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model for the mean velocity of debris flow movement based on the minimum energy dissipation principle
1
作者 LI Xiangning CHEN Jiangang +3 位作者 CHEN Xiaoqing ZHAO Wanyu CHEN Huayong ZHANG Shaoxio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12期3961-3970,共10页
The geomorphic minimum energy dissipation principle is import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gully evolutionary theory.The impact of debris flows on channels during movement also adheres to this theory.A minimum energy diss... The geomorphic minimum energy dissipation principle is import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gully evolutionary theory.The impact of debris flows on channels during movement also adheres to this theory.A minimum energy dissipation model for debris flows has been obtained from previous studies,which is derived from the flow rules of runoff along a channel under rainfall or ice-snow meltwater conditions.However,the lack of consideration for erosion characteristics has hindered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debris flow.In this paper,the phenomenon of volume increase resulting from the entrainment along debris flow movement is considered in order to derive a model for the mean velocity,reflecting the minimum energy dissipation principle.The entire expression of the mean velocity model is determined through 38 typical glacial and rainstorm debris flow cases.To evaluat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proposed model,we employed 164 monitoring data from 1995 to 2000 in the Jiangjia gully,Yunnan,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elocity calculated by the proposed model a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ose obtained from the monitoring data.Additionally,a comparison is made between the mean velocities calculated by the proposed model and those obtained from previous studies,highlighting the exceptional applicability of the proposed model.This study will contribute to reveal the movement laws of debris flow along the chann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bris flow minimum energy dissipation principle Longitudinal profile evolution Mean velocity
下载PDF
Unit stream power,minimum energy dissipation rate,and river engineering
2
作者 Chih Ted Yang 《水道港口》 2010年第5期317-317,共1页
Unit stream pow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ominant parameter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nsport rate of sand,gravel,and hyper-concentrated sediment with wash load.Minimum energy dissipation rate theory,or its simpli... Unit stream pow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ominant parameter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nsport rate of sand,gravel,and hyper-concentrated sediment with wash load.Minimum energy dissipation rate theory,or its simplified minimum unit stream power and minimum stream power theories,can provide engineers the needed theoretical basis for river morphology and river engineering studies.The Generalized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 for Alluvial River Simulation computer mode series have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the above theories.The computer model serie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in many countries.Examples will be used to illustrate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computer models to solving a wide range of river morphology and river engineering probl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uter model minimum energy dissipation rate river engineering river morphology sediment transport unit stream power
下载PDF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Study of Turbulence Characteristics in a Vessel Agitated by a Dual Rushton Impeller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心洪 包雨云 +2 位作者 李志鹏 高正明 John M. Smith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5期700-708,共9页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IV) has been used to investigate turbulence characteristics in a 0.48 m diameter stirred vessel filled to a liquid height ( H = 1.4T ) of 0.67 m. The agitator had dual Rushton impeller...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IV) has been used to investigate turbulence characteristics in a 0.48 m diameter stirred vessel filled to a liquid height ( H = 1.4T ) of 0.67 m. The agitator had dual Rushton impellers of 0.19 m diameter ( D = 0.4T ). The developed flow patterns depend on the clearance of the lower impeller above the base of the vessel, the spacing between the two impellers, and the submergence of the upper impeller below the liq- uid surface. Their combinations can generate three basic flow patterns, named, parallel, merging and diverging flows. The results of velocity measurement show that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in the impeller jet flow region changes very little for different positions. Average velocity, trailing vortices and shear strain rate distributions for three flow patterns were measured by using PIV techniqu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iling vortex and its trajectory were described in detail for those three flow patterns. Since the space-resolution of PIV can only reach the sub-grid rather than the Kolmogorov scale, a large-eddy PIV analysis has been used to estimat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dissipation. Comparison of the distributions of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and dissipation rate in merging flow shows that the highest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and dissipation are both located in the vortex regions, but the maxima are at somewhat different lo- cations behind the blade. About 37% of the total energy is dissipated in dual impeller jet flow regions. The obtained distribution of shear strain rate for merging flow is similar to that of turbulence dissipation, with the shear strain rate around the trailing vortices much higher than in other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al Rushton impeller flow pattern large-eddy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trailing vortex kinetic energy dissipation rate
下载PDF
Turbulent Characteristic of Liquid Around a Chain of Bubbles in Non-Newtonian Fluid
4
作者 李少白 马友光 +2 位作者 朱春英 付涛涛 李怀志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5期883-888,共6页
The turbulence behavior of gas-liquid two-phase flow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eat transfer and mass transfer in many chemical processes. In this work, a 2D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IV)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 The turbulence behavior of gas-liquid two-phase flow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eat transfer and mass transfer in many chemical processes. In this work, a 2D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IV)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turbulent characteristic of fluid induced by a chain of bubbles rising in Newtonian and non-Newtonian fluids. The instantaneous flow field,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TKE) and TKE dissipation rate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TKE profiles were almost symmetrical along the column center and showed higher values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the column. The TKE was enhanced with the increase of gas flow and decrease of liquid viscosity. The maximum TKE dissipation rate appeared on both sides of the bubble chain, and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gas flow rate or liquid viscosity. These results provide an understanding for gas-liquid mass transfer in non-Newtonian flu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Newtonian fluid gas-liquid two-phase flow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dissipation rate
下载PDF
抽水蓄能电站无压泄洪洞台阶消能型式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洁玉 尚渝钧 +1 位作者 刘合睿 刘洁 《西北水电》 2024年第3期74-80,共7页
基于甘肃某抽水蓄能电站泄洪洞洞内消能设计,探讨在流量及底坡恒定的条件下,台阶尺寸与消能率的相关关系,探寻台阶尺寸的初拟原则,采用现行NB/T 10867-2021《溢洪道设计规范》中跌落流上限及滑行流下限的经验公式(坡角范围为2.86°~... 基于甘肃某抽水蓄能电站泄洪洞洞内消能设计,探讨在流量及底坡恒定的条件下,台阶尺寸与消能率的相关关系,探寻台阶尺寸的初拟原则,采用现行NB/T 10867-2021《溢洪道设计规范》中跌落流上限及滑行流下限的经验公式(坡角范围为2.86°~59.53°)进行台阶消能流态的初步判别,通过Chanson半经验公式理论计算和CFD数值模拟水工隧洞底板布置不同台阶尺寸对应的消能特性。结果表明:在流量及坡度不变的情况下,台阶尺寸(台阶步长及高度)对消能率的影响有限;台阶尺寸越大,水力要素受流动边界条件影响和扰动越明显;初拟台阶尺寸时,应分析水流掺气点位置及出现掺气均匀流位置随台阶尺寸变化向上游移动的速率,同时结合实际边界条件、便于施工及后期运维等方面综合考虑,台阶高差宜控制在0.20~0.6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蓄能电站 泄洪洞 台阶消能 流态 消能率
下载PDF
宽式防旋墩环形堰竖井水力特性分析
6
作者 姜治兵 蒋哲宇 +1 位作者 韩松林 杨晓红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9-186,共8页
目前许多拟建抽蓄工程泄洪洞的环形堰竖井入口设置了新型宽式防旋墩,以消除喉口处由不可控漩流引起的呛水等不利流态,而宽式防旋墩环形堰竖井的水气特性与以往采用起旋墩和窄式防旋墩的竖井存在较大差异,业内对其认识尚不清晰。以石台... 目前许多拟建抽蓄工程泄洪洞的环形堰竖井入口设置了新型宽式防旋墩,以消除喉口处由不可控漩流引起的呛水等不利流态,而宽式防旋墩环形堰竖井的水气特性与以往采用起旋墩和窄式防旋墩的竖井存在较大差异,业内对其认识尚不清晰。以石台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泄洪洞的竖井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分析了流态、流速、压力、消能率等水力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宽式防旋墩引导水流平顺进入竖井形成脱壁流,其尾部可形成顺畅的进气通道,空气经此通道可充分进入竖井以保持井内流态与压力的稳定;新型竖井过流能力满足要求,各部位流速、压力分布正常,总消能率达85%以上;宽式防旋墩可消除不可控漩流导致的呛水现象并引导水流在竖井内形成脱壁流态,使竖井壁面免于空蚀破坏;墩尾通气量足够时,可取消通气管及环形堰与竖井结合部突扩体型,简化工程布置。相关经验可供类似抽蓄电站工程的泄洪洞竖井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式防旋墩 环形堰竖井 脱壁流 水力特性 消能率 石台抽水蓄能电站
下载PDF
新型三段式粗颗粒浮选柱内流场数值模拟 被引量:1
7
作者 彭建 孙伟 +6 位作者 沈政昌 韩海生 晋应升 肖遥 高志勇 孙磊 罗远家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801-2818,共18页
本文对一种新型三段式粗颗粒浮选柱内流场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稳流板的加入可增强粗颗粒浮选柱内流体的湍动能和湍流耗散率,促进气泡和粗颗粒的相互作用以及湍动能、湍流耗散率和液相速度的均匀分布,从而利于矿化气泡的输送。射流... 本文对一种新型三段式粗颗粒浮选柱内流场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稳流板的加入可增强粗颗粒浮选柱内流体的湍动能和湍流耗散率,促进气泡和粗颗粒的相互作用以及湍动能、湍流耗散率和液相速度的均匀分布,从而利于矿化气泡的输送。射流管个数的增加使粗颗粒浮选柱内湍动能和湍流耗散率分布趋向于均匀。对称的4个射流管可显著改善流场分布,形成的漩涡促进了气泡与颗粒的相互作用,稳流板使气泡速度分布均匀。浮选柱内湍动能随着上升水量和充气量的增加而增大,稳流板作用明显。上升水量对稳流板上下方区域湍流耗散率的影响呈梯级分布,可实现底部紊流矿化、中部紊流−稳流转变、上部静态流态化浮选的三段式流体环境,利于粗颗粒矿物浮选的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柱 流场特性 湍动能 湍流耗散率 计算流体动力学
下载PDF
多功能泵保护阀旁路设计
8
作者 张长江 胡敏仕 易文 《阀门》 2024年第1期17-21,共5页
离心泵的最小流量控制通常使用手动阀门操作控制或限流孔板控制,手动操作控制流量误差大,而且耗时费力;限流孔板控制流量不能实现关断,造成资源浪费;设计成自动调节控制,需要增加一套自动控制回路和调节阀,造价成本较高。然而,集四种功... 离心泵的最小流量控制通常使用手动阀门操作控制或限流孔板控制,手动操作控制流量误差大,而且耗时费力;限流孔板控制流量不能实现关断,造成资源浪费;设计成自动调节控制,需要增加一套自动控制回路和调节阀,造价成本较高。然而,集四种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泵保护阀,不仅克服了前三种控制方式的不足,而且兼顾了止回阀和流量调节的功能。本文详细介绍了多功能泵保护阀在各种工况下的良性运行,以及它的使用方法、工作原理、使用功能、汽蚀的产生和消除。通过流体仿真分析、重难点计算和静密封试验,充分验证了用多功能泵保护阀替代离心泵最小流量控制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泵保护阀 最小流量 仿真 流速 压力 计算 旁通 节能 静密封试验
下载PDF
突扩突缩式内流消能工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5
9
作者 张建民 许唯临 +1 位作者 刘善均 王韦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7-33,共7页
本文采用轴对称k~ε紊流模型对收缩比0 4~0 7的突扩突缩式内流消能工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用PISO方法来解决速度场和压力场的耦合问题,得到了消能区压力特性、流场特性和紊动能耗散率等分布规律,详细地分析了收缩比对消能及空化特性的... 本文采用轴对称k~ε紊流模型对收缩比0 4~0 7的突扩突缩式内流消能工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用PISO方法来解决速度场和压力场的耦合问题,得到了消能区压力特性、流场特性和紊动能耗散率等分布规律,详细地分析了收缩比对消能及空化特性的影响。计算的压力分布、回流区长度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分析了突缩比ζ和收缩段相对长度η对消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与孔板式消能工比较,洞塞式消能工能够显著增加消能率并具有良好的抗空化性能,同时,显示了数值研究省时、节约经费和直观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缩突扩式内流消能工 κ~ε模型 紊动能耗散率 消能
下载PDF
洞塞式消能工的数值计算 被引量:9
10
作者 董建伟 许唯临 +3 位作者 邓军 刘善均 王韦 曲景学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2-15,共4页
采用K-ε紊流模型对洞塞消能紊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 ,并与模型试验进行了对比 ,压力分布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通过数值模拟 ,得出了洞塞消能的紊动能和紊动能耗散率的分布规律 ,详细地反映出洞塞的消能情况。研究表明 :用K-ε紊流... 采用K-ε紊流模型对洞塞消能紊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 ,并与模型试验进行了对比 ,压力分布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通过数值模拟 ,得出了洞塞消能的紊动能和紊动能耗散率的分布规律 ,详细地反映出洞塞的消能情况。研究表明 :用K-ε紊流模型来研究突缩突扩消能的流场是可行的 ,可以很好地发挥与物理模型相互补充、印证 ,深入揭示内部机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能工 数值计算 洞塞消能 K-Ε紊流模型 压力分布 流场 紊动能 紊动能耗散率
下载PDF
双向对冲流滴灌灌水器水力性能与消能效果 被引量:21
11
作者 郭霖 白丹 +3 位作者 王新端 何靖 周文 程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77-82,共6页
双向对冲流滴灌灌水器是1种可形成急转流、正反双向流、以及对冲混掺流等加大能量耗散效果的新型灌水器。为研究灌水器的水力性能以及流道几何参数对水力特性的影响,取灌水器几何参数作为因素,采用正交设计安排25组试验方案,开展水力性... 双向对冲流滴灌灌水器是1种可形成急转流、正反双向流、以及对冲混掺流等加大能量耗散效果的新型灌水器。为研究灌水器的水力性能以及流道几何参数对水力特性的影响,取灌水器几何参数作为因素,采用正交设计安排25组试验方案,开展水力性能测试,计算流道的局部损失系数,同时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直观和方差分析,建立几何参数与流态指数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灌水器流态指数为0.432~0.464,其水力性能良好。单元流道的局部损失系数为6.698~19.130,显示优越的消能效果。挡水件与分水件最大过水通道宽度对流态指数的影响最大。建立的几何参数与流态指数之间的回归模型R2=0.94,且验证表明其估算值与试验值相对误差小于5%,可可靠地估算流态指数。研究可为双向对冲流滴灌灌水器水力性能预研和评估、结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能 结构 流速 滴灌灌水器 工作机理 几何参数 局部水头损失
下载PDF
双向对冲流灌水器水力性能和消能机理模拟与验证 被引量:8
12
作者 郭霖 白丹 +3 位作者 王新端 何靖 周文 程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00-107,共8页
为研究双向对冲流灌水器的水力性能和消能机理,安排25组试验方案,开展流量测试与模拟计算,选取模拟精度较高的湍流模型计算不同压力区间的流态指数、正反向水流流量比,分析正反向水流分布情况。结果表明,RNG k-ε模型的流量计算值与实... 为研究双向对冲流灌水器的水力性能和消能机理,安排25组试验方案,开展流量测试与模拟计算,选取模拟精度较高的湍流模型计算不同压力区间的流态指数、正反向水流流量比,分析正反向水流分布情况。结果表明,RNG k-ε模型的流量计算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为1.656%~3.151%,与其他模型相比,RNG k-ε模型的相对误差较小;灌水器的流态指数为0.414~0.483,水力性能良好,尤其在低压区间,流态指数为0.414~0.456,正反向水流流量比趋近于1,水力性能更加突出;随压力的增大,反向水流的流量增幅较快,流量比减小,水力性能降低;正反向水流在挡水装置的齿尖形成对冲与混掺是消能的核心,而水流分布不均会影响灌水器的消能效果;在灌水器边壁增加多个改变流向的挡水装置,可优化双向水流配比,提高水力性能,从而验证不同压力区间、不同流量比与水力性能的内在关系。研究可对灌水器结构优化、水力性能提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能 数值分析 流量 灌水器 水力性能
下载PDF
流体最小熵产生原理与最小能耗率原理(Ⅰ) 被引量:21
13
作者 徐国宾 练继建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5-40,共6页
最小能耗率的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至今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要数美籍华裔学者杨志达(YangC.T.)等人提出的最小能耗率原理。作者通过分析研究,指出杨志达提出的最小能耗率原理存在着某些缺陷,并基于非平衡态热力学的最小熵... 最小能耗率的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至今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要数美籍华裔学者杨志达(YangC.T.)等人提出的最小能耗率原理。作者通过分析研究,指出杨志达提出的最小能耗率原理存在着某些缺陷,并基于非平衡态热力学的最小熵产生原理重新推导了流体最小能耗率原理的数学表达式。论文分Ⅰ、Ⅱ两篇,这是第Ⅰ篇。本篇一是对最小能耗率原理的研究进行了简要回顾,着重指出杨志达的最小能耗率原理存在的缺陷;二是介绍了最小熵产生原理,目的是为推导流体最小能耗率原理的数学表达式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 河流 开放系统 最小能耗率原理 最小熵产生原理 非平衡态热力学
下载PDF
最小能耗率理论在分汊河段的应用 被引量:10
14
作者 严以新 葛亮 高进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92-697,共6页
 运用最小能耗率理论,研究了分汊河流的河相关系,得到了冲积河流支汊在自由发展或受制状况下的河流各几何要素和水动力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为进一步理解河道发展规律,制定航道整治工程方案提供了有用参考,也可与其它理论的数模计算...  运用最小能耗率理论,研究了分汊河流的河相关系,得到了冲积河流支汊在自由发展或受制状况下的河流各几何要素和水动力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为进一步理解河道发展规律,制定航道整治工程方案提供了有用参考,也可与其它理论的数模计算相互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流角 偏转角 最小能耗率 河相关系 分汊河流 河流动力学 航道整治
下载PDF
粘性土坡面细沟流的水力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沙际德 白清俊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9-44,共6页
发生于粘性土坡细沟侵蚀中的细沟流 ,其特性多从地理角度进行描述 ,因而对细沟的认识也不一致。本文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 ,对细沟流的水力特性从最小耗能原理及水力学的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不仅对细沟侵蚀过程中的“跌坑”现象的... 发生于粘性土坡细沟侵蚀中的细沟流 ,其特性多从地理角度进行描述 ,因而对细沟的认识也不一致。本文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 ,对细沟流的水力特性从最小耗能原理及水力学的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不仅对细沟侵蚀过程中的“跌坑”现象的形成进行了分析 ,也得出了有别于明渠水流的细沟流的一些水力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沟流 跌坑 最小耗能 水力特性 粘性土坡面 侵蚀 水土流失
下载PDF
平原冲积河流及潮汐河口河相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陆倩 龚政 +1 位作者 李欢 张长宽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7-11,共5页
河相关系的研究旨在寻求河床形态和流域水文、动力因子间的定量关系。在介绍国内外平原冲积河流及潮汐河口河相关系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基于水文统计的经验分析法、量纲分析法、河床最小活动性假说、水流最小能耗率极值假说以及仙农熵... 河相关系的研究旨在寻求河床形态和流域水文、动力因子间的定量关系。在介绍国内外平原冲积河流及潮汐河口河相关系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基于水文统计的经验分析法、量纲分析法、河床最小活动性假说、水流最小能耗率极值假说以及仙农熵理论等5种代表性的河相关系研究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阐述了5种方法的适用性。同时,进一步指出了目前研究河相关系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相关系 潮汐河口 水流最小能耗率 河床最小活动性
下载PDF
公伯峡水电站水平旋流泄洪洞试验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巨江 卫勇 陈念水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8-91,共4页
本文结合公伯峡水电站旋流泄洪洞水工模型试验研究 ,提出了水平旋流泄洪洞泄流能力、螺旋流流速沿程分布及其径向分布、壁面压力、通风量等计算方法。通过体型优化 ,较好地解决了起旋器与旋流洞连接拐角处的负压和掺气问题 ,有效地避免... 本文结合公伯峡水电站旋流泄洪洞水工模型试验研究 ,提出了水平旋流泄洪洞泄流能力、螺旋流流速沿程分布及其径向分布、壁面压力、通风量等计算方法。通过体型优化 ,较好地解决了起旋器与旋流洞连接拐角处的负压和掺气问题 ,有效地避免了空蚀破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学 水平旋流泄洪洞 流速分布 通气量 消能率
下载PDF
利用能量耗散率计算管流的平均剪切率 被引量:23
18
作者 张劲军 严大凡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8-90,共3页
含蜡原油的流变性与其所经历的剪切历史有关。以往用截面平均剪切率或湍流时的管壁剪切率衡量流体管流的剪切历史 ,有不当之处。根据能量耗散率与剪切率的关系 ,提出了按流体的体积平均能量耗散率计算流体平均剪切率的方法 ,即可根据流... 含蜡原油的流变性与其所经历的剪切历史有关。以往用截面平均剪切率或湍流时的管壁剪切率衡量流体管流的剪切历史 ,有不当之处。根据能量耗散率与剪切率的关系 ,提出了按流体的体积平均能量耗散率计算流体平均剪切率的方法 ,即可根据流体的密度、平均流速、管道直径、流动的摩擦因子或摩阻压降以及流变参数计算牛顿流体和幂律流体管流的平均剪切率。对于湍流 ,按本方法计算的平均剪切率能合理地度量流体的平均剪切历史。在原油管道正常运行的雷诺数范围内 ,按截面平均方法计算的湍流剪切率比按体积平均能量耗散率计算的结果约偏低 2 0 %~ 4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能量耗散率 计算 管流 平均剪切率 石蜡基原油 剪切历史 湍流
下载PDF
分形理论在河型研究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卫红 徐鹏 田世民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5-42,共8页
简述了当前河型研究现状、分形理论的特点方法及其目前在天然河道的应用现状,并结合分形理论对基于最小能耗率的河流演变理论进行探讨,研究了一定水沙条件下,河流能耗的分形理论表示公式,扩展了河道几何边界条件对于能量损耗的表述方法... 简述了当前河型研究现状、分形理论的特点方法及其目前在天然河道的应用现状,并结合分形理论对基于最小能耗率的河流演变理论进行探讨,研究了一定水沙条件下,河流能耗的分形理论表示公式,扩展了河道几何边界条件对于能量损耗的表述方法,推导了河型判别的分维数公式,并提出了目前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模型 分形理论 最小能耗率 分形特征弯曲度 河床稳定
下载PDF
基于最小可用能耗率原理的河流水沙数学模型 被引量:19
20
作者 陈绪坚 胡春宏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38-45,共8页
本文把河流视为具有能量紊动黏性热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根据耗散结构的熵和能耗理论,提出了保持冲积河流稳定的最小可用能耗率原理和公式。该原理全面地反映了河道输水输沙的能耗特性,在数学上完整地表达了冲积河流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 本文把河流视为具有能量紊动黏性热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根据耗散结构的熵和能耗理论,提出了保持冲积河流稳定的最小可用能耗率原理和公式。该原理全面地反映了河道输水输沙的能耗特性,在数学上完整地表达了冲积河流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自动调整作用原理。应用该原理的公式封闭河床演变方程组,建立了冲积河流河道输水输沙优化的数学模型,根据该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了黄河下游河道输水输沙的规律,并解释了河床演变的各种现象。应用该模型计算了黄河下游各河段输水输沙优化的临界指标,并提出了有利于改善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的建议,为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演变 熵和能耗 最小可用能耗率原理 数学模型 输水输沙优化 黄河下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