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Identification and Fermentation Condition of Strain ZY-19-2 with Inhibitory Effect against Tobacco Black Shank (Phytophtora parasitica var. nicotianae Tucker)
1
作者 邓宾玲 韦建玉 +4 位作者 奚家勤 尹启生 宋纪真 周汉平 魏春阳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1年第11期1645-1648,1698,共5页
[Objective] The paper was to identify stain ZY-19-2 with inhibitory effect against tobacco black shank (Phytopht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 Tucker), and study the fermentation condition of the strain. [Method]A st... [Objective] The paper was to identify stain ZY-19-2 with inhibitory effect against tobacco black shank (Phytopht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 Tucker), and study the fermentation condition of the strain. [Method]A strain ZY-19-2 with strong inhibitory effect against P. parasitica were isolated and screened from tobacco rhizosphere soil samples, and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its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chitinase production activity of the strain under different culture conditions was also studied. [Result] For stain ZY-19-2 Paecilomyces lilacinus, the optimal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were as follows: 1.2% colloidal chitin as carbon source, 1% peptone as nitrogen source, 0.1% Tween 80 as surfactant, initial pH of fermentation broth at 6.0, the fermentation time of 60 h, inoculum amount at 1%, shaker speed at 120 r/min. The highest enzyme activity reached 0.216 U/ml. [Conclusion]The optimization of fermentation condition of strain ZY-19-2 lay foundation for 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cheap and efficient chitinase and chitin oligosaccharides, as well as application of the strain for control of tobacco black shan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in ZY-19-2 IDENTIFICATION fermentation condition
下载PDF
苹果酵素混菌发酵工艺优化
2
作者 张海燕 康三江 +4 位作者 苟丽娜 袁晶 曾朝珍 慕钰文 宋娟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6-243,共8页
该研究以费比恩塞伯林德纳氏酵母(Cyberlindnera fabianii)、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戊糖乳植物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entosus)、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为发酵菌种制备苹果酵素,研究不同菌种组合... 该研究以费比恩塞伯林德纳氏酵母(Cyberlindnera fabianii)、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戊糖乳植物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entosus)、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为发酵菌种制备苹果酵素,研究不同菌种组合发酵对苹果酵素可溶性固形物、pH、总酸、还原力、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和感官评分的影响,并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对苹果酵素酵母菌发酵阶段和乳酸菌发酵阶段的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多菌种发酵苹果酵素酵母菌发酵阶段最佳工艺条件为费比恩塞伯林德纳氏酵母∶酿酒酵母1∶0.2,接种量3.3%,发酵温度23℃,初始pH4.7,乳酸菌发酵阶段最佳工艺条件为戊糖乳植物杆菌∶肠膜明串珠菌1∶1,接种量5.2%,发酵温度33℃,初始pH 5.1,在此优化条件下,多菌种发酵苹果酵素的感官评分为9.82,SOD活性为55.83 U/m L、总酸含量为4.96 g/L、还原力为6.83、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14°Bx、p H为2.96。该研究为苹果酵素产品工业化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酵素 酵母菌 乳酸菌 多菌种发酵 工艺优化 响应面法
下载PDF
淡豆豉的多菌种协同发酵工艺优化
3
作者 隋利强 王苏贵 +3 位作者 曹冬英 谢思静 王欣 徐伟 《药学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346-351,共6页
目的优化淡豆豉多菌种(环状芽孢杆菌、黑曲霉、少根根霉)协同发酵工艺,为淡豆豉发酵工艺改进和创新提供参考。方法以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混合菌种比例、接种量为考察因素,以总黄酮、大豆苷元、黄豆黄素、染料木素的含量为考察指标,通... 目的优化淡豆豉多菌种(环状芽孢杆菌、黑曲霉、少根根霉)协同发酵工艺,为淡豆豉发酵工艺改进和创新提供参考。方法以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混合菌种比例、接种量为考察因素,以总黄酮、大豆苷元、黄豆黄素、染料木素的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考查对淡豆豉多菌种协同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淡豆豉多菌种协同发酵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8 d,接种量5%,混合菌种接种比例为环状芽孢杆菌∶黑曲霉∶少根根霉=1∶2∶1。结论淡豆豉多菌种协同发酵工艺可避免杂菌干扰、利于工艺标准化,可为淡豆豉工艺改进和创新以及为中药多菌种协同发酵工艺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豆豉 多菌种协同发酵 工艺优化 环状芽孢杆菌 黑曲霉 少根根霉
下载PDF
产酸乳酸菌红酸汤发酵研究
4
作者 宫路路 李洁 +2 位作者 明婷 谢江帆 王若曦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2-76,共5页
采用传统发酵红酸汤分离产酸乳酸菌菌株,开展红酸汤发酵研究。将辣椒和番茄切碎后等量混匀为发酵基质,按照1×10^(6)cfu/g接种产酸乳酸菌菌株到其中。首先采取单菌株发酵实验,挑选发酵风味好的菌株,再开展多菌株组合发酵实验,发酵... 采用传统发酵红酸汤分离产酸乳酸菌菌株,开展红酸汤发酵研究。将辣椒和番茄切碎后等量混匀为发酵基质,按照1×10^(6)cfu/g接种产酸乳酸菌菌株到其中。首先采取单菌株发酵实验,挑选发酵风味好的菌株,再开展多菌株组合发酵实验,发酵结束后均记录发酵终点pH及其风味。单菌株发酵得到6株红酸汤发酵风味好的菌株,分别为:ST23-2、ST7-15、ST7-14、ST7-1、ST11-2和ST7-20;多菌株组合发酵风味最佳的是组合3与组合20发酵组;多菌株发酵风味优于单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酸汤 乳酸菌 单菌株发酵 多菌株组合
下载PDF
多菌种混合发酵神农架猕猴桃果醋的工艺优化及风味分析
5
作者 朱学娜 林聪聪 +1 位作者 刘睿 鲁群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6-215,共10页
以神农架猕猴桃为原料,通过多菌种混合发酵制备猕猴桃果醋。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其酒精、醋酸发酵工艺条件,采用氨基酸分析仪及气质联用(GC-MS)技术分别分析果醋的氨基酸、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结果表明,最佳酒精发酵工艺为:酵母... 以神农架猕猴桃为原料,通过多菌种混合发酵制备猕猴桃果醋。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其酒精、醋酸发酵工艺条件,采用氨基酸分析仪及气质联用(GC-MS)技术分别分析果醋的氨基酸、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结果表明,最佳酒精发酵工艺为:酵母菌接种量0.9%,乳酸菌接种量7%,初始可溶性固形物19°Bx,发酵温度27℃。在此优化条件下,酒精度为(8.82±0.57)%vol,乳酸含量为(12.15±0.73)mg/mL。最佳醋酸发酵工艺为:发酵时间8 d,醋酸菌接种量12%,初始酒精度7%vol,发酵温度32℃。在此优化条件下,醋酸含量为(4.34±0.17)g/100 mL,感官评分为80分。多菌种混合发酵猕猴桃果醋共检出15种氨基酸,包含7种必需氨基酸;共检出3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酯类17种,酸类5种,醛类2种,酮类5种,苯类2种,醇类4种,酚类1种,其他类1种。综上,多菌种混合发酵有利于促进氨基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形成,从而提升果醋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果醋 多菌种混合发酵 酒精发酵 醋酸发酵 工艺优化 氨基酸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下载PDF
多菌种混合制曲生产玫瑰醋的工艺及品质研究
6
作者 张林祥 周利南 +4 位作者 邢利民 冯纬 贺德贵 蒋予箭 朱军莉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44-353,共10页
为探究多菌种制曲生产对浙江玫瑰醋工艺和品质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多菌种配比,将最佳两组混合菌种应用于玫瑰醋生产,并进行品质评价。结果表明,淀粉酶和蛋白酶酶活力最高的菌种配比分别为红曲霉:米曲霉:黑曲霉:根霉为1∶1∶1∶1和1... 为探究多菌种制曲生产对浙江玫瑰醋工艺和品质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多菌种配比,将最佳两组混合菌种应用于玫瑰醋生产,并进行品质评价。结果表明,淀粉酶和蛋白酶酶活力最高的菌种配比分别为红曲霉:米曲霉:黑曲霉:根霉为1∶1∶1∶1和1∶1∶1∶2,按此比例进行制曲混合,并用于酿造的发花工艺。整个发酵工艺跟踪分析显示,玫瑰醋的多边发酵过程能顺利完成,两组发酵成品的总酸度分别为6.97 g/100 mL和6.63 g/100 mL,得率比传统方法提高17.21%和11.29%。在两组玫瑰醋试验样品中检测到醋酸、乳酸、苹果酸、柠檬酸等8种呈味有机酸,非挥发性酸含量分别为56.04 mg/L和57.85mg/L不逊色于传统玫瑰醋41.053 mg/L。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方法共鉴定出4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两组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分别6348.14 mg/L和6791.75 mg/L,略高于传统的5030.07 mg/L。感官评价表明,多菌种制曲生产的玫瑰醋在甜味、酯香气味上略有提高,特别是1∶1∶1∶2多菌种制曲组感官评分值最高。本研究为传统玫瑰醋生产的制曲机械化改进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菌种发酵 玫瑰醋 有机酸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下载PDF
产乙偶姻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固态混菌发酵产物的影响
7
作者 陈媛媛 陈德茗 +2 位作者 李子健 黄丹 罗惠波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89,共6页
乙偶姻(ACT)是白酒中重要功能物质四甲基吡嗪(TTMP)的关键前体物,该研究从酱香型大曲中筛选分离产乙偶姻菌株,结合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并将其应用于固态混菌发酵,考察其对发酵产物理化指标、有机酸及挥发性风味物... 乙偶姻(ACT)是白酒中重要功能物质四甲基吡嗪(TTMP)的关键前体物,该研究从酱香型大曲中筛选分离产乙偶姻菌株,结合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并将其应用于固态混菌发酵,考察其对发酵产物理化指标、有机酸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出一株产乙偶姻菌株A12F_C118,经鉴定其为索诺拉沙漠芽孢杆菌(Bacillus sonorensis)。添加菌株A12F_C118混菌发酵产物中,水分、还原糖、总酸、pH值分别比空白组分别提高了39.40%、38.46%、127.63%、11.93%;添加菌株A12F_C118混菌发酵产物中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51种,其中正戊醇、苯乙酸乙酯、己酸乙酯、四甲基吡嗪、2,5-二甲基吡嗪和三甲基吡嗪等重要风味物质含量均有所增加。菌株A12F_C118对固态混菌发酵过程中草酸、L-苹果酸、L-乳酸、乙酸、柠檬酸的合成皆有促进作用,但对琥珀酸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偶姻 菌株分离鉴定 固态混菌发酵 吡嗪类物质 理化指标 有机酸 风味物质
下载PDF
采用阶段处理和多菌种固态发酵玉米秸秆的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张红莲 郭爱莲 +2 位作者 何钧 郭路军 卫静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91-694,共4页
目的 采用阶段处理和多菌种固态发酵玉米秸杆,提高玉米秸杆的饲料营养价值。方法 利用氨化法和白腐真菌Lx对玉米秸秆进行前处理,将康宁木霉和选育出的高活性黑曲霉Sy,瘤胃细菌X4,酵母Y2,接种于前处理过的玉米秸杆上进行多菌种共发酵... 目的 采用阶段处理和多菌种固态发酵玉米秸杆,提高玉米秸杆的饲料营养价值。方法 利用氨化法和白腐真菌Lx对玉米秸秆进行前处理,将康宁木霉和选育出的高活性黑曲霉Sy,瘤胃细菌X4,酵母Y2,接种于前处理过的玉米秸杆上进行多菌种共发酵。由正交试验得出最适培养条件。结果 在发酵温度30℃,pH5,发酵9d后,粗蛋白含量达24.61%,粗纤维降解率为48.37%。结论该法为利用玉米秸杆生产蛋白饲料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菌种 发酵 玉米秸秆 粗纤维 粗蛋白
下载PDF
黄稀酱生产新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冮洁 吴耘红 +3 位作者 蒋继峰 刘晓兰 邹东辉 邹晓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2-64,共3页
利用膨化原料和多菌种发酵生产黄稀酱,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确定制曲和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米曲霉As3.951(沪酿3.042)和黑曲霉As3.350分开制曲,混合发酵,二者比例为8∶2。采用稀醪发酵,发酵后期添加鲁氏酵母As2.371增香,添加量为5%,发... 利用膨化原料和多菌种发酵生产黄稀酱,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确定制曲和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米曲霉As3.951(沪酿3.042)和黑曲霉As3.350分开制曲,混合发酵,二者比例为8∶2。采用稀醪发酵,发酵后期添加鲁氏酵母As2.371增香,添加量为5%,发酵15~20d,与传统工艺相比,明显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原料及设备利用率,并且产品质量稳定,风味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化黄豆 多菌种发酵 黄稀酱 调味品 双菌制曲
下载PDF
多菌种混合发酵生脉饮药渣生产蛋白饲料工艺条件优化 被引量:24
10
作者 秦岭 王向东 +3 位作者 潘朝智 刘冬梅 董福顺 谭显东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2-128,共7页
以生脉饮药渣为原料,利用康宁木霉(Tk)、产黄纤维单胞菌(Cf)、产朊假丝酵母(Cu)和黑曲霉(An)多菌种混合发酵生产蛋白饲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先接种20%的Tk+Cf(比例2∶1),发酵2 d后再接种20%的Cu+An... 以生脉饮药渣为原料,利用康宁木霉(Tk)、产黄纤维单胞菌(Cf)、产朊假丝酵母(Cu)和黑曲霉(An)多菌种混合发酵生产蛋白饲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先接种20%的Tk+Cf(比例2∶1),发酵2 d后再接种20%的Cu+An(比例1:1),在(NH4)2SO4添加量为5 g/dL、初始pH值为6、料水比为1∶2、温度为30℃的条件下发酵5 d,其发酵产物中真蛋白质量分数增加86.96%,粗纤维质量分数降低20.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菌种 生脉饮药渣 混合发酵 蛋白饲料 工艺条件优化
下载PDF
多菌种分步固态发酵果渣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娟 王治业 +5 位作者 魏甲乾 祁宏山 季彬 曾杨 周剑平 王鸣刚 《中国酿造》 CAS 2014年第3期40-44,共5页
实验研究了多菌种分步固态发酵果渣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的工艺条件,以果渣为主要原料,麸皮、豆粕、谷糠等为辅料,通过对多菌种(黑曲霉、产朊假丝酵母、热带假丝酵母和酿酒酵母)接种及培养方法、菌液的接种量、发酵的最佳温度、共发酵时间... 实验研究了多菌种分步固态发酵果渣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的工艺条件,以果渣为主要原料,麸皮、豆粕、谷糠等为辅料,通过对多菌种(黑曲霉、产朊假丝酵母、热带假丝酵母和酿酒酵母)接种及培养方法、菌液的接种量、发酵的最佳温度、共发酵时间、固液比及物料酸碱度因素的优化研究,获得了优化后的多菌种分步固态发酵果渣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生产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固液比60%,初始pH5.5,温度30℃,黑曲霉的接种量为7.50%,复合酵母液的接种量为10%,黑曲霉在发酵初期接入,复合酵母液在发酵24h后接入,共培养时间为72h。在最佳菌种配比和发酵条件下,发酵终产物的粗蛋白质含量从4.97%增加至27.60%,增长了22.63个百分点,达到优质蛋白饲料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渣 分步发酵 蛋白饲料 工艺 多菌种
下载PDF
利用多菌种混合发酵转化玉米秸秆的研究 被引量:51
12
作者 陈庆森 刘剑虹 +4 位作者 潘建阳 胡志和 阎亚丽 张晓玲 庞广昌 《生物技术》 CAS CSCD 1999年第4期15-20,共6页
该文系统地研究了高产纤维素酶生产菌(TrichodermaresiTB9701)与饲料酵母混合共发酵玉米秸秆粉对合成菌体蛋白质和利用纤维素的关系,优选出一条最佳的共发酵工艺途径和条件。研究表明在以氨法处理的玉米秸秆为... 该文系统地研究了高产纤维素酶生产菌(TrichodermaresiTB9701)与饲料酵母混合共发酵玉米秸秆粉对合成菌体蛋白质和利用纤维素的关系,优选出一条最佳的共发酵工艺途径和条件。研究表明在以氨法处理的玉米秸秆为底物的TB-9701与饲料酵母菌的混合菌共发酵正交实验中,于pH5.0,30℃的条件下200r/min的恒温、恒速摇瓶培养8d,经测定发酵液终产物中粗蛋白(SCP)的含量达到了23.70%,总秸秆纤维的转化率达到7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纤维素酶 混合菌发酵 单细胞蛋白
下载PDF
多菌混合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云云 张宇 +3 位作者 许敬亮 何敏超 庄新姝 袁振宏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9,34,共5页
采用多菌混合发酵可以提高纤维素酶的活力,为获得高活力的纤维素酶制剂,文中以碱处理后的甘蔗渣和麸皮作为发酵产酶培养基,采用响应面法对2株纤维素酶生产菌里氏木霉CICC40359和斜卧青霉SMX固态混合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发现在发酵... 采用多菌混合发酵可以提高纤维素酶的活力,为获得高活力的纤维素酶制剂,文中以碱处理后的甘蔗渣和麸皮作为发酵产酶培养基,采用响应面法对2株纤维素酶生产菌里氏木霉CICC40359和斜卧青霉SMX固态混合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发现在发酵温度为28℃,料水比(质量体积比)1∶2.5(g/mL)的条件下,当V(青霉)∶V(木霉)为3∶1,总接种量8%(mL/g),培养基中m(蔗渣)∶m(麸皮)为2∶1,发酵3 d时,滤纸酶活有最大值达到101.825 FPU/g,这为后续优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同时高酶活下发酵液中呈现高的糖质量分数为同步产酶发酵产乙醇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霉 青霉 纤维素酶 固态发酵 混菌发酵
下载PDF
固态发酵豆粕营养价值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郝耿 胡婷 +5 位作者 马桢 彭子欣 艾布什 陈童 王安如 王洪彬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1-85,共5页
固态发酵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提高豆粕营养价值的方法。豆粕是畜禽最重要的植物性蛋白源,但其含有的抗营养因子限制了幼龄动物对蛋白质的有效利用。研究结果表明,发酵豆粕对动物的生长性能、消化和免疫功能具有积极的影响。作者就固态发... 固态发酵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提高豆粕营养价值的方法。豆粕是畜禽最重要的植物性蛋白源,但其含有的抗营养因子限制了幼龄动物对蛋白质的有效利用。研究结果表明,发酵豆粕对动物的生长性能、消化和免疫功能具有积极的影响。作者就固态发酵豆粕的营养价值研究及其在动物饲养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发酵 豆粕 抗营养因子 多菌种混合发酵
下载PDF
多菌种固态发酵去除菜籽粕中的植酸 被引量:10
15
作者 孙林 李吕木 +3 位作者 张邦辉 许平辉 付弘赟 徐同宝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0-63,共4页
以普通菜籽粕为原料,选用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植物乳酸菌及酪酸梭状芽孢杆菌多个菌种,通过单菌与混菌发酵,研究发酵对菜籽粕中植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菌发酵中枯草芽孢杆菌对植酸降解效果优于其他菌种,其降解率可达62.4%... 以普通菜籽粕为原料,选用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植物乳酸菌及酪酸梭状芽孢杆菌多个菌种,通过单菌与混菌发酵,研究发酵对菜籽粕中植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菌发酵中枯草芽孢杆菌对植酸降解效果优于其他菌种,其降解率可达62.4%;混菌发酵效果优于单菌发酵,当混菌接种量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6%,蜡样芽孢杆菌4%,植物乳酸菌6%,水料比为1.3∶1,pH 6.9,30℃发酵48 h时,菜籽粕植酸含量从2.26%(干基)降至0.221%(干基),降解率达90.15%,粗蛋白含量提高5.19%(干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籽粕 多菌种 固态发酵 植酸
下载PDF
仔猪液体发酵饲料工艺的研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洁 张孟阳 +2 位作者 郭宏 黄娟 王德培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15-21,共7页
为了制备仔猪液体微生物发酵饲料,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对仔猪全价饲料进行发酵。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以发酵后饲料中还原糖含量作为发酵条件的优化指标。得出最佳发酵条件为:总接种量4%其中芽孢菌与乳酸菌各为2%,料水重量体积(W... 为了制备仔猪液体微生物发酵饲料,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对仔猪全价饲料进行发酵。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以发酵后饲料中还原糖含量作为发酵条件的优化指标。得出最佳发酵条件为:总接种量4%其中芽孢菌与乳酸菌各为2%,料水重量体积(W/V)比为13.5,发酵温度32~37℃。在条件37℃下发酵3 d,饲料含水量80%,还原糖含量达到2.17%提高10倍,乳酸含量3.4%,柠檬酸含量0.331%,丙酸含量0.130%,乳酸菌活菌数达到1010CFU/g。选取24头6.45 kg左右的健康仔猪,分2个处理组,每个组3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全价粉料,试验组饲喂添加50%发酵液态饲料。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平均日增重提高11.68%(P<0.05),平均日采食量提高1.96%(P>0.05),料肉比降低8.55%(P>0.05),腹泻率下降54.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发酵 混菌发酵 枯草芽孢杆菌 乳酸菌
下载PDF
利用多菌种共发酵技术转化玉米秸秆的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陈庆森 刘剑虹 +4 位作者 潘建阳 胡志和 阎亚丽 张晓玲 庞广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6,共6页
较详细研究了高产纤维素酶生产菌长柄木霉 TB970 2和康宁木霉 TB970 4的耐氨特性以及混合菌共发酵对天然纤维素材料终产物中菌体蛋白质和纤维素利用率的影响 ,并建立了混合菌发酵的共生关系。研究表明 :高产纤维素酶的菌种 (TB970 2 ,TB... 较详细研究了高产纤维素酶生产菌长柄木霉 TB970 2和康宁木霉 TB970 4的耐氨特性以及混合菌共发酵对天然纤维素材料终产物中菌体蛋白质和纤维素利用率的影响 ,并建立了混合菌发酵的共生关系。研究表明 :高产纤维素酶的菌种 (TB970 2 ,TB970 4 )于 p H5.0 ,3 0℃的条件下恒温、恒速摇瓶培养 ,其对氨的耐受能力分别达到了 0 .4 8%、0 .3 3 % (以(NH4) 2 SO4计 ) ;而 CMC酶活分别为 1 60、2 1 0 ;TB970 4的发酵液中表现出较高的 FPA活性 ;蛋白质含量及纤维素利用率分别为 1 4.2 3 %和 64 .60 %。在以氨法处理过的玉米秸秆为底物的 TB970 4与饲料酵母的混合菌共发酵的正交实验中 ,优选出 2组最佳的共发酵的组合和工艺路线及条件。发酵终产物中粗蛋白 (SCP)的含量达到了 2 4 .1 4% ,总秸秆纤维的转化率达7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混合菌 发酵 生物转化 饲料 秸杆饲料
下载PDF
葛根多菌种混合发酵研制醋饮料试验 被引量:7
18
作者 马晓珂 王振斌 +3 位作者 马海乐 王玺 张文彤 杨金玉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67-673,共7页
为了开发一种富含葛根黄酮的益生菌饮料,采用协同酶解和多菌种混合发酵的方法分别进行葛根酶解和醋饮料发酵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葛根酶解的最优条件为料液质量比1∶20,p H 5.0,纤维素酶加量1 mg·g-1,中温α-淀粉酶加量20 mg·g... 为了开发一种富含葛根黄酮的益生菌饮料,采用协同酶解和多菌种混合发酵的方法分别进行葛根酶解和醋饮料发酵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葛根酶解的最优条件为料液质量比1∶20,p H 5.0,纤维素酶加量1 mg·g-1,中温α-淀粉酶加量20 mg·g-1,糖化酶加量10 mg·g-1,50℃下酶解1 h,在此条件下,葛根异黄酮提取率达到7.51%,溶液中的还原糖含量达到20.76%;葛根醋饮料多菌种混合发酵的最优条件为乳酸菌、醋酸菌和酵母菌质量比2∶2∶1,菌种接种量为原料的0.5%,料液质量比1∶12,大米蛋白肽添加量为0.2 g·g-1,30℃发酵5 d,在此条件下可得发酵醋饮料总酸含量为17.90 g·L-1,葛根异黄酮量6.59 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 多菌种 混合发酵 醋饮料 黄酮
下载PDF
多菌种发酵青稞酒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曹妍 杜木英 +1 位作者 阚建全 陈宗道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52-256,共5页
研究青稞酒多菌种曲发酵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并与传统曲发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青稞酒的多菌种曲发酵过程中,表现出类似传统曲发酵过程中各成分的动态变化趋势。pH值明显下降,之后稳定在pH4.0~4.3;总酸含量随着发酵时间延长... 研究青稞酒多菌种曲发酵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并与传统曲发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青稞酒的多菌种曲发酵过程中,表现出类似传统曲发酵过程中各成分的动态变化趋势。pH值明显下降,之后稳定在pH4.0~4.3;总酸含量随着发酵时间延长显著上升(P<0.05),发酵60h时达到最大值0.83g/100g,之后略有下降;发酵品温先缓慢上升,再缓慢下降,最高达36.2℃左右;还原糖含量和糖化酶活力值都在24h内显著增加之后逐渐下降;总糖含量显著下降,酒精体积分数显著增高(P<0.05),多菌种曲发酵的酒精体积分数可达到10.30%,比传统曲发酵提高57.73%;酒醅中酸性蛋白酶活力及氨态氮含量同时呈显著性增高,24h后,蛋白酶活力及氨态氮含量逐渐降低;多菌种曲发酵的青稞酒总氨基酸含量80.923mg/100mL,缺乏蛋氨酸。感官评定表明风味较好的多菌种青稞酒的发酵时间约为60~72h,并保持了传统青稞酒的主体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酒 多菌种发酵 化学成分
下载PDF
豆豉混合菌种制曲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孙成行 牟光庆 孙园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3-46,共4页
对枯草芽胞杆菌和曲霉菌的制曲条件分别进行优化,确定了枯草芽胞杆菌的最佳制曲条件为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50h,接菌量1%,曲霉菌的最佳制曲条件为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为48h,接菌量为4%。进一步确定了两菌种混合发酵的最佳制曲条件为... 对枯草芽胞杆菌和曲霉菌的制曲条件分别进行优化,确定了枯草芽胞杆菌的最佳制曲条件为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50h,接菌量1%,曲霉菌的最佳制曲条件为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为48h,接菌量为4%。进一步确定了两菌种混合发酵的最佳制曲条件为二菌种同时接入,发酵温度为36℃,发酵时间为50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豉 枯草芽胞杆菌 曲霉菌 混合发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