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最小存活种群的确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晓波 王克 +1 位作者 范猛 李宪高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6-90,共5页
以Allee的集群理论为基础 ,从种群内部的生态学机制出发 ,把物种划分为补偿物种 (compensationsspecies)、中性物种 (middlespecies)与退偿物种(depensationspecies)三个类别 .同时应用数学生态方法进行了种群生存力分析(PVA)的理论探... 以Allee的集群理论为基础 ,从种群内部的生态学机制出发 ,把物种划分为补偿物种 (compensationsspecies)、中性物种 (middlespecies)与退偿物种(depensationspecies)三个类别 .同时应用数学生态方法进行了种群生存力分析(PVA)的理论探讨 ,提出了最小存活种群 (MVP)与物种濒危度的新观点 .最后 ,对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生态 种群生存力分析 最小存活种群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下载PDF
植物种群生存力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彭少麟 汪殿蓓 李勤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2175-2185,共11页
对十多年来国外植物 PVA的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 :具体分析了影响植物种群生存力的各种随机性因子及确定性因子 ;总结了植物 PVA研究的方法步骤及采用的模拟模型 ;探讨了植物 PVA的难点、PVA对管理措施的评价效果 ;并提出对今后植物 PVA... 对十多年来国外植物 PVA的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 :具体分析了影响植物种群生存力的各种随机性因子及确定性因子 ;总结了植物 PVA研究的方法步骤及采用的模拟模型 ;探讨了植物 PVA的难点、PVA对管理措施的评价效果 ;并提出对今后植物 PVA的研究展望。认为 PVA是研究濒危植物种群灭绝及评价管理或保护措施的有力工具 ;发展描述复杂种间关系的多物种的 PVA模型以及包含多个影响因子的 PVA应用模型是未来植物 PVA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种群生存力分析 研究进展 PVA模型 最小可存活种群
下载PDF
种群生存力分析研究进展和趋势 被引量:30
3
作者 李义明 李典谟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1994年第1期1-10,共10页
种群生存力分析(PVA)是正在迅速发展的新方法,已成为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它主要研究随机干扰对小种群绝灭的影响,其目的是制定最小可存活种群(MVP),把绝灭减少到可接受的水平。随机干扰可分四类:统计随机性,环境随机... 种群生存力分析(PVA)是正在迅速发展的新方法,已成为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它主要研究随机干扰对小种群绝灭的影响,其目的是制定最小可存活种群(MVP),把绝灭减少到可接受的水平。随机干扰可分四类:统计随机性,环境随机性,自然灾害和遗传随机性。确定MVP的方法有三种:理论模型,模拟模型,模拟模型和岛屿生物地理学方法。理论模型主要研究理想或特定条件下随机因素对种群的影响;模拟模型是利用计算机模拟种群绝灭过程;岛屿生物地理学方法主要分析岛屿物种的分布和存活,证实分析模型和模拟模型。已有大量的文献研究统计随机性,环境随机性和自然灾害的行为特征,但遗传因素与种群生存力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建立包括四种随机性的综合性模型,广泛地检验PVA模型,系统地研制目标种的遗传和生态特性以及MVP的实际应用是PVA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 生存力 分析 模型
下载PDF
秀丽高原鳅种群生存力分析及最小可存活种群数估算 被引量:6
4
作者 武祥伟 李光华 +5 位作者 毕保良 于虹漫 孔令富 冷云 张宇 姜志武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3-551,共9页
秀丽高原鳅(Triplophysa venusta)系金沙江的土著种,是云南省重要保护鱼类;由于其栖息水域建设水电站,加之云南连年干旱,导致其种群数量锐减。采用漩涡模型对不同生境下的秀丽高原鳅种群生存力进行了模拟分析,并估算了其最小可存活种群... 秀丽高原鳅(Triplophysa venusta)系金沙江的土著种,是云南省重要保护鱼类;由于其栖息水域建设水电站,加之云南连年干旱,导致其种群数量锐减。采用漩涡模型对不同生境下的秀丽高原鳅种群生存力进行了模拟分析,并估算了其最小可存活种群数。结果表明:灾害是影响种群长期存活的关键因子,种群繁殖率和性未成熟个体死亡率对种群生存力影响较大,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大小则无显著影响;若连续进行40年的成鱼捕获(2000尾/年),可使种群在100年内的灭绝概率增至100%,而若连续进行20年的人工增殖放流(1000尾1龄鱼/年),可使100年内的灭绝概率降至35.8%。通过模拟计算,使种群在当前生境下以95%的概率存活100年所需的最小种群数为16000尾。由此可见,减少灾害发生频率、降低性未成熟个体死亡率、增加繁殖率以及进行人工增殖放流是秀丽高原鳅种群保护与恢复的有效措施。研究为秀丽高原鳅种群保护、渔政管理与人工增殖放流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秀丽高原鳅 种群生存力 最小可存活种群 漩涡模型 土著鱼类 金沙江
下载PDF
物种保护中几个重要理论探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王虹扬 盛连喜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16-121,共6页
 保护生物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相继产生了岛屿生物地理学、最小存活种群和集合种群三个重要理论.正确认识这三大理论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产生的必然性、进步性和局限性,是实现对其正确应用的前提,也是使理论指导实践能够取得良...  保护生物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相继产生了岛屿生物地理学、最小存活种群和集合种群三个重要理论.正确认识这三大理论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产生的必然性、进步性和局限性,是实现对其正确应用的前提,也是使理论指导实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要求.在阐述了三个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了它们在研究内容上的不同,以及在学科逻辑上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实际应用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期在自然生境破碎化后保护大量濒危物种时更好地发挥理论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屿生物地理学 最小存活种群 集合种群 浅析
下载PDF
种群生存力分析理论及其在害虫种群控制中的应用
6
作者 辛明 赵紫华 +3 位作者 贺达汉 杭佳 王颖 马小平 《农业科学研究》 2011年第2期47-51,共5页
种群生存力分析(population viable analysis,PVA)是保护生物学中物种保护与维持的重要理论之一,其中包括最小可存活种群(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MVP)与最小适生面积(minimum areas of suitable habitat,MASH).介绍MVP与MASH的几种... 种群生存力分析(population viable analysis,PVA)是保护生物学中物种保护与维持的重要理论之一,其中包括最小可存活种群(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MVP)与最小适生面积(minimum areas of suitable habitat,MASH).介绍MVP与MASH的几种常用的计算模型及其在保护生物学中的应用与发展,包括MVP的理论模型、模拟模型与复合种群模型以及MASH的面积-密度模型与面积-种群变异模型.根据PVA的理论讨论其在农田害虫种群控制中的作用,预测农田害虫的发生及持续程度与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从PVA理论上揭示天敌对害虫的控制潜力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生存力分析 最小可存活种群 最小适生面积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武陵山脉东段华南虎重引入的种群生存力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田书荣 王明旭 +4 位作者 姜广顺 李立 康祖杰 黄太福 桂小杰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6,共12页
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为中国特有虎亚种,近40年在野外未见踪迹,亟待实施野外放归和野生种群重建生态工程。应用种群生存力分析漩涡模型,对拟重建的华南虎野生种群动态进行分析,对影响未来种群动态的主要因子,包括初始种群... 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为中国特有虎亚种,近40年在野外未见踪迹,亟待实施野外放归和野生种群重建生态工程。应用种群生存力分析漩涡模型,对拟重建的华南虎野生种群动态进行分析,对影响未来种群动态的主要因子,包括初始种群、最小存活种群和环境容纳量参数等,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自然状态、无个体补充的情形下,壶瓶山—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南虎野外放归备选地环境容纳量为22只,未来100年内,野生华南虎种群存活概率为0.85,内禀增长率为0.1871,周限增长率为1.2058,净生殖率为3.2273,雌性世代更替时间为6.26年,雄性世代更替时间为7.40年,最小存活种群数量为12只。研究结果表明,栖息地质量和有效栖息地空间是该区域影响华南虎野生种群动态的关键因子。修复栖息地,提高猎物密度,增强生态承载力,是确保华南虎野外放归并重建野生种群的重要技术策略。研究结果为制定华南虎野外放归行动方案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虎 重引入 种群生存力分析 最小存活种群
下载PDF
Thresholds of population persistence for the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 managements 被引量:2
8
作者 Zhigang MEI Mao CHEN +4 位作者 Yi HAN Yujiang HAO Jinsong ZHENG Kexiong WANG Ding WANG 《Integrative Zoology》 SCIE CSCD 2021年第4期538-547,共10页
The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a critically endangered species,is the only cetacean spec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following the functional extinction of baiji(Lipotes vexillif... The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a critically endangered species,is the only cetacean spec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following the functional extinction of baiji(Lipotes vexillifer).To inform conservation actions,two important questions need to be addressed:what is the threshold value of survival rate,and what is the threshold value of population size?We calculate the instantaneous rate of population increase(¯r)for the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 for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the calf and the non-calf survival rates.We also test the probability of extinction for different minimum carrying capacities for 100 and 500 years using a stable population model.The threshold value of the non-calf survival rate is never lower than 0.869,but current estimates from field data have been far below this threshold.Our model based on extinction probability and carrying capacity suggests that the threshold for the population size to persist 100 years required 113 animals,and 472 animals are required to persist 500 years.Therefore,we recommend establishing an ex situ reserve network to guarantee the minimum 100-year carrying capacity.To ensure the long-term population viability,we suggest establishing two in situ reserve zones in two lakes and their surrounding reserves to meet a minimum 500-year carrying capacity.In addition,measures to avoid further habitat fragmentation should be prior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ERVATION 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 population viability reserve zones STOCHASTICITY
原文传递
Population viability analysis: using a modeling tool to assess the viability of tapir populations in fragmented landscapes 被引量:1
9
作者 Emília Patrícia MEDICI Arnaud Leonard Jean DESBIEZ 《Integrative Zoology》 SCIE CSCD 2012年第4期356-372,共17页
A population viability analysis(PVA)was conducted of the lowland tapir populations in the Atlantic Forest of the Pontal do Paranapanema region,Brazil,including Morro do Diabo State Park(MDSP)and surrounding forest fra... A population viability analysis(PVA)was conducted of the lowland tapir populations in the Atlantic Forest of the Pontal do Paranapanema region,Brazil,including Morro do Diabo State Park(MDSP)and surrounding forest fragments.Results from the model projected that the population of 126 tapirs in MDSP is likely to per-sist over the next 100 years;however,200 tapirs would be required to maintain a viable population.Sensitiv-ity analysis showed that sub-adult mortality and adult mortality have the strongest influence on the dynamics of lowland tapir populations.High road-kill has a major impact on the MDSP tapir population and can lead to population extinction.Metapopulation modeling showed that dispersal of tapirs from MDSP to the surrounding fragments can be detrimental to the overall metapopulation,as fragments act as sinks.Nevertheless,the model showed that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the maintenance of the metapopulation dynamics might be determinant for the persistence of tapirs in the region,particularly in the smaller fragments.The establishment of corridors con-necting MDSP to the forest fragments models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in the stochastic growth rate,making ta-pirs more resilient to threats and catastrophes,but only if rates of mortality were not increased when using cor-ridors.The PVA showed that the conservation of tapirs in the Pontal region depends on: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MDSP;maintenance and,whenever possible,enhancement of th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of the landscape,reducing mortality during dispersal and threats in the unprotected forest fragments;and neutralization of all threats affecting tapirs in the smaller forest frag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lantic Forest FRAGMENTATION lowland tapir 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 population viability analysis
原文传递
种群生存力分析(PVA)的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20
10
作者 田瑜 邬建国 +3 位作者 寇晓军 王天明 Andrew T.SMITH 葛剑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57-267,共11页
随着人们对资源的加速利用,生境丧失和破碎化导致物种濒危问题日益严重.以岛屿生物地理学为理论起源的种群生存力分析(PVA),通过分析和模拟种群动态过程并建立灭绝概率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为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研究途... 随着人们对资源的加速利用,生境丧失和破碎化导致物种濒危问题日益严重.以岛屿生物地理学为理论起源的种群生存力分析(PVA),通过分析和模拟种群动态过程并建立灭绝概率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为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研究途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种群生存力分析已成为保护生物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目前种群生存力分析发展稳定,但对其实际预测能力和准确性尚存质疑,应用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发展.种群生存力分析的进一步完善还需要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特别是籍于景观生态学和可持续性科学的理念,将空间分析手段、经济社会因素纳入到物种和种群的预测和管理上,从而使其具有更完整的理论基础和更高的实用价值.为此,本文对种群生存力分析的历史、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模型应用和准确性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有关的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生存力分析 最小可存活种群 灭绝风险 种群动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