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movement of oil spill under freeze-thaw action
1
作者 ZeLiang Ye JianGuo Lu +2 位作者 MingYi Zhang WanSheng Pei ShuTong Li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24年第3期111-120,共10页
Oil leakages caus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economic losses,and even engineering safety accidents.In cold regions,researchers urgently investigate the movement of oil spill in soils exposed to freeze-thaw cycles.In thi... Oil leakages caus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economic losses,and even engineering safety accidents.In cold regions,researchers urgently investigate the movement of oil spill in soils exposed to freeze-thaw cycles.In this study,a series of laboratory model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migration of oil leakage under freeze-thaw action,and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soil temperature,unfrozen water content,and displacement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freeze-thaw action,liquid water in soils migrated to the freezing front and accumulated.After the pipe cracked,oil pollutants first gathered at one side of the leak hole,and then moved around.The pipe wall temperature affected the soil temperature field,and the thermal influence range below and transverse the pipe wall(35–40 cm)was larger than that above the pipe wall(8 cm)owing to the soil surface temperature.The leaked oil's temperature would mak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rrounding soil rise.Oil would inhibit the cooling of the soils.Besides,oil mig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gravity and water flow patterns.The freeze-thaw action would affect the migration of the oil,which was mainly manifested as inhibiting the diffusion and movement of oil when soils were frozen.Unfrozen water transport caused by freeze-thaw cycles would also inhibit oil migration.The research results would provide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vement of oil pollutants,water,and soil temperature,and for establishing a waterheat-mass transport model in frozen s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eze-thaw action oil movement Soil temperature Unfrozen water content Model test
下载PDF
A Review of Formation Mechanism Study on Reservoirs with Tilted Oil-water Contacts 被引量:1
2
作者 WANG Sufen ZHANG Tingshan +1 位作者 ZHOU Jixian HU Y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320-340,共21页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il-water contact are the basis for the reservoi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reserves evaluation. The reservoir with a tilted oil-water contact has a unique formation mecha...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il-water contact are the basis for the reservoi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reserves evaluation. The reservoir with a tilted oil-water contact has a uniqu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its distribu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evaluations for the reservoir type, well deployment, selection of well pattern and type, determination of test section, and reserves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 in 40 reservoirs worldwide with tilted oil-water contacts, the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itled oil-water contacts is summarized in terms of the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neotectonic movement and oil-gas exploitation. According to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ilted oil-water contacts and the needs of exploration research, different aspects of research methods are summarized and classified, such as the calculation of equipotential surfaces for oil and water in the formation, analysis of formation pressure and analysis of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so on. Based upon statistical analysi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degree of the inclination of the oil-water contact be divided based on the dip of oil-water contact(DipTOWC). The tilted oil-water contact i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large dip(DipTOWC≥55 m/km), medium dip(4 m/km≤DipTOWC55 m/km), and small dip(DipTOWC4 m/km). The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method can be combined with structure amplitude and reservoir property.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rvoirs with tilted oil-water contacts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which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guiding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ilfield with tilted oil-water contacts, reserves evaluation, and well deploy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lted oil-water contact hydrodynamic force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capillary pressure neotectonic movement
下载PDF
不同分支角度鱼骨井油水运动规律
3
作者 闫成双 赵凤兰 +4 位作者 黄世军 孙浩月 李金仓 杨晨曦 苏哲烨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70,共10页
相对于直井和水平井,鱼骨井具有单井控制储量高、油藏接触面积大等优势,但开发过程中往往需注水来即时补充地层能量。分支井井身结构复杂,现场常采用直井或水平井作为注水井构建不规则的注采井网,而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分支井含水上升快... 相对于直井和水平井,鱼骨井具有单井控制储量高、油藏接触面积大等优势,但开发过程中往往需注水来即时补充地层能量。分支井井身结构复杂,现场常采用直井或水平井作为注水井构建不规则的注采井网,而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分支井含水上升快、产油量下降快和注水量调配难等问题,亟需开展不同注采方式和不同井型下的油水运动特征研究。利用二维可视化模型、红色染色煤油和黑墨水,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不同分支角度(30°~90°)鱼骨井一注一采井组在不同注采井型下的油水运动特征,并用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水平井注水时,油水前缘向分支处偏移更大,油水前缘的推进效果更为均匀;直井注水时,油水前缘推进较为缓慢,但水淹状态时的波及面积更大。直井注水时,分支角度为45°的鱼骨井采出程度(61.10%)最高;水平井注水时,分支角度为30°的鱼骨井采出程度(57.97%)最高,水淹状态时剩余油分布最少。当分支角度小于30°时,水平井的注水效果好;当分支角度大于45°时,直井的注水效果好。对比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实验的油水运动场图和采出程度,结果较为吻合,实验结果与适用油藏特征的匹配性较高。研究结果对实际的油田鱼骨井注采井网部署和参数优化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骨井 分支角度 油水运动特征 可视化物理模拟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气顶边水油藏油气协同开发下流体界面运移特征
4
作者 邓博 熊宇豪 +3 位作者 刘威 谷建伟 辛传奇 吕柄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107-7113,共7页
气顶边水油藏的开发,存在明显的油气水互侵现象,导致产量快速递减,开发难度增大。为了防止生产井过早停产,需明确流体界面运移特征,制定油气协同开发生产制度。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月东油田气顶边水油藏实际模型与机理模型,根... 气顶边水油藏的开发,存在明显的油气水互侵现象,导致产量快速递减,开发难度增大。为了防止生产井过早停产,需明确流体界面运移特征,制定油气协同开发生产制度。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月东油田气顶边水油藏实际模型与机理模型,根据气顶与边水作用能量强弱,将油气协同开发区域划分为边水控制区、气顶控制区和气顶边水联合控制区三类进行研究,综合评估气窜、水淹、油侵风险,明确油气、油水界面运移特征并形成运移速度图版。结果表明:随着开发的进行,气顶膨胀导致油气界面从油藏顶部向油井方向运移,边水侵入导致油水界面从油藏底部向油井与气井方向运移,油井存在气窜与水淹的风险,气井存在水淹与油侵的风险,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气顶下部和井间高部位,确定月东油田气顶边水油藏合理采气速度为6%~8%。基于实际与理论研究形成的成果认识为气顶边水油藏油气协同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顶边水油藏 油气协同开发 界面运移特征 合理采气速度 油藏数值模拟
下载PDF
塔里木油田超深井压恢曲线异常分析及解决对策
5
作者 苟柱银 刘毅石 +3 位作者 田新建 魏民 杨惠娟 汪茁 《油气井测试》 2024年第5期67-72,共6页
针对塔里木油田超深井压力恢复测试,受试井压力计下深限制及井筒内多相流体重力分异、油水界面变动影响,压力恢复曲线经常出现“局部压力下降”、“直线”等异变特征,影响储层渗流能力、污染状况、边界特征分析,难以对储层进行准确描述... 针对塔里木油田超深井压力恢复测试,受试井压力计下深限制及井筒内多相流体重力分异、油水界面变动影响,压力恢复曲线经常出现“局部压力下降”、“直线”等异变特征,影响储层渗流能力、污染状况、边界特征分析,难以对储层进行准确描述。XX1-3井在压力恢复测试中压力恢复曲线出现“直线”异常特征,严重影响了解释精度及对储层的认识;通过分析井筒内油水界面变化对压力恢复曲线形态的影响,计算液面降落速度,合理设计压力计下入深度及关井时间,使测点压力变化与产层中部压力变化趋势相一致,较好地消除了液面移动造成的压力恢复曲线中“直线”段异常特征,从第二次压恢测试曲线中可以看出,压恢有效压力数据时长占比98.53%,提高了试井资料解释精度,加深了对地层压力、渗流能力、污染状况、边界特征等认识。为超深井中含水较高的油井压力恢复测试提供可借鉴方案,为油气藏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油田 超深井 压力恢复试井 重力分异 油水界面移动 测点深度 关井时间 解释精度
下载PDF
安塞油田杏河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陈欢庆 朱玉双 +2 位作者 李庆印 王小孟 周银邦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5-300,共6页
目的通过沉积微相研究,为精细油藏描述中“相控建模”和后期数值模拟提供坚实的地质依据。方法运用地质、地球物理(测井)等方法,对安塞杏河区长6油层沉积体系进行了分析。结果首次建立了该区长6沉积相模式,细分出沉积微相,并阐述了各小... 目的通过沉积微相研究,为精细油藏描述中“相控建模”和后期数值模拟提供坚实的地质依据。方法运用地质、地球物理(测井)等方法,对安塞杏河区长6油层沉积体系进行了分析。结果首次建立了该区长6沉积相模式,细分出沉积微相,并阐述了各小层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特征;分析了长6油层油水运动规律及其与沉积微相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开发调整方案。结论该区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河道侧翼、分流间湾、水下天然堤和前缘席状砂等6种沉积微相,而且沉积微相与油水运动规律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6油层 沉积微相 三角洲前缘沉积 油水运动规律 安塞油田
下载PDF
夹层对底水油藏开发及剩余油分布影响研究 被引量:35
7
作者 薛永超 程林松 张继龙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1-106,共6页
砂岩底水油藏在中国储量丰富,底水油藏开发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底水锥进,而夹层对抑制底水锥进具有明显效果。由于夹层成因的复杂性,目前夹层研究尚没有统一模式。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从夹层分布面积、夹层厚度、夹层渗透率、夹层泥质含量等... 砂岩底水油藏在中国储量丰富,底水油藏开发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底水锥进,而夹层对抑制底水锥进具有明显效果。由于夹层成因的复杂性,目前夹层研究尚没有统一模式。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从夹层分布面积、夹层厚度、夹层渗透率、夹层泥质含量等参数,将夹层归纳为无夹层、渗滤型夹层、小范围不渗透夹层和大范围不渗透夹层4种模式。无夹层模式底水锥进速度快,大范围不渗透夹层模式底水完全被抑制,这两种夹层模式下的油气开发效果较差;渗滤型夹层底水被转化为次生边水和次生底水,小范围不渗透夹层底水转化为次生边水,这两种夹层模式开发效果较好。无夹层模式远离井筒周围分布大量剩余油,可以通过完善井网来提高动用程度;渗滤型夹层开发效果好,剩余油分布很少;小范围不渗透夹层底部形成"屋檐油",顶部形成"屋顶油",这种剩余油可作为后期挖潜的一个方向;大范围不渗透夹层上下邻层均可存在大量的剩余油,是油田开发后期挖潜的重点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油藏 底水油藏 夹层 油藏开发 油水运动 剩余油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非稳态油藏 被引量:52
8
作者 孙龙德 江同文 +2 位作者 徐汉林 单家增 练章贵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2-67,共6页
非稳态油藏是指在油气充注或调整过程之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油水界面、油气水处于动态非平衡状态下的油气富集体,其主要特征是在相互连通的储集体内出现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或油气水关系倒置等异常现象。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 非稳态油藏是指在油气充注或调整过程之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油水界面、油气水处于动态非平衡状态下的油气富集体,其主要特征是在相互连通的储集体内出现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或油气水关系倒置等异常现象。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为例,通过倾斜油水界面成因分析,认为现今东河砂岩油藏正处于油藏的调整充注期,油气富集具有明显的非稳态性,新构造运动是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的主要原因。在物理模拟的基础上提出了非稳态油藏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哈得逊油田的勘探开发实践,经过近3 a的滚动勘探开发,油田储量不断增长,目前已成为塔里木盆地乃至中国第1个探明储量超亿吨的大型海相砂岩油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稳态油藏 倾斜油气水界面 新构造运动 油藏调整 哈得逊油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采油速度对油水界面上升和底水锥进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学磊 李传亮 樊茹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3-585,共3页
底水锥进和油水界面上升是影响底水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为了研究采油速度对底水锥进和油藏界面上升速度的影响,文中采用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对油藏开发过程进行了研究。两种方法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采油速度越高,油井的见... 底水锥进和油水界面上升是影响底水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为了研究采油速度对底水锥进和油藏界面上升速度的影响,文中采用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对油藏开发过程进行了研究。两种方法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采油速度越高,油井的见水时间就越早,油水界面的上升速度就越快,油井的含水率上升就越快,油井产量的递减速度就越快。同时,井底附近的油水界面上升速度快于外边界处,因此,采油速度是影响油井产水的主要因素。在实际生产中,应选择合理的采油速度,既能满足油藏产能的要求,又要得到最大的采收率,旨在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油藏 采油速度 油水界面 上升速度 含水率
下载PDF
倾斜油水界面成因分析与非稳态成藏理论探索 被引量:21
10
作者 江同文 徐汉林 +1 位作者 练章贵 单家增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5,共5页
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所存在的倾斜幅度很大的油水界面的东河砂岩油藏为例,系统分析了倾斜油水界面油藏的成因,排除了水动力和毛细管压力两种引起油水界面倾斜的原因,通过精细的构造演化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认为新构造运动引起的... 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所存在的倾斜幅度很大的油水界面的东河砂岩油藏为例,系统分析了倾斜油水界面油藏的成因,排除了水动力和毛细管压力两种引起油水界面倾斜的原因,通过精细的构造演化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认为新构造运动引起的构造变动是东河砂岩油藏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的主要原因。该油藏现今正处于油藏的调整过程之中,油气富集具有明显的非稳态性,进而提出了非稳态成藏的理论构想,认为油气从生成到成藏到油气藏枯竭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将油气从生成到散失的全过程分为前油藏阶段、油藏阶段和后油藏阶段,3个阶段形成了不同的油气聚集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得逊油田 倾斜油水界面 新构造运动 非稳态成藏 物理模拟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引起油气藏破坏与再分配的地质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付广 付晓飞 +1 位作者 薛永超 杨勉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6期1-6,共6页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从地壳抬升剥蚀、断裂活动、地下水活动和天然气扩散四个方面对油气藏的破坏机理及实例进行了分析。认为:地壳抬升剥蚀和断裂活动是造成油气藏破坏的根本原因,其中地壳抬升和断至地表的开启断层可造成油气藏的严重破...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从地壳抬升剥蚀、断裂活动、地下水活动和天然气扩散四个方面对油气藏的破坏机理及实例进行了分析。认为:地壳抬升剥蚀和断裂活动是造成油气藏破坏的根本原因,其中地壳抬升和断至地表的开启断层可造成油气藏的严重破坏,未断至地表的开启断层虽不能造成油气藏的破坏,但却可以引起油气的再分配,使原生油气藏规模减小;地下水活动对油气藏的破坏应以地壳抬升剥蚀和断裂活动为前提条件,一方面地下水活动可直接冲刷油气藏使其发生破坏,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氧化和菌解作用使油气藏发生破坏;天然气扩散作用使气藏储量逐渐减小,以至估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地壳抬升 断裂活动 地下水活动 破坏机理
下载PDF
洪积扇油藏油水运动规律 被引量:3
12
作者 白振强 宋子齐 王清华 《断块油气田》 CAS 2005年第1期1-3,i001,共4页
据碎屑岩洪积扇各微相沉积基本特点,结合岩心、测井及产吸剖面等资料,深入探讨了洪积扇油藏各沉积微相与油水运动的关系,总结出了二者的一般规律。经研究发现,在诸多因素中,储层砂体的分布、发育,储层非均质性及高渗透网络分布对油水运... 据碎屑岩洪积扇各微相沉积基本特点,结合岩心、测井及产吸剖面等资料,深入探讨了洪积扇油藏各沉积微相与油水运动的关系,总结出了二者的一般规律。经研究发现,在诸多因素中,储层砂体的分布、发育,储层非均质性及高渗透网络分布对油水运动的影响与控制尤为重要。结合典型油藏实例分析,指出了洪积扇油藏初期布井和调整开发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积扇 油藏 油水运动 运动规律 沉积微相 碎屑岩油田
下载PDF
喜马拉雅运动对吐哈盆地油气藏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曾溅辉 左胜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2-384,共3页
吐哈盆地喜马拉雅运动强烈 ,对油气运移和聚集构成重要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1)产生构造挤压应力驱动煤成油的初次运移 ;(2 )改变油气二次运移的流体动力条件 ,从而影响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方式及聚集场所 ,因水动力场由压实水流向重... 吐哈盆地喜马拉雅运动强烈 ,对油气运移和聚集构成重要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1)产生构造挤压应力驱动煤成油的初次运移 ;(2 )改变油气二次运移的流体动力条件 ,从而影响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方式及聚集场所 ,因水动力场由压实水流向重力水流变化 ,使流体垂向连通性增加 ,油气发生穿层运移 ;(3)导致构造高位的油水界面、油气藏充满度下降 ,低部位的升高 ;(4)对古油藏进行调整和改造 ,使其遭受破坏或形成次生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运动 油气运移 油水界面 次生油气藏 吐哈盆地
下载PDF
天然水驱高含水油藏见水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丹 景佳骏 +2 位作者 李明林 李光帅 李健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B06期377-381,共5页
天然水驱油藏开发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含水上升快,而不同类型的天然水驱方式和隔夹层对抑制含水上升模式有不同的影响。受隔夹层位置和边底水的不同驱动机理影响,使得边底水复合砂岩油藏不同部位、不同阶段呈现出单一型或者复合型的见水规... 天然水驱油藏开发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含水上升快,而不同类型的天然水驱方式和隔夹层对抑制含水上升模式有不同的影响。受隔夹层位置和边底水的不同驱动机理影响,使得边底水复合砂岩油藏不同部位、不同阶段呈现出单一型或者复合型的见水规律,单一型的边水突进和底水锥进受隔夹层影响,在不同生产阶段转化为次生边水与次生底水油藏等复合模式。本文通过对隔夹层的精细刻画和油水运动规律的分析,建立了一套有效识别油井水淹模式的方法,可综合分析和评价天然水驱砂岩油藏的水驱推进过程。通过对剩余油分布模式进行分类刻画,综合调整方案实施后取得了显著的改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水驱 边底水 高含水 隔夹层 油水运动 见水规律 剩余油
下载PDF
巨厚层均质砂岩储集层渗流屏障特征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袁 周飞 +2 位作者 王伟伟 孙海航 焦翠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1-97,共7页
针对塔里木盆地塔中4油田CⅢ油藏储集层,以岩心、测井等资料为基础,对研究区泥质、钙质和钙泥质3类渗流屏障特征进行了表征,通过对不同类型渗流屏障的岩心观察、岩性物性分析、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和形成机理研究,建立了储集层内部不同类... 针对塔里木盆地塔中4油田CⅢ油藏储集层,以岩心、测井等资料为基础,对研究区泥质、钙质和钙泥质3类渗流屏障特征进行了表征,通过对不同类型渗流屏障的岩心观察、岩性物性分析、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和形成机理研究,建立了储集层内部不同类型渗流屏障的划分标准。以平行渗流屏障模式为地质模式基础,结合生产动态资料,根据不同渗流屏障对储集层流体渗流的影响,将研究区井间渗流屏障分为完全遮挡型、部分遮挡型和完全不遮挡型3种,并明确了渗流屏障在垂向上和平面上的分布规律。垂向上,不同层段的渗流屏障对流体渗流影响不同,上交互亚段和下交互亚段上部渗流屏障对流体渗流影响最大,而平面上研究区西北部渗流屏障最为发育。充分认识储集层渗流屏障特征、分布规律及其对流体渗流的影响,对油田剩余油的挖潜和采收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4油田 均质砂岩 储集层 渗流屏障 分布规律 油水运动
下载PDF
哈得4CⅢ油藏隔夹层控制倾斜油水界面成因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6
作者 练章贵 卞万江 +3 位作者 韩涛 劳斌斌 王开宇 曾江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7-182,共6页
哈得4CⅢ油藏为边底水海相砂岩油藏,存在高差近100 m的大幅度倾斜油水界面,其成藏机理和倾斜油水界面成因尚存争议。根据该油藏储集层、流体和隔夹层特征,建立相应的地质模型,通过调整隔夹层的数量、分布范围、毛细管压力、天窗数量等,... 哈得4CⅢ油藏为边底水海相砂岩油藏,存在高差近100 m的大幅度倾斜油水界面,其成藏机理和倾斜油水界面成因尚存争议。根据该油藏储集层、流体和隔夹层特征,建立相应的地质模型,通过调整隔夹层的数量、分布范围、毛细管压力、天窗数量等,模拟该油藏油气二次运移成藏过程。隔夹层数量及分布对倾斜油水界面的形成和油水分布有明显影响;隔夹层毛细管压力越大,油水界面倾斜幅度越大;隔夹层延伸长度越大,油水界面倾斜幅度越大;隔夹层天窗数量和位置不同,油藏成藏期末油水分布和油水界面也明显不同。该油藏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成因主要是隔夹层遮挡作用和成藏过程中油水重力分异作用,其次为构造运动和非稳态成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得4CⅢ油藏 隔夹层 倾斜油水界面 构造运动 非稳态成藏 剖面模型 毛细管压力 天窗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冻土区埋地输油管道周围土壤温度场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琪 马贵阳 付丽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25-29,共5页
在建立埋地输油管道周围土壤温度场的物理模型时,大多数人认为温度分布是关于管道中心对称的,因此只考虑对称的一侧,且都为二维计算,简化了很多方面,这是不精确的。结合横向、纵向建立了三维运算模型,使土壤温度场的模拟更接近现实,所... 在建立埋地输油管道周围土壤温度场的物理模型时,大多数人认为温度分布是关于管道中心对称的,因此只考虑对称的一侧,且都为二维计算,简化了很多方面,这是不精确的。结合横向、纵向建立了三维运算模型,使土壤温度场的模拟更接近现实,所以模拟的结果将会更加精确,对现实生产也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地输油管道 土壤温度场 水分迁移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双河油田砂砾油藏油水运动规律认识 被引量:5
18
作者 谢云龙 孙继伟 +3 位作者 秦先智 柏红霞 周强 孙建平 《河南石油》 1998年第4期28-31,58,共5页
从物质平衡原理出发,提出认识油水运动规律的基本方法,并结合双河油田北块Ⅳ1-3层系实际,绘出油水分布状况图,剖析油水运动规律及控制因素,为油田开发后期调整挖潜决策提供一定依据。
关键词 油田 砂砾岩 油藏 油水运动 油藏工程
下载PDF
基于PIV的油中水滴速度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阁 陈盈洁 《应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12-918,共7页
分析水击谐波场作用下乳化油液分散相液滴的微观运动特征,探讨分散相液滴聚集、分散的临界条件,以控制实现油水的有效分离,为深入研究水击谐波的油水分离方法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施加不同的激振力获取了相应的水击谐波场,利用PIV图像采... 分析水击谐波场作用下乳化油液分散相液滴的微观运动特征,探讨分散相液滴聚集、分散的临界条件,以控制实现油水的有效分离,为深入研究水击谐波的油水分离方法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施加不同的激振力获取了相应的水击谐波场,利用PIV图像采集系统对油水混合液在水击谐波场作用下水滴的微观运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施加6N^12N激振力作用下,在水击谐波流场中分散相液滴在波节18.2mm附近产生的聚集涡流以及在波腹68.2mm附近发散产生的涡流比较明显;分散相液滴随着施加激振力的减小,轴向速度幅值增加,在实验管道的自由平面其径向速度幅值相对较大,而在实验管道底部幅值较小;分散相液滴的平均运动速度随着激振力的减小而减小,但其径向速度幅值总体增加,所以较小激振力的水击谐波场有利于提高油水分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击谐波场 油水分离 分散相液滴 运动速度 粒子图像测速
下载PDF
吐哈盆地温米油田油水运动规律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论韬 孙思平 《吐哈油气》 2008年第2期112-116,共5页
吐哈盆地温米油田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油藏的油水运动制约着油田的开发效果。为了准确掌握油藏的油水运动规律,有效地控制地下油水运动,解决油田开发中由于平面及剖面开采的不均衡性所带来的各种矛盾,文章从油井的生产特征分析入手,应用... 吐哈盆地温米油田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油藏的油水运动制约着油田的开发效果。为了准确掌握油藏的油水运动规律,有效地控制地下油水运动,解决油田开发中由于平面及剖面开采的不均衡性所带来的各种矛盾,文章从油井的生产特征分析入手,应用数理统计、油藏工程、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油藏水线推进速度,油水分布特征及含水变化特点,提出控制地下油水运动的措施意见,提高油田的开发水平。研究认为,合理的注采井网是搞好开发的先决条件,井距越小,水线推进速度越快,反之,井距增大,水线推进速度减小;连通率越高,连通方向越多,水驱波及体积越大,开发效果越好。通过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温米油田 油水运动规律 水线推进速度 沉积微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