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n individual tree growth and yield model for the mixed species forest of the Adirondacks Region of New York, USA
1
作者 Aaron Weiskittel Christian Kuehne +1 位作者 John Paul McTague Mike Oppenheimer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17年第1期66-82,共17页
Background: Growth and yield models are important tools for forest planning. Due to its geographic location, topology, and history of management, the forests of the Adirondacks Region of New York are unique and compl... Background: Growth and yield models are important tools for forest planning. Due to its geographic location, topology, and history of management, the forests of the Adirondacks Region of New York are unique and complex. However, only a relatively limited number of growth and yield models have been developed and/or can be reasonably extended to this region currently. Methods: in this analysis, 571 long-term continuous forest inventory plots with a total of 10 - 52 years of measurement data from four experimental forests maintained by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Forestry and one nonindustrial private forest were used to develop an individual tree growth model for the primary hardwood and softwood species in the region. Species-specific annualized static and dynamic equations were developed using the available data and the system was evaluated for long-term behavior. Results: Equivalence tests indicated that the Northeast Variant of the Forest Vegetation Simulator (FVS-NE) was biased in its estimation of tree total and bole height, diameter and height increment, and mortality for most species examined. In contrast, the developed static and annualized dynamic, species-specific equations performed quite well given the underlying variability in the data. Long-term model projection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data and suggest a relatively robust system for prediction. Conclusions: Overall, the developed growth model showed reasonable behavior and i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ver existing models for the region. The model also highlighted the complexities of forest dynamics in the region and should help improve forest planning efforts t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ividual tree growth model mixed species forest vegetation simulator
下载PDF
An imputation/copula-based stochastic individual tree growth model for mixed species Acadian forests: a case study using the Nova Scotia permanent sample plot network
2
作者 John A. Kershaw Jr Aaron R. Weiskittel +1 位作者 Michael B. Lavigne Elizabeth McGarrigle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17年第4期251-263,共13页
Background: A novel approach to modelling individual tree growth dynamics is proposed. The approach combines multiple imputation and copula sampling to produce a stochastic individual tree growth and yield projection... Background: A novel approach to modelling individual tree growth dynamics is proposed. The approach combines multiple imputation and copula sampling to produce a stochastic individual tree growth and yield projection system. Methods: The Nova Scotia, Canada permanent sample plot network is used as a case study to develop and test the modelling approach. Predictions from this model are compared to predictions from the Acadian variant of the Forest Vegetation Simulator, a widely used statistical individual tree growth and yield model. Results: Diameter and height growth rates were predicted with error rates consistent with those produced using statistical models. Mortality and ingrowth error rat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bserved for diameter and height, but also were within the bounds produced by traditional approaches for predicting these rates. Ingrowth species composition was very poorly predicted. The model was capable of reproducing a wide range of stand dynamic trajectories and in some cases reproduced trajectories that the statistical model was incapable of reproducing. Conclusions: The model has potential to be used as a benchmarking tool for evaluating statistical and process models and may provide a mechanism to separate signal from noise and improve our ability to analyze and learn from large regional datasets that often have underlying flaws in sample desi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est neighbor imputation Copula sampling Individual tree growth model Mortality INGROWTH mixed species stand development Acadian forests Nova Scotia
下载PDF
闽楠-木荷混交林空间结构及其养分利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铁华 李阳宁 +1 位作者 闫旭 张心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117,共10页
【目的】为探讨混交林中闽楠和木荷的种间关系,确定木荷能否作为闽楠的伴生树种营建健康高效的闽楠-木荷混交林。【方法】以金洞林场16年生的闽楠-木荷混交林以及闽楠纯林、木荷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闽楠-木荷混交林的根系分布特性... 【目的】为探讨混交林中闽楠和木荷的种间关系,确定木荷能否作为闽楠的伴生树种营建健康高效的闽楠-木荷混交林。【方法】以金洞林场16年生的闽楠-木荷混交林以及闽楠纯林、木荷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闽楠-木荷混交林的根系分布特性与林分空间结构特性来探讨闽楠-木荷混交林地上与地下部分的种间关系;通过分析不同物候期下3种林分的闽楠与木荷叶片养分的动态规律来阐明闽楠与木荷之间的养分利用关系。【结果】1)在16年生闽楠-木荷混交林中,在闽楠周围1.5 m内闽楠和木荷的根系分布虽有部分重叠,但闽楠仍占据优势地位,闽楠和木荷在地下生长空间和养分吸收利用方面存在竞争但竞争不激烈;2)整体林分空间结构上,闽楠、木荷纯林略优于闽楠-木荷混交林,说明混交林的树种不同,树种之间的生长特性和生态特性不一样,林分的均一性会差一些,对其调整结构的难度要大于纯林。混交林中,木荷已对闽楠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3)闽楠-木荷混交林中,对养分吸收利用在物候期上部分不同步,存在相对有利的互补关系;从所有的物候期来看,闽楠叶片的N、P、K含量在大部分时期都高于木荷,表明闽楠-木荷混交更有利于闽楠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木荷对养分的需求更低;4)16年生混交林中闽楠、木荷的生长速度要优于相应的纯林,表明前期竞争促进了林分的生长。【结论】闽楠与木荷混交有利于闽楠获得更多的养分,适度竞争促进了林木的生长,木荷是闽楠较好的伴生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楠-木荷混交林 根系 林分空间结构 养分含量 伴生树种
下载PDF
气候因子对云冷杉针叶混交林主要针叶树种径向生长的贡献率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易紫玥 李俊杰 +3 位作者 孙海龙 陈美晴 李爽 向玮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63,共9页
【目的】为分析气候变化对针叶树种径向生长的影响,揭示针叶混交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对森林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经营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金沟岭林场云冷杉针叶混交林中的3个针叶树种为研究对象,建立3个针... 【目的】为分析气候变化对针叶树种径向生长的影响,揭示针叶混交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对森林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经营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金沟岭林场云冷杉针叶混交林中的3个针叶树种为研究对象,建立3个针叶树种的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分析3个树种的树轮宽度与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明确该地区显著限制其径向生长的气候因子,并用层次分割法量化气候因子对各树种树轮宽度变化的贡献率。【结果】在95%的置信区间下,与气候因子相关分析显示:红松和臭冷杉的径向生长同时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与生长季初期气温正相关;鱼鳞云杉的树轮宽度主要受气温影响,与秋冬季节气温负相关,与降水量的整体相关性较低。3个树种均受到上一年气候因子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效应”。滑动相关分析表明,本研究3个主要针叶树种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负相关性呈增强趋势。3月平均气温对红松的贡献率最高,为34.56%,4月最低气温对臭冷杉的贡献率最高,为22.29%,对鱼鳞云杉的贡献率为60.89%。【结论】层次分割分析法能够有效量化气候因子对各树种树轮生长的贡献率,分析结果可为制定该地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经营管理措施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冷杉针叶混交林 树轮宽度 针叶树种 气候响应
下载PDF
基于树种谱系的林木种间竞争分析
5
作者 姜鹏博 窦啸文 +2 位作者 韦新良 罗海豪 汤孟平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4-422,共9页
为探究针阔混交林中竞争木与对象木的亲缘性对林木种间竞争的影响,以浙江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将树种谱系引入Hegyi竞争指数,构建树种谱系竞争指数(G_Hegyi竞争指数)。对Hegyi种间竞争指数、G_Hegyi种间竞... 为探究针阔混交林中竞争木与对象木的亲缘性对林木种间竞争的影响,以浙江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将树种谱系引入Hegyi竞争指数,构建树种谱系竞争指数(G_Hegyi竞争指数)。对Hegyi种间竞争指数、G_Hegyi种间竞争指数与胸径的相关性,胸高断面积生长量、胸高断面积生长率与Hegyi种间竞争指数、G_Hegyi种间竞争指数的相关性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Hegyi种间竞争指数比值、G_Hegyi种间竞争指数比值与林木生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种间竞争指数与胸径均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P<0.01),均呈幂函数关系;胸高断面积生长量与两种种间竞争指数均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且均符合对数函数关系。胸高断面积生长率与两种种间竞争指数均为极显著正相关,均服从幂函数分布。G_Hegyi种间竞争指数与胸径的决定系数(R^(2))、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及胸高断面积生长量、胸高断面积生长率与G_Hegyi种间竞争指数的R2、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大于Hegyi种间竞争指数。G_Hegyi种间竞争指数比值较Hegyi种间竞争指数比值更能准确地反映林木生长与种间竞争的关系。G_Hegyi种间竞争指数在分析林木种间竞争方面优于Hegyi种间竞争指数,更适用于林木生长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种谱系 Hegyi竞争指数 G_Hegyi竞争指数 种间竞争 针阔混交林
下载PDF
耦合多特征多时相的普洱市优势树种分类研究
6
作者 肖庆琳 张加龙 +4 位作者 曹军 刘灵 王飞平 殷唐燕 杨坤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26,共10页
利用遥感分类的方法可以快速识别普洱市的优势树种,进一步提升树种覆盖分类的精度,为该区域内森林监测提供参考依据。基于全球尺度遥感云计算平台(Google Earth Engine, GEE),融合经过大气、地形校正后的多时相Sentinel-2数据,识别树种... 利用遥感分类的方法可以快速识别普洱市的优势树种,进一步提升树种覆盖分类的精度,为该区域内森林监测提供参考依据。基于全球尺度遥感云计算平台(Google Earth Engine, GEE),融合经过大气、地形校正后的多时相Sentinel-2数据,识别树种的光谱信息,提取纹理、物候和地形等特征因子,并进行不同的组合,采用分层分类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的方法对普洱市思茅松、茶树、栎类、橡胶和尾叶桉5个优势树种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多时相影像结合多特征进行分类时地形特征在森林与非森林、针阔林、优势树种上的分类精度高于引入物候和纹理特征。森林与非森林分类的总体精度为99.5%(Kappa=0.98),用户精度和制图精度的调和平均值(F_1)为98.48%;针叶林与阔叶林分类总体精度为98.7%(Kappa=0.96),F_1为97.64%;优势树种分类总体精度为85.83%(Kappa=0.80),F_1为85.19%;优势树种主要分布于海拔1 300~1 700 m的西坡、西南坡和南坡方向的陡坡上。在多时相影像中提取多特征进行分类能够有效提高普洱市优势树种分类精度,可较为准确地提供大区域、高精度的森林覆盖分类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E 多特征 多时相 树种分类 随机森林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阔叶化改造对林分碳密度的影响
7
作者 汪保健 邱勇斌 +2 位作者 张能军 郑文华 汪秀玲 《浙江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68-73,共6页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连栽导致生产力下降,将杉木二代林改造为杉阔混交林对提高林分生产力和碳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杉木二代林内分别引入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木荷Schima superba和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连栽导致生产力下降,将杉木二代林改造为杉阔混交林对提高林分生产力和碳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杉木二代林内分别引入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木荷Schima superba和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构建杉阔混交林,分析了各林分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有机碳密度变化。结果表明:杉木+木荷、杉木+厚朴混交林乔木层碳密度与杉木纯林接近,但杉木+光皮桦比杉木纯林乔木层碳密度减少了25.8%。3种杉阔混交林与杉木纯林之间林下植被碳密度没有差异,但凋落物碳密度均低于杉木纯林。杉木+光皮桦、杉木+木荷和杉木+厚朴混交林0~5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比杉木纯林增加了5.9%、8.6%和21.7%。相对于杉木纯林,杉木+木荷和杉木+厚朴混交林林分总碳密度分别增加了5.7%和15.3%,而杉木+光皮桦林林分总碳密度则减少了6.1%。因此,树种组成显著影响杉阔混交林林分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杉木二代林阔叶化改造是提高林分固碳潜力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阔叶树 混交林 碳密度
下载PDF
从多树种古树群中优选造林乡土树种研究——以怀化市为例
8
作者 陶德树 《热带林业》 2024年第2期21-28,共8页
对怀化市156个古树群(含3个树种、15株古树以上)进行研究,分析树种和古树群结构特征,选择适宜在怀化市造林的乡土树种及配置模式。实地调查古树群,按照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株数和重要值计算树种得分,按分值优选造林树种。古树群以树种... 对怀化市156个古树群(含3个树种、15株古树以上)进行研究,分析树种和古树群结构特征,选择适宜在怀化市造林的乡土树种及配置模式。实地调查古树群,按照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株数和重要值计算树种得分,按分值优选造林树种。古树群以树种数、株数、平均胸径、平均树高计算分值,选取前20个古树群研究树种配置。选出枫香树、青冈、香樟、马尾松、黄连木、朴树、钩栲、木荷、银杏、甜槠等23种适宜造林的乡土树种。树种配置不固定到种,采取6种以上树种混交,喜光树种作先锋种,根据经营目的搭配中性和耐荫树种的模式。选出的造林乡土树种和树种配置模式,实用性强,可以为当地建设长期稳定的森林群落提供树种选择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树种古树群 优选 乡土造林树种 国家储备林 怀化市
下载PDF
针阔凋落叶混合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张艳 李勋 +2 位作者 宋思梦 周扬 张健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2-102,共11页
为了探明混合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以马尾松、檫木、香樟以及香椿凋落叶为试验对象,分析35种不同处理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的群落变化特征。研究发现:2 a分解时期(8次采样)共采集到土壤动物29614头,隶属于6门16... 为了探明混合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以马尾松、檫木、香樟以及香椿凋落叶为试验对象,分析35种不同处理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的群落变化特征。研究发现:2 a分解时期(8次采样)共采集到土壤动物29614头,隶属于6门16纲39目92科。优势类群有为跳虫科、耳叶蝉科和跗线螨科。所有处理凋落叶中土壤动物以杂食性为主,其次是腐食性和植食性,捕食性占比最低。大部分混合凋落叶(51.61%~70.97%)的土壤动物密度表现出协同效应,而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仅在第1年的11月(秋季)和8月(夏季)表现出较强的协同效应(70.97%和64.52%)。31个混合处理中,在马尾松+香椿、马尾松+檫木+香樟、马尾松+檫木+香椿和马尾松+香樟+香椿组合中阔叶占40%时,土壤动物密度在每年的5和11月均为协同效应,马尾松+檫木+香椿(PST631处理)的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在6个分解时期类均表现出协同效应。可见,将马尾松和檫木以及香椿凋落叶按照针叶和阔叶6∶4混合后,不仅能提高土壤动物的数量,同时也能提高土壤动物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纯林 乡土树种 凋落叶混合分解 土壤动物
下载PDF
人工混交林营林技术应用与种间关系调节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梅路俊 《林业勘查设计》 2023年第2期5-8,共4页
混交林是由不同树种组成的林分,能充分利用营养空间、立地条件,促进林木生长,而且生物多样性丰富,林分健康、稳定。人工混交林可有效改善森林生态环境,避免单一树种造成病虫害爆发的可能,有利于保护森林物种的多样性。混交林充分利用不... 混交林是由不同树种组成的林分,能充分利用营养空间、立地条件,促进林木生长,而且生物多样性丰富,林分健康、稳定。人工混交林可有效改善森林生态环境,避免单一树种造成病虫害爆发的可能,有利于保护森林物种的多样性。混交林充分利用不同树种间相互作用关系,为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林副产品的质量,快速实现造林后成林,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林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介绍混交林的特点和作用,然后阐述人工混交林的营林技术应用,包括混交类型、混交方法等,并对混交林树种间关系调整进行了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林业 混交林 树种 树种间关系
下载PDF
闽中山地不同坡位多树种混交造林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肇守 《防护林科技》 2023年第2期22-24,85,共4页
以8年生枫香、木荷、杉木、马尾松组成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相同树种在不同坡位的生长情况和相同坡位的各树种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枫香、木荷、杉木均表现为坡位越低,生长越优。其中,枫香对立地条件变化的反应特别敏感,在下坡是优... 以8年生枫香、木荷、杉木、马尾松组成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相同树种在不同坡位的生长情况和相同坡位的各树种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枫香、木荷、杉木均表现为坡位越低,生长越优。其中,枫香对立地条件变化的反应特别敏感,在下坡是优势树种,在中坡表现一般,在上坡生长差。木荷在各坡位均具有生长潜力。而马尾松表现为坡位越低,生长越差,在下坡因受其他树种遮挡,生长极差;在中坡,平均胸径、平均冠幅最大;在上坡,马尾松是优势树种且能促进其他树种生长。可见,下坡适宜营造枫香、杉木(或保留萌芽)、木荷混交林,中坡适宜营造马尾松、杉木(或保留萌芽)、枫香、木荷混交林,上坡适宜营造马尾松、杉木(或保留萌芽)、木荷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树种混交 生物学特性 种间关系 坡位
下载PDF
燕山山地蒙古栎次生林林冠下造林试验
12
作者 王超 尤海舟 +1 位作者 孙浩伦 范树生 《河北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18-21,共4页
蒙古栎次生林是燕山山地分布广泛的退化森林植被。以退化蒙古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强度疏伐后林分郁闭度降低至0.6,采用蒙古栎、黄檗、水曲柳、五角枫、白桦、核桃楸、紫椴7个树种开展林冠下植苗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黄檗、水曲柳、五角... 蒙古栎次生林是燕山山地分布广泛的退化森林植被。以退化蒙古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强度疏伐后林分郁闭度降低至0.6,采用蒙古栎、黄檗、水曲柳、五角枫、白桦、核桃楸、紫椴7个树种开展林冠下植苗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黄檗、水曲柳、五角枫和紫椴、蒙古栎可以作为蒙古栎次生林林冠下造林的适宜树种,白桦不宜在林冠下造林,核桃楸在林冠下造林需进一步提高疏伐强度;对林分自然更新幼树调查结果显示:蒙古栎次生林有较强自然更新能力,更新幼树种类多样,密度达1065株/hm^(2),更新树种以五角枫、春榆和大叶白蜡为主,而上层林木的主要组成树种蒙古栎、白桦和黑桦的更新能力较弱;建议根据各树种生物学特性逐步加大疏伐强度以培育近自然程度较高的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栎次生林 林冠下造林 造林树种 混交林培育 燕山山地
下载PDF
京郊侧柏刺槐混交林植物物种组成特征对林内景观美景度的影响 被引量:16
13
作者 董建文 翟明普 +2 位作者 徐程杨 吴南生 章志都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56-761,共6页
北京市郊区风景游憩林侧柏刺槐混交林研究表明,侧柏刺槐林中,林内景观美景度差异与乔木层树种数量呈非线性相关,无其他伴生树种的林内景观美景度最高,两种以上伴生树种其次,而一种伴生树种为最低;伴生树种以黄栌为好,蒙桑和栾树其次,油... 北京市郊区风景游憩林侧柏刺槐混交林研究表明,侧柏刺槐林中,林内景观美景度差异与乔木层树种数量呈非线性相关,无其他伴生树种的林内景观美景度最高,两种以上伴生树种其次,而一种伴生树种为最低;伴生树种以黄栌为好,蒙桑和栾树其次,油松最低;两个主要树种的比例基本以其中一种占优势时,其景观美景度值高,且以刺槐的比例高时,林内景观美景度值更大;其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林内景观美景度标准化绝对值成正比关系,即林下物种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越大,其林内景观美景度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游憩林 侧柏-刺槐林 混交树种组成 物种多样性 林内景观 美景度
下载PDF
旅游区人为干扰对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艾训儒 易咏梅 +2 位作者 姚兰 王柏泉 熊彪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8-184,共7页
研究人为干扰对湖北省梭布垭石林针阔混交林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为干扰对乔木层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优势种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使群落平均胸径(或地径)和平均树高降... 研究人为干扰对湖北省梭布垭石林针阔混交林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为干扰对乔木层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优势种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使群落平均胸径(或地径)和平均树高降低,群落种类组成发生变化。重度干扰和中度干扰降低了群落乔木层阔叶树种和灌木层优势种的作用和地位,重要值降低,但增加了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不同干扰类型的群落,在垂直高度1.0m以下,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较大,1.1~3.0m高度达最大,以后随高度升高,多样性指数降低,在9.1m以上的高度层,树种单一,多样性为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人为干扰 针阔混交林 森林群落 物种多样性 梭布垭石林
下载PDF
京北山区水源保护林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被引量:14
15
作者 孙鹏森 马履一 蔡永茂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8-64,共7页
该文在野外调查工作和对“八五”二类调查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京北山区(包括密云、怀柔、延庆、昌平四县)水源保护林现状的总体分析和对密云县北庄乡的典型分析,指出林种比例不当及树种资源单一是该区水源保护林发展中存在的比... 该文在野外调查工作和对“八五”二类调查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京北山区(包括密云、怀柔、延庆、昌平四县)水源保护林现状的总体分析和对密云县北庄乡的典型分析,指出林种比例不当及树种资源单一是该区水源保护林发展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该文从多林种、多树种配置,造林树种选择和林分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方面提出现有林的发展策略,并提供了现有林的经营类型和对应各种立地类型的造林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保护林 多林种配置 树种选择 林分结构
下载PDF
半天然杉阔混交林杉木及其伴生树种种群空间格局 被引量:17
16
作者 曹光球 林思祖 +1 位作者 曹子林 丁咇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8-152,共5页
采用聚集强度各指标对福建省虎头山半天然杉阔混交林杉木及其伴生树种的种群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综合聚集强度各指标的结果表明 :不同立木级杉木及其伴生树种的种群空间分布基本呈聚集分布 ,随着立木级的增大 ,各种群扩散趋势越来越明显... 采用聚集强度各指标对福建省虎头山半天然杉阔混交林杉木及其伴生树种的种群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综合聚集强度各指标的结果表明 :不同立木级杉木及其伴生树种的种群空间分布基本呈聚集分布 ,随着立木级的增大 ,各种群扩散趋势越来越明显。其中杉木、米槠和少叶黄杞聚集强度表现为大→小的趋势 ,拟赤杨和木荷聚集强度表现为大→小→大→小的趋势 ,虎皮楠和丝栗栲聚集强度表现为小→大→小的趋势。低立木级阶段引起聚集分布的原因主要是环境作用 ,高立木级阶段引起的树种聚集分布的原因主要是环境作用或自身聚集性。表 2参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天然混交林 杉木 伴生树种 空间分布格局
下载PDF
珍贵树种多树种混交林的凋落物现存量及持水性能 被引量:9
17
作者 何应会 曾佩玲 +2 位作者 韦铄星 林建勇 黄惠章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5-90,共6页
【目的】探讨南方珍贵树种多树种随机混交栽培的可行机制,为广西营造珍贵树种优良经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6年生珍贵树种多树种混交林、格木+柚木、格木纯林和降香黄檀纯林4种林分类型... 【目的】探讨南方珍贵树种多树种随机混交栽培的可行机制,为广西营造珍贵树种优良经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6年生珍贵树种多树种混交林、格木+柚木、格木纯林和降香黄檀纯林4种林分类型的凋落物储量、养分特征及持水性能等生态特征。【结果】凋落物单位面积现存量为:格木+柚木混交林(4550.4 kg/ha)>多树种混交林(3984.9 kg/ha)>降香黄檀纯林(2198.1 kg/ha)>格木纯林(1862.4 kg/ha);多树种混交林凋落物层C/N为20.98∶1,半分解层凋落物储量占凋落物储量的49.34%,养分分解速率高于其他林分类型,且全量N、P、K养分归还总量最高,为66.67 kg/ha。多树种混交林凋落物自然含水率(量)、最高持水率(量)及有效拦蓄总量各项指标均高于格木+柚木混交林和对照纯林。【结论】6年生珍贵树种多树种混交林凋落物现存量不具明显优势,但养分分解速率较快,凋落物N、P、K养分归还总量及持水性能均高于格木+柚木混交林和对照纯林,南方珍贵树种多树种混交模式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贵树种 多树种混交 凋落物现存量 持水性能
下载PDF
杉阔混交林中杉木及伴生树种种群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曹光球 林思祖 +1 位作者 丁■ 曹子林 《中南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66-69,81,共5页
采用聚集强度各指标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杉阔混交林杉木与伴生树种的种群空间格局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立木级杉木与伴生树种的种群空间分布基本呈聚集型分布 ,随着立木级增大 ,各种群扩散趋势越明显 .低立木级阶段引起... 采用聚集强度各指标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杉阔混交林杉木与伴生树种的种群空间格局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立木级杉木与伴生树种的种群空间分布基本呈聚集型分布 ,随着立木级增大 ,各种群扩散趋势越明显 .低立木级阶段引起聚集分布的原因主要是由环境作用引起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阔混交林 天然次生混交林 杉木 伴生树种 空间分布格局 聚集强度
下载PDF
栽杉留阔模式的杉木生长过程特点 被引量:7
19
作者 何宗明 杨玉盛 +2 位作者 邱仁辉 俞新妥 戚继忠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01期143-147,共5页
The growth process of Chinese fir trees under the pattern of reserving broad leaved tree species in Chinese fir plantation and in pure Chinese fir stand(control)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ing with th... The growth process of Chinese fir trees under the pattern of reserving broad leaved tree species in Chinese fir plantation and in pure Chinese fir stand(control)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ing with the control, the tree height, D.B.H and tree volume increment of Chinese fir under the pattern was a little slower in the early seven years and higher at 8~22 5 year old. After 22 5 year old the increment declined hardly (though total increment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All these reflected the effect of tree competition and soil fertility development on the tree growth of Chinese fir. In order to cultivate large timber under the pattern, the relationship of Chinese fir and broad leaved tree species must be adjusted in time and the broad leaved trees existed in the same forest canopy with Chinese fir must be cut over at about 20 year o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杉留阔 杉阔混交林 生长过程 杉木 可持续经营
下载PDF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乔木幼苗年际动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帅 肖翠 +3 位作者 王均伟 侯嫚嫚 廖嘉星 范秀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57-66,共10页
以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样地为平台,对样方中胸径<1 cm的乔木幼苗进行监测,基于2006—2014年的调查数据对该群落中乔木幼苗的物种组成、数量特征、新生与死亡动态以及影响幼苗存活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群落乔木幼苗近10年物... 以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样地为平台,对样方中胸径<1 cm的乔木幼苗进行监测,基于2006—2014年的调查数据对该群落中乔木幼苗的物种组成、数量特征、新生与死亡动态以及影响幼苗存活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群落乔木幼苗近10年物种组成变化较小,每年都可以监测到9个常见种。2)幼苗个体的大量萌发和大量死亡导致群落乔木幼苗数量有较大的年际变化,其中最多年份幼苗密度可达38.9株/m2,而最少年份仅有3.8株/m2。3)不同年份群落乔木幼苗年龄组成中1年生幼苗数量最多,部分年份略有差异。随着幼苗年龄的增加,幼苗数量不断减少。幼苗总体数量同幼苗新生数量动态变化是一致的,幼苗死亡的峰值较幼苗总体峰值有1年的时滞。4)群落水平上幼苗存活与同种大树胸高断面积和林冠开阔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异种幼苗邻体呈显著负相关。群落中幼苗个体大量萌发和大量死亡的现象证明该群落存在明显的更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群落的物种共存。近10年的幼苗监测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群落更新过程,因而长期的动态监测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年际动态 新生与死亡 物种组成 乔木幼苗存活 生物邻体 生境异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