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mtDNA COⅠ基因序列鉴定我国烟粉虱的生物型 被引量:209
1
作者 罗晨 姚远 +3 位作者 王戎疆 阎凤鸣 胡敦孝 张芝利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59-763,共5页
利用mtDNACOⅠ基因片段作标记 ,采用序列分析的方法 ,从分子生态学的角度研究了近年来在我国暴发危害的烟粉虱Bemisiatabaci 5个种群 (北京一品红种群 ,广州甘蓝种群 ,西安一品红种群 ,北京西红柿种群和新疆吐鲁番棉花种群 )的生物型。... 利用mtDNACOⅠ基因片段作标记 ,采用序列分析的方法 ,从分子生态学的角度研究了近年来在我国暴发危害的烟粉虱Bemisiatabaci 5个种群 (北京一品红种群 ,广州甘蓝种群 ,西安一品红种群 ,北京西红柿种群和新疆吐鲁番棉花种群 )的生物型。在 5个种群的基因片段上 ,截取与Texas B型相应的 72 0bp的序列分析 ,结果表明所测序列中只有 2个碱基与Texas B型不同 ,序列相似性为 99 7% ;在西安一品红种群和新疆吐鲁番棉花种群的原序列中截取与Arizona B型序列相应的4 2 3bp片段 ,分析表明这两个种群与AZB3型属于同一个单倍型。因此 ,我国烟粉虱 5个实验种群的生物型与Texas B型和Arizona B型种群为同一生物型“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dna coⅰ基因序列 鉴定 烟粉虱 生物型
下载PDF
基于mtDNA COⅠ基因的十种长小蠹分子系统进化研究(鞘翅目:长小蠹科)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银竹 余道坚 +3 位作者 张润杰 徐浪 陈志粦 焦懿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7-463,共7页
全世界记录的长小蠹(鞘翅目:长小蠹科)有1500余种,其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分子基因信息探讨长小蠹科昆虫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测定了中对长小蠹Euplatypus parallelus(Fabricius)、希氏长小蠹E.hintziSchaufuss、散对... 全世界记录的长小蠹(鞘翅目:长小蠹科)有1500余种,其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分子基因信息探讨长小蠹科昆虫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测定了中对长小蠹Euplatypus parallelus(Fabricius)、希氏长小蠹E.hintziSchaufuss、散对长小蠹E.solutusSchedl、杯长小蠹Dinoplatypus cupulatus Chapuis、小杯长小蠹D.cupulatulusSchedl、芦苇黄截尾长小蠹D.calamusBlandford、五棘长小蠹Diapus quinquespinatusChapuis、锥长小蠹Treptoplatypus solidusWalk、栎长小蠹Platypus quercivorusMurayama和东亚长小蠹P.lewisiBlandford等长小蠹科5属10种mtDNA COⅠ基因部分序列(549bp);采用MEGA3.1分析了序列组成及遗传距离,应用PAUP4.0分别构建了长小蠹NJ,MP和ML等3种分子系统树,同时结合长小蠹的形态分类,探讨10种长小蠹及其所在属的系统进化。结果表明:长小蠹科昆虫在碱基使用频率上有很大的偏向性;长小蠹科与外群小蠹科松瘤小蠹Orthotomicus erosusWollaston之间的遗传距离(0.288~0.338)远大于科内种间距离(0~0.226);Diapus属分化最早,Euplatypus属独成一支,Treptohlatypus,Dinoplatypus和Platypus3属分化为一支。长小蠹科分子系统进化研究结果与Wood(1993)新修订的分类系统基本一致,说明长小蠹科的分类系统更趋于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小蠹科 mtdna coⅰ 系统进化 遗传距离 分化
下载PDF
不同地理种群的亚洲小车蝗mtDNA COⅠ基因序列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11
3
作者 高书晶 李东伟 +2 位作者 刘爱萍 闫志坚 徐林波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46-851,共6页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是北方草原重要的经济害虫,应用PCR直接测序法对7个不同地理种群的亚洲小车蝗共32个个体的mtDNA COⅠ基因中一段473 bp的序列进行测序。通过比较其同源性,计算核苷酸组成,并用槌角蝗科的宽须蚁蝗(Myrmele...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是北方草原重要的经济害虫,应用PCR直接测序法对7个不同地理种群的亚洲小车蝗共32个个体的mtDNA COⅠ基因中一段473 bp的序列进行测序。通过比较其同源性,计算核苷酸组成,并用槌角蝗科的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和斑腿蝗科的鼓翅皱膝蝗(Angaracris barabensis)作外群构建NJ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在获得的亚洲小车蝗473 bp的序列中,A+T约占71.7%,其中29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约占所测核苷酸的6.3%)。就每个氨基酸密码子来看,第3位点的A+T含量最高。由NJ树显示,亚洲小车蝗mtDNA COⅠ序列不同单倍型之间有一定的分歧,形成不同的簇类关系,其分枝与地理分布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但总体上看,这种簇类关系基本上呈平行分布,没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小车蝗 地理种群 mtdna coⅰ基因 遗传关系
下载PDF
基于mtDNA CO Ⅰ和mtDNA CO Ⅱ分子标记的贵州省茶棍蓟马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罗林丽 孟泽洪 +4 位作者 李帅 赵兴丽 周罗娜 贺圣凌 周玉锋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684-1692,共9页
【目的】研究贵州省茶棍蓟马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为掌握贵州省茶棍蓟马的遗传动态和扩散规律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省11个不同地理区域的茶棍蓟马种群mtDNA CO Ⅰ和mtDNA CO Ⅱ基因序列为靶标,利用MEGA 6.... 【目的】研究贵州省茶棍蓟马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为掌握贵州省茶棍蓟马的遗传动态和扩散规律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省11个不同地理区域的茶棍蓟马种群mtDNA CO Ⅰ和mtDNA CO Ⅱ基因序列为靶标,利用MEGA 6.0、DnaSP 5.10、Arlequin 3.5.2.2和Network 2.0等软件对种群遗传分化、基因流水平、分子变异及种群遗传多样性等进行分析。【结果】基于mtDNA CO Ⅰ和mtDNA CO Ⅱ基因分析时,分别检测到11种和9种单倍型,各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多样度(Hd)较高,分别为0.609和0.633;总体遗传固定指数(FST)分别为0.11902和0.09052,基因流(Nm)分别为2.00和2.51,表明贵州省茶棍蓟马各地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水平较高,种群间遗传分化较小。mtDNA CO Ⅰ和mtDNA CO Ⅱ基因序列的单倍型网状树分析均无明显分支;种群间的分子变异(AMOVA)分析结果表明,茶棍蓟马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总群体的中性检验Fu’s Fs不显著(P>0.05),且错配分布曲线呈现多峰,说明贵州省茶棍蓟马种群在较近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未经历明显的种群扩张,或处于临界状态。【结论】贵州省茶棍蓟马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虽然尚未形成明显的种群扩张,但可能已处于临界状态,应积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力争将茶棍蓟马种群数量控制在危害水平以下,以保证贵州省茶产业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棍蓟马 mtdna coⅰ基因 mtdna COⅡ基因 地理种群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成都地区四种食尸性蝇类mtDNA中COⅠ基因序列检测 被引量:13
5
作者 蔡继峰 刘敏 +7 位作者 应斌武 董建国 邓振华 陶涛 潘洪富 张红霞 闫红涛 廖志钢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1-106,共6页
通过检测食尸性苍蝇线粒体DNA(mtDNA)上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 (COⅠ )中 2 78bp基因序列 ,鉴定食尸性苍蝇的种类 ,解决依据形态学方法不能鉴定苍蝇卵的种类、很难鉴定幼虫种类的难题 ,作为法医鉴别食尸性苍蝇及其幼虫、卵种类依据。随... 通过检测食尸性苍蝇线粒体DNA(mtDNA)上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 (COⅠ )中 2 78bp基因序列 ,鉴定食尸性苍蝇的种类 ,解决依据形态学方法不能鉴定苍蝇卵的种类、很难鉴定幼虫种类的难题 ,作为法医鉴别食尸性苍蝇及其幼虫、卵种类依据。随机采集放置在成都地区室外草地兔尸体上的 4种 15个食尸性苍蝇。利用改进的小型昆虫DNA匀浆方法提取上述苍蝇mtDNA ;通过Perkin Elmer 96 0 0扩增仪进行PCR扩增 ;聚丙烯酰胺非变性凝胶连续缓冲体系垂直电泳和银染显色技术进行扩增结果检测 ;PCR胶回收试剂盒纯化 ;ABI 377测序仪测序 ;MEGA2 1软件包进行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在双翅目食尸性苍蝇的种内进化分歧均数小于 1% ,种间进化分歧均数大于 7%。mtDNA上COⅠ序列分析能有效地对主要的食尸性苍蝇进行种类鉴定。该检测方法快速、简便和精确 ,能作为法医鉴别食尸性苍蝇种类的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市 食尸性蝇类 mtdna coⅰ基因 序列分析 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 法医鉴定学
下载PDF
嗜尸性苍蝇mtDNA中COⅠ和COⅡ基因序列检测及法医学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蔡继峰 廖玍 +7 位作者 刘敏 应斌武 张林 陶涛 邓振华 潘洪富 邓建强 廖志钢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3-396,共4页
目的 利用线粒体DNA(m t DNA)上细胞色素氧化酶辅酶 和 (CO 、CO )中2 78bp和6 35 bp基因序列对嗜尸性苍蝇及其幼虫、卵进行种属鉴定。方法 随机采集放置在呼和浩特地区室外草地兔尸体和甘肃敦煌戈壁滩猪尸体上的嗜尸性苍蝇、幼虫、... 目的 利用线粒体DNA(m t DNA)上细胞色素氧化酶辅酶 和 (CO 、CO )中2 78bp和6 35 bp基因序列对嗜尸性苍蝇及其幼虫、卵进行种属鉴定。方法 随机采集放置在呼和浩特地区室外草地兔尸体和甘肃敦煌戈壁滩猪尸体上的嗜尸性苍蝇、幼虫、苍蝇腹中的卵,提取苍蝇m t DNA进行PCR扩增;并进行扩增结果检测;PCR胶回收纯化、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上述嗜尸性苍蝇mt DNA上CO 和(或) CO 基因序列在双翅目嗜尸性苍蝇的种内基因差异均数小于1% ,种间差异均数大于3% ,成虫与幼虫、卵之间几乎没有明显差异,表明在嗜尸性苍蝇种内和种间序列差异均数百分比范围内无重叠,并由此根据CO 和(或) CO 序列差异判断两个个体是否同种。结论 mt DNA上CO 和(或) CO 序列分析均能有效地对嗜尸性苍蝇及其幼虫、卵进行种属鉴定,CO +CO 和CO 的检验效能要高于CO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尸性苍蝇 mtdna coⅰ CoⅡ 基因序列 法医学 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氧化酶辅酶 细胞色素氧化酶辅酶Ⅱ
下载PDF
呼和浩特等地区嗜尸性苍蝇mtDNA中COⅠ基因序列检测及法医学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蔡继峰 董建国 +7 位作者 刘敏 应斌武 陶涛 潘洪富 张林 闫红涛 张嘉陵 廖志钢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00-103,106,共5页
目的通过对嗜尸性苍蝇线粒体DNA(mtDNA)上细胞色素氧化酶辅酶Ⅰ(COⅠ)中278bp基因序列的分析,对其成虫及其幼虫、蛹、卵的种属进行鉴定,解决依据形态学方法难以鉴定的难题。方法随机分别采集呼和浩特和甘肃敦煌地区兔和猪尸体上的嗜尸... 目的通过对嗜尸性苍蝇线粒体DNA(mtDNA)上细胞色素氧化酶辅酶Ⅰ(COⅠ)中278bp基因序列的分析,对其成虫及其幼虫、蛹、卵的种属进行鉴定,解决依据形态学方法难以鉴定的难题。方法随机分别采集呼和浩特和甘肃敦煌地区兔和猪尸体上的嗜尸性苍蝇、幼虫、蛹及其腹中的卵,提取其mtDNA,经PCR扩增、产物检测与纯化、测序等,进行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双翅目嗜尸性苍蝇的种内基因差异均数小于1%,种间差异均数大于3%,成虫与幼虫、蛹、卵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tDNA上COⅠ序列分析均可以有效地对嗜尸性苍蝇及其幼虫、蛹、卵进行种属鉴定,方法快速、简便和精确,可作为法医学嗜尸性苍蝇种属鉴别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dna 呼和浩特 基因序列 法医学应用 苍蝇 CO 细胞色素氧化酶 序列分析 形态学方法 PCR扩增 显著性差异 敦煌地区 产物检测 系统发育 基因差异 种间差异 幼虫 线粒体 鉴定 种属 双翅目 成虫 均数
下载PDF
基于mtDNA-COⅠ的云南西花蓟马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沈登荣 宋文菲 +3 位作者 袁盛勇 田学军 和绍禹 张宏瑞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5-79,共5页
西花蓟马是我国重要的入侵害虫之一,为了解其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测定了云南6个地理种群141个个体的mtDNA-COⅠ基因片段。结果表明:在比对的433bp基因片段中,变异位点19个,共检测出5个共享单倍型,单倍型间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证... 西花蓟马是我国重要的入侵害虫之一,为了解其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测定了云南6个地理种群141个个体的mtDNA-COⅠ基因片段。结果表明:在比对的433bp基因片段中,变异位点19个,共检测出5个共享单倍型,单倍型间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证实了云南西花蓟马为一个复合种群。地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较低,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各地理种群西花蓟马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21 19,种群间变异多为负值,表明云南西花蓟马种群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内部,种群间未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花蓟马 mtdna-coⅰ 遗传分化 复合种群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中国二点委夜蛾遗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朱彦彬 马继芳 +6 位作者 董立 李立涛 姜京宇 李智慧 董志平 董金皋 王勤英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7-465,共9页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是2005年首次在河北省发现危害夏玉米苗的新害虫,2011年7月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和江苏6省47市夏玉米苗期大面积暴发成灾,严重威胁玉米生产。为了从种群水平探讨该虫暴发成灾的机制,我们通过分析...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是2005年首次在河北省发现危害夏玉米苗的新害虫,2011年7月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和江苏6省47市夏玉米苗期大面积暴发成灾,严重威胁玉米生产。为了从种群水平探讨该虫暴发成灾的机制,我们通过分析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mtCOⅠ)基因序列来研究不同地区二点委夜蛾种群的进化关系。本研究采集了河北、河南、山东和山西等地的19个不同地理种群样本,用同源序列比对的方法分析样本mtCOⅠ基因片段,利用DnaSP5.0软件和Arlequin3.5软件对不同地理种群间的mtCOⅠ单倍型多样性分析和Tajima’sD中性检测,建立了单倍型邻接(N-J)系统发育进化树和单倍型网络图。结果表明,在203头个体的658bpmtCOⅠ基因片段中,得到17种单倍型和18个变异位点,河北省的二点委夜蛾的单倍型多态性最丰富,而河南、山东和山西3省采集的二点委夜蛾样品其单倍型均有与河北种群单倍型一致的类型。二点委夜蛾不同地理种群间基因流水平较高,种群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分化,并且在较近的历史时期未经历明显的种群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点委夜蛾 线粒体coⅰ 单倍型 遗传多态性 地理种群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辽宁沿海细纹子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玉龙 刘修泽 +3 位作者 李轶平 王爱勇 王小林 董婧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0-129,共10页
细纹子鱼(Liparis tanakae)主要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朝鲜半岛、日本和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已成为黄渤海渔业资源的优势种类之一,并在黄渤海生态系统中的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生态优势种的种群状况及遗传... 细纹子鱼(Liparis tanakae)主要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朝鲜半岛、日本和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已成为黄渤海渔业资源的优势种类之一,并在黄渤海生态系统中的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生态优势种的种群状况及遗传背景进行了解。根据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对辽宁沿海不同体色花纹的细纹子鱼辽东湾群体(n=20)和黄海北部群体(n=34)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度为623 bp的COⅠ基因片段,其A、T、G、C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2.3%,32.4%,26.9%,18.4%。在2个群体54 ind个体中共检测得到8个单倍型,其单倍型间遗传差异为0.2%~0.6%。两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多态性指数分别在0.56±0.06和0.70±0.05、0.001 0±0.000 9和0.001 7±0.001 3之间。分子方差分析显示两群体间无遗传分化。核苷酸不配对分析表明,细纹子鱼群体在50 000~116 000年前经历了群体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纹子鱼 线粒体coⅰ基因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4个野生群体线粒体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戴艳菊 刘萍 +2 位作者 高保全 李健 王清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4-60,共7页
对分别采自辽东湾、莱州湾、海州湾和舟山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4个野生群体的线粒体16SrRNA和COⅠ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分别得到长度为524 bp和658 bp的片段。2段序列的碱基组成均显示较高的A+T比例(16S rRNA基... 对分别采自辽东湾、莱州湾、海州湾和舟山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4个野生群体的线粒体16SrRNA和COⅠ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分别得到长度为524 bp和658 bp的片段。2段序列的碱基组成均显示较高的A+T比例(16S rRNA基因70.8%,COⅠ基因63%),这与果蝇、虾类、蟹类等无脊椎动物的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研究结果相似。通过对三疣梭子蟹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遗传特征的研究,发现种内变异较低,在16个样本中,16S rRNA基因序列中共检测到1个变异位点,2种单倍型;COⅠ基因序列中共检测到4个变异位点,5种单倍型。另外,以中华绒螯蟹为外群探讨了梭子蟹科(Portunidea)几个属种的系统进化关系。用MEGA4.0软件中的NJ法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基于16S rRNA和COⅠ2种片段的聚类结果均显示梭子蟹属(Portunus)与美青蟹属(Callinectes)亲缘关系最近,先聚在一起,然后再与蟳属(Charybdis)聚在一起,最后才与外群中华绒螯蟹聚在一起,这一结果与传统分类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线粒体 16SrRNA coⅰ 梭子蟹科 系统进化
下载PDF
基于种特异性SS-COⅠ技术快速鉴定瘤胫实蝇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振 郭琼霞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9-184,共6页
【目的】瘤胫实蝇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寄主范围广、危害大,形态与其同属近缘种相似,传统鉴定方法是将果蔬上的各虫态饲养至成虫后进行分类鉴定,鉴定周期较长,影响口岸进境果蔬快速通关,而采用分子鉴定不仅快速且不受虫态影... 【目的】瘤胫实蝇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寄主范围广、危害大,形态与其同属近缘种相似,传统鉴定方法是将果蔬上的各虫态饲养至成虫后进行分类鉴定,鉴定周期较长,影响口岸进境果蔬快速通关,而采用分子鉴定不仅快速且不受虫态影响。【方法】选用瘤胫实蝇为鉴定靶标,番石榴实蝇、锈红果实蝇等19种实蝇作阴性对照,应用种特异性技术,基于mtDNA COⅠ线粒体基因序列,研究筛选并设计一对种特异性引物(SS-COⅠ)LJF400和LJR564,进行PCR扩增并将PCR产物进行电泳检测。【结果】种特异性引物仅对靶标种瘤胫实蝇的COⅠ基因有扩增能力,能扩增出一条单一的长度约165 bp清晰的条带,而对其余阴性对照种均不具有扩增效果,未出现任何条带。【结论】设计的种特异性引物具高特异性,能够快速准确鉴定瘤胫实蝇,适用于各种虫态,对瘤胫实蝇的检疫鉴定和进境果蔬的快速通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胫实蝇 mtdna coⅰ 种特异性引物 分子生物学技术 快速鉴定
下载PDF
中国齿小蠹属昆虫的鉴定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正 马晓乾 +7 位作者 周勤政 郑桂恒 夏吾加 张艳明 王成立 晋鹏非 吕全 张星耀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79-91,共13页
【目的】齿小蠹属(Ips)(鞘翅目:小蠹亚科)昆虫是重要的针叶树蛀干害虫,在北半球广泛分布。本文在全国范围内调查的基础上,对采集到的齿小蠹成虫进行了种类鉴定,旨在厘清我国齿小蠹属的种类,并提供DNA分子数据。【方法】对我国东北、西... 【目的】齿小蠹属(Ips)(鞘翅目:小蠹亚科)昆虫是重要的针叶树蛀干害虫,在北半球广泛分布。本文在全国范围内调查的基础上,对采集到的齿小蠹成虫进行了种类鉴定,旨在厘清我国齿小蠹属的种类,并提供DNA分子数据。【方法】对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地区9省(自治区)39个地点的针叶林中采集到的12062头齿小蠹成虫进行了形态特征观察,在初步鉴定到种的基础上,选取52个齿小蠹代表性样本进行mtDNA COⅠ基因测序和序列比对,并基于最大似然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将本研究代表性样本与齿小蠹属内所有已知物种进行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的分析。【结果】依据形态学特征共鉴定出10种齿小蠹。基于序列比对的分子鉴定进一步验证了形态学鉴定结果,分别为中华齿小蠹(Ips chinensis)、重齿小蠹(I.duplicatus)、天山重齿小蠹(I.hauseri)、光臀八齿小蠹(I.nitidus)、东喜马拉雅云杉齿小蠹(I.schmutzenhoferi)、十二齿小蠹(I.sexdentatus)、香格里拉齿小蠹(I.shangrila)、西藏重齿小蠹(I.stebbingi)、落叶松八齿小蠹(I.subelongatus)和云杉八齿小蠹(I.typographus)。在包含世界范围内所有已知37种齿小蠹的系统发育分析中,本研究的样本与同种参考样本聚在了同一分支,进一步支持了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的结果。同时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表明:重齿小蠹与天山重齿小蠹为姊妹种;中华齿小蠹样本与该种已知的北方种群和南方种群有明显的遗传分化,独立为种内的第3个亚支;云杉八齿小蠹的新疆样本、东北-远东样本和欧洲样本分化为各自独立的3个亚支;我国东喜马拉雅云杉齿小蠹的样本与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的样本分化为2个亚支;重齿小蠹、十二齿小蠹样本也与其各自对应的欧洲样本分化为2个亚支;新疆和东北的落叶松八齿小蠹样本没有表现出遗传分化。【结论】我国齿小蠹种类丰富,分布广泛,许多姊妹种之间形态特征十分相近,难以区分。基于形态特征结合mtDNA COⅠ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可以对齿小蠹属的种类进行准确鉴定。本研究发现的10种齿小蠹中包括我国的新纪录种——东喜马拉雅云杉齿小蠹。此外,本文更正了中华齿小蠹的鉴定,并发现7种齿小蠹存在明显的种下遗传分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皮小蠹 齿小蠹属 mtdna coⅰ基因 系统发育分析 形态特征 针叶林
下载PDF
云南Q型烟粉虱种群的鉴定 被引量:70
14
作者 褚栋 张友军 +2 位作者 丛斌 徐宝云 吴青君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4-56,共3页
利用mtDNACOⅠ基因片段作标记,对采自云南昆明一品红上的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种群生物型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种群COⅠ基因片段(501bp)与摩洛哥Q型、西班牙Q型烟粉虱的相应碱基序列具有极高的同源性,与2种Q型烟粉虱的CO... 利用mtDNACOⅠ基因片段作标记,对采自云南昆明一品红上的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种群生物型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种群COⅠ基因片段(501bp)与摩洛哥Q型、西班牙Q型烟粉虱的相应碱基序列具有极高的同源性,与2种Q型烟粉虱的COⅠ基因仅分别相差3个和4个碱基,同源性分别达到994%和9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一品红 种群 生物型 同源性 基因片段 鉴定 碱基序列 CO DNA
下载PDF
入侵害虫西花蓟马及其他8种常见蓟马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40
15
作者 游中华 路虹 +4 位作者 张宪省 冯纪年 石宝才 宫亚军 黄大卫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20-726,共7页
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入侵害虫西花蓟马和其他8种蓟马的线粒体COⅠ基因433bp片段测序,获得62个个体的序列。分子数据分析显示:种内个体间平均遗传距离在0~0.005之间,2003年在北京发现的西花蓟马与欧洲等地区报导的西花蓟马不存在明显... 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入侵害虫西花蓟马和其他8种蓟马的线粒体COⅠ基因433bp片段测序,获得62个个体的序列。分子数据分析显示:种内个体间平均遗传距离在0~0.005之间,2003年在北京发现的西花蓟马与欧洲等地区报导的西花蓟马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9种蓟马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13。构建的NJ树可以很好的显示蓟马的聚类,物种各单元型最初分支自展值均达到100%。结果表明,基于PCR及直接测序技术的分子鉴定可以达到准确鉴定蓟马物种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缨翅目 蓟马 分子鉴定 线粒体DNA coⅰ基因 遗传距离 NJ树
下载PDF
桔小实蝇幼体及成虫残体DNA条形码识别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23
16
作者 刘慎思 张桂芬 +3 位作者 武强 张爱兵 王进军 万方浩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6-343,共8页
实蝇类害虫多为国内外检疫对象,其鉴定识别方法主要依据成虫的外部形态特征,而传统的形态学识别法对口岸经常截获的幼体及残缺的虫体,则无能为力。本研究以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的幼体(卵、幼虫、蛹)以及成虫残体(足、翅、头部... 实蝇类害虫多为国内外检疫对象,其鉴定识别方法主要依据成虫的外部形态特征,而传统的形态学识别法对口岸经常截获的幼体及残缺的虫体,则无能为力。本研究以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的幼体(卵、幼虫、蛹)以及成虫残体(足、翅、头部、胸部、腹部)为对象,利用DNA条形码技术,构建实蝇类害虫快速鉴定技术体系,并以其他4种常见实蝇(包括番石榴实蝇B.correcta、瓜实蝇B.cucurbitae、南亚果实蝇B.tau、柑桔大实蝇B.minax)为对象对该技术体系进行应用验证。结果显示,桔小实蝇幼体以及成虫残体的碱基序列与数据库中靶标种COⅠ基因碱基序列的一致性为99.51%~99.84%,其他4种实蝇相应序列与数据库中靶标种COⅠ基因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100%,100%,99.81%~99.83%和100%;以邻接法(NJ法)构建系统发育树,靶标种实蝇均与数据库中对应种实蝇聚为一支,且置信度均为100%。以K2-P模型计算种内及种间遗传距离得出,5种实蝇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0597~0.2363,平均为0.1693;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0~0.0041,平均为0.0019。这些结果表明,基于DNA条形码的物种识别技术完全可用于口岸截获的实蝇类害虫幼体及残体的准确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桔小实蝇 DNA条形码 实蝇类 幼体 成虫残体 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基因 种类识别
下载PDF
四纹豆象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 被引量:8
17
作者 顾杰 毛雅琴 +3 位作者 王莉萍 许佳君 张愚 杜予州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349-1355,共7页
【目的】通过对四纹豆象Callosobruchus maculatus Fabricius不同地理种群mtDNA-Cytb和COⅠ基因部分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其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情况,为揭示其与生物入侵的关系及入侵过程中种群系统发育地理格局与演变机制提供依据。... 【目的】通过对四纹豆象Callosobruchus maculatus Fabricius不同地理种群mtDNA-Cytb和COⅠ基因部分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其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情况,为揭示其与生物入侵的关系及入侵过程中种群系统发育地理格局与演变机制提供依据。【方法】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分别来自中国海南、喀麦隆、韩国和泰国的四纹豆象4个地理种群的mtDNA-Cytb和COⅠ序列进行测序,运用软件MEGA3.1对四纹豆象不同地理种群mtDNA-Cytb和COⅠ序列进行序列分析,以绿豆象C.chinensis为外群构建了不同单倍型的分子系统树。【结果】34条420bpCytb序列中共检测到14个多态位点和5种单倍型,33条822bpCOⅠ序列中检测到28个多态位点和9种单倍型,其中4种单倍型为独享单倍型,其余为全部或部分种群的共享单倍型。AMOVA分析结果显示,四纹豆象4个地理种群间的遗传结构差异并不明显,遗传差异主要发生在地理种群内。对4个地理种群进行了Fst值和基因流动统计,结果表明4个地理种群间既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基因交流,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结论】根据单倍型分布格局初步推测,中国不可能是四纹豆象的原产地,而喀麦隆有可能是原产地之一,并且喀麦隆种群与泰国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比较充分,而中国种群与其他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纹豆象 mtdna-Cytb mtdna-coⅰ 单倍型 地理种群 遗传分化
下载PDF
新疆地区烟粉虱生物型的区域分布及其携带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检测 被引量:23
18
作者 曹骞 李晶 +3 位作者 买热木古丽.克依木 王惠卿 李国志 马德英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52-664,共13页
【目的】明确不同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生物型在新疆地区的区域分布及其携带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情况。【方法】本文利用烟粉虱mtDNA COⅠ基因片段作标记以及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virus,TYLCV)特异性引物... 【目的】明确不同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生物型在新疆地区的区域分布及其携带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情况。【方法】本文利用烟粉虱mtDNA COⅠ基因片段作标记以及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virus,TYLCV)特异性引物,鉴定新疆不同地区烟粉虱生物型,并检测其携带TYLCV情况。【结果】石河子市、博乐市、岳普湖县、泽普县、叶城县、莎车县、墨玉县、和田市与和田县烟粉虱属于B型烟粉虱,且720bp COⅠ基因序列一致性为100%;阿克苏市、哈密市、鄯善县、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与伊宁市烟粉虱属于Q型烟粉虱,720bp COⅠ基因序列一致性为99.9%~100%;吐鲁番市与库尔勒市兼有B型烟粉虱和Q型烟粉虱。伊宁市、乌鲁木齐市、鄯善县、哈密市、阿克苏市、库尔勒市、莎车县、和田县和墨玉县的烟粉虱样本携带TYLCV,除2011年底已经暴发危害的莎车县外,其他区域均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的高风险区域。【结论】本研究为新疆地区烟粉虱及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生物型 mtdna coⅰ基因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新疆
下载PDF
美洲斑潜蝇SS-PCR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张桂芬 刘万学 +3 位作者 郭建英 吕志创 万方浩 申香菊 《生物安全学报》 2012年第1期74-78,共5页
【背景】美洲斑潜蝇是一种严重威胁瓜果蔬菜、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和花卉生产的入侵性害虫。由于潜叶蝇类害虫体型较小、生活方式隐蔽、形态相似,本文针对其难以快速准确地进行形态鉴别的问题,以美洲斑潜蝇为研究对象,以菜田常见的4种... 【背景】美洲斑潜蝇是一种严重威胁瓜果蔬菜、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和花卉生产的入侵性害虫。由于潜叶蝇类害虫体型较小、生活方式隐蔽、形态相似,本文针对其难以快速准确地进行形态鉴别的问题,以美洲斑潜蝇为研究对象,以菜田常见的4种潜叶蝇类害虫为参照,采用种特异性PCR方法(species-specific PCR,SS-PCR),研究其快速分子检测鉴定技术。【方法】调用GenBank中一段936bp的美洲斑潜蝇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OⅠ)的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EU219613),并根据此基因片段的碱基序列设计引物1对,其扩增片段大小为294bp。【结果】种特异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引物只对美洲斑潜蝇的COⅠ基因具有扩增能力,对其他种类如南美斑潜蝇、三叶斑潜蝇、葱斑潜蝇、豌豆潜叶蝇等没有扩增能力。该引物不仅对成虫具有良好的扩增效果,对蛹、幼虫以及单粒卵也具有同样的扩增效果,其最低检出阈值为1/3840头成虫。【结论与意义】SS-PCR技术体系可用于美洲斑潜蝇的鉴定识别与检测监测,对阻止其进一步扩散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斑潜蝇 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基因 快速鉴定 种特异性引物 分子检测
下载PDF
5种仓储豆象的分子鉴定和检测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昌燕 李莉 +1 位作者 焦春海 万正煌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0-124,共5页
本研究以在检疫中经常被截获的5种豆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GenBank中5种豆象mtDNA COⅠ序列的查询,并进行序列比对,共设计了30对引物,通过筛选获得5对能分别鉴定5种豆象的特异引物,并用50、25、10、5、1、0.5、0.1、0.05ng/μL 8个不同浓... 本研究以在检疫中经常被截获的5种豆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GenBank中5种豆象mtDNA COⅠ序列的查询,并进行序列比对,共设计了30对引物,通过筛选获得5对能分别鉴定5种豆象的特异引物,并用50、25、10、5、1、0.5、0.1、0.05ng/μL 8个不同浓度系列的豆象DNA模板来检测灵敏度,结果表明,豌豆象和四纹豆象特异引物对的灵敏度为0.1ng/μL,蚕豆象、菜豆象和绿豆象特异引物对的灵敏度为0.5ng/μL。该方法可用于快速准确地鉴定5种豆象,对于豆象类害虫的检测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象科 mtdna coⅰ基因 特异引物 分子鉴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