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eding habit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stomach contents of sand dabs, Pseudopleuronectes yokohamae, in the South Bohai Sea
1
作者 Dou Shuozeng and Yang JimingInstitute of Oceanology, Academia Sinica Qingdao 266071, 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4期629-635,共7页
Sand dabs, an important commercial flatfish in the Bohai Sea, has recently decreased gradually in biomass, resulting from overfishing and marine pollution. Artificial culture and multiplication of sand dabs are essent... Sand dabs, an important commercial flatfish in the Bohai Sea, has recently decreased gradually in biomass, resulting from overfishing and marine pollution. Artificial culture and multiplication of sand dabs are essential and practical in China. The present paper examines the food habitof this fish to provide detailed information for its culture and multi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eudopleuronectes yokohamae RATE in the South Bohai Sea feeding habit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stomach contents of sand dabs
下载PDF
Inferring trophic variation for Antarctic krill(Euphausia superba) in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from the austral fall to early winter using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被引量:3
2
作者 ZHU Guoping ZHANG Haiting +3 位作者 SONG Qi YANG Yang WANG Shaoqin YANG Qingyua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90-95,共6页
The Antarctic krill(Euphausia superba) is a key species in the Southern Ocean ecosystem and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food web of the Antarctic ecosystem. The trophic information for this species during the transitio... The Antarctic krill(Euphausia superba) is a key species in the Southern Ocean ecosystem and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food web of the Antarctic ecosystem. The trophic information for this species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austral fall to the winter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its poorly known overwintering mechanisms. However, the few studies on the topic differ in their results, in terms of both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les. We investigated the size dependence and monthly and regional variation in δ^(13) C and δ^(15) N values of adult krill in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in the austral fall(April to May) and the early winter(June). We aimed to examine the trophic variations of krill occurred during this perio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rill and their feeding environment in the Antarctic marine ecosystem.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1)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as observed between size and the δ13 C value of krill, but the δ15 N value of krill presented a remarkable association with size;(2)the δ13 C values of krill increased during the austral fall, but no remarkable variation existed at the onset of winter,and the δ15 N values were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t during this period;(3) mean δ15 N values of krill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Bransfield Strait and the South Shetland Islands. Our data imply that adult krill present size-, season-, and region-dependent trophic variation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austral fall to early winter in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phausia superba stable isotope trophic variation Antarctic Peninsula feeding habit
下载PDF
东海带鱼食性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34
3
作者 林龙山 张寒野 +1 位作者 李惠玉 程家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32-936,共5页
探讨带鱼摄食生态及东海食物网现状。根据2002年12月~2003年11月收集到的带鱼胃含物样品,对其摄食习性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带鱼全年摄食的饵料种类数共有60余种。鱼类和甲壳类为其主要饵料类群。带鱼的食物组成存在季节... 探讨带鱼摄食生态及东海食物网现状。根据2002年12月~2003年11月收集到的带鱼胃含物样品,对其摄食习性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带鱼全年摄食的饵料种类数共有60余种。鱼类和甲壳类为其主要饵料类群。带鱼的食物组成存在季节差异,春季以细条天竺鲷、磷虾和带鱼为主要食物;夏季以带鱼、磷虾、糠虾和刺鲳为主要食物;秋季以口足类幼体、七星底灯鱼和竹荚鱼为主要食物;冬季以带鱼、七星底灯鱼、小带鱼和糠虾为主要食物。摄食强度的季节变化并不明显(P〉0.05),秋季最高,夏季最低;各个季节的主要饵料类群组成存在差异。鱼类饵料的重量百分比均最高;饵料多样性指数季节差异并不显著(P〉0.05),秋季最高,冬季和夏季较低。通过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发现,东海带鱼的食物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由过去以磷虾为主转变为以鱼类为主,同时表现出明显的同类相食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鱼 食性 季节变化 同类相食 东海
下载PDF
马鞍列岛海域小黄鱼的食性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凯 章守宇 +2 位作者 汪振华 许敏 赵静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88-1192,共5页
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为暖温性近底层鱼类,分布于我国东海、黄海和渤海以及朝鲜西部水域,历史上曾与大黄鱼(Pseudosciaenacrocea)、墨鱼(Sepiellamaindronide)和带鱼(Trichiurusjaponicus)并称为“四大渔业”,是我... 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为暖温性近底层鱼类,分布于我国东海、黄海和渤海以及朝鲜西部水域,历史上曾与大黄鱼(Pseudosciaenacrocea)、墨鱼(Sepiellamaindronide)和带鱼(Trichiurusjaponicus)并称为“四大渔业”,是我国海洋渔业史上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1]。由于其在我国海洋渔业上的重要地位,国内已有较多小黄鱼摄食习性[2-8]的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食性 季节变化 体长变化 马鞍列岛
下载PDF
黄海海州湾小黄鱼幼鱼的食性及其随体长的变化 被引量:31
5
作者 郭斌 张波 金显仕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9-297,共9页
根据2008年7月和8月在黄海海州湾海域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K-W非参数秩检验、卡平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幼鱼(体长20~110mm)的食物组成及其与体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幼鱼摄... 根据2008年7月和8月在黄海海州湾海域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K-W非参数秩检验、卡平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幼鱼(体长20~110mm)的食物组成及其与体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幼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30余种,甲壳类(桡足类、糠虾类和虾类)是主要的饵料类群,在食物中所占的个数百分比为99.50%。优势饵料有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和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小黄鱼幼鱼的摄食强度和食物组成随体长的增长都有明显的变化,随着体长的增加,食物中虾类和鱼类的比例有所增加,而桡足类和糠虾类的比例则减少。饵料生境宽度在体长大于80mm后有明显的增加。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小黄鱼幼鱼在体长达到80mm时,出现了明显的食物转换现象。可以认为,小黄鱼幼鱼食性的转变与其体长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食物组成 摄食习性 体长
下载PDF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的食物组成及摄食习性 被引量:46
6
作者 罗刚 庄平 +2 位作者 章龙珍 张涛 刘健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4-150,共7页
分析了2004年5—9月长江口水域中华鲟幼鱼的食物组成及摄食的月份变化.结果表明:长江口中华鲟幼鱼以底栖小型鱼类、多毛类和端足类为主要食物,兼食虾类、蟹类及瓣鳃类等小型底栖动物.幼鱼的摄食率和摄食强度较高,且摄食强度存在着月份变... 分析了2004年5—9月长江口水域中华鲟幼鱼的食物组成及摄食的月份变化.结果表明:长江口中华鲟幼鱼以底栖小型鱼类、多毛类和端足类为主要食物,兼食虾类、蟹类及瓣鳃类等小型底栖动物.幼鱼的摄食率和摄食强度较高,且摄食强度存在着月份变化.主要饵料生物组成有明显的月变化,且食物个体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其中5月主食多毛类和蟹类,6月主食鱼类和端足类,7月为鱼类和多毛类,8月样本较少且为空胃,9月为鱼类和虾类.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发现,曾是幼鱼重要饵料的鲬类所占比例极小,其质量百分比仅占1.81%;而以前未曾记录的虾虎鱼类在食物中所占比例较高,其质量百分比达50.54%;等足类以前也未曾记录,其出现频率达10.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幼鱼 长江口 食物组成 摄食月份变化
下载PDF
渤海南部半滑舌鳎的食性及摄食的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48
7
作者 窦硕增 杨纪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68-376,共9页
本文研究了渤海南部半滑舌鳎的食性及其摄食的季节性变化。胃含物分析结果表明,半滑舌鳎为底栖生物食性鱼类,以虾类、蟹类,双壳类及部分中下层小型鱼类为主要食物,兼食一些多毛类,头足类,腹足类、棘皮动物及海葵。半滑舌鳎终年摄食,其... 本文研究了渤海南部半滑舌鳎的食性及其摄食的季节性变化。胃含物分析结果表明,半滑舌鳎为底栖生物食性鱼类,以虾类、蟹类,双壳类及部分中下层小型鱼类为主要食物,兼食一些多毛类,头足类,腹足类、棘皮动物及海葵。半滑舌鳎终年摄食,其摄食强度的周年变化不大.半滑舌鳎常年捕食鲜明鼓虾、日本鼓虾、口虾蛄、隆线强蟹及泥足隆背蟹等;夏季加强捕食小刀蛏,凸壳肌蛤等双壳类,除春季外还捕食一些以虾虎鱼为主的中下层小型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食性 摄食 季节性变化 蝶形目 底层鱼类
下载PDF
海州湾黄鲫幼鱼的食性及其随叉长的变化 被引量:7
8
作者 郭斌 张波 +1 位作者 戴芳群 金显仕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41-747,共7页
根据2008年8月在黄海海州湾海域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K-W非参数秩检验、卡平方检验、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黄鲫幼鱼(35~79mm)的食物组成及其与叉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鲫幼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40种,甲壳类(桡足... 根据2008年8月在黄海海州湾海域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K-W非参数秩检验、卡平方检验、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黄鲫幼鱼(35~79mm)的食物组成及其与叉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鲫幼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40种,甲壳类(桡足类,磷虾类和糠虾类)是主要的饵料类群,占食物总个数的94.65%。优势饵料有小拟哲水蚤、中华哲水蚤、真刺唇角水蚤和太平洋磷虾。黄鲫的摄食强度和食物组成随叉长都有明显的变化。随着叉长的增大,磷虾类的比例有所增加,比重从3.57%增加到50.62%,而桡足类的比例则减少。Levin氏标准指数和叉长成反比,说明黄鲫幼鱼随着自身生长发育,其食性逐渐产生特化。黄鲫幼鱼在叉长达到45mm时,出现了明显的摄食转换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鲫 食物组成 摄食习性 叉长变化 海州湾
下载PDF
洞庭湖光泽黄颡鱼食性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袁刚 茹辉军 刘学勤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0-275,共6页
根据2004年4月至2005年2月在洞庭湖逐月采集到的胃含物样品,对光泽黄颡鱼摄食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泽黄颡鱼全年摄食,在繁殖期摄食强度下降。共鉴定17类饵料生物,食物多样性指数春季最高,冬季最低。水生昆虫幼虫和甲壳类为其主... 根据2004年4月至2005年2月在洞庭湖逐月采集到的胃含物样品,对光泽黄颡鱼摄食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泽黄颡鱼全年摄食,在繁殖期摄食强度下降。共鉴定17类饵料生物,食物多样性指数春季最高,冬季最低。水生昆虫幼虫和甲壳类为其主要食物,二者在食物中所占重量百分比为90.6%。摄食的水生昆虫主要为蜉蝣目稚虫(数量百分比:24.2%;重量百分比:41.1%)、双翅目幼虫(数量百分比:58.4%;重量百分比:7.5%)和蜻蜓目稚虫(数量百分比:3.2%;重量百分比:22.8%)。光泽黄颡鱼的食物组成在季节上存在明显差异。从数量百分比看,春季和冬季均以双翅目(秋季64.6%;85.0%)为主,夏季以双翅目(28.2%)和蜻蜓目(22.3%)为主,秋季以蜉蝣目(45.7%)为主;从重量百分比看,春季以双翅目(53.0%)为主,夏季以蜻蜓目(55.7%)为主,秋季和冬季以蜉蝣目(秋季53.7%;冬季76.6%)为主。分析表明,光泽黄颡鱼食物组成的季节差异与食物资源的季节动态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泽黄颡鱼 胃含物分析 食性 季节变化 洞庭湖
下载PDF
广州地区犬蝠的食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毅 张成菊 +1 位作者 吴清钊 杨仁勇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3-107,共5页
2004年5月-2006年4月采用拾遗法、粪便内容物分析法及实地观察对广州地区常见的食果蝙蝠-犬蝠(Cynopterus sphinx)进行了食性研究。对26份食物残留物和粪便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犬蝠的食物包含13科21种的植物果实,3科3种的植物叶片,如:蒲... 2004年5月-2006年4月采用拾遗法、粪便内容物分析法及实地观察对广州地区常见的食果蝙蝠-犬蝠(Cynopterus sphinx)进行了食性研究。对26份食物残留物和粪便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犬蝠的食物包含13科21种的植物果实,3科3种的植物叶片,如:蒲桃(Syzygium jambos)、蒲葵(Livistona subglobosa)及龙眼(Dimocarous longan)的果实。其食性随果实的成熟季节而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秋两季大量食用各种水果,而在食物欠缺的春冬两季则主要食用棕榈科蒲葵的种子。广州地区犬蝠的繁殖期在每年的5-10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蝠 食性 季节性 广州
下载PDF
东、黄海黄鱼安鱼康的摄食习性及其随发育的变化 被引量:8
11
作者 贺舟挺 张亚洲 +1 位作者 徐开达 金海卫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18,共10页
2008年5月~2009年2月,对东、黄海663尾黄鱼安鱼康的胃含物及其随发育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鱼安鱼康摄取的食物有120余种,主要食物类群为硬骨鱼类和长尾类,主要食物种类有小黄鱼、短鳄齿鱼、细条天竺鱼、发光鲷和带鱼。在黄海... 2008年5月~2009年2月,对东、黄海663尾黄鱼安鱼康的胃含物及其随发育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鱼安鱼康摄取的食物有120余种,主要食物类群为硬骨鱼类和长尾类,主要食物种类有小黄鱼、短鳄齿鱼、细条天竺鱼、发光鲷和带鱼。在黄海南部、东海北部和东海南部3个区域,黄鱼安鱼康的摄食强度变化不显著,而食物组成具有显著差异;体长在45~650mm之间的6个体长组,黄鱼安鱼康的摄食强度变化也不显著,但食物组成差别较大,食物种类随黄鱼安鱼康体长的增加有显著的变化。食物多样性指数、食物种类和食物重量范围都随体长的增加而变化。其食物组成的聚类分析结果将黄鱼安鱼康的6个体长组分为两组,一组体长小于250mm,另一组体长大于250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黄海 黄鱼安鱼康 摄食习性 发育 变化
下载PDF
渤海南部牙鲆的食性及摄食的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16
12
作者 窦硕增 杨纪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1期74-77,共4页
1051尾渤海南部牙鲆的胃含物分析表明,渤海南部牙鲆为捕食性(游泳生物食性)鱼类,其食物成分有30余种,以底栖虾类中的口虾蛄、鲜明鼓虾、日本鼓虾、脊尾褐虾,软体动物的日本枪乌贼及鱼类中的斑(鱼祭)、鳀鱼、黄鲫、六丝矛尾虾虎鱼及焦氏... 1051尾渤海南部牙鲆的胃含物分析表明,渤海南部牙鲆为捕食性(游泳生物食性)鱼类,其食物成分有30余种,以底栖虾类中的口虾蛄、鲜明鼓虾、日本鼓虾、脊尾褐虾,软体动物的日本枪乌贼及鱼类中的斑(鱼祭)、鳀鱼、黄鲫、六丝矛尾虾虎鱼及焦氏舌鳎等动物为主要食物。牙鲆除冬季外,其余时间均强烈摄食,而且其摄食的季节性变化明显:春季以鱼类(重量占80.9%)及甲壳类(18.6%)为主要食物;夏季以鱼类(83.5%)及软体动物类(13.1%)为主要食物;秋季主要摄食鱼类(87.9%);冬季则主要摄食鱼类(73.2%)及甲壳类(1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性 牙PinG 摄食 季节性变化
下载PDF
密点麻蜥的食性及摄食的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迺发 耿稚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S1期74-78,共5页
分析甘肃民勤209只成体和43只幼体密点麻蜥胃含物表明,密点麻蜥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动物,主要以甲虫和白刺果为食.成体出蛰后即开始强烈摄自,摄食率均在83%以上.食性季节性变化显著,春季仅以动物为食,夏季动物性... 分析甘肃民勤209只成体和43只幼体密点麻蜥胃含物表明,密点麻蜥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动物,主要以甲虫和白刺果为食.成体出蛰后即开始强烈摄自,摄食率均在83%以上.食性季节性变化显著,春季仅以动物为食,夏季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各半,秋季植物性食物占1/3.食物种类多样性和营养生态位宽度随体形增大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点麻蜥 食性 摄食 季节变化
下载PDF
贵州石阡河切尾拟鲿鱼食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梅杰 冉辉 +1 位作者 樊均德 任彪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2期431-433,436,共4页
2012年9月-2013年7月对贵州石阡河采集到的176尾切尾拟鲿鱼(Pseudobagrus truncatus)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切尾拟鲿鱼全年摄食量以春季和冬季比例最高,共计15类食物,动物性饵料为其主要食物。从饵料数量百分比来看,食物组成在... 2012年9月-2013年7月对贵州石阡河采集到的176尾切尾拟鲿鱼(Pseudobagrus truncatus)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切尾拟鲿鱼全年摄食量以春季和冬季比例最高,共计15类食物,动物性饵料为其主要食物。从饵料数量百分比来看,食物组成在季节上存在明显差异,春季双翅目(2.00%)、寡毛类(1.70%)等动物性饵料所占比例较高;夏季以双翅目(71.43%)为主;秋季以鱼卵(18.46%)为主;冬季以蜉蝣目(87.50%)为主。从饵料重量百分比来看,各季节同样以摄食动物性饵料为主,春季以水生昆虫类为主(30.00%);夏季以鱼类(37.50%)、虾类(30.83%)为主;秋季同样以鱼类(34.48%)、虾类(28.73%)为主;冬季以蜉蝣目(63.80%)、寡毛类(37.23%)为主。切尾拟鲿鱼食物组成差异与食物的季节动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尾拟鲿鱼(Pseudobagrus truncatus) 食性 季节变化 石阡河 贵州省
下载PDF
元江越鳠的食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杜孝田 朱邦科 +1 位作者 张家波 田志福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8-43,共6页
研究了越鳠的食物组成、摄食强度和摄食形态学。样本251尾,2008年6月~2009年5月采自云南元江。结果表明:越鳠的食物由水生昆虫幼虫和小型鱼类等15类组成,水生昆虫幼虫和小型鱼类的出现率分别为73.8%和64.2%,所占比重分别为40.0%和46.9%... 研究了越鳠的食物组成、摄食强度和摄食形态学。样本251尾,2008年6月~2009年5月采自云南元江。结果表明:越鳠的食物由水生昆虫幼虫和小型鱼类等15类组成,水生昆虫幼虫和小型鱼类的出现率分别为73.8%和64.2%,所占比重分别为40.0%和46.9%,小型鱼类和水生昆虫幼虫为越鳠的主要食物。随着体长增加,食物类别减少,摄食强度降低;水生昆虫幼虫的出现率降低,成虫出现率增加;体长160mm以上个体胃中出现陆生昆虫且其出现率持续上升。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明显,摄食强度的季节变化不明显。越鳠是一种偏肉食性的杂食性鱼类,主要摄食底层小型鱼类和水生昆虫幼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鳠 食性 食物组成 摄食强度 摄食形态学 季节变化 元江
下载PDF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斑羚的季节性食物构成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唐书培 姜秀丽 +5 位作者 王晓玲 洪美静 孟和达来 陈琛 韩莹莹 鲍伟东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1-316,共6页
食物是影响野生动物生存的关键因子之一,食性研究是了解野生动物与其生存环境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价动物生存状况和栖息地质量的基础工作。通过粪便显微分析法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食物季... 食物是影响野生动物生存的关键因子之一,食性研究是了解野生动物与其生存环境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价动物生存状况和栖息地质量的基础工作。通过粪便显微分析法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食物季节性构成分析,发现中华斑羚全年取食植物16科27属31种,冬季取食植物种类与其他各季节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8.865,P<0.001),食物种类明显低于其他3个季节。各季节取食乔木的比例均最低,且冬季取食乔木种类仅1种。全年取食非禾本科草本种类各季节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7.213,P<0.001),冬季明显低于其他季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食物生态位宽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而Pielou均匀度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斑羚的食物选择对栖息地的植被变化具有一定适应性,受植物丰富度和可食部位,以及自身的季节性活动范围和能量平衡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斑羚 食性 粪便显微分析法 季节变化 适应性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长江中游宜昌至嘉鱼江段鳊食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浩 朱峰跃 +4 位作者 高雷 潘文杰 陈大庆 段辛斌 刘绍平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6-91,共6页
研究鳊(Parabramispekinensis)的摄食特征,为长江中游鳊资源的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撑。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在长江中游宜昌、荆州和嘉鱼江段使用三层流刺网进行了季度采样,对鳊肠含物的种类组成及时空差异进行分析。共采集鳊样本213尾,... 研究鳊(Parabramispekinensis)的摄食特征,为长江中游鳊资源的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撑。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在长江中游宜昌、荆州和嘉鱼江段使用三层流刺网进行了季度采样,对鳊肠含物的种类组成及时空差异进行分析。共采集鳊样本213尾,体长14.5~38.0cm、体重67.0~978.1g,其中肠道有食物的样本182尾。结果显示:在宜昌、荆州和嘉鱼江段,鳊全年摄食,且摄食强度存在明显季节变化。鳊充塞度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其中夏季肠道充塞度最高为5级,2、3级占52.42%;冬季最高为3级,0、1级占58.82%;春季和秋季最高充塞度均为4级,分别以1级、2级为主;鳊夏季摄食率最高(92.23%),略高于秋季(88.37%),明显高于春季(78.79%)和冬季(67.65%)。饵料生物主要为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其中浮游植物以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和粗壮双菱藻(Surirella robusta)为优势种群。饵料生物种类组成在不同江段无明显差异,但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以浮游植物出现率最高(100.00%),其他季节均以水生植物碎片出现率最高。建议在航道整治等涉水工程建设时,注重保护水生维管束植物及浮游植物,以保护鳊等草食性鱼类的饵料生物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性 浮游植物 季节变化 长江中游
下载PDF
啮齿动物消化器官长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燕永彬 刘振生 +4 位作者 滕丽微 杨云天 王晓勤 苏云 王亮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2期3580-3582,3584,共4页
啮齿动物消化器官长度一直是研究啮齿动物差异的重要指标之一。总结了消化道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功能,阐述了消化器官的测量方法,对消化器官长度与食性、能量需求和季节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啮齿动物 消化器官 食性 能量需求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嘉陵江不同江段蛇鮈的食性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吕振宇 曾燏 +6 位作者 熊小琴 刘玉莹 张臣 彭艳 唐俊峰 程磊 俞丹莉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8-76,共9页
2015年和2016年的10—11月,在嘉陵江上游(广元)、中游(蓬安)、下游(合川)采集210尾蛇鮈Saurogobio dabryi,采用传统镜检法对其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嘉陵江蛇鮈属于杂食性鱼类,饵料生物包括5大类(79小类);聚类分析表明,出现率(F%)、... 2015年和2016年的10—11月,在嘉陵江上游(广元)、中游(蓬安)、下游(合川)采集210尾蛇鮈Saurogobio dabryi,采用传统镜检法对其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嘉陵江蛇鮈属于杂食性鱼类,饵料生物包括5大类(79小类);聚类分析表明,出现率(F%)、数量百分比(N%)和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在衡量食物对嘉陵江蛇鮈的重要性方面表现一致,但基于质量百分比(W%)的食物重要性结果与前三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种指数显示,上游和中游江段蛇鮈均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为偏肉食性的杂食性鱼类,下游江段蛇鮈以藻类为主,为偏植食性的杂食性鱼类。选用W%对其食性进行不同江段之间比较,聚类分析表明中游与上游和下游存在显著差异(d> 0. 3); Schoener重叠指数比较显示,不同江段蛇鮈摄食的饵料生物存在空间差异(C_(xy)<0. 60)。研究认为蛇鮈的食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可塑性,可能是对不同江段水生生态环境适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鮈 嘉陵江 食性 空间变化
下载PDF
长江口临近海域刀鲚的摄食习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丹 李士虎 +4 位作者 徐军田 汤建华 吴磊 杨国祥 于雯雯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0-936,共7页
于2021年12月和2022年3月在长江口调查了冬、春两季的张网渔获物,共收集刀鲚样品1580尾,分析了刀鲚胃含物及摄食习性。结果表明:刀鲚胃含物中的饵料生物共鉴定到28种,是以浮游动物食性为主的广食性鱼类,优势饵料生物为中华哲水蚤;刀鲚... 于2021年12月和2022年3月在长江口调查了冬、春两季的张网渔获物,共收集刀鲚样品1580尾,分析了刀鲚胃含物及摄食习性。结果表明:刀鲚胃含物中的饵料生物共鉴定到28种,是以浮游动物食性为主的广食性鱼类,优势饵料生物为中华哲水蚤;刀鲚自身的体长和海域中优势饵料生物状况是影响其食性的主要因素。长江口刀鲚的摄食强度春季高于冬季,与性腺成熟度和水温密切相关,春季刀鲚样品中幼鱼较多,当年孵化刀鲚幼鱼因生长发育需要大量摄食,此时海域水温高,饵料生物丰富,其摄食强度较高;而冬季刀鲚样品中成年刀鲚较多,该季节刀鲚多处于产卵后期,卵巢的发育约束了胃的扩张,再加上水温的降低,其摄食强度较低。刀鲚样品未出现由桡足类向十足类的食性转变期,桡足类在刀鲚幼鱼和成鱼的饵料生物中均占据优势地位,这种现象或与长江禁捕效应带来长江口饵料生物和鱼类生存空间的竞争压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鲚 长江口 摄食习性 季节差异 体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