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系统科学到教育的科学发展观 被引量:3
1
作者 侯宁 朱学群 +2 位作者 刘娜 何继新 顾凯平 《未来与发展》 CSSCI 2009年第11期6-10,共5页
本文从系统科学的基本原则出发,探讨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指出教育的关键是质量。并指出,目前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是高教制度的改革。但改革要找到根本解,否则将是表面问题改善,新的问题随之发生,而且老问题还会再次不定期出现。文中... 本文从系统科学的基本原则出发,探讨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指出教育的关键是质量。并指出,目前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是高教制度的改革。但改革要找到根本解,否则将是表面问题改善,新的问题随之发生,而且老问题还会再次不定期出现。文中指出目前教育的两大症结问题:平等竞争机制和人的创造性张力的产生。这两个问题将涉及到目前与高等教育相关的绝大多数问题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性原理 自组织理论 创造性张力 情绪性张力 根本解 症状解
下载PDF
冲突与破解——约翰·契弗笔下的美国式家庭冲突透视 被引量:4
2
作者 白凤欣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7-89,共3页
约翰.契弗在其短篇小说中,描写中产阶级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尤其是他们生活中存在于夫妻之间、兄弟之间道德与情感的诸多冲突,从而向人们展示了当代美国家庭中人们的内心世界,为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美国社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约翰·契弗 短篇小说 情感 道德 冲突
下载PDF
道德与利益张力下的生态文明 被引量:5
3
作者 王继全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0-73,103,共5页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人类的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必定从其自身生存的环境中进行索取并对环...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人类的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必定从其自身生存的环境中进行索取并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这是人类满足自我需要,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对这种利益关系的调整需要道德的规范,因此,道德与利益之间就存在着永远的矛盾和张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正确对待和处理好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利益 张力 生态文明
下载PDF
“科技理性”的合理性限度与“生态理性”的价值转向 被引量:7
4
作者 牛庆燕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32,共5页
工业现代化以来,科技理性由抽象思辨的理性逐渐嬗变为具体实证的理性,荡涤了自由、解放和人文价值理念的科技理性暴露了自身发展的合理性限度。在"生态"理念的引导下,应当寻求"生态理性"的道德合法性并积极建构&qu... 工业现代化以来,科技理性由抽象思辨的理性逐渐嬗变为具体实证的理性,荡涤了自由、解放和人文价值理念的科技理性暴露了自身发展的合理性限度。在"生态"理念的引导下,应当寻求"生态理性"的道德合法性并积极建构"科技理性—生态理性"辩证融合的生态体系,使"科技理性"成为"生态理性",不仅是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的理论旨归,同时也是重要的学术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理性 合理性限度 生态理性 道德合法性 生态张力
下载PDF
论弗兰西斯·哈奇森的道德代数法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家莲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38-43,共6页
17—18世纪特殊的英国思想背景蕴育了苏格兰启蒙学派第一位伟大哲学家弗兰西斯·哈奇森,哈奇森在道德哲学中提出了道德代数法,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推论,认为"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是最好的行为。虽然道德代数法包含了丰富的... 17—18世纪特殊的英国思想背景蕴育了苏格兰启蒙学派第一位伟大哲学家弗兰西斯·哈奇森,哈奇森在道德哲学中提出了道德代数法,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推论,认为"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是最好的行为。虽然道德代数法包含了丰富的功利主义元素,但哈奇森绝非功利主义者,道德代数法的提出,凸显了哈奇森道德哲学内在具有的巨大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代数法 功利主义 张力
下载PDF
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 被引量:1
6
作者 程岭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4年第4期51-56,共6页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教育政策的发展目标,又是人存在的客观追求;既是人之本性,又是历史责任。质言之,人是目的。但在教育实践中,人却成为了工具,而学科知识却成了发展目的。这是对人全面发展的背离和误解。事实上,个体的全面发展需要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教育政策的发展目标,又是人存在的客观追求;既是人之本性,又是历史责任。质言之,人是目的。但在教育实践中,人却成为了工具,而学科知识却成了发展目的。这是对人全面发展的背离和误解。事实上,个体的全面发展需要实现"梨形"的发展,就是要在球状发展结构上实现某一方向的优势突出。人的全面发展尽管是运动变化的,但一直处在个体自由、自然道德和社会制度之约束张力的制衡之中,且最终需要回归人的本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 自然道德 教育 张力
下载PDF
城市空间与生存张力:解析赖特《局外人》 被引量:6
7
作者 庞好农 《山东外语教学》 2017年第5期73-79,共7页
赖特的《局外人》讲述了美国黑人生存空间、空间迁移和空间重构等方面的故事,其笔下的城市空间成为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的有机统一体。他借助于"公众空间"、"职场空间"、"空间重构"等概念界说... 赖特的《局外人》讲述了美国黑人生存空间、空间迁移和空间重构等方面的故事,其笔下的城市空间成为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的有机统一体。他借助于"公众空间"、"职场空间"、"空间重构"等概念界说了城市空间的物质性、社会性和精神性,展现了非裔美国城市自然主义小说的空间诗学。赖特从城市空间迁移、生死空间迁移和种族空间迁移三个方面描写了芝加哥和纽约的城市空间里黑人和白人对自身身份的困惑和迷茫,同时还揭示了空间变换后的身份焦虑感和惶恐感。在社会空间视角导向下,赖特展现了因空间重构而产生的道德伦理危机,显示出热爱生活和国家的人文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查德·赖特 《局外人》 城市空间 生存张力 道德伦理危机
下载PDF
多重张力的汇合:《帕梅拉》矛盾解读的原因探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毕文静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09-112,共4页
有关《帕梅拉》的矛盾解读是多重张力汇合的结果。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认同到两种帕梅拉形象,一种为理查逊在小说中建构起来的作为道德楷模的帕梅拉形象,另一种则为帕梅拉在信件中建构起来的有着微妙心理的自我形象。这两种帕梅拉形象... 有关《帕梅拉》的矛盾解读是多重张力汇合的结果。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认同到两种帕梅拉形象,一种为理查逊在小说中建构起来的作为道德楷模的帕梅拉形象,另一种则为帕梅拉在信件中建构起来的有着微妙心理的自我形象。这两种帕梅拉形象间的张力导致了《帕梅拉》的矛盾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梅拉》 理查逊 矛盾解读 张力 道德楷模
下载PDF
王学的内在张力与王门后学的衍化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国荣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31,共7页
王阳明的心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系统,有其核心概念,后者主要体现于他一再主张阐发的两个观念,即"良知"与"致良知"。从内在的方面看,良知说与致良知说中都包含着某种理论的张力。就良知说而言,这种张力具体表现于... 王阳明的心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系统,有其核心概念,后者主要体现于他一再主张阐发的两个观念,即"良知"与"致良知"。从内在的方面看,良知说与致良知说中都包含着某种理论的张力。就良知说而言,这种张力具体表现于个体性与普遍性之间:良知之中的"心"蕴含了对个体性的确认,其中的"理"则侧重于普遍性。在致良知说中,它则具体表现为先天本体和后天之致(致知工夫)之间的紧张:强调本体的先天性,同时也意味着肯定良知的既成性质,致知工夫侧重于本体要通过一个过程来达到,良知或本体的天赋性则表明良知一开始就先天具足,后天工夫并不能对它有所增益;"致"突出了过程性,良知的先天性则消解了过程。过程和非过程、先天的本体和后天的工夫之间这种张力,内在地存在于王阳明的致良知说之中。良知说和致良知说的以上两重性或内在张力,在逻辑上导致了王门后学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 致良知 王门后学
下载PDF
陕甘宁边区县政建构的伦理取向与道德张力
10
作者 杨东 王宏 《唐都学刊》 2016年第2期17-23,共7页
陕甘宁边区县政制度的建构,涵括着特定时空下的制度伦理意蕴。尽管县政民主是中共建构县政制度伦理的应有之义,但特定条件下的县政民主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于是中共又在大力弘扬县级干部政治道德的基础上,通过道德张力来实现基层社会... 陕甘宁边区县政制度的建构,涵括着特定时空下的制度伦理意蕴。尽管县政民主是中共建构县政制度伦理的应有之义,但特定条件下的县政民主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于是中共又在大力弘扬县级干部政治道德的基础上,通过道德张力来实现基层社会的变革。历史已然证明,县级干部特别是县长的道德人格和工作风格,就是一种象征和符号,民众就是从承载于县长身上的象征和符号来认识县政伦理取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县政民主 伦理取向 制度伦理 政治道德 道德张力
下载PDF
论科技与道德的合理张力
11
作者 邬晓燕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6-40,共5页
科技与道德是支撑人类社会生活的两支重要力量,保持合理的张力是人类生活的必需,也是历史的结论和现实的诉求。合理的张力意指科技与道德之间的动态平衡,使它们的发展保持在合理的界限,促进科技与道德的共同进步、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科技与道德是支撑人类社会生活的两支重要力量,保持合理的张力是人类生活的必需,也是历史的结论和现实的诉求。合理的张力意指科技与道德之间的动态平衡,使它们的发展保持在合理的界限,促进科技与道德的共同进步、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使科技统一于恪守道德底线和追求道德理想,道德谋求科学性、时代性和相对稳定性的整合,最终合流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健康持续这一终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发展 道德约束 伦理学 科技研究
下载PDF
隐性的阐释——谈荷兰风俗画在欧文名作《瑞普·凡·温克尔》中的运用
12
作者 顾发良 《皖西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93-95,共3页
本文以画面的运用及其引起的道德张力为切入点,探讨了华盛顿·欧文名作《瑞普·凡·温克尔》与荷兰风俗画的 亲缘性,说明了前者无论在艺术形式上还是在潜在的道德价值上都是后者的"隐性的阐释"。
关键词 荷兰风俗画 欧文 画面 道德张力 “隐性的阐释”
下载PDF
“悖论”还是“张力”——从孝与仁的关系看儒家仁学的内在逻辑
13
作者 梁徐宁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26-30,共5页
如何理解"孝"与"仁"之间的关系?这无疑首先依赖于儒学自身的语境状况。只有回到儒学的具体文本、从儒学的具体语境出发,才不会割裂二者之间天然的价值联系,从而较为平实地把握儒家伦理的致思趋向。在儒家的理论体系... 如何理解"孝"与"仁"之间的关系?这无疑首先依赖于儒学自身的语境状况。只有回到儒学的具体文本、从儒学的具体语境出发,才不会割裂二者之间天然的价值联系,从而较为平实地把握儒家伦理的致思趋向。在儒家的理论体系中,"孝"与"仁"之间具有对立统一关系,两者不是构成深层悖论,而是生成一种必要的张力,这样才可以实现儒家仁学理论的内在逻辑建构,从而满足儒学德性修养实践的融通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与仁的统一 张力 德性修养
下载PDF
科技与道德走向合理的张力
14
作者 邬晓燕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64-70,共7页
科技与道德是支撑人类社会生活的两支重要力量 ,保持合理的张力是人类生活的必需 ,也是历史的结论和现实的诉求。合理的张力意指科技与道德之间的动态平衡 ,它将根据时代与社会的需要为二者提供伸展缩放的有效空间 ,使它们的发展保持在... 科技与道德是支撑人类社会生活的两支重要力量 ,保持合理的张力是人类生活的必需 ,也是历史的结论和现实的诉求。合理的张力意指科技与道德之间的动态平衡 ,它将根据时代与社会的需要为二者提供伸展缩放的有效空间 ,使它们的发展保持在合理的界限 ,促进科技与道德的共同进步、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让科技与道德走向合理的张力必须使科技统一于恪守道德底线和追求道德理想 ,道德谋求科学性、时代性和相对稳定性的整合 ,最终合流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健康持续这一终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 道德 张力
下载PDF
“他-我”之间的德育张力——基于人教版小学德育教材的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珂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5-99,共5页
通过比较和分析人教版小学不同学段德育课程的教材内容,总结出我国小学德育教材"他-我"之间存在的三对张力: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看,较为强调社会化功能,人格完善功能退居其次;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看,比较凸显"集体意识&quo... 通过比较和分析人教版小学不同学段德育课程的教材内容,总结出我国小学德育教材"他-我"之间存在的三对张力: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看,较为强调社会化功能,人格完善功能退居其次;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看,比较凸显"集体意识",较为漠视"个体意识";从个体与个体的关系看,较为强调善待他人,相对弱化平等共处。上述关系的梳理和缓解,值得每位教育工作者思考和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德育教材 德育张力 社会化功能 人格完善功能
下载PDF
西方伦理学视域下道德人性基础之争
16
作者 黄振地 《柳州师专学报》 2009年第5期51-53,50,共4页
西方伦理学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以对人性的理解为始基的。人性的内在张力构成了西方伦理学发展过程中道德基础之争的根本原因。以西方伦理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内在逻辑为基础,具体地分析人性的构成因素、人性构成因素各部分作为道德基础的... 西方伦理学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以对人性的理解为始基的。人性的内在张力构成了西方伦理学发展过程中道德基础之争的根本原因。以西方伦理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内在逻辑为基础,具体地分析人性的构成因素、人性构成因素各部分作为道德基础的作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张力关系,或将解开西方伦理学视域下道德基础之争的谜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人性的内在张力 道德的人性基础
下载PDF
道德囚笼下的社会张力——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被引量:1
17
作者 程淑窈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90-95,共6页
社会张力指社会系统在其运行与变迁的过程中,因结构性失衡或民众无序互动而导致的紧张状态,继而由此所引发的种种社会冲动力量。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因结构性失调而出现的社会张力处处可见:君主与官僚之间的张力,文官集团内部的张力... 社会张力指社会系统在其运行与变迁的过程中,因结构性失衡或民众无序互动而导致的紧张状态,继而由此所引发的种种社会冲动力量。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因结构性失调而出现的社会张力处处可见:君主与官僚之间的张力,文官集团内部的张力,文官与武官之间的张力,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张力,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而究其根源,这些社会张力无不来自于落后的道德囚笼的束缚。由史观今,明代社会的困境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使我们重新反思道德与社会、与时代间的关系问题。只有把握好这一问题,才能破除道德囚笼,减小社会张力,使道德手段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囚笼 社会张力 政治道德化 法律道德化
下载PDF
浅谈文学作品中道德因素的影响力
18
作者 刘建华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1年第1期79-80,共2页
文学与道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道德因素会影响作品内部的张力。合理的运用道德因素会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作品本身具有饱满的张力,反之则破坏其张力。道德因素还影响作品的格调。此外,还试着探讨文学作品中道德评判的标准问题。
关键词 文学 道德 张力
下载PDF
从个人行为成本与效益看社会道德缺失
19
作者 李晓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59-62,共4页
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表明在物质方面我国整体上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就,但同时社会道德的不断下滑是每个国人切身感受的事实。文章从个人行为成本与行为效益角度分析研究了社会道德缺失的原因,指出导致社会道德缺失的具... 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表明在物质方面我国整体上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就,但同时社会道德的不断下滑是每个国人切身感受的事实。文章从个人行为成本与行为效益角度分析研究了社会道德缺失的原因,指出导致社会道德缺失的具体原因有很多,这些因素共同加大了社会道德行为成本,同时减少了社会道德行为效益,并且无形作用于个人具体的道德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成本 行为效益 社会综合张力 道德缺失
下载PDF
康德论幸福
20
作者 沈卫星 《青海师专学报》 2003年第5期1-3,共3页
康德认为经验幸福论缺乏客观有效的基础 ,而这只有到理性中去找 ,这个根基就是道德法则 ,道德法则以善良意志为条件 ,但有德者未必有福 ,于是康德提出三个公设来解决这一矛盾。
关键词 康德 经验幸福论 道德法则 善良意志 至善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