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l Order Reduction of Complex Airframes Using Component Mode Synthesis for Dynamic Aeroelasticity Load Analysis
1
作者 Paul V. Thomas Mostafa S. A. Elsayed Denis Walch 《Journal of Mechanics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2018年第4期145-155,共11页
Airframe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t different design stages results in new mass and stiffness distributions which modify the critical design loads envelop. Determination of aircraft critical loads is an extensive anal... Airframe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t different design stages results in new mass and stiffness distributions which modify the critical design loads envelop. Determination of aircraft critical loads is an extensive analysis procedure which involves simulating the aircraft at thousands of load cases as defmed in the certification requirements. It is computationally prohibitive to use a GFEM (Global Finite Element Model) for the load analysis, hence reduced order structural models are required which closely represent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FEM.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CMS (Component Mode Synthesis) method for the generation of high fidelity ROM (Reduced Order Model) of complex airframes. Here, sub-structuring technique is used to divide the complex higher order airframe dynamical system into a set of subsystems. Each subsystem is reduced to fewer degrees of freedom using matrix projection onto a carefully chosen reduced order basis subspace. The reduced structural matrices are assembled for all the subsystems through interface coupling and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total system is solved. The CMS method is employed to develop the ROM of a Bombardier Aerospace business jet which is coupled with aerodynamic model for dynamic aeroelasticity loads analysis under gust turbulence. Another set of dynamic aeroelastic loads is also generated employing a stick model of same aircraft. Stick model is the reduced order modelling methodology commonly used in the aerospace industry based on stiffness generation by unitary loading application. The extracted aeroelastic loads from both models are compared against those generated employing the GFEM. Critical loads modal participation factors and mod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fferent ROMs are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against those of the GFEM. Results obtained show that the ROM generated using Craig Bampton CMS reduction process has a superior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to the stick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nent mode Synthesis Craig-Bampton reduction medaod dynamic aeroelasticity analysis model order reduction aircraft loads analysis.
下载PDF
Rock fracture under anti-plane shear (Mode Ⅲ) loading 被引量:1
2
作者 RAO Qiu-hua LIAO Zhen-f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5年第z1期125-128,共4页
Anti-plane punch-through shear test and anti-planefour-point bending test are used to study the crack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under anti-plane shear (Mode Ⅲ) loading. The tensile and shear stresses at the crack ti... Anti-plane punch-through shear test and anti-planefour-point bending test are used to study the crack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under anti-plane shear (Mode Ⅲ) loading. The tensile and shear stresses at the crack tip are calculated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Mode Ⅲ loading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σ1 at crack tip is smaller or a little larger than the maximum shear stress τmax. Since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brittle rock is much lower than its shear strength, σ1 is easy to reach its critical value before τmax reaches its critical value and thus results in Mode I fracture. The fracture trajectory is helicoid and the normal direction of tangential plane with the fractured helicoid is along the predicted direction of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at the notch tip. It is further proved that Mode Ⅰ instead of Mode Ⅲ fracture occurs in brittle rock under Mode Ⅲ loading. The fracture mode depending on the fracture mechanism must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loading f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 loadING mode FRACTURE FRACTURE mechanism FINITE ELEMENT method ROCK
下载PDF
Ⅲ型界面裂纹面受变载荷Px^mt^n作用下的自相似解 被引量:3
3
作者 吕念春 程云虹 +1 位作者 李新刚 程靳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2-198,共7页
通过复变函数论的方法,对Ⅲ型界面裂纹表面受变载荷Pxmtn作用下的动态扩展问题进行了研究.采用自相似函数的方法可以获得解析解的一般表达式.应用该法可以很容易地将所讨论的问题转化为Riemann- Hilbert问题,然后应用Muskhelishvili... 通过复变函数论的方法,对Ⅲ型界面裂纹表面受变载荷Pxmtn作用下的动态扩展问题进行了研究.采用自相似函数的方法可以获得解析解的一般表达式.应用该法可以很容易地将所讨论的问题转化为Riemann- Hilbert问题,然后应用Muskhelishvili方法就可以较简单地得到问题的闭合解.利用这些解并采用叠加原理, 就可以求得任意复杂问题的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变函数论 型界面裂纹 变载荷Px^mt^n 自相似函数 解析解
下载PDF
均布载荷作用下Ⅲ型非对称裂纹动态扩展问题 被引量:1
4
作者 吕念春 程云虹 +1 位作者 王云涛 程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4-247,共4页
为了研究均布载荷作用下的Ⅲ型非对称裂纹动态扩展问题,利用复变函数论方法,根据正交异性体弹性动力学反平面问题运动方程的相应关系,采用自相似函数的方法可以获得解析解的一般表达式。应用该法可以迅速地将所讨论的问题转化为Riemann-... 为了研究均布载荷作用下的Ⅲ型非对称裂纹动态扩展问题,利用复变函数论方法,根据正交异性体弹性动力学反平面问题运动方程的相应关系,采用自相似函数的方法可以获得解析解的一般表达式。应用该法可以迅速地将所讨论的问题转化为Riemann-Hilbert问题,后一问题可以用通常的Muskhel-ishvili方法求解,并求得了应力、位移和动态应力强度因子解析解。利用这些解并采用叠加原理,就可以求得任意复杂问题的解。这些解在断裂动力学以及弹性动力学、静力学问题当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变函数 均布载荷 型非对称裂纹 自相似函数 解析解
下载PDF
反平面剪切(Ⅲ型)加载下岩石断裂特征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廖政峰 饶秋华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3期77-81,88,共6页
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在反平面剪切(Ⅲ型)加载下岩石裂纹尖端的应力场及其尺寸效应,探讨了岩石在Ⅲ型加载下的起裂角与断裂机理,并与实验结果加以对比。结论表明,在Ⅲ型加载条件下,岩石不一定产生沿原裂纹面裂纹扩展的Ⅲ型断裂。当试件... 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在反平面剪切(Ⅲ型)加载下岩石裂纹尖端的应力场及其尺寸效应,探讨了岩石在Ⅲ型加载下的起裂角与断裂机理,并与实验结果加以对比。结论表明,在Ⅲ型加载条件下,岩石不一定产生沿原裂纹面裂纹扩展的Ⅲ型断裂。当试件的最大剪应力与最大拉应力之比τmaxσ1小于其临界值之比τctσ时,往往产生偏离原裂纹面方向而沿着最大拉应力方向的拉伸(I型)断裂,断裂轨迹为一空间螺旋面。为实现Ⅲ型加载下沿原裂纹面扩展的Ⅲ型断裂,建议采用SL>0.8和aw<0.2的反平面冲剪试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平面剪切 型加裁 有限元 岩石 断裂
下载PDF
Ⅲ型加载对Ⅰ型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娜 王建国 《工程与试验》 2009年第B12期18-23,71,共7页
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和疲劳裂纹扩展试验,研究了Ⅲ型加载对Ⅰ型加载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Ⅰ型加载的基础上进行Ⅲ型加载,应力强度因子KI随着Ⅲ型加载的增大而减小;KIII随着Ⅲ型加载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边界条件下... 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和疲劳裂纹扩展试验,研究了Ⅲ型加载对Ⅰ型加载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Ⅰ型加载的基础上进行Ⅲ型加载,应力强度因子KI随着Ⅲ型加载的增大而减小;KIII随着Ⅲ型加载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边界条件下,裂纹前缘所在直线上,越接近中性面,KI的值越小。为了验证有限元数值分析结果,对铝合金材料进行了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Ⅰ型加载的基础上进行Ⅲ型加载会使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减小;在一定范围内,疲劳裂纹扩展速率随着Ⅲ型加载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强度因子 裂纹 Ⅰ型加载 型加载 疲劳裂纹扩展
下载PDF
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压电压磁双材料Ⅲ型界面裂纹问题 被引量:1
7
作者 胡晓娜 岳岩鹏 《力学季刊》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34-540,共7页
研究了压电压磁双材料的Ⅲ型界面裂纹问题,裂纹表面和界面电磁绝缘,且作用有集中荷载.通过解析延拓和复变函数技术,得到该问题的全场解,并给出了裂纹尖端的场强因子.还讨论了Wan等所定义的用以表征界面上下压电压磁材料失配比的无量纲参... 研究了压电压磁双材料的Ⅲ型界面裂纹问题,裂纹表面和界面电磁绝缘,且作用有集中荷载.通过解析延拓和复变函数技术,得到该问题的全场解,并给出了裂纹尖端的场强因子.还讨论了Wan等所定义的用以表征界面上下压电压磁材料失配比的无量纲参数G,发现G实际表征的是界面两侧应变的比值,也即界面两侧应变的不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压磁双材料 型界面裂纹 集中荷载 应变不相容
下载PDF
Ⅲ型载荷分量对N80套管钻井用钢断裂韧性的影响
8
作者 孙福洋 杨旭 +2 位作者 贠柯 丁勇 毕成 《管道技术与设备》 CAS 2016年第6期6-8,16,共4页
采用PLD-100微机控制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金相显微镜、SEM和EDS等,研究了不同III型载荷分量对N80套管钻井用钢断裂韧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N80钢由铁素体、上贝氏体和回火索氏体3种不同的显微组织构成。由于断口形貌的不同,在不同II... 采用PLD-100微机控制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金相显微镜、SEM和EDS等,研究了不同III型载荷分量对N80套管钻井用钢断裂韧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N80钢由铁素体、上贝氏体和回火索氏体3种不同的显微组织构成。由于断口形貌的不同,在不同III型载荷分量下,N80钢具有不同的总体断裂韧性;III型断裂韧性分量和I型断裂韧性分量之间呈线性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80套管钻井用钢 型载荷分量 断裂韧性 线性相关性
下载PDF
基于EEMD和特征降维的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方法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汪敏 张孟健 +3 位作者 禹洪波 熊炜 袁旭峰 邹晓松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86,共7页
针对现有非侵入式居民用电负荷监测缺乏对独立负荷完整、全面的分解方法,导致用电信息的完整性得不到保证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和Pearson-PCA改进的盲源分离算法。利用EEM... 针对现有非侵入式居民用电负荷监测缺乏对独立负荷完整、全面的分解方法,导致用电信息的完整性得不到保证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和Pearson-PCA改进的盲源分离算法。利用EEMD对总功率信号分解,以消除经验模态在分解过程中易出现模态混叠的现象,并得到一系列固有模式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s,IMF)。结合Pearson相关系数和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提出Pearson-PCA改进算法对IMF进行降维,剔除相关性较弱的IMF分量,以及估计源信号数目。运用快速独立分量分析(fast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FastICA)对降维后的IMF进行分解,计算得出源功率信号。将提出的改进算法应用于非侵入式居民用电负荷分解问题,采用能量分解数据集(reference energy disaggregation data,REDD)进行实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用电场景下,提出的改进算法均具有较好的分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侵入式负荷分解 单通道盲源分离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相关性过滤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基于EMD-MLP组合模型的用电负荷日前预测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璐瑶 陈志刚 +2 位作者 沈欣炜 吴劲松 廖霄 《南方能源建设》 2024年第1期143-156,共14页
[目的]用电负荷的精准预测是电力系统运行优化的基础,是电力系统能量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针对传统数据分解技术与机器学习模型结合预测存在的精准度低、计算量大等问题,提出一种将经验模态分解与多层感知机结合(EMD-MLP)的新方... [目的]用电负荷的精准预测是电力系统运行优化的基础,是电力系统能量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针对传统数据分解技术与机器学习模型结合预测存在的精准度低、计算量大等问题,提出一种将经验模态分解与多层感知机结合(EMD-MLP)的新方法对用电负荷进行日前预测。[方法]首先基于EMD将原始负荷时间序列信号分解为多个本征模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分量,然后采用极值点划分法将多IMF分量进行重构形成高频和低频两个成分以精简预测对象,最后对重构的新分量分别建模预测,并将它们的预测结果叠加作为用电负荷预测值。[结果]采用澳大利亚电力市场2018年、2019年的实测用电负荷数据进行试验。[结论]将建立的EMD-MLP组合模型与持续性模型、单一MLP模型以及传统EMD组合模型进行外推预测效果的对比,验证了所建模型在提高预测精度上的有效性。此外,所提出的EMD-MLP组合新方法在保证精度的同时简化了模型复杂度,提高了预测效率,可以方便地应用于实际中的用电负荷日前与实时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电负荷预测 日前预测 经验模态分解 分量重构 EMD-MLP
下载PDF
GPS坐标时间序列中非构造噪声的剔除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62
11
作者 田云锋 沈正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8-81,117,共14页
GPS台站坐标解算中包含多种地球物理参量造成的不确定性、系统误差和随机噪声.回顾了GPS台站坐标噪声分析的研究进展,包括功率谱分析、最大似然估计、区域叠加滤波、主成分变换以及质量负荷下的地壳弹性形变模拟等,并讨论了各种方法在... GPS台站坐标解算中包含多种地球物理参量造成的不确定性、系统误差和随机噪声.回顾了GPS台站坐标噪声分析的研究进展,包括功率谱分析、最大似然估计、区域叠加滤波、主成分变换以及质量负荷下的地壳弹性形变模拟等,并讨论了各种方法在分析噪声的类型和强度、共模误差(common-mode errors)的物理起源等方面的作用及局限性,展望了下一阶段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最大似然估计 共模误差 区域叠加滤波 主成分分析 质量负荷
下载PDF
区域GPS网共模误差的提取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谢琰 李震 +1 位作者 岳建平 边延凯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8-143,共6页
以位于美国南加州区域的41个GPS站点为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该区域共模误差进行了有效提取,结果表明共模误差在该区域空间响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滤波后,均方根值(RMS)在E方向上平均降低了42.9%,在N方向上平均降低了39.1%,在U方向上平... 以位于美国南加州区域的41个GPS站点为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该区域共模误差进行了有效提取,结果表明共模误差在该区域空间响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滤波后,均方根值(RMS)在E方向上平均降低了42.9%,在N方向上平均降低了39.1%,在U方向上平均降低了28.8%,表明空间滤波能够有效提高GPS坐标精度。此外,滤波后各站点相对于LOWS站点的相关系数在E方向上平均下降了89.3%,在N方向上平均下降了92.3%,在U方向上平均下降了86.5%,结果证实了共模误差是区域GPS网中各站点之间空间相关的主要来源。最后,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和小波相干分析证实了质量负载并不能有效地解释共模误差,共模误差最有可能来源于空间传播延迟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模误差 主成分分析 皮尔逊相关性 小波相干 质量负载
下载PDF
日本柳杉木构件内嵌钢填板销连接横纹承载性能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朝晖 吕洋波 +3 位作者 葛蓓清 张忠利 苏冠男 田昭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3-134,共12页
【目的】研究日本柳杉木构件内嵌钢填板销连接在横纹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制和承载性能,为木结构梁、柱构件金属件连接时梁端销连接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在梁端部开槽钻孔后将单个钢销连接到内嵌钢填板,分别对日本柳杉锯材梁和胶合木梁... 【目的】研究日本柳杉木构件内嵌钢填板销连接在横纹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制和承载性能,为木结构梁、柱构件金属件连接时梁端销连接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在梁端部开槽钻孔后将单个钢销连接到内嵌钢填板,分别对日本柳杉锯材梁和胶合木梁进行横纹荷载作用下的弯曲剪切加载试验,按照日本通行数据分析方法确定销连接短期承载力标准值,并与5个不同国家标准规定的屈服荷载计算值进行比较。【结果】加载初期,荷载-位移曲线呈线性关系,构件处于线弹性阶段,随着位移增加曲线呈非线性,构件进入弹塑性阶段,当位移增加到一定数值,梁端出现初始脆性开裂,荷载瞬间急速减小,随后荷载又随位移增加再次上升,加载至极限状态时,梁构件产生劈裂破坏丧失承载力;最终的破坏形态为梁构件沿销孔水平剪切面开裂、销连接屈服模式Ⅲ型;通过足尺试验得到断面尺寸120 mm×240 mm锯材梁和胶合木梁的钢填板单个销连接短期承载力标准值取决于屈服荷载,分别为8.6和13.7 kN,初始开裂对应的荷载平均值分别为15.0和21.1 kN,屈服荷载平均值分别为14.50和15.00 kN,最大荷载平均值分别为27.0和30.8 kN。【结论】胶合木梁钢填板销连接的最大荷载和屈服荷载平均值均大于锯材梁,且变异系数明显小于锯材梁,含水率低而变异小,从而导致试验获得胶合木梁销连接的短期承载力标准值明显高于锯材梁,当销连接作为中小断面梁柱构件的主要连接方式时,宜选用强度等级确定、质量合格的胶合木作为木构件,比锯材具有更高的连接承载力。梁端销连接节点承载力与单个销连接承载力和销数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作为梁柱节点梁端销连接设计依据。销连接部位发生销屈服后木材开裂,初始开裂取决于木材抗剪强度、横纹抗拉强度和销所在的梁高部位以及销孔到梁端的距离,发生初始开裂后钢销仍能起到支撑作用,连接节点延性较好;锯材梁和胶合木梁短期承载力标准值与标准中规定的屈服荷载公式计算值吻合度较好。各国标准中关于脆性破坏计算公式均能较好预测销连接木材的脆性破坏,与试验值比较,日本标准对于劈裂破坏的计算值最为接近,欧洲和加拿大标准的计算结果更趋于保守,我国现行标准在销连接设计中尚未考虑木材的脆性破坏,今后应进一步研究完善销连接计算公式和参数,更好地保证木构件连接安全可靠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柳杉 木构件 内嵌钢填板销连接 横纹承载性能 屈服模式 脆性破坏
下载PDF
中药整体质量控制标准体系构建和中药一致性评价步骤 被引量:32
14
作者 孙国祥 孙万阳 +7 位作者 闫慧 张晶 侯志飞 兰丽丽 高倩楠 蒲道俊 陈振鸿 穆磊磊 《中南药学》 CAS 2019年第3期321-331,共11页
阐述中药整体质量控制标准体系构建方法和中药一致性评价核心方法,提出中药拉平投料基本操作方法;阐述中药标准制剂概念和构建方法,剖析中药5种质量控制模式基本内涵,指出中药标准制剂控制模式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增加【定量指纹检查】项... 阐述中药整体质量控制标准体系构建方法和中药一致性评价核心方法,提出中药拉平投料基本操作方法;阐述中药标准制剂概念和构建方法,剖析中药5种质量控制模式基本内涵,指出中药标准制剂控制模式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增加【定量指纹检查】项是控制中药整体质量批间一致性的关键;用宏定性相似度(Sm)> 0.90,宏定量相似度(Pm)在80%~120%作为整体控制方法是提升我国中药整体质量的首要前提;用中药紫外全指纹溶出度测定法监控中药主组分化学指纹的整体溶出行为的一致性。可见,基于系统指纹定量法的标准制剂控制模式和拉平投料技术是实现中药整体质量批间一致性控制的保证和检验中药主组分物质的整体质量平衡传输的有效方法,可实现中药整体质量批间一致性的控制;基于三固色谱柱和指纹系统定量校正因子校正,采用《中国药典》指标成分的精准定量和标准指纹图谱整体定量检查法可实现中药整体质量批间一致性的宏观定量的精准控制;中药紫外全指纹溶出度测定法能代表中药所有主组分的溶出度,其在中药固体制剂工艺一致性评价中具有高效、便捷、准确和可靠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整体质量控制标准体系构建 中药一致性评价步骤 中药标准制剂控制模式 中药拉平投料技术 中药主组分控制思路 指纹系统定量校正因子 中药紫外全指纹溶出度测定法 中药指纹图谱质量 系统指纹定量法
下载PDF
基于相同稀疏模式的稀疏主成分分析算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邵剑飞 浦蓉 +2 位作者 黄伟 季建杰 郭鹏 《数据采集与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84-1091,共8页
稀疏主成分分析是一种用于降维和特征选择的无监督方法。由于计算多个主成分时主载荷向量间不具有相同的稀疏模式,导致难以从原始特征空间中确定出对主成分贡献最大的小部分变量,为解决此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稀疏主成分分析(Adaptive sp... 稀疏主成分分析是一种用于降维和特征选择的无监督方法。由于计算多个主成分时主载荷向量间不具有相同的稀疏模式,导致难以从原始特征空间中确定出对主成分贡献最大的小部分变量,为解决此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稀疏主成分分析(Adaptive spars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SPCA)算法。首先使用组套索模型,通过在载荷向量上施加块稀疏约束得出自适应稀疏主成分分析公式,随后对稀疏矩阵的不同列使用不同的调整参数获得自适应惩罚,最后运用块坐标下降法对自适应稀疏主成分分析公式进行两阶段优化,从而找到稀疏载荷矩阵和正交矩阵,实现降维的最优化。对稀疏主成分分析(Spars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SPCA)算法、结构化且稀疏的主成分分析(Structured and spars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SSPCA)算法和ASPCA算法进行仿真比较,结果表明ASPCA算法的降维性能更优,能提取更有价值的特征,从而显著提高了分类模型的平均分类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疏主成分分析 稀疏模式 主载荷向量 调整参数 块坐标下降法 降维
下载PDF
轴向冲击与偏载下吸能防冲构件吸能特性研究
16
作者 肖晓春 朱恒 +3 位作者 徐军 樊玉峰 李子阳 雷云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3-100,共8页
针对液压支架中吸能构件吸能防冲性能不足以及在偏载下易出现冲击性失效等问题,利用数值方法探究不同类型防冲构件在轴向冲击和偏载下的吸能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普通圆管和方管变形模式不稳定、能量吸收较低,增加肋板后变形分别转为混... 针对液压支架中吸能构件吸能防冲性能不足以及在偏载下易出现冲击性失效等问题,利用数值方法探究不同类型防冲构件在轴向冲击和偏载下的吸能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普通圆管和方管变形模式不稳定、能量吸收较低,增加肋板后变形分别转为混合模式与渐进叠缩手风琴模式,变形中反力初始峰值、反力均值与吸能量均明显提高;偏载作用下构件易产生非对称变形和失稳,非对称变形下构件初始峰值损失严重,吸能防冲作用基本失效,且失稳下构件初始峰值降低,吸能量减少,反力均方差增大,吸能防冲效果较差;平台有倾角的偏载下构件吸能特性与轴向冲击下几乎相同,吸能防冲效果理想。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提高液压支架吸能防冲性能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吸能防冲构件 吸能特性 变形模式 偏载
下载PDF
不同散叶装烟方式对烤烟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17
作者 吴飞跃 顾勇 +6 位作者 刘胜波 罗定棋 赵锦超 夏建华 张永辉 谢强 王建安 《昆明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23-26,共4页
以K326为试验品种,探讨密集烤房散叶装烟方式在烘烤过程中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散叶插签叶尖朝上及朝下处理的淀粉质量分数随烘烤进程呈下降趋势,而总糖和还原糖质量分数呈升高趋势,蛋白质、总氮和烟碱逐渐分解,质量分... 以K326为试验品种,探讨密集烤房散叶装烟方式在烘烤过程中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散叶插签叶尖朝上及朝下处理的淀粉质量分数随烘烤进程呈下降趋势,而总糖和还原糖质量分数呈升高趋势,蛋白质、总氮和烟碱逐渐分解,质量分数变化幅度较小.含碳及含氮物质变化主要集中在烘烤变黄前期(38℃以前),而钾、氯质量分数变化幅度较小,石油醚提取物质量分数在干筋期快速增加,两个处理在整个烘烤期间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质量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散叶插签叶尖朝上和叶尖朝下装烟方式对烘烤过程中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变化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烟 装烟方式 烘烤过程 化学成分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用电模式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牟婷婷 陆微 +1 位作者 王兰君 辛洁晴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59-65,共7页
用电模式稳定性分析是实施用户用电量预测的前提,其本质是考察不同历史时间段用电模式的相似性。过长的基础数据时间跨度会降低用电模式稳定性分析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而在短期内基于日用电量数据评估的用电特征指标又受随机因素干扰,难... 用电模式稳定性分析是实施用户用电量预测的前提,其本质是考察不同历史时间段用电模式的相似性。过长的基础数据时间跨度会降低用电模式稳定性分析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而在短期内基于日用电量数据评估的用电特征指标又受随机因素干扰,难以准确反映用电模式。为此,提出一种以过往几周日用电系数和日用电波动率为原始特征指标提取用电模式主成分,进而用两个历史时间段内用电模式主成分因子载荷的欧氏距离衡量用电模式稳定性的方法。针对某小区的算例结果表明,用所提方法判定为用电模式稳定、不稳定的用户组的用电量预测精度存在明显差异,且相似性距离与预测误差存在正相关性。算例分析表明,合适的历史数据时间跨度对提升方法的适用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所提方法采用16周历史数据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电模式稳定性 主成分分析 相似性判定 负荷预测
下载PDF
运动载荷下的三维裂纹应力强度因子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湘平 柳春图 《固体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95-103,共9页
本文分析了无界弹性体中含一半平面裂纹.在裂纹面上受运动的复合型冲击集中载荷的三维应力强度因子历史.求得了Ⅱ、Ⅲ型复合应力强度因子精确解.求解方法基于积分变换法、Wiener-Hopf技术以及Cagniard-deHo... 本文分析了无界弹性体中含一半平面裂纹.在裂纹面上受运动的复合型冲击集中载荷的三维应力强度因子历史.求得了Ⅱ、Ⅲ型复合应力强度因子精确解.求解方法基于积分变换法、Wiener-Hopf技术以及Cagniard-deHoop变换.本文还给出了若干数值结果并对解的性质进行了一些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强度因子 弹性力学 三维问题
下载PDF
三线合一、三塔悬索桥两设计方案静风稳定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昕宇 李永乐 +2 位作者 侯光阳 遆子龙 鲍玉龙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0-36,共7页
以某公铁两用三线合一、三塔悬索桥为研究对象,运用ANSYS软件分别建立该公铁两用桥的2个设计方案(钢箱桁和钢桁)的全桥有限元模型和等效单梁有限元模型,通过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得到这2个设计方案的静力三分力系数曲线;在同时考虑风荷载非... 以某公铁两用三线合一、三塔悬索桥为研究对象,运用ANSYS软件分别建立该公铁两用桥的2个设计方案(钢箱桁和钢桁)的全桥有限元模型和等效单梁有限元模型,通过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得到这2个设计方案的静力三分力系数曲线;在同时考虑风荷载非线性和结构几何非线性影响的情况下,采用风速增量与内外双重迭代结合的方法,进行该桥2个设计方案的静风稳定非线性全过程对比分析,研究其静风稳定性能。结果表明:建立的三线合一、三塔悬索桥等效单梁有限元模型是可行的;该桥2个设计方案的自振频率均较低,易发生振动,其静风失稳形态为横向、竖向和扭转的空间变形失稳;钢箱桁方案的静风失稳临界风速较钢桁方案的大,而同一风速下钢箱桁方案的桥梁变形比钢桁方案小;不同初始攻角条件下,桥梁静风失稳形态除可能是侧向对称失稳外,还可能是双跨反对称竖向失稳,这与升力系数、升力矩系数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索桥 公铁两用桥 静风稳定性 三分力系数 风荷载 失稳 非线性 全过程分析 失稳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