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Mechanical Compaction of Deepwater Shallow Sediments 被引量:2
1
作者 SUN Jin WU Shiguo +4 位作者 DENG Jingen LIN Hai ZHANG Hanyu WANG Jiliang GAO Jinwe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53-64,共12页
To study the compaction law and overpressure evolution in deepwater shallow sediments, a large-strain compaction model that considers material nonlinearity and moving boundary is formulated. The model considers the de... To study the compaction law and overpressure evolution in deepwater shallow sediments, a large-strain compaction model that considers material nonlinearity and moving boundary is formulated. The model considers the dependence of permeability and material properties on void ratio. The modified Cam-Clay model is selected as the constitutive relations of the sediments, and the deactivation/reactivation method is used to capture the moving top surface during the deposition process. A one-dimensional model is used to study the compaction law of the shallow sediments.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ttlement of the shallow sediments is large under their own weight during compaction. The void ratio decreases strictly with burial depth and decreases more quickly near the seafloor than in the deeper layers. The generation of abnormal pressure in the shallow flow sand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mpaction law of shallow sediments. The two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generation of overpressure in the sands are deposition rate and permeability of overlying clay sediments. Overpressure increases with an increase in deposition rate and a decrease in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overlying clay sediment. Moreover, an upper limit for the overpressure exists. A two-dimensional model is used to study the differential compaction of the shallow sediments. The pore pressure will still increase due to the inflow of the pore fluid from the neighboring clay sediment even though the deposition process is interrup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chanical COMPACTION DEEPwater SHALLOW sedimentS COMPACTION law SHALLOW water flow OVERPRESSURE evolution
下载PDF
海滩冲流带水沙运动综述
2
作者 潘毅 陈自怡 +2 位作者 刘烨 朱芳芳 匡翠萍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0-927,共8页
简述了冲流带水沙运动的基本特征,综述了入渗或出渗、段波紊动、泥沙平流、沉降或冲刷延后以及沿岸流、波浪-冲流相互作用和波群作用对冲流带水沙运动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冲流带水沙运动物理实验的实现方式以及物理实验中冲流带... 简述了冲流带水沙运动的基本特征,综述了入渗或出渗、段波紊动、泥沙平流、沉降或冲刷延后以及沿岸流、波浪-冲流相互作用和波群作用对冲流带水沙运动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冲流带水沙运动物理实验的实现方式以及物理实验中冲流带泥沙运动观测技术的最新进展,论述了用于冲流带水沙运动研究的2类数学模型,并讨论了各自的优缺点。最后,探讨了现有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并给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流带 水沙运动 海岸泥沙
下载PDF
引水式水电站进水口水沙运动特性试验研究
3
作者 谭海涛 张杨 +1 位作者 李金轩 刘昉 《海河水利》 2024年第7期68-72,85,共6页
为探究引水式水电站进水口的水沙运动特性,以某大型引水式水电站为例开展模型试验研究,分析了纵断面流速分布和河床泥沙冲淤分布,重点对比了不同工况下口门断面的流速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来流量较小时,河道内横向流速分布较均匀,距离进... 为探究引水式水电站进水口的水沙运动特性,以某大型引水式水电站为例开展模型试验研究,分析了纵断面流速分布和河床泥沙冲淤分布,重点对比了不同工况下口门断面的流速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来流量较小时,河道内横向流速分布较均匀,距离进水口越远的纵断面纵向流速下降速度越快,来流量较大时则相反;来流量越小,口门断面水流流速分布越均匀相似;水位越低,口门断面流速峰值位置越靠近下游;拦沙坎前泥沙淤积位置与口门断面流速峰值位置一致,越过拦沙坎的泥沙会被水流挟带至进水口上游侧平台前;在实际工程中,河道地形会对进水口区域水沙运动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本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水式水电站 进水口 水沙运动特性 物理模型试验
下载PDF
防潮闸启闭影响下的河口水流泥沙运动状态研究
4
作者 李大鸣 丁然 +2 位作者 张星瑞 李彦卿 魏军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41,共12页
为研究防潮闸启闭与跨水工程建设对河口地区水流泥沙运动状态的影响,以河口近闸跨水工程为背景,建立了以Godunov格式有限体积法为基础的二维浅水流动数学模型和基于固液二相流理论的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并以实测资料进行必要验证,结... 为研究防潮闸启闭与跨水工程建设对河口地区水流泥沙运动状态的影响,以河口近闸跨水工程为背景,建立了以Godunov格式有限体积法为基础的二维浅水流动数学模型和基于固液二相流理论的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并以实测资料进行必要验证,结果较为吻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永定新河河口区域二维水沙数值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滨海新区Z4线一期跨河工程段的水沙分析,并对工程建设后永定新河河口水流泥沙运动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报。结果表明永定新河河口二维全沙模型较为可靠,可为河口近闸跨水工程的相关分析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近闸跨水工程 防潮闸 有限体积法 永定新河 水流泥沙运动
下载PDF
山区多沙河流漂石河段洲滩发育特征试验研究
5
作者 叶晨 王协康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2-109,共8页
山区多沙河流漂石河段受水沙条件影响,洲滩发育丰富,改变了漂石河段的水沙运动规律及洲滩演变特征。基于野外调查与室内物理模型试验,探讨了漂石对多沙河段水动力特征及洲滩发育过程的影响。通过都江堰市岷江支流白沙河与龙溪河的野外调... 山区多沙河流漂石河段受水沙条件影响,洲滩发育丰富,改变了漂石河段的水沙运动规律及洲滩演变特征。基于野外调查与室内物理模型试验,探讨了漂石对多沙河段水动力特征及洲滩发育过程的影响。通过都江堰市岷江支流白沙河与龙溪河的野外调查,分析了典型漂石河段床沙组成及漂石河床形态特征。由于山区河流暴雨洪水及挟带的泥沙及河道地形多变等因素,大量上游来沙在漂石河段落淤,河床内洲滩大量发育。通过系列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分析不同泥沙补给条件下漂石河床的洲滩形成过程及河床形态变化与水位响应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暴雨山洪产生丰富的泥沙补给,导致白沙河与龙溪河的粗颗粒平均粒径增大,由于大量漂石的存在,形成漂石河段。漂石河段水力要素多变,河床形态剧烈调整。当上游泥沙补给时,受漂石周围水流变化影响,漂石河床局部以横向带状溯源淤积为主,下游段两侧淤积突出,极易形成漂石洲滩,从而增大局部河床比降,减缓河道下切。上游来沙不均匀过程显著改变了漂石河床局部水位及泥沙淤积规模。因此,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物理模型试验,揭示了水沙条件下的漂石河床形态变化特征,山区河流上游来沙与漂石共同影响洲滩发育过程,表明漂石对山区多沙河流的水沙运动产生了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多沙河流 水沙运动 漂石洲滩 河床演变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数值模拟研究
6
作者 朱友恒 《能源与环保》 2023年第5期1-6,共6页
为解决邵寨煤矿2号、5号煤层重复采动面临的覆岩破断及两带发育高度问题,以及研究此情形下导水裂隙带演化规律,运用数值模拟计算方法,采用3DEC数值模拟软件,通过对近距离煤层条件下工作面的回采进行模拟实验,获得导水裂隙带的演化趋势,... 为解决邵寨煤矿2号、5号煤层重复采动面临的覆岩破断及两带发育高度问题,以及研究此情形下导水裂隙带演化规律,运用数值模拟计算方法,采用3DEC数值模拟软件,通过对近距离煤层条件下工作面的回采进行模拟实验,获得导水裂隙带的演化趋势,以及工作面回采结束后的两带最终发育高度。模拟结果表明,导水裂隙带高度沿工作面倾向是从零开始逐渐增加的,最终当工作面回采360 m时,导水裂隙带高度增加至100 m,而走向导水裂隙带初始为煤2层采动造成的高度为78 m,随着煤5层的回采导水裂隙带高度保持不变,当工作面回采至220~260 m时向上延伸至100 m,随后继续保持稳定,导水裂隙带最终发育高度为100 m,贯穿了延安组岩层达到安定组岩层但并未到达洛河组含水层,可以保障井下的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开采 数值模拟 导水裂隙带 覆岩移动规律
下载PDF
充填料浆沉降规律研究及输送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26
7
作者 张钦礼 谢盛青 +1 位作者 郑晶晶 王新民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5-109,133,共6页
通过分析充填料浆在管道自流输送系统中的运动形式与充填骨料固体颗粒的沉降规律,得知充填料浆能否稳定地输送到采空区跟输送速度及水平管道的长度有关。结合孙村煤矿的煤矸石似膏体充填料浆的特点,利用Fluent流体分析软件对料浆的管道... 通过分析充填料浆在管道自流输送系统中的运动形式与充填骨料固体颗粒的沉降规律,得知充填料浆能否稳定地输送到采空区跟输送速度及水平管道的长度有关。结合孙村煤矿的煤矸石似膏体充填料浆的特点,利用Fluent流体分析软件对料浆的管道输送过程进行了模拟,并从理论上分析了以煤矸石作为主要骨料的似膏体利用管道自流输送的可行性。模拟分析表明,料浆的自流压差能够克服在管道自流输送过程中的沿程阻力损失,并且在3.82m/s的水平管道输送速度下,料浆垂直脉动速度分量38.3cm/s大于煤矸石的干涉沉降速度0.99cm/s,因此,似膏体能够自流输送到采空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料浆 运动形式 沉降规律 堵管 可行性
下载PDF
黄河上游干流水库调节水沙对宁蒙河道的影响 被引量:71
8
作者 申冠卿 张原锋 +1 位作者 侯素珍 尚红霞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7-75,共9页
黄河上游干流大型水库投入运用后,在带来了巨大的发电、防洪、灌溉和防凌效益的同时,也给枢纽下游冲积性河道的演变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本文主要对水库运用前后黄河上游宁蒙河道水沙条件的变化和河道冲淤演变进行分析研究,给出了头... 黄河上游干流大型水库投入运用后,在带来了巨大的发电、防洪、灌溉和防凌效益的同时,也给枢纽下游冲积性河道的演变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本文主要对水库运用前后黄河上游宁蒙河道水沙条件的变化和河道冲淤演变进行分析研究,给出了头道拐站输沙能力与流量间的量化关系。在分析泥沙输移规律和宁蒙河道淤积成因的基础上,计算了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调节水沙对宁蒙河道的影响。初步计算分析了内蒙河道维持目前过洪现状及恢复到2 000m3/s平滩流量条件下所需要的水量。该研究对西线调水和水库运用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流水库 调节水沙 宁蒙河道 输沙规律
下载PDF
黄河泥沙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4
9
作者 江恩慧 王远见 +1 位作者 张原锋 曹永涛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4-31,共8页
黄河泥沙问题是治黄的根本问题。一代又一代泥沙科研人员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直接应用或指导了治黄工程实践,也为泥沙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近10 a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治黄工作... 黄河泥沙问题是治黄的根本问题。一代又一代泥沙科研人员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直接应用或指导了治黄工程实践,也为泥沙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近10 a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治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黄河泥沙研究迈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理论研究和定量化成果明显增多。从多沙河流泥沙运动基本规律与基础理论研究、河床演变与河道整治、黄河水沙调控技术、泥沙资源利用等方面简要介绍了黄河泥沙研究的新进展,以期在回顾过往成绩的同时,给未来黄河泥沙研究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运动 水沙变化 河床演变 河道整治 水沙调控 泥沙资源利用 泥沙 黄河
下载PDF
基于Godunov格式的流域地表径流二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20
10
作者 张大伟 权锦 +1 位作者 马建明 向立云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87-794,802,共9页
采用完整二维浅水方程组模拟地表径流运动时会遇到干湿转化处理的难题,为解决该问题,本文采用坡面流为均匀覆盖流域地表的片状薄层水流的概念开发完成了一套新的基于Godunov格式的地表径流二维水动力模型。模型中,采用三角形网格离散计... 采用完整二维浅水方程组模拟地表径流运动时会遇到干湿转化处理的难题,为解决该问题,本文采用坡面流为均匀覆盖流域地表的片状薄层水流的概念开发完成了一套新的基于Godunov格式的地表径流二维水动力模型。模型中,采用三角形网格离散计算区域,修正的Roe格式计算界面通量,底坡项直接积分求解,对高度非线性的摩阻项进行半隐式处理。本模型的最大优势是干湿处理变得异常简洁,单元水面和地形均无需任何特殊处理。通过4个经典算例验证了该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度和稳定性。最后将模型用于解家湾流域S曲线的计算和实测场次降雨径流过程的模拟,所得计算结果合理、可靠,表明本文模型具备模拟流域地表径流运动的能力,可为小流域汇流计算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径流 二维数值模拟 浅水方程 非结构网格 Godunov格式
下载PDF
波、流共同作用下的泥沙起动 被引量:24
11
作者 曹祖德 孔令双 焦桂英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3-119,共7页
对波、流共存时的床面剪切力及摩阻系数等作了探讨,根据泥沙起动试验,建立了泥沙起动Shields曲线,导出了波、流共同作用下层流和紊流时的泥沙起动公式和起动波高、起动水深。
关键词 泥沙起动试验 床面剪切力 摩阻系数 边界层
下载PDF
基于水库-河道耦合关系的水库水沙联合调度模型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3
12
作者 谈广鸣 郜国明 +1 位作者 王远见 李新杰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95-802,共8页
为使多沙河流水库既能实现防洪、发电和生态等综合效益,同时又能兼顾下游河道维持一定过流能力的目标,运用动态规划方法构建了基于水库-河道耦合关系的水库多目标优化调度数学模型,集成了水库减淤效益、发电效益、下游河道河床演变3个... 为使多沙河流水库既能实现防洪、发电和生态等综合效益,同时又能兼顾下游河道维持一定过流能力的目标,运用动态规划方法构建了基于水库-河道耦合关系的水库多目标优化调度数学模型,集成了水库减淤效益、发电效益、下游河道河床演变3个计算子模块。其中下游河道河床演变计算子模块是整个数学模型的核心模块,它的年度计算结果既作为水库调度寻优的判别条件,又通过实时反馈更新了下一年度水库优化调度计算的边界条件。将该模型应用到黄河小浪底水库水沙联合调度的研究中,结果表明,在维持下游河道4000 m3/s左右的中水河槽的基础上,构建的模型能充分权衡下游防洪、库区减淤、电站发电之间的关系,实现了水库综合效益的优化。该结论为研究多沙河流水库水沙联合优化调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调控 优化调度 耦合模型 泥沙运动 多目标决策
下载PDF
沉水植被降低水体浊度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庞翠超 吴时强 +1 位作者 赖锡军 武迪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98-504,共7页
水体浊度的变化影响着水生态系统的健康,而沉水植被对降低水体浊度具有显著效果.为明确沉水植物对泥沙的作用机理,以苦草为试验用草,开展室内水槽试验.结果表明,苦草斑块降低了水流的输沙能力,根据试验资料估算,斑块区水流的输沙能力仅... 水体浊度的变化影响着水生态系统的健康,而沉水植被对降低水体浊度具有显著效果.为明确沉水植物对泥沙的作用机理,以苦草为试验用草,开展室内水槽试验.结果表明,苦草斑块降低了水流的输沙能力,根据试验资料估算,斑块区水流的输沙能力仅约为无草时的10%.利用象限分析法分析了实测的紊动流场,解释了植物对泥沙作用的物理过程.在苦草斑块区,植物冠顶以下区域(相对高度小于1.00)为下扫流态,紊动漩涡形成的下扫流将泥沙带入水底,而近底层的喷射流抵消了下扫流的能量,抑制下扫流对泥沙的冲击起动,并使下扫流挟带的泥沙顺利淤积;在植物冠顶以上区域除高密度(172株m2)工况为下扫流态外,中、低密度(86、43株m2)工况均为喷射流态,不利于泥沙沉降.由于泥沙主要存在于下层水体,因此沉水植被有利于减小水体浊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被 水流运动 泥沙输移 浊度
下载PDF
水动力作用对污染物在河流水沙两相中分配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4
作者 肖洋 成浩科 +1 位作者 唐洪武 李志伟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80-488,共9页
通过总结近年来有关水动力作用对河流中泥沙吸附/释放重金属、磷等污染物影响研究成果,分析了水流紊动强度和流速对污染物在河流水沙两相中分配的影响规律。当水流紊动强度较低时,泥沙主要以床沙形式存在,泥沙对污染物的吸附/释放速率... 通过总结近年来有关水动力作用对河流中泥沙吸附/释放重金属、磷等污染物影响研究成果,分析了水流紊动强度和流速对污染物在河流水沙两相中分配的影响规律。当水流紊动强度较低时,泥沙主要以床沙形式存在,泥沙对污染物的吸附/释放速率和强度较低;随着紊动强度增大,水沙界面切应力随之增大并促使泥沙悬浮,污染物与悬浮泥沙颗粒接触面积增大,使得泥沙对污染物的吸附/释放速率和强度显著增加。流速对污染物在水沙两相间分配的影响较为复杂。泥沙静止时,流速的增大会减小边界层厚度,增大水体溶解氧含量、氧化还原电位等参数,并使污染物在水体里的扩散由分子扩散转变为以紊动扩散为主,增强污染物在水-沙界面的交换通量,对污染物在水沙两相间的分配产生影响;随着流速进一步增大,床沙逐渐起动、悬浮,此时除上述因素外,泥沙运动状态、悬浮颗粒间碰撞强度、悬浮物的絮凝等均会对泥沙吸附/释放污染物产生影响,由于影响因素较多,作用机制复杂,目前关于泥沙运动对污染物在水沙两相间分配的影响所得结论仍存在分歧。相应的机理研究及数学模型的建立均做了较大简化。综观当前的研究成果,水沙运动及其化学生物过程等对污染物在河流水沙两相中的分配作用机理和耗氧有机物、有毒有机物等污染物与泥沙的作用机理是这一领域的未来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作用 水流紊动强度 流速 泥沙运动 污染物迁移转化
下载PDF
弯曲型河道挟沙水流运动规律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5
作者 张耀先 焦爱萍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3-58,共6页
弯道水流 (包括挟沙水流 )运动规律的研究 ,在水利工程学的许多领域中 ,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着重对弯道水流水面横比降、横向环流、纵向垂线平均流速分布规律及弯道输沙特性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分析 ,以便为生产科研方面服务。
关键词 弯曲型河道 挟沙水流 运动规律 水利工程学
下载PDF
南汇东滩对长江口与杭州湾泥沙交换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孔俊 叶荣辉 +1 位作者 薛晓晓 周岩 《水道港口》 2009年第2期77-81,共5页
南汇东滩位于长江口与杭州湾的交汇处,是长江口与杭州湾水沙交换的重要通道,文章结合水动力特征指出南汇东滩是长江口外一个特殊的潮流动能减弱区,潮滩南北两侧潮流动能相对较强,涨落潮时过境泥沙易于落淤。根据长江口外的盐淡水混合类... 南汇东滩位于长江口与杭州湾的交汇处,是长江口与杭州湾水沙交换的重要通道,文章结合水动力特征指出南汇东滩是长江口外一个特殊的潮流动能减弱区,潮滩南北两侧潮流动能相对较强,涨落潮时过境泥沙易于落淤。根据长江口外的盐淡水混合类型分布及实测泥沙粒径组成指出风浪天气下南汇东滩是南槽淤积泥沙的主要物质来源,部分泥沙经南槽出海后随涨潮流进入杭州湾,大风天气下南汇东滩与杭州湾北岸地形演变成相反趋势,进一步证明南汇东滩是长江口与杭州湾泥沙交换的中转站。文章最后结合Lagrange质点运动轨迹分析了边滩不同区域质点的运动趋势,发现潮滩南北两侧质点运动趋势相反,提出边滩泥沙运动分界点的位置。研究表明南汇东滩特殊的动力机制对长江口与杭州湾北岸的岸滩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动力 水沙交换 质点运动
下载PDF
多沙水库水沙联合调度模型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包为民 万新宇 荆艳东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1-105,共5页
运用异重流总流微分模型预测水库坝址泥沙运动过程,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结合水库入库洪水过程,进行旨在水库排沙比最大的水沙联合调度研究,最后给出实例。
关键词 河流泥沙工程学 异重流 总流 微分模型 泥沙运动 水沙调度
下载PDF
近年来长江河口北支水沙特性与河槽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冯凌旋 李九发 +2 位作者 戴志军 闫虹 赵建春 《海洋学研究》 2009年第3期40-47,共8页
根据崇头、青龙港、三条港和连兴港1950-2001年潮汐潮流观测资料和2005年6~7月的大、中、小潮及2007年5月5~10日沿北支河槽进行的两个连续潮周期水、沙、盐的现场观测数据并结合参考2005年的实测地形图。通过对长时间序列(1950-2001... 根据崇头、青龙港、三条港和连兴港1950-2001年潮汐潮流观测资料和2005年6~7月的大、中、小潮及2007年5月5~10日沿北支河槽进行的两个连续潮周期水、沙、盐的现场观测数据并结合参考2005年的实测地形图。通过对长时间序列(1950-2001年)的分流比、年均流量、潮位、潮历时等数据的整理分析并与近期(1998~2005年)的水文特征值比较,发现随着北支分流量逐渐减少,河槽内强烈的潮波已成为影响北支河槽不稳定的主要因素;青龙港近年来(1998-2005年)平均高、低潮位出现增高,比多年(1950~2001年)平均高、低潮位分别高出15和17cm,是北支河床近年来持续性淤浅的体现;大潮期间北支河槽涨潮含沙量无论量值还是扩散强度均大于落潮,明显表现出河口涨潮槽具有的泥沙运动规律。自2001年以来除少数年份的小潮汛外,均表现出明显的涨潮优势,其中2002年3月大潮的潮量优势流仅为9.42%,显示出涨潮优势十分明显,说明北支河槽近几年来正朝着衰退的过程发展;2005年北支河槽-2、-4和-6m等深线均呈喇叭状,闭合端指向上游,符合涨潮槽的几何形态;再从河槽类型系数(λ)看,大潮期间入值均大于1,最大值为31.1,涨潮槽特征显著;而洪季中、小湖各测站入值均小于1,最小值为0.0003,A、B两测站在大潮时入值均大于1,而小潮时又都小于1,显示北支河槽虽主要表现为涨潮槽的特征,但洪季受径流和潮汛影响,其涨潮槽特性不稳定。总体而言,目前北支河槽为一条不稳定的废弃型涨潮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特性 泥沙运动 河槽类型 长江口北支
下载PDF
滨海盐渍土脱盐动态规律及其效果评价——野外灌水脱盐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34
19
作者 尹建道 姜志林 +2 位作者 曹斌 杨勇 生原喜久雄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5-18,共4页
通过野外大型土柱脱盐实验以及淋洗前后土壤盐分、离子组成的对比分析 ,探讨了滨海盐渍土水盐运移的动态规律 ,提出了淋洗定额的参考数值 ,并对脱盐效果进行了检验与评价。结果表明 :随灌水量的增加 ,土壤上层脱盐迅速 ,中、下层在盐峰... 通过野外大型土柱脱盐实验以及淋洗前后土壤盐分、离子组成的对比分析 ,探讨了滨海盐渍土水盐运移的动态规律 ,提出了淋洗定额的参考数值 ,并对脱盐效果进行了检验与评价。结果表明 :随灌水量的增加 ,土壤上层脱盐迅速 ,中、下层在盐峰过后才能进行脱盐阶段 ,盐峰的形成、下移与消失过程体现了土壤盐分自上而下逐层传递的动态特征 ;土层越深 ,盐峰下移速度越慢 ,持续期越长 ,脱盐难度则越大 ;阳离子易于溶脱的顺序是Mg2 +>Na+>Ca2 +>K+,阴离子为Cl- >SO2 - 4 >HCO- 3 ,HCO- 3 含量未减 ,反增加了 1 1 1 .8%~ 1 42 .7% ,pH升高 ,土壤肥力水平有所下降。因此 ,脱盐后的土壤培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实验 滨海盐渍土 水盐运动 土壤改良 脱盐规律 野外实验 灌水洗盐
下载PDF
松花江哈尔滨河段水沙运动数学模型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丁昌春 张磊 +1 位作者 郑广智 关见朝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7-165,共9页
为了研究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河段在不同来水来沙条件下的水动力特征及河床冲淤变化规律,分析下游大顶子山水库对河段河势变化的影响问题,本文构建了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段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利用数学模拟方法,针对大顶子山水库不同坝前水... 为了研究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河段在不同来水来沙条件下的水动力特征及河床冲淤变化规律,分析下游大顶子山水库对河段河势变化的影响问题,本文构建了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段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利用数学模拟方法,针对大顶子山水库不同坝前水位、不同来水流量条件开展了定床和动床计算。结果表明:(1)当来水流量小于2 000 m^(3)/s时,江水归槽,河段内流速多在1.20 m/s以下;当来水流量增大至4 000 m^(3)/s时,主槽内大部流速逐渐增大至1.0~1.6 m/s左右;(2)相同来流量条件下,大顶子山水库坝前水位越低,研究河段进出口的水位差更大,这与水库坝前水位低时水库回水范围小有关;(3)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段河势总体稳定,河道主槽冲淤变化不大,其中滩岛迎流位置多有冲刷,岛尾略有淤积,局部深点有淤平趋势,主槽内冲淤厚度多在1m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花江哈尔滨河段 水沙数学模型 水沙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