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lti-objective hydraulic optimization and analysis in a minipump 被引量:1
1
作者 Bin Duan Minqing Luo +1 位作者 Chao Yuan Xiaobing Luo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7期1517-1526,共10页
Minipump is widely used in microfluidics system, active cooling system, etc. But building a high efficiency minipump is still a challenging problem. In this paper, a systematic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design, characte... Minipump is widely used in microfluidics system, active cooling system, etc. But building a high efficiency minipump is still a challenging problem. In this paper, a systematic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design, characterize and optimize a particular mechanical minipump. The optimization work was conducted to cope with the conflict between pressure head and hydraulic efficiency by an improved 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BPNN) with the 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II (NSGA-II). The improved BPNN was utilized to predicate hydraulic performance and, moreover, was modified to improve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The NSGA-II was processed for minipump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which is dominated by four impeller dimensions. During hydraulic optimization, the processing feasibility was also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validate the above optimization methods. It was proved that the optimized minipump was improved by about 24 % in pressure head and 4.75 % in hydraulic efficiency compared to the original designed prototype. Meanwhile, the sensitivity test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four impeller dimensions. It was found that the blade outlet angle β2 and the impeller inlet diameter Do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pressure head H and the hydraulic efficiency η, respec- tively. Detailed internal flow fields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model can relieve the impeller wake and improve both the pressure distribution and flow orien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pump OPTIMIZATION 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II
原文传递
血管紧张素Ⅱ灌注大鼠模型肾小球足细胞损伤观察 被引量:9
2
作者 梁伟 丁国华 +2 位作者 贾俊亚 朱吉莉 陈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497-500,共4页
目的:复制AngⅡ致肾脏损伤模型,初步观察在高浓度AngⅡ和高血压状态下足细胞损伤改变。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A、B、C3组,A、B组分别皮下埋置渗透性微泵,以200ng/(kg·min)、400ng/(kg·min)浓度持续灌注AngⅡ,C组为对照组,由生... 目的:复制AngⅡ致肾脏损伤模型,初步观察在高浓度AngⅡ和高血压状态下足细胞损伤改变。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A、B、C3组,A、B组分别皮下埋置渗透性微泵,以200ng/(kg·min)、400ng/(kg·min)浓度持续灌注AngⅡ,C组为对照组,由生理盐水代替AngⅡ。每周测量体重、收缩压、24h尿蛋白,并用podocalyxin标记的间接免疫荧光法计数尿液足细胞,于第2和第4周末处死动物,留取电镜和光镜标本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A、B组大鼠在植入微泵后收缩压和尿蛋白在第1周时即增高,后持续增加。第2周肾小球光镜病理改变不明显,第4周可见系膜基质增多等病理变化;电镜观察2周时部分足突融合,4周时足突广泛融合,足突间隙狭窄。第1周开始A、B组部分大鼠尿液可检测到足细胞,随实验进展逐渐增多,尿足细胞排泄与收缩压和24h尿蛋白成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526、0.721,P<0.05)。结论:外源性灌注AngⅡ可成功复制AngⅡ致肾脏损伤模型,在此模型中足细胞主要在超微结构水平发生改变,尿液足细胞检测可以作为足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反映体内足细胞损伤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 肾小球 蛋白尿 渗透性微泵
下载PDF
乌司他丁治疗94例急性胰腺炎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林焕雄 谢昭雄 +2 位作者 孙卫江 黄振添 叶绍光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19期13-14,共2页
目的探讨微泵与非微泵静脉输注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的差异及乌司他丁的最佳用药剂量。方法将9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6例)应用微泵静脉输注乌司他丁;对照组(48例)乌司他丁经静脉全身给药。比较两组临床... 目的探讨微泵与非微泵静脉输注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的差异及乌司他丁的最佳用药剂量。方法将9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6例)应用微泵静脉输注乌司他丁;对照组(48例)乌司他丁经静脉全身给药。比较两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数据及远期并发症的差异。结果①实验组腹痛、腹胀、压痛消失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中转急诊手术率低于对照组。②实验组患者的第3天、第7天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糖、白细胞亦均低于对照组(P<0.05)。③并发症假性胰腺囊肿发生率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是否合用生长抑素密切相关(P<0.05)。结论微泵静脉输注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好、剂量小。远期并发症的防治建议联合应用生长抑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微泵静脉输注 非微泵静脉输注 乌司他丁
下载PDF
自制微泵局部抗生素注入治疗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被引量:5
4
作者 黄开元 曾凡强 +4 位作者 聂中阶 郭继民 占晨光 董万超 张磊 《临床骨科杂志》 2004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 观察自制微泵局部抗生素注入治疗化脓性骨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敏感抗生素溶液放入自制微泵中通过与之相连的硬膜外麻醉导管以 4~ 6ml/h(最大流量 34ml/h)的速度持续注入化脓性骨髓炎病灶 6~ 10周。结果  18例患者全身中... 目的 观察自制微泵局部抗生素注入治疗化脓性骨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敏感抗生素溶液放入自制微泵中通过与之相连的硬膜外麻醉导管以 4~ 6ml/h(最大流量 34ml/h)的速度持续注入化脓性骨髓炎病灶 6~ 10周。结果  18例患者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炎症在 3~ 7d得到有效控制。随访 18例 ,随访时间最长 2年 4个月 ,最短 6个月 ,平均 1年 3个月 ,17例愈合 ,1例复发。结论 利用自制微泵局部抗生素注入治疗化脓性骨髓炎可有效保证病灶中抗生素浓度 ,能提高化脓性骨髓炎的治愈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类 微泵 灌注 局部 骨髓炎
下载PDF
HPLC法测定微泵给药后头孢他啶血药浓度 被引量:2
5
作者 梁健成 王芳芳 +1 位作者 黄义昆 谢玲 《中国药师》 CAS 2008年第11期1293-1294,共2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头孢他啶的人体血药浓度。方法:色谱柱为HypersiI C_(18)(250 mm×4.6mm,10μm)柱;流动相为甲醇-0.02 mol·L^(-1)磷酸二氢钾(13.5:86.5),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30℃;采...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头孢他啶的人体血药浓度。方法:色谱柱为HypersiI C_(18)(250 mm×4.6mm,10μm)柱;流动相为甲醇-0.02 mol·L^(-1)磷酸二氢钾(13.5:86.5),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30℃;采用饱和硫酸铵溶液直接沉淀蛋白后进样。结果:头孢他啶血药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线性范围1.0~60μg·ml^(-1)(r=0.9997)。日内、日间RSD<5%:头孢他啶高、中、低浓度的平均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9.2%,99.1%,98.6%,平均提取回收率分别为42.3%,42.0%,43.6%。结论:该法操作简便、准确、快速,回收率稳定,适用于头孢他啶体内动力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他啶 高效液相色谱法 血药浓度 微泵给药
下载PDF
根据药效学分析小剂量头孢他啶微泵给药的可行性 被引量:8
6
作者 王芳芳 王晓源 《医学综述》 2006年第7期423-424,共2页
抗生素药效学是影响抗感染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如头孢他啶)的杀菌效应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高于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给药方法不当,可导致治疗失败,或影响药物杀菌作用的充分发挥,或导致耐药变异菌生长。合理... 抗生素药效学是影响抗感染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如头孢他啶)的杀菌效应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高于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给药方法不当,可导致治疗失败,或影响药物杀菌作用的充分发挥,或导致耐药变异菌生长。合理的给药方案是尽可能延长血药浓度高于MIC的时间。最佳给药方法是对血浆半衰期短的抗生素可小剂量均匀分次给药、甚至持续给药。通过动物实验、健康志愿者试验等发现连续性静脉泵入头孢他啶较分次给药所需药量少、疗效佳,达到社会对提高医疗质量、减低医疗成本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效学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头孢他啶 微泵给药
下载PDF
新生儿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致局部组织坏死3例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赵敏 薛惠红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1年第1期71-72,共2页
3例新生儿患者,因低钙血症予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6mL+葡萄糖注射液10 mL/q8h,经微泵10 mL.h-1静脉注射。3例患儿在静脉输注过程中均出现穿刺点上方局部皮肤发红,颜色加深,继而静脉呈白色条索状及白色结节,局部组织坏死。经对症处理后症... 3例新生儿患者,因低钙血症予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6mL+葡萄糖注射液10 mL/q8h,经微泵10 mL.h-1静脉注射。3例患儿在静脉输注过程中均出现穿刺点上方局部皮肤发红,颜色加深,继而静脉呈白色条索状及白色结节,局部组织坏死。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有所改善但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不良反应 低钙血症 微泵注射 组织坏死
下载PDF
异丙酚静脉麻醉3种输注方式对无痛肠镜效果和安全性的比较 被引量:5
8
作者 叶平 邓世辉 +2 位作者 陈彩霞 刘锦涛 徐克成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400-402,405,共4页
目的观察无痛肠镜异丙酚静脉麻醉3种输注方式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20例行无痛肠镜的患者随机分为手控组、微泵组和靶控组3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异丙酚静脉麻醉3种不同输注方式。观察指标有:诱导时间、镜检时间、苏醒时间、总检查时间... 目的观察无痛肠镜异丙酚静脉麻醉3种输注方式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20例行无痛肠镜的患者随机分为手控组、微泵组和靶控组3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异丙酚静脉麻醉3种不同输注方式。观察指标有:诱导时间、镜检时间、苏醒时间、总检查时间、异丙酚麻醉诱导用药量和总用药量,镜检不同时间点的HR、RR、MAP、SpO2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靶控组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均明显短于手控组和微泵组(P<0.01),麻醉诱导用药量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异丙酚总用药量靶控组明显低于手控组和微泵组(P<0.01或0.05);给药1min时,手控组和微泵组的HR、RR、MAP、SpO2较给药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而靶控组仅MAP和SpO2较给药前明显下降(P<0.01);靶控组、微泵组和手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5%、22.5%和37.5%,靶控组明显低于手控组(P<0.05)。结论靶控输注麻醉诱导快、苏醒快、能维持平稳的麻醉深度,并可减少麻醉药用量和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内窥镜检查 胃肠道 靶控输注 微泵输注 手控推注
下载PDF
Immortalized Rat Astrocyte Strain Genetically Modified by Rat Preprogalanin Gene
9
作者 安珂 田玉科 +2 位作者 杨辉 高峰 王鹏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5年第2期144-146,197,共4页
Summary: To construct an immortalized rat astrocyte strain genetically modified by rat preprogalanin gene (IAST/GAL) and detect its galanin (GAL) expression and secretion, a cDNA fragment of rat GAL in plasmid of pBS... Summary: To construct an immortalized rat astrocyte strain genetically modified by rat preprogalanin gene (IAST/GAL) and detect its galanin (GAL) expression and secretion, a cDNA fragment of rat GAL in plasmid of pBS KS(+)-GAL was inserted into eu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pcDNA3.1(+) by DNA recombinant technology, then the restriction enzyme digestion and DNA sequencing were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recombinant. The pcDNA3.1(+)-GAL and pcDNA3.1(+) construct were transfected into immortalized rat astrocyte strain (IAST) by lipofectamine and the population of cells which stably integrated the construct was selected with 600 μg/mL G418. Individual clones were screened and expanded into clonal cell strains. Detection of Neo gene was used to validate the success of the transfection. Immunocytochemical staining, RT-PCR and radioimmunoassay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and secretion level of GAL. The recombinant had been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by restriction enzyme digestion and DNA sequencing. Detection of Neo gene showed that the pcDNA3.1(+)-GAL and pcDNA3.1(+) have been successfully transfected into IAST. After selection by using G418, IAST/GAL and IAST/Neo cell strains were obtained. IAST/GAL, IAST/Neo and IAST were immunostained positively for GAL, but the GAL average optical density of IAST/GA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IAST/Neo and IAST (P< 0.01). The level of GAL mRNA expression and the supernatant concentration of GAL in cultured IAST/GAL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IAST and IAST/Neo (P<0.01),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IAST and IAST/Neo (P>0.05). It was concluded that IAST/GAL strain was constructed successfully and it might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pain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progalanin ASTROCYTE immortalized cell strain biologic minipumps
下载PDF
渗透压微泵恒速给药丙戊酸在小鼠体内的时间药物动力学
10
作者 宋建国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33-136,共4页
以渗透压微泵植入小鼠皮下恒速给予丙戊酸钠,在达到理论稳态浓度时间后,血浆药浓呈昼夜变化,白昼高于夜间,峰值位于明期末。药动学研究揭示丙戊酸血药浓度的昼夜差异可能与其清除率及分布容积的昼夜变化有关。
关键词 丙戊酸钠 渗透压微泵 时间药物动力学 恒速给药
下载PDF
硅片真空夹紧装置设计
11
作者 干蜀毅 孙青云 《机械与电子》 2006年第6期25-28,共4页
设计了一套硅片专用真空夹紧装置,包括夹紧装置和微型无油真空抽气泵。为减少硅片在夹紧过程中变形,夹紧装置采用了多吸口、回旋槽的平面型结构;根据所需夹紧力大小,设计了抽速为0.3L/s的微型真空泵,泵内无油避免了对硅片的污染;对间隙... 设计了一套硅片专用真空夹紧装置,包括夹紧装置和微型无油真空抽气泵。为减少硅片在夹紧过程中变形,夹紧装置采用了多吸口、回旋槽的平面型结构;根据所需夹紧力大小,设计了抽速为0.3L/s的微型真空泵,泵内无油避免了对硅片的污染;对间隙返流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对泵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夹具 硅片 微型泵
下载PDF
瑞芬太尼微泵输注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研究
12
作者 谢涛 肖金苗 李湘灵 《现代医药卫生》 2006年第19期2925-2927,共3页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微泵输注复合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无痛人流病人6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Ⅰ组)与芬太尼(Ⅱ组)两组,每组30例。I组以瑞芬太尼0.5μg(/kg·min)微泵输注;Ⅱ组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然后全部病人...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微泵输注复合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无痛人流病人6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Ⅰ组)与芬太尼(Ⅱ组)两组,每组30例。I组以瑞芬太尼0.5μg(/kg·min)微泵输注;Ⅱ组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然后全部病人静脉注射异丙酚1mg/kg负荷量,后间断缓慢静脉注射每次0.2mg/kg,至RamsayⅢ~Ⅳ级。记录诱导、手术苏醒及留观时间。记录各时点MAP、HR、SpO2、RR的数值。记录术中病人活动、呼吸抑制次数。随访病人满意度。结果:Ⅰ组病人的诱导、清醒、留观时间匀显著小于Ⅱ组(P<0.01)。异丙酚用量Ⅰ组显著少于Ⅱ组(P<0.01),MAP下降I组少于Ⅱ组(P<0.01),术中病人活动I组少于Ⅱ组。术后病人满意度I组好于Ⅱ组。结论:微泵静脉输注瑞芬太尼结合异丙酚麻醉是人工流产术中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微泵 人工流产术
下载PDF
美罗培南联合奥硝唑微泵延时给药对阑尾炎术后感染高热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3
13
作者 辛栋轶 于旭红 郑双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87-89,共3页
目的探讨美罗培南联合奥硝唑微泵延时给药对阑尾炎术后感染高热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阑尾炎术后感染高热患者5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26例。对照组予美罗培南治疗,研究组予美罗... 目的探讨美罗培南联合奥硝唑微泵延时给药对阑尾炎术后感染高热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阑尾炎术后感染高热患者5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26例。对照组予美罗培南治疗,研究组予美罗培南联合奥硝唑微泵延时给药治疗,观察临床症状缓解状况,治疗前后采血测定血清CRP、PCT、血清乳酸及免疫功能,同时对比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率69.23%,低于研究组的92.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发热消退、咳嗽咳痰缓解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治疗后CD3+、CD4+及CD4+/CD8+、NK细胞水平增高,CD8+水平降低,治疗后CRP、PCT及血清乳酸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美罗培南联合奥硝唑微泵延时给药显著降低阑尾炎术后感染高热患者血清CRP、PCT水平,提高免疫功能,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罗培南 奥硝唑微泵延时给药 阑尾炎术后 感染高热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下载PDF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持续微泵输注应用于无痛肠镜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余明建 叶光荣 黄兰 《西部医学》 2006年第6期754-755,共2页
目的为无痛肠镜寻求一种合理安全的麻醉方法。方法将90例行无痛肠镜的病人随机分为3级,Ⅰ组单用异丙酚,Ⅱ组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Ⅲ组用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持续微泵输注,观察并记录每组各时期SBP、DBP、HR、SPO2、诱导时间、苏醒时间、... 目的为无痛肠镜寻求一种合理安全的麻醉方法。方法将90例行无痛肠镜的病人随机分为3级,Ⅰ组单用异丙酚,Ⅱ组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Ⅲ组用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持续微泵输注,观察并记录每组各时期SBP、DBP、HR、SPO2、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异丙酚总用量、患者体动发生率。结果与用药前比较,每组睫毛反射消失时,SBP、DBP、HR均显著降低,操作时Ⅰ组显著增高;Ⅱ组SPO2下降及苏醒时间缩短较Ⅰ、Ⅲ组显著,Ⅰ组诱导时间、异丙酚用量、体动发生率比Ⅱ、Ⅲ组显著增加。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无痛肠镜检查中能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且诱导时间短,术后恢复迅速,术中体动少,麻醉可控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瑞芬太尼 芬太尼 复合 微泵输注 无痛肠镜
下载PDF
进展期胃癌术后调强放疗序贯5-Fu微泵联合吡柔比星和奥沙利铂化疗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亚楠 左云 宋宇 《肿瘤学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336-338,共3页
[目的]观察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序贯放化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08年7月~2010年7月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患者36例,随机分为序贯放化疗组(16例)和单纯化疗组(20例)。分析比较两组的1年生存率及1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同时评价治疗... [目的]观察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序贯放化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08年7月~2010年7月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患者36例,随机分为序贯放化疗组(16例)和单纯化疗组(20例)。分析比较两组的1年生存率及1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同时评价治疗期间出现的血液学、胃肠道及肝肾功能等不良反应。[结果]序贯放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87.5%和6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9);1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5.0%和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主要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脱发、纳差、腹泻及肝功能损害等,多以Ⅰ~Ⅱ度为主,Ⅲ~Ⅳ度发生率低,均可耐受。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术后调强放疗序贯5-Fu微泵联合吡柔比星和奥沙利铂化疗与单纯化疗相比,能提高术后1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急性不良反应轻,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强放疗 5-Fu微泵 序贯化疗 胃肿瘤
原文传递
微泵气管内给药治疗气管切术后呼吸系统真菌感染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董彩梅 王月华 +2 位作者 孙志宏 杨秋荣 罗岚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2年第29期5698-5700,共3页
目的:探讨微泵气管内给药治疗气管切开术后呼吸系统真菌感染的有效性。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术后诊断为呼吸系统真菌感染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采用单纯静脉给药;B组:采用静脉给药加气管内持续给药。分别统计两组患者在治疗终点时的... 目的:探讨微泵气管内给药治疗气管切开术后呼吸系统真菌感染的有效性。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术后诊断为呼吸系统真菌感染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采用单纯静脉给药;B组:采用静脉给药加气管内持续给药。分别统计两组患者在治疗终点时的有效率,疗效比较采用百分率表示,两组患者有效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静脉给药加气管内给药组的总有效率为73.7%,单纯静脉给药组的总有效率为5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P<0.05)。静脉给药加气管内给药治疗气管切开术后呼吸系统真菌感染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静脉治疗。结论:静脉给药加气管内持续给药是治疗气管切开术后呼吸系统真菌感染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感染 呼吸系统 气管切开 局部给药 微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