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溶残丘精细刻画及控储特征分析——以塔里木盆地轮古地区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储集层为例 被引量:22
1
作者 张云峰 谭飞 +5 位作者 屈海洲 钟治奇 刘勇 罗新生 王振宇 渠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6-726,共11页
基于塔里木盆地轮古地区奥陶系鹰山组风化壳岩溶古地貌精细刻画,对岩溶残丘规模、数量及控储特征进行了量化研究。首先应用"印模法"及残丘体积计算公式,刻画了各级岩溶微地貌,对岩溶残丘的数量、相对幅度、面积、体积等参数... 基于塔里木盆地轮古地区奥陶系鹰山组风化壳岩溶古地貌精细刻画,对岩溶残丘规模、数量及控储特征进行了量化研究。首先应用"印模法"及残丘体积计算公式,刻画了各级岩溶微地貌,对岩溶残丘的数量、相对幅度、面积、体积等参数进行定量评价,分析残丘不同部位储集层发育情况。轮古地区风化壳岩溶高差范围约140~160 m,厚度由岩溶高地向斜坡和阶地减小;共识别出各类残丘252个,Ⅰ、Ⅱ类残丘虽数量较少,但总体体积大,为有利的储集层发育区;残丘与现今构造高点重合率高(96.42%),后期构造运动基本未改变残丘形态,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岩溶残丘主体部位洞穴型、裂缝孔洞型、孔洞型和裂缝型储集层均有发育,且优质储集层发育厚度较大,各项储集层参数优于残丘翼部,残丘相对幅度与单井产量具正相关性,残丘规模和部位与产量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轮古地区 奥陶系 鹰山组 风化壳岩溶 岩溶残丘 控储特征
下载PDF
南堡凹陷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残丘圈闭勘探潜力及意义 被引量:22
2
作者 董月霞 赵宗举 +6 位作者 曹中宏 汪建国 龚发雄 王培玺 吴和源 曹芮宁 邹刚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53-663,共11页
通过岩心描述、露头观察、成像测井解释、试油资料统计及地震剖面解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借鉴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及渤海湾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岩溶储层形成及成藏模式,深入研究了南堡凹陷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岩溶储层的... 通过岩心描述、露头观察、成像测井解释、试油资料统计及地震剖面解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借鉴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及渤海湾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岩溶储层形成及成藏模式,深入研究了南堡凹陷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岩溶储层的特征及主控因素、发育模式,提出南堡凹陷奥陶系潜山岩溶残丘圈闭是该区下古生界潜山油气勘探的潜在新领域.南堡凹陷奥陶系潜山岩溶储层主要是缝洞型储层,垂向上主要分布于水平潜流带及垂直渗流带,有利储层主要分布于潜山不整合面之下<100m的范围内、少数也可深达200m以上.该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喜马拉雅期暴露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当时的岩溶古地貌及断裂-裂缝的发育控制了奥陶系潜山岩溶储层的发育与分布,南堡凹陷中南部总体处于岩溶斜坡并形成了优质的潜流带缝洞储层,仅其中的次级高地因发育风化残积层及垂直渗流带较厚等原因导致储层变差.亮甲山组顶部及下马家沟组顶部分别发育1套厚达20~30m的膏溶角砾岩,因其泥质含量高可作为油气盖层/隔层,与上覆古近系 白垩系区域盖层及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2套潜山岩溶储层形成2套有利储盖组合,并在南堡凹陷中南部斜坡区形成多个岩溶残丘地层-成岩岩性圈闭,成为南堡凹陷下古生界潜山有利油气勘探新领域.类似潜山岩溶残丘圈闭在渤海湾盆地其他地区如冀中坳陷、黄骅坳陷大港油田探区及济阳坳陷也有分布,可作为渤海湾盆地下古生界潜山油气勘探的新领域,值得深入研究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残丘圈闭 潜山 缝洞储层 岩溶古地貌 碳酸盐岩 奥陶系 南堡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淮北相山不同群落中3种禾草叶片的生态解剖 被引量:8
3
作者 史刚荣 赵金丽 马成仓 《草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3期62-68,共7页
对淮北相山早期恢复演替系列中3种禾草叶片的解剖观察表明,荩草和黄背草为C4植物,其叶片表皮厚,叶肉细胞形态相同,气孔主要分布在下表皮,“花环型”维管束。远东芨芨草为C3植物,其叶片表皮薄,近上下表皮的叶肉细胞呈栅栏状,气孔主要分... 对淮北相山早期恢复演替系列中3种禾草叶片的解剖观察表明,荩草和黄背草为C4植物,其叶片表皮厚,叶肉细胞形态相同,气孔主要分布在下表皮,“花环型”维管束。远东芨芨草为C3植物,其叶片表皮薄,近上下表皮的叶肉细胞呈栅栏状,气孔主要分布在上表皮,维管束鞘由一层厚壁细胞和一层薄壁细胞组成。3种禾草的叶片结构都随群落的恢复演替而表现出较大的可塑性,可塑性大小依次为:远东芨芨草(0.24)>黄背草(0.19)>荩草(0.17)。与混交林相比,灌丛和灌草丛群落中植物叶片更趋于旱生特征:角质层厚度、表皮厚度、叶片厚度以及维管束厚度等显著增加,气孔变小。逐步多重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和风速是影响叶片结构的主导因子。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荩草的上下表皮厚度、叶片厚度、叶肉组织厚度,远东芨芨草的叶片厚度和叶肉组织厚度,黄背草的上表皮厚度和维管束厚度均呈减小趋势。随着风速的增加,荩草下表皮气孔长度、黄背草的上表皮气孔长度逐渐变小,远东芨芨草维管束呈增大趋势。因此,叶片的解剖特征反映了不同群落中植物的生态适应特性,可作为研究群落演替机理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剥蚀残丘 恢复演替 禾本科植物 叶片 表型可塑性 生态解剖学
下载PDF
轮古奥陶潜山油水界面识别方法及油气分布特征评价——以轮古LG7井区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邓兴梁 李世银 +3 位作者 梁彬 李保华 裴广平 刘俊锋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3年第3期339-344,共6页
为保证油气勘探取得成效,本文以轮南奥陶系古潜山LG7井区为例,探讨油水界面的分析识别方法.轮古7井区位于轮古西部,岩溶储层主要为奥陶系中下统鹰山组泥晶、亮晶砂屑灰岩,灰岩原生孔隙较低,平均孔隙度仅为1.2%,但岩溶构造缝洞相当发育... 为保证油气勘探取得成效,本文以轮南奥陶系古潜山LG7井区为例,探讨油水界面的分析识别方法.轮古7井区位于轮古西部,岩溶储层主要为奥陶系中下统鹰山组泥晶、亮晶砂屑灰岩,灰岩原生孔隙较低,平均孔隙度仅为1.2%,但岩溶构造缝洞相当发育,平均孔隙度可达3.4%,且裂缝和溶蚀孔洞相互沟通,形成了以缝洞系统为主要储集空间的碳酸盐岩储集体.通过钻录井、测井、试油、试采等资料对比,并结合古岩溶地貌分析,认为控制岩溶残丘发育的岩溶沟谷底基本可以指示岩溶残丘的油水界面位置.在此基础上,结合完钻井生产情况,对油水界面之上的有利岩溶残丘油气储量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油井产能与油水界面埋深关系密切,残丘厚度>90 m的Ⅰ类区,其分布面积为13.86 km2,油气资源量为693×101 t;残丘厚度50~90 m的Ⅱ类区,面积为27.13 km2,资源量为1 085×104 t;残丘厚度<50 m的Ⅲ类区,面积为20.21 km2,资源量为404×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古 奥陶系 潜山 残丘 沟谷 油水界面
下载PDF
靖边气田西部地区奥陶系顶部侵蚀面解释技术 被引量:3
5
作者 郭庆 孙卫 +2 位作者 余小雷 曾令帮 王妍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47-951,共5页
靖边气田西侧奥陶系顶部风化壳马家沟组气藏是一个与古岩溶或不整合面有关的大型古地貌-岩性气藏,前石炭纪古地貌台、沟、坑共存的特征控制了储层的分布和天然气的运移、聚集。因此,准确恢复古地貌是揭示马家沟组气藏规模的关键。文中... 靖边气田西侧奥陶系顶部风化壳马家沟组气藏是一个与古岩溶或不整合面有关的大型古地貌-岩性气藏,前石炭纪古地貌台、沟、坑共存的特征控制了储层的分布和天然气的运移、聚集。因此,准确恢复古地貌是揭示马家沟组气藏规模的关键。文中从该气藏的区域地质背景、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分析入手,通过模型正演、层拉平、地震属性分析、相对纵波阻抗反演为主的奥陶系顶部侵蚀面解释技术对研究区前石炭纪岩溶古地貌进行恢复。经钻探实践的检验,该技术系列具有工业化生产能力,在靖边气田马家沟组气藏探明储量的提交以及井位优选中可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马家沟组 侵蚀沟槽 潜台 残丘 潜坑
下载PDF
风化壳古岩溶储层地震预测方法-以川东北元坝地区雷口坡组四段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刚 张玺华 +3 位作者 陈勇 林良彪 文龙 林凯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5-89,93,共6页
川东北元坝地区雷口坡组四段古岩溶储层埋藏深、非均质性强,常规地震储层预测方法难以解释储层的分布发育情况。元坝地区位于岩溶古地貌的岩溶斜坡区,微地貌对岩溶储层分布起到控制作用,其中岩溶残丘是岩溶斜坡上最有利于岩溶储层形成... 川东北元坝地区雷口坡组四段古岩溶储层埋藏深、非均质性强,常规地震储层预测方法难以解释储层的分布发育情况。元坝地区位于岩溶古地貌的岩溶斜坡区,微地貌对岩溶储层分布起到控制作用,其中岩溶残丘是岩溶斜坡上最有利于岩溶储层形成的微地貌单元,且发育于岩溶残丘顶部的铝质泥岩有利于气藏的保存。运用"印模法"、地震反射结构分析等方法,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古地貌分析,采用基于匹配追踪时频分析的低频能量增强油气检测技术,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古岩溶储层地震预测方法,降低了勘探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岩溶 岩溶残丘 古地貌分析 低频能量增强 储层预测
下载PDF
淮北相山三种群落中优势树种次生木质部的解剖学特征 被引量:8
7
作者 史刚荣 刘蕾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3-370,共8页
对淮北相山侧柏、构树混交林6个优势树种次生木质部的观察表明,其结构表现出一定的旱生特征:高的复孔率和导管分布频率,窄导管,木纤维短,射线低。利用相对输导率和脆性指数对导管水分输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6个优势树... 对淮北相山侧柏、构树混交林6个优势树种次生木质部的观察表明,其结构表现出一定的旱生特征:高的复孔率和导管分布频率,窄导管,木纤维短,射线低。利用相对输导率和脆性指数对导管水分输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6个优势树种的相对输导率依次为:牡荆>酸枣>扁担木>构树>柘树>小叶鼠李,脆性指数依次为:构树>牡荆>扁担木>酸枣>小叶鼠李>柘树,植物水分输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其在相山的自然分布相一致。作为广布优势树种,牡荆、酸枣和扁担木的次生木质部在导管分子长度、单孔率、导管频率、相对输导率、脆性指数、多列射线高度、多列射线宽度和单列射线高度等性状上均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与混交林和人工侧柏林相比,灌丛中植物导管分子短,单孔率低,导管频率大,射线低,相对输导率大,脆性指数小,更倾向于旱生特点。逐步多重回归分析表明,随着郁闭度的增加,导管分子长度和单孔率增加。随着风速的增加,导管频率增加。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多列射线变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剥蚀残丘 优势树种 次生木质部 解剖学特征 表型可塑性
下载PDF
四川盆地灯影期沉积特征及槽-台体系成因模式 被引量:17
8
作者 文龙 罗冰 +7 位作者 钟原 马奎 严威 张玺华 李勇 彭瀚霖 李堃宇 周红飞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3-524,590,共13页
以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为研究对象,探讨灯影期沉积格局及槽-台体系成因类型。综合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地震、地球化学等资料对灯影组沉积特征、槽-台体系类型及形成演化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灯影期的槽-台体系分为沉积型和侵蚀型... 以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为研究对象,探讨灯影期沉积格局及槽-台体系成因类型。综合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地震、地球化学等资料对灯影组沉积特征、槽-台体系类型及形成演化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灯影期的槽-台体系分为沉积型和侵蚀型两种类型,结合地质、地震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川西北部地区发育沉积型槽-台体系,川中-川南地区为侵蚀型槽-台体系;灯影组内部可划分出4个Ⅲ级层序,等时格架内多期岩相古地理展布及变化主要受控于海平面升降及桐湾运动Ⅰ幕、Ⅱ幕侵蚀作用;通过建立3条不同位置及方向的关键地震剖面演化模式,阐明了沉积与侵蚀作用的相互关系。盆地内灯影组发育相控型和岩溶型两大类有利勘探区带,其中川中-川北地区3期沉积型台缘带丘滩体、川中-川南地区侵蚀槽内的岩溶型残丘储集体、台内洼地边缘及微地貌高地丘滩体是下一步重要的风险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震旦纪 灯影组 岩相古地理 槽-台体系 成因模式 岩溶残丘
下载PDF
轮古西奥陶系古潜山油藏油水界面的分布规律和控制机理 被引量:1
9
作者 蔡忠贤 于聪灵 +2 位作者 杨海军 张海祖 袁玉春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0-136,共7页
碳酸盐岩古潜山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烈,油、水分布特征十分复杂.以现代岩溶理论为指导,通过对轮古西奥陶系古潜山岩溶地表古水系的详细分级刻画,采用趋势面分析方法对古潜山岩溶残丘次级进行了划分,结合单井油水界面判识结果,对残丘级次... 碳酸盐岩古潜山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烈,油、水分布特征十分复杂.以现代岩溶理论为指导,通过对轮古西奥陶系古潜山岩溶地表古水系的详细分级刻画,采用趋势面分析方法对古潜山岩溶残丘次级进行了划分,结合单井油水界面判识结果,对残丘级次的控油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并运用油气差异聚集原理阐述了其控制机理.研究结果揭示了古潜山油藏部分油井油水界面分布受控于不同次级的残丘,从运移近源低部位向高部位油水界面呈抬升趋势,由一级残丘控制向二级残丘控制变化.这一分布规律本质上是油气差异聚集过程中不断抬升的岩溶沟谷决定的溢出点和相对独立的缝洞单元联合控制的.这一认识可为油藏开发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轮古西 奥陶系 古潜山油藏 岩溶残丘 油水界面 差异聚集
下载PDF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古岩溶残丘控储、控藏特征分析——以塔河油田五区为例 被引量:12
10
作者 曹飞 赵娟 +1 位作者 李涛 何成江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8期37-42,4,共6页
古岩溶残丘是岩溶作用与各类地质作用综合叠加形成的结果,以塔河油田五区为例,通过古岩溶研究,结合钻井、测井、录井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将奥陶系古岩溶残丘划分为4类:岩溶、管道发育残丘;溶穴、落水洞发育残丘;表生面状岩溶发育残丘;... 古岩溶残丘是岩溶作用与各类地质作用综合叠加形成的结果,以塔河油田五区为例,通过古岩溶研究,结合钻井、测井、录井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将奥陶系古岩溶残丘划分为4类:岩溶、管道发育残丘;溶穴、落水洞发育残丘;表生面状岩溶发育残丘;分水岭发育残丘。古岩溶残丘对储集体发育和油气富集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不同类型残丘其缝洞体发育程度和发育部位决定油气富集程度,古岩溶残丘上储集体发育的较高部位为勘探开发的有利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 古岩溶 古水系 残丘 塔河油田 富集规律 反射特征
下载PDF
鄂尔多斯古隆起周边奥陶系古岩溶地貌特征
11
作者 路晓君 殷海涛 +1 位作者 狄翔 王超 《辽宁化工》 CAS 2013年第2期149-151,163,共4页
为了搞清鄂尔多斯盆地古隆起周边的古岩溶地貌对储层的影响,根据古隆起周边的地质背景,探讨了稳定的克拉通盆地浅海环境下形成碳酸盐岩构造。不整合面大致代表了古岩溶地貌形态。按照成岩阶段和成岩环境把鄂尔多斯盆地古岩溶划分为同生... 为了搞清鄂尔多斯盆地古隆起周边的古岩溶地貌对储层的影响,根据古隆起周边的地质背景,探讨了稳定的克拉通盆地浅海环境下形成碳酸盐岩构造。不整合面大致代表了古岩溶地貌形态。按照成岩阶段和成岩环境把鄂尔多斯盆地古岩溶划分为同生期岩溶,表生期岩溶,埋藏期岩溶三种类型。运用"残余厚度法"及"印模法"恢复古地貌。将古岩溶地貌划分为岩溶台地,岩溶斜坡,岩溶残丘三个二级构造单元和高地,平台,残丘,洼地等多个三级构造单元,其发育主要受岩性、构造、成岩环境和古气候等控制。通过对古岩溶特征及古地貌的恢复进一步了解油气储存的空间和运移规律。了解古岩溶储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岩溶地貌 岩溶台地 岩溶斜坡 岩溶残丘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相形成和演化 被引量:21
12
作者 金强 张三 +3 位作者 孙建芳 魏荷花 程付启 张旭栋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3-525,共13页
岩溶储层极为复杂、研究难度大,采用注重控制因素和形成过程的岩溶相分析可以提供更可靠的地质依据。通过塔河油田主体区奥陶系岩溶储层精细描述,发现该区在岩溶期的塔北隆起挤压走滑背景下,呈一系列河流-落水洞-岩溶湖形成的峰丘-高地... 岩溶储层极为复杂、研究难度大,采用注重控制因素和形成过程的岩溶相分析可以提供更可靠的地质依据。通过塔河油田主体区奥陶系岩溶储层精细描述,发现该区在岩溶期的塔北隆起挤压走滑背景下,呈一系列河流-落水洞-岩溶湖形成的峰丘-高地、残丘-谷地、岩溶湖泊-洼地等岩溶相带:形成了S74(NE向)和S48(近SN向)2个带状峰丘-高地,这两个峰丘-高地将研究区与其他岩溶相带系统隔离开来,河流穿过峰丘-高地以瀑布形式进入喇叭口状残丘-谷地,部分河流通过落水洞进入渗流岩溶带和径流岩溶带形成驻水洞和地下河,部分流入下游的岩溶湖泊-洼地。通过分析峰丘-高地和残丘-谷地岩溶相带的断层-裂缝特征、缝洞溶蚀作用、缝洞充填等岩溶相标志,并引入湖南现代岩溶相带形成过程分析,提出了岩溶相带模式,阐明了地表河与地下河及其缝洞储集空间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为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预测评价和地质建模提供了岩溶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相分析 峰丘-高地 残丘-谷地 岩溶湖泊-洼地 断层-裂缝 溶蚀缝洞 缝洞充填 塔河油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