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rsion and Prediction of Consolidation 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uvial Sediments Based on Void Ratio Variation in the Northern Modern Yellow River Subaqueous Delta,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LIU Xiao LIU Jie FENG Xiul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3期545-554,共10页
The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 is formed near the estuary of the Yellow River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ort formation time, efficient sedimentation rate and loose structure which make sediments prone to be compacte... The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 is formed near the estuary of the Yellow River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ort formation time, efficient sedimentation rate and loose structure which make sediments prone to be compacted and consolidate under the geostatic stress and overburden stress. It is one of the key areas with land subsidence disasters in China, bringing a series of safety hazards to production and living. Based on the data of massive surface cores and ten drill holes ranging from 12 to 40 m obtained from the northern modern Yellow River subaqueous delta, the inversion method suitable for the calculation of consolidation 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Yellow River subaqueous delta is discussed, and the consolidation 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lta sediments are inversed and predicted in this paper. The actual void ratio of the delta sediments at the depth from 3 to 15 m shows a significant power function relationship with the depth, while the void ratio of the sediments below 15 m changes little with depth. The pre-consolidation settlement(from deposition to sampling) of the delta sediments is between 0.91 and 1.96 m, while the consolidation settlement of unit depth is between 9.6 and 14.0 cm m^(-1). The post-consolidation settlement(from sampling to stable) of the subaqueous delta sediments is between 0.65 and 1.56 m in the later stage, and the consolidation settlement of unit depth is between 7.6 and 13.1 cm m^(-1) under the overburden stress. The delta sediments with a buried depth of 3 to 7 m contribute the most to the possible consolidation settlement in the later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olidation settlement void ratio sediment grain size northern modern yellow river subaqueous delta
下载PDF
Evolution of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 Coast
2
作者 尹延鸿 周永青 丁 东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04年第2期34-44,共11页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 and the erosion or deposition rates of its different sections. In June, 1996, Yellow Rivers terminal course was artificially turned east...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 and the erosion or deposition rates of its different sections. In June, 1996, Yellow Rivers terminal course was artificially turned eastwards to empty into the sea and then the 11th lobe of the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 began to form. This course change may mark the beginning of the 3rd subdelta formation. As a result of that, the Yellow River delta advances towards east by north with the 1st, 2nd and 3rd subdeltas arranged in succession. Coast zone in the deltaic area is divided into 7 different sections 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erosion or deposition rates: the relatively stable section from Dakou River to Shunjiang Stream, the weakly retreating section from Shunjiang Stream to the Tiaohe River mouth, the strongly retreating section from the Tiaohe River mouth to the station 106, the artificially stable section due to stone dam protection from the station 106 to Gudong Oilfield, the strong deposition section from Gudong Oilfield to Dawenliu Haipu, the weakly deposition section from Dawenliu Haipu to the Zimai Stream mouth, and the stable section from the Zimai Stream mouth to the Jiaolai River mouth. It is predicted that the erosion and deposition situations of the sections will nearly remain the same in 10 years, but the retreating and silting-up rates will tend to become slower gradually. Human activities have an evident influence on the changes of the coastl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gression and retreat rates coast evolution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 subdelta
下载PDF
Estimation on wetland loss and its restoration potential in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Shandong Province of China
3
作者 Baolei Zhang Le Yin +1 位作者 Shumin Zhang Kai Liang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5年第4期365-372,共8页
Wetland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cosystems with varied functions and structures,and its loss has been a major issue.Wetland loss in Modem Yellow River Delta(MYRD) becomes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o its re... Wetland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cosystems with varied functions and structures,and its loss has been a major issue.Wetland loss in Modem Yellow River Delta(MYRD) becomes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o its restoration attracts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from academia and governments.This article proposes a GIS-based multi-criteri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ology for potential estimation of wetland restoration,using MYRD as an example.The model uses four kinds of data(hydrology,terrain,soil,and land use) and could be adapted by planners for use in identifying the suitability of locations as wetland mitigation sites at any site or region.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odel in the MYRD,the research developed a lost wetland distributed map taking the better wetland situation of 1995 as the reference,and elevated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trends of wetland restoration potential based on wetland polygon.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total area of wetland loss from 1995 to 2014 was 568.12 km^2,which includes 188.83 km^2 natural wetland and 21.80 km^2 artificial wetland,respectively.The areas of lost wetland with low,middle,and high resilience ability are 126.82 km^2,259.92 km^2,and 119.59 km^2,occupying 25.05%,51.33%,and 23.62%,respectively.The high-restoration-potential wetland included98.47 km^2 of natural wetland and 21.12 km^2 of artificial wetland,which are mainly bush,reed,and ponds.The highrestoration-potential wetland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vicinity of Gudong oil field,the Yellow River Delta protected areas,and the eastern sides of Kenli county and Dongying 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TLAND loss RESTORATION POTENTI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
下载PDF
Biogenic Sedimentary Structures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n China and Their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s 被引量:3
4
作者 WANG Yuanyuan HU B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5期1488-1498,共11页
The biogenic sedimentary structures (i.e., the morphology and trace makers of burrows, tracks, trails and traces made by extant organisms) and their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s in different micro environ... The biogenic sedimentary structures (i.e., the morphology and trace makers of burrows, tracks, trails and traces made by extant organisms) and their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s in different micro environments and sub environments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n China are described. Three ichnocoenosis can be recognized: (1) Steinichnus-like ichnocoenosis, includes F, Y-shaped traces, birds' footprints on bedding plane, and Y, U-shaped burrows in intrastratal bedding, produced by Coleoptera (Heteroceridae), Orthoptera (Gryllotalpidae) and birds. It is majorly found at the delta plain point bar deposits, denoting the fresh water-related terrestrial environments. (2) Steinichnus-Psilonichnus-like ichnocoenosis, consitsis of Steinichnus-like traces on the bedding plane and Psilonichnus-like burrow which a vertical, irregularly J-, Y-, or U-shaped burrows, some of them with bulbous basal cells burrows in the intrastratal bedding, created by Coleoptera (Heteroceridae), Orthoptera (Gryllotalpidae) and crabs. It is observed in the delta plain abandoned distributary channels, and the delta front tidal creek and subaquous distributary channels, indicating the brackish water environment. (3) Palaeophycus-like ichnocoenosis, includes the round entrance burrows or with craters-shaped loop-protrusionsand and the parallel forked trails on the bedding plane, and the U, J or vertical shaped feeding burrows are in the intrastratal bedding, majorly produced by the clam (bivalve molluscs), gastropods and Nereis. It is present in the subaqueous interdistributary bay, reflecting the intertidal related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genic sedimentary structures modern ichnocoenosis yellow river delta China
下载PDF
数字素养对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影响研究——基于黄河流域9省区1592户小农户的调查 被引量:1
5
作者 杨玉珍 张雪珂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53,共12页
基于黄河流域9省区1592户小农户的调研数据,利用LPM和Probit模型分析数字素养对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素养的提升能够促进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机制分析发现,数字素养通过拓宽小农户信息获取渠道、提高小农户信息获取... 基于黄河流域9省区1592户小农户的调研数据,利用LPM和Probit模型分析数字素养对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素养的提升能够促进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机制分析发现,数字素养通过拓宽小农户信息获取渠道、提高小农户信息获取能力来影响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引入ESRM模型结合反事实推断分析发现,数字素养提升可以使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水平提高45.33%;小农户数字素养对地理邻近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行为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素养对衔接现代农业的影响在纯小农户中最大,其次是兼业型小农户,数字素养对中低收入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影响要大于高收入小农户。根据结论,提出加强对小农户的数字化培训和指导以提升其数字素养,对不同类型小农户有针对性地提供帮扶措施,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素养 小农户 现代农业 有机衔接 黄河流域
下载PDF
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6
作者 田志光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1-8,共8页
黄河横贯中国东西,在中下游地区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平原,流域内气候条件优越,是天然的文明摇篮。自六十万年前起,以蓝田人为代表的古人类便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富饶之地,在生活中逐步掌握了农作物种植技术,并由游牧转为定居,逐步发展出灿烂... 黄河横贯中国东西,在中下游地区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平原,流域内气候条件优越,是天然的文明摇篮。自六十万年前起,以蓝田人为代表的古人类便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富饶之地,在生活中逐步掌握了农作物种植技术,并由游牧转为定居,逐步发展出灿烂的农耕文明。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我国古人不断对农业生产经验进行继承和总结,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认识到了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产观念,对于现代农业文明有着长足的指导意义。我们应当积极汲取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有益因素,促进现代农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农耕文明 现代农业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浅地层扰动的空间差异及其主控机制
7
作者 孙超 巴旗 +7 位作者 时义睿 丛帅 祝嵘祺 陈颖 王盼盼 吴晓 王厚杰 毕乃双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84,共15页
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是油气开采、海底管道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地区,随着黄河经历多次改道,不同河口海域的泥沙供应、海洋动力以及人类活动等条件发生显著变化,黄河三角洲不同河口地区沉积演化出现明显差异,其地层结构的变化备受工... 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是油气开采、海底管道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地区,随着黄河经历多次改道,不同河口海域的泥沙供应、海洋动力以及人类活动等条件发生显著变化,黄河三角洲不同河口地区沉积演化出现明显差异,其地层结构的变化备受工程人员及研究学者的关注。本文基于2023年浅地层剖面数据,以整个现代黄河三角洲及其分区(刁口-神仙沟河口、现行河口、清水沟河口)为研究对象,研究黄河三角洲浅地层扰动空间分布特征,对比3个河口区浅地层扰动的差异性,结合不同河口区的泥沙供应、海洋动力等资料,揭示地层扰动差异性的主控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从典型地层扰动区的基本特征来看,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扰动地层的总体分布呈现出随水深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的规律。不同河口区扰动地层差异显著,其中刁口-神仙沟河口的扰动地层主要表现为数量多、埋藏深度浅的特征;清水沟河口的扰动地层以聚集分布、埋藏浅、发育规模大等为特征;而现行河口海域扰动地层以埋藏深、数量少为主要特征;(2)黄河三角洲不同区域的地层结构受入海泥沙和海洋动力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波浪的高底剪切应力分布与地层扰动高密度区分布高度一致,波致底剪切应力是影响3个河口区域以及不同水深地层结构差异的主要动力因素,而入海泥沙供应则导致不同河口区扰动地层埋深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扰动 空间分布 主控机制 现代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面向环境保护的黄河流域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评估及空间格局分析
8
作者 薛伟贤 石涵予 李彤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9-428,共10页
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构建面向环境保护的黄河流域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本文在梳理现代产业体系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产业结构协调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环境友好化的... 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构建面向环境保护的黄河流域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本文在梳理现代产业体系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产业结构协调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环境友好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评估框架,运用模糊物元分析法对黄河流域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指数进行综合评估,并通过莫兰指数分析其空间格局演化趋势。结果表明:①2010—2020年间,黄河流域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指数呈波动性增长态势,上、中、下游之间分异特征显著;②从全局上看,黄河流域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指数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呈现较强的空间集聚效应,且波动上升;③从局部上看,黄河流域现代产业体系空间分布格局较为稳定,观察期内未发生象限跃迁,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关系。建议各省加强环境治理,重点推进中下游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并加强区域间协同合作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产业体系 环境保护 高质量发展 模糊物元分析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研究——以黄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龚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221-225,共5页
根据黄河流域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首先用熵值法对黄河流域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算,之后运用OLS模型实证分析该流域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和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农业现代化指数均值为0.399,处于起步阶段,且在2011—2... 根据黄河流域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首先用熵值法对黄河流域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算,之后运用OLS模型实证分析该流域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和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农业现代化指数均值为0.399,处于起步阶段,且在2011—2018年表现出上升趋势;但在2018—2020年出现下降,这为黄河流域农业现代化发展蒙上了阴影。各区域中,下游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指数均值明显大于中游和上游,其中上游的发展指数最低。各省、自治区中,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南省的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指数均值高于其余省(区),甘肃省的综合发展指数均值最低。(2)农业科研资金投入规模对黄河流域整体及下游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对上游和中游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业科研资金投入强度对黄河流域及上游、中游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显著为正,对下游的影响显著为负;农业科研人力投入对黄河流域及上、中、下游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均显著为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熵权法 OLS模型 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现代化发展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PSInSAR技术的现代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24
10
作者 张金芝 黄海军 +2 位作者 刘艳霞 刘勇 马立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31-836,共6页
地面沉降是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利用PSInSAR技术对覆盖现代黄河三角洲部分地区的10景ERS1/2数据进行处理,获得该研究区的地面沉降范围、沉降速率和形变时间序列情况。选取3个地面沉降范围和速率相对较大的区域进行重... 地面沉降是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利用PSInSAR技术对覆盖现代黄河三角洲部分地区的10景ERS1/2数据进行处理,获得该研究区的地面沉降范围、沉降速率和形变时间序列情况。选取3个地面沉降范围和速率相对较大的区域进行重点分析,同时将监测结果与相应时间段的居民区分布图和油田分布图进行叠加分析,结果表明,地面沉降与石油开采、地表载荷增加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利用水准观测数据对获得的监测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结果显示PSInSAR监测结果与水准观测数据吻合,中误差达到mm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测量 现代黄河三角洲 地面沉降
下载PDF
废黄河沉积记录中来自不同河流物质的信息——基于重矿物与地球化学元素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高文华 高抒 +3 位作者 王丹丹 赵秧秧 朱冬 许振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631-1639,共9页
在全新世时间尺度内,沉积记录主要受控于沉积物供给、输运和堆积过程等因素。对废黄河沉积记录的深入分析可以反演黄河南流夺淮过程中沉积物的"源"-"汇"关系。基于废黄河故道沉积记录中重矿物和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在全新世时间尺度内,沉积记录主要受控于沉积物供给、输运和堆积过程等因素。对废黄河沉积记录的深入分析可以反演黄河南流夺淮过程中沉积物的"源"-"汇"关系。基于废黄河故道沉积记录中重矿物和地球化学元素特征,并结合与现代黄河沉积物的对比,揭示废黄河沉积记录中物质来源的信息。结果表明,废黄河故道沉积物中重矿物平均含量为0.19%,种类多达15余种,以稳定矿物为主,不同矿物的时空变化差异较大。废黄河故道泥质和砂质沉积物中,地球化学元素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随深度递增元素含量可分为降低、稳定和增加趋势。对比现代黄河沉积物,发现废黄河故道沉积物中稳定和极稳定矿物相对含量较高,泥质沉积物中更多地富集Zn,Ni,Al,Ba,Cu,Li,K等元素。这一差异性反映出其它不同河流物质补给而产生的影响,淮河沉积物中重矿物和地球化学元素的研究为该论断提供了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沉积 重矿物 地球化学元素 废黄河 现代黄河
下载PDF
近代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22
12
作者 路广 韩美 +2 位作者 王敏 朱琳 李慧婷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2-428,共7页
为了深化研究近代黄河三角洲植被演化规律与机理,指导该地区合理开发和保护植被资源,选用Landsat等卫星遥感数据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并分析了该地区1986—2015年长时间序列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水分条... 为了深化研究近代黄河三角洲植被演化规律与机理,指导该地区合理开发和保护植被资源,选用Landsat等卫星遥感数据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并分析了该地区1986—2015年长时间序列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水分条件、盐分条件、人类活动)。结果表明,该地区近30年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明显,(1)空间变化上,植被覆盖度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由河流两岸向沿海递减的趋势,并且随着时间变化,这两种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人类活动加强,植被覆盖破碎化显著。(2)时间变化上,1986—2015年该地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86年的36.77%上升为2015年的37.83%。中高、高植被覆盖面积增幅最大,达到314.96 km^2。低植被覆盖度区逐渐转为高植被覆盖度区,特别是2001—2015年,随着研究区生态环境逐渐变化,转化速度逐渐加快。(3)环境因子与植被覆盖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采用基于像元的空间分析法分析不同时滞月降水量与近代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度相关性,发现月降水量与植被覆盖度有较大关系。通过遥感指数构建土壤反演模型,得到盐分空间分布,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盐分与植被覆盖度相关性系数为-0.331(P<0.02),近代黄河三角洲盐碱化对植被生长有一定阻碍作用。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主要以农业为主,通过对植被覆盖度与耕地进行相关性分析,得相关性系数为0.452(P<0.02),近代黄河三角洲耕地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地区植被覆盖度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水分条件 盐分条件 人类活动 遥感 近代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现代黄河三角洲粉质类土承载力确定 被引量:14
13
作者 单红仙 陈勇 +3 位作者 刘正银 贾永刚 刘红军 郭秀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2期4089-4096,共8页
现代黄河三角洲粉质类土,是指1855年黄河改道以来注入渤海快速堆积的细粒沉积物,目前覆盖面积约5000 km2,主要分布于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所在地。选定4个研究场区地基土,进行现场系列原位土工试验,即平板载荷试验、螺旋板载荷试验、扁... 现代黄河三角洲粉质类土,是指1855年黄河改道以来注入渤海快速堆积的细粒沉积物,目前覆盖面积约5000 km2,主要分布于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所在地。选定4个研究场区地基土,进行现场系列原位土工试验,即平板载荷试验、螺旋板载荷试验、扁铲侧胀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结合室内土工试验,分析研究黄河口新近快速堆积的细粒沉积物承载力特征值;系统比较各种试验手段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差异;以载荷试验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为标准,建立比贯入阻力Ps、标准贯入击数N、含水量w和孔隙比e与承载力特征值fk间的回归方程,为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粉质类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现代黄河三角洲 粉质类土 承载力 原位土工测试
下载PDF
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化研究 被引量:40
14
作者 尹延鸿 周永青 丁东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2-40,共9页
通过不同年代海图或地形图对比、不同年代的卫片对比、野外地质调查、不同年代潮滩剖面测量及对比等,研究了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带不同时期的冲淤速率及其发展演化趋势。黄河尾闾 1996 年 6 月进行人工改道向东流入海,开始堆积现代黄... 通过不同年代海图或地形图对比、不同年代的卫片对比、野外地质调查、不同年代潮滩剖面测量及对比等,研究了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带不同时期的冲淤速率及其发展演化趋势。黄河尾闾 1996 年 6 月进行人工改道向东流入海,开始堆积现代黄河三角洲的第11 个叶瓣,推测这次改道可能是第 3 个亚三角洲形成的开始,使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呈第一、第二、第三亚三角洲逐次向东偏北方向推进之势。现代黄河三角洲及莱州湾海岸带可分成 7 个冲淤状态不同的岸段:大口河至顺江沟岸段为相对稳定海岸段;顺江沟至挑河口岸段为弱蚀退岸段;挑河口至 106 站岸段为强蚀退岸段;106 站至孤东油田段为石堤护岸强制稳定海岸段;孤东油田至大汶流海堡岸段为强淤进岸段;大汶流海堡至淄脉沟岸段为弱淤进海岸段;淄脉沟口至胶莱河口岸段为稳定海岸段。预测 10 a 内,各海岸段的冲淤状态基本保持不变,但各海岸段的蚀退或淤进速率有逐渐减缓之趋势。人类活动对岸线的变迁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淤速率 海岸演化 现代黄河三角洲 亚三角洲 海岸治理
下载PDF
现代黄河三角洲陆上表层沉积物类型与沉积环境分区及岸线演变 被引量:9
15
作者 赵广明 叶青 +2 位作者 薛春汀 马妍妍 叶思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7-52,共6页
通过对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实地取样和遥感调查,结合历史资料和数据,总结了现代黄河三角洲表层沉积物类型和沉积环境;通过分析黄河改道历史以及黄河大坝修建的时间,将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环境划分为7个区,全面地确定了现代黄河三角洲最表层... 通过对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实地取样和遥感调查,结合历史资料和数据,总结了现代黄河三角洲表层沉积物类型和沉积环境;通过分析黄河改道历史以及黄河大坝修建的时间,将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环境划分为7个区,全面地确定了现代黄河三角洲最表层沉积物沉积年代;通过选取黄河三角洲7个时相的Landsat遥感数据,分析了现代黄河三角洲1976—2009年以来的岸线演变,自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以来,海岸低潮线以上区域面积净减少318.78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沉积环境分区 岸线演变 现代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埕岛及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域晚第四纪地层与环境演变 被引量:14
16
作者 刘升发 庄振业 +1 位作者 吕海青 范德江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37,共6页
通过对埕岛海域DB9孔岩性、生物以及年代学的地层分析,将其自上而下划分成三个海相层(全新世海相和三角洲相沉积层、献县海侵海相层、浅海相层)和三个陆相层(平原河湖相层、平原河流相层、陆相层),并解释了古环境演变。对比现代黄河三... 通过对埕岛海域DB9孔岩性、生物以及年代学的地层分析,将其自上而下划分成三个海相层(全新世海相和三角洲相沉积层、献县海侵海相层、浅海相层)和三个陆相层(平原河湖相层、平原河流相层、陆相层),并解释了古环境演变。对比现代黄河三角洲近海各钻孔,总结出黄骅海侵以来的滨浅海—前三角洲—滨浅海—前三角洲等四元层序,从而全面地阐明了埕岛海域晚第四纪地质演变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黄河三角洲 晚第四纪 地层分析 环境演变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潮滩的侵蚀和再沉积:示踪砂棒法的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周良勇 高茂生 +1 位作者 徐刚 苏大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602-1608,共7页
利用示踪棒方法,对现代黄河三角洲潮滩的半年和整年的再沉积进行了定量测量,分析了潮滩沉积动力的影响因素。测量结果显示,尽管潮滩地形平均变化值只有1cm左右,但是平均沉积交换量(侵蚀和再沉积之和)是它的10倍。因此,潮滩地形... 利用示踪棒方法,对现代黄河三角洲潮滩的半年和整年的再沉积进行了定量测量,分析了潮滩沉积动力的影响因素。测量结果显示,尽管潮滩地形平均变化值只有1cm左右,但是平均沉积交换量(侵蚀和再沉积之和)是它的10倍。因此,潮滩地形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是无论是北侧还是南侧潮滩,都存在强烈的物质交换。对比结果表明,北侧潮滩沉积交换最强,且主要发生在下半年。北侧潮滩每年的沉积交换量为15-33cm。南侧潮滩沉积交换量次于北侧潮滩,上半年和下半年的沉积交换量相当。东侧潮滩沉积交换最弱。影响沉积交换和再沉积的原因包括海洋动力、河流输沙、局部地形特征、海滩植被、海滩蟹类活动、人工突堤等,此外气候(冰冻)也影响北侧潮滩沉积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黄河三角洲 潮滩 示踪砂棒 侵蚀 再沉积
下载PDF
现代黄河口地形地貌特征及冲淤变化 被引量:10
18
作者 密蓓蓓 阎军 +1 位作者 庄丽华 栾振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38,共8页
中科院海洋所2007年对黄河口进行了大范围、高精度的水深测量,2009年又对清水沟南部进行了加密测量。利用这些数据分析了现代黄河口的地形地貌特征。发现废弃河口黄河水下三角洲前缘斜坡,在5 m水深左右分布大规模的冲沟,2009年最新资料... 中科院海洋所2007年对黄河口进行了大范围、高精度的水深测量,2009年又对清水沟南部进行了加密测量。利用这些数据分析了现代黄河口的地形地貌特征。发现废弃河口黄河水下三角洲前缘斜坡,在5 m水深左右分布大规模的冲沟,2009年最新资料显示其规模有增大的趋势。将收集到的2000年和2007年数据进行对比计算,并对近年来老河口和现行河口地形变化比较大的区域设计了4条剖面线,分析讨论了研究区内的冲蚀淤积分布特点和水下三角洲地形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地貌 冲淤变化 黄河口
下载PDF
渤海西缘YRD-1101孔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变迁 被引量:8
19
作者 岳保静 刘金庆 +2 位作者 刘健 廖晶 张军强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53-867,共15页
对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YRD-1101孔上部岩心开展粒度分析,并结合AMS14C和光释光(OSL)年代学测试结果、沉积特征、微体古生物鉴定及周边钻孔对比,建立了MIS5期以来的地层框架,揭示出该地区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1)晚更新世... 对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YRD-1101孔上部岩心开展粒度分析,并结合AMS14C和光释光(OSL)年代学测试结果、沉积特征、微体古生物鉴定及周边钻孔对比,建立了MIS5期以来的地层框架,揭示出该地区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1)晚更新世-早全新世河流与海相交替沉积,其中MIS5c阶段海侵水动力环境中等,MIS3期海侵水动力环境较弱,MIS2期河流沉积水动力较强;(2)全新世滨、浅海沉积环境,动力环境整体较强,相对比较稳定;(3)1855年至今形成的黄河三角洲沉积,水动力强度较弱到中等。海平面变化和构造沉降是影响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演化的主要因素,此外,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对海侵强度也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沉积环境 现代黄河三角洲 海洋地质调查工程 渤海
下载PDF
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地貌形态反演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庆生 刘高焕 励惠国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3-96,共4页
1855年黄河改夺大清河河道后于山东利津县东北入海。至今黄河尾闾河道历经10次大的改道变迁,塑造了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形成了7个主要的亚三角洲堆积体。该文利用黄河尾闾河道改道资料,近、现代黄河河口流路变迁图,近、现代黄河三角洲... 1855年黄河改夺大清河河道后于山东利津县东北入海。至今黄河尾闾河道历经10次大的改道变迁,塑造了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形成了7个主要的亚三角洲堆积体。该文利用黄河尾闾河道改道资料,近、现代黄河河口流路变迁图,近、现代黄河三角洲体系图以及1985—1986年的水文工程地质钻孔资料,在研究黄河三角洲沉积模式的基础上,对工程地质钻孔数据进行沉积层序分析,将今论古,反推近、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地貌,研究结果近似展示了近、现代黄河三角洲二维平面的发育演变和其时其地的地貌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现代 黄河三角洲 发育反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