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between modified lateral supraorbital approach and pterional approach 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 被引量:6
1
作者 Zhouqing Chen Xiaoou Sun +6 位作者 Tai Lu Zhengyang Lu Ming Jiang Chongshun Zhao Wanchun You Yun Zhu Zhong Wang 《Chinese Neurosurgical Journal》 CSCD 2018年第1期1-6,共6页
Background: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aneurysm is a common type of craniocerebral aneurysm that is prone to rupture and high mortality. The classic surgical approaches are the Pterional approach and the Lateral ... Background: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aneurysm is a common type of craniocerebral aneurysm that is prone to rupture and high mortality. The classic surgical approaches are the Pterional approach and the Lateral Supraorbital (LSO) approach, but there are shortcomings. Methods:This study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clinical and imaging data from 181 patients with MCA aneurysm clipping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between 2011 and 2017. Statistical analysis using parametric and nonparametric tests showed that P values below 0.05 were consider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sults: The preoperative GCS score (P=0.003), Hunt-Hess scale (P < 0.001) and the operating habits of the surgeon (P < 0.001) affected the surgeon to choose a surgical approach. The choice of two surgical methods on the operation time (P < 0.001), skin incision (P < 0.001), complications (P=0.026), tracheotomy (P=0.014), prognosis (P=0.002)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Different surgical approaches (P=0.002), Hunt-Hess scale (P <0.001), GCS scale (P < 0.001), GCS sorse (P < 0.001), skin incision (P=0.031) and complications (P < 0.001)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Conclusions: Modified LSO approach provides another surgical approach for MCA aneurysm clipping, while avoiding the drawbacks of the LSO approach in the clipping of MCA distal aneury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EURYSM CLIPPING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 modified lateral supraorbital approach lateral supraorbital approach Pterional approach
原文传递
侧卧位改良直接外侧入路与改良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才盛 郑德攀 张国如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14-20,共7页
目的分析侧卧位改良直接外侧入路与改良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3年1月三亚中心医院收治的102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接受侧卧位改良... 目的分析侧卧位改良直接外侧入路与改良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3年1月三亚中心医院收治的102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接受侧卧位改良后外侧入路,研究组接受侧卧位改良直接外侧入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程度、血清学指标、髋关节功能、平衡功能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切口长度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结果:①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③两组患者VAS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的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比较,结果:①不同时间点的PCT、CRP、ES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PCT、CRP、ESR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PCT、CRP、ESR评分低于对照组;③两组患者PCT、CRP、ESR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当日、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UCLA髋关节系统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结果:①不同时间点UCLA评分、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UCLA评分、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院当日、术后1个月UCLA评分、Harris评分比对照组高;③两组患者UCLA评分、Harris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当日、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平衡功能评分(BBS)比较,结果:①不同时间点的BB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BB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院当日、术后1个月BBS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③两组患者BBS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于侧卧位改良后外侧入路,侧卧位改良直接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效果更佳,可改善患者平衡功能与髋关节功能,促进术后康复,减轻软组织损伤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髋关节置换术 侧卧位改良直接外侧入路 高龄 侧卧位改良后外侧入路 并发症
下载PDF
改良K-L入路与腹直肌外侧入路手术在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3
作者 陈武林 阮成群 李光明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8期1455-1458,共4页
目的比较改良Kocher-Langenbeck(K-L)入路与腹直肌外侧入路手术在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80例完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入路将80... 目的比较改良Kocher-Langenbeck(K-L)入路与腹直肌外侧入路手术在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80例完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入路将80例患者分为改良K-L组(40例)和腹直肌外侧组(4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 d时骨折复位质量,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腹直肌外侧组手术时间短于改良K-L组,术中出血量少于改良K-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直肌外侧组骨折复位优良率高于改良K-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K-L入路和腹直肌外侧入路手术应用于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各有优劣,两种手术方式均可较好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腹直肌外侧入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髋臼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改良Kocher-Langenbeck入路 腹直肌外侧入路
下载PDF
漂浮体位下改良的扩大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外侧双柱骨折
4
作者 徐晨阳 徐静磊 +1 位作者 马献忠 赵志强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11期124-126,共3页
目的探讨漂浮体位下改良的扩大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外侧双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统计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我院采用漂浮体位下改良的扩大外侧入路结合钢板复位内固定治疗按照三柱分型为胫骨平台外侧双柱骨折患者36例。术后... 目的探讨漂浮体位下改良的扩大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外侧双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统计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我院采用漂浮体位下改良的扩大外侧入路结合钢板复位内固定治疗按照三柱分型为胫骨平台外侧双柱骨折患者36例。术后对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评价,术后1天及1.5个月、3个月、半年、1年随访X线片,了解胫骨平台骨折临床愈合情况及患肢功能的恢复状况。术后1年复查通过X线片测量术侧及对侧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及后倾角(PA)。同时采用美国纽约特殊外科医院的评分系统(HSS评分系统)对患侧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6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1-96min,中位数79min;术中出血量50m L-400m L,中位数200m L。术后行X线及CT检查,Rasmussen放射学评分14-18分,平均(17.0±2.0)分,优28例,良8例,优良率100%。36例患者均获得了完整随访,患者随访时间13-32月,中位数17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周-28周,中位数20周。末次随访时,患者术侧膝关节活动度为100°-150°,中位数120°;术后12个月,术侧膝关节的后倾角及内翻角与术后第一天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HS评分为85-98分,中位数93分,均为优。术后并发切口延迟愈合1例,经换药VSD覆盖后2周切口正常愈合。结论改良的扩大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外侧双柱骨折,骨折复位固定优,临床愈合良好,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优,同时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的扩大外侧入路 胫骨平台 外侧双柱骨折
下载PDF
腹直肌外侧入路与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术治疗髋臼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5
作者 葛伟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7期147-150,共4页
目的:比较腹直肌外侧入路与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术治疗髋臼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94例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两组均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 目的:比较腹直肌外侧入路与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术治疗髋臼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94例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两组均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改良Stoppa入路,观察组采用腹直肌外侧入路。比较两组复位效果、围术期指标、术后髋关节功能(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手术前后应激反应指标[降钙素原(PCT)、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复位优良率为91.49%(43/47),对照组复位优良率为87.23%(41/4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骨折显露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疼痛、行走功能、活动范围等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血清PCT、Cor、IL-6水平均高于术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26%(2/47),低于对照组的19.15%(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Stoppa入路与腹直肌外侧入路内固定术对髋臼骨折患者的复位效果相当,但腹直肌外侧入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减轻术后应激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髋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外侧入路 改良STOPPA入路 髋臼骨折 锁定加压钢板 内固定术
下载PDF
改良外侧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对比
6
作者 唐立群 王琦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18期57-61,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外侧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山东省立医院菏泽医院骨科收治的200例髋关节疾病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100例)和对照组(100... 目的探讨改良外侧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山东省立医院菏泽医院骨科收治的200例髋关节疾病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试验组采用改良外侧入路手术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手术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髋关节的Harris功能评分及术后满意度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3、6个月的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的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后外侧入路,改良外侧入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患者疼痛少、满意度高,是髋关节置换术较为理想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脱位 改良外侧入路 传统后外侧入路
下载PDF
改良Stoppa切口入路与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8
7
作者 许鹏雍 陈俊 +6 位作者 班付伟 梁广权 黄刚 黄金实 梁善校 廖正文 李辉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3期299-302,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改良Stoppa切口入路与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探寻一种有效的手术入路方式。方法前瞻性纳入百色市人民医院骨外科的80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40例。分别采用改良St... 目的通过比较改良Stoppa切口入路与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探寻一种有效的手术入路方式。方法前瞻性纳入百色市人民医院骨外科的80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40例。分别采用改良Stoppa切口入路与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z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复位质量状况、手术显露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1)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为85. 00%(34/40),稍高于对照组的80. 00%(32/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观察组患者解剖复位及满意度分别为45. 00%(18/40)及45. 00%(18/40),对照组患者解剖复位及满意度分别为40. 00%(16/40)及42. 50%(17/40),两组患者解剖复位及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3)观察组手术显露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17. 02±3. 45) min、(668. 29±55. 45) ml及(17. 08±2. 53)分,对照组分别为(16. 78±3. 32) min、(679. 39±57. 37) m L及(17. 25±2. 68)分,上述3个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经改良Stoppa切口入路与经腹直肌外侧切口手术处理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是相比于改良Stoppa切口入路而言,经腹直肌外侧入路在处理移位程度较大的骨盆骨折以及显露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且不会受限于膀胱损伤等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髋臼骨折 改良Stoppa切口入路 腹直肌外侧入路 髋关节功能评分
下载PDF
应用改良的远外侧入路显微切除颈静脉孔区巨大哑铃型肿瘤 被引量:3
8
作者 邹林波 贾禄 +2 位作者 张跃康 陈海峰 惠旭辉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3-227,共5页
背景与目的:运用基础远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颅内部分显露较好,避免了颞骨岩部的磨除,面神经的移位,不影响患者的听力,但当肿瘤向脑干腹侧和中颅凹发展且颅外肿瘤较多时,该入路就显不足了。本研究探讨经改良的远外侧入路显微切... 背景与目的:运用基础远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颅内部分显露较好,避免了颞骨岩部的磨除,面神经的移位,不影响患者的听力,但当肿瘤向脑干腹侧和中颅凹发展且颅外肿瘤较多时,该入路就显不足了。本研究探讨经改良的远外侧入路显微切除颈静脉孔区巨大哑铃型肿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改良的远外侧入路(枕下经颈静脉-颈静脉结节-颈静脉突)手术的16例颈静脉孔区巨大哑铃型肿瘤患者的手术方法,术前、术后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全切除14例,近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随访3个月到7年,在术后的随访中10例(76.9%)后组颅神经受累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术前面瘫(House-Brackmann2~3级)的患者中8例(80.0%)术后获得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前听力受损的9例患者7例(77.8%)术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有2例新增后组颅神经受损,在3个月随访中能基本代偿,有1例出现原有症状加重,出院时仍鼻饲流食。结论:对于颈静脉孔区巨大哑铃型肿瘤,特别是有向岩斜区及桥延交界腹侧发展的,采用改良的远外侧入路可获得较高的全切率,术前受损的颅神经功能有望恢复,且可保护面神经、迷路和椎动脉等结构免受不必要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的远外侧入路 颈静脉孔 哑铃型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改良Hardinge外侧入路同期双侧全髋置换术的效果及围手术期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曹俊培 沈谷丰 +2 位作者 陆佳龙 刘坚林 李孟军 《疑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1289-1292,1297,共5页
目的观察改良Hardinge外侧入路同期双侧全髋置换术治疗双侧髋关节疾患的效果及围手术期安全性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年8月-2015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骨科收治的改良Hardinge外侧入路同期双侧全髋置换术(同期... 目的观察改良Hardinge外侧入路同期双侧全髋置换术治疗双侧髋关节疾患的效果及围手术期安全性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年8月-2015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骨科收治的改良Hardinge外侧入路同期双侧全髋置换术(同期组)98例(196髋)与分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分期组)96例(192髋),观察并且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总失血量、输血量、手术前后Harris评分、住院天数、总费用、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手术前后Harris评分、总失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组的手术时间为(101.7±22.0)min,住院天数为(15.3±1.2)d,总费用为(6.1±1.3)万元;分期组的手术时间(166.0±32.1)min,住院天数为(32.6±2.5)d,总费用为(9.7±2.6)万元,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9、4.516、3.889,P均<0.05)。结论改良Hardinge外侧入路同期双侧髋关节置换术安全有效,并且能够减少手术时间、降低住院天数、节省住院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Hardinge外侧手术入路 双侧全髋置换术 围手术期 Harris髋关节评分
下载PDF
两种不同入路改良Miccoli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薛文雄 王宏 董志毅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7年第6期93-95,共3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入路改良Miccoli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140例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成两组各70例。观察组采用峡路入路改良Miccoli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上外侧入路改良M...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入路改良Miccoli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140例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成两组各70例。观察组采用峡路入路改良Miccoli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上外侧入路改良Miccoli手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美容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峡路入路改良Miccoli手术治疗具有操作简单,术后美容满意度高的特点,还能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良性肿瘤 峡路入路改良Miccoli手术 上外侧入路改良Miccoli手术
下载PDF
改良椎体成形术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5
11
作者 马建华 王庆雷 +1 位作者 杨兆义 王慧明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1年第2期15-17,共3页
目的采用改良侧卧位单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25例,均采用改良侧卧位单侧椎弓根入路实施椎体成形术,观察患者术前、术后VAS疼痛评分变化,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 目的采用改良侧卧位单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25例,均采用改良侧卧位单侧椎弓根入路实施椎体成形术,观察患者术前、术后VAS疼痛评分变化,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VAS评分术前、术后1天、术后1周及术后3月分别为8.8±0.6、2.2±0.4、2.1±0.5及1.9±0.4。所用患者均获得随访,未发现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出现。结论改良侧卧位单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椎体成形术 侧卧位 单侧椎弓根入路
下载PDF
改良前外侧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对髋臼假体角度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卢贤哲 唐毓金 谢克恭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2期24-26,33,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前外侧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对髋臼假体放置角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9例,根据手术时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改良前外侧入路组32例(前外组)、传统后外侧入路组37例... 目的探讨改良前外侧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对髋臼假体放置角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9例,根据手术时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改良前外侧入路组32例(前外组)、传统后外侧入路组37例(后外组),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术中用Murray法,以X线透视测量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外展角及髋关节中立位的最大屈曲角和后伸角,观察脱位情况,分析Harris评分。结果前外组髋臼假体放置前倾角8~20°,外展角30~40°;后外组髋臼假体放置前倾角15~30°,外展角35~45°。前外组髋关节最大屈曲角为(110±10)°,后外组(100±9)°;髋关节最大后伸角前外组(15±3)°,后外组(24±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外组与后外组患者髋关节脱位率分别为3.1%、18.9%,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组和后外组在术中对髋臼假体放置角度有影响,前外侧组前倾角和后伸角较小,且前外组可显著降低髋关节脱位率,但这种角度差异对疗效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前外侧入路 传统后外侧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术 放置角度 髋臼假体
下载PDF
经腹直肌旁和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
13
作者 梁波 陈劲 +5 位作者 钟华 陈广谋 肖刚 阮国强 马肃霜 赵宁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第2期227-229,共3页
目的比较经腹直肌旁和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分别用经腹直肌旁和和改良Stoppa入路治疗18例、15例骨盆骨折患者,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复位质量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经腹直肌旁入路组手术... 目的比较经腹直肌旁和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分别用经腹直肌旁和和改良Stoppa入路治疗18例、15例骨盆骨折患者,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复位质量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经腹直肌旁入路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较改良Stoppa入路组短,出血量较改良Stoppa入路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两组的骨折复位满意度、手术并发症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直肌旁入路治疗骨盆骨折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优于改良Stoppa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经腹直肌旁入路 改良STOPPA入路
下载PDF
一种“勺形”全髋置换外侧入路
14
作者 赵鉴非 张家亮 +1 位作者 谷水 MarvinTile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8年第1期22-24,共3页
本文介绍的改良勺形外侧切口,是利用了臀中肌和股外侧肌的功能的连续性和厚实的月牙形附着于大转子上。臀中肌并未切除或劈开,而是作为一个单元与臀小肌一同活动。这有利于臀中肌的再附着回去,并帮助保护外展肌。同时由于体位的灵活性,... 本文介绍的改良勺形外侧切口,是利用了臀中肌和股外侧肌的功能的连续性和厚实的月牙形附着于大转子上。臀中肌并未切除或劈开,而是作为一个单元与臀小肌一同活动。这有利于臀中肌的再附着回去,并帮助保护外展肌。同时由于体位的灵活性,术中仅需三名术者即可完成全髋置换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外侧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改良stoppa切口入路与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合并骨盆骨折的髋臼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4
15
作者 邵晏清 熊然 +3 位作者 张潇 杨晓东 夏广 樊仕才 《医学综述》 2016年第2期380-382,共3页
目的对比改良stoppa切口入路与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合并骨盆骨折的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4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29例合并同侧骨盆骨折的髋臼移位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采用腹直肌外... 目的对比改良stoppa切口入路与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合并骨盆骨折的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4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29例合并同侧骨盆骨折的髋臼移位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采用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A组),11例采用改良stoppa切口入路(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显露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B组患者手术显露时间分别为(17.4±3.6)min、(16.9±4.4)min,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16.8±2.7)分、(17.3±2.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627±26)m L比(742±40)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能充分显露髋臼前柱和四方体,能正视下复位并固定髋臼骨折,且手术显露简单、损伤小,手术并发症少,是治疗髋臼前方骨折尤其是累及四方体骨折的理想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合并骨盆骨折 改良stoppa切口 腹直肌外侧切口 手术入路
下载PDF
单段腓骨肌皮瓣在修复Ⅱ型上颌骨缺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娄慧全 王卫红 +1 位作者 许彪 张伯俊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76-579,共4页
目的探讨通过改良口角颌下切口入路及应用单段腓骨肌瓣修复上颌骨次全切除术后Ⅱ型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例应用单段腓骨肌瓣修复上颌骨次全切除术后Ⅱ型缺损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咬合关系、张口、发音正... 目的探讨通过改良口角颌下切口入路及应用单段腓骨肌瓣修复上颌骨次全切除术后Ⅱ型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例应用单段腓骨肌瓣修复上颌骨次全切除术后Ⅱ型缺损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咬合关系、张口、发音正常,无复视、眼睑外翻、面瘫及下唇感觉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通过改良口角颌下切口入路,应用单段腓骨肌瓣修复上颌骨次全切除后Ⅱ型缺损,该切口美观,术后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次全切除术 改良口角颌下切口 腓骨肌皮瓣 三维模拟技术
下载PDF
改良圆孔外口穿刺术治疗上颌神经痛的骨性解剖学观测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良禹 戴罗桓 +5 位作者 乔普丹 刘冬花 刘达琳 赵宇琦 邓春雷 邓光祁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4-528,共5页
目的观测改良圆孔外口穿刺术进针路径的解剖特点,为临床提供解剖学支持。方法取80个(160侧)成人颅骨,用弯针(头端10 mm弯曲30°)按改良圆孔外口穿刺入路进行模拟穿刺。测量穿刺针第1次到达上颌骨面深度(L1)、滑行至翼上颌裂上颌骨... 目的观测改良圆孔外口穿刺术进针路径的解剖特点,为临床提供解剖学支持。方法取80个(160侧)成人颅骨,用弯针(头端10 mm弯曲30°)按改良圆孔外口穿刺入路进行模拟穿刺。测量穿刺针第1次到达上颌骨面深度(L1)、滑行至翼上颌裂上颌骨缘深度(L2)、滑行距离(L3)、针到达翼上颌裂上颌骨缘处裂宽(L4)、圆孔外口至眶下裂距离(L5)、翼上颌裂最大长(L6)和最大宽(L7)、颅骨前后径(LA)和横径(LB)。另取36例带完整软组织的矢状切头标本模拟穿刺,并与骨性测量结果相比较。结果左侧L1~L7测量值分别为(23.04±3.42)、(38.14±3.63)、(20.67±3.93)、(5.85±1.27)、(19.66±2.61)、(23.38±2.49)及(6.66±1.24)mm,右侧L1~L7测量值分别为(22.96±3.34)、(38.40±3.49)、(20.82±3.93)、(5.86±1.33)、(19.29±2.61)、(23.85±2.38)及(6.76±1.21)mm,左、右侧无统计学差异;双侧L1、L2与LA存在正相关关系,与LB不存在相关关系;双侧L1与L2存在正相关关系,L1与L3存在负相关关系,L2与L3存在正相关关系。颅骨标本测量结果适用于带全部软组织标本改良圆孔外口穿刺术。结论在颅骨任一侧行改良圆孔外口穿刺术,穿刺轨迹没有明显的差别,穿刺深度与颅骨长度和滑行距离有关,与颅骨宽度和侧别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孔 改良侧方入路 解剖 原发性上颌神经痛
下载PDF
改良外侧入路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在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春明 陈胜 刘跃飞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900-902,914,共4页
目的:分析改良外侧入路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在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25例,均予以改良外侧入路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术后早期适当给予踝关节功能锻炼,观察手术前后患者距骨跟骨角、距骨第1跖骨... 目的:分析改良外侧入路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在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25例,均予以改良外侧入路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术后早期适当给予踝关节功能锻炼,观察手术前后患者距骨跟骨角、距骨第1跖骨角及足部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定期随访,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患者距骨跟骨角、距骨第1跖骨角、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后随访(19.6±5.7)个月,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未见切口感染、皮缘坏死、跟骨骨质外露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者足部功能优13例,良9例,差3例,优良率高达88.0%。结论:改良外侧入路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具有入路安全、显露清晰、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外侧入路 畸形愈合 跟骨骨折 距下关节 融合术
下载PDF
两种入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19
作者 谢锋 张明勇 +1 位作者 向熙 司群超 《临床骨科杂志》 2021年第6期834-837,共4页
目的比较改良肩关节外侧入路和传统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改良肩关节外侧入路)和对照组(采用传统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各35例。记录手术情... 目的比较改良肩关节外侧入路和传统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改良肩关节外侧入路)和对照组(采用传统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各35例。记录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及关节活动度,采用疼痛VAS评分、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均少(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时,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肩关节前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外展、后伸、前臂旋前和旋后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比较,改良肩关节外侧入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可更好地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肩关节外侧入路 三角肌胸大肌入路 肱骨近端骨折 肩关节功能 老年人
下载PDF
后踝骨折改良内侧手术入路治疗后踝关节骨折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冷双芝 孙之鹏 宗民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22期75-77,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内侧手术入路治疗后踝关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10月我科治疗的61例后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入路分为改良内侧入路组(n=30)及后外侧入路组(n=31),比较两组的术中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改良内侧... 目的探讨改良内侧手术入路治疗后踝关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10月我科治疗的61例后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入路分为改良内侧入路组(n=30)及后外侧入路组(n=31),比较两组的术中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改良内侧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外侧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内侧入路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外侧入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评价显示,改良内侧入路组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00%,外侧入路组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内侧入路治疗后踝关节骨折术中创伤小,恢复快,是较为适宜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改良内侧手术入路 外侧手术入路 关节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