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陆架北部泥质区沉积动力过程的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49
1
作者 郭志刚 杨作升 +2 位作者 雷坤 曲艳慧 范德江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3期507-513,共7页
利用东海陆架北部泥质区(济州岛西南)及其周围不同季节5个航次的悬浮体资料和相应的底质粒度资料,对该泥质区沉积动力过程的季节性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海陆架北部悬浮体的高含量区并不与该区的沉积中心(泥质区)相吻... 利用东海陆架北部泥质区(济州岛西南)及其周围不同季节5个航次的悬浮体资料和相应的底质粒度资料,对该泥质区沉积动力过程的季节性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海陆架北部悬浮体的高含量区并不与该区的沉积中心(泥质区)相吻合,泥质区的形成需有物源的充沛供应和涡旋的动力效应相结合。泥质区沉积作用时空变化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冬季泥质区悬浮体供应充足,涡旋中心向泥质区东南扩展,是本区接受悬浮体沉积的关键季节。夏、秋二季泥质区的大部分区域缺少悬浮体物源,涡旋中心向北退缩,致使泥质区沉积作用强度降低,并且主要影响泥质区的西北区域。春季泥质区沉积作用强度和影响范围大于夏、秋两季,但小于冬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 泥质区 悬浮体 沉积动力过程 季节性变化
下载PDF
北黄海西部与南黄海中部泥质区岩芯敏感粒级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0
2
作者 沈星 褚忠信 +3 位作者 王玥铭 李应坤 苗安洋 梁玉蕾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4-133,共10页
用激光粒度仪对南黄海中部(YSZD01孔)与北黄海西部(B45孔)泥质区沉积物短柱样进行高分辨选样(0.5 cm)的粒度测试与分析,并对柱样进行210Pb测年分析。B45孔柱样沉积时间为1913~2010年,沉积物以粉砂为主,粒度参数垂向波动较大。YSZD01孔... 用激光粒度仪对南黄海中部(YSZD01孔)与北黄海西部(B45孔)泥质区沉积物短柱样进行高分辨选样(0.5 cm)的粒度测试与分析,并对柱样进行210Pb测年分析。B45孔柱样沉积时间为1913~2010年,沉积物以粉砂为主,粒度参数垂向波动较大。YSZD01孔柱样沉积时间为1909~2012年,沉积物为泥与砂质泥,粒度参数垂向变化较小。两孔在1958年、1971年、1980年左右砂含量突增,很可能归因于强度大的寒潮,其增强了黄海两泥质区的水动力环境,导致两孔在这些年份左右的粗颗粒沉积物含量突增。用粒级—标准偏差法得到B45孔沉积物敏感粒级组分为15.6~71.8μm,YSZD01孔沉积物敏感粒级组分为23.7~500.0μm,用其作为东亚季风变化的指标,显示自1910年代以来东亚冬季风强度增强,两孔在1925~1935年、1955~1964年、1974~1977年、1982~1986年这四个时期敏感粒级含量出现增加趋势,对应冬季风强度增强较为明显。从岩芯粒度来看,季风强度的变化体现为敏感粒级组分含量变化,季风频率的变化体现为敏感粒级含量波动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泥质区 粒度 敏感粒级 东亚季风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架海锋面的时空变化及其对细颗粒沉积物输运和沉积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袁萍 王厚杰 +2 位作者 毕乃双 吴晓 张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42,共18页
本文利用中国东部陆架海不同季节的航次观测数据与HYCOM模式数据,分析了HYCOM模式输出的水体温盐数据在中国东部陆架海的适用性,并探讨了中国东部陆架海表底层温盐锋面的时空变化及其对细颗粒沉积物输运和沉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 本文利用中国东部陆架海不同季节的航次观测数据与HYCOM模式数据,分析了HYCOM模式输出的水体温盐数据在中国东部陆架海的适用性,并探讨了中国东部陆架海表底层温盐锋面的时空变化及其对细颗粒沉积物输运和沉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陆架海表、底层温度锋(盐度锋)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不考虑冲绳海槽以东的海域),但底层锋面的强度和锋区范围明显大于表层。锋面的位置很好的体现了海区流系的基本格局。表、底层温度锋面基本处于几大水团的交界处,说明表、底层温度锋面的分布与研究区环流和水团配置情况密切相关。而表、底层盐度锋面的分布则与研究区入海径流、沿岸流以及暖流等的分布密切相关。此外,对比锋面与中国东部陆架各泥质沉积区的位置可以发现,研究区温盐锋面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对于泥质沉积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陆架海 锋面 时空变化 细颗粒沉积物 沉积物输运 泥质沉积区
下载PDF
黄海近岸锋面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沉积物输运和沉积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藏政晨 王厚杰 +3 位作者 薛佐 毕乃双 吴晓 张勇 《海洋地质前沿》 2015年第7期1-10,共10页
利用2010和2012年黄海海域不同季节的航次观测数据与HYCOM模式再分析数据进行了比对,检验了HYCOM模式的水体温度数据在黄海海域的适用性。据此分析了黄海海域的温度锋面和混合锋面的时空变化。结果显示,温度锋通常在秋季开始出现,在冬... 利用2010和2012年黄海海域不同季节的航次观测数据与HYCOM模式再分析数据进行了比对,检验了HYCOM模式的水体温度数据在黄海海域的适用性。据此分析了黄海海域的温度锋面和混合锋面的时空变化。结果显示,温度锋通常在秋季开始出现,在冬季最为发育,在春季逐渐消失;黄海混合锋面与季风活动密切相关,主要在秋季开始出现,在冬季发育。悬浮沉积物基本上集中在温度锋的向岸一侧,难以跨越锋面输运。山东半岛成山头海域的温度锋在形态及空间位置上与泥质沉积区相对应,沉积中心(厚度40m)主要分布在温度锋的西侧,而在其东侧泥质沉积厚度快速减小。研究结果发现,秋冬季节混合锋与温度锋的空间位置并不一致,混合锋位于温度锋的西侧,强烈混合使得沉积物不易沉降,对应泥质沉积厚度小;而在混合锋东侧,悬浮沉积物浓度高且水体层化显著,沉积物易于沉降堆积,与泥质沉积中心对应。混合锋与温度锋的空间分布差异与共同作用可能是该区域泥质沉积体"Ω"形态发育的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HYCOM模式 沉积物输运 温度锋 混合锋 泥质沉积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