结果表明:新乡市的生态源地总体规模较大,面积84819.06 hm^(2),占研究区景观要素面积的90.11%,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北部以及南部,中部很少,且源地较为破碎化.构建出新乡市的潜在生态廊道共130条,重要廊道16条,一般廊道114条,需要增加生态源地以提高生境斑块间的连通性.新乡市的重要生态廊道主要是由北部生态源地向南扩散,增加了南北间景观的连通性,在进行规划时要重点保护此廊道及周边生态,保护研究区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景观生态学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新乡市
下载PDF
基于MCR模型的神东矿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良飞 王旭 +2 位作者 王永刚 李亚翠 王恒嘉 《能源环境保护》 2020年第6期81-88,共8页
针对神东矿区2018年高分一号影像,基于源汇理论的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了神东矿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神东矿区生态安全格为142.95 km^2的11片生态源地,约占区域总面积的16%,源地的土地类型主要为草地、林地和水域,分布... 针对神东矿区2018年高分一号影像,基于源汇理论的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了神东矿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神东矿区生态安全格为142.95 km^2的11片生态源地,约占区域总面积的16%,源地的土地类型主要为草地、林地和水域,分布在人口密集的城镇和工业用地附近;53条生态廊道总长为392.84 km,穿越住宅区与工业区的生态廊道相对密集但长度有限,分散在各生态源之间的生态廊道长度相对较长。生成的40个生态节点主要分布在生态功能薄弱的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和道路等地区,整体分布较为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廊道 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 神东矿区
下载PDF
基于MCR和重力模型下的厦门市生态空间网络构建 被引量:37
13
作者 徐伟振 黄思颖 +4 位作者 耿建伟 王心怡 傅伟聪 林双毅 董建文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4-272,共9页
伴随高密集土地开发,城市内部生态栖息地被严重侵蚀,致使区域生态走廊分散度、隔离度剧增,削弱生态斑块间的有效连接,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最小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对厦门市重要生态源地进行... 伴随高密集土地开发,城市内部生态栖息地被严重侵蚀,致使区域生态走廊分散度、隔离度剧增,削弱生态斑块间的有效连接,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最小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对厦门市重要生态源地进行提取,并模拟构建其生态走廊。结果表明:1)根据MSPA分析结果,厦门市核心区在所有景观类型中占比最高,为89.29%,且景观类型多为林地,占核心区总面积49.69%;2)结合重要生态源地景观连通指数,共选取17块生态源地,其中,1号生态源地的dPC值最高(81.369),面积最大(59726.385 hm^(2));3)基于MCR和重力模型构建142条生态廊道,廊道分别占林地景观、水体景观和草地景观面积的21.57%、41.56%和17.42%。根据研究结果,在湖里区北部及集美区、海沧区南部等生态栖息地空白区适当建造小型或中型“踏脚石(stepping stone)”是十分必要的,以维持生态服务功能和区域内生态系统平衡。该研究结果可为厦门市构建更为完整结构的区域生态模式,并为类似高密度沿海建设区域生态空间网络营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重力模型(GM) 生态网络
下载PDF
基于MCR模型的内蒙古鄂托克旗生态廊道构建 被引量:8
14
作者 景艳宾 孙旭 +1 位作者 刘军 孙冬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0-177,共8页
[目的]构建内蒙古鄂托克旗的生态廊道,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供生物迁徙的路径,促进不同栖息地之间的物种交流,为鄂托克旗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的科学实施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鄂托克旗作为研究区,利用生态敏感性... [目的]构建内蒙古鄂托克旗的生态廊道,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供生物迁徙的路径,促进不同栖息地之间的物种交流,为鄂托克旗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的科学实施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鄂托克旗作为研究区,利用生态敏感性评价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的综合结果确定生态源地,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最小成本路径的方法,对生态廊道进行构建研究。[结果]①鄂托克旗生态敏感性程度较强,极度、高度敏感区面积占全旗41.31%,主要分布于西北部蒙西镇和棋盘井镇交界区;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状况较差,绝大部分地区处于中低值区,低、中值区面积占全旗95.37%;③构建了鄂托克旗生态廊道体系,生态廊道与生态源地大致构成了一个环形闭合区域,重要廊道总长721 km,一般廊道总长803 km。[结论]整体来看,鄂托克旗生态源地分散于东西两侧,布隆嘎查和察汗淖尔嘎查源地起到了沟通东西物质能量交流的桥梁作用,为保证研究区整体连通性,加强这些源地的保护显得特别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廊道 生态敏感性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mcr模型 重力模型
下载PDF
基于MCR模型的株洲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15
作者 李方洲 雷一东 《上海环境科学》 2022年第3期130-135,共6页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选取株洲市11个重要生态斑块作为生态源地,结合阻力面分析生成13条生态廊道,构建出极重要、重要、一般3种生态安全格局,为株洲市国土空间优化、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株洲市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与景观连通性的易门县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
16
作者 董欣雨 刘扬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8-177,共10页
【目的】构建与优化玉溪市易门县的生态网络,为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方法识别生态源地,并综合考虑人为与自然因素构建综合生态耗费面;采用最小... 【目的】构建与优化玉溪市易门县的生态网络,为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方法识别生态源地,并综合考虑人为与自然因素构建综合生态耗费面;采用最小累计阻力(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及重力模型提取并筛选生态廊道,构建易门县生态网络。【结果】(1)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易门县东北部及中部的优良生境区域,而在中东部和南部的分布则因人类活动较少;(2)综合生态耗费面显示:中东部与西部阻力较高,而中南部及北部则较低。通过最小成本路径分析识别出45条潜在廊道,通过重力模型提取出15条重要廊道,且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不均、长度较短。网格分析验证表明:易门县生态网络的α、β和γ值分别为0.40、1.50和0.63,网络连通度低、南北部连接缺失,可能影响物种的扩散。【结论】为优化易门县生态网络,建议新增8个生态源地及16条规划廊道;对10个重要生态节点和23个一般生态节点实行分级保护,并识别修复24个生态断裂点。研究结果为城市生态网络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 景观连通性 云南易门县
下载PDF
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和情景模拟法的滇池流域最小生态用地量化对比研究
17
作者 孙桐 雷冬梅 +2 位作者 刘林 包广静 付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135-9145,共11页
最小生态用地是保障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完整的关键性生态用地,量化最小生态用地对于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最小生态用地的内涵解析出发,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视角为切入点,提出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与... 最小生态用地是保障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完整的关键性生态用地,量化最小生态用地对于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最小生态用地的内涵解析出发,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视角为切入点,提出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与情景模拟法的最小生态用地量化的研究框架,并以滇池流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基于MCR模型,识别出研究区最小生态用地栅格数量为1275560,面积为1148.00km^(2),占流域生态用地面积50.68%,占流域总面积39.32%。(2)基于情景模拟法,比较占研究区总生态用地面积30%、40%、50%及60%的四种情景,识别出流域最小生态用地面积为1129.55km^(2),占流域生态用地面积50%,占流域总面积38.96%。(3)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情景模拟法确定的最小生态用地在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征方面表现出更高的稳定性和合理性,而在流域尺度上,MCR模型和情景模拟法确定的最小生态用地中占比最高的均为林地,分别为78.17%和47.32%;情景模拟法量化的最小生态用地的最大斑块面积指数、蔓延度指数及聚合度指数均大于MCR模型的,分别为10.62、39.57和93.39,表明情景模拟法确定的最小生态用地的优势斑块连接度更好,景观集聚程度更高,景观破碎度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生态用地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情景模拟法 滇池流域
下载PDF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北京市生态用地规划研究 被引量:64
18
作者 张继平 乔青 +2 位作者 刘春兰 王海华 裴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6313-6321,共9页
生态用地规划强调对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保护,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从保障首都基本生态安全、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北京市生态重要性进行综合评价,明确北京市重要生态用地空间分布特... 生态用地规划强调对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保护,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从保障首都基本生态安全、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北京市生态重要性进行综合评价,明确北京市重要生态用地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以重要生态用地为"源",以土地覆被类型、距道路距离和距居民点距离作为阻力因子生成阻力面,模拟重要生态用地空间扩张过程,进而设置生态用地规划情景,并从景观连通性、生态功能保障度及与现状建设用地冲突情况等3个方面对不同情景下的生态用地规划方案进行保护效能评价,最终提出北京市生态用地的适宜规模和优化布局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重要生态用地总面积为9879 km^2,占市域总面积的60.20%;生态用地的适宜规模为12417 km^2,占市域总面积的75.67%,其中,平原区生态用地的适宜规模为2944 km^2,占平原区总面积的46.45%,主要分布于建成区的外围过渡地带;山区生态用地的适宜规模为9473 km^2,占山区总面积的94.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土地利用规划 北京市
下载PDF
外来树种桉树引种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被引量:34
19
作者 赵筱青 和春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60-1871,共12页
以大面积桉树引种区云南省澜沧县为研究区,以自然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的整体保护为目标,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开展了桉树引种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GIS技术和"成本距离加权"制图分析工具,将生物和景... 以大面积桉树引种区云南省澜沧县为研究区,以自然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的整体保护为目标,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开展了桉树引种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GIS技术和"成本距离加权"制图分析工具,将生物和景观等综合因素融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把"源"扩展的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结合起来,应用于桉树引种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是可行的。(2)选择次生常绿阔林为保护"源",地表覆盖类型、海拔、坡度、土壤质地和公路等为阻力因子,建立最小累计阻力面,识别了廊道、辐射道和战略点等生态安全格局组分;用最小累积阻力阈值划分了生态缓冲区、生态过渡区、生态边缘区、农业耕作区和居民生活区等生态功能区,并界定桉树禁止种植区和桉树可种植区,最终组合成两个方案的中级和高级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方案一,中级和高级安全水平的桉树可种植区面积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33.48%和19.27%。方案二,中级和高级安全水平的桉树可种植区面积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28.37%和15.17%。(3)从"源"的扩展效果、保护广度、管理成本、难易程度及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等方面评价,认为方案二的中级安全水平格局能够相对满足澜沧县对生态、经济发展的要求。研究结果为制定研究区生态安全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引种区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生物多样性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云南澜沧县
下载PDF
生态网络视角下武汉市湿地生态格局分析 被引量:44
20
作者 何建华 潘越 刘殿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590-3601,共12页
城市湿地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湿地景观破碎化,威胁湿地生态系统安全。生态网络通过廊道连接重要生境斑块,基于生态网络分析城市湿地生态格局,不仅可了解湿地的空间分布情况,还可反映湿地系统的结构与连通性特... 城市湿地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湿地景观破碎化,威胁湿地生态系统安全。生态网络通过廊道连接重要生境斑块,基于生态网络分析城市湿地生态格局,不仅可了解湿地的空间分布情况,还可反映湿地系统的结构与连通性特征。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MSPA)方法识别湿地源地,结合地表景观类型、地形坡度及人类活动强度因素构建综合阻力面,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MCR)提取生态廊道构建湿地生态网络,最后对网络进行重要性分级。分析网络的结构及区域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湿地规模较大,但破碎化严重且空间分布不均;网络空间结构不完备但景观结构良好,重要廊道多位于城市边缘斑块间且集中分布在南部地区;各区域湿地格局特征不同,江夏区及汉南区湿地资源丰富且斑块质量高,廊道分布多且景观结构较好但重要性不高,黄陂区及东西湖区湿地总量少且形态破碎,区内廊道少、重要性低且景观结构有待改善,新洲区湿地规模小,廊道分布较少且景观结构不完善,但湿地及廊道重要性均较高。研究结果将为武汉市湿地保护与建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湿地 生态网络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