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Modelling Sediment-Bacteria Interaction Processes in the Severn Estuary 被引量:4
1
作者 Guanghai Gao Roger A. Falconer Binliang Lin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2011年第1期22-31,共10页
Faecal bacteria exist in both free-living and attached forms in estuarine waters. The deposition of sediments can take faecal bacteria out of the water column and to the bed. The sediments can subsequently be re-suspe... Faecal bacteria exist in both free-living and attached forms in estuarine waters. The deposition of sediments can take faecal bacteria out of the water column and to the bed. The sediments can subsequently be re-suspended to the water column, which can then lead to re-suspension of the faecal bacteria of the attached forms back to the water column. Therefore, the fate and transport of faecal bacteria is highly related to the governing sediment transport processes, particularly where these processes are significant, such as the Severn Estuary, UK. However, little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model such processes in terms of predicting the impact of the sediment fluxes on faecal bacteria levels. Details are given of the refinement of a numerical model of faecal bacteria transport, where the sediment transport processes are significant. After testing the sediment-bacteria interaction model favourably against known results in previous study, the model was applied to the Severn Estuary and Bristol Channel, UK,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suspended sediment fluxes on the corresponding faecal bacteria transport processes. The model predictions have proved to be encouraging, with the results being compared to a traditional faecal bacteria modelling approach, where sediment bacteria interactions were not included. The new model provides improved predictions of faecal bacteria concentrations when sediment transport is included and for the Bristol Channel Severn Estuary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effects of the sediments on the bacterial levels in the water column can be signific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merical modelling FAECAL bacteria SEDIMENT Transport ENTEROCOCCI
下载PDF
Simulation of the Fate of Faecal Bacteria in Estuarine and Coastal Waters Based on A Fractionated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 被引量:1
2
作者 YANG Chen LIU Ying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7年第4期389-395,共7页
A two-dimensional depth-integrated numerical model is refined in this paper to simulate the hydrodynamics, graded sediment transport process and the fate of faecal bacteria in estuarine and coastal waters. The sedimen... A two-dimensional depth-integrated numerical model is refined in this paper to simulate the hydrodynamics, graded sediment transport process and the fate of faecal bacteria in estuarine and coastal waters. The sediment mixture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fractions according to the grain size. A bed evolution model is adopted to simulate the processes of the bed elevation change and sediment grain size sorting. The faecal bacteria transport equation includes enhanced source and sink terms to represent bacterial kinetic transformation and disappearance or reappearance due to sediment deposition or re-suspension. A novel partition ratio and dynamic decay rates of faecal bacteria are adopted in the numerical model. The model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turbid water environment in the Bristol Channel and Severn estuary, UK. The predictions by the present model are compared with field data and those by non-fractionated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d evolution decay rate esmarine and coastal water faecal bacteria fractionated model sediment Wansport
下载PDF
QSARS for Acute Toxicity of Halogenated Benzenes to Bacteria in Natural Waters 被引量:2
3
作者 GUANG-HUA LU CHAO WANG YU-MEI LI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6期457-460,共4页
Objective To measure the acute toxicity of halogenated benzenes to bacteria in natural waters and to study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tructure and activity of chemicals. Methods The concentration values c... Objective To measure the acute toxicity of halogenated benzenes to bacteria in natural waters and to study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tructure and activity of chemicals. Methods The concentration values causing 50% inhibition of bacteria growth (24h-IC50) we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bacterial growth inhibition test method. The energy of the 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and the net charge of carbon atom of 20 halogenated benzenes were calculated by the quantum chemical MOPAC program. Results The logl/IC50 values ranged from 4.79 for 2,4-dinitrochlorobenzene to 3.65 for chlorobenzene. A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model was derived from the toxicity and structural parameters: logl/IC50 =-0.531(ELUMO)+1.693(Qc)+0.163(logP)+3.375. This equation was found to fit well (r^2=0.860, s=0.106), and the average percentage error was only 1.98%. Conclusion Halogenated benzenes and alkyl halogenated benzenes are non-polar narcotics, and have hydrophobicity-dependent toxicity. The halogenated phenols and anilines exhibit a higher toxic potency than their hydrophobicity, whereas 2,4-dinitrochlorobenzene is electrophile with the halogen acting as the leaving gro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ver bacteria Acute toxicity QSARS Prediction model
下载PDF
Kinetic modeling of copper bioleaching from low-grade ore from the Shahrbabak Copper Complex
4
作者 Saman Beikzadeh Noei Saeed Sheibani +1 位作者 Fereshteh Rashchi Seyed Mohammad Javad Mirazim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6期611-620,共10页
The copper recovery from low-grade copper sulfide ore was investigated using microbial leaching. Several parameters substantially affect the bioleaching of copper; among them, pulp density and nutrient media were sele... The copper recovery from low-grade copper sulfide ore was investigated using microbial leaching. Several parameters substantially affect the bioleaching of copper; among them, pulp density and nutrient media were selected for investigation. The optimum conditions for copper recovery were a pulp density of 5 g/mL, a mixed-mineral salt medium of 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70vol%) and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30vol%), and 10vol% of inoculum. Under these conditions, the maximum bioleaching capacity of the medium for copper recovery was determined to be approximately 99%. The effect of pulp density on the kinetics of the bioleaching process was surveyed using both da Silva's method and constrained multi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kinetics of copper dissolution followed the shrinking core model, and the process was diffusion controlled at a pulp density of 5 g/mL. Nevertheless, at higher pulp densities, the process was controlled by chemical re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EACHING KINETICS modeling COPPER MESOPHILIC bacteria
下载PDF
基于藻菌共生废水处理技术的MBRM反应模型 被引量:1
5
作者 周玮钰 熊川懿 +7 位作者 陈姝灿 高梦嘉 王锌针 万瀚宇 王圣智 田茂芝 陈建新 李昆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2024年第4期352-359,共8页
将藻菌共生的微生物代谢体系用在废水的水质处理中,能快速同步去除碳氮磷等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物,因此藻菌共生水处理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数学模型能够对相关的藻菌水处理过程进行精准的抽象描述,发掘其中的变化规律,总结... 将藻菌共生的微生物代谢体系用在废水的水质处理中,能快速同步去除碳氮磷等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物,因此藻菌共生水处理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数学模型能够对相关的藻菌水处理过程进行精准的抽象描述,发掘其中的变化规律,总结适宜的参数优化策略,对于工艺后续的效果强化和扩大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已有许多基于生化处理的数学模型作为基础,藻菌模型在应对水质更为复杂的情况下的表现较少,需要在原有的模型体系中针对不同的水质特性和应用场景加以改良。本研究是基于藻菌共生水处理技术应用在畜禽养殖废水处理中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和生长代谢过程,针对其反应器开发了一个MBRM数学模型。通过30 d连续运行实验研究对模型进行验证和校准,验证了该模型能根据反应器的运行参数条件和进出水水质,并且准确地模拟其中的微生物处理过程中的相关的水质变化和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共生 数学模型 运行优化 污水深度处理
下载PDF
乳基零食中高风险微生物失活模型构建
6
作者 韩欣彤 张润润 +8 位作者 张祁 张红雨 王旭 王笃良 赵琦 裴晓燕 李玲玲 丁甜 冯劲松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6,共6页
为了探究微波处理对含乳固态成型制品中高风险微生物的致死效果,将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以及毛霉5种微生物分别接种到乳基零食中,进而采用微波设备处理样品,选取Linear、SWeibull和Logistic模型对微生物的失活过... 为了探究微波处理对含乳固态成型制品中高风险微生物的致死效果,将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以及毛霉5种微生物分别接种到乳基零食中,进而采用微波设备处理样品,选取Linear、SWeibull和Logistic模型对微生物的失活过程进行拟合,并采用相关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准确因子(A_(f))和偏差因子(B_(f))作为模型拟合效果的评判指标。结果表明,SWeibull和Logistic模型能够较好拟合微波处理后乳基零食中5种微生物的失活过程,R^(2)均在0.97及以上,A_(f)和B_(f)均在可接受范围内。研究可为微波杀菌技术在乳制品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杀菌 乳基零食 致病菌 致死模型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早期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7
作者 郑可中 陈松 +4 位作者 贺智翔 王国斌 赵红川 耿小平 黄帆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5-815,共11页
目的探究肝移植术后早期肺炎克雷伯菌(KP)感染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71例肝移植受者的资料,根据术后2周细菌培养结果分为无感染组(n=52)和感染组(n=119);感染组86例未检出KP(非KP感染组),33例培养出KP(KP感染组)。比较无感... 目的探究肝移植术后早期肺炎克雷伯菌(KP)感染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71例肝移植受者的资料,根据术后2周细菌培养结果分为无感染组(n=52)和感染组(n=119);感染组86例未检出KP(非KP感染组),33例培养出KP(KP感染组)。比较无感染组和感染组、非KP感染组和KP感染组受者术前、术中及术后资料,分析肝移植术后早期KP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受者长期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无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和总胆红素水平高,手术时间、术后重症监护室(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长,术中红细胞输注量多,住院费用高,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14 d和30 d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高,术后14 d淋巴细胞绝对数低,术后30 d血红蛋白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非KP感染组比较,KP感染组MELD评分、总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高,手术时间、术后ICU治疗时间长,住院费用高,术后90 d病死率高,术后14 d白蛋白低,术后30 d总胆红素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3例KP感染受者中,16例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其中7例在术后90 d内死亡;17例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中介或敏感,4例在术后90 d内死亡。术前MELD评分≥17分、手术时间≥415 min是肝移植术后K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术后ICU治疗时间≥44 h和KP感染是肝移植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结论KP感染是肝移植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MELD评分高和手术时间长是肝移植术后早期K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感染 肺炎克雷伯菌 碳青霉烯酶 革兰阴性菌 终末期肝病模型 丙氨酸转氨酶 天冬氨酸转氨酶 预后
下载PDF
食源性致病菌交叉污染风险的数学模拟及精准防控策略研究进展
8
作者 熊溶溶 刘静 +5 位作者 徐欢 白莉 潘迎捷 赵勇 王彝白纳 张昭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88-298,共11页
食源性致病菌交叉污染是食品加工生产、贮藏运输、家庭消费等环节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被视为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运用数学模型模拟食源性致病菌在不同食品媒介中的转移情况,能够帮助人们理解食源性致病菌交叉污染的传... 食源性致病菌交叉污染是食品加工生产、贮藏运输、家庭消费等环节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被视为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运用数学模型模拟食源性致病菌在不同食品媒介中的转移情况,能够帮助人们理解食源性致病菌交叉污染的传播规律。进一步将交叉污染模型与微生物风险评估相结合,明确交叉污染发生的关键环节,并配合一系列新型的抗菌涂层设计,将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交叉污染的发生。因此,本文首先综述了食品工业及家庭生活中致病菌交叉污染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并详细地概述食源性致病菌交叉污染数学建模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通过全局控制和源头控制两个层面,分别阐述了微生物风险评估与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相结合和抗菌涂层在食源性致病菌交叉污染防控中的应用,并对交叉污染未来的研究方案和控制策略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交叉污染 数学模型 风险评估 防控策略
下载PDF
乳酸菌基因组规模代谢建模研究与在食品体系中的应用进展
9
作者 刘子豪 倪皓洁 +3 位作者 李文璐 王凤忠 王彦波 曾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48-356,共9页
乳酸菌具有改善食品风味、提高营养价值等重要作用,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发酵领域。基因组规模代谢模型是研究微生物代谢的重要工具,可以模拟生物体内代谢网络、准确描述基因型-表型关系,目前已成功应用于乳酸菌代谢调控等研究中。本文系统... 乳酸菌具有改善食品风味、提高营养价值等重要作用,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发酵领域。基因组规模代谢模型是研究微生物代谢的重要工具,可以模拟生物体内代谢网络、准确描述基因型-表型关系,目前已成功应用于乳酸菌代谢调控等研究中。本文系统回顾了近20年以来构建的乳酸菌基因组规模代谢模型,并重点综述了现有模型在食品体系中的应用情况。本文在分析现有模型存在的主要挑战与局限性的同时,结合目前新技术、新思想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旨在为未来如何更加有效、准确地将乳酸菌基因组规模代谢模型有机地应用在食品工业,辅助食品微生物群落智慧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基因组规模代谢模型 代谢模拟 食品工业
下载PDF
肝细胞癌患者TACE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10
作者 杜姣 答秀维 +6 位作者 张庆 延琰 刘丹 高楠 高敏 张洪新 王苗苗 《医学新知》 CAS 2024年第12期1345-1356,共12页
目的探究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后感染病原菌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 目的探究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后感染病原菌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介入科接受TACE治疗的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TACE术后30 d内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根据患者就诊时间分为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分析(CCA)、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效能。结果共纳入592例行TACE的HCC患者,TACE术后感染率为10.30%,以革兰氏阴性菌(55.41%)最为常见。合并糖尿病[OR=12.694,95%CI(4.415,36.497)]、最大病灶直径>5 cm[OR=7.620,95%CI(1.994,29.111)]、腹腔积液[OR=5.106,95%CI(2.226,11.711)]、术中出血量≥500 mL[OR=20.588,95%CI(7.269,58.311)]和手术时间≥120 min[OR=1.284,95%CI(1.093,1.872)]是TACE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TCAE术后感染预测模型的AUC值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分别为0.907和0.931。CCA显示预测模型“预测概率”和“实际概率”的一致性较好,Brier评分在训练集和验证集分别为0.084和0.075。DCA提示预测模型具备较好的临床净获益。结论合并糖尿病、最大病灶直径>5 cm、腹腔积液、术中出血量≥500 mL和手术时间≥120 min是TACE术后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TACE术后感染预测模型能较好的识别HCC患者TACE感染的发生情况,是一种早期识别TACE术后感染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 病原菌 感染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乳酸菌发酵物的美白效果研究
11
作者 王燕亭 许智鹏 +1 位作者 陈煜沛 王贵弘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5期62-64,共3页
探究乳酸菌(菌株:Lactobacillus sp.)发酵物在动物模型上的美白效果。采用MTT测试和蘑菇酪氨酸酶活性抑制试验分析发酵物的细胞毒性及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效果;选取雌性C57BL/6小鼠建模动物模型,CK仪器测量用药前后小鼠耳部皮肤的黑色... 探究乳酸菌(菌株:Lactobacillus sp.)发酵物在动物模型上的美白效果。采用MTT测试和蘑菇酪氨酸酶活性抑制试验分析发酵物的细胞毒性及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效果;选取雌性C57BL/6小鼠建模动物模型,CK仪器测量用药前后小鼠耳部皮肤的黑色素含量,并与凡士林、熊果苷的美白效果参照对比。结果表明,乳酸菌(菌株:Lactobacillus sp.)发酵物具有天然、低毒、易提取的特点,且对酪氨酸酶活性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能有效降低小鼠耳部皮肤黑色素指数,对动物模型具有较好的美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发酵物 动物模型 黑色素 美白 酪氨酸酶抑制剂
下载PDF
乳酸菌发酵香菇汁过程中品质变化及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12
作者 康馨月 廖姿莹 +1 位作者 马一鸣 胡国元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0-148,共9页
利用乳酸菌发酵香菇汁,研究发酵过程中活菌数、理化指标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并采用Logistic、SGompertz、Boltzmann和DoseResp模型对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生长、总酸生成及还原糖消耗进行非线性拟合,建立乳酸菌发酵香菇汁的发酵动力学... 利用乳酸菌发酵香菇汁,研究发酵过程中活菌数、理化指标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并采用Logistic、SGompertz、Boltzmann和DoseResp模型对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生长、总酸生成及还原糖消耗进行非线性拟合,建立乳酸菌发酵香菇汁的发酵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乳酸菌在香菇汁中生长良好,24 h时活菌数最高,为8.95 log CFU/mL;发酵过程中总酸、总酚、总黄酮、可溶性蛋白含量不断升高,最高分别达到6.86 g/L、232.82 mg/L、101.89 mg/L、291.25μg/mL;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发酵前分别提升了54.46%、26.96%和211.84%。在乳酸菌生长和总酸生成的动力学模型中,均采用Dose Resp模型最佳,R2分别为0.9987和0.9998;Boltzmann模型和Dose Resp模型均可用于定量描述发酵过程中还原糖的消耗情况,两个模型的R2均为0.9996。因此,利用乳酸菌发酵可提升香菇汁品质,所选模型与实验值拟合度较高,能够较好反映乳酸菌发酵香菇汁过程中的动力学特征,为乳酸菌发酵香菇汁的进一步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香菇汁 发酵 品质 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紫外线对水产养殖循环水的杀菌效果 被引量:15
13
作者 郑荣进 向坤 朱松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57-262,共6页
为了研究循环水水产养殖系统紫外杀菌的效果,在循环水系统中对单灯管紫外装置杀灭养殖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了紫外灯功率、循环水流速和水的紫外光线透射率对杀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位水体的紫外线功率越大,杀菌效... 为了研究循环水水产养殖系统紫外杀菌的效果,在循环水系统中对单灯管紫外装置杀灭养殖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了紫外灯功率、循环水流速和水的紫外光线透射率对杀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位水体的紫外线功率越大,杀菌效果越好;水体通过紫外灯杀菌器的流速越大,单次通过杀菌器的杀菌量减少,但由于水体循环次数增加,总杀菌效果加大;254nm紫外线透射率越大,杀菌效果越好。在理论分析和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循环水紫外线杀菌系统的模型,并得到了粪大肠菌群的一价失活系数为0.0062m2/J。对失活速率常数较小的菌群,增大紫外灯功率杀灭效果较好,而增加日循环次数杀灭效果提高不明显。该研究的结果可为循环水系统紫外线杀菌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模型 菌类 杀菌 循环水系统
下载PDF
鲜切苹果微生物生长模型研究及货架期预测 被引量:13
14
作者 韩巍巍 刘程惠 +2 位作者 胡文忠 吴晓彬 何煜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4-107,109,共5页
研究鲜切苹果在20、10和4℃的贮藏温度下,细菌的生长趋势和感官质量的变化,采用倒平板法和涂布法测定细菌总数,建立微生物生长模型,预测鲜切苹果的货架期。结果表明,实验中所建立的Gompertz模型能有效地拟合鲜切苹果在不同贮藏温度下,... 研究鲜切苹果在20、10和4℃的贮藏温度下,细菌的生长趋势和感官质量的变化,采用倒平板法和涂布法测定细菌总数,建立微生物生长模型,预测鲜切苹果的货架期。结果表明,实验中所建立的Gompertz模型能有效地拟合鲜切苹果在不同贮藏温度下,细菌总数的动态变化,从而能预测不同温度贮藏的鲜切苹果在贮藏期间的细菌总数。结合鲜切苹果贮藏过程中的感官评分与建立的Gompertz函数模型,可以看出,当细菌总数≤104cfu/g,20℃时鲜切苹果可贮藏1d,10℃时可贮藏3d,4℃时可贮藏7d,鲜切苹果仍保持新鲜状态,无明显的褐变和腐败发生,保证了鲜切苹果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切苹果 预测微生物学 货架期 生长模型 细菌总数
下载PDF
模拟高原缺氧环境对家兔慢性牙周炎龈下菌群种类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罗丽 张纲 +2 位作者 祝金香 谭颖徽 高钰琪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6-209,共4页
目的模拟高原缺氧环境,构建兔牙周炎动物模型,研究其龈下菌斑中的主要牙周致病菌与平原组的差异。方法选取清洁级家兔40只完全随机设计分成4组:平原实验组、平原对照组、高原实验组、高原对照组各10只,实验组采用正畸结扎丝结扎双下颌前... 目的模拟高原缺氧环境,构建兔牙周炎动物模型,研究其龈下菌斑中的主要牙周致病菌与平原组的差异。方法选取清洁级家兔40只完全随机设计分成4组:平原实验组、平原对照组、高原实验组、高原对照组各10只,实验组采用正畸结扎丝结扎双下颌前牙,并给予高糖饮食;高原组置模拟海拔5 000 m的低压氧舱,每天缺氧23 h,持续饲养8周。8周后提取龈下菌斑基因组DNA,用PCR扩增细菌16S rDNA片段方法检测标本中6种牙周炎致病菌包括牙龈卟啉单胞菌(Dorhyromonas gingivalis,Pg)、福赛斯坦纳菌(Bacterides forsythus,Bf)、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和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的检出率。结果与平原实验组相比,高原实验组的牙龈出血指数、菌斑指数和牙周袋深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牙周可疑致病菌Pg、Bf、Aa、Pi、Fn和Td在高原实验组和平原实验组都可检出,其中高原实验组Fn的检出率80%高于平原实验组20%(P<0.05);平原实验组Pi的检出率70%高于高原实验组15%(P<0.05)。结论高原低氧环境是牙周炎加重的主要原因,Fn与高原牙周炎病变程度加重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高原低氧 动物模型 致病菌
下载PDF
养殖尼罗罗非鱼鲜度特征及动力学模型构建 被引量:4
16
作者 郭全友 王锡昌 +3 位作者 姜朝军 张书萍 江航 赵克俭 《食品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45-249,共5页
通过感官、化学、微生物学方法对低温(0~10℃)和室温(25℃)贮藏尼罗罗非鱼鲜度特征进行评价,确定产品货架期及货架期终点细菌种群,运用平方根相对腐败速率方程构建货架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鲜鱼感官品质良好,菌落总数、假单胞菌数、产... 通过感官、化学、微生物学方法对低温(0~10℃)和室温(25℃)贮藏尼罗罗非鱼鲜度特征进行评价,确定产品货架期及货架期终点细菌种群,运用平方根相对腐败速率方程构建货架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鲜鱼感官品质良好,菌落总数、假单胞菌数、产H2S细菌数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分别为(4.41±1.13)、(3.39±1.09)、(2.01±0.88)(lg(CFU/g))和(8.53±0.73)mg/100g。低温贮藏罗非鱼货架期终点时,菌落总数、假单胞菌、产H2S细菌数和TVBN分别为(7.79±0.35)、(7.24±0.45)、(6.35±0.23)(lg(CFU/g))和(19.90±2.10)mg/100g,确定货架期为5.5~20.1d,优势菌是假单胞菌属,而室温贮藏的罗非鱼货架期为1.3d,优势菌为气单胞菌。0~25℃范围贮藏的罗非鱼品质动力学模型参数Tmin为-8.9℃,并用3、8℃恒温和变温等实际流通条件对货架期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显示货架期预测模型能有效评价0~25℃范围内的罗非鱼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货架期 动力学模型 优势菌
下载PDF
天然药物五倍子与氟化钠对釉质脱矿的影响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朱昞 李红 +1 位作者 李继遥 周学东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322-325,共4页
目的 :比较天然药物五倍子和化学制剂氟化钠对釉质脱矿的影响 ,为天然防龋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连续培养系统建立牙齿龋病模型 ,经五倍子和氟化钠处理后 ,利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二者对牛牙釉质龋形成的影响。... 目的 :比较天然药物五倍子和化学制剂氟化钠对釉质脱矿的影响 ,为天然防龋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连续培养系统建立牙齿龋病模型 ,经五倍子和氟化钠处理后 ,利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二者对牛牙釉质龋形成的影响。结果 :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 :五倍子和氟化钠都能抑制釉质早期龋的形成 ,表现为釉质表面的破坏程度较轻 ,釉质表层连续完整 ,并在表层脱矿区观察到有再矿化区域的存在。但本实验浓度下五倍子的功效弱于氟化钠。结论 :在龋病模型中 ,本实验浓度的五倍子能够有效抑制釉质早期龋的形成 ,提示五倍子是一种具有防龋效果的天然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倍子 氟化钠 抗龋作用 龋病模型 致龋菌
下载PDF
乳酸杆菌CL22菌株治疗Balb/c小鼠Hp感染性胃炎模型的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学红 汪春莲 +2 位作者 卢放根 孟钰 刘小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41-346,共6页
目的:观察乳酸杆菌对Balb/c小鼠Hp感染性胃炎的治疗作用,探讨一种非抗生素治疗Hp的可能方式。方法:通过接种Hp,建立Balb/c小鼠Hp感染胃炎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第1组(PPI三联干预治疗组)、第2组(乳... 目的:观察乳酸杆菌对Balb/c小鼠Hp感染性胃炎的治疗作用,探讨一种非抗生素治疗Hp的可能方式。方法:通过接种Hp,建立Balb/c小鼠Hp感染胃炎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第1组(PPI三联干预治疗组)、第2组(乳酸杆菌CL22处理组)、第3组(乳酸杆菌CL24处理组)、第4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用相应干扰剂分别连续灌胃治疗10d。另8只正常小鼠为第5组(空白对照组)。最后一次灌胃4周后处死小鼠,HE染色判断小鼠胃黏膜组织学损伤,并用快速尿素酶试验、Giemsa染色和细菌培养进行Hp的检测。结果:5组间胃窦黏膜病理组织学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7.932,P=0.000),其中第1组、第2组、第3组、第5组的胃窦黏膜病理组织学评分均低于第4组(P<0.05),第1组、第2组、第5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组与第5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体黏膜病理组织学评分5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6.241,P=0.001),其中第1组、第2组、第3组、第5组的胃体黏膜病理组织学评分均低于第4组(P<0.05),第1组、第2组、第3组、第5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窦部Hp根除率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16.923,P=0.002),其中第1组、第2组明显高于第4组(P<0.05),第3组与第4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胃体部Hp根除率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14.295,P=0.006),其中第1组、第2组明显高于第4组(P<0.05),第3组与第4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乳酸杆菌CL22菌株可有效抑杀Balb/c小鼠Hp感染性胃炎模型体内Hp,疗效与PPI+抗生素相当,可以成为非抗生素治疗Hp的又一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杆菌 幽门螺杆菌 动物模型 条件致病菌
下载PDF
有机溶剂稳定性蛋白酶发酵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房耀维 余勃 +4 位作者 刘姝 王淑军 吕明生 焦豫良 曹纯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240-243,共4页
利用分批发酵研究海洋细菌Bacillus aquaemaris DS1分泌有机溶剂稳定性蛋白酶的代谢特性,结果表明蛋白酶合成和菌体生长呈部分生长关联型。据分批发酵实验结果采用Logistic方程、Luedeking-Piret方程建立了描述菌株生长、产酶以及底物... 利用分批发酵研究海洋细菌Bacillus aquaemaris DS1分泌有机溶剂稳定性蛋白酶的代谢特性,结果表明蛋白酶合成和菌体生长呈部分生长关联型。据分批发酵实验结果采用Logistic方程、Luedeking-Piret方程建立了描述菌株生长、产酶以及底物消耗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动力学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拟合良好,相对误差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溶剂稳定性脂肪酶 BACILLUS aquaemaris DS1 动力学模型 海洋细菌
下载PDF
我国砂岩型铀矿分带特征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被引量:47
20
作者 付勇 魏帅超 +2 位作者 金若时 李建国 奥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519-3544,共26页
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砂岩型铀矿床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铀矿床类型之一。本文详细地介绍了砂岩型铀矿在国内外的分布特征及占比情况,并对外生地质作用矿床类型中表生流体作用形成的层间渗透砂岩型和潜水渗透砂岩型铀矿床进行了... 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砂岩型铀矿床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铀矿床类型之一。本文详细地介绍了砂岩型铀矿在国内外的分布特征及占比情况,并对外生地质作用矿床类型中表生流体作用形成的层间渗透砂岩型和潜水渗透砂岩型铀矿床进行了讨论,发现层间渗透砂岩型铀矿床在外表颜色、矿物组合以及地球化学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氧化-还原分带现象,此外,矿床内部还具有细菌分带现象。颜色分带在氧化带、氧化-还原过渡带以及还原带之间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矿物组合在不同分带之间各不相同;地球化学分带表现为U、TOC含量以及Fe^(2+)/Fe^(3+)、Th/U比值在各分带之间差异较大。此外,硫酸盐还原菌、硫杆菌、铁细菌及硝化菌等细菌在不同分带之间的数量相差悬殊,而且硫酸盐还原菌数量与TOC呈明显正相关性。通过矿化带内的碳、硫同位素分析,发现硫酸盐还原菌参与了成矿过程,推测其可能是导致碳、硫同位素分馏的主要因素。总体来看,颜色分带、矿物分带、地球化学分带以及细菌分带均与氧化-还原分带呈耦合关系。本文通过总结层间渗透砂岩型和潜水渗透砂岩型铀矿床的成矿模式和当前分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由细菌、地球化学反应参与的砂岩型铀矿床成矿机理,以及未来亟需解决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典型砂岩型铀矿床的分带现象在物、化、探、遥等领域的异常响应对寻找砂岩型铀矿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铀矿 氧化-还原分带 成矿机理 微生物成矿 成矿模式 硫酸盐还原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