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me-lagged Effects of the Spring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on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during 1961–2020:Role of Soil Moisture 被引量:1
1
作者 Yizhe HAN Dabang JIANG +2 位作者 Dong SI Yaoming MA Weiqiang MA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8期1527-1538,共12页
The spring atmospheric heat source(AHS)over the Tibetan Plateau(TP)has been suggested to affect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 China.However,its influence on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N... The spring atmospheric heat source(AHS)over the Tibetan Plateau(TP)has been suggested to affect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 China.However,its influence on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Northeast China(NEC)remains unknown.The connection between spring TP AHS and subsequent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NEC from 1961 to 2020 is analyzed in this study.Results illustrate that stronger spring TP AHS can enhance subsequent summer NEC precipitation,and higher soil moisture in the Yellow River Valley-North China region(YRVNC)acts as a bridge.During spring,the strong TP AHS could strengthen the transportation of water vapor to East China and lead to excessive rainfall in the YRVNC.Thus,soil moisture increases,which regulates local thermal conditions by decreasing local surface skin temperature and sensible heat.Owing to the memory of soil moisture,the lower spring sensible heat over the YRVNC can last until mid-summer,decrease the land–sea thermal contrast,and weaken the southerly winds over the East Asia–western Pacific region and convective activities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This modulates the East Asia–Pacific teleconnection pattern,which leads to a cyclonic anomaly and excessive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N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Northeast China summer precipitation soil moisture
下载PDF
Heterogeneity of Surface Heat Exchange of Slopes and Potential Drivers of the Initiation of Thaw Slump,Qinghai‑Tibet Plateau 被引量:1
2
作者 Xingwen Fan Wenjiao Li +3 位作者 Xuyang Wu Miaomiao Yao Fujun Niu Zhanju L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4期549-565,共17页
In the mountainous permafrost area,most thaw slumps are distributed in north or northeast-facing shady slope areas.It is commonly known that there is a heterogeneity in permafrost between diferent slope aspects,but th... In the mountainous permafrost area,most thaw slumps are distributed in north or northeast-facing shady slope areas.It is commonly known that there is a heterogeneity in permafrost between diferent slope aspects,but there has been a lack of detailed measured data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ir relationships,and in-depth understandings on how the slope aspects are linke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thaw slumps.This study examined the heterogenous thermal regime,soil moisture content,and surface radiation at two slope sites with opposing aspects in a warming permafrost region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QTP).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imilar air temperatures(T_(a))were monitored on the two slopes,but there were signifcant diferences in ground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content in the active layer from 2016 to 2021.The sunny slope exhibited a higher mean annual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T_(s)),and over the fve years the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at the top of permafrost was 1.3–1.4℃warmer on the sunny slope than the shady slope.On the contrary,the near-surface soil moisture content was about 10–13%lower on the sunny slope(~22–27%)than the shady slope(~35–38%)during the thawing season(June–September).Radiation data indicate that signifcantly higher shortwave downward radiation(DR)appeared at the sunny slope site.However,due to the greater surface albedo,the net radiation(Rn)was lower on the sunny slope.Slope aspect also afects the ground ice content due to its infuence on ground temperature,freeze-thaw cycles,and soil moisture.Shady slopes have a shallower burial of ice-rich permafrost compared to sunny slopes.The results highlight greatly diferent near-surface ground thermal conditions at the two slope sites with diferent aspects in a mountainous permafrost region.This helps identify the slope-related causes of increasing thaw slumps and provides a basis for predicting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untainous permafrost Slope aspect soil moisture content Surface heat exchange Thaw slumps
原文传递
土壤水分及土壤-大气界面对麦田水热传输的作用 被引量:17
3
作者 刘苏峡 莫兴国 +1 位作者 李俊 刘伟东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4-30,共7页
文章根据1996年在中国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观测的田间试验资料,分析了土壤水分和土壤-大气界面对麦田水热传输的抑制和加速作用。对于显热和潜热输送,土壤水分起决定作用,土壤水分越小,显热通量越大,潜热通量越小,反之亦然。... 文章根据1996年在中国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观测的田间试验资料,分析了土壤水分和土壤-大气界面对麦田水热传输的抑制和加速作用。对于显热和潜热输送,土壤水分起决定作用,土壤水分越小,显热通量越大,潜热通量越小,反之亦然。只在土壤水分较小时界面厚度对显热和潜热输送作用较大。对于土壤热输送,界面厚度起决定作用,界面厚度越大土壤热通量越小。分析还发现60cm深处土壤水势与叶水势和大气水势的相关系数较其它深度处的土壤水势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麦田 土壤-大气界面 水热传输
下载PDF
土壤冻融条件下的陆面过程研究综述 被引量:13
4
作者 周余华 叶伯生 胡和平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87-891,共5页
冻土是全球中高纬地区和高山地带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它对全球以及区域性气候、水循环、水平衡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土壤冻融条件下的陆面过程正是这种影响的重要环节,介绍了土壤冻融条件下陆面过程的研究现状,特别是在大气环流模型(GCM... 冻土是全球中高纬地区和高山地带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它对全球以及区域性气候、水循环、水平衡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土壤冻融条件下的陆面过程正是这种影响的重要环节,介绍了土壤冻融条件下陆面过程的研究现状,特别是在大气环流模型(GCM)中引入水文陆面模型以来陆面过程研究的迅猛发展,对现在国际上正在进行的考虑冻土的陆面过程研究项目,如陆面过程参数化比较计划的第二阶段第五期PILPS(2E)以及美国NASA的寒区陆面过程实地试验计划也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壤冻融条件下陆面过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 冻土 地气水热交换 土壤冻融
下载PDF
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与我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联系及其可能机理 被引量:20
5
作者 王静 祁莉 +1 位作者 何金海 吴志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985-3995,共11页
土壤湿度作为陆面过程的重要因子,对局地及邻近地区的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青藏高原的土壤湿度观测站点稀少,时间较短,鉴于此,本文使用经过部分观测站点检验的卫星反演数据,研究了春季高原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与后期夏季我国东... 土壤湿度作为陆面过程的重要因子,对局地及邻近地区的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青藏高原的土壤湿度观测站点稀少,时间较短,鉴于此,本文使用经过部分观测站点检验的卫星反演数据,研究了春季高原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与后期夏季我国东部降水的联系和可能机理.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原土壤湿度总体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去除该线性趋势后,我们定义了一个高原土壤湿度指数TPSMI来定量表征高原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特征,发现表层、中层、深层的土壤湿度年际变率趋于一致,且春季土壤湿度与夏季土壤湿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可达0.56).当TPSMI偏大时,即高原东部土壤湿度偏大,而西部偏小时,夏季在高原东部(西部)存在一个潜热(感热)热源,二者共同作用下,在对流层中高层从高原西部经我国大陆直至东北地区激发出一个气旋—反气旋—气旋波列,该波列呈相当正压结构,有利于东北冷涡的加强及冷空气向南爆发;与此同时,南亚高压加强东伸,西太副高西伸加强,低空南方暖湿气流与北方干冷气流在长江流域汇合,伴随着上升运动加强,从而有利于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增多;反之,当TPSMI偏小时,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资料 高原土壤湿度指数(TPSMI)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 大气热源
下载PDF
气象波动对水平埋管换热器传热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6
6
作者 曾召田 赵艳林 +2 位作者 吕海波 莫红艳 蒙剑坪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79-1186,共8页
应用气象学方法和传热传质理论,建立考虑气象因素和土体传热共同作用的大气-土壤相互作用模型;针对桂林红粘土地层,模拟分析气象波动对水平埋管换热器传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1.0~2.0 m埋深范围内,水平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明... 应用气象学方法和传热传质理论,建立考虑气象因素和土体传热共同作用的大气-土壤相互作用模型;针对桂林红粘土地层,模拟分析气象波动对水平埋管换热器传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1.0~2.0 m埋深范围内,水平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明显受到地表气象波动的影响,大气温度、蒸发、辐射是主要因素;2)对于红粘土地层,降雨形成的浅层渗流对换热效果的提高幅度约为5.6%;3)通过开展不同设计埋深及埋管间距的换热效果分析,确定桂林红粘土地区水平埋管布置方式的合理值:埋深为2.5 m,埋管间距为2.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气象波动 水平埋管换热器 大气-土壤相互作用模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降雨蒸发作用下膨胀土湿热和裂隙特性室内模拟试验 被引量:5
7
作者 李雄威 王爱军 王勇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473-2478,2485,共7页
以广西白色强膨胀土为研究对象,对有、无植被覆盖的膨胀土样进行蒸发、降雨再蒸发试验,研究降雨、蒸发过程对膨胀土湿热和裂隙拓展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土样表面的反射量比无植被覆盖土样小100W/m2左右,土样表面温差小5~6℃... 以广西白色强膨胀土为研究对象,对有、无植被覆盖的膨胀土样进行蒸发、降雨再蒸发试验,研究降雨、蒸发过程对膨胀土湿热和裂隙拓展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土样表面的反射量比无植被覆盖土样小100W/m2左右,土样表面温差小5~6℃。无植被覆盖土样经历降雨过程后,在相同蒸发条件下,土样表面裂隙率由1.28%增加到3.82%,表层土体累计脱湿量由3.42%增加到11.17%,脱湿速率由0.59%/d增加到1.44%/d,表层土体温度变化平均值由13.1℃增加到14.9℃。可见,降雨、蒸发过程使得土体水量变化加大,水分迁移速率增加,温度变化加剧,土体趋于破碎。植被覆盖土样经历降雨过程后,在相同蒸发条件下,土样表面并未出现明显裂隙,表层土体累计脱湿量由3.16%变为2.36%,脱湿速率由0.58%/d变为0.37%/d,表层土体温度变化平均值由0.58℃变为0.37℃。可见,短期降雨、蒸发过程对植被覆盖下膨胀土的持水能力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裂隙 湿热 大气作用 植被
下载PDF
制冷工况下水平埋管换热器运行试验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曾召田 唐双慧 +2 位作者 赵艳林 徐云山 吕海波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52,共7页
通过夏季工况的地源热泵运行试验,对运行过程中水平埋管的换热性能参数、试验场地周围气象因素和换热过程中土体的温湿度变化等因素进行实时监测,探讨了地源热泵运行过程中水平埋管换热器热交换性能及其周围土壤的温、湿度场变化规律。... 通过夏季工况的地源热泵运行试验,对运行过程中水平埋管的换热性能参数、试验场地周围气象因素和换热过程中土体的温湿度变化等因素进行实时监测,探讨了地源热泵运行过程中水平埋管换热器热交换性能及其周围土壤的温、湿度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地源热泵间隙运行有利于土壤温度场的恢复,随着停机时间的增加,水平埋管与周围土壤的热交换能力明显提高;气候变化对水平埋管周围土壤的温度场分布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埋深的递减,土壤温度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明显;水平埋管周围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随着与埋管距离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其影响半径为1.0m左右;热交换对水平埋管周围土壤湿度场的影响不明显,但大气降雨引起的地表水入渗对土壤湿度场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水平埋管换热器 热交换性能 土壤温湿度场 水分迁移
下载PDF
土壤水分迁移对地埋管换热器夏季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黄奕沄 张玲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5-119,共5页
基于一维线热源理论,建立了同时考虑温度和含水量变化的土壤热湿传递线热源模型。针对地源热泵夏季运行工况下地埋管周围土壤温湿度的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水分迁移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钻孔内。对模拟结果与一维热湿... 基于一维线热源理论,建立了同时考虑温度和含水量变化的土壤热湿传递线热源模型。针对地源热泵夏季运行工况下地埋管周围土壤温湿度的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水分迁移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钻孔内。对模拟结果与一维热湿传递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二者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数据拟合得到不同土壤初始质量含水量下对普通线热源模型地埋管换热量的修正公式。通过对不同埋深地埋管换热量的加权分析,认为当夏季平均地下水位高于-20m时,可以不考虑水分迁移引起的换热量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埋管换热器 水分迁移 土壤含水量 热湿传递 换热量 地源热泵
下载PDF
地下水-土壤水-大气水界面水分转化研究综述 被引量:25
10
作者 杨建锋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83-189,共7页
地下水-土壤水-大气水界面水分转化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根据各种研究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界面水分转化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各种研究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分析指出,界面水分转化的确定在小尺度范围内... 地下水-土壤水-大气水界面水分转化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根据各种研究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界面水分转化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各种研究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分析指出,界面水分转化的确定在小尺度范围内已取得很大进展,但是多数方法偏重于均匀下垫面均一介质条件下的水分交换研究,对于不均匀下垫面非均一条件下的水分交换问题和区域尺度问题未能很好的解决。在各种研究方法中值得注意的是遥感法、数值法和综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土壤水 大气水 界面 水分转化
下载PDF
大气作用下红黏土路基的湿热耦合数值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谈云志 郑爱 +2 位作者 吴翩 王南京 丁品良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2-37,59,共7页
针对红黏土路基边坡受大气和车载耦合作用极易发生浅层滑塌等病害问题,以厦成高速湖南郴州段的红黏土路基为背景,利用湿热耦合数学模型,结合郴州地区实测的气象数据,采用多场耦合软件模拟了环境因素作用下路基的温度场、水分场的演化规... 针对红黏土路基边坡受大气和车载耦合作用极易发生浅层滑塌等病害问题,以厦成高速湖南郴州段的红黏土路基为背景,利用湿热耦合数学模型,结合郴州地区实测的气象数据,采用多场耦合软件模拟了环境因素作用下路基的温度场、水分场的演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大气温度的年平均影响深度约为3 m,日影响深度约为0.5 m;路基边坡水分部分受降雨和蒸发影响,路基底部水分受地下水毛细上升控制,路基内部水分受温度和湿度的耦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黏土 路基 湿热耦合 大气作用
下载PDF
土壤冻结作用下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特性
12
作者 刘逸 陈培强 +1 位作者 徐莹 孙颖 《暖通空调》 2021年第5期140-144,90,共6页
以哈尔滨的土壤质地为研究对象,基于相似理论自行搭建了地埋管换热器低温取热工况实验台,研究了不同土壤初始含水量、孔隙率对埋管侧土壤冻结范围、埋管自身换热性能及热泵机组COP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初始含水量在0~40%范围内时,... 以哈尔滨的土壤质地为研究对象,基于相似理论自行搭建了地埋管换热器低温取热工况实验台,研究了不同土壤初始含水量、孔隙率对埋管侧土壤冻结范围、埋管自身换热性能及热泵机组COP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初始含水量在0~40%范围内时,含水量越大,埋管侧土壤冻结范围越小,换热器换热性能越好,以含水量由0增大到10%最为明显;土壤初始孔隙率由0.16增大到0.38时,换热器换热性能有明显提升,孔隙率由0.38增大到0.47时,对换热器换热性能影响较小;土壤初始含水量为40%、孔隙率为0.47时,地埋管地源热泵机组COP可达3.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冻结 严寒地区 地埋管换热器 含水量 孔隙率 COP
下载PDF
质量含水率对土壤温度场影响的试验研究
13
作者 裴海涛 翟晓强 +1 位作者 王前进 王晓霖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1-74,79,共5页
搭建土壤换热实验台,研究非饱和土壤换热时土壤质量含水率对土壤温度场的影响。采用恒温水作为热源,分别在4种土壤质量含水率工况下进行试验,研究土壤温度变化情况,试验用土壤在非饱和工况下加热10 h后的热影响半径约为680 mm,质量含水... 搭建土壤换热实验台,研究非饱和土壤换热时土壤质量含水率对土壤温度场的影响。采用恒温水作为热源,分别在4种土壤质量含水率工况下进行试验,研究土壤温度变化情况,试验用土壤在非饱和工况下加热10 h后的热影响半径约为680 mm,质量含水率越低的土壤受到的热扰动越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埋管换热器 非饱和土壤 质量含水率 土壤温度场
下载PDF
黑龙港地区土壤蒸散发计算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14
作者 吕增起 付学功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06年第B06期39-41,35,共4页
土壤蒸散发量的计算,在墒情预报、降雨径流计算及水资源评价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利用水力式土壤蒸发器及其配套的气象、辐射、水面蒸发仪器观测资料,综合考虑“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的各个因素对土壤蒸散的影响,建立了适于黑龙港... 土壤蒸散发量的计算,在墒情预报、降雨径流计算及水资源评价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利用水力式土壤蒸发器及其配套的气象、辐射、水面蒸发仪器观测资料,综合考虑“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的各个因素对土壤蒸散的影响,建立了适于黑龙港流域的土壤蒸散量计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蒸散发 含水率 土壤-植物-大气系统 地热传导
下载PDF
地埋管周围土壤冻结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15
作者 殷超 霍伟业 +2 位作者 余赟 谢伟翾 周亚素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20年第6期11-16,共6页
本文通过搭建沙箱实验平台模拟地埋管低温取热过程,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含水率和管内流体温度对地埋管周围土壤冻结传热的影响,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数值拟合。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或管内流体温度降低,土壤冻结区厚度增加,... 本文通过搭建沙箱实验平台模拟地埋管低温取热过程,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含水率和管内流体温度对地埋管周围土壤冻结传热的影响,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数值拟合。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或管内流体温度降低,土壤冻结区厚度增加,冻结区土壤温度降低,传热速率加快,而且管内流体温度降低对土壤冻结的影响更大,管内流体温度对冻结边界层和土壤温度的影响比含水率分别大32.57%和11.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埋管换热器 冻结边界层 土壤温度 含水率 管内流体温度
下载PDF
土壤中水分对地埋管换热器换热特性的影响数值模拟
16
作者 刘德强 刘焰 周占林 《工程建设》 2015年第4期18-21,共4页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土壤不同含水率、不同渗流速度下垂直U型地埋管换热器换热过程和地埋管群之间的热干扰进行数值模拟,给出了地埋管逐时出水温度,分析了不同含水率、渗流速度下地埋管换热器换热量变化规律及地埋管之间的相互热干扰。
关键词 地埋管换热器 数值模拟 地下水渗流 土壤含水率
下载PDF
日光温室土壤-空气换热器周围土壤中热湿迁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闫婷婷 杜震宇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34-441,共8页
为研究日光温室土壤-空气换热系统土壤中的热湿耦合迁移规律,建立了水平换热管周围非饱和土壤中热湿耦合传递的数学模型,模拟非饱和土壤蓄热过程中温湿度的动态分布。结果表明,温湿度场的分布密切相关。在土壤中温度梯度作用下,土壤中... 为研究日光温室土壤-空气换热系统土壤中的热湿耦合迁移规律,建立了水平换热管周围非饱和土壤中热湿耦合传递的数学模型,模拟非饱和土壤蓄热过程中温湿度的动态分布。结果表明,温湿度场的分布密切相关。在土壤中温度梯度作用下,土壤中的湿分沿温度梯度反方向迁移,且依次形成湿峰。各向同性土壤中,距管中心距离相同的各点,同时出现湿峰。管内空气温度越高,湿度峰值越明显。利用土壤-空气换热器对高温空气进行降温,含湿土壤中的传热传质,有利于换热系统获得较低的空气出口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土壤-空气换热器 非饱和土壤 热湿迁移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非饱和土壤热湿迁移对地埋管换热特性的影响研究
18
作者 李圣腾 姬长发 +1 位作者 高帅帅 李美晨 《低温与超导》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0-56,74,共8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温度因素的预测土壤热导率模型,通过与Campbell和de V-1模型的计算结果比较,该模型能更准确计算土壤热导率大小,平均相对均方差≤15%;其次,建立了基于Matlab平台的地埋管换热器周围非饱和土壤热湿耦合迁移模型,研究... 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温度因素的预测土壤热导率模型,通过与Campbell和de V-1模型的计算结果比较,该模型能更准确计算土壤热导率大小,平均相对均方差≤15%;其次,建立了基于Matlab平台的地埋管换热器周围非饱和土壤热湿耦合迁移模型,研究了土壤初始温度、初始含湿量及孔隙率对地埋管在放热工况下温湿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初始温度对钻孔壁处含湿量影响较小,而钻孔壁处温度场与土壤初始含湿量成反比,且其湿度场下降速率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当土壤孔隙率<0.2时,土壤含湿量下降速率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埋管换热器 土壤热导率 热湿耦合迁移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