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trend of tourism service integration and promo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culturalism
1
作者 Shuangshuang G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7年第3期17-19,共3页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dvocates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their own culture and experience together, advocating respect culture, advocate equality, difference and compensation, to set the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e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dvocates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their own culture and experience together, advocating respect culture, advocate equality, difference and compensation, to set the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enhance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minority students and cultivate multicultural teachers' quality in three aspec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 fair.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difference and compensation of education equality, its essence is to promote the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and provide a new angle of view and new measures for people to realize and implement educational equity. Multiculturalism is the main theme of today' s cultural development. It is both an opportunity and a challenge for the core values of the school. The cultivation of school core values under the impact of multi culture has adapted to the requirements of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conducive to re orientation of schools and reshaping the core valu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a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it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school core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cultural studies. The smaller scale of tourism enterprises in China, the lack of investment ability of enterprises and the low attention of tourists to the service quality of tourism have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service innovation in our coun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 culture angle of view integration of tourism services promotion trend
下载PDF
Integration Rather Than Assimilation-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Immigrants in Australia
2
作者 Hu Haosu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00-306,共7页
The first Chinese gold diggers arrived in Australia in 1850s as the first generation immigrants.As time goes by,so many immigrants from China settled down in Australia as permanent residents or citizens.I will analyse... The first Chinese gold diggers arrived in Australia in 1850s as the first generation immigrants.As time goes by,so many immigrants from China settled down in Australia as permanent residents or citizens.I will analyse Chinese immigrants of Australia in language,values,social life and the social altitude towards them through their identity shift.I will also put forward the point of view that integrating different cultures rather than only be assimilated by the other culture is a sensible choice for Chinese immigrants to reshape their identity.Chinese immigrants in Australia will reinvent their distinctive identity to organize their internal sense of cohesion and membership successfully and find their social belongingness and sense of security in Austral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 中国 同化 澳大利亚 整合 澳洲 社会生活 第一代
下载PDF
节日表达与文化共生:节日促进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汤夺先 王雯雯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39-47,共9页
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在经济发展上互为补充、文化上相互吸纳、生活上互相尊重,其节日文化中烙刻着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基因,成为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和媒介。就节日符号而言,可划分为中华民族共有传统节日、少数... 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在经济发展上互为补充、文化上相互吸纳、生活上互相尊重,其节日文化中烙刻着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基因,成为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和媒介。就节日符号而言,可划分为中华民族共有传统节日、少数民族特色传统节日和新型节日。就节日促进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交往交流交融的媒介价值与实践逻辑而言,在日常生活实践、社会互动和文化认同中表明节日可以促进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以节日为媒介构建出经济空间、互动空间和仪式空间来展现其实践逻辑,维系了地方认同和民族内聚力,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视挖掘节日的共有共享媒介价值,促进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各民族群众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杂居地区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节日表达 文化共生
下载PDF
结构功能理论视域下茶庄园的内涵及其旅游化实践——以云南为例
4
作者 光映炯 李湘云 《中国茶叶》 2024年第8期52-59,共8页
茶庄园作为人与自然、社会和文化关联的重要“文化集合体”,已成为茶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模式。从结构功能理论出发,茶庄园旅游化的生成逻辑源于茶庄园经济功能升级和现代茶产业提质发展,也是茶文化旅游产品消费升级的需求。研究以云... 茶庄园作为人与自然、社会和文化关联的重要“文化集合体”,已成为茶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模式。从结构功能理论出发,茶庄园旅游化的生成逻辑源于茶庄园经济功能升级和现代茶产业提质发展,也是茶文化旅游产品消费升级的需求。研究以云南为例,调查梳理了茶庄园旅游化实践路径,如依托景区、依托茶园、联合茶科研机构、借助酒店或茶宿;可归纳为3种融合模式:“茶园+景区”型、“茶园+博物馆”型、“茶园+酒店”型。现代茶庄园的理论阐释视角和功能解析路径的构建,对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茶庄园理论研究和推进中国重要产茶区茶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庄园 结构功能论 文化集合体 旅游化实践 多功能整合
下载PDF
多民族戏剧交融及其中华文化认同功能论析--以云南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董秀团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1-62,共12页
戏剧作为多种因子融合互动形成的综合性艺术,承载着丰厚的族际交往信息,是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从而共创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多民族戏剧交融及其中华文化认同功能研究,是我国戏剧界必须回答的重要理论问题。围绕此议题,以云南为例展... 戏剧作为多种因子融合互动形成的综合性艺术,承载着丰厚的族际交往信息,是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从而共创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多民族戏剧交融及其中华文化认同功能研究,是我国戏剧界必须回答的重要理论问题。围绕此议题,以云南为例展开讨论,可推动相关研究的范式创新。多民族戏剧交融及其中华文化认同功能研究,应从三大维度入手:从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语境出发,整体观照多民族戏剧交融的发生;从剧目互鉴与母题共享出发阐释多民族戏剧交融的本体;从认同逻辑和达成路径出发,分析多民族戏剧交融现象所具有的中华文化认同功能。云南多民族戏剧交融之实例既反映了各民族共创中华文化的历史事实,也体现出各民族相互认同的文化心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民族戏剧交融 中华文化认同 再经典化
下载PDF
交流融合与多元互构:多组学视野下西南文化景观的地域空间格局及其构成关系解析
6
作者 徐辉 刘杰 周容伊 《华中建筑》 2024年第10期7-12,共6页
以多组学视野审视西南地区,通过对西南考古文化区系与中华文明起源的梳理,西南民族文化走廊与中华民族格局的考察,西南地域文化共同体与东亚跨境景观的整合,揭示了西南文化景观在文明源流、民族聚居及跨境景观影响下地域空间格局的构成... 以多组学视野审视西南地区,通过对西南考古文化区系与中华文明起源的梳理,西南民族文化走廊与中华民族格局的考察,西南地域文化共同体与东亚跨境景观的整合,揭示了西南文化景观在文明源流、民族聚居及跨境景观影响下地域空间格局的构成关系,总结西南文化景观“多元互构”的地域空间格局,指出其构成关系共同形塑了“交流融合”的本土化西南文化景观。“交流融合与多元互构”是西南文化景观地域空间格局的综合特征,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佐证,反映了西南文化景观在中华文化漫长的历史流变中始终保持“和而不同”的地方景观与人文特色,至今仍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文化景观 地域空间格局 交流融合 多元互构 构成关系
下载PDF
柏林藏吐鲁番多语种二十一度母文本与版画残片再探——兼论元代多民族文化的交融
7
作者 熊文彬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5,共8页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藏文文献,对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藏吐鲁番出土的TibHT 107号(T II D 19和T II D 20)梵藏回鹘文多语种《二十一度母礼赞经》文本和版画残片进行了再次研究。结果显示,其中的藏文赞词来源于《甘珠尔》同名经典...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藏文文献,对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藏吐鲁番出土的TibHT 107号(T II D 19和T II D 20)梵藏回鹘文多语种《二十一度母礼赞经》文本和版画残片进行了再次研究。结果显示,其中的藏文赞词来源于《甘珠尔》同名经典,其中T II D 19号残片中的藏文为第六位度母释梵火天母的赞词,T II D 20号残片中的藏文为第五位度母怛啰吽字母的赞词。吐鲁番版上图下文的版式受到内地唐末以来传统的影响;经与文献比对,版画中度母的造型按日护传规的样式创作而成,绘画风格体现出浓郁的元代宫廷藏传艺术特点;多语种文本和版画综合特征显示,吐鲁番版极有可能来自元朝首都北京或按其刻本仿制而成。该残片为元代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具体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 TibHT 107号残片 二十一度母 多语种 版画 元代 文化交融
下载PDF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集成化设计探索--以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周敏宁 钟可莹 刘璞 《中国名城》 2022年第7期60-65,共6页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针对地域性文化特征明显的乡村小镇文化转化效率低、旅游资源散乱等问题,提出乡村集成化设计策略,打造多位一体的乡村文旅融合新模式。以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为例,分析石塘当地的文旅资源现状,结合文旅融合相关的政...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针对地域性文化特征明显的乡村小镇文化转化效率低、旅游资源散乱等问题,提出乡村集成化设计策略,打造多位一体的乡村文旅融合新模式。以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为例,分析石塘当地的文旅资源现状,结合文旅融合相关的政策,通过对产业赋能、设计赋能、科技赋能等集成化设计路径的探索,构建小镇文旅发展协同模式,打造充分共生、共建共享的一站式文旅集成产业链。旨在提出乡村文旅集成化设计模式,以期为其他乡镇以文旅融合的方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乡村旅游 集成化设计 多位一体 协同创新
下载PDF
契丹辽文化特质及其人文历史意义
9
作者 任笑吟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7-90,共4页
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部族之一,由其建立的辽朝(907—1125)政权,国号在“大辽”或“大契丹”徘徊不定,甚至与北宋政权以“北朝”“南朝”相称。契丹人及其建立的政权,在中国古代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均有着重要影响。契丹辽文化作... 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部族之一,由其建立的辽朝(907—1125)政权,国号在“大辽”或“大契丹”徘徊不定,甚至与北宋政权以“北朝”“南朝”相称。契丹人及其建立的政权,在中国古代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均有着重要影响。契丹辽文化作为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之一,其所显示出的特质及人文历史意义,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丹辽文化 特质 人文历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下载PDF
重庆市滨江路设计发展历程与多动能融合策略探讨
10
作者 徐慧芬 《中国市政工程》 2024年第4期22-26,149,150,共7页
文章针对重庆市主城区滨江路的设计发展进行思考和总结,介绍并展望了重庆市直辖至今,滨江路在功能定位与防洪标准、线形指标、路网衔接及横断面布置等方面的设计历程。文章回顾了滨江路从满足交通功能到注重服务功能,再到保护历史文化... 文章针对重庆市主城区滨江路的设计发展进行思考和总结,介绍并展望了重庆市直辖至今,滨江路在功能定位与防洪标准、线形指标、路网衔接及横断面布置等方面的设计历程。文章回顾了滨江路从满足交通功能到注重服务功能,再到保护历史文化、注重生态的转变;并探讨了滨江路多功能融合和人性化空间打造等方面的策略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江路设计 功能定位 技术标准 多功能融合 保护历史文化 生态环境
下载PDF
恋地、安迁与融合--基于桂中易地搬迁多民族杂居村落的调查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俊宇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32-43,共12页
桂中地区自古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在易地搬迁政策的大背景下,移民在地理空间转换上的适应性问题值得研究。陈双村在易地搬迁政策下形成了更具有代表性的多民族杂居区,移民在恋地情结、安迁心理和融合现象中显示出人地情感变化的表征。移... 桂中地区自古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在易地搬迁政策的大背景下,移民在地理空间转换上的适应性问题值得研究。陈双村在易地搬迁政策下形成了更具有代表性的多民族杂居区,移民在恋地情结、安迁心理和融合现象中显示出人地情感变化的表征。移民在新村落中坚守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在多民族交流融合中寻求构建多民族互嵌社区的新范式,并从多民族互动的过程中增强对新家园空间的认同感,构建多民族互嵌社区融合交流的体系,为建设民族团结新村模范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更多可以借鉴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民族互嵌社区 多民族融合 易地搬迁 文化地理学
下载PDF
关于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治安 王先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17,共14页
连绵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相沿构成与其他古老文明距离甚远的独立地理单元,其接受域外文明营养并不十分“幸运”。我们高度崇敬先民艰难的远程中西交往,更珍视借陆、海“丝绸之路”东来的域外文明精华及影响。夏、商、周以青铜冶造和井田... 连绵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相沿构成与其他古老文明距离甚远的独立地理单元,其接受域外文明营养并不十分“幸运”。我们高度崇敬先民艰难的远程中西交往,更珍视借陆、海“丝绸之路”东来的域外文明精华及影响。夏、商、周以青铜冶造和井田制贵族家系共同体为社会经济特色。战国到中唐,国家分授或规制土地,口赋劳役重于田税,豪强士族颇盛。中唐到清,“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和“两税法”等面世,农商并重明显,缙绅与富民支配乡里。鸦片战争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改变这一屈辱地位的民族自强,共同建构了中国现代文明的成长。先秦贵族政治盛行,王(天子)为共主与诸侯方国藩屏四方,属于较松散的大一统。皇权官僚政治,亦即皇帝专制中央集权,是战国以降的基本政治制度,郡县职业官僚充任其运作工具。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埋葬延续两千载的皇帝专制。南京国民政府终结军阀混战,但推行独裁“党国体制”,又与现代民主制度相去甚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个全新的国体和政体制度的建设与不断完善的历史由此展开。五千年来,无论中华民族抑或中华文明,都呈现“多元一体格局”。各兄弟民族及地域子文明的汇聚滚动,血脉交融,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的持续辉煌。时至近代,特别是抗日战争前后,各兄弟民族最终汇聚成为多元一体、休戚与共的现代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形态的思想文化先后有百家争鸣、三教交汇、理学复兴和“五四”新文化等四次繁荣高潮,尤其是诸子百家争鸣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更具有划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环境及远程交往 社会经济演进 政治体制轨迹 民族多元融汇 思想文化四次高潮
下载PDF
西部地区农商文旅融合“破题出圈”的对策建议
13
作者 王植 梁国栋 李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4期240-243,共4页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农商文旅融合发展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增强了农业的现代多元价值,有利于实现乡村产业的跨界融合,已成为解决西部地区农业短板弱项的重要突破口。在新的国际语境和国家战略部署下,西部地区农...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农商文旅融合发展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增强了农业的现代多元价值,有利于实现乡村产业的跨界融合,已成为解决西部地区农业短板弱项的重要突破口。在新的国际语境和国家战略部署下,西部地区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巨大优势,同时也面临着时代挑战。针对融合发展的难点与重点,需要对创新要素认知体系进行更新与拓展,善用“破圈化”思维对传统人、财、物和机制组合的体系建设加以外延和丰富。要从主体维度集智协作联合攻关、资源维度深耕历史底蕴创新文化传承、市场维度创新营销思路打造“农业网红”、制度维度补齐相关短板,大力激活农商文旅融合发展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商文旅融合 产业经济 农业多功能 乡村振兴 西部地区
下载PDF
多民族文化交流与交融视野下的蒙古族《格斯尔》名物词汇研究——以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为中心
14
作者 董晓荣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6-174,共9页
清代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出现了很多门类的物质文化词汇,如器具、服饰、建筑、家具、饮食、宗教等。这些物质文化词汇充分反映了藏族史诗《格萨尔》流传到蒙古族地区后的地方化现象,这将为格萨尔学研究提供可贵的文献... 清代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出现了很多门类的物质文化词汇,如器具、服饰、建筑、家具、饮食、宗教等。这些物质文化词汇充分反映了藏族史诗《格萨尔》流传到蒙古族地区后的地方化现象,这将为格萨尔学研究提供可贵的文献依据。本文通过对蒙古族清代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蒙古族、藏族及西域文化特色的名物词汇进行分析,认为藏族史诗《格萨尔》在蒙古族地区流传发展过程中,其在保留一部分原有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纳外来文化,从中可以清晰地显现出多种文化的交流与交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 名物词汇 多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
下载PDF
转型中的嬗变:文化场景理论视角下县域“多馆合一”的场景构建 被引量:4
15
作者 沈邦应 吴红松 《图书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2-87,共6页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及转型,“文化建设”开始进入城市规划的核心舞台。与大城市充分利用各种发展资源助力城市文化发展所表现出的信手拈来不同的是,各县级行政单位所代表的中小城市在文化发展上由于受到现实条件的束缚,表现出了相当的...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及转型,“文化建设”开始进入城市规划的核心舞台。与大城市充分利用各种发展资源助力城市文化发展所表现出的信手拈来不同的是,各县级行政单位所代表的中小城市在文化发展上由于受到现实条件的束缚,表现出了相当的路径一致性,即构建“多馆合一”文化场景。文章立足城市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明晰县域“多馆合一”发展路径的生成逻辑,并引入“文化场景”理论以审视“多馆合一”的场景构建优势,探究以“多馆合一”为代表的县域文化空间在城市文化发展建设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场景理论 县域文化空间 多馆合一 场景构建
下载PDF
多民族生态文化融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被引量:5
16
作者 郭思思 郭家骥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4-93,共10页
文章立足各民族共同开拓继承的辽阔多样生态家园和共同创造的丰富多彩生态文化,从生态文化视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探索。在以蒙古族游牧生态文化、哈尼族梯田农耕生态文化为例揭示各民族生态文化小传统,深入分析中华民族“天... 文章立足各民族共同开拓继承的辽阔多样生态家园和共同创造的丰富多彩生态文化,从生态文化视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探索。在以蒙古族游牧生态文化、哈尼族梯田农耕生态文化为例揭示各民族生态文化小传统,深入分析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生态文化大传统基础上,提出用理性化的天人合一理念融通凝聚各民族生态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生态文化贡献,同时造福全人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多民族生态文化融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同化、多元、融合:民族政策的文化作用机制 被引量:3
17
作者 农羽青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3期84-90,共7页
现代多民族国家综合运用同化、多元、融合来处理多数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关系。国家的文化观、主流文化的影响力、国家的文化整合力影响了民族政策的形成。如果主流文化的影响力较大,国家以同化为主。若有少数民族反对同化,则主流文化... 现代多民族国家综合运用同化、多元、融合来处理多数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关系。国家的文化观、主流文化的影响力、国家的文化整合力影响了民族政策的形成。如果主流文化的影响力较大,国家以同化为主。若有少数民族反对同化,则主流文化的影响力被削弱,转向多元文化。若国家具备文化整合的条件和能力,则有文化融合的可能。美国、加拿大和新加坡分别代表了这三种情况。美国化的力量较大,美国以同化为主;加拿大法裔拒绝同化,形成了多元文化主义;新加坡的文化整合能力较强,实现了文化融合。他国经验对我国有借鉴意义,我国可以通过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加强“一国两制”和增进文化交流来巩固多元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国家 民族政策 同化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 文化融合
下载PDF
碑铭所见蒙元山西汉人达鲁花赤考略
18
作者 刘勇 《史志学刊》 2023年第3期20-32,共13页
达鲁花赤为蒙元时期特色职官,在地方行政和各级机构中具有极其广泛的权限。一般认为担任达鲁花赤者首选蒙古人,次为色目人,汉人不得担任此职。近年来学界已发现一些汉人担任达鲁花赤的记录,似乎打破了固有认识模式,但还停留在传世文献... 达鲁花赤为蒙元时期特色职官,在地方行政和各级机构中具有极其广泛的权限。一般认为担任达鲁花赤者首选蒙古人,次为色目人,汉人不得担任此职。近年来学界已发现一些汉人担任达鲁花赤的记录,似乎打破了固有认识模式,但还停留在传世文献史料范围内讨论。蒙元时期的山西社会繁荣稳定,幸存至今的石刻文物信息,为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社会提供了传世文献之外的重要参考。本文释读、梳理现存蒙元山西碑铭中出现的汉人达鲁花赤资料,考察其历史信息和研究价值,为研究蒙元达鲁花赤制度、民族融合过程中的复杂社会现象提供新的线索和视角。本文认为蒙元时期的山西汉人达鲁花赤现象,是蒙元政权多重结构、互相制约以及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时代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汉人 达鲁花赤 蒙元 碑铭石刻 多民族文化融合
下载PDF
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下非遗技艺传承的实践研究——以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为例
19
作者 兰欢 颜志康 《陶瓷研究》 2023年第1期96-98,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是从古老的传统文化中走出来的重要基因,它体现着全体人民的智慧。醴陵陶瓷现在面临着传统陶瓷产业占比高,中小企业格局不大,产业供应链脆弱,产业品牌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是从古老的传统文化中走出来的重要基因,它体现着全体人民的智慧。醴陵陶瓷现在面临着传统陶瓷产业占比高,中小企业格局不大,产业供应链脆弱,产业品牌影响力不高等瓶颈。如何与职业教育一起来激发这个地方产业文化的活力,以创新来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醴陵陶瓷文化,这将是对民族精神的更好的凝聚和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传承 职业教育 工学一体 多导师制
下载PDF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时代精华与塔城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研究
20
作者 张志孝 贾玉平 申桂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7期106-111,共6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中国精神是中国人民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的核心。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在塔城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主导作用。它们提供了共同的价值观和观念,帮助不同民族之间建立了共同的文化认...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中国精神是中国人民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的核心。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在塔城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主导作用。它们提供了共同的价值观和观念,帮助不同民族之间建立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和精神纽带。研究发现,中华文化和塔城地区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存在一些优势和短板,需要通过适当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相关困难。为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与塔城地区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可以从加强教育和宣传、文化交流与合作,保护和传承历史和文化遗产,提供政策支持和发展经济,以及培养多民族文化的年轻一代传承人等多个方面入手。相信通过这些具体策略和措施的实施,塔城地区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将会取得更好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中国精神 塔城 多民族文化 融合发展 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