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tudy of the Adsorption of Molecular Deposition Filming Flooding Agent MD-1 on Quartz Sand 被引量:1
1
作者 GaoManglai LiuYong MengXiuxia WangJianshe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1期70-74,82,共6页
Molecular deposition filming flooding (MDFF) is a novel oil recovery technique based on the thermopositive monolayer electrostatic adsorption of the MDFF agent on different interfaces within reservoir systems. In this... Molecular deposition filming flooding (MDFF) is a novel oil recovery technique based on the thermopositive monolayer electrostatic adsorption of the MDFF agent on different interfaces within reservoir systems. In this paper, the adsorption property of the MDFF agent, MD-1, on quartz sand has been studied through adsorption experiments at different pH and temperatures. Experimental data are also analyzed kinetically and thermodynamical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sorption of MD-1 on quartz sand takes place mainly because of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s, which corresponds to adsorption that increases with pH. Kinetic analyses show that at a higher pH the activation energy for adsorption gets lower and, therefore, the adsorption becomes quicker for MD-1 on quartz sand. Thermodynamic analyses show that p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dsorption of MD-1 on quartz sand. At a higher pH, more negative surface charges result in the increase of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s between MD-1 and quartz sand. Therefore, the saturated adsorption amount increases and more adsorption heat will be rele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 deposition filming flooding agent quartz sand ADSORPTION kinetics thermodynamics
下载PDF
Advances in studies of the tribological behavior of molecular deposition films 被引量:1
2
作者 Xiao Yuqi Zhang Siwei +1 位作者 Wang Deguo Gao Mangla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79-387,共9页
An overview of the advances in studies on tribology of molecular deposition (MD) films is presented here to summarize the studies of nanofrictional properties, adhesion, wear and mechanical behavior, as well as the ... An overview of the advances in studies on tribology of molecular deposition (MD) films is presented here to summarize the studies of nanofrictional properties, adhesion, wear and mechanical behavior, as well as the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of nano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film in the last decade. Some key research topics which need to be investigate further are addre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 deposition md film tribological behavior adhesive property wear characteristics mechanical behavior
下载PDF
Nan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olecular Deposition Film
3
作者 兰惠清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05年第3期20-22,共3页
Two nan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moleculor deposition ( MD ) film deposited on the Au substrate were studied. The first is its nanotribological property investigated by an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which indicate... Two nan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moleculor deposition ( MD ) film deposited on the Au substrate were studied. The first is its nanotribological property investigated by an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deposition of the MD film could reduce the frictional force. The second is its nanoindent property studied by a nano-inden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the MD film is deposited on the Au substrate , the elastic modulus, hardness and load decreased all, moreover, the elastic deformation increased and the plastic deformation decreased,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MD film can improve the nan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Au subst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 deposition film atomic force miroscope nanomechanical properties nanoindent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deposition temperature on the intermixing and microstructure of Fe/Ni thin film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尚达 王涛 +1 位作者 郑德立 周益春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12期400-404,共5页
The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of Ni atoms on α-Fe(001) surface under different deposition temperatures were simulated by molecular dynamics to study the intermixing and microstructure of the interracial region. Th... The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of Ni atoms on α-Fe(001) surface under different deposition temperatures were simulated by molecular dynamics to study the intermixing and microstructure of the interracial reg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Ni atoms hardly penetrate into Fe substrate while Fe atoms easily diffuse into Ni deposition layers. The thickness of the intermixing region is temperature-dependent, with high temperatures yielding larger thicknesses. The deposited layer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amorphous phase due to the abnormal deposition behaviour of Ni and Fe. In the deposited Ni-rich phase, the relatively stable metallic compound B2 structured FeNi is found under high deposition temperature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 dynamics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Ni/Fe thin film temperature effect
下载PDF
辽河油田兴42块兴53井组MD膜驱油研究 被引量:40
5
作者 高芒来 陈素青 +2 位作者 孟秀霞 陈定珊 潘惠芳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5-69.7,共6页
将辽河油田兴42油藏岩心以不同方式处理并饱和兴隆台采油厂脱气脱水原油,在65~67℃下用兴二联回注水驱替至流出液含水98%,再用MD 1膜驱剂(一种单分子双季铵盐,分析试剂)的0.01mmol/L水溶液驱替至含水98%,得到了如下驱油结果并从MD膜驱... 将辽河油田兴42油藏岩心以不同方式处理并饱和兴隆台采油厂脱气脱水原油,在65~67℃下用兴二联回注水驱替至流出液含水98%,再用MD 1膜驱剂(一种单分子双季铵盐,分析试剂)的0.01mmol/L水溶液驱替至含水98%,得到了如下驱油结果并从MD膜驱油机理作了解释:在水驱基础上MD膜驱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在直接饱和原油的岩心上一般很高,3个岩心为13.32%~15.73%,1个岩心为8.86%;在含束缚水的油饱和岩心上略低(15.92%和9.37%);在洗油、洗盐的含束缚水的油饱和岩心上极低(1.96%);在油中长期浸泡后的洗油、洗盐、含束缚水油饱和岩心上则很高(16.19%和15.93%);在直接饱和油的非油藏岩心上很低(4.04%)。在兴42块兴53一注五采高含水井组实施了MD膜驱油先导性矿场试验(井组油井含水80.0%~98.3%,平均92.4%),1998年5~10月注入有效成分25%的工业膜驱剂40t,注入液浓度2500~3000mg/L,注入总量0.005PV。5口采油井中有4口增产油、增产气并减产水,有效期超过2年。截止2000年11月有效期尚未结束,每注入1t工业膜驱剂已增产原油172t,经济效益可观。给出并讨论了膜驱油前后全井组和2口典型井的产油、含水曲线及全井组产气曲线。膜驱油过程伴随油井增产气过程,其特点是检验膜驱是否有效及有效期长短的矿场判据。图5表4表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兴42块兴53井组 md膜驱油 研究 分子沉积 md膜驱剂 单分子双季铵盐 岩心驱替实验 驱油效率 先导性矿场试验
下载PDF
MD-1膜驱剂在油砂表面的吸附及润湿性研究 被引量:38
6
作者 高芒来 李奇 +1 位作者 王建设 许海洁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0-73,共4页
分子沉积(MD)膜驱油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种新方法。在题示实验研究中所用MD膜驱剂MD 1是一种分析纯单分子双季铵盐,油砂未洗油,取自辽河兴隆台109井。介绍了溴百里酚蓝为指示剂测定水溶液中MD 1质量浓度的方法,在10~300mg/L范围内溶... 分子沉积(MD)膜驱油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种新方法。在题示实验研究中所用MD膜驱剂MD 1是一种分析纯单分子双季铵盐,油砂未洗油,取自辽河兴隆台109井。介绍了溴百里酚蓝为指示剂测定水溶液中MD 1质量浓度的方法,在10~300mg/L范围内溶液吸光度与浓度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MD 1在油砂上的吸附很快,在25℃下4h即基本达到平衡,吸附量随MD 1溶液pH值升高而增大,pH值在2~4之间时增加快,在4~9之间时增加慢,在9~12之间时又增加快,由此确定吸附主要是静电作用的结果,油砂表面的电荷性质和电荷量是决定吸附的主要因素。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定律,即为单分子层吸附,计算求得25℃和40℃时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3.04和12.68mg/g油砂,吸附热为-15.2kJ/mol。在吸附MD 1后的油砂上汽油的相对接触角由43.68°增大至49.56°,油砂表面亲油性减弱,亲水性增强。在油砂上吸附成膜时放热,成膜表面润湿性改变,是MD膜驱剂提高原油采收率的2个重要因素。图4表1参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1膜驱剂 油砂 研究 表面吸附 分子沉积膜驱剂 双季铵盐化合物 水溶液吸附 表面润湿性
下载PDF
MD-1膜驱剂溶液的界面特性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高芒来 佟庆笑 孟秀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4-77,共4页
以非离子、阳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 10、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作对比剂,在20℃用吊环法实验测定了膜驱剂MD 1(一种单分子双季铵盐)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MD 1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基... 以非离子、阳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 10、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作对比剂,在20℃用吊环法实验测定了膜驱剂MD 1(一种单分子双季铵盐)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MD 1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基本上不随溶液浓度而变,其值约71.5mN/m,比纯水表面张力理论值仅约低2%,说明MD 1不具有表面活性,是表面非活性物质。模拟油(1%胶质沥青质的煤油溶液,胶质沥青质为辽河兴隆台原油在体积比2∶3的甲醇/苯中的沉淀物)与MD 1水溶液之间的界面张力在MD 1浓度增至25mg/L时开始下降,250mg/L时降至稳定值(20mN/m左右),只下降36%,不形成低界面张力体系。界面张力下降是MD 1在界面吸附富集的结果。模拟油与1000mg/LOP 10+MD 1混合水溶液之间的界面粘度随MD 1浓度(0,300,500mg/L)增加而降低,降低幅度在低转动角速度下随角速度增加而增大,在高角速度下趋于一致。由于OP 10不具有与MD 1相互作用的基团,加入MD 1引起界面粘度(即界面膜强度)降低,是MD 1与胶质沥青质作用的结果。图4参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1膜驱剂 界面特性 研究 分子沉积膜 双季铵盐化合物 水溶液 表面张力 油水界面张力 界面粘度
下载PDF
分子沉积(MD)膜对金衬底表面改性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强斌 张嗣伟 高芒来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7-39,共3页
利用分子沉积(MD)技术对金衬底表面进行了改性,并且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改性后的金衬底表面进行纳米摩擦特性实验。发现改性后的金表面的摩擦力仅与金表面的分子端基有关,而与分子的链长、骨架等无关,当试样表面具有相同的... 利用分子沉积(MD)技术对金衬底表面进行了改性,并且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改性后的金衬底表面进行纳米摩擦特性实验。发现改性后的金表面的摩擦力仅与金表面的分子端基有关,而与分子的链长、骨架等无关,当试样表面具有相同的分子端基时,表现出相同的摩擦系数。这说明利用MD技术可对金衬底表面进行改性,只要选择具有良好润滑效果的分子,就可以达到润滑减摩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沉积(md)膜 衬底 表面改性 纳米摩擦特性 链长 端基 摩擦力 改性 研究 试样
下载PDF
酞菁铜阴阳离子分子沉积(MD)膜润湿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高芒来 陈刚 张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2293-2295,2299,共4页
The result of UV-Vis adsorbance indicates that phthalocyanine copper cation and anion monolayers are alternately deposited, and dimmer is the major form. Through analyzing the 20th phthalocyanine MD film AFM image, we... The result of UV-Vis adsorbance indicates that phthalocyanine copper cation and anion monolayers are alternately deposited, and dimmer is the major form. Through analyzing the 20th phthalocyanine MD film AFM image, we know that the surface of MD film is flat and compact. The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ies of molecular end-group have influence on the MD films surface character notably. The contact angles of water on the odd and even layer MD films vary greatly complying with "odd-even" regularity, and the value increases slightly with the increment of MD film layers due to the decrease of van der Waals force reinforced by substrate through MD fil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化酞菁铜 阳离子 阴离子 分子沉积膜 润湿性 光合作用 模拟
下载PDF
分子沉积(MD)膜驱剂多羟基三季铵盐的合成、吸附与润湿性能 被引量:4
10
作者 褚奇 梁渠 +1 位作者 刘建容 何枫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1-283,296,共4页
国内分子沉积(MD)膜驱油中使用的膜驱剂为单分子双季铵盐。以二甲胺、环氧氯丙烷、2-二甲氨基乙醇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可用作MD膜驱剂多羟基的单分子三季铵盐。在25℃、中性条件下,该多羟基三季铵盐在内蒙古图牧吉油砂上吸附5 h达到平衡,... 国内分子沉积(MD)膜驱油中使用的膜驱剂为单分子双季铵盐。以二甲胺、环氧氯丙烷、2-二甲氨基乙醇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可用作MD膜驱剂多羟基的单分子三季铵盐。在25℃、中性条件下,该多羟基三季铵盐在内蒙古图牧吉油砂上吸附5 h达到平衡,饱和吸附量为16 mg/g,温度升高时饱和吸附量降低。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定律,表明为单分子层吸附,且吸附为放热过程。接触角测定结果表明,该多羟基三季铵盐能够使亲油的砂岩表面(98.985°)转变为弱亲油(83.592°),亲水的砂岩表面(50.665°)更加亲水(35.408°),使带有负电的亲油砂岩表面(107.672°)由亲油性向亲水性的转变更加明显(72.000°)。NaCl的加入有利于砂岩表面的润湿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沉积(md)膜驱剂 油砂 润湿性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MD膜驱剂的粘土稳定性研究 Ⅰ.静态试验 被引量:9
11
作者 林宝辉 高芒来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9-84,共6页
粘土的膨胀和分散是引起地层伤害的两个重要因素。通过测定Zeta电位、XRD、悬浮液透光率、FT-IR考察了MD膜驱剂(MDFFA)对粘土稳定性的作用。结果表明,MDFFA的浓度低于0.3 mmol/g(以蒙脱土质量计)时,蒙脱土悬浮液Zeta电位的提高是由于膜... 粘土的膨胀和分散是引起地层伤害的两个重要因素。通过测定Zeta电位、XRD、悬浮液透光率、FT-IR考察了MD膜驱剂(MDFFA)对粘土稳定性的作用。结果表明,MDFFA的浓度低于0.3 mmol/g(以蒙脱土质量计)时,蒙脱土悬浮液Zeta电位的提高是由于膜驱剂分子的吸附改变了蒙脱土的层电荷;高于此浓度时,Zeta电位进一步提高是由于双电层的压缩。随着MDFFA浓度的增大,蒙脱土的完全膨胀层向部分膨胀层转化,并且经水冲洗、浸泡后,其XRD谱峰位置变化不大。较高浓度的MDFFA,能有效地抑制蒙脱土的分散,且不会形成对地层有害的絮凝体。MDFFA使蒙脱土层间水的含量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膜驱剂 粘土稳定 双季铵盐化合物 粘土膨胀 粘土分散
下载PDF
辽河油田杜124井区双北29-37井组MD膜驱矿场试验 被引量:9
12
作者 高芒来 李奇 林宝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3-367,共5页
辽河油田杜家台124井区油藏埋深~3000m,地层温度110℃,平均渗透率0.029μm3,原油50℃粘度31mPa·s,凝点28.5℃,井区采出程度仅6.17%。该井区双北29 37井组包括1口注水井和3口采油井,驱油试验前注水困难,日注水量降至60m3,注水压力... 辽河油田杜家台124井区油藏埋深~3000m,地层温度110℃,平均渗透率0.029μm3,原油50℃粘度31mPa·s,凝点28.5℃,井区采出程度仅6.17%。该井区双北29 37井组包括1口注水井和3口采油井,驱油试验前注水困难,日注水量降至60m3,注水压力升至19.8MPa,井组日产油7.6t(单井0.9~4.3t),含水82.0%(单井73.0%~85.5%)。根据设计试验方案,从2001 09 30开始,每天从注水井注入有效浓度25%的MD 1工业膜驱剂100kg,15天共注入1.5t,截止2001 12 27,井组累计增产原油157t,注入1t化学剂增产原油105t,驱油试验在经济上是成功的。产油、含水、产液曲线表明,膜驱剂注入开始后10天左右,井组日产油量明显上升,最高达12.4t(37.3t/3d),15天左右井组含水明显下降,最低达73%;注入膜驱剂后井组日产液量增加,最高达53.4t(160.3t/3d),较试验前平均值增加30%。认为油井产液量增加是低渗透油藏MD膜驱见效的现场判据。图5表1参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md膜驱油 化学驱油 矿场试验 驱油效率 原油采收率 辽河油田 杜124井区 双北29-37井组
下载PDF
原子力显微镜研究APS化单晶硅衬底及单层MD膜表面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希 高芒来 +1 位作者 王力彦 沈家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1期1702-1703,共2页
原子力显微镜研究APS化单晶硅衬底及单层MD膜表面张希,高芒来,王力彦,沈家骢(吉林大学化学系,长春,130023)关键词原子力显微镜,APS修饰表面,分子沉积膜以静电相互作用为成膜推动力的各种功能体系分子沉积(MD... 原子力显微镜研究APS化单晶硅衬底及单层MD膜表面张希,高芒来,王力彦,沈家骢(吉林大学化学系,长春,130023)关键词原子力显微镜,APS修饰表面,分子沉积膜以静电相互作用为成膜推动力的各种功能体系分子沉积(MD)超薄膜已有报道[1 ̄4].对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APS 单晶硅 md
下载PDF
膜驱剂MD-1在大庆原油界面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8
14
作者 高芒来 孟秀霞 孟庆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8-371,376,共5页
为了考察MD膜驱油过程中MD 1膜驱剂(一种单分子双季铵盐)与原油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了MD 1水溶液与大庆原油之间界面上MD 1的静态平衡吸附及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实验结果表明,MD 1在大庆原油界面的平衡吸附量很小,45℃时小于15μg/g原... 为了考察MD膜驱油过程中MD 1膜驱剂(一种单分子双季铵盐)与原油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了MD 1水溶液与大庆原油之间界面上MD 1的静态平衡吸附及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实验结果表明,MD 1在大庆原油界面的平衡吸附量很小,45℃时小于15μg/g原油,水溶液pH值较高时吸附量较大;吸附动力学遵循一级吸附动力学方程,pH=5.84时的吸附速率常数和吸附活化能均高于pH=10.07时的相应值,即低pH值时吸附速率较高,达到平衡所需时间较短,要克服的势能垒较低;吸附量随MD 1溶液浓度增大而增大,在浓度约75mg/L时达到平衡;在45~56℃温度范围平衡吸附量和覆盖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吸附过程的ΔG和ΔH均<0,是自发放热过程,吸附热达-50kJ/mol。提出了MD膜驱油的"能量场"机理。图3表2参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沉积膜驱油 原油采收率 膜驱剂 md-1 原油界面 吸附特性 大庆油田
下载PDF
MD膜驱剂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胶束性质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莉 高芒来 +2 位作者 刘宏生 韩翻珍 郑广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233-1237,共5页
通过电导率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CMC),研究了MD膜驱剂的浓度、温度及不同无机盐对MD膜驱剂与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混合体系CMC的影响。研究表明:MD膜驱剂与DTAB混合后,可降低DTAB的CMC,并且CMC随着MD膜驱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温度... 通过电导率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CMC),研究了MD膜驱剂的浓度、温度及不同无机盐对MD膜驱剂与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混合体系CMC的影响。研究表明:MD膜驱剂与DTAB混合后,可降低DTAB的CMC,并且CMC随着MD膜驱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温度从25℃升高到50℃时,4 mmol/L MD膜驱剂/DTAB混合体系的CMC增大。无机盐的加入有利于混合体系CMC的降低,相同价态的阴离子对CMC的影响相近,高价阴离子降低CMC的效果好于低价阴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膜驱剂 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电导率 临界胶束浓度
下载PDF
大庆油田MD膜驱提高采收率室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黄丽 牛金刚 +5 位作者 蒋生祥 廖广志 杨清彦 侯战捷 高飞 高芒来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1-263,共3页
在大庆主力砂岩油藏岩心上 ,考察了膜驱剂MD 1在不同开发阶段的驱油效果 (4 5℃ )。膜驱剂MD 1为含2 5 %单分子双季铵盐的工业品 ,用矿化度 5 2 10mg/L的油田采出水配制驱替液。注入 0 .5 7PV的 5 0 0mg/LMD 1溶液使未洗油、含束缚水的... 在大庆主力砂岩油藏岩心上 ,考察了膜驱剂MD 1在不同开发阶段的驱油效果 (4 5℃ )。膜驱剂MD 1为含2 5 %单分子双季铵盐的工业品 ,用矿化度 5 2 10mg/L的油田采出水配制驱替液。注入 0 .5 7PV的 5 0 0mg/LMD 1溶液使未洗油、含束缚水的岩心表面由亲油变弱亲油 ,由弱亲油变中性。在洗油后饱和水 ,再用油驱替至束缚水状态的若干组岩心上 ,膜剂驱的采收率如下 :直接用 5 0 0mg/L溶液间歇驱油 ,采收率 6 0 .8%和 6 4 .1%;水驱后提高采收率 2 .2 3%(5 0 0mg/L× 0 .5PV) ,3.0 9%(10 0 0× 0 .5 ) ,9.10 %(5 0 0× 2 .0 ) ,8.2 0 (5 0 0× 10 .0 ) ,最终采收率略低于直接膜剂驱 ;水驱、聚合物驱 (提高采收率 6 .4 8%~ 8.6 1%)之后提高采收率 1.96 %(5 0 0× 0 .5 ) ,2 .4 4 %(10 0 0×0 .5 ) ,6 .4 8%(5 0 0× 5 .0 ) ,6 .4 6 %(5 0 0× 10 .0 ) ;水驱、三元复合驱 (提高采收率 14 .89%~ 15 .89%)之后提高采收率1.4 5 %(5 0 0× 0 .5 ) ,0 .6 5 %(10 0 0× 0 .5 ) ,5 .98%(5 0 0× 5 .0 ) ,5 .13%(5 0 0× 10 .0 )。在大庆油田 ,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之后采用膜驱技术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表 4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沉积膜驱 驱油效率 储层岩心 单分子双季铵盐 采收率 大庆砂岩油藏 md膜驱
下载PDF
MD-1膜驱剂在石英砂和蒙脱土颗粒上吸附的光谱学表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高芒来 陈素青 +1 位作者 王建设 梁晓霏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8-71,共4页
采用FT IR和XRD方法,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对比,研究了MD 1膜驱剂(一种单分子双季铵盐)在石英和蒙脱石表面的吸附。给出了吸附前后两种矿物的FT IR和XRD谱图,分析指认了各红外特征吸收峰,由X射线衍射峰强度计算了晶层间距d(100)。在... 采用FT IR和XRD方法,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对比,研究了MD 1膜驱剂(一种单分子双季铵盐)在石英和蒙脱石表面的吸附。给出了吸附前后两种矿物的FT IR和XRD谱图,分析指认了各红外特征吸收峰,由X射线衍射峰强度计算了晶层间距d(100)。在石英上CTAB有微量吸附,而IR检测不出MD 1的吸附,CTAB和MD 1基本上不引起石英d(100)的改变。在蒙脱石上MD 1只发生单层吸附,其吸附量较CTAB小,MD 1的吸附使蒙脱石吸附水减少,d(100)从1.545nm减小至1.399nm,CTAB的吸附也使蒙脱石的吸附水减少,但使d(100)增大到1.952nm。因此,MD 1抑制粘土膨胀的能力比CTAB强。图6表1参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1膜驱剂 石英砂 蒙脱土 光谱学 表征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红外光谱
下载PDF
分子膜NMD膜驱剂的性能测试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赋海 赵立强 +3 位作者 李早元 陈铁龙 毛广洲 李洪玺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3-76,共4页
分子膜驱油已成为提高采收率的一种新方法。为了深入认识其驱油机理,实验测定了两种NMD膜驱剂样品,并进行了讨论。NMD-100为阳离子度100%的分子侧链上含有—OH的梳型有机聚季铵盐,NMD-200为阳离子度24%的侧链上含有—OH的有机聚季铵盐... 分子膜驱油已成为提高采收率的一种新方法。为了深入认识其驱油机理,实验测定了两种NMD膜驱剂样品,并进行了讨论。NMD-100为阳离子度100%的分子侧链上含有—OH的梳型有机聚季铵盐,NMD-200为阳离子度24%的侧链上含有—OH的有机聚季铵盐。结果表明:NMD膜驱剂没有表面活性,不是表面活性剂;NMD膜驱剂能改变表面润湿性,可使水湿表面载玻片(相对接触角为48.25°)转变为弱水湿(800 mg/L的NMD-100和NMD-200溶液的相对接触角分别为39.167°和42.833°),可将油湿表面载玻片(99.583°)转变为弱水湿(分别为36.333°和49°)。NMD膜驱剂没有cm c。盐(NaC l)的加入对改变表面润湿性更为有利。NMD膜驱剂的强烈吸附作用改变了砂岩表面的性质,引起原存在状态的变化,从而有利于原油的采出,注入NMD-200后,水驱采收率由31.4%上升到38.6%,而注入NMD-100膜剂后,水驱采收率由38.6%上升到48.1%。NMD-100膜驱剂能更好地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和提高水驱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d膜驱剂 润湿性 采收率
下载PDF
油砂的ζ电位对MD-1膜驱剂吸附的影响及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高芒来 刘勇 +1 位作者 孟秀霞 王建设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7-171,共5页
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不同pH值下MD 1膜驱剂在大庆主力油藏洗油油砂上的吸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油砂悬浮液的pH值明显影响油砂粒子表面的带电性,大庆主力油藏油砂的pHzpc=2.58,pH<2.58时油砂的表面带正电,pH>2.58时,油砂的表面带... 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不同pH值下MD 1膜驱剂在大庆主力油藏洗油油砂上的吸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油砂悬浮液的pH值明显影响油砂粒子表面的带电性,大庆主力油藏油砂的pHzpc=2.58,pH<2.58时油砂的表面带正电,pH>2.58时,油砂的表面带负电,且pH值越高,表面负电荷越多。油砂对MD 1膜驱剂的饱和吸附量As随ζ电位的降低很快增加,电位是决定吸附的主要因素。当ζ电位降到一定值(约为-60mV)以下时,饱和吸附量As几乎不再随ζ电位的降低而变化。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油砂颗粒表面电位越低,对MD 1膜驱剂的吸附活化能越小,要克服的吸附势能垒越低,吸附MD 1膜驱剂的速度越快,吸附MD 1膜驱剂的静电作用越强。温度对吸附速率影响不大。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吸附过程是自发且放热的,而且放热很大,pH=10.03时ΔH=-79.33kJ/mol,pH=4.04时ΔH=-38.84kJ/mol。pH值越高,放出的热越多,吸附后体系越稳定。pH越高,油砂表面电荷量越大,越有利于MD 1膜驱剂的吸附。图5表2参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 Ζ电位 md-1膜驱剂 静态吸附法 吸附动力学 热力学 大庆油田
下载PDF
MD膜驱剂对水包油乳状液的破乳作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高芒来 佟庆笑 孟秀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5-268,249,共5页
MD膜驱油现场试验中发现采出的含油污水有逐渐变清的趋势。实验考察了MD 1膜驱剂 (一种单分子双季铵盐 )对油田采出水的zeta电位、脱油率和水包油乳状液的脱水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MD 1在水中电离生成的阳离子压缩双电层 ,zeta电位随着M... MD膜驱油现场试验中发现采出的含油污水有逐渐变清的趋势。实验考察了MD 1膜驱剂 (一种单分子双季铵盐 )对油田采出水的zeta电位、脱油率和水包油乳状液的脱水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MD 1在水中电离生成的阳离子压缩双电层 ,zeta电位随着MD 1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压缩双电层是渐进过程 ;MD 1对油田采出水的破乳作用随MD 1浓度增加而增加并且与采出水的含油量有关 ,含油量低时破乳脱油效果不佳 ;由阴离子表面活性剂ORS 4 1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 10为乳化剂形成的水包油乳状液 (油相为含 1%胶质和沥青质的煤油 ) ,其脱水率均随MD 1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但在乳化剂为OP 10时脱水率较低 ;MD 1膜驱剂与油相中的胶质及沥青质作用 ,破坏油水界面致使油滴聚并、破乳。图 7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膜驱剂 水包油乳状液 破乳作用 单分子双季铵盐 高含水原油 破乳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