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arly Palaeozoic Evolution of the Zhen' an- Xichuan Block and the Small Qinling Multi-Island Ocean Basin 被引量:1
1
作者 Yin Hongfu Huang DinghuaChina U 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 uhan, Hub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15,共15页
Based on studies of palaeogeography, palaeobiogeography, palaeomagnetism, geochemistry and volcanism,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Zhen'an-Xichuan area was a small Early Palaeozoic block rifted away from South Qin... Based on studies of palaeogeography, palaeobiogeography, palaeomagnetism, geochemistry and volcanism,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Zhen'an-Xichuan area was a small Early Palaeozoic block rifted away from South Qinling and suturing onto North Qinling earlier than the other parts of South Qinling. In the Early Palaeozoic Qinling was a small archipelagic ocean basin with 5 rows of islands including the Zhen'an-Xichuan block. The drifting of the Yangtze and North China plates and the islands between them in the same direction at different speeds caused their suturing process to be different from the classic plate collision, which is the major feature of the suturing of the multi-island Tethys ocean basin. This also explains the problem that the Caledonian collision did not result in orogeny in eastern Qin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Qinling multi-island small ocean basin Caledonian movement Zhen'an-Xichuan block
下载PDF
昆仑造山带二叠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盆山转换探讨 被引量:34
2
作者 陈守建 李荣社 +5 位作者 计文化 赵振明 刘荣丽 贾宝华 张振福 王国灿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74-393,共20页
昆仑造山带基本构造-地层格架主要奠基于古生代,是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多次洋陆转换、碰撞造山的结果。早中二叠世是晚古生代昆仑多岛洋盆(昆南洋)伸展裂陷最为强烈期,海相沉积广布,昆北为活动边缘裂谷,大部分区域为滨浅海相沉积,局部为... 昆仑造山带基本构造-地层格架主要奠基于古生代,是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多次洋陆转换、碰撞造山的结果。早中二叠世是晚古生代昆仑多岛洋盆(昆南洋)伸展裂陷最为强烈期,海相沉积广布,昆北为活动边缘裂谷,大部分区域为滨浅海相沉积,局部为火山盆地相沉积;昆中洋岛大部分为海水淹没,发育滨浅海相沉积;康西瓦—木孜塔格—阿尼玛卿一线及其以北昆南区为深海-半深海相沉积。早中二叠世总体表现为南深北浅的多岛小洋盆构造-古地理格局。中二叠世晚期昆仑地区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汇聚作用(华力西运动),洋盆和活动大陆边缘裂谷闭合,隆升遭受剥蚀,完成了一次盆山转换。晚二叠世早期,大部分地区仍为剥蚀区,局部地区形成陆相红色碎屑岩建造,其后东昆仑东部海水从东南进入,西昆仑东部海水从西北进入,在较局限的区域内沉积了滨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进入了另一个盆山发展时期。笔者通过多年的野外观察、分析测试和综合研究,结合覆盖全区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及其他前人研究成果,选择昆仑造山带晚古生代盆山转换关键时期——二叠纪,对其地层、岩相特征及构造古地理环境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其构造演化,以期对提高昆仑造山带的研究水平和指导找矿工作有所禆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造山带 二叠纪 岩相特征 构造古地理 多岛洋盆 盆山转换 构造演化
下载PDF
昆仑造山带石炭纪岩相特征及构造古地理 被引量:19
3
作者 陈守建 李荣社 +5 位作者 计文化 王超 赵振明 王秉章 戴传固 王国灿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221-233,共13页
通过多年野外观察、分析测试,结合覆盖全区的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及其他前人研究成果,选择昆仑造山带晚古生代洋盆发育的典型时期石炭纪,对其地层、岩相特征、构造古地理以及构造演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昆仑造山带石炭纪总体... 通过多年野外观察、分析测试,结合覆盖全区的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及其他前人研究成果,选择昆仑造山带晚古生代洋盆发育的典型时期石炭纪,对其地层、岩相特征、构造古地理以及构造演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昆仑造山带石炭纪总体处于伸展裂陷的大地构造背景,昆北为活动边缘裂谷,大部分区域为滨浅海相沉积,局部为半深海及火山盆地相沉积;昆中大部分地区为洋岛或水下隆起,洋岛主要为剥蚀区,水下隆起部分主要为滨浅海相沉积,局部地区为碳酸盐岩台地;康西瓦—木孜塔格—阿尼玛卿一线为有限洋盆(昆南洋),昆南大部及昆中部分地区为深海—半深海相沉积,昆南部分地区为滨浅海相沉积;总体表现为两堑夹一垒、洋岛遍布、南深北浅的多岛小洋盆的构造古地理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造山带 石炭纪 岩相特征 构造古地理 多岛洋盆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地球多级循环及其资源、能源、灾害、环境效应 被引量:9
4
作者 李德威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共8页
在综合分析前人资料和系统梳理笔者认识的基础上,以整体观和系统论的思想为指导,针对板块构造学说存在的核心科学问题,采用分尺度、分层块、分阶段的研究思路,探讨开放复杂地球系统的物质运动方式。将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相结合,流体运... 在综合分析前人资料和系统梳理笔者认识的基础上,以整体观和系统论的思想为指导,针对板块构造学说存在的核心科学问题,采用分尺度、分层块、分阶段的研究思路,探讨开放复杂地球系统的物质运动方式。将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相结合,流体运动与固体运动相结合,地球内部过程与外部过程相结合,探索盆山和洋陆的成因及其关联机理,认为热动力是驱动盆山地壳物质循环和洋陆壳幔物质循环的关键因素。开放地球系统存在与盆山、洋陆物质循环有关的水循环、火山物质循环、大气循环、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洋流循环,由此产生资源、能源、灾害、环境效应。地球内部热能经过长期的积累之后,以超级干旱-火山-冰冻-地震-洪水-海平面上升组成的全球性巨灾链形式释放,具有时空结构和关联机理的巨灾连发导致生物分批死亡,集群绝灭。地质历史上还有无数规模较小、结构相似、机理相同的热灾害链,不同程度地影响地球生态环境和全球变化。热灾害链贯穿地球整个演化过程。根据下地壳流动规律和热灾害链时空结构对中国大陆强震进行了预测。强调取热减灾减排不仅能够解决能源危机,而且可以降低灾害强度,推迟灾害发生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循环 盆山成因 洋陆成因 地球系统动力学 热灾害链 生物灭绝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洋内俯冲及构造格局——来自诸暨青顶山基性-超基性岩研究的证据 被引量:3
5
作者 董学发 周宗尧 +3 位作者 余盛强 唐增才 赵旭东 肖庆辉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2期16-32,共17页
江南造山带东段浙西北地区广泛发育了新元古代岩浆岩,它们是探讨江南造山带构造格局和演化的关键,但其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却备受争论.选择浙江诸暨青顶山地区出露的一套基性-超基性岩为对象,对其开展了详细的锆石年代学、Hf同位素组... 江南造山带东段浙西北地区广泛发育了新元古代岩浆岩,它们是探讨江南造山带构造格局和演化的关键,但其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却备受争论.选择浙江诸暨青顶山地区出露的一套基性-超基性岩为对象,对其开展了详细的锆石年代学、Hf同位素组成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青顶山基性-超基性岩形成于~860 Ma.锆石εHf(t)值分别为+9.7和+9.5.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将青顶山基性-超基性岩分为"低铝高镁型"和"高铝低镁型"两类.前者岩石以高钛、镁、铁,低铝,富Cr、Ni,低的Sr/Y值为特征,后者则以低钛、镁、铁,高铝,贫Cr、Ni,高的Sr/Y值为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Hf同位素组成均指示青顶山基性-超基性岩形成于洋内弧环境,其成因可能与俯冲大洋板片熔融与不同深度的地幔楔交代有关.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初步构建了"龙门山洋内弧(1 172~840 Ma)-皖赣弧间盆地(1 061~827 Ma)-万年陆缘弧(~840 Ma)-赣湘弧后盆地(820~830 Ma)"的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多岛弧盆系大地构造格架,为江南造山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造山带 洋内弧 多岛弧盆系 新元古代 浙江 构造
原文传递
南海海盆盆西峡谷的形态与结构及形成演化 被引量:12
6
作者 罗伟东 周娇 +2 位作者 李学杰 姚永坚 王哲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172-2183,共12页
盆西峡谷是南海中建南盆地中东部的一条大型峡谷,整体呈NW向,水深介于2 850~4 300m,全长约188km,宽为1.5~14.5km,起始于中建南盆地,延伸到西南次海盆,对其进行形态、结构和形成演化的研究,为后续西南次海盆浊积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深... 盆西峡谷是南海中建南盆地中东部的一条大型峡谷,整体呈NW向,水深介于2 850~4 300m,全长约188km,宽为1.5~14.5km,起始于中建南盆地,延伸到西南次海盆,对其进行形态、结构和形成演化的研究,为后续西南次海盆浊积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深入了解浊流沉积物的搬运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高分辨率多波束测深、单道和多道地震的最新资料,研究盆西峡谷的形态特征和结构及形成演化,结果表明盆西峡谷具有"分段性"特征,剖面形态从WN向ES依次表现为上段U型、中上段V型、中下段下V上U型和下段U型4段形态;上段以沉积作用为主,发育多期下切河道充填沉积,厚度可达1 200m;中上段以侵蚀-沉积过渡作用为主,发育浊积水道砂体;中下段以冲刷作用为主,发育内堤岸和块体流沉积;下段发育块体流和滑塌体沉积.研究表明,盆西峡谷的形成受古地貌条件、侵蚀-沉积作用、海平面变化、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侵蚀-沉积作用、断裂活动和海平面变化为主控因素.揭示出盆西峡谷沉积演化可分为3个演化阶段:中中新世的峡谷蕴育阶段、晚中新世的峡谷侵蚀-充填阶段和上新世-第四纪的峡谷"回春"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西峡谷 多波束海底地貌 峡谷形态 内部结构 深水沉积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