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EDF与TNF-α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13
1
作者 吕秋菊 唐喜香 +4 位作者 丘雅维 曾可静 穆攀伟 陈燕铭 曾龙驿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8-312,共5页
目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是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的重要因子,本研究观察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PEDF、磷酸化NF-κB p65及TNF-α的表达,探讨DR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 目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是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的重要因子,本研究观察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PEDF、磷酸化NF-κB p65及TNF-α的表达,探讨DR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4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DM组)108例,并根据眼底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组)52例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56例,同期糖耐量实验正常者52例作为对照组(NC组)。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患者PBMCs,提取总蛋白,Western blotting检测3组患者PBMCs中PEDF、磷酸化NF—κB p65和TNF-α蛋白表达水平,ELISA测定血浆PEDF与TNF-α水平,收集患者体检指标并测量患者生化指标。结果: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NDR组和DR组PEDF、磷酸化NF-κB p65和TNF—α蛋白水平明显高于NC组(P〈0.05);DR组TNF-α蛋白水平明显高于NDR组(P〈0.05),DR组PEDF及磷酸化NF—κB p65蛋白水平略高于ND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DR组和DR组血浆PEDF与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NC组(P〈0.05),DR组明显高于NDR组(P〈0.05)。在糖尿病组,血浆PEDF水平与TNF-α及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r=0.39,r=0.25,P〈0.05)。结论:本研究首次证实PBMCs中可表达PEDF;2型糖尿病患者PBMCs中PEDF表达水平增加,TNF—α及血浆PEDF的表达水平上调,PEDF可能通过与炎症因子TNF-α相互作用影响DR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糖尿病视网膜病
下载PDF
IFN-α2b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HBV-DNA阴转和对CD25的诱导作用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健 项桂菊 +1 位作者 贾夫洋 宋梅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221-1226,共6页
目的探讨IFNα2b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的治疗效果及对CD25的诱导作用。方法将患者分为A(66例)、B(44例)两组,分别采用IFNα2b和常规治疗,PCR法动态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和血清中HBVDNA,生物素链霉亲和素(BSA)法检测CD2... 目的探讨IFNα2b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的治疗效果及对CD25的诱导作用。方法将患者分为A(66例)、B(44例)两组,分别采用IFNα2b和常规治疗,PCR法动态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和血清中HBVDNA,生物素链霉亲和素(BSA)法检测CD25表达水平,实时(realtime)PCR法检测CD25mRNA含量,动态检测抗IFNIgG水平。结果IFNα2b治疗24、48周后,患者PBMC内、血清中HBVDNA和HBeAg阴转率分别为36.36%、39.39%、40.91%和42.42%、51.52%、53.03%,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干扰素治疗后,ALT、AST、ALT/AST水平分别为(33.4±12.6)U/ml、(34.3±10.7)U/ml、(0.9±0.2)U/ml,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静息态和诱导态CD25水平均降低,干扰素治疗后,静息态和诱导态CD25水平显著升高,其CD25mRNA含量亦同步升高,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IFNα2b治疗48周抗IFNIgG阳性率仅6.06%,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IFNα2b对PBMC、血清HBVDNA和HBeAg均有较好阴转效果,阴转率明显高于常规疗法;IFNα2b可诱导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表达CD25,促进T细胞活化发挥抗病毒作用;IFNα2b自身免疫原性较弱,治疗过程中诱导机体产生低水平的抗IFNIgG,对IFNα2b的抑制作用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FN-Α2B 慢性乙型肝炎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HBV-DNA CD25 mRNA 实时PCR
下载PDF
IL-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PBMC B细胞刺激因子表达中的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叶玉津 梁柳琴 +4 位作者 许韩师 杨岫岩 詹钟平 连帆 尹培达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B细胞刺激因子(Blys)基因和蛋白在体外的表达及IL-10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2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20名女性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为2组,IL...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B细胞刺激因子(Blys)基因和蛋白在体外的表达及IL-10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2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20名女性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为2组,IL-10(100ng/mL)组和培养基组(仅含RPMI1640培养基),分别于培养0、6、12、24、72h离心收集PBMCs,RT-PCR法检测刺激后0~24h细胞Blys mRNA表达,流式细胞仪和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2h膜结合型Blys蛋白表达。【结果】①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lys mRNA和蛋白表达体外高于健康对照(P<0.001)。②IL-10显著增强健康对照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lys mRNA表达,12h作用最强(0.487±0.058 vs 0.251±0.050,P<0.001;0.638±0.084 vs 0.392±0.059,P<0.001)。③IL-10显著增强健康对照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膜结合型Blys蛋白表达(FACs,4.53±0.71 vs 3.24±0.57,P<0.001;5.79±0.91 vs 4.55±0.83,P<0.001)。④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膜结合型Blys蛋白显示,IL-10刺激后Blys表达增强。【结论】IL-10可上调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lys基因和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IL-10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下载PDF
IL-18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害患者外周血中过度表达 被引量:2
4
作者 米向斌 谭国珍 曾凡钦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3-65,74,共4页
【目的】探讨IL-18在系统性红斑狼(SLE)肾损害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及ELISA法测定了20例SLE患者(其中10例伴有肾损、10例无肾损)及10例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达IL-18 mRNA和血清IL-18蛋白水平。【结果】SLE... 【目的】探讨IL-18在系统性红斑狼(SLE)肾损害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及ELISA法测定了20例SLE患者(其中10例伴有肾损、10例无肾损)及10例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达IL-18 mRNA和血清IL-18蛋白水平。【结果】SLE肾损组和非肾损组、健康对照组PBMC的IL-18 mRNA表达分别为1.35±0.30、0.91±0.27、0.69±0.17。SLE肾损组和非肾损组、健康对照组血清IL-18蛋白水平分别为:(799±237)pg/mL、(163±53)pg/mL、(114±39)pg/mL。SLE肾损患者血清IL-18蛋白、PBMC的IL-18 mRNA平均表达水平较健康人、非肾损SLE患者显著增高;SLE非肾损患者血清IL-18蛋白、PBMC的IL-18 mRNA表达水平也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8的过度表达可能在SLE特别是狼疮性肾损害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白细胞介素-18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下载PDF
当归多糖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NF-κB及IFN-γ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景海霞 周辉 +2 位作者 段德鉴 唐吉云 喻标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3年第12期769-772,共4页
目的:确定体外当归多糖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与角质形成细胞(KC)NF-κB表达及IFN-γ分泌的影响。方法:将正常人KC+银屑病患者PBMC混合培养(A组),正常人KC和正常人PBMC混合培养作为作对照(B组)。当归多糖作用于两组,采用We... 目的:确定体外当归多糖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与角质形成细胞(KC)NF-κB表达及IFN-γ分泌的影响。方法:将正常人KC+银屑病患者PBMC混合培养(A组),正常人KC和正常人PBMC混合培养作为作对照(B组)。当归多糖作用于两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混合细胞中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水平。结果:A组混合培养体系中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及上清液中IFN-γ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1);经当归多糖作用后,A组混合培养体系中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及上清液中IFN-γ水平较处理前降低(P<0.05),而B培养体系中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及上清液中IFN-γ水平较处理前升高(P<0.05)。结论:当归多糖可能通过抑制NF-κB活化、减少IFN-γ分泌,对银屑病治疗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多糖 外周血单一核细胞 角质形成细胞 核转录因子-ΚB 干扰素-Γ
下载PDF
脐血、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分化成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邵琴 王长谦 +4 位作者 范华骅 姜萌 刘嬿 聂晓绚 高跞 《心脏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探讨人的脐血、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体外分离、纯化、诱导扩增和分化为内皮细胞的可行性,并检测其表型和功能。方法新鲜脐血和健康成年人的外周血,使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单个核细胞,在M199培养... 目的探讨人的脐血、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体外分离、纯化、诱导扩增和分化为内皮细胞的可行性,并检测其表型和功能。方法新鲜脐血和健康成年人的外周血,使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单个核细胞,在M199培养基中体外培养,3d后去除悬浮细胞,继续培养,诱导EPCs增殖和分化。流式细胞仪检测EPCs标志CD34和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CD31表型,RTPCR检测ecNOS,flk1/KDR基因水平表达,免疫组化验证蛋白水平表达,并进一步通过NO活性的变化检测内皮细胞的功能。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PBMC)刚分离时,CD34阳性表达率为(1.1±0.8)%,培养3d后为(16.9±6.2)%。细胞形态观察发现,刚分离的单个核细胞呈圆形,形态小,3d后有明显集落形成,7d后梭形细胞线样排列,随培养时间增加,细胞形态逐渐变大,呈现出典型铺路石样改变。脐血单个核细胞(umbilicalcordbloodmononuclearcells,CBMC)和PBMC培养10d后,CD3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17)%和(82±9)%。RTPCR检测有内皮细胞特异性成分ecNOS,flk1/KDR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细胞膜和细胞浆中有弥漫性棕色出现,呈阳性反应,证实了蛋白水平的表达。培养10d的贴壁细胞随着VEGF浓度增加,NO生成增加,具有内皮细胞的功能。结论脐血,外周血EPCs体外分离,纯化,诱导培养后的贴壁细胞表型检测,大部分细胞具有内皮系标志物,并具有产生NO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个核细胞 脐血 血单个核细胞 外周 内皮祖细胞 内皮细胞
下载PDF
经冠状动脉移植白体BM—MNCs治疗猪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孙林 张戈 +9 位作者 光雪峰 左明鲜 周旭 章体玲 李劲松 白文伟 楚天舒 黄桂琴 陆地 杨达宽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9年第3期207-209,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治疗猪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方法实验动物分为冠脉内移植MNCs组(n=6)及冠脉对照组(n=5)。冠脉内移植BM—MNCs后4周观察移植细胞归巢情况、小血管密度、心功能变化。结果冠脉...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治疗猪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方法实验动物分为冠脉内移植MNCs组(n=6)及冠脉对照组(n=5)。冠脉内移植BM—MNCs后4周观察移植细胞归巢情况、小血管密度、心功能变化。结果冠脉内MNCs移植后4周,心肌细胞间可见发蓝色荧光的移植细胞,散在分布,心肌细胞间有较多新生毛细血管并可见新生的心肌样细胞。移植组小血管密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短轴缩短率(F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冠脉移植的BM—MNCs可归巢到宿主心肌,有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减轻心室重构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单个核细胞 移植 心肌梗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曹文操 崔天盆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50-52,共3页
目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月亡与对照组差异,并探讨SLE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凋亡与某些相关血清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9例SLE患者和14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了研究。分离培养0,5,24h后的中性粒细胞和单... 目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月亡与对照组差异,并探讨SLE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凋亡与某些相关血清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9例SLE患者和14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了研究。分离培养0,5,24h后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凋亡检测用AnnexinV检测试剂盒争流式细胞仪检测。C3,C4和Ig等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结果SLE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培养5,24h凋亡率分别为(9.65±6.72)%和(68.36±9.51)%,与对照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单核细胞培养24h凋亡率为(25.36±5.6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1)。并且SLE患者血清补体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凋亡率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SLE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凋亡加速,并且患者血清因素异常可能与细胞凋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细胞凋亡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小凹蛋白-1及白三烯B4表达 被引量:2
9
作者 王琳 江建军 +10 位作者 许莎莎 米亚非 方崇峰 王斌 葛卫力 黄洁 洪凤芹 王教辰 陈葆国 朱敏 唐礼江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0年第1期12-14,22,共4页
目的:探讨小凹蛋白-1及白三烯B4在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中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4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证实为ACS的患者与20例无冠状动脉病变的对照组进行研究,以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小凹蛋白-1(Cav-1)的表达... 目的:探讨小凹蛋白-1及白三烯B4在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中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4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证实为ACS的患者与20例无冠状动脉病变的对照组进行研究,以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小凹蛋白-1(Cav-1)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检测30例ACS患者及对13例照组血清中白三烯B4(LTB4)的表达水平。结果:ACS组单核细胞Cav-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ACS组血清LTB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av-1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与不稳定心绞痛(UAP)组均显著低于非冠心病组(P<0.01);AMI患者血清中LTB4水平显著高于UAP组及非冠心病组(P<0.01)。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ACS与非冠心病组,显示LTB4总预测准确率70.7%,Cav-1总预测准确率78%,而结合LTB4及Cav-1两类指标总预测准确率上升为80.5%。结论:单核细胞上小凹蛋白-1在ACS患者表达降低,AMI患者血清中LTB4表达上调,结合两类指标对预测发生ACS的准确率比单个指标的评价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患者 小凹蛋白 白三烯B4
下载PDF
人脐血源肝干/祖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晨曦 李莉 刘彦 《医学研究杂志》 2006年第12期8-10,共3页
目的研究具有多分化潜能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定向诱导分化成肝干/祖细胞的可能性。方法采集32份足月分娩后的新鲜脐带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随即分为两组:①对照组8份脐血:培养液中无细胞因子;②实验组24份脐血,随机分为4组... 目的研究具有多分化潜能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定向诱导分化成肝干/祖细胞的可能性。方法采集32份足月分娩后的新鲜脐带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随即分为两组:①对照组8份脐血:培养液中无细胞因子;②实验组24份脐血,随机分为4组,分别在培养的当天、7、14、21天进行实验测定:培养液中加入细胞因子SCF、OSM、HGF、LIF、FGF-1、FGF-2;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RT-PCR定量测定hALBmRNA,细胞免疫化学检测ALB、CK18、CK19的表达。结果观察到实验组中培养的细胞数目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体积增大,折光性增强的形态学变化,RT-PCR检测到hALBmRNA表达逐渐增强,细胞免疫化学显示CK18、CK19、ALB呈阳性表达。结论脐血单个核细胞在定向诱导下有分化为肝干/祖细胞的能力,可以考虑作为肝干/祖细胞和肝细胞新的细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血单个核细胞 肝干/祖组细 免疫细胞化学
下载PDF
外源性CYR61基因转染与整合素分子表达的关系
11
作者 黄立东 刁颖纳 +2 位作者 曹旗 沈佰华 李宁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3-297,共5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CYR61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表达后诱导其配体——整合素表达上调的生物学特性。方法构建人源全长CYR61真核重组表达质粒pcDNA-CYR61-Fc,经DNA测序确认其序列正确后,将该质粒转染COS7细胞并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 目的探讨外源性CYR61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表达后诱导其配体——整合素表达上调的生物学特性。方法构建人源全长CYR61真核重组表达质粒pcDNA-CYR61-Fc,经DNA测序确认其序列正确后,将该质粒转染COS7细胞并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其蛋白的表达;用脂质体法转染人PBMC,实时定量PCR检测CYR61表达量和相关整合素的表达格局。结果测序显示所构建的CYR61重组表达质粒序列正确;将该质粒转染COS7细胞后,免疫印迹实验表明转染的细胞胞浆和营养液上清中都含有CYR61-Fc融合蛋白;将该质粒转染人PBMC,经植物凝集素刺激后,外源性CYR61迅速表达,24 h后表达量达到高峰,然后迅速下降,48 h后基本回落,整合素分子αv、αM、β3及β5表达明显上调(P<0.05),以β5最为显著(P<0.01)。结论成功构建的pcDNA-CYR61-Fc真核表达质粒能有效地表达和分泌CYR61-Fc融合蛋白;表达的融合蛋白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途径上调PBMC整合素分子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R61 基因 转染 整合素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下载PDF
APE1/Ref-1在外周血单核细胞破骨样分化中的作用研究
12
作者 杜佳 谢家印 +3 位作者 张亮 周立为 杨宇馨 王东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4期4112-4114,共3页
目的探讨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E1)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及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破骨样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密度梯度法分离提取人PBMCs;将构建的APE1siRNA表达载体导入分... 目的探讨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E1)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及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破骨样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密度梯度法分离提取人PBMCs;将构建的APE1siRNA表达载体导入分离获得的单个核细胞中。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检测是否为破骨样细胞(OCL),蛋白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检测单个核细胞APE1蛋白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OCL中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CK)及V-ATPase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APE1siRNA可明显降低PBMCsAPE1蛋白表达,与未感染APE1siRNA细胞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ANKL/M-CSF作用下单个核细胞可分化为TRAP阳性的OCL,CK及V-ATPase的表达在基因水平升高;但经APE1siRNA处理后,诱导分化的OCL数量减少,CK和V-ATPase的表达在基因水平降低。结论 PBMCs经RANKL/M-CSF诱导培养后可产生大量OCL,APE1siRNA能明显抑制单个核细胞的破骨样分化,APE1参与调节单个核细胞破骨样分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 细胞分化 破骨细胞 脱嘌呤 脱嘧啶核酸内切酶
下载PDF
血细胞分离机大量采集实验猕猴外周血单核细胞方法探讨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晓梅 曹春渝 +5 位作者 高家红 黄璋琼 陆彩霞 陈瑜 陈洁 代解杰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24-427,共4页
目的使用COBE Spectra血液成分分离机大量采集实验猕猴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继而可从中分离得到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为进一步利用猕猴开展免疫学研究、基因治疗提供足够的目的细胞,探讨采集的关键技术,建立安全、有效的采集... 目的使用COBE Spectra血液成分分离机大量采集实验猕猴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继而可从中分离得到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为进一步利用猕猴开展免疫学研究、基因治疗提供足够的目的细胞,探讨采集的关键技术,建立安全、有效的采集方法。方法体重为4~5 kg的实验猕猴5只,采集前一个月内分3次进行自体或异体血液于4℃储备共120 mL,用于采集时填充管路。5只猴采集前接受rhGM-CSF 20μg/kg皮下注射动员4~5 d,麻醉动物后行股动脉穿刺,选择自动外周血干细胞收集程序(Auto-PBSC)进行采集。采集结束后管路中血液以10 mL/min回输给动物3~5 min。结果生长因子连续注射第4天外周血白细胞数增至最高,收获细胞数量随循环血量和采集次数增加而增多。经动员的所有猴能够采集到需要的PBMC,最多达9.9×108,采集次数1~3次,循环血量达750~1420 mL,实验结束后1只猕猴因心脏衰竭死亡。结论人用血细胞分离机可用于4~5 kg实验猕猴PBMC的大量采集。由于动物不同于人体,为保证采集成功需要选用适合于猕猴的程序,采集前做好储血和生长因子动员准备,稳定的麻醉保定,提高抗凝剂比例,积极处理并发症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猕猴 外周血单核细胞 造血干细胞 采集
下载PDF
铅对脐带血造血细胞增殖影响
14
作者 邱亿腾 邹文霞 +2 位作者 钟义富 李容汉 黄健红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4-305,共2页
目的探讨铅对造血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采集脐血21份,同时检测脐血中铅水平以及采用Fi-coll-Hypaque淋巴细胞分离液离心获取单个核细胞,在体外悬浮培养15 d,定期观察细胞增值情况。结果脐铅含量平均为(54.3±1.7)μg/L。从细胞... 目的探讨铅对造血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采集脐血21份,同时检测脐血中铅水平以及采用Fi-coll-Hypaque淋巴细胞分离液离心获取单个核细胞,在体外悬浮培养15 d,定期观察细胞增值情况。结果脐铅含量平均为(54.3±1.7)μg/L。从细胞生长密度随培养时间变化的趋势看,不同铅水平的细胞生长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铅水平的单个核细胞群的扩增能力明显低于低铅水平组。铅对单个核细胞群增值和分化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于培养初期,对于培养后期的细胞群,其抑制作用明显减弱。结论铅对各阶段造血细胞增和分化的抑制作用不同,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单个核细胞
下载PDF
重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汉逊酵母菌表达)免疫小鼠后不同细胞免疫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忠玉 何鹏 +4 位作者 邱少辉 方鑫 梁争论 李河民 庄辉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456-459,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细胞免疫测定方法对小鼠免疫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后细胞免疫应答测定的影响。方法小鼠皮下接种HBsAg,于免疫后4、7、10、14和25d分离脾单个核细胞(MNC),应用酶联斑点法(ELISPOT)测定MNC细胞体外刺激后所产生的细胞因子I... 目的探讨不同细胞免疫测定方法对小鼠免疫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后细胞免疫应答测定的影响。方法小鼠皮下接种HBsAg,于免疫后4、7、10、14和25d分离脾单个核细胞(MNC),应用酶联斑点法(ELISPOT)测定MNC细胞体外刺激后所产生的细胞因子IFN-γ斑点形成细胞计数(SFC),其中刺激物选择多肽和HBsAg;流式荧光检测技术(Luminex)测定MNC体外经HBsAg刺激后所产生的细胞因子IFN-γ、IL-4、IL-5和IL-10含量;小鼠血清检测抗-HBs。结果小鼠接种HBsAg后,应用ELISPOT法测定,7d和14d小鼠IFN-γ阳转率分别为60%和80%;而应用Luminex方法测定,7d和14d小鼠IFN-γ阳转率均为80%;IL-4、IL-5、IL-10阳转率分别为60%,80%;100%,100%;80%,100%;25d时,IFN-γ与14d比较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5,14d=0.030,<0.05),而IL-5、IL-10和IL-4与14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水平随时间而呈上升趋势。结论Elispot和Luminex法测定小鼠IFN-γ应答符合率高,小鼠接种单针HBsAg后细胞免疫应答高峰为免疫后7~14d。25d时IFN-γ分泌水平随抗-HBs抗体水平升高而下降,而IL-4、IL-5、IL-10分泌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酶联免疫斑点法 流式荧光检测技术 单个核细胞 斑点形成细胞 细胞因子
下载PDF
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在急性心肌梗死环境中的分化研究
16
作者 苏亚民 马根山 +3 位作者 祁春梅 刘孝钧 胡耀鹏 李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2433-2436,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s)标记的猪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在急性心梗环境中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分离培养猪BM-MNCs,SPIOs标记,制备猪急性心梗模型,1周后经冠状动脉植入SPIOs标记的BM-MNCs,4周后行MRI示踪定... 目的初步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s)标记的猪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在急性心梗环境中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分离培养猪BM-MNCs,SPIOs标记,制备猪急性心梗模型,1周后经冠状动脉植入SPIOs标记的BM-MNCs,4周后行MRI示踪定位,心肌组织切片,利用Prussianblue染色、免疫组化、透视电镜及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对标记细胞的分化行为进行研究。结果4周后实验组心肌梗死周边区MRI可检测到点片状模糊低信号区(T2*WI),Prussianblue染色及透视电镜显示胞浆中含有铁粒子,免疫组化提示标记细胞结蛋白(Desmin)、肌球蛋白重链(MHC)表达阳性,同时CD68表达阴性,病理图文定量分析显示实验组梗死周边区结蛋白、肌球蛋白重链表达较对照组有所增加,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SPIOs标记的BM-MNCs在急性心梗环境中仍具备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顺磁性氧化铁 骨髓单个核细胞 急性心肌梗死 磁共振成像 免疫组化
下载PDF
大鼠骨髓来源的平滑肌祖细胞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2
17
作者 步雪峰 严玉兰 +2 位作者 刘洋 张志坚 王穆斌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197-1202,共6页
目的培养和鉴定从鼠骨髓中分离的平滑肌祖细胞,观察其在体外增殖、分化过程中相关细胞表型的变化。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鼠骨髓单个核细胞,用条件培养基进行诱导分化,免疫荧光双标技术(α-SMA、CD14)鉴定平滑肌祖细胞(SPC)。Western... 目的培养和鉴定从鼠骨髓中分离的平滑肌祖细胞,观察其在体外增殖、分化过程中相关细胞表型的变化。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鼠骨髓单个核细胞,用条件培养基进行诱导分化,免疫荧光双标技术(α-SMA、CD14)鉴定平滑肌祖细胞(SPC)。Western blot检测α-SMA蛋白,Real-time PCR法检测α-SMA mRNA表达。结果鼠骨髓单个核细胞诱导培养4d时开始贴壁,7d变为梭形,14d呈典型的"峰""谷"样形态;4d时开始出现α-SMA-CD14双荧光阳性细胞;培养1d时无α-SMA蛋白表达,4d后增强,10~14d达高峰,21d仍持续高水平;培养1d的细胞α-SMA mRNA表达低(P<0.01),4d后增强,14d达高峰(P<0.01),21d后仍持续高水平。结论本试验成功地从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培养出SPC,并在体外扩增分化成平滑肌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个核细胞 平滑肌祖细胞 平滑肌细胞 组织工程
下载PDF
狼疮肾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的表达及其意义
18
作者 李久宏 李波 +2 位作者 翟宁 耿龙 宋芳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9年第4期257-258,共2页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狼疮肾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狼疮肾炎患者(36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内NF-κB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狼疮肾炎患者NF-κ...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狼疮肾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狼疮肾炎患者(36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内NF-κB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狼疮肾炎患者NF-κB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病情活动期患者NF-κB的表达水平高于病情缓解期患者(P<0.05);治疗后NF-κB的表达明湿下降。结论:狼疮肾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的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SLE病情活动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因子-KB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狼疮肾炎
下载PDF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血清及单个核细胞内病毒量的影响
19
作者 仇丽霞 胡中杰 陈晓 《浙江临床医学》 2012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单个核细胞(PBMC)内HBV-DNA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住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恩替卡韦片0.5mg/d治疗,对照组予拉米夫定100mg/d治疗.检测治疗后12、24及48周血...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单个核细胞(PBMC)内HBV-DNA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住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恩替卡韦片0.5mg/d治疗,对照组予拉米夫定100mg/d治疗.检测治疗后12、24及48周血清及单个核细胞内HBV-DNA水平.结果 治疗48周后,观察组患者血清HBV-DNA阴转率为82.7%,对照组为51.9%(P〈0.05);PBMC内HBV-DNA阴转率,观察组为57.7%,对照组为31.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血清及单个核细胞内的乙型肝炎病毒,恩替卡韦均具有较强的抑制病毒复制的能力,其疗效优于拉米夫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替卡韦 乙型肝炎病毒 单个核细胞
下载PDF
骨膜、骨髓单个核细胞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新悦 杜晓岩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178-181,共4页
目的:将骨膜、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纳米羟基磷灰石(纳米-HA)复合应用于引导性骨再生,为临床修复骨缺损探索一条有效的途径。方法:6-8月龄实验用白兔18只,在兔双侧下颌骨各制备一10 mm×8 mm,深5 mm的骨缺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将骨膜、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纳米羟基磷灰石(纳米-HA)复合应用于引导性骨再生,为临床修复骨缺损探索一条有效的途径。方法:6-8月龄实验用白兔18只,在兔双侧下颌骨各制备一10 mm×8 mm,深5 mm的骨缺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6只,即A组用自体游离骨膜、骨髓单个核细胞和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修复,B组用自体游离骨膜和纳米羟基磷灰石修复,C组单纯用纳米羟基磷灰石充填修复。分别于术后第4、8、12周末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动物,每次每组处死2只,标本行肉眼、X线、扫描电镜及组织学观察,计算缺损区新骨面积。结果:实验组A组在术后4、8、12周的骨密度值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环境扫描电镜观察显示,A组新生骨和原有骨结合致密且骨结构相似。组织学观察表明,A组材料大部分降解,大量成熟骨形成,较少材料包裹于其中,各项指标均优于其他组。结论:骨膜、骨髓单个核细胞、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的成骨作用优秀,可有效促进骨缺损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膜 骨髓单个核细胞 引导性骨再生 骨缺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