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微课程在民汉混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效果——以“土壤肥料”微课程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德江 王璇 +1 位作者 张晓宏 饶晓娟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17年第1期67-69,共3页
随着信息化、网络课程的快速发展,微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突显。文章以"土壤肥料"微课程为例,针对民汉混班学生的受体特点,采取PPT课件讲授+微课视频观看+小组讨论汇报"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极大调动... 随着信息化、网络课程的快速发展,微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突显。文章以"土壤肥料"微课程为例,针对民汉混班学生的受体特点,采取PPT课件讲授+微课视频观看+小组讨论汇报"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极大调动了民族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效果比常规方式显著提高,并提出了微课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课程 民汉混班 课堂教学 效果
下载PDF
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混合编班合作学习模式探索——以和田师专学生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何被周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73-177,共5页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对传统学习模式的有益补充,已经越来越被广泛运用于实践中,受到研究者、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在教学活动中,许多一线教师也发现合作学习为提高学生成绩、改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改善学生情感态度、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等方面...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对传统学习模式的有益补充,已经越来越被广泛运用于实践中,受到研究者、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在教学活动中,许多一线教师也发现合作学习为提高学生成绩、改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改善学生情感态度、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等方面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转变.以和田师范专科学校为例,对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混合编班合作学习中班级组建、合作学习的影响因素及作用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认为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混合编班的合作学习模式是少数民族地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混合编班 合作学习 模式
下载PDF
中国俄罗斯族的族群认同及其变迁 被引量:3
3
作者 唐戈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92-98,共7页
中国俄罗斯族作为汉族与俄罗斯人通婚的后代,与一般的族群不同,中国俄罗斯族在族群认同上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除了认同本族群外,对它的两个母族群——俄罗斯人和汉族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认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政府... 中国俄罗斯族作为汉族与俄罗斯人通婚的后代,与一般的族群不同,中国俄罗斯族在族群认同上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除了认同本族群外,对它的两个母族群——俄罗斯人和汉族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认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政府的民族识别和民族政策的落实,中国俄罗斯族的族群认同发生了变迁,即从认同"混血人"逐步转变为认同"俄罗斯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俄侨) 汉族(华人) “混血人” “俄罗斯族” 族群认同 变迁
下载PDF
少数民族学生民汉混班教学的学习适应性研究---基于新疆6所民汉混班小学的数据
4
作者 张瑞 苏荟 曹鑫梅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5-12,共8页
本研究以新疆K市六所民汉混班小学424名五、六年级少数民族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学习态度、学习环境和身体健康三个维度对小学阶段少数民族学生民汉混班教学模式的学习适应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均值与全国常... 本研究以新疆K市六所民汉混班小学424名五、六年级少数民族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学习态度、学习环境和身体健康三个维度对小学阶段少数民族学生民汉混班教学模式的学习适应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均值与全国常模均数基本持平,且随年级升高而降低;家庭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适应的主要因素;学习适应性与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对此,民汉混班教学应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女童的学习适应不良问题,并重视原生家庭学习环境的营造,提高民汉混班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改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不适;制定少数民族地区学习适应性专用量表,并及时更新常模对照表有利于在民族地区更准确的施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阶段 民汉混班教学 少数民族学生 学习适应性
下载PDF
从“大花园”到“石榴籽”——“意识三态观”视野下的民族院校民汉混合编班个案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许可峰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4-150,共7页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国经济一体化,正在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包括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在中华民族格局从"大花园"向"石榴籽"转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民族政策在实践层面也需要从"区隔...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国经济一体化,正在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包括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在中华民族格局从"大花园"向"石榴籽"转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民族政策在实践层面也需要从"区隔"走向"交融"。本文以"意识三态观"作为分析框架,研究了西藏民族大学"民汉混合编班"这一制度变迁过程中,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和意识生态三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研究认为意识形态对教育政策发展起指导作用,意识形态是教育政策发展的社会基础,而意识生态则是教育政策落实的关键环节,其中制度是意识生态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起着按照意识形态规范和引导意识形态的作用。由于各类政策主体意识形态的复杂性,意识形态上以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互学互助、共同发展为旨归的民汉混合编班,如果缺乏意识生态方面的不断制度性优化,就难以得到很好的实现。西藏民族大学内地办学为西藏教育发展创造了独特的意识生态,混合编班是对这一意识生态的进一步制度细化和深化,但目前仍然有待进一步深入改革,以促进意识形态层面教育观念、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层次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汉混合编班 民族院校 “意识三态观” 西藏民族大学 交往交流交融
原文传递
蒙元初期“汉人无统蒙古军”之制发微 被引量:2
6
作者 周思成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8-109,126,共12页
"汉人无统蒙古军"之制是实行于蒙元初期的一种军事制度,该制度限制包括汉、契丹、女真等族在内的"汉人"族群不得统领蒙古军;在不同族群的军队联合作战时,"汉人"亦不得担任主将。但事实上,在一定条件下,... "汉人无统蒙古军"之制是实行于蒙元初期的一种军事制度,该制度限制包括汉、契丹、女真等族在内的"汉人"族群不得统领蒙古军;在不同族群的军队联合作战时,"汉人"亦不得担任主将。但事实上,在一定条件下,蒙古征服者也容许"汉人"临时或较长久地统领小规模的蒙古部队,或是作为高级军政长官节制辖区内的蒙古、汉军,甚至允许"汉人"独任主将指挥蒙古、汉军进行较大规模的战役。这一状况说明,一方面征服王朝对被征服族群施行以"族群等级制"为代表的"制御之术",另一方面,征服王朝的权力基础及其对被征服族群动员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等级制 军事制度 汉人 蒙古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