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rowth and Development Responses of Tobacco (<i>Nicotiana tabacum</i>L.) to Changes in Physical and Hydrological Soil Properties Due to Minimum Tillage
1
作者 Francesca Orlando Marco Napoli +4 位作者 Anna Dalla Marta Francesca Natali Marco Mancini Camillo Zanchi Simone Orlandini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1年第3期334-344,共11页
Minimum tillage is a soil conservation practice involving a reduction in soil disturbance and topsoil compaction, which could minimiz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e tobacco cultivation system.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 Minimum tillage is a soil conservation practice involving a reduction in soil disturbance and topsoil compaction, which could minimiz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e tobacco cultivation system.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and growth responses of Nicotiana tabacum and the changes in the physical and hydrological soil properties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two different treatments: minimum tillage (MT) and conventional tillage (CT). MT did not cause any pronounced differences in the crop yield compared to CT, instead it positively affected the physical and hydrological soil properties and the plants’ vegetative growth. Under MT, the soil showed a higher structural stability than CT with significantly lower compaction values. With MT the soil showed a higher capacity to maintain and store water during the drought periods, evidenced by soil moisture value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T. Tobacco on MT showed a good response, significantly prolonging the vegetative growth stage which at harvest determined a higher stem height, greater number of leaves and longer interno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mum tillage PHENOLOGY Yield SOIL Moisture SOIL Compaction
下载PDF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Feasibility of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t Mt.Everest 被引量:1
2
作者 XIE Aihong REN Jiawen +1 位作者 QIN Xiang KANG Shik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08年第1期32-37,共6页
Mt.Everest (27°54' N,86°54' E),the highest peak,is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earth's 'third' pole,at an elevation of 8844.43 m. Due to the difficult logistics in the extreme high elevation... Mt.Everest (27°54' N,86°54' E),the highest peak,is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earth's 'third' pole,at an elevation of 8844.43 m. Due to the difficult logistics in the extreme high elevation regions over the Himalayas,observational meteorological data are very few on Mt. Everest. In 2005,an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was operated at the East Rongbuk glacier Col of Mt. Everest over the Himalayas. The observational data have been compared with the reanalysis data from 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EP/NCAR),and the reliability of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the Himalayan region,after the reanalyzed data were interpolated in the horizontal to the location of Mt. Everest and in the vertical to the height of the observed sites. The reanalysis data can capture much of the synoptic-scale variability in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although the reanalysis values are systematically lower than the observation. Furthermore,most of the variability magnitude is,to some degree,underestimated. In addition,the variation extracted from the NCEP/NCAR reanalyzed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prominently appears one-day lead to that from the observational data,which is more important from the standpoint of improving the safety of climbers who attempt to climb Mt. Everest pea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CEP/NCAR daily averaged pressure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high Himalayas mt.Everest
下载PDF
我国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秦猛 董全中 +4 位作者 薛红 张明明 李微微 宋欢 翟玲侠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1,共11页
保护性耕作是通过少耕、免耕以及地表覆盖秸秆等措施,减少农田水土流失,保护农田生态环境,获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环境友好型耕作模式。为减少土壤侵蚀、荒漠化以及盐碱化等导致的耕地退化,土壤管理方式需要由传统的耕作转... 保护性耕作是通过少耕、免耕以及地表覆盖秸秆等措施,减少农田水土流失,保护农田生态环境,获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环境友好型耕作模式。为减少土壤侵蚀、荒漠化以及盐碱化等导致的耕地退化,土壤管理方式需要由传统的耕作转向保护性耕作,以保护土壤环境、稳粮增收。介绍了保护性耕作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系统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未来保护性耕作的发展重点与难点,并对保护性耕作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健全保护性耕作发展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免少耕播种 秸秆还田 农业机械化 技术模式
下载PDF
基于耕作指数评价东北风沙土肥沃耕层构建周期效果
4
作者 李清 苗淑杰 乔云发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5期109-115,共7页
评价不同肥沃耕层构建模式周期对东北风沙土耕层质量的影响,为该地区合理肥沃耕层构建模式选择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建立了东北风沙土肥沃耕层评价指标的最小数据集(MDS),结合最小数据集的耕作指数(TI-MDS)定量评价了传统耕作... 评价不同肥沃耕层构建模式周期对东北风沙土耕层质量的影响,为该地区合理肥沃耕层构建模式选择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建立了东北风沙土肥沃耕层评价指标的最小数据集(MDS),结合最小数据集的耕作指数(TI-MDS)定量评价了传统耕作、免耕、打破犁底层、传统耕作+有机肥和翻耕+秸秆还田5种不同肥沃耕层构建方式下的东北风沙土耕层构建一个循环周期后的质量,并采用Nash有效系数(Ef)和相对偏差系数(Er)加以验证。结果表明:全量数据集耕作指数(TI-TDS)均值为0.47,最小数据集耕作指数(TI-MDS)均值为0.48,TI-TDS与TI-MDS相关系数R为0.958**,二者呈显著正相关。TI-MDS与玉米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895**),Nash有效系数(Ef)为0.909,偏差系数(Er)为0.017,可见TI-MDS合理性较高,可用于定量评价风沙土耕层土壤质量。由耕作评价指数可知,与传统耕作对照相比,传统耕作+有机肥模式的土壤质量提高了一个等级,达到高肥力水平;而与免耕、打破犁底层和翻耕+秸秆还田3种模式的耕层土壤质量差异不显著,保持在中肥力水平。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东北风沙土农业生产过程中,采取传统耕作配施有机肥的肥沃耕层构建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土 肥沃耕层 耕作指数 最小数据集
下载PDF
Energy efficiency and soil conservation in conventional,minimum tillage and no-tillage 被引量:3
5
作者 Teodor Rusu 《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 SCIE 2014年第4期42-49,共8页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determine the capacity of a soil tillage system in soil conservation,in productivity and in energy efficiency.The minimum tillage and no-tillage systems represent good alternati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determine the capacity of a soil tillage system in soil conservation,in productivity and in energy efficiency.The minimum tillage and no-tillage systems represent good alternatives to the conventional(plough)system of soil tillage,due to their conservation effects on soil and to the good production of crops(Maize,96%-98%of conventional tillage for minimum tillage,and 99.8%of conventional tillage for no till;Soybeans,103%-112%of conventional tillage for minimum tillage and 117%of conventional tillage for no till;Wheat,93%-97%of conventional tillage for minimum tillage and 117%of conventional tillage for no till.The choice of the right soil tillage system for crops in rotation help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thus for maize:97%-98%energy consumption of conventional tillage when using minimum tillage and 91%when using no-tillage;for soybeans:98%energy consumption of conventional tillage when using minimum tillage and 93 when using no-tillage;for wheat:97%-98%energy consumption of conventional tillage when using minimum tillage and 92%when using no-tillage.Energy efficiency is in relation to reductions in energy use,but also might include the efficiency and impact of the tillage system on the cultivated plant.For all crops in rotation,energy efficiency(energy produced from 1 MJ consumed)was the best in no-tillage-10.44 MJ ha-1 for maize,6.49 MJ ha-1 for soybean,and 5.66 MJ ha-1 for wheat.An analysis of energy-efficiency in agricultural systems includes the energy consumed-energy produced-energy yield comparisons,but must be supplemented by soil energy efficiency,based on the conservative effect of the agricultural system.Only then will the agricultural system be sustainable,durable in agronomic,economic and ecological terms.The implementation of minimum and no-tillage soil systems has increased 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from 2%to 7.6%and water stable aggregate content from 5.6%to 9.6%,at 0-30 cm depth,as compared to the conventional system.Accumulated water supply was higher(with 12.4%-15%)for all minimum and no-tillage systems and increased bulk density values by 0.01%-0.03%(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While the soil fertility and the wet aggregate stability have initially been low,the effect of conservation practices on the soil characteristics led to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water permeability in the soil.Availability of soil moisture during the crop growth period led to a better plant watering condition.Subsequent release of conserved soil water regulated the plant water condition and soil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tillage minimum tillage YIELD Energy efficiency Soil conservation
原文传递
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研究进展 被引量:151
6
作者 何进 李洪文 +2 位作者 陈海涛 卢彩云 王庆杰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9,共19页
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包括免少耕播种、秸秆残茬管理及表土耕作技术等。在回顾分析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概况、技术模式和效应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秸秆残茬管理、表土耕作技术与机具、免少耕播种关键技术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及发展... 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包括免少耕播种、秸秆残茬管理及表土耕作技术等。在回顾分析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概况、技术模式和效应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秸秆残茬管理、表土耕作技术与机具、免少耕播种关键技术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及发展动态。结合国内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与应用需求,在分析归纳现阶段保护性耕作技术难点的基础上,从改进机具关键作业部件加工工艺与材料、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与机具结构优化、提升机具智能化测控与信息化管理、实现农机与农艺结合和形成因地适宜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等方面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免少耕播种 秸秆残茬管理 表土耕作
下载PDF
少免耕对灌溉农田冬小麦/夏玉米作物水、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48
7
作者 江晓东 李增嘉 +3 位作者 侯连涛 王芸 王雪 颜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20-24,共5页
土壤耕作可影响土壤硝态氮的淋失、土壤的贮水量和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为了研究少免耕在冬小麦套作夏玉米一年两熟灌溉农田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采用了5种土壤耕作体系(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常规耕作秸秆... 土壤耕作可影响土壤硝态氮的淋失、土壤的贮水量和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为了研究少免耕在冬小麦套作夏玉米一年两熟灌溉农田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采用了5种土壤耕作体系(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缺口圆盘耙耕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在山东龙口进行了田间试验。利用烘干法测定了土壤含水率,利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了土壤硝态氮的含量。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耕作,少耕特别是旋耕还田方式能够增加土壤贮水量、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全年作物产量,提高土壤0~60cm层次硝态氮含量、减少硝态氮的淋失。以旋耕还田为主的耕作体系可以在该地区应用,而免耕覆盖则不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免耕 灌溉 作物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硝态氮
下载PDF
少免耕模式对冬小麦花后旗叶衰老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2
8
作者 江晓东 迟淑筠 +3 位作者 李增嘉 宁堂原 王芸 邵国庆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5-58,共4页
小麦开花后旗叶的生理活性对产量存在显著影响。为了研究少免耕耕作体系对冬小麦旗叶衰老状况的影响,采用4种土壤耕作模式(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耙耕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在山东龙口进行了3年田间试验,研究了耕作模式对... 小麦开花后旗叶的生理活性对产量存在显著影响。为了研究少免耕耕作体系对冬小麦旗叶衰老状况的影响,采用4种土壤耕作模式(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耙耕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在山东龙口进行了3年田间试验,研究了耕作模式对小麦产量及花后不同时期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模式相比,旋耕秸秆还田和耙耕秸秆还田模式旗叶衰老过程中活性氧清除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强,SOD、POD活性变化幅度较常规耕作模式平稳;免耕覆盖模式小麦旗叶在蜡熟期MDA含量显著低于其他模式,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表现出明显的贪青晚熟的特点。旋耕秸秆还田和耙耕秸秆还田模式产量与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差异不显著,免耕秸秆覆盖模式产量显著低于其他耕作模式。研究表明短期(1~3年)少耕耕作模式可以在该地区应用,而免耕覆盖则不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免耕 冬小麦 旗叶 衰老 产量
下载PDF
东北黑土地玉米免少耕播种技术与机具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9
作者 王庆杰 曹鑫鹏 +3 位作者 王超 李洪文 何进 卢彩云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5,共15页
以秸秆覆盖还田和玉米免少耕播种为主要技术特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本文综述了东北黑土区目前主要的玉米免少耕播种技术模式与配套机具,重点对比分析了秸秆覆盖还田条件下种床整备机具工作原理及... 以秸秆覆盖还田和玉米免少耕播种为主要技术特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本文综述了东北黑土区目前主要的玉米免少耕播种技术模式与配套机具,重点对比分析了秸秆覆盖还田条件下种床整备机具工作原理及其技术特点。在阐述现有玉米免少耕播种技术模式及配套装备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建议重点围绕种床整备、高速精量排种、智能电驱排种、播深智能控制、垄作免少耕播种、农机农艺融合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以期为东北黑土地玉米免少耕播种技术与机具研究提供装备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地 保护性耕作 免少耕播种 种床整备 玉米
下载PDF
少免耕模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42
10
作者 董文旭 陈素英 +1 位作者 胡春胜 尹春梅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1-144,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华北平原山前平原区不同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的生长发育进程的变化及对产量的影响。根据冬小麦播种前的土壤耕作方式的不同,设深耕处理、少耕处理和免耕处理3类、6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方式明显影响小麦的出苗...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华北平原山前平原区不同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的生长发育进程的变化及对产量的影响。根据冬小麦播种前的土壤耕作方式的不同,设深耕处理、少耕处理和免耕处理3类、6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方式明显影响小麦的出苗率,传统翻耕处理出苗率比免耕高出27.1%~46.2%。由于秸秆的覆盖,免耕处理小麦返青期低温偏低,导致生育期推迟7~10d,后期作物生长受到明显影响,是造成免耕处理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由于免耕处理蒸发较小和小麦根系不发达,NO3^--N淋失到土壤剖面的100cm以下,不仅使氮肥利用率低,也是造成免耕减产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耕 免耕 冬小麦 产量 秸秆还田
下载PDF
少免耕与秸秆还田对极端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6
11
作者 吕美蓉 李增嘉 +3 位作者 张涛 宁堂原 赵建波 李洪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1-46,共6页
为了高效利用天然降雨,缓和农业水资源短缺,该试验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设置耕作措施和秸秆2个因素,其中耕作措施分为常规耕作、深松耕、耙耕、旋耕、免耕5种,秸秆因素分为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与不还田,共10个处理,研究了耕作措施... 为了高效利用天然降雨,缓和农业水资源短缺,该试验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设置耕作措施和秸秆2个因素,其中耕作措施分为常规耕作、深松耕、耙耕、旋耕、免耕5种,秸秆因素分为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与不还田,共10个处理,研究了耕作措施与秸秆因素对极端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无论秸秆还田与否,相对于常规耕作,深松耕能提高土壤水分充足期的土壤含水率,增加冬小麦产量,尤其是深松耕秸秆还田,比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分别高25.74%和11.45%。秸秆因素在土壤水分充足时影响土壤含水率方面占主导地位,秸秆因素与耕作措施在土壤水分亏缺时影响土壤含水率和冬小麦产量方面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免耕、深松耕、耙耕与秸秆还田的交互效应能够增加集雨,提高冬小麦产量。研究结果还表明,冬小麦产量与土壤水分亏缺时土壤含水率相关不显著,而与土壤水分充足期土壤含水率相关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土壤含水率 耕作 少免耕 还田 极端土壤水分 产量
下载PDF
少免耕栽培晚稻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及活度的动态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李倩 谭周进 +2 位作者 李建国 屠乃美 肖启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5-417,共3页
为探明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生物学特征的影响,以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保障土壤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1/3稻草覆盖少免耕对晚稻土壤微生物区系及活度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几类微生物的数量在晚稻不同生育期都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 为探明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生物学特征的影响,以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保障土壤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1/3稻草覆盖少免耕对晚稻土壤微生物区系及活度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几类微生物的数量在晚稻不同生育期都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并且在晚稻分蘖盛期最高.好气性细菌、放线菌、真菌及微生物活度从高到低为少耕土壤、翻耕土壤、免耕土壤,而厌气性细菌数量从高到低为翻耕土壤、少耕土壤、免耕土壤.通过对土壤微生物分析评价发现,在提高土壤质量和利于作物生长方面,少量秸秆还田少耕要优于少量秸秆还田翻耕和免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免耕 水稻土 微生物区系 微生物活度
下载PDF
长期少耕对玉米产量与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1983~2002) 被引量:19
13
作者 何奇镜 佟培生 +1 位作者 边少锋 张丽华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z1期99-102,104,共5页
在玉米连作基础上连续少耕20年,玉米平均产量9015.7kg/hm2,比连耕20年增产4%;在干旱灾年平均产量6933.5kg/hm2,比连耕增产6.7%,具有较强的抗旱力。土壤紧实度(容重)保持在1.263~1.353g/cm3的最佳状态,土壤绝对含水量高于连耕10.66~13.... 在玉米连作基础上连续少耕20年,玉米平均产量9015.7kg/hm2,比连耕20年增产4%;在干旱灾年平均产量6933.5kg/hm2,比连耕增产6.7%,具有较强的抗旱力。土壤紧实度(容重)保持在1.263~1.353g/cm3的最佳状态,土壤绝对含水量高于连耕10.66~13.7kg/m3,土壤pH6.1(呈中性反应)大于连耕pH5.7(呈微酸性反应),缓冲作用强于连耕。土壤全P和速效N、P、K高于连耕,保肥能力强于连耕,经济效益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耕 玉米 土壤 经济效益
下载PDF
耕作措施对华北夏玉米田土壤温度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王福军 张明园 +1 位作者 张海林 陈阜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48-852,共5页
为探讨长期耕作措施下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季土壤温度与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本研究对四种耕作处理(免耕秸秆还田NTS,旋耕秸秆还田RTS,翻耕秸秆还田CTS和翻耕秸秆不还田CT)下土壤层次的温度和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土壤层... 为探讨长期耕作措施下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季土壤温度与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本研究对四种耕作处理(免耕秸秆还田NTS,旋耕秸秆还田RTS,翻耕秸秆还田CTS和翻耕秸秆不还田CT)下土壤层次的温度和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土壤层次的各耕作处理均从6:00-18:00呈现正弦波的变化特征;免耕、旋耕等保护性耕作处理在玉米的生育期内温度变化平稳,日均差均小于翻耕秸秆还田和翻耕秸秆不还田;免耕秸秆还田处理土壤酶活性最高,脲酶活性在夏玉米的3个生育期(播种期、大喇叭口期和收获期)分别高于翻耕秸秆不还田处理28.98%,35.62%和24.9%,碱性磷酸酶分别高32.7%,11.94%和10.39%,脱氢酶分别高27.53%,20.39%和30.53%,旋耕和翻耕秸秆还田处理3种酶的活性也明显高于翻耕秸秆不还田处理;旋耕与翻耕秸秆还田处理脲酶和碱性磷酸酶的差异不显著,脱氢酶的差异达到了5%的差异显著水平;通过研究表明在华北平原采用少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以提高土壤酶活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少免耕 土壤温度 脲酶 碱性磷酸酶 脱氢酶
下载PDF
少免耕模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23
15
作者 江晓东 迟淑筠 +1 位作者 宁堂原 李增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3-256,共4页
土壤耕作影响土壤呼吸。为了研究耕作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高产灌溉农田全年土壤呼吸的影响,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采用了翻耕、旋耕、耙耕和免耕4种土壤耕作模式在山东龙口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全年土壤呼吸速率翻耕>旋耕>... 土壤耕作影响土壤呼吸。为了研究耕作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高产灌溉农田全年土壤呼吸的影响,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采用了翻耕、旋耕、耙耕和免耕4种土壤耕作模式在山东龙口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全年土壤呼吸速率翻耕>旋耕>耙耕>免耕,平均分别为515.70,491.08,485.63,455.65 mg/(m2.h),模式间差异显著。各模式土壤呼吸速率与5 cm土壤温度的相关性最大。翻耕、旋耕、耙耕和免耕模式全年秸秆腐解率分别为91.94%,89.72%,86.86%和66.22%,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正相关。3年定位试验后,翻耕、旋耕、耙耕和免耕模式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7.66,8.62,8.93,8.07 g/kg,皆高于定位试验开始时的7.61 g/kg,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农田土壤为碳汇,旋耕和耙耕两种模式的碳汇功能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免耕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秸秆腐解率 土壤有机碳含量
下载PDF
少免耕模式对冬小麦生育后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5
16
作者 江晓东 王芸 +3 位作者 侯连涛 李增嘉 王雪 郭志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6-69,共4页
小麦开花后光合性能对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少免耕耕作体系对冬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采用了4种土壤耕作模式(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缺口圆盘耙耕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在山东龙口进行了田间试验,测定了小麦开... 小麦开花后光合性能对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少免耕耕作体系对冬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采用了4种土壤耕作模式(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缺口圆盘耙耕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在山东龙口进行了田间试验,测定了小麦开花后旗叶的光合参数、荧光动力学参数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开花后常规耕作模式的光合速率(Pn)高于旋耕还田和耙耕还田两种少耕模式,但两种少耕模式特别是耙耕还田模式的旗叶叶片衰老晚于常规还田模式,在籽粒灌浆末期仍然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最大光化学效率(F 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 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叶片有效光合时间和光合功能持续期长,有利于籽粒的充实。研究表明旋耕还田模式和耙耕还田模式可以在该地区应用,而免耕覆盖模式则不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免耕 冬小麦 光合特性 荧光动力学参数 叶绿素含量
下载PDF
草甸白浆土水解酶活性和动力学特性对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玉兰 王俊宇 +2 位作者 陈振华 张广娜 陈利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3-167,共5页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传统耕作(CT)为对照,研究了免耕(NT)和少耕(RT)对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草甸白浆土土壤与碳、氮、磷、硫元素转化相关的九种水解酶(α—葡糖苷酶、β—葡糖苷酶、α—半乳糖苷酶、β半乳糖苷酶活性脲酶、蛋白酶、磷酸...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传统耕作(CT)为对照,研究了免耕(NT)和少耕(RT)对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草甸白浆土土壤与碳、氮、磷、硫元素转化相关的九种水解酶(α—葡糖苷酶、β—葡糖苷酶、α—半乳糖苷酶、β半乳糖苷酶活性脲酶、蛋白酶、磷酸单酯酶、磷酸二酯酶和芳基硫酸醅酶)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脲酶、磷酸单酯酶、磷酸二酯酶、芳基硫酸酯酶及β—葡糖苷酶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RT,NT)降低土壤pH值,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氮:42.0%,21.6%;总碳:26.6%,12.2%;总氮:16.6%,15.8%)含量,提高了土壤α—半乳糖苷酶、β—半乳糖苷酶和α—葡糖苷酶、蛋白酶活性活性,但脲酶活性却降低,参与土壤磷素及硫素转化的磷酸单酯酶、磷酸二酯酶和芳基硫酸酯酶活性差异不显著,传统耕作处理(CT)与免耕(NT)处理土壤中芳基硫酸酯酶活性著高于少耕(MT)处理。土壤水解酶动力学参数对耕作方式的反应与表观活性对耕作方式的反应不一致,草甸白浆土短期(三年)保护性耕作已经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土壤改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耕作 免耕 少耕 土壤酶活性 土壤酶动力学特性
下载PDF
茬地覆盖少耕、免耕播种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婉珠 陈永成 +1 位作者 刘玉波 钱兴盛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1期45-48,共4页
介绍了国内外旱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茬地覆盖少耕、免耕播种技术的科学依据和优越性 ,结合新疆的区域特点提出实施茬地覆盖少耕、免耕播种技术是实现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目前我区农学与农机相结合已取得的科... 介绍了国内外旱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茬地覆盖少耕、免耕播种技术的科学依据和优越性 ,结合新疆的区域特点提出实施茬地覆盖少耕、免耕播种技术是实现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目前我区农学与农机相结合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及“两早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情况 ,指出新疆推广茬地覆盖少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茬地覆盖 少耕 免耕 播种 保护性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抗旱耕作法 旱地
下载PDF
稻根象甲种群空间格局及其受耕法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戴志一 杨益众 +2 位作者 黄东林 黄寿山 王春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1期47-52,共6页
本文根据36块田的调查,用种群空间格局参数I、C_A、I_δ、m~*/m和α、β值进行分析,稻根象甲幼虫和(?)≥0.6头/样方(每样方为0.5m^2)的成虫种群,在稻田均属具公共k值的负二项分布;(?)<0.6头/样方的成虫种群则为随机分布。成虫聚块的... 本文根据36块田的调查,用种群空间格局参数I、C_A、I_δ、m~*/m和α、β值进行分析,稻根象甲幼虫和(?)≥0.6头/样方(每样方为0.5m^2)的成虫种群,在稻田均属具公共k值的负二项分布;(?)<0.6头/样方的成虫种群则为随机分布。成虫聚块的大小和面积与平均密度有关。低密度时种群的聚集主要由于环境的异质性;高密度时种群的聚集则由本身的行为习性所致。随着耕作强度的增加,幼虫种群的聚集度和越冬死亡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根象甲 种群空间格局 少免耕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及其溶磷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8
20
作者 范丙全 刘巧玲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30-132,共3页
试验研究保护性耕作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及其溶P特性结果表明,免耕和秸秆还田均能促进土壤麦角固醇的增加,而少耕却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耕作方式间土壤有机碳水平无明显差异,但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免耕处理土壤微... 试验研究保护性耕作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及其溶P特性结果表明,免耕和秸秆还田均能促进土壤麦角固醇的增加,而少耕却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耕作方式间土壤有机碳水平无明显差异,但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免耕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显著增加,深耕处理土壤微生物量则较低,秸秆还田微生物量显著高于无秸秆对照。浅耕处理溶P细菌数量最高,免耕最少,但少耕和免耕处理溶P微生物的溶P能力大于深耕及浅耕,秸秆还田对溶P微生物群体和高效溶P菌生长均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秸秆还田 土壤微生物 溶磷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