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8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hasia rehabilitation based on mirror neuron theory: a randomized-block-design study of neuropsychology an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被引量:29
1
作者 Wen-Li Chen Qian Ye +5 位作者 Si-Cong Zhang Yang Xia Xi Yang Ti-Fei Yuan Chun-Lei Shan Jian-An L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6期1004-1012,共9页
When watching someone performs an action, mirror neurons are activated in a way that is very similar to the activation that occurs when actually performing that action. Previous single-sample case studies indicate tha... When watching someone performs an action, mirror neurons are activated in a way that is very similar to the activation that occurs when actually performing that action. Previous single-sample case studies indicate that hand-action observation training may lead to activation and remodeling of mirror neuron systems, which include important language centers, and may improve language function in aphasia patients. In this randomized-block-design experiment, we recruited 24 aphasia patients from, Zhongda Hospital, Southeast University, China.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where they underwent hand-action observation and repetition, dynamic-object observation and repetition, or conventional speech therapy. Training took place 5 days per week, 35 minutes per day, for 2 weeks. We assessed language function via picture naming tests for objects and actions and the Western Aphasia Battery. Among the participants, one patient, his wife and four healthy student volunteers underw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o analyze changes in brain activation during hand-action observation and dynamic-object observ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compared with dynamic-object observation, hand-action observation led to greater performance with respect to the aphasia quotient and affiliated naming sub-tests and a greater Western Aphasia Battery test score. The overall effect was similar to that of conventional aphasia training, yet hand-action observation had advantages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raining in terms of vocabulary extraction and spontaneous speech. Thus, hand-action observation appears to more strongly activate the mirror neuron system compared with dynamic-object observation. The activated areas included Broca's area, Wernicke's area, and the supramarginal gyru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hand-action observation combined with repetition might better improve language function in aphasia patients compared with dynamic-object observation combined with repetition. The therapeutic mechanism of this intervention may be associated with activation of additional mirror neuron systems, and may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possible repair and remodeling of damaged nerve networks. The study protocol was approved by the Ethical Committee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ina(approval number: 2011-SRFA-086) on March 11, 2011. This trial has been registered in the ISRCTN Registry(ISRCTN848275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mirror neuron hand-action observation APHASIA REHABILITATION strok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NEUROPSYCHOLOGY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Effects of Mirror Therapy on the Lower Limb Functionality Hemiparesis after Stroke
2
作者 Bruno Vieira Cortez Constância Karyne da Silva Coêlho +7 位作者 Danylo Rafhael Costa Silva Maria da Conceição Barros Oliveira Giselle Borges Vieira Pires de Oliveira Francisco Mayron de Sousa e Silva Éric Heleno Freire Ferreira Frederico Danúbia da Cunha de Sá-Caputo Mario Bernardo-Filho Janaína de Moraes Silva 《Health》 CAS 2016年第14期1442-1452,共11页
Introduction: Mental exercise using the mirror therapy (MT) improves the retention of newly acquired skill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sequential motor skills in subjects with post-stroke hemiparesis. Objectives: The stud... Introduction: Mental exercise using the mirror therapy (MT) improves the retention of newly acquired skill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sequential motor skills in subjects with post-stroke hemiparesis. Objectives: The study aimed to analyze the mirror therapy effect on the range of motion and the lower limb functionality in post-stroke hemiparesis subjects. Materials and Methods: Eleven participants with hemiparesis in the lower limb were subjected to the 10 sessions of a MT protocol. The interventions were three times per week per 30 minutes each day. Evaluation of active and passive ankle goniometry (dorsiflexion and eversion movements);Ascent and Descent Ladder Rate (ADLR);Time Up and Go test (TUG test);EFEI scale;and FAAM scale were performed.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using MT, and then statistically compared. Results: The MT improved significantly (p < 0.01) the range of motion of the paretic lower limb both evaluated by active and passive ankle goniometry. An increase in the speed of gait and other functional tasks related to the paretic lower limbs were found through the TUG and ADLR tests. It also demonstrated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paretic lower limb motor contro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cores in the FAAM and EFEI scales. Conclus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T therapy can help the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hemiparesis in the improvement of several functions. Probably, the mirror therapy would aid in the repair of the injuries in the cortical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ror Therapy STROKE HEMIPARESIS Visual Feedback functionALITY
下载PDF
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观察
3
作者 张金静 肖洪波 +4 位作者 杨骏 陈瑞全 朱宗俊 汪林英 乔晓迪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57-61,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1组(30例,给予针刺治疗)、对照2组(30例,给予镜像疗法治疗)和观察组(30例,给予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1组(30例,给予针刺治疗)、对照2组(30例,给予镜像疗法治疗)和观察组(30例,给予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疗程均为2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估量表上肢板块(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FMA-UE)评分,Wolf运动功能测试(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评分及伸腕主动运动范围(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和基于FMA-UE评分判定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UE评分、WMFT评分、MBI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ICF评分显著减少(P<0.05),且观察组FMA-UE评分、WMFT评分、MBI增加程度,ICF评分减少程度显著大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伸腕AROM显著大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镜像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镜像疗法 针刺
下载PDF
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魏辰 王子贤 +3 位作者 李淑璠 王芃 贾舒祺 田英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1-291,共11页
目的系统评价镜像疗法(MT)干预是否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其改善效果是否受到患者年龄和病程的影响,MT的干预周期、时间、频次等影响因素是否对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具有剂量效应。方法检索Embase... 目的系统评价镜像疗法(MT)干预是否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其改善效果是否受到患者年龄和病程的影响,MT的干预周期、时间、频次等影响因素是否对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具有剂量效应。方法检索Embase、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维普和中国知网等7个数据库,时间范围为建库至2023年4月。筛选M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ADL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量表进行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4.1进行Meta分析,采用R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绘制网状Meta分析表和累计概率表进行排序比较,采用Stata 17.0软件绘制漏斗图检验结局指标发表偏倚情况。采用GRADE对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涉及532例患者。PEDro评分6~8分。多数文献未完整汇报盲法情况或未实施分配隐藏,可能存在一定局限。MT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的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评分(n=466,MD=6.05,95%CI 3.44~8.66,P<0.001)、(改良)Barthel指数(n=230,MD=9.95,95%CI 6.23~13.68,P<0.001)和功能性独立测量评分(n=147,MD=4.17,95%CI 2.61~5.72,P<0.001)。网状Meta分析显示,MT对于40~59岁,病程≤3个月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干预效果更好;干预周期≤4周、单次干预时间≤30 min、每天干预时间>30 min和每天2次的MT干预处方对于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更好。结论M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ADL有较显著的改善效果,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效果受到患者年龄和病程的影响,且与干预的周期、时间和频次存在一定程度的剂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镜像疗法 上肢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META分析
下载PDF
基于脑镜像同伦功能连接和以双侧距状沟为种子点功能连接观察早盲青少年静息态功能MRI改变
5
作者 侯芬 李恒国 +3 位作者 周智凤 李波 胡运涛 刘霞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67-772,共6页
目的利用体素镜像同伦功能连接(VMHC)和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方法研究早盲青少年静息态下的大脑半球间及选定种子点与全脑其他脑区的功能连接变化。资料与方法招募2015年6—8月广州市盲人学校的早盲青少年23例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 目的利用体素镜像同伦功能连接(VMHC)和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方法研究早盲青少年静息态下的大脑半球间及选定种子点与全脑其他脑区的功能连接变化。资料与方法招募2015年6—8月广州市盲人学校的早盲青少年23例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视力青少年志愿者21例,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颅脑静息态功能MRI扫描,计算并比较两组VMHC值。以VMHC具有显著差异的脑区作为种子区,计算并比较其与全脑所有体素之间的功能连接。结果与正常视力青少年志愿者相比,早盲青少年组双侧距状沟为peak点的枕叶视觉皮层和双侧小脑半球、右侧颞下回VMHC显著减低(FDR校正,P<0.05)。早盲青少年组双侧距状沟(VMHC显著减低脑区)与右侧楔叶及右侧中扣带回功能连接减低,而双侧距状沟与右侧小脑半球Crus1功能连接增强(FDR校正,P<0.05)。结论早盲青少年以初级视觉皮质为主的双侧视觉皮层半球间及其与多个脑区的功能连接出现异常,提示初级视觉中枢与其他感知觉皮层的协调功能异常,可能与视觉缺失引起的脑结构与功能重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素镜像同伦连接 功能连接 功能磁共振成像 脑功能重塑 盲人 青少年
下载PDF
混合策略改进的野马优化算法
6
作者 李姗鸿 靳储蔚 +1 位作者 张达敏 张琳娜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5-413,共9页
针对野马优化算法存在种群多样性低、收敛速度慢和易陷入局部最优等问题,提出一种混合策略改进的野马优化算法(IWHO)。在马驹位置公式中引入基于饥饿游戏的Tent惯性权重,更好平衡算法的全局搜索与局部搜索能力;在放牧阶段引入折射镜像... 针对野马优化算法存在种群多样性低、收敛速度慢和易陷入局部最优等问题,提出一种混合策略改进的野马优化算法(IWHO)。在马驹位置公式中引入基于饥饿游戏的Tent惯性权重,更好平衡算法的全局搜索与局部搜索能力;在放牧阶段引入折射镜像学习策略,利用折射镜像学习生成可行解的反向解,加快算法的求解速度;利用混合黄金正弦与飞蛾扑火算子,使算法跳出局部最优。将改进后的算法(IWHO)和其它算法在10个基准函数上对比测试,并通过Wilcoxon秩和检验和拉/压弹簧设计问题验证算法性能。仿真结果表明,IWHO在收敛速度和寻优精度上有明显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马优化算法 饥饿游戏搜索算法 混沌映射 惯性权重 折射镜像学习 函数优化 收敛曲线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耀霆 姚佳琴 +4 位作者 王红雨 卢燕 杨春花 张永卿 王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5-381,共7页
目的:探究肌电生物反馈疗法(EMGBFT)结合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肌电反馈组与镜像肌电组,每组30例。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肌电反馈组患者接受假MT刺激结合EMGBFT,镜像... 目的:探究肌电生物反馈疗法(EMGBFT)结合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肌电反馈组与镜像肌电组,每组30例。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肌电反馈组患者接受假MT刺激结合EMGBFT,镜像肌电组患者接受MT结合EMGBFT。于治疗前后,选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表面肌电图-膝屈曲及踝背伸下的积分肌电值(iEMG)、协同收缩率(CR)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睁眼及闭眼状态下,足底压力-双足平均压力和接触面积的对称指数(SI)、身体重心椭圆面积、身体重心前后向(AP)和内外向(ML)位移距离评价患者负重与平衡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LE,股二头肌和股直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内侧头的CR和i EMG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睁眼状态下,两组患者双足平均压力和接触面积SI、身体重心椭圆面积、身体重心AP及ML位移距离均明显改善(P<0.05,P<0.01),闭眼状态下,两组患者双足平均压力和接触面积SI、身体重心ML位移距离均明显改善(P<0.05,P<0.01)。与肌电反馈组治疗后比较,镜像肌电组FMA-LE、股二头肌和胫骨前肌i EMG、睁眼时身体重心椭圆面积和身体重心AP及ML位移距离、闭眼时双足接触面积SI变化幅度更加显著(P<0.05,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镜像疗法可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其潜在机制可能是激活了下肢薄弱肌群运动单位,缓解了下肢痉挛,改善了站立位静态平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疗法 肌电生物反馈 脑卒中 下肢功能 足底压力
下载PDF
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系统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病人上肢功能的影响
8
作者 沈玲玲 江婵娟 +3 位作者 黄秀平 殷其勇 陈和木 鲍文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736-739,744,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系统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病人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0例采用镜像疗法+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系统进行干预+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系统进行干预+常规康复训练... 目的:探讨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系统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病人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0例采用镜像疗法+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系统进行干预+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系统进行干预+常规康复训练。比较2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上肢功能、上肢表面肌电图(sEMG)肌电测试结果。结果:干预后2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相较于干预前均有所下降(P<0.01),且观察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以及手臂动作测试评分法评分相较于干预前均有所上升(P<0.01),且观察组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2组上肢sEMG肌电测试结果相较于干预前均有所上升(P<0.01),且观察组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镜像疗法联合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系统可有效改善脑卒中病人的神经功能、上肢功能,促进上肢肌群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镜像疗法 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系统 上肢功能
下载PDF
功能电刺激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9
作者 许石双 荀佳慧 董静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08-210,240,共4页
目的 探讨功能电刺激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56例为对象。根据患者参与意愿,分为对照组、电刺激组、镜像组和联合组,各组患者人数依次为38... 目的 探讨功能电刺激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56例为对象。根据患者参与意愿,分为对照组、电刺激组、镜像组和联合组,各组患者人数依次为38、38、39和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电刺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功能电刺激治疗;镜像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治疗;联合组采取常规疗法、功能电刺激治疗和镜像疗法结合的方式治疗。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比较治疗结果。结果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电刺激组和镜像组患者评分高于对照组;联合组评分高于对照组、电刺激组和镜像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电刺激组和镜像组患者评分高于对照组,联合组评分高于对照组、电刺激组和镜像组。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功能电刺激结合镜像疗法有效提高了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电刺激 镜像疗法 脑卒中偏瘫 上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创新式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
10
作者 陈涛 刘沙鑫 +3 位作者 陈雪莲 毛磊 李德波 干林玉 《新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397-402,共6页
目的 探讨创新式镜像疗法(MT)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方法 选取60例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n=30)和对照组(n=30)。干预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创新式MT,对照组... 目的 探讨创新式镜像疗法(MT)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方法 选取60例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n=30)和对照组(n=30)。干预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创新式MT,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传统MT。在治疗前以及治疗4周后,对患者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腕和手部分(FMA-WH)以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的评定,比较2组康复效果差异。结果 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UE、FMA-WH、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干预组的FMA-UE、FMA-WH、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0.00(25.75,57.25)分vs.24.00(9.75,51.50)分、12.00(1.75,14.75)分vs.0(0,12.50)分、24.50(13.00,28.75)分vs.13.00(4.75,21.00)分,P均<0.05。干预组FMA-UE、FMA-WH、MBI评分治疗前后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与传统MT相比,创新式MT更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的上肢功能,提升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手功能障碍 康复 创新式镜像疗法 镜像疗法
下载PDF
《金瓶梅》中的镜意象叙事的“技”与“道”
11
作者 曾泽欣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71-77,共7页
《金瓶梅》中的“镜”意象的出现多达七十八次,有照镜梳妆、作为陪嫁之物、官员往来送礼等用途。镜子在小说中起到的叙事作用有人物对镜叹红颜易逝,抒闺怨情思;映衬人物形象;作为男女交欢场合的特殊存在,成为富有暗示性意象;使情节前后... 《金瓶梅》中的“镜”意象的出现多达七十八次,有照镜梳妆、作为陪嫁之物、官员往来送礼等用途。镜子在小说中起到的叙事作用有人物对镜叹红颜易逝,抒闺怨情思;映衬人物形象;作为男女交欢场合的特殊存在,成为富有暗示性意象;使情节前后呼应;用于正面刻画人物形象,影射作品主题的功能。因镜子与佛道二教的关联,全书体现了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与道教的涤除污垢以保持心灵纯澈的思想文化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 镜子 叙事作用 文化意蕴
下载PDF
针刺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
12
作者 杨柳 顾玉玲 +2 位作者 高松年 刘巧云 石秀 《中国康复》 2024年第8期451-455,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对照组(A组)、针刺组(B组)、镜像组(C组)、联合组(D组),每组20人。4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综合康复训练,在此...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对照组(A组)、针刺组(B组)、镜像组(C组)、联合组(D组),每组20人。4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综合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B组增加针刺治疗,C组增加MT,D组增加针刺治疗和MT。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评估4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的上肢部分(FMA-U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Wolf上肢运动功能(WMFT)评分。结果:治疗后,4组FMA-UE评分、MBI评分、WMFT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P<0.01),上述3项评分:D组明显高于A、B、C组(P<0.05),B组高于A组(P<0.05),C组高于A组(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联合镜像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比单一使用针刺或镜像疗法更有利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镜像疗法 脑卒中 运动功能
下载PDF
浙江汉墓铜镜的制式与功能再思
13
作者 何康 《创意与设计》 2024年第3期19-29,共11页
以萧山溪头黄汉墓出土铜镜的随葬分析为例,铜镜与人的紧密关系在汉代丧葬语境中依托鉴古知今的文化认知和图像观想,利用图像与铭文结合的方式逐渐形成与葬俗相关的内省正身、通神辟邪、福佑后人等特殊功能,与汉代墓内图像所呈现的丧葬... 以萧山溪头黄汉墓出土铜镜的随葬分析为例,铜镜与人的紧密关系在汉代丧葬语境中依托鉴古知今的文化认知和图像观想,利用图像与铭文结合的方式逐渐形成与葬俗相关的内省正身、通神辟邪、福佑后人等特殊功能,与汉代墓内图像所呈现的丧葬语境相契合。从该墓地出土的两类浙江汉墓典型铭文镜的制式分析出发,一些制作粗糙、反书漏字、图文无序的铜镜应是专为丧葬所用的特制镜,随官方葬仪自上而下的传播在浙江中下层社会中流行,工匠与使用者之间达成制器工艺与用器传统的默契,图像与铭文的错漏并未影响铜镜功能在墓葬中的发挥,使用环境不同而非工艺的原因呈现出汉代铜镜在生死语境中的制式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头黄汉墓 铜镜 制式 功能 丧葬语言
下载PDF
基于镜像理论指导下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后患者的影响
14
作者 王亚亭 侯芳园 刘慧 《中国疗养医学》 2024年第9期50-54,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镜像理论指导下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后患者再植断指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市骨科医院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89例断指再植术术后患者,使用信封随机抽取住院号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运动处... 目的探讨基于镜像理论指导下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后患者再植断指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市骨科医院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89例断指再植术术后患者,使用信封随机抽取住院号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运动处方,研究组45例患者给予基于镜像理论指导下的运动处方,两组患者均干预12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手指活动度[手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ngle of motion,TAM)]、手功能[Michigan手功能评估量表(Michigan hand outcomes questionnaire,MHQ)]、断指再植功能(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断指感觉功能[静态两点辨别觉(static two-point discrimination,S2PD)]及生活质量[Barthel评分(Barthel index,BI)]。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MHQ、TAM、S2PD评分及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研究组患者工作能力评分(72.41±5.26)分、整体手功能评分(79.63±3.81)分、日常活动评分(81.19±4.72)分、对手功能的满意度评分(73.69±5.38)分、外观评分(63.48±6.32)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工作能力评分(61.28±6.38)分、整体手功能评分(74.35±4.68)分、日常活动评分(76.47±5.69)分、对手功能的满意度评分(67.35±5.64)分、外观评分(56.37±6.57)分,研究组疼痛评分(48.34±7.88)分低于对照组(54.48±7.61)分(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后TAM评分(151.64±10.96)分、BI评分(77.58±5.48)分,高于对照组患者TAM评分(139.19±10.37)分、BI评分(73.49±5.36)分;研究组S2PD(9.56±2.14)mm低于对照组(12.69±2.43)mm(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断指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均有提升,研究组患者断指功能评分(82.68±6.51)分、干预后断指再植功能优秀率24.44%,高于对照组患者断指功能评分(75.39±6.34)分、干预后断指再植功能优秀率6.82%(P<0.05)。结论基于镜像理论指导下的运动处方可有效提升断指再植术后患者手指关节活动度及感觉功能,促进再植断指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指再植术 镜像理论 手功能 运动处方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平衡功能和血清鸢尾素水平的影响
15
作者 吴李娜 许贵 于秀洁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13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平衡功能和血清鸢尾素(irisin)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前海人寿南宁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平衡功能和血清鸢尾素(irisin)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前海人寿南宁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与FES组(42例)。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对照组予以镜像疗法,FES组予以FES联合镜像疗法,两组均干预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FMA-L)]、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步行能力[10m行走时间测试(10MWT)、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和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血清irisin水平。结果治疗4周后FES组下肢FMA、BBS和MBI评分高于对照组,FES组10MWT所用时间短于对照组,FES组FA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FES组血清irisin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ES联合镜像疗法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下肢功能和平衡功能,提高血清irisin水平,促进患者步行能力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功能性电刺激 镜像疗法 鸢尾素
下载PDF
产后女性脑镜像同伦功能连接改变的静息态fMRI研究
16
作者 张凯华 林嘉玉 +7 位作者 宿薇 高樱莉 李娜 杜钰煊 蔺星儒 王晶 赵诗佳 杜小霞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2,共6页
目的基于体素镜像同伦连接(voxel-mirrored homotopic connectivity,VMHC)方法研究产后女性和未育女性大脑中同位点之间的功能连接差异,探索产后女性脑功能变化。材料与方法收集39名初次生育完后的女性和26名未育女性的静息态功能磁共... 目的基于体素镜像同伦连接(voxel-mirrored homotopic connectivity,VMHC)方法研究产后女性和未育女性大脑中同位点之间的功能连接差异,探索产后女性脑功能变化。材料与方法收集39名初次生育完后的女性和26名未育女性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数据及结构像数据进行VMHC分析,并采用双样本t检验分析组间VMHC差异。同时收集两组人口统计学数据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C,IRI-C)评分。结果IRI-C量表分析发现产后女性和未育女性在共情关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与未育女性组相比,产后女性组在双侧梭状回、海马旁回、额中回、额内侧回、中央前回、壳核和豆状核等脑区的VMHC值表现出显著降低(FDR校正,体素水平P<0.001,团块水平P<0.05,双尾),在双侧楔前叶、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的VMHC值显著增加(FDR校正,体素水平P<0.01,团块水平P<0.05,双尾)。结论初次生育后的女性部分脑区半球间功能连接发生改变,这可能是女性为产后期间的养育行为做出的适应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女性 未育女性 母婴依恋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体素镜像同伦连接
下载PDF
“合谷刺法”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手功能的影响
17
作者 蒋璐瑶 吕祺美 +3 位作者 胡江飚 应璐静 陈赛璇 朱美丽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合谷刺法”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脑卒中后恢复期偏瘫患者80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基础药物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 目的“合谷刺法”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脑卒中后恢复期偏瘫患者80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基础药物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合谷刺法”联合镜像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Brunnstrom分级及MBI评分情况,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观察组FMA评分、Brunnstrom分级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合谷刺法”联合镜像疗法能促进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手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谷刺法 镜像疗法 脑卒中恢复期 手功能 疗效观察
下载PDF
润房镜联合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中重度干眼症的效果
18
作者 卢盛达 陈招秀 卢超信 《临床医药实践》 2024年第5期335-338,共4页
目的:探讨润房镜联合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中重度干眼症的效果及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白介素-2(IL-2)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9月—2022年9月63例白内障术后中重度干眼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 目的:探讨润房镜联合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中重度干眼症的效果及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白介素-2(IL-2)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9月—2022年9月63例白内障术后中重度干眼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1)。对照组给予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观察组给予润房镜+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泪膜功能、炎症相关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眼表疾病指数问卷评分(OSDI)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泪液分泌试验(SIT)长度、泪膜破裂时间(BUT)均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MMP-2,IL-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润房镜联合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中重度干眼症患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泪膜功能,减轻眼部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房镜 白内障术后 干眼症 泪膜功能
下载PDF
针刺治疗对原发性痛经患者脑镜像同伦连接的影响
19
作者 魏伟 樊丽华 +5 位作者 马萧童 贾颖斐 王咪 燕洋洋 张聪 郑运松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5期484-490,共7页
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原发性痛经(PDM)患者双侧大脑半球间体素-镜像同伦连接(VMHC)以及针刺治疗前后VMHC的变化,分析PDM针刺治疗前后VMHC值的改变与临床量表评分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1年9月~2022年9月陕西中医药大学58例PD... 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原发性痛经(PDM)患者双侧大脑半球间体素-镜像同伦连接(VMHC)以及针刺治疗前后VMHC的变化,分析PDM针刺治疗前后VMHC值的改变与临床量表评分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1年9月~2022年9月陕西中医药大学58例PDM患者为PDM组,同期5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在经期第1~3天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并填写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PDM组在下一个经期前1周进行连续针刺三阴交和关元穴组穴治疗,参与完整针刺的PDM组有30例。采用基于VMHC方法、Matlab平台的DPABI软件进行双样本t检验及配对t检验,观察两组受试者之间及PDM组在针刺治疗前后VMHC值有差异的脑区;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DM组针刺治疗前后VMHC值的改变与临床量表评分改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PDM组与健康对照组在VAS、CMSS、SAS、SDS量表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DM组针刺治疗前后,在VAS、CMSS、SAS、SDS量表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DM组VMHC值升高的脑区主要包括双侧后扣带皮层、梭状回、颞上回/颞中回、壳核,VMHC值减低的脑区包括双侧前额叶皮层(体素水平P<0.001,组水平P<0.05)。PDM组针刺后在双侧中扣带皮层、枕下回VMHC值减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DM组针刺后双侧枕下回VMHC值的减低与CMSS总发作时间量表评分改变呈正相关(r=0.398,P<0.05)。结论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及VMHC方法,PDM患者双侧大脑半球间对称脑区存在一定的同伦功能连接障碍。针刺治疗对PDM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减低了双侧中扣带皮层、枕下回VMHC值,这些异常脑区主要位于痛觉传导通路,可能参与了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枢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体素-镜像同伦连接
下载PDF
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辅助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20
作者 王巧迪 李越 +1 位作者 肖清清 刘道德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3期139-142,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辅助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脊髓功能及血清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51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按照入院次序单双号法分为A组(n=25)及B组(n=26)。A组行脊... 目的探讨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辅助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脊髓功能及血清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51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按照入院次序单双号法分为A组(n=25)及B组(n=26)。A组行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辅助TLIF术治疗,B组行常规TLIF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腰腿部疼痛与功能障碍状况,脊髓功能,血清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结果A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B组,下床活动时间短于B组(P<0.05);术后4周两组腰腿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与Oswestry障碍指数(ODI)评分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7 d两组各项脊髓功能指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且A组改善幅度优于B组(P<0.05);术后3 d A组血清SP水平高于B组,而血清PGE2水平低于B组(P<0.05)。结论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辅助TLIF术可显著改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脊髓功能以及疼痛介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 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脊髓功能 P物质 前列腺素E2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