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ual in-situ observation of tribochemical and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single-layer WS_(2)and multi-layer WS_(2)/C coatings
1
作者 Yuzhen LIU Jae-Ho HAN +2 位作者 Shusheng XU Young Chan JUNG Dae-Eun KIM 《Friction》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1580-1598,共19页
The outstanding tribological performance of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TMDs)is attributed to their unique sandwich microstructure and low interlayer shear stress.This advantageous structure allows TMDs to demons... The outstanding tribological performance of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TMDs)is attributed to their unique sandwich microstructure and low interlayer shear stress.This advantageous structure allows TMDs to demonstrate exceptional friction reduction properties.Furthermore,the incorporation of TMDs and amorphous carbon(a-C)in multi-layer structures shows excellent potential for further enhancing tribological and anti-oxidation properties.Amorphous carbon,known for its high ductility,chemical inertness,and excellent wear resistance,significantly contributes to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se multi-layer coatings.To gai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tribological mechanism and evolution of TMDs’multi-layer coatings,a dual in-situ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using a tribometer equipped with a 3D laser microscope and a Raman spectrometer.This innovative approach allowed for a comprehensive evolution of the tribological,topographical,and trib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single-layer WS_(2)and multi-layer WS_(2)/C coatings in real time.The findings from the dual in-situ tribotest revealed distinct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single-layer WS_(2)coating and the multi-layer WS_(2)/C coating.The single-layer WS_(2)coating predominantly experienced failure due to mechanical removal,whereas a combination of mechanical removal and tribochemistry primarily influenced the failure of the multi-layer WS_(2)/C coating.The tribological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se two coating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stages on the basis of their tribological behavior:the running-in stage,stable friction stage,re-deposition stage,and lubrication failure stage.Each stage represents a distinct phase in the tribological behavior of the coatings and contribute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behavior during sli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itu analysis multi-layer coating TRIBOLOGY TRIBOCHEMISTRY
原文传递
Micro and nano-enabled approache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plasma electrolytic oxidation coated magnesium alloys 被引量:5
2
作者 Safoora Farshid Mahshid Kharaziha 《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5期1497-1517,共21页
Magnesium(Mg)and its alloys have become a hot research topic in various industries owing to the specific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However,high corrosion rate is considered the key lifetime-limiting.Plasma elec... Magnesium(Mg)and its alloys have become a hot research topic in various industries owing to the specific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However,high corrosion rate is considered the key lifetime-limiting.Plasma electrolytic oxidation(PEO)method is a simple strategy to deposit an oxide layer on the surface of light metals such as magnesium alloys,to control corrosion rate and promote some other properties,depending on their performances.Nevertheless,their features including their micropore size,distribution,and interconnectivity,and microcracks have not been improved to an acceptable level to support long-term performances of the magnesium-based substrates.Studies have introduced micro/nano-enabled approaches to enhance various properties of PEO coatings such as corrosion resistance,tribological properties,self-healing ability,bioactivity,biocompatibility,antibacterial properties,or catalytic performances.These strategies consist of incorporating of micro and nanoparticles into the PEO layers to produce multi-functional surfaces or the formation of multi-layered coatings to cover the defects of PEO coatings.In this perspective,the present paper aims to overview various nano/micro-enabled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properties of PEO coatings on magnesium alloys.The main focus is given to the functional changes that occurred in response to the incorpora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nano/micro-structures into the PEO coatings on magnesium allo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ma electrolytic oxidation Corrosion resistance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Biological properties Micro and multi-layer coatings
下载PDF
极性接枝对聚乙烯棚膜的电晕及涂覆性能影响
3
作者 田雨川 周炳 +1 位作者 朱美芳 王洪学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9-98,共10页
传统聚烯烃棚膜在生产中电晕处理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电能,且表面极性功能持效期较短,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为解决以上问题,文中采用反应挤出技术路线,将2种不同的极性单体——马来酸二丁酯(DBM)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接枝于茂金属线型... 传统聚烯烃棚膜在生产中电晕处理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电能,且表面极性功能持效期较短,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为解决以上问题,文中采用反应挤出技术路线,将2种不同的极性单体——马来酸二丁酯(DBM)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接枝于茂金属线型低密度聚乙烯(mLLDPE)上,吹膜得到接枝改性聚乙烯膜,并通过电晕与涂覆纳米涂层进一步增强其表面极性,使其达到超亲水状态。通过不同的表征手段系统研究了电晕强度、单体种类及含量对接枝改性膜表面极性的影响,以及它们与纳米涂覆液之间的相互作用。由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得知,电晕后薄膜表面产生了C=O,C—O极性基团,并且发生了碳链断裂;通过接触角测试证实,相比于未改性聚烯烃膜,接枝后改性聚烯烃膜的表面极性显著提高,达到相同接触角所需的电晕能耗大大降低;通过扫描电镜对纳米涂液涂覆后的改性聚烯烃膜表面形貌研究发现,极性单体DBM的接枝能够增强膜表面与超亲水纳米涂覆液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大幅减少干燥过程中产生的涂层裂痕;最后,氙灯加速老化试验证实,接枝的DBM单体可以有效延缓涂覆膜的表面极性老化失效过程,延长改性涂覆膜的持效期。论文展示了接枝改性可提升高性能聚烯烃(HPO)棚膜的涂覆效果与功能持效期,有助于延长棚膜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挤出接枝改性聚烯烃 电晕 纳米涂覆 茂金属聚乙烯 紫外加速老化
下载PDF
ReUSY分子筛催化热解聚烯烃塑料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郭荣杰 樊平 +1 位作者 纪红兵 薛灿 《工业催化》 CAS 2023年第10期88-94,共7页
构建基于稀土超稳Y型分子筛的催化热解体系,并对多种聚烯烃塑料进行催化热解实验。结果表明,ReUSY分子筛表现出最优催化性能。利用热重-红外联用实时在线产物分析技术,发现加入ReUSY分子筛显著降低了聚烯烃的热解初始和终止温度,同时减... 构建基于稀土超稳Y型分子筛的催化热解体系,并对多种聚烯烃塑料进行催化热解实验。结果表明,ReUSY分子筛表现出最优催化性能。利用热重-红外联用实时在线产物分析技术,发现加入ReUSY分子筛显著降低了聚烯烃的热解初始和终止温度,同时减少了产物中芳烃与积炭的比例,有效提高了低碳烃产率。通过Coats-Redfern法对催化热解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分析催化热解在不同阶段的活化能,表明催化热解反应的平均活化能为(56.23~69.12)kJ·mol^(-1)。相较传统热解实验,ReUSY显著降低了催化热解反应的活化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化学 聚烯烃塑料 ReUSY分子筛 催化热解 coats-Redfern法 活化能
下载PDF
聚烯烃电池隔膜表面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叶泳铭 张宏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14期71-73,61,共4页
隔膜是锂电池的核心组件之一,影响电池的安全性能和电化学性能。而目前不论是商业化电池隔膜或处于研发的电池隔膜中,还未出现同时满足安全性、稳定性、高充放电容量和长寿命的电池隔膜。聚烯烃隔膜是目前市场应用最广泛的电池隔膜,具... 隔膜是锂电池的核心组件之一,影响电池的安全性能和电化学性能。而目前不论是商业化电池隔膜或处于研发的电池隔膜中,还未出现同时满足安全性、稳定性、高充放电容量和长寿命的电池隔膜。聚烯烃隔膜是目前市场应用最广泛的电池隔膜,具有价格低、耐酸碱、结构稳定等优势,但较差的耐热性、润湿性以及锂支晶穿透问题严重影响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电池的容量及寿命。本文主要介绍聚烯烃隔膜的两种表面改性方法(涂覆法和接枝法),并在最后提出锂电池隔膜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聚烯烃隔膜 涂覆改性 接枝改性
下载PDF
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与各类自粘防水卷材的粘结能力测试与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薛春来 王利明 王海澜 《中国建筑防水》 2023年第8期10-15,共6页
研究了不同类型自粘防水卷材与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干膜、湿膜的粘结剥离情况,结果表明:短时间内,干膜粘结效果优于湿膜粘结,改性沥青自粘防水卷材与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的粘结效果优于高分子自粘卷材;由于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中存... 研究了不同类型自粘防水卷材与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干膜、湿膜的粘结剥离情况,结果表明:短时间内,干膜粘结效果优于湿膜粘结,改性沥青自粘防水卷材与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的粘结效果优于高分子自粘卷材;由于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中存在的游离成分会渗入自粘防水卷材,影响两者的相容性,实际工程应用中不建议采用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和自粘防水卷材的搭配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 强力交叉膜自粘防水卷材 无胎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聚酯胎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高分子(HDPE)自粘防水卷材 热塑性聚烯烃(TPO)自粘防水卷材 粘结效果 干膜 湿膜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隔膜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8
7
作者 刘全兵 毛国龙 +1 位作者 张健 彭响方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38-840,848,共4页
隔膜是锂离子电池的核心关键材料之一,其性能决定了电极的界面结构、电池的内阻和注液量等,进而影响电池的倍率、循环及安全性能等特性。介绍了聚烯烃微孔膜、无纺布隔膜及涂层复合隔膜的制备方法、结构特征及其优缺点,评述了隔膜制备... 隔膜是锂离子电池的核心关键材料之一,其性能决定了电极的界面结构、电池的内阻和注液量等,进而影响电池的倍率、循环及安全性能等特性。介绍了聚烯烃微孔膜、无纺布隔膜及涂层复合隔膜的制备方法、结构特征及其优缺点,评述了隔膜制备的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艺。并对锂离子电池隔膜的改进方式和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隔膜 聚烯烃 无纺布 涂层复合膜
下载PDF
树脂包膜尿素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0
8
作者 袁嫚嫚 叶舒娅 +2 位作者 刘枫 李敏 郭熙盛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1年第S1期83-87,共5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树脂包膜尿素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树脂包膜尿素处理比普通尿素处理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施氮素180kg/hm2,树脂包膜尿素和普通尿素按氮素用量7∶3比例掺混基施处理,水稻增产效果...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树脂包膜尿素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树脂包膜尿素处理比普通尿素处理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施氮素180kg/hm2,树脂包膜尿素和普通尿素按氮素用量7∶3比例掺混基施处理,水稻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最好,其中产量增幅为5.6%~30.5%。减少氮素用量30%,即施氮素126kg/hm2,树脂包膜尿素基施和普通尿素追施按氮素用量6∶4处理,水稻氮肥利用率最高,且水稻产量亦高于普通尿素常规处理。表明树脂包膜尿素可以减少氮肥用量,保证水稻产量,又有利于保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脂包膜尿素 水稻 产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接枝物包覆合成云母填充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界面形态及性能 被引量:5
9
作者 王磊 谢邦互 +1 位作者 杨伟 杨鸣波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31-34,共4页
采用不同用量配比马来酸酐接枝均聚聚丙烯(iPP-MA)及马来酸酐接枝聚烯烃弹性体(POE-MA)对合成云母进行包覆后,填充到均聚聚丙烯(iPP)中制备复合材料,对包覆云母沉降行为及复合材料断面形态、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固定接枝物用量,随着... 采用不同用量配比马来酸酐接枝均聚聚丙烯(iPP-MA)及马来酸酐接枝聚烯烃弹性体(POE-MA)对合成云母进行包覆后,填充到均聚聚丙烯(iPP)中制备复合材料,对包覆云母沉降行为及复合材料断面形态、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固定接枝物用量,随着POE-MA含量的增多,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呈现改善趋势。iPP-MA对材料屈服前比基本断裂功(We,y)的提高有利,而POE-MA对材料屈服前比非基本断裂功(β′Wp,y)提高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合成云母 接枝物 包覆 界面形态 性能
下载PDF
长输管线3层结构聚烯烃防腐蚀涂层阴极剥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唐谊平 晏荣军 +2 位作者 黄子阳 李建新 王琍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45-49,76,共6页
3层结构聚烯烃(3PE)是我国长输管线广为应用的防腐蚀涂层,耐阴极剥离是其重要的性能指标。概述了阴极剥离机理及其影响介质,分析了钢管3PE防腐蚀涂层的特点,介绍了3PE涂层阴极剥离机理的研究现状和3PE涂层的主工艺对其耐阴极剥离性能的... 3层结构聚烯烃(3PE)是我国长输管线广为应用的防腐蚀涂层,耐阴极剥离是其重要的性能指标。概述了阴极剥离机理及其影响介质,分析了钢管3PE防腐蚀涂层的特点,介绍了3PE涂层阴极剥离机理的研究现状和3PE涂层的主工艺对其耐阴极剥离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今后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输管线 防腐蚀 3PE涂层 阴极剥离
下载PDF
塑料涂料用苯/丙/双戊烯乳液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小逸 张淑芬 +1 位作者 王燕 翟福东 《涂料工业》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3,共3页
本文以双戊烯低聚物为种子,合成了苯/丙/双戊烯共聚物乳液,得到一种适用于聚烯烃塑料表面的涂料。研究了反应温度、引发剂和乳化剂用量及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对合成乳液的影响。
关键词 苯乙烯 丙烯酸酯 双戊烯 塑料 涂料 聚烯烃
下载PDF
聚烯烃功能棚膜表面涂覆的界面特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文龙 梁月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4-57,9,共5页
文章针对目前聚烯烃功能棚膜表面外涂涂覆型流滴剂存在附着力差的问题,从界面角度对其进行了综合论述。主要对界面的基本概念、表面张力测试方法、影响界面的因素、改性界面的方法,尤其是界面等离子体处理的方法、涂覆型流滴剂及涂覆过... 文章针对目前聚烯烃功能棚膜表面外涂涂覆型流滴剂存在附着力差的问题,从界面角度对其进行了综合论述。主要对界面的基本概念、表面张力测试方法、影响界面的因素、改性界面的方法,尤其是界面等离子体处理的方法、涂覆型流滴剂及涂覆过程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提升我国聚烯烃功能膜的水平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烯烃 涂覆 功能棚膜 界面特性 等离子体处理
下载PDF
聚烯烃塑料涂料及涂装 被引量:1
13
作者 郝留成 邬润德 童筱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2003年第7期24-26,共3页
 本文在介绍聚烯烃塑料涂料附着机理的基础上,综述了聚烯烃塑料涂料涂装时塑料表面的处理方法及该类涂料的类型,并展望了聚烯烃塑料涂料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聚烯烃塑料涂料 涂装 附着机理 表面处理
下载PDF
管道防腐用火焰喷涂聚烯烃涂层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岑 赵利 +4 位作者 相政乐 刘恒恒 刘进东 杨彪 武占文 《石油工程建设》 2019年第4期5-9,共5页
火焰喷涂技术是一种材料表面防腐和强化涂装的技术,在涂装行业应用广泛。开展了火焰喷涂聚烯烃技术和工艺研究,进行了火焰喷涂聚烯烃涂层性能评价,介绍了火焰喷涂聚烯烃涂层在油气管道防腐涂敷领域的应用情况,主要包括弯管、异形管件防... 火焰喷涂技术是一种材料表面防腐和强化涂装的技术,在涂装行业应用广泛。开展了火焰喷涂聚烯烃技术和工艺研究,进行了火焰喷涂聚烯烃涂层性能评价,介绍了火焰喷涂聚烯烃涂层在油气管道防腐涂敷领域的应用情况,主要包括弯管、异形管件防腐和补口防腐等。火焰喷涂聚烯烃涂层涂敷施工简单,涂层性能良好,是油气管道防腐涂层体系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烯烃 火焰喷涂 管道防腐 补口涂层
下载PDF
Al(OH)_3/POE无卤阻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绪煌 黄碧伟 +1 位作者 龙鹏 盛燕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1年第5期11-14,共4页
针对POE弹性体的易燃特点,对其进行阻燃改性.研究了氢氧化铝(ATH)及其表面处理,以及ATH与包覆红磷(CRP)复配对POE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TH用量的增加能够提高复合材料的氧指数和水平燃烧等级,但垂直燃烧等级提升不明显,且大量填充ATH导... 针对POE弹性体的易燃特点,对其进行阻燃改性.研究了氢氧化铝(ATH)及其表面处理,以及ATH与包覆红磷(CRP)复配对POE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TH用量的增加能够提高复合材料的氧指数和水平燃烧等级,但垂直燃烧等级提升不明显,且大量填充ATH导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严重劣化;采用铝酸酯表面改性ATH能提高其力学性能,当铝酸酯用量为ATH质量的2.5%时效果最好,但材料的阻燃性能随着铝酸酯用量的增加而下降.ATH与CRP复配能显著提升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当m(POE)∶m(ATH)∶m(CRP)=100∶120∶18时,复合材料综合性能最优,其氧指数为30.7,水平和垂直燃烧级别分别为FH-1和FV-0级别,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12.44MPa和621.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辛烯共聚物 无卤阻燃 氢氧化铝 包覆红磷 铝酸酯
下载PDF
缺陷缠带防护层下碳钢的电化学行为
16
作者 宋小平 王文魁 宋诗哲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65-69,共5页
采用电流阶跃技术和电化学阻抗谱 (EIS)方法研究聚烯烃缠带防护层 (PolyolefinTapePro tectiveCoating)的破损以及其与基体金属粘结力 .提出用阻值比系数K判断防护层缺陷状况 .结果表明在破损孔存在条件下 ,防护层很容易从金属基体剥落 。
关键词 聚烯烃缠带防护层 碳钢 防护层缺陷 电流阶跃技术 电化学阻抗谱
下载PDF
热滚塑钢管在密闭式工业循环水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金亚飚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95,共5页
就热滚塑钢管在密闭式工业循环水系统(纯水循环水和软化水循环水)中的应用和管路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将其与碳钢不锈钢复合管做了简单比较,提出了热滚塑钢管与碳钢不锈钢复合管相结合的管路设计方法。
关键词 热滚塑钢管 碳钢不锈钢复合管 密闭式工业循环水系统 应用 比较
下载PDF
聚烯烃包膜控释肥膜层孔径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徐久凯 李絮花 +4 位作者 杨相东 李燕婷 李娟 张建君 赵秉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94-801,共8页
【目的】物理包覆法制备的聚合物控释膜层结构直接决定了其养分的释放,控释膜层存在的微孔和裂缝是肥芯养分进出的最主要通道。因此,控释膜层结构特征是决定包膜肥料释放性能的关键因素。泡点法能够准确测定膜的有效孔径及其分布,是一... 【目的】物理包覆法制备的聚合物控释膜层结构直接决定了其养分的释放,控释膜层存在的微孔和裂缝是肥芯养分进出的最主要通道。因此,控释膜层结构特征是决定包膜肥料释放性能的关键因素。泡点法能够准确测定膜的有效孔径及其分布,是一种重要的膜层孔径测试方法。本研究根据包膜肥控释膜层的特点,研究适用于测定聚烯烃包膜控释肥膜层最大孔径的泡点法,并建立测定包膜肥料最大孔径的标准方法。【方法】以泡点法为基础,建立测定膜层最大孔径的装置,确定膜层最大孔径的位置,并利用扫描电镜对膜层的孔隙结构进行观察,确定其形貌结构特征;通过对浸润剂种类、浸润时间、浸润温度等测定因素的比较分析,确定适合测定膜层最大孔径的最佳条件;并以释放期分别为1、3、5、6月的聚烯烃包膜肥料为研究对象,研究释放期与最大孔径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将4种肥料放入水中浸泡,随浸泡时间的增长,膜层表面有尿素结晶的白色点位的颗粒逐渐增多,浸泡10天,80%以上颗粒均能检测到泡点,其白色点位可被认为是肥芯养分的溶出通道,以颗粒的白色点位作为膜层最大孔径的测定位置;这与扫描电镜观察到的孔隙或孔洞的特征相吻合;2)通过对浸润条件研究,认为在25℃,以Q-16为浸润剂,浸润5 min能够使用自制的压泡法装置直接测定控释膜层最大孔径;3)释放期为46、105、160、198天的包膜肥料的膜层平均孔径分别为1.93、0.58、0.45和0.41μm,最大孔径随着释放期的缩短而增大,随着微分溶出率的增加而增大,最大孔径与释放性能存在密切联系。【结论】综上所述,采用塑料管端封装浸泡10天的膜层,以Q-16作为浸润剂,在室温下浸润5 min的条件下可以测定最大孔隙结构,泡点法可作为一种标准方法用于控释膜层最大孔径的测定,其测定的最大孔径与释放期存在相关关系,对包膜控释肥控释性能和养分释放机理的深入认识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烯烃包膜肥 膜层 最大孔径 泡点法
下载PDF
涂覆级聚乙烯、聚丙烯树脂开发现状及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黄松 何维华 李秀洁 《塑料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0-92,共3页
综述了聚乙烯、聚丙烯涂覆级树脂的生产工艺、性能、加工及应用。
关键词 聚烯烃 涂覆级 PE PP 加工性能
下载PDF
EVA型高保温PO膜生产与性能表征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永勃 孙美菊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52-154,共3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用PO膜的质量和性能,对河南银丰生产的10 000 mm×0.08 mm的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涂覆型高保温聚烯烃(PO)膜、普通PO膜及流滴消雾膜从棚内温度、雾度与透光率、流滴性能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EVA涂覆型高保...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用PO膜的质量和性能,对河南银丰生产的10 000 mm×0.08 mm的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涂覆型高保温聚烯烃(PO)膜、普通PO膜及流滴消雾膜从棚内温度、雾度与透光率、流滴性能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EVA涂覆型高保温PO膜保温性能更优异,棚内温度比普通PO膜提高了0.6~1.3℃,比流滴消雾膜提高了1.6~2.6℃;流滴性能更好更持久,初滴时间较普通PO膜降低了10 s;光学性能优于普通PO膜,雾度值下降了1.1%,透光率提升了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涂覆型聚烯烃膜 保温性能 光学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