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记忆与幻想之都 被引量:3
1
作者 张闳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37-43,共7页
本文探讨的是现代上海城市的文化记忆。本文对现代上海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一系列城市文化符号元素,如空间符号、影像符号、流行文化符号等,加以描述和解析,揭示上海城市记忆的生成机制及其深层的文化无意识内容,进而呈现这个现代东方大都... 本文探讨的是现代上海城市的文化记忆。本文对现代上海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一系列城市文化符号元素,如空间符号、影像符号、流行文化符号等,加以描述和解析,揭示上海城市记忆的生成机制及其深层的文化无意识内容,进而呈现这个现代东方大都市的文化想象力对其未来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文化符号 城市记忆 文化想象
下载PDF
上海都市空间的现代性想象——论新感觉派作家的上海空间想象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文诺 《中州大学学报》 2011年第3期41-45,共5页
上海自从开启现代性进程以来,真正从都市文化的角度来想象上海空间、建构上海现代都市文化特质的无疑是新感觉派小说家。他们所建构的上海都市空间既是想象的,又是现实的;不是完全真实的,又不是完全不真实的,是想象与现实的混合体。从... 上海自从开启现代性进程以来,真正从都市文化的角度来想象上海空间、建构上海现代都市文化特质的无疑是新感觉派小说家。他们所建构的上海都市空间既是想象的,又是现实的;不是完全真实的,又不是完全不真实的,是想象与现实的混合体。从新感觉派作家对上海的想象开始,上海逐渐成为中国人理解现代性的一个文化符号和永久的文化记忆。新感觉派作家所想象的都市空间、所表现的都市文化主题、所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为都市文化小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上海 都市空间 想象 新感觉派
下载PDF
政治和商业的互动:论《刺秦王》影片的人物形象重塑和想象 被引量:1
3
作者 金舒莺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79-82,共4页
孤岛时期影片《刺秦王》凸显了荆轲这一英雄形象的民族精神,同时想象性地呈现了为国牺牲的女性形象。从孤岛社会语境出发,一方面,揭示出人物形象作为符号承载了作者对民族意识的诉求。另一方面,作者运用布景、道具、服饰及明星效应等商... 孤岛时期影片《刺秦王》凸显了荆轲这一英雄形象的民族精神,同时想象性地呈现了为国牺牲的女性形象。从孤岛社会语境出发,一方面,揭示出人物形象作为符号承载了作者对民族意识的诉求。另一方面,作者运用布景、道具、服饰及明星效应等商业外在形式满足了孤岛时期观众追求娱乐性的观影期待。通过对这部有着鲜明特色的孤岛"奇观"影片的解读,重估孤岛电影的时代意义和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语境 英雄重塑 女性想象 政治 商业
下载PDF
全球化进程中的上海想象——论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电影中的全球性和本土性书写及其误区
4
作者 金丹元 张书端 《文化艺术研究》 2011年第4期166-171,共6页
本文对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电影中的全球性与本土性书写进行了梳理,认为上海题材电影中的全球性书写主要体现在影片中对"无地区性"空间和阿帕杜莱所谓的"人种图景"与"意识形态图景"的展现,而其本土性书写... 本文对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电影中的全球性与本土性书写进行了梳理,认为上海题材电影中的全球性书写主要体现在影片中对"无地区性"空间和阿帕杜莱所谓的"人种图景"与"意识形态图景"的展现,而其本土性书写则主要是通过"家"的意象和全球化都市中的"本地人"的存在状态的呈现等途径来完成的。并且指出,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电影中全球化想象的误区主要在于一些创作者沉迷于对上海光怪陆离的全球化景观的展现,却忽视了对其本土性面向的关注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上海题材电影 全球性和本土性书写 上海想象的误区
下载PDF
“穿透”人生的幻象——论鲁迅作品中的上海想象
5
作者 张玲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3-184,共12页
鲁迅的思想深度和文化视境决定了他所阐释的上海都市不同于其他作家的上海书写。上海作为文学建构的一种形象,并不是鲁迅对现实上海文化景观的简单描摹和反映,而是作者基于艺术理念与现实社会思考,通过创造性的虚构文本将艺术真实层面... 鲁迅的思想深度和文化视境决定了他所阐释的上海都市不同于其他作家的上海书写。上海作为文学建构的一种形象,并不是鲁迅对现实上海文化景观的简单描摹和反映,而是作者基于艺术理念与现实社会思考,通过创造性的虚构文本将艺术真实层面的上海想象加以表达。在他的作品中,鲁迅并没有直观地去描绘这个极具审美现代性的"魔幻之都",而是以强烈的怀疑、批判的精神和眼光,冷静地审视着上海的一切,并将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融入到上海镜像的描写中,以此对上海都市作出更深层的文化探究和社会思考。在一定程度上"穿透"了人生的幻象,恢复了现实的"痛感",以国家叙述代替上海叙述,将上海问题国家化,形成了带有鲁迅特有"气质"的上海想象。"上海经验"的获得既丰富了鲁迅作品的创作内涵,同时作为1930年代"上海想象"的一种,为后人审视上海以及上海文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上海 政治 文化 想象
下载PDF
《上海文学》的都市想象:以1990年代为中心
6
作者 凤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0-77,共8页
90年代,"都市"和"都市化"不仅是以"当代性、文学性、探索性"为旨归的《上海文学》昂然前行的主线和关键词,也成为其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背景。在这一过程中,刊物一方面坚持以多种形式对都市问题的讨论、... 90年代,"都市"和"都市化"不仅是以"当代性、文学性、探索性"为旨归的《上海文学》昂然前行的主线和关键词,也成为其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背景。在这一过程中,刊物一方面坚持以多种形式对都市问题的讨论、描述和呈现,显示出其都市想象的图景和脉络,使得其在同类刊物中始终处在一种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则试图通过对自身的结构调整,打造出一种多元化、开放式的刊物风格,使得其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种新的局面和角色定位,进一步营建和巩固自己的"文学场",进而参与到愈加复杂的社会文化结构中。从这两点而言,九十年代的《上海文学》凭借它的都市表述以及它自身的都市生存境遇,已经很好地完成了参与中国社会文化的整体建构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文学》 都市想象 1990年代
下载PDF
上海:城市想象与城市“文学想象”——以严歌苓《上海舞男》为例
7
作者 刘艳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3-163,共11页
五四以来,虽然乡土文学更占主流,但城市书写、城市文学一直不容忽视。近年“城市文学”或文学“城市想象”研究似乎成为新的学术研究热点问题。中国现代时期以来,与上海有关的城市想象和城市文学书写一直绵延不绝。严歌苓的长篇小说《... 五四以来,虽然乡土文学更占主流,但城市书写、城市文学一直不容忽视。近年“城市文学”或文学“城市想象”研究似乎成为新的学术研究热点问题。中国现代时期以来,与上海有关的城市想象和城市文学书写一直绵延不绝。严歌苓的长篇小说《上海舞男》是关于上海城市文学想象的代表作。这部小说的城市空间叙事特征明显,不同时段的两段上海情感故事彼此嵌套绾合形成小说繁富的叙事结构;而且承继和发展了由王安忆《长恨歌》以来的“上海书写”,更强调城市生活的日常性、消费性和私性等方面。虽非底层写作,小说却打开了一个“折叠”的上海。这些都给上海的城市想象和文学想象带来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想象 空间叙事 上海书写 上海折叠 阶层隔阂
下载PDF
晚清文学中的“民族国家”想象与都市上海
8
作者 刘永丽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3-27,共5页
晚清的一些小说,开始以一种西方现代性的知识谱系构架为参照来建构"民族国家"。在这种建构与想象中,都市上海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首先表现为在上海,乃因其华洋杂居,租界强加给国人的不公平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民族国家意识... 晚清的一些小说,开始以一种西方现代性的知识谱系构架为参照来建构"民族国家"。在这种建构与想象中,都市上海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首先表现为在上海,乃因其华洋杂居,租界强加给国人的不公平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民族国家意识;其次,上海提供了民族国家想象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媒体,使之成为中国民族国家形象与西方现代文明想象的联结点,成为知识分子进行"民族国家"想象的一个具体可感、可触可摸的最好范本;第三,上海是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中心,使民众有了参与国家政治的话语权,同时也为民众提供了广阔的建构与想象民族国家的基石。因此,现代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雏形在上海发端,并经由上海辐射;上海就此成为现代中国的样板,为建构与想象中国民族国家提供了可借鉴之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文学 民族国家 想象与建构 上海
下载PDF
都市的生活空间与文化想象——张爱玲小说的一种解读
9
作者 黄科安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87-90,95,共5页
沦陷期的上海,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文化想象资源,是她小说中人物的生活空间。她对上海的文化想象,是建构在"重新塑造"的都市空间——公馆、内室、公寓、电车、影剧院等等。这些日常生活场景和都市化物质形态,成为小说叙事意义... 沦陷期的上海,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文化想象资源,是她小说中人物的生活空间。她对上海的文化想象,是建构在"重新塑造"的都市空间——公馆、内室、公寓、电车、影剧院等等。这些日常生活场景和都市化物质形态,成为小说叙事意义的生产者,参与了故事情节的推动。而香港,在张爱玲的笔下,处处成为上海的"他者"形象,成为上海的必要的对照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想象 都市空间 叙事意义的生产者 上海
下载PDF
民族国家叙事中的都市想象——近代中国的“文明”上海与“文化”北平
10
作者 胡悦晗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12-18,共7页
清末民初,"文明"意味着面向未来的运动、变化和进步;"文化"则意味着面向过去的落后、保守与封闭。1920年代以后,"文化"被赋予道德与价值层面的涵义;"文明"则蜕变为贪婪与物质享受与欲望的象征... 清末民初,"文明"意味着面向未来的运动、变化和进步;"文化"则意味着面向过去的落后、保守与封闭。1920年代以后,"文化"被赋予道德与价值层面的涵义;"文明"则蜕变为贪婪与物质享受与欲望的象征。近代上海在渐进引入西方物质文明的过程中,被自然地赋予了"文明"的城市想象;同时期的北京则因努力摆脱被视作传统与守旧形象的烙印,迈向"文明"的时代坐标而不得不隐匿在上海的阴影之下。1928年后,国民政府赋予北平以"文化"的都市想象,并得到知识分子的认同,上海"文明"因此让位于北平"文化"。北京与上海通过将对方视作"他者"的互构,形成各自的都市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 都市想象 文明 文化 上海 北平
下载PDF
革命话语中的五四想象
11
作者 杨厚均 《云梦学刊》 2005年第1期89-92,共4页
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五四的想象大体是在两个话语体系中进行的。一是作为启蒙话语的五四想象,二是革命话语中的五四想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在现代中国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倡导革命文学的上海时期,一是确立工农兵文艺的延... 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五四的想象大体是在两个话语体系中进行的。一是作为启蒙话语的五四想象,二是革命话语中的五四想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在现代中国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倡导革命文学的上海时期,一是确立工农兵文艺的延安时期,它们对五四的想象虽同在革命话语中进行,但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内容。这为革命的左翼现代作家在新中国后的艺术选择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话语 五四想象 上海 延安
下载PDF
“黄金十年”:乡土文学在上海
12
作者 汪注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56-59,共4页
20世纪以来,伴随着各种异质文化习俗和思潮理念的涌入及上海本地经济的壮大,上海的经济布局、文化格局、社会心理、社会人格、生活方式经历了一次长达十年(“黄金十年”:1927年—1937年)的洗礼。在这场洗礼中,上海的都市文学、左翼文学... 20世纪以来,伴随着各种异质文化习俗和思潮理念的涌入及上海本地经济的壮大,上海的经济布局、文化格局、社会心理、社会人格、生活方式经历了一次长达十年(“黄金十年”:1927年—1937年)的洗礼。在这场洗礼中,上海的都市文学、左翼文学等文学潮流最终确立了各自的历史地位,其世界主义写作特征得到了最集中的表现,并形成了现代文学的繁荣局面,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民族文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黄金十年 乡土小说 都市想象 文化批评
下载PDF
《上海的早晨》中的家国想象与主人翁意识的建构
13
作者 咸立强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64-72,2,共10页
《上海的早晨》塑造了大批具有社会主义主人翁意识的新人形象。汤阿英等进步工人不断地参加党团会议和其他一些进步活动,通过会议和活动,他们对个人以及国家社会等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正是这些认识和了解打开了他们的心胸和眼界... 《上海的早晨》塑造了大批具有社会主义主人翁意识的新人形象。汤阿英等进步工人不断地参加党团会议和其他一些进步活动,通过会议和活动,他们对个人以及国家社会等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正是这些认识和了解打开了他们的心胸和眼界,使他们摆脱了狭隘的个人意识的束缚,自觉到服务国家社会的必要性。工人主人翁意识的培养与建构,第一步要做的便是揭开传统社会愚民政策的黑幕,要求工厂事务和制度安排公开透明,将一切经营摆在阳光下,社会信息清晰、及时地传递到工人面前。要求知情权并自觉地行使知情权,这是现代民主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工人主人翁意识建构的内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的早晨》 家国想象 主人翁意识 新人形象
下载PDF
《上海摩登》的现代性想象重构——李欧梵对都市物质空间与作家关系的创建 被引量:1
14
作者 潘奔奔 傅宗洪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9年第3期62-66,共5页
李欧梵通过重构想象中声光化电的上海而编创了《上海摩登》,试图完成对上海都市文化的现代性追求。上海现代都市的物质文化为都市现代派作家拓展了文学想象的空间,推动了作家的职业化发展,而都市现代派作家通过文学创作,则为都市的现代... 李欧梵通过重构想象中声光化电的上海而编创了《上海摩登》,试图完成对上海都市文化的现代性追求。上海现代都市的物质文化为都市现代派作家拓展了文学想象的空间,推动了作家的职业化发展,而都市现代派作家通过文学创作,则为都市的现代性发展注入了人文内涵。李欧梵对两者的论述创建了现代都市物质文化与作家文学艺术想象中都市模型的互动链条,完善了都市的现代性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欧梵 《上海摩登》 现代性 想象重构 都市文化
下载PDF
上海城区不同类型水体与地表温度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胡云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88-90,102,共4页
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着城市小环境气候变化和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是目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以上海市外环以内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TM遥感影像,分析了城市地表温度特征,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了城市不同类... 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着城市小环境气候变化和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是目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以上海市外环以内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TM遥感影像,分析了城市地表温度特征,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了城市不同类型水体与地表温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种城市水体类型中,港口码头的平均温度最高,其次是滩涂;湖泊的平均温度最低;河流和湖泊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性,但与其他水体均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从相关性分析来看,地表温度与斑块密度、斑块形状指数和斑块结合度指数具有显著相关性;斑块密度和斑块结合度指数是影响城市水体地表温度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遥感影像 水体温度 GIS技术 上海市
下载PDF
转型视角下上海住区形态演变探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迪新 贺永 +1 位作者 程月 吴晓楠 《住宅科技》 2021年第12期1-6,共6页
住区形态演变是城市形态研究的重要维度。文章以上海为例,回顾自1949年以来上海典型住区的形态演变,从社会转型视角分析经济体制、价值观念转变对住区形态的影响,讨论当下上海住区面对的问题和挑战;认为城市的发展应避免“千城一面”“... 住区形态演变是城市形态研究的重要维度。文章以上海为例,回顾自1949年以来上海典型住区的形态演变,从社会转型视角分析经济体制、价值观念转变对住区形态的影响,讨论当下上海住区面对的问题和挑战;认为城市的发展应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应警惕以消费主义审美经济取代城市空间价值的趋向,回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和差异化的居民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城一面 住区形态 城市形态 社会转型 上海
下载PDF
欲望、空间和现代都市——论三四十年代文学中的上海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举鸿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71-75,共5页
三十四年代文学中的"上海"形象经历了白天、夜晚和日常的递变。茅盾用公债市场、工厂、小汽车构成"白天的上海";新感觉派作家们用夜总会、舞厅、街道描画了一个"夜的上海";张爱玲则用公馆、公寓、里弄砌... 三十四年代文学中的"上海"形象经历了白天、夜晚和日常的递变。茅盾用公债市场、工厂、小汽车构成"白天的上海";新感觉派作家们用夜总会、舞厅、街道描画了一个"夜的上海";张爱玲则用公馆、公寓、里弄砌成了"日常的上海"。在欲望的指引下,它们共同完成了我们对老上海的现代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欲望 “白天的上海” “夜的上海” “日常的上海” 现代想象
下载PDF
景观都市与浪漫爱情:近年来中国电影中的上海想象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明敏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4-131,共8页
美丽的都市景观与浪漫的爱情故事,共同构成了近年来中国电影中的上海想象。就其视觉呈现而言,电影通过景观的集中“框取”,将上海展示为一个美丽、时尚又现代的国际大都会形象,却不见城市的历史记忆、文化底蕴和日常生活,这一表象化的... 美丽的都市景观与浪漫的爱情故事,共同构成了近年来中国电影中的上海想象。就其视觉呈现而言,电影通过景观的集中“框取”,将上海展示为一个美丽、时尚又现代的国际大都会形象,却不见城市的历史记忆、文化底蕴和日常生活,这一表象化的景观上海遮蔽了城市的多样性和地方性;就其爱情叙事而言,在这浪漫主义已然失落的时代,电影通过赏心悦目的恋爱情境以及“分离/等待”的叙事策略赋予“浪漫”以新的认知和表现形式,而这种对浪漫话语的重构实是基于现代都市生活的消费逻辑、理性法则和认同需求。这一上海想象所承载的恰是中国青年观众对于现代都市生活的憧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 浪漫话语 上海想象 消费社会 都市社会 中国电影
下载PDF
被遗忘的城市图景——社会主义革命叙事中的上海
19
作者 陆沁诗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10-115,共6页
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转折时期。取得城市领导阶层地位的工人阶级,通过与民族资产阶级的斗争,重新构建起以社会主义为基础的都市景观。衰微的资本主义情调式都市空间,隐喻了渐趋崩溃的资本力量。但殖民社会遗留的建... 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转折时期。取得城市领导阶层地位的工人阶级,通过与民族资产阶级的斗争,重新构建起以社会主义为基础的都市景观。衰微的资本主义情调式都市空间,隐喻了渐趋崩溃的资本力量。但殖民社会遗留的建筑地理标志,仍然将这座城市形象化为罪恶的渊薮。与此同时,不断成长的无产阶级也在这座城市的重建中植入自我的标志,以产业工人为居住主体的工人新村,赋予了上海全新的空间面貌。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城市空间竞争,正是流行小资都市文化之外的、另一种关于社会主义城市想象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无产阶级 城市想象 都市空间景观
下载PDF
游走于历史的真实与虚幻之间——评上海新天地广场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新 《福建建筑》 2007年第2期17-19,共3页
通过对上海新天地广场项目保护性再利用实践的介绍分析,从风貌的完整性,历史的原真性,生活的真实性方面阐述了新天地广场不同于一般历史街区保护的设计理念,突出了其在风貌保存下的商业再利用开发的特点。
关键词 上海新天地 真实 虚幻 保护再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