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8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熔盐堆尾气提取的99Mo生产评估
1
作者 陈亮 朱贵凤 +3 位作者 王子业 严睿 邹杨 徐洪杰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9-137,共9页
基于熔盐堆尾气提取99Mo同位素的生产方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目前的工作局限于评估堆芯中99Mo的产量,对于其在整个回路中的迁移行为的关注不足。本文建立了一个熔盐堆中的贵金属迁移模型,并基于8 MW熔盐实验堆(Molten-Salt Reactor Exp... 基于熔盐堆尾气提取99Mo同位素的生产方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目前的工作局限于评估堆芯中99Mo的产量,对于其在整个回路中的迁移行为的关注不足。本文建立了一个熔盐堆中的贵金属迁移模型,并基于8 MW熔盐实验堆(Molten-Salt Reactor Experiment,MSRE)进行了贵金属分布验证,而后对MSRE尾气中99Mo粗产品的产量、比活度及运行状态的变化对生产的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尾气中的99Mo有较高含量和比活度,移除率增加的工况对99Mo的比活度的影响是有益的,空泡比例及氧化还原电势变化的工况对99Mo的比活度影响不大,该方法可作为一种潜在的99Mo生产备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盐堆 医用同位素 99mo MSRE 核素迁移
下载PDF
Mo添加对WC-Ni硬质合金微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徐涛 管一琦 +4 位作者 汤梅芳 龙坚战 曾瑞霖 崔焱茗 成祥 《硬质合金》 CAS 2024年第3期196-205,共10页
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性能检测等方法研究了不同Mo添加量对WC-Ni-Mo硬质合金的WC粒度、硬度、摩擦磨损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成分范围内(w(Mo)=1.5%~2.0%),WC的平均晶粒尺寸基本不随Mo添加量的变... 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性能检测等方法研究了不同Mo添加量对WC-Ni-Mo硬质合金的WC粒度、硬度、摩擦磨损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成分范围内(w(Mo)=1.5%~2.0%),WC的平均晶粒尺寸基本不随Mo添加量的变化而变化;随Mo添加量的增加,WC-Ni-Mo硬质合金的硬度略微有所下降,而摩擦磨损性能得到提升。Mo质量分数为2%的WC-Ni-Mo硬质合金在酸性溶液中的耐腐蚀能力要高于Mo质量分数为1.5%的合金,并且具有更好的电化学稳定性。总体来看,WC-8.0%Ni-2.0%Mo合金的综合性能优于WC-8.5%Ni-1.5%Mo硬质合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NI 硬质合金 mo添加量 晶粒度分布 摩擦磨损 耐腐蚀性能
下载PDF
Mo/Zr-SBA-15介孔分子筛吸附溶液中亚甲基蓝
3
作者 孔黎明 王好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1-828,共8页
采用一步水热晶化法将Zr掺杂到SBA-15骨架中制备了Zr-SBA-15,以Zr-SBA-15为载体,Mo为活性组分,制备了Mo/Zr-SBA-15吸附剂,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将Mo/Zr-SBA-15用于吸附溶液中的亚甲基蓝(MB),考察了Mo、Zr掺杂的SBA-15对MB的吸附性能。表征... 采用一步水热晶化法将Zr掺杂到SBA-15骨架中制备了Zr-SBA-15,以Zr-SBA-15为载体,Mo为活性组分,制备了Mo/Zr-SBA-15吸附剂,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将Mo/Zr-SBA-15用于吸附溶液中的亚甲基蓝(MB),考察了Mo、Zr掺杂的SBA-15对MB的吸附性能。表征结果显示:Mo/Zr-SBA-15具有介孔结构,Zr进入SBA-15分子筛的骨架中,Mo部分负载至SBA-15的孔壁上,部分以MoO_(3)的形式均匀分散在SBA-15表面;随着Mo负载量的增加,Mo/Zr-SBA-15的比表面积与孔体积逐渐减小。实验结果表明:当Mo负载量(w)为10%时,对溶液中MB的吸附性能最佳;在MB质量浓度20 mg/L、Mo/Zr-SBA-15加入量0.2 g/L、初始溶液pH 5.9、温度25℃、吸附时间4 h的条件下,对MB的平衡吸附量达到90.3 mg/g;Freundlich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Mo/Zr-SBA-15对MB的吸附等温过程;25℃时,Mo/Zr-SBA-15对MB的饱和吸附量为173.3 mg/g;Mo/Zr-SBA-15经焙烧再生、循环使用4次后,平衡吸附量仅下降了7.6%,表现出良好的可再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Zr掺杂 SBA-15 吸附 亚甲基蓝
下载PDF
右江盆地大际山U-(Mo)矿床围岩蚀变特征及微量元素迁移规律——对区域内U、Au成生关系的指示
4
作者 田建吉 刘畅 +1 位作者 吴玉 李秋实 《世界核地质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434-449,共16页
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右江盆地,是全球第二大的卡林型Au矿(共伴生有Sb、Hg、Tl异常/矿化)矿集区,有着滇黔桂“金三角”的美誉。值得注意的是,该区除发育Au(-Sb-Hg-Tl)矿床外,还产有大量赋矿岩性和控矿构造相似的U矿床(点),成矿特色鲜明... 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右江盆地,是全球第二大的卡林型Au矿(共伴生有Sb、Hg、Tl异常/矿化)矿集区,有着滇黔桂“金三角”的美誉。值得注意的是,该区除发育Au(-Sb-Hg-Tl)矿床外,还产有大量赋矿岩性和控矿构造相似的U矿床(点),成矿特色鲜明。前人对该区Au矿开展了大量研究,而U矿研究较少,对U、Au的成生关系尚不清楚。基于此,文章选取右江盆地内典型的U矿床——大际山U-(Mo)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岩矿相学研究和地球化学分析,厘定了矿化的围岩蚀变为硫化、沥青质化、磷铝锶石化、硅化和伊利石化,揭示了矿化过程中Re、Tl、Mo、U、Cd、Ni、Co、As、Sb、MREE的相对富集。蚀变矿物组合及元素迁移规律约束大际山U-(Mo)矿床中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牛蹄塘组,成矿流体应为还原性有机流体与地表-近地表酸性、氧化性流体的混合,矿质沉淀发生在低温、酸性、还原环境中。综合分析认为,右江盆地内U、Au分布特征及矿床成因具有明显差异,二者应是不同成矿事件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岩蚀变特征 元素迁移规律 大际山U-(mo)矿床 U、Au成生关系 右江盆地
下载PDF
医用同位素^(99)Mo吸附分离研究进展
5
作者 陈捷 傅梦韬 +3 位作者 姚运友 马琳 黄晨 马红娟 《同位素》 CAS 2024年第2期173-184,共12页
医用同位素^(99)Mo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核医学领域的重要核素。由于常规的高浓缩铀裂变生产^(99)Mo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人们已经开始寻找其他可靠的^(99)Mo生产途径。在分离^(99)Mo和^(99)mTc的方法中柱层析法具有很大优势,其中的关键是... 医用同位素^(99)Mo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核医学领域的重要核素。由于常规的高浓缩铀裂变生产^(99)Mo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人们已经开始寻找其他可靠的^(99)Mo生产途径。在分离^(99)Mo和^(99)mTc的方法中柱层析法具有很大优势,其中的关键是层析柱的材料,材料对^(99)Mo吸附能力关系到未来新一代^(99)Mo-^(99)mTc发生器的制备。本研究对医用同位素^(99)Mo的吸附分离进行综述,介绍^(99)Mo生产方式,^(99)Mo和^(99)mTc分离方法,以及目前对Mo具有一定吸附效果的吸附材料,为未来利用低比活度^(99)Mo吸附制备^(99)Mo-^(99)mTc发生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同位素 吸附 分离 ^(99)mo
下载PDF
Mo含量对激光熔覆CoCrFeNiW_(0.6)Mo_(x)高熵合金涂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杨佳伟 牛伟 +3 位作者 孙荣禄 张连旺 马世忠 蒋廷普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0-178,共9页
目的研究Mo含量的变化对激光熔覆CoCrFeNiW_(0.6)高熵合金涂层的影响。方法使用RFL-C1000光纤激光器,在45钢基体表面制备CoCrFeNiW_(0.6)Mo_(x)(x=0,0.2,0.4,0.6,0.8)高熵合金涂层,并利用Leica DVM6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 目的研究Mo含量的变化对激光熔覆CoCrFeNiW_(0.6)高熵合金涂层的影响。方法使用RFL-C1000光纤激光器,在45钢基体表面制备CoCrFeNiW_(0.6)Mo_(x)(x=0,0.2,0.4,0.6,0.8)高熵合金涂层,并利用Leica DVM6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能谱仪、显微硬度仪、电化学工作站对熔覆层的宏观形貌与稀释率、相结构、微观组织结构、硬度、耐腐蚀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加入Mo元素后,结合状态与表面形貌良好,当x=0~0.4时,涂层微观组织主要呈树枝晶形态,且晶粒逐渐变细。当x≥0.6时,涂层表面开始有裂纹产生。随着Mo元素的添加,涂层逐渐析出σ相,晶粒尺寸逐渐减小。当x=0.8时,有共晶组织形成。涂层显微硬度随Mo元素的增加而增加,但由于x=0.8时出现较多裂纹,裂纹的出现影响了涂层硬度,导致x=0.8时的硬度减小。当x=0.6时,涂层平均显微硬度最高,达到了959.69HV0.3,约为CoCrFeNiW_(0.6)涂层平均硬度的20.32%。当x=0~0.6时,涂层耐腐蚀性能随着Mo元素含量的增加逐渐提升。当x=0.8时,耐腐蚀性能变差,其原因是裂纹的出现以及σ相的形成使得涂层耐腐蚀性变差。在x=0.6时,涂层耐腐蚀性能最好。结论Mo元素的加入使得涂层微观组织出现σ相,同时有细化晶粒的作用,可以显著改善涂层的硬度以及耐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合金 激光熔覆涂层 CoCrFeNi mo 微观组织 显微硬度 耐腐蚀性能
下载PDF
开沟器铲尖表面等离子熔覆Mo_(2)FeB_(2)涂层制备及其磨损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敬春 田铁柱 +2 位作者 赵建国 王会强 郝建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9-48,共10页
为了解决开沟器铲尖耕作过程中耐磨性差、易失效的问题,利用等离子熔覆技术在开沟器铲尖表面制备Mo_(2)FeB_(2)金属陶瓷涂层,并对其微观组织结构、物相组成、显微硬度以及耐磨性能进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得到熔覆层制备的最优工艺参数... 为了解决开沟器铲尖耕作过程中耐磨性差、易失效的问题,利用等离子熔覆技术在开沟器铲尖表面制备Mo_(2)FeB_(2)金属陶瓷涂层,并对其微观组织结构、物相组成、显微硬度以及耐磨性能进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得到熔覆层制备的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为:熔覆电流80 A,熔覆距离10 mm,熔覆速度20 cm/min,并以此来制备耐磨熔覆层。结果表明,熔覆层与基体呈现良好冶金结合,其组织主要由方形、蝶状、十字镖形、树形以及不规则长条状的硬质相、网状共晶组织和铁基粘结相组成,其主要物相组成为Mo_(2)FeB_(2)、M_(3)B_(2)(M:Mo,Fe,Cr)、(Cr,Fe)7C3、MoB、CrB、Fe2B以及Fe-Cr固溶体。熔覆层的平均显微硬度为9618 MPa,为开沟器铲尖基体的2.79倍。相同工况下的磨损试验表明熔覆层的平均磨损量(19.20 mg)和平均摩擦系数(0.294)与基体相比分别降低了52.9%和42.4%;不同载荷下的磨损试验表明,随着载荷的增加,熔覆层与基体的摩擦系数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但熔覆层的整体摩擦系数均低于基体,且其磨损形貌较基体轻微。土槽试验结果表明,熔覆层开沟器铲尖的平均磨损量(4.60 g)比常规开沟器铲尖(15.54 g)降低了70.4%;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实际土壤环境中,开沟器铲尖熔覆层的平均磨损量(34.34 g)仅为常规开沟器铲尖(79.06 g)的43.4%,通过对比磨损形貌发现,熔覆层的存在可以有效抵御土壤磨损,使开沟器铲尖在经过长时间的磨损后能最大程度的保持原貌,从而使其表现出优异的耐磨性能。该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农机触土部件的耐磨性提供理论参考和可行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显微结构 硬度 开沟器铲尖 等离子熔覆 mo2FeB2 磨损
下载PDF
Mo_(0.05)Ti_(1.95)Nb_(10)O_(29)/C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昊 党兆涵 +3 位作者 韩现英 卫高阳 刘奇豪 李建刚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1-135,146,共6页
Ti_(2)Nb_(10)O_(29)具有理论容量高、结构稳定、安全性好等优势,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锂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容器用新型负极材料,但其电子导电率极低,限制了应用。采用Mo掺杂和碳包覆双协同策略,经优化葡萄糖添加量所制Mo_(0.05)Ti_(1.95)... Ti_(2)Nb_(10)O_(29)具有理论容量高、结构稳定、安全性好等优势,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锂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容器用新型负极材料,但其电子导电率极低,限制了应用。采用Mo掺杂和碳包覆双协同策略,经优化葡萄糖添加量所制Mo_(0.05)Ti_(1.95)Nb_(10)O_(29)/C复合负极材料显著提升了充放电性能,0.1C充放电的可逆容量达到了313.6mAh/g,10C倍率下的可逆容量比Ti_(2)Nb_(10)O_(29)的提升了72.3mAh/g,高达174.3mAh/g,且0.5C循环100圈后容量损失仅2.4%。第一性原理分析证明,该电性能的提升主要归因于Mo掺杂导致的Ti_(2)Nb_(10)O_(29)材料本征电子导电性提高及碳包覆导致的材料颗粒间电子传输行为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Ti_(2)Nb_(10)O_(29) mo掺杂 碳包覆
下载PDF
激光选区熔化制备Ti-15Mo合金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各向异性 被引量:1
9
作者 肖湘睿 陈荐 +1 位作者 周立波 李聪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2,共9页
采用激光选区熔化(SLM)技术在不同构建方向(与水平方向成0°,30°,45°,60°,90°)下制备Ti-15Mo合金,分析了其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各向异性。结果表明:当构建方向由0°变为90°时,合金的织构取向变化为(0... 采用激光选区熔化(SLM)技术在不同构建方向(与水平方向成0°,30°,45°,60°,90°)下制备Ti-15Mo合金,分析了其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各向异性。结果表明:当构建方向由0°变为90°时,合金的织构取向变化为(001)→(101)→(111);0°和90°构建方向的合金中2°~10°小角度晶界的体积分数较低;0°,30°,45°,60°和90°构建方向的合金的平均晶粒尺寸分别为59.95,33.47,99.98,42.63,72.41μm,平均显微硬度分别为313.92,327.29,294.11,327.48,311.67 HV;0°,45°,60°,90°构建方向制备的合金的抗拉强度分别为866.35,898.78,1055.97,913.7 MPa,屈服强度分别为716.40,767.98,1027.45,808.83 MPa,断后伸长率分别为14.00%,18.97%,12.51%和14.29%。不同构建方向的SLM成形合金存在力学性能各向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选区熔化 Ti-15mo合金 各向异性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下载PDF
喷丸对4Cr5Mo2V钢高温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牛童 王昕宇 +1 位作者 彭睿智 吴晓春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6,共7页
对4Cr5Mo2V钢试样进行3道次复合喷丸,通过与未喷丸试样对比,研究了喷丸对试验钢表面形貌、显微组织、硬度、残余应力以及高温(100,300,500℃)摩擦磨损性能和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喷丸处理显著提高了试验钢表面粗糙度,使试验钢表面形成... 对4Cr5Mo2V钢试样进行3道次复合喷丸,通过与未喷丸试样对比,研究了喷丸对试验钢表面形貌、显微组织、硬度、残余应力以及高温(100,300,500℃)摩擦磨损性能和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喷丸处理显著提高了试验钢表面粗糙度,使试验钢表面形成了明显的塑性变形层、硬化层与残余压应力层;在100,300,500℃下,与喷丸前相比,喷丸后试验钢的磨损率分别降低了41.8%,17.1%,63.3%,耐磨性能的提高与喷丸产生的硬化层和残余压应力层有关。在100,300℃下,喷丸前后试验钢的磨损机制均主要为黏着磨损和磨粒磨损,而当温度升高至500℃时,磨损机制为氧化磨损,喷丸试验钢仍能保持较高的硬度与残余压应力,同时表面氧化层更致密稳定,仅发生轻微氧化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Cr5mo2V热作模具钢 喷丸 高温摩擦磨损性能 残余应力 硬度
下载PDF
新型冷作模具钢9Cr5Mo2V不同热处理下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魏金龙 吴红庆 吴晓春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4,40,共6页
以新型冷作模具钢9Cr5Mo2V为研究对象,通过淬回火温度对硬度的影响规律,选出5种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对比不同工艺下模具钢的横、纵向冲击韧性、抗弯强度和耐磨性能,并与7Cr5Mo2V钢进行对照。结果表明,9Cr5Mo2V钢在1030℃淬火、520℃回火... 以新型冷作模具钢9Cr5Mo2V为研究对象,通过淬回火温度对硬度的影响规律,选出5种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对比不同工艺下模具钢的横、纵向冲击韧性、抗弯强度和耐磨性能,并与7Cr5Mo2V钢进行对照。结果表明,9Cr5Mo2V钢在1030℃淬火、520℃回火热处理下具有极佳的硬度(63.6 HRC)和耐磨性能(260.16 min/mm3);970℃淬火、520℃回火热处理后,其纵向平均冲击功最高,达62.83 J;经970℃淬火、210℃回火热处理后,9Cr5Mo2V钢具有优良的抗弯性能,纵向抗弯强度为3621.9 MPa。9Cr5Mo2V钢的纵向冲击功和抗弯强度均高于横向的纵向冲击功和抗弯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Cr5mo2V钢 热处理 冲击韧性 抗弯强度 耐磨性
下载PDF
粉末冶金Mo–14Re合金热变形行为及微观组织演变
12
作者 薛建嵘 林小辉 +5 位作者 李延超 梁静 张新 高选乔 杨毅超 张文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7-303,共7页
通过Gleeble 1500热模拟试验机对粉末冶金法制备的Mo–14Re合金进行了恒应变速率压缩实验,分析了变形温度(1100~1400℃)和应变速率(0.100~0.001 s-1)对流变应力及组织演变的影响,并采用双曲正弦型Arrhenius模型建立了Mo–14Re合金的本... 通过Gleeble 1500热模拟试验机对粉末冶金法制备的Mo–14Re合金进行了恒应变速率压缩实验,分析了变形温度(1100~1400℃)和应变速率(0.100~0.001 s-1)对流变应力及组织演变的影响,并采用双曲正弦型Arrhenius模型建立了Mo–14Re合金的本构方程。结果表明:随着变形温度升高或者应变速率降低,粉末冶金Mo–14Re合金在热变形过程的流变应力也随之减小,真应力–真应变曲线表现出明显的加工硬化和动态软化现象。动态软化行为主要归结于粉末冶金Mo–14Re合金热压缩变形处于低应变速率(0.010 s-1和0.001 s-1)或较高变形温度(>1200℃)时发生的动态再结晶,形核方式为晶界凸出形核,随着应变速率的降低或温度的升高,再结晶程度不断增加,晶粒不断长大,当温度为1400℃,应变速率为0.001 s-1时,完全再结晶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14Re合金 热变形 本构方程 显微组织
下载PDF
低温相变V_(1-x)Mo_(x)O_(2-y)F_(y)(M)的固相合成及其光学隔热性能研究
13
作者 刘党豪 孟晓荣 +4 位作者 张丽萍 吴娇 杜金晶 王斌 朱军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27-4134,共8页
为解决低温热致相变性VO_(2)(M)智能窗材料实际应用对绿色节能生产技术的需求,借助偏心振动磨作为预处理分散设备,以V_(2)O_5和酸为原料,优化了固相法合成VO_(2)(M)的合成工艺,研究了Mo/F共掺型低温热致相变V_(1-x)Mo_(x)O_(2-y)F_(y)... 为解决低温热致相变性VO_(2)(M)智能窗材料实际应用对绿色节能生产技术的需求,借助偏心振动磨作为预处理分散设备,以V_(2)O_5和酸为原料,优化了固相法合成VO_(2)(M)的合成工艺,研究了Mo/F共掺型低温热致相变V_(1-x)Mo_(x)O_(2-y)F_(y)材料的制备工艺及Mo/F掺量对VO_(2)(M)的相变调控规律,评价了其光学及隔热性能。结果显示10 min/10.0 g原料的研磨时间和750℃的焙烧温度下可获得纯相VO_(2)(M)。以钼酸铵和氟化铵为Mo/F共掺原料,可获得相变温度随掺量呈规律性下降的低温热致相变V_(1-x)Mo_(x)O_(2-y)F_(y)(M),2%Mo和3%F掺杂后VO_(2)(M)相变温度降低至38.20℃。VO_(2)(M)和V_(1-x)Mo_(x)O_(2-y)F_(y)(M)粒径在300 nm左右,热致回宽(ΔT_c)介于之间6.1~7.9℃之间,显示了灵敏的热致相变能力。V_(1-x)Mo_(x)O_(2-y)F_(y)(M)/PVB复合薄膜可见光透过率48.7%,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心振动磨 mo/F掺杂 二氧化钒 智能窗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优化的Mo基合金高温强度影响分析
14
作者 包佳明 白冰 +3 位作者 柯艺璇 高进 贺新福 杨文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21-130,共10页
Mo基合金作为先进核反应堆的包壳等堆芯结构材料的候选材料,其高温抗拉强度仍是制约其在先进核反应堆领域应用的瓶颈之一。本文通过收集Mo基合金的成分及抗拉强度等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及重要属性的筛选,采用贝叶斯优化卷积神... Mo基合金作为先进核反应堆的包壳等堆芯结构材料的候选材料,其高温抗拉强度仍是制约其在先进核反应堆领域应用的瓶颈之一。本文通过收集Mo基合金的成分及抗拉强度等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及重要属性的筛选,采用贝叶斯优化卷积神经网络的回归模型,构建了Ti、Zr、C、N等关键成分与Mo基合金抗拉强度的关联性,获得针对Mo基合金高温抗拉强度的性能预测。结合相关性分析以及建模预测分析得出:Ti、Zr、Re、La_(2)O_(3)有利于Mo基合金高温抗拉强度的提升;N和Si不利于Mo基合金高温抗拉强度的提升。后续通过分析双元素或者三元素组合共同影响抗拉强度变化,可以得出在特定温度条件下,Mo基合金抗拉强度达到一定范围的成分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基合金 贝叶斯优化 力学性能 材料设计
下载PDF
Mo含量对空调滑片用球墨铸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施斐炯 王石磊 +3 位作者 刘剑敏 胡小虎 余数 姚如生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1-116,共6页
研究了含钼量和等温淬火温度对含碳化物等温淬火球墨铸铁(CADI)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o含量增加,铸态球墨铸铁中石墨数量减少,珠光体数量和碳化物数量增多,碳化物形貌逐渐从弥散分布的细小块状转变为粗大的块状或者... 研究了含钼量和等温淬火温度对含碳化物等温淬火球墨铸铁(CADI)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o含量增加,铸态球墨铸铁中石墨数量减少,珠光体数量和碳化物数量增多,碳化物形貌逐渐从弥散分布的细小块状转变为粗大的块状或者长条状;5种Mo含量的等温淬火态CADI试样的组织都为针状铁素体、球状石墨、碳化物和少量残余奥氏体。等温淬火温度为275℃时,随着Mo含量的增多,针状铁素体数量不断增多,而残余奥氏体含量不断减小,CADI试样的室温冲击功先增加而后减小,洛氏硬度逐渐增大,平均磨损量和磨损率逐渐减小。随着等温淬火温度的升高,含0.43%Mo的CADI试样冲击功升高而洛氏硬度减小,平均磨损量和磨损率增大。空调滑片用球墨铸铁适宜的Mo添加量为0.43wt%,等温淬火温度为2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 球墨铸铁 等温淬火 组织 性能
下载PDF
1Cr12Ni3Mo2VN不锈钢的电化学腐蚀行为
16
作者 郭龙蔚 李全德 +6 位作者 郭维华 胡红旺 戴君 倪荣 隆彬 巩秀芳 孟惠民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4年第8期105-114,共10页
为探究氯离子环境下阳极极化对于马氏体不锈钢的腐蚀行为、再钝化行为的影响,采用循环极化、恒电位极化、电化学阻抗谱等电化学测试方法,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研究阳极极化电位对1Cr12Ni3Mo... 为探究氯离子环境下阳极极化对于马氏体不锈钢的腐蚀行为、再钝化行为的影响,采用循环极化、恒电位极化、电化学阻抗谱等电化学测试方法,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研究阳极极化电位对1Cr12Ni3Mo2VN不锈钢耐蚀性的影响,分析了材料点蚀与再钝化的行为过程,以及耐蚀性与钝化膜成分的关系。结果表明,钝化区低电位下极化时表面不发生点蚀,钝化膜中Cr_(2)O_(3)、Fe_(2)O_(3)含量占比增加而氢氧化物减少,增强了钝化膜的稳定性,材料耐蚀性提高;钝化区高电位下极化时电化学阻抗谱低频区出现感抗弧,材料表面形成稳态点蚀,蚀孔呈半椭球形,蚀孔内表层Cr、Mo含量升高而Fe、Ni含量降低;在混合电位下降至保护电位后发生再钝化现象,修复后的钝化膜较薄,阻抗值减小,点蚀敏感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Cr12Ni3mo2VN不锈钢 极化 电化学阻抗谱 点蚀 钝化膜
下载PDF
10Cr9Si1Mo1VNb钢在450℃静态铅铋中的腐蚀行为
17
作者 张钰慧 孟彬 +4 位作者 王立民 唐正焮 何西扣 吴冰洁 李根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71-2378,共8页
液态铅铋腐蚀问题是制约铅冷快堆发展的主要问题,商用9%~12%Cr铁素体/马氏体钢被认为是铅冷快堆首选结构材料。本文研究了10Cr9Si1Mo1VNb钢在450℃静态饱和氧铅铋共晶(LBE)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10Cr9Si1Mo1VNb钢暴露在LBE后,表面氧... 液态铅铋腐蚀问题是制约铅冷快堆发展的主要问题,商用9%~12%Cr铁素体/马氏体钢被认为是铅冷快堆首选结构材料。本文研究了10Cr9Si1Mo1VNb钢在450℃静态饱和氧铅铋共晶(LBE)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10Cr9Si1Mo1VNb钢暴露在LBE后,表面氧化膜主要由外氧化层Fe3O4、次外层(Fe,Cr)3O4和SiO2、内氧化区组成;Si与Cr在氧化过程中表现出协同作用,促进次外层形成,阻碍元素扩散,提高了基体抗氧化性;腐蚀1500 h后基体表面形成连续致密的氧化层,表现出良好的耐铅铋腐蚀性能。本文提出了10Cr9Si1Mo1VNb钢在450℃静态饱和氧LBE环境下的氧化扩散过程模型,为9%Cr耐热钢在铅冷快堆系统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Cr9Si1mo1VNb钢 铅铋共晶 液态铅铋腐蚀 氧化层
下载PDF
Mo掺杂改性NiC/Al-MCM-41的芘催化加氢性能
18
作者 桂鑫 陈汇勇 +2 位作者 白柏杨 贾永梁 马晓迅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86-2395,共10页
通过水热合成法分别制备了负载型NiC/Al-MCM-41和NiMoC/Al-MCM-41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芘加氢反应。采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N2物理吸附、NH3... 通过水热合成法分别制备了负载型NiC/Al-MCM-41和NiMoC/Al-MCM-41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芘加氢反应。采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N2物理吸附、NH3程序升温脱附(NH3-TPD)和热重(TG)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通过间歇高压反应釜对催化剂的芘加氢活性进行评价。探究Mo掺杂改性对NiC/Al-MCM-41催化剂物理-化学结构及加氢反应活性的影响,揭示催化剂物理和化学性质与加氢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340℃、H_(2)压力为6MPa、连续反应2h时,NiMoC/Al-MCM-41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加氢活性,且具有一定的再生性能。相较于NiC/Al-MCM-41催化剂,Mo掺杂改性使得芘加氢转化率和深度加氢选择性分别从65.2%和58.9%提升至90.8%和76.2%,有效地提高了催化剂的加氢反应性能。但由于积炭堵塞催化剂孔道,阻碍了芘分子在催化剂孔道内的扩散转递,导致NiMoC/Al-MCM-41催化剂的稳定性较差,后续应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抗积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加氢 催化剂 mo掺杂
下载PDF
调制周期数对Mo/AZO成分调制多层膜透光、反光特性以及电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张邵奇 吴隽 +3 位作者 王凯丰 宋坤峰 卢志红 祝柏林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7-113,共7页
采用射频(RF)和单极中频脉冲直流(UMFPDC)磁控溅射技术,在300℃下制备了Mo/AZO成分调制多层膜。测试结果表明,Mo/AZO成分调制多层膜以(002)为取向的六方纤锌矿型ZnO结构为主;薄膜中Mo的化学态随薄膜厚度而变化,当薄膜厚度为1.67 nm时,M... 采用射频(RF)和单极中频脉冲直流(UMFPDC)磁控溅射技术,在300℃下制备了Mo/AZO成分调制多层膜。测试结果表明,Mo/AZO成分调制多层膜以(002)为取向的六方纤锌矿型ZnO结构为主;薄膜中Mo的化学态随薄膜厚度而变化,当薄膜厚度为1.67 nm时,Mo除单质态外,还存在部分+4和+5的离子价态,当薄膜厚度降至0.83 nm时,已无单质态Mo;调制周期数对成分调制多层膜的透光、反光特性以及电性能影响显著,当调制周期数为3时,Mo/AZO成分调制多层膜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佳,电阻率、霍尔迁移率和载流子浓度分别为8.64×10^(-4)Ω·cm、8.78 cm^2)/(V·s)和8.23×10^(20)cm^(-3)。在保持金属层、半导体层总厚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调制周期数可以增加薄膜的光学透过率并可在较宽范围内调节多层膜的综合性能,这为制备综合性能优异的金属/半导体型透光导电薄膜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溅射 mo/AZO多层膜 调制周期 光性能 电性能
下载PDF
焊接热输入对0Cr13Ni4Mo马氏体不锈钢电弧焊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20
作者 周新宇 胡志华 +2 位作者 栾道成 王正云 林绍斌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43,共6页
在不同焊接热输入(9,13,17 kJ·cm^(-1))下对0Cr13Ni4Mo马氏体不锈钢板进行多层多道电弧焊,研究了焊接热输入对焊接接头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焊接热输入下所得焊接接头焊缝和热影响区的组织均为板条马氏体、少... 在不同焊接热输入(9,13,17 kJ·cm^(-1))下对0Cr13Ni4Mo马氏体不锈钢板进行多层多道电弧焊,研究了焊接热输入对焊接接头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焊接热输入下所得焊接接头焊缝和热影响区的组织均为板条马氏体、少量δ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随着焊接热输入的增大,焊缝和热影响区的板条马氏体变粗大,δ铁素体含量增多;不同焊接热输入下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约为810,600 MPa,均高于母材且符合项目规定,屈强比均小于0.9,接头的拉伸性能良好,拉伸后均在母材处断裂;随着焊接热输入增大,冲击吸收能量减小,焊接热输入为9,13 kJ·cm^(-1)下冲击断口中的韧窝尺寸略大且均匀,接头的冲击韧性更好;不同焊接热输入下焊缝的硬度为310~340 HV,其平均硬度高于热影响区和母材,随着焊接热输入的增加,焊缝和热影响区的硬度均略微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焊接热输入 0Cr13Ni4mo马氏体不锈钢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