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8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st Investigation on Liquefied Deformation Structure in Saturated Lime-Mud Composites Triggered by Strong Earthquakes 被引量:10
1
作者 TIAN Hongshui ZHANG Shenhe ZHANG Aishe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6期2008-2021,共14页
Three identical model boxes were made from transparent plexiglass and angle iron. Using the method of sinking water and according to the sedimentary rhythm of saturated calcium carbonate (lime-mud) intercalated with... Three identical model boxes were made from transparent plexiglass and angle iron. Using the method of sinking water and according to the sedimentary rhythm of saturated calcium carbonate (lime-mud) intercalated with cohesive soil, calcites with particle sizes diameters of ≤ 5 μm, 10–15 μm and 23–30 μm as well as cohesive soil were sunk alternatively in water of three boxes to build three test models, each of which has a specific size of calcite. Pore water pressure gauges were buried in lime-mud layers at different depths in each model, and connected with a computer system to collect pore water pressures. By means of soil tests, physical property parameters and plasticity indices (Ip) were obtained for various grain-sized saturated lime-muds. The lime-muds with Ip ranging from 6.3 to 8.5 (lower than 10) are similar to liquid saturated silt in the physical nature, indicating that saturated silt can be liquefied once induced by a strong earthquake. One model cart was pushed quickly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model so that its rigid wheels collided violently with the stone stair, thus generating an artificial earthquake with seismic wave magnitude greater than VI degree. When unidirectional cyclic seismic load of horizontal compression-tension-shear was imposed on the soil layers in the model, enough great pore water pressure has been accumulated within pores of lime-mud, resulting in liquefaction of lime-mud layers. Meanwhile, micro-fractures formed in each soil layer provided channels for liquefaction dewatering, resulting in formation of macroscopic liquefaction deformation, such as liquefied lime-mud volcanoes, liquefied diapir structures, vein-like liquefied structures and liquefied curls, etc. Splendid liquefied lime-mud eruption lasted for two to three hours,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sand volcano eruption induced by strong earthquake. However, under the same artificial seismic conditions, development of macroscopic liquefied structures in three experimental models varied in shape, depth and quantity, indicating that excess pore water pressure ratios at initial liquefaction stage and complete liquefaction varied with depth. With size increasing of calcite particle in lime-mud, liquefied depth and deformation extent increase accordingly. The simulation test verifies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strong earthquakes may cause violent liquefaction of saturated lime-mud composed of micron-size calcite particles, uncovering the puzzled issue whether seafloor lime-mud can be liquefied under strong earthquake. This study not only provides the latest simulation data for explaining the earthquake-induced liquefied deformations of saturated lime-mud and seismic sedimentary events, but also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nalysis of foundation stability in marine engineering built on the soft calcium carbonate layers in neritic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mulation test saturated lime-mud liquefaction-induced deformation lime-mud volcano EARTHQUAKE
下载PDF
Effect of Heat Treatment on Tensile and Corrosion Properties of LM6 Hybrid Metal Matrix Composite Reinforced with Cenosphere and Red Mud
2
作者 Ravi Kumar V. Suresh R. +2 位作者 Prakash Rao C. R. Ravi Kumar D. V. Bharat V. 《Journal of Minerals and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and Engineering》 2019年第1期1-17,共17页
The increased expectation of automotive, aviation and marine industries pertaining to the enhanced properties and their use in elevated temperature conditions and also corrosive environments leads to the development o... The increased expectation of automotive, aviation and marine industries pertaining to the enhanced properties and their use in elevated temperature conditions and also corrosive environments lead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er material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automobile and marine applications call for the increase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lower density accompanied with higher resistance to oxidation. Hence the present research work is aimed at the development of Hybrid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HMMCs) using low-density base material and reinforcements. The aluminum of grade LM6 is preferred material in automobile industries, because it can be cast to any complex geometry and possess good machinability, further upon heat treatment, the properties of LM6 alloy can be enhanced to meet the industry requirements. However, requirements of automobile industries consist of increased mechanical properties, lower density and higher corrosion resistance. Hence, in the present research work, it is aimed to develop newer composite material using LM 6 grade Aluminum alloy as matrix material which is reinforced with varied percent Cenosphere and Red mu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M6 Alloy CENOSPHERE Red mud HMMCs TENSILE test NaCl NAOH Salt Spray test Immersion CORROSION test
下载PDF
不同品位高庙子膨润土用于钻井泥浆的试验研究
3
作者 曹胜飞 冯旭 谢敬礼 《世界核地质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1057-1064,共8页
钻井泥浆是膨润土应用占比较大的市场之一,通过试验测试,研究不同品位高庙子膨润土用于钻井泥浆的可行性,以便充分开发和利用高庙子膨润土矿床。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位置开采的未经处理的高庙子天然钠基膨润土不符合钻井泥浆的使用性能要... 钻井泥浆是膨润土应用占比较大的市场之一,通过试验测试,研究不同品位高庙子膨润土用于钻井泥浆的可行性,以便充分开发和利用高庙子膨润土矿床。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位置开采的未经处理的高庙子天然钠基膨润土不符合钻井泥浆的使用性能要求,必须对其进行增效处理;通过添加增效剂羧甲基纤维素(CMC),发现高庙子天然钠基膨润土在添加2%的增效剂后,蒙脱石含量为70%左右的膨润土均达到国家标准规范要求的钻井级膨润土的要求。但应综合考虑天然钠基膨润土的开采成本和增效剂的成本,筛选出既满足技术要求,又能控制成本的样品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庙子膨润土 增效剂 试验测试 钻井泥浆
下载PDF
PAM高聚物顶管用浆液扩散深度分析
4
作者 刘吉敏 邹奥迎 +1 位作者 张许 范海旭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0期83-87,共5页
注浆减阻作为顶管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减阻效果直接影响顶管工程的质量。为研究顶管用减阻泥浆的扩散机理,选用PAM作为泥浆外加剂,利用正交试验、流变特性试验确定泥浆的最优配比和流体性质。基于广义达西定律和相关流体力学理论,推导... 注浆减阻作为顶管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减阻效果直接影响顶管工程的质量。为研究顶管用减阻泥浆的扩散机理,选用PAM作为泥浆外加剂,利用正交试验、流变特性试验确定泥浆的最优配比和流体性质。基于广义达西定律和相关流体力学理论,推导了PAM高聚物顶管用浆液在砂土地层中的渗透扩散深度计算公式。结合海口美兰机场二期外排水4#~5#井顶管工程,对比分析了是否考虑浆液自重两种条件下注浆压力、地层渗透系数和地下水压力对浆液渗透扩散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PAM顶管用浆液的最优配比为:纳基膨润土:纯碱:PAM:水=9%:1.3%:0.13%:89.57%。浆液流型符合有屈服值的幂律流体;浆液在砂土中的扩散深度随初始注浆压力、地层渗透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随地下水压力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管注浆泥浆 正交试验 流变特性试验 理论推导 渗透扩散
下载PDF
动静组合加载下颗粒迁移与沉积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峰 张军辉 +2 位作者 张升 郑健龙 盛岱超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7-1066,共10页
悬浮颗粒在路基中迁移和沉积运动规律研究对揭示翻浆冒泥病害孕育、发展与致灾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通过开展动-静组合荷载下分层砾石-砂粉土柱翻浆试验,探究了动荷载加载强度、静荷载间歇时长、以及动静组合加载重复次... 悬浮颗粒在路基中迁移和沉积运动规律研究对揭示翻浆冒泥病害孕育、发展与致灾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通过开展动-静组合荷载下分层砾石-砂粉土柱翻浆试验,探究了动荷载加载强度、静荷载间歇时长、以及动静组合加载重复次数等对颗粒迁移和沉积行为的影响规律,并结合试样动水力响应特征分析了诱发颗粒迁移的驱动机制。试验结果表明:颗粒在动水力作用下发生悬浮迁移而在静荷载段受重力作用发生沉降,从而造成砾石层内泥浆浊度呈现波动型增长特征。随动静组合加载重复次数增加,每一个重复周期内的颗粒悬浮增量趋于降低,且悬浮颗粒逐渐堵塞砾石孔隙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翻浆发展。提高动载频率和动应力会进一步降低砂粉土表层的内部稳定性,但相比于增大平均动应力,提高加载频率对增大颗粒迁移量和竖向迁移距离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浆冒泥 室内试验 颗粒迁移 超孔隙水压
下载PDF
基于絮凝-交替式水平排水板真空预压法泥浆处理试验
6
作者 张朝周 娄琼慧 +2 位作者 王晓良 李嘉明 符洪涛 《山西建筑》 2024年第15期1-5,10,共6页
新型交替式真空预压法作为延缓淤堵层形成的新方法,可通过交替施加真空压力,使得颗粒发生反向迁移,改善颗粒单向运移造成的孔隙通道堵塞问题,其加固后土体均匀性较为优异。为此,将该方法结合絮凝剂运用在水平排水板上处理工程废泥浆,提... 新型交替式真空预压法作为延缓淤堵层形成的新方法,可通过交替施加真空压力,使得颗粒发生反向迁移,改善颗粒单向运移造成的孔隙通道堵塞问题,其加固后土体均匀性较为优异。为此,将该方法结合絮凝剂运用在水平排水板上处理工程废泥浆,提出絮凝-交替式水平排水板真空预压法(F-A-PHDVP),旨在加固效率和土体强度方面进行优化。共开展五组室内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絮凝真空预压法(F-PHDVP)相比,F-A-PHDVP可以优化淤堵层颗粒组成,使得整体细颗粒分布更均匀,从而提升土体加固效果,交替组中C5加固效果最好,其排水量较其余组分别提升2.92%~15.28%,沉降量提升幅值为2.39%~10.46%,但加固效率均有所下降。该试验成果为真空预压法处理废泥浆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参考,具有较大的实际工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交替式 真空预压 泥浆试验 土体加固
下载PDF
铁路基床翻浆冒泥路段道砟颗粒运动及力学特性研究
7
作者 赵泽源 王莉苹 +2 位作者 王天亮 苏成 齐向阳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44-51,共8页
为研究有砟轨道基床翻浆冒泥路段的道床动力学响应规律,自制了一套模型试验装置来模拟铁路基床翻浆冒泥过程,路基模型采用粉质黏土与道砟碎石填筑,在道床层不同位置处埋入三颗智能颗粒传感器实时监测道砟的振动加速度及运动姿态变化,分... 为研究有砟轨道基床翻浆冒泥路段的道床动力学响应规律,自制了一套模型试验装置来模拟铁路基床翻浆冒泥过程,路基模型采用粉质黏土与道砟碎石填筑,在道床层不同位置处埋入三颗智能颗粒传感器实时监测道砟的振动加速度及运动姿态变化,分析洁净状态与不同翻浆冒泥程度对道砟颗粒加速度与运动姿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泥浆侵入道床后,道床内道砟颗粒的振动变得更加剧烈,并且泥浆侵入道床程度的加深会提高道砟颗粒的振动水平;在洁净的道床中,道砟颗粒之间会产生较强的约束作用,道砟颗粒不易发生转动;无论在何种道床状态下,道砟颗粒绕横向、纵向转动的程度均大于绕竖向转动;当泥浆侵入道床之后,道砟颗粒会产生绕横向、纵向的较大转动,绕竖向旋转角度没有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砟道床 智能颗粒传感器 模型试验 翻浆冒泥 振动响应
下载PDF
淤泥质软土地基固化处理技术 被引量:3
8
作者 陈浩 《山西建筑》 2024年第7期85-88,93,共5页
经过大量试验表明淤泥软土地基其结构受外力影响变化较大,在经过一段时间沉降后其结构可慢慢复原,由于淤泥软土地基产生的沉降为不均匀沉降,会导致建筑主体产生倾斜、结构破坏,所以淤泥软土地基不适合作天然地基。将淤泥软土地基作为工... 经过大量试验表明淤泥软土地基其结构受外力影响变化较大,在经过一段时间沉降后其结构可慢慢复原,由于淤泥软土地基产生的沉降为不均匀沉降,会导致建筑主体产生倾斜、结构破坏,所以淤泥软土地基不适合作天然地基。将淤泥软土地基作为工程主体的基础时必须进行处置,常见的有强夯挤压、加压密实、砂井排水、淤泥固结等施工处置措施。在实际工程施工中如何处理好现有地基减少换填量,在保证工程质量的情况下,降本增效是一个值得我们技术人员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泥基础 固化剂 试验检测 地基处理
下载PDF
黏性地层盾构刀盘泥饼固结硬化试验研究
9
作者 王宇博 周凯歌 +2 位作者 方勇 刘四进 马浴阳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9-1179,共11页
盾构在黏性地层中掘进时刀盘容易出现结泥饼问题,严重时堵塞刀盘降低盾构掘进效率,影响施工安全。渣土粘附在刀盘的过程中伴随着泥饼的固结硬化,为探明盾构刀盘泥饼固结硬化的影响因素,通过自制的刀盘掘进模拟装置开展了室内试验,研究... 盾构在黏性地层中掘进时刀盘容易出现结泥饼问题,严重时堵塞刀盘降低盾构掘进效率,影响施工安全。渣土粘附在刀盘的过程中伴随着泥饼的固结硬化,为探明盾构刀盘泥饼固结硬化的影响因素,通过自制的刀盘掘进模拟装置开展了室内试验,研究了土体性质、温度、刀盘土压力与泥饼固结硬化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渣土改良实验,探究了不同改良剂对泥饼固结硬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泥饼的含水率与锥入深度可以表征泥饼的固结硬化特征;土体的性质对掘进后刀盘形成泥饼的固结硬化程度影响最大,温度次之,刀盘土压力对泥饼的固结硬化程度存在地层差异性;泡沫剂对纯黏土与含砂黏土泥饼的固结硬化作用改善效果明显,分散剂则仅在纯黏土中存在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黏性地层 泥饼 固结硬化 室内试验
下载PDF
钻孔桩废弃泥浆絮凝-电渗试验研究
10
作者 陈鸿锦 刘爽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4年第1期183-190,共8页
钻孔桩废弃泥浆由于含水率高,流动性大,并且处理不当会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在实际工程建设中已成为环保领域的一大难题。为了取得更好的废弃泥浆脱水效果,本文采用4种不同的絮凝剂对钻孔桩废弃泥浆进行絮凝—电渗试验。以出水量、电流... 钻孔桩废弃泥浆由于含水率高,流动性大,并且处理不当会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在实际工程建设中已成为环保领域的一大难题。为了取得更好的废弃泥浆脱水效果,本文采用4种不同的絮凝剂对钻孔桩废弃泥浆进行絮凝—电渗试验。以出水量、电流密度、浊度和含水率为评价指标,对比了各絮凝剂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阴离子型絮凝剂添加量为30ml时,其絮凝—电渗效果最佳;经过絮凝—电渗处理后,废弃泥浆含水率显著降低。研究表明电渗法联合絮凝沉淀法(即药剂电渗处理法)可行、效果显著,值得大范围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泥浆 泥浆试验 电渗脱水 絮凝-电渗 絮凝剂
下载PDF
中粗砂-风化岩复合地层双模盾构渣土改良技术研究
11
作者 朱禹 孙恒 +2 位作者 梅诗源 杨志勇 刘翼豪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27-436,共10页
为解决中粗砂-风化岩复合地层土压-泥水双模盾构土压平衡模式施工适应性问题,依托广州地铁12号线赤沙滘站—仑头站区间隧道工程,针对富水中粗砂-风化岩复合地层易发生的刀盘结泥饼、螺旋输送机出渣喷涌等施工风险,设计防喷涌和防泥饼试... 为解决中粗砂-风化岩复合地层土压-泥水双模盾构土压平衡模式施工适应性问题,依托广州地铁12号线赤沙滘站—仑头站区间隧道工程,针对富水中粗砂-风化岩复合地层易发生的刀盘结泥饼、螺旋输送机出渣喷涌等施工风险,设计防喷涌和防泥饼试验装置研究分散剂及膨润土泥浆的渣土改良效果;针对性地提出不同掘进平衡模式控制要点及“泡沫剂、分散剂为主,膨润土泥浆为辅”的渣土改良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分散剂具备较好的防结泥饼能力,掺入比在4%时分散效果较佳;2)膨润土泥浆可有效改善砂土流动性,掺入比在10%、黏度大于80 s时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3)采用泡沫、分散剂、膨润土组合进行渣土改良,合理控制土舱内渣土舱位,可较好适应土压平衡模式在中粗砂-风化岩复合地层掘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土改良 复合地层 结泥饼试验 分散剂 防喷涌试验 膨润土 双模盾构 土压模式
下载PDF
基于分段线性化的泥浆一维电渗脱水模型
12
作者 岑勋云 刘忠玉 +2 位作者 张景伟 罗文培 汪良强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28,共7页
为进一步深入探讨泥浆电渗脱水的影响因素,基于分段线性化方法,建立了泥浆一维电渗脱水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电势梯度、孔隙比等因素对泥浆电渗透系数的综合影响,可以描述泥浆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和大变形效应。与相关解析解及室内模型... 为进一步深入探讨泥浆电渗脱水的影响因素,基于分段线性化方法,建立了泥浆一维电渗脱水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电势梯度、孔隙比等因素对泥浆电渗透系数的综合影响,可以描述泥浆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和大变形效应。与相关解析解及室内模型试验的对比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分析结果的误差不超过5%。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加载电压、压缩指数、电渗透系数等参数对泥浆电渗脱水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加载电压和电渗透系数,可提高最终脱水量和缩短稳定时间;随着泥浆压缩性的提高,泥浆最终脱水量增大、稳定时间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渗脱水 泥浆 分段线性化 电势 电渗透系数 模型试验
下载PDF
水稻育秧泥浆机设计与试验
13
作者 陈支 周雪峰 +1 位作者 郭雷 舒鑫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27,共7页
针对目前市面上水稻育秧营养土短缺的现象,设计一种泥浆机处理水田泥浆,处理后的泥浆可作为天然的营养土载体。建立泥浆泵的运动学数学模型,研究分析泥浆泵转子运动轨迹及规律,即泥浆泵转子截面圆心做直线运动,转子表面点的运动轨迹为... 针对目前市面上水稻育秧营养土短缺的现象,设计一种泥浆机处理水田泥浆,处理后的泥浆可作为天然的营养土载体。建立泥浆泵的运动学数学模型,研究分析泥浆泵转子运动轨迹及规律,即泥浆泵转子截面圆心做直线运动,转子表面点的运动轨迹为在平面上呈现出椭圆状。建立泥浆泵三维虚拟样机模型对泥浆泵进行运动学仿真。结果表明,泥浆泵转子表面不同固定点的运动轨迹是一种空间三维运动,在平面上是一种椭圆,转子表面不同固定点的速度仿真与数学模型最大误差值7.8%。对泥浆泵偏心距参数、等距半径参数、转速参数进行正交试验寻找最佳组合参数。泥浆泵最优参数为:偏心距为7.6 mm,等距半径为24 mm,转速为680 r/min。泥浆机田间作业测试结果表明,泥浆机输送泥浆距离可达50 m,每小时可注满1500盘秧盘,泥浆流量为6~8 m^(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泥浆机 育秧技术 泥浆泵 正交试验
下载PDF
负压排水法处理工程泥浆的室内模型试验
14
作者 储兆微 余世杰 +4 位作者 李幸阳 卢星宇 王旭 罗睿 王天龙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4-122,129,共10页
现有传统处理工程泥浆的方法存在耗时、耗能、昂贵等缺点,而负压排水法具有绿色节能、施工简单、有效提高排水速率等特点。进行了负压排水法处理工程泥浆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对其可行性进行讨论分析。通过使用自制试验箱和负压虹吸装置... 现有传统处理工程泥浆的方法存在耗时、耗能、昂贵等缺点,而负压排水法具有绿色节能、施工简单、有效提高排水速率等特点。进行了负压排水法处理工程泥浆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对其可行性进行讨论分析。通过使用自制试验箱和负压虹吸装置进行试验,并在虹吸管内连接测压表对装置负压实时监测。试验结果表明:在排水管内径为4 mm的前提下,负压排水能长期稳定进行;负压大小、排水效率都与排水高差呈正相关,且负压排水法处理小厚度泥浆效果较好,处理大厚度泥浆效果则会稍差。用该方法处理工程泥浆高效且免动力,可运用于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泥浆处理 负压排水法 室内模型试验 4 mm管径
下载PDF
岩溶区钻孔桩泥浆漏失引起土体变形机制与破坏模式试验研究
15
作者 姜明映 陈娥梅 +3 位作者 刘永成 朱亚东 蒋文奎 谢瑞庭 《中外公路》 2024年第5期59-64,共6页
岩溶区桩孔常常钻穿溶洞诱发泥浆漏失,引起孔壁失稳、地面塌陷、设备陷落,阻碍施工顺利进行。掌握钻孔因泥浆漏失而塌陷机制对优化、确定桩孔的施工工艺非常重要。该文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岩溶区覆盖层为上部黏土、下部砂土条件下桩... 岩溶区桩孔常常钻穿溶洞诱发泥浆漏失,引起孔壁失稳、地面塌陷、设备陷落,阻碍施工顺利进行。掌握钻孔因泥浆漏失而塌陷机制对优化、确定桩孔的施工工艺非常重要。该文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岩溶区覆盖层为上部黏土、下部砂土条件下桩孔钻穿溶洞、泥浆漏失引起土体变形机制与破坏模式,为岩溶区桩基施工方案决策提供试验依据。结果表明:桩孔钻穿溶洞顶板引起上部黏土、下部砂土覆盖层塌陷的力学原理是桩孔钻穿溶洞顶板后,泥浆快速下窜导致孔壁应力失去平衡,砂土因单粒结构而率先移动、充填桩孔,进而引起的上层黏土失稳下沉。当砂土顶面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约等于内摩擦角时,砂土滑动停止;砂土滑动停止后,上层黏土下沉持续而形成土拱;土拱形成以后,地面趋于稳定;钻孔泥浆下窜诱发地面沉降的历程分为快速下沉、缓慢下沉、稳定3个阶段,整个过程历时约1 min,地面形成下沉盆。工程中,建议对溶洞顶板上部砂土采用注浆法加固,防止桩孔钻穿溶洞顶板引起地面塌陷,确保设备人员安全、施工顺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工程 岩溶 桩孔垮塌 地面塌陷 泥浆下窜 模型试验
下载PDF
基于VB.NET的卡车轮毂轴承泥水试验软件系统设计
16
作者 曹书铭 沈达鹏 +5 位作者 孙勇 焦杰 王汉文 云峰 李洪营 钱啸冬 《工程与试验》 2024年第4期76-80,共5页
为实现用软件系统控制卡车轮毂轴承泥水试验台进行试验,满足试验过程中监控实时数据的需要,开发了一套基于VB.NET的卡车轮毂轴承泥水试验软件系统。该系统可根据实际的试验流程需求,通过试验台进行相应的试验,采集各工位的相关数值,并... 为实现用软件系统控制卡车轮毂轴承泥水试验台进行试验,满足试验过程中监控实时数据的需要,开发了一套基于VB.NET的卡车轮毂轴承泥水试验软件系统。该系统可根据实际的试验流程需求,通过试验台进行相应的试验,采集各工位的相关数值,并将其记录和保存;可以设定不同测量值的报警阈值,以便在达到或超过这些阈值时触发警报或采取相应的措施。该系统具有整洁的界面和完善的功能,能够确保试验的安全、高效和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车轮毂轴承 泥水试验 试验流程 报警阈值 VB.NET
下载PDF
花岗岩地层灌注桩抗拔承载性能研究
17
作者 程华群 《建筑技术》 2024年第15期1820-1824,共5页
对深圳地区花岗岩地层进行了4组有无后注浆试验桩抗拔静载试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桩侧泥皮效应不仅在土层存在,在微风化岩层也会存在,泥皮会削弱抗拔桩侧阻力;当桩侧无后注浆时,抗拔极限承载力较低,桩顶上拔量较大,... 对深圳地区花岗岩地层进行了4组有无后注浆试验桩抗拔静载试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桩侧泥皮效应不仅在土层存在,在微风化岩层也会存在,泥皮会削弱抗拔桩侧阻力;当桩侧无后注浆时,抗拔极限承载力较低,桩顶上拔量较大,并具有较大离散性;桩侧后注浆可解决泥皮效应,大幅提升抗拔极限承载力;同组对比试验的无后注浆与有后注浆抗拔桩的轴力传递与侧阻力分布规律相似,而长度较短的嵌岩桩和中长桩侧阻力分布规律不同;按我国有关标准经验公式计算的无后注浆灌注桩抗拔极限承载力结果被高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拔桩 抗拔极限承载力 泥皮 后注浆 静载试验
下载PDF
赤泥选铁后尾矿管道输送试验研究
18
作者 史英杰 罗振勇 倪阳 《轻金属》 2024年第9期6-10,共5页
针对赤泥选铁后尾矿进行管道输送相关的一系列试验研究。进行了流变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此类浆体属于宾汉体模型,最佳输送浓度为35%;进行了敷设角度试验,此类浆体的最大敷设角度应不大于8.5°;进行了临界沉积速度计算,35%浓度时,浆体... 针对赤泥选铁后尾矿进行管道输送相关的一系列试验研究。进行了流变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此类浆体属于宾汉体模型,最佳输送浓度为35%;进行了敷设角度试验,此类浆体的最大敷设角度应不大于8.5°;进行了临界沉积速度计算,35%浓度时,浆体在内径203和255 mm两种管径的临界沉积速度分别为0.982和1.039 m/s;进行了内径203和255 mm的两种规格管道的环管试验,结果表明浆体摩阻在相同管径下,随浆体浓度的增大而增加,浆体摩阻在同种浓度下,管道内径越大,摩阻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选铁后尾矿 流变特性 环管试验 摩阻试验
下载PDF
深基坑咬合桩力学性状影响因素及敏感性分析
19
作者 吴岑佳 陈秋南 +2 位作者 陈正红 衣利伟 黄小城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0-200,209,共12页
在淤泥填海地层开挖基坑往往会使围护结构产生严重变形,导致基坑失稳或垮塌。本文依托深圳某地铁明挖区间淤泥填海地层基坑工程,利用理正软件模拟深基坑开挖全过程,根据现场实测数据与模拟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对该基坑咬合桩围... 在淤泥填海地层开挖基坑往往会使围护结构产生严重变形,导致基坑失稳或垮塌。本文依托深圳某地铁明挖区间淤泥填海地层基坑工程,利用理正软件模拟深基坑开挖全过程,根据现场实测数据与模拟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对该基坑咬合桩围护结构力学性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基于正交试验分析其敏感性。结果表明:(1)围护结构嵌入深度与围护结构变形及受力性状密切相关;(2)当地面超载15 kPa、坑外水位7 m、围护结构混凝土强度C35及其嵌入深度10 m、土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为原来的1.2倍时,围护结构变形及受力最小(I1II3III2IV3V3VI3是最佳组合);(3)对基坑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弯矩的最大影响因素分别是土的内摩擦角、围护结构嵌入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泥填海地层 基坑 咬合桩围护结构 正交试验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多物料协同胶结充填系统工艺及应用研究
20
作者 张国祥 王智 +2 位作者 张东升 赖伟 祝鑫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24年第5期82-87,共6页
目的:为了减少矿山固废堆存,降低处置成本,同时提高井下矿石回采率,针对矿山极细滤泥充填存在浓度低、絮凝沉降困难、溢流跑混等问题,以河南某铅银矿为例,提出了滤泥、米石协同处置精准制备充填系统工艺。方法:开展了滤泥、米石基本物... 目的:为了减少矿山固废堆存,降低处置成本,同时提高井下矿石回采率,针对矿山极细滤泥充填存在浓度低、絮凝沉降困难、溢流跑混等问题,以河南某铅银矿为例,提出了滤泥、米石协同处置精准制备充填系统工艺。方法:开展了滤泥、米石基本物理性质、流动性及强度试验,通过理论分析研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提出了该铅银矿多物料协同胶结充填工艺,并进行了充填系统的建设及工业试验。结果:1)滤泥粒径小于74μm颗粒占比达94%,滤泥∶米石为5∶5时,充填骨料中-20μm以下含量占比超过20%,能够满足充填料浆长距离输送;2)采用静态计量周期制备工艺,滤泥采用黏性配料机进行给料计量,米石采用常规配料机进行给料计量,能够实现黏性滤泥的均质打散及精准给料,保障充填系统稳定连续运行;3)现场工业试验时,充填浓度为64%,充填料浆均质化程度高,充填系统运转连续,制备能力达60 m^(3)/h,充填料浆自流至井下空区,泌水率小于3%。结论:多物料协同胶结充填系统的建成使用,提高了矿石回采率,提升了矿山经济效益,同时也为矿山安全开采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泥 机制砂 协同充填 周期制备 工业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