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47篇文章
< 1 2 18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lti-temporal InSAR for Urban Deformation Monitoring:Progress and Challenges 被引量:2
1
作者 WU Songbo LE Yongyao +1 位作者 ZHANG Lei DING Xiaoli 《雷达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7-294,共18页
Multi-tempor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MT-InSAR) i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Earth observation techniques, especially useful for measuring highly detailed ground deformation over large ground areas. M... Multi-tempor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MT-InSAR) i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Earth observation techniques, especially useful for measuring highly detailed ground deformation over large ground areas. Much research has been carried out to apply MT-InSAR to monitor ground and infrastructure deformation in urban areas related to land reclamation,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and groundwater extraction.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and identifies challenges in applying the technology, including the inconsistency in coherent point identification when different approaches are used, the reliability issue in parameter estimation, difficulty in accurate geolocation of measured points, the one-dimensional line-of-sight nature of InSAR measurements, the inability of making complete measurements over an area due to geometric distortions, especially the shadowing effects, the challenges in processing large SAR datasets, the decrease of the number of coherent point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length of SAR time series, and the difficulty in quality control of MT-InSAR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DEFORMATION Monitoring multi-temporal insar
下载PDF
Land Surface Displacement Geohazards Monitoring Using Multi-temporal InSAR Techniques 被引量:17
2
作者 Guang LIU Perski ZBIGNIEW +12 位作者 Salvi STEFANO Thiebes BENNI Lixin WU Jinghui FAN Shibiao BAI Lianhuan WEI Shiyong YAN Rui SONG Bignami CHRISTIAN Tolomei CRISTIANO Stefan SCHNEIDERBAUER Joao Sousa JOAQUIM 《Journal of Geodes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1年第1期77-87,共11页
China has been affected by some of the world’s most serious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experiences high economic damage every year.Geohazards occur not only in remote areas but also in highly populated cities.In the fr... China has been affected by some of the world’s most serious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experiences high economic damage every year.Geohazards occur not only in remote areas but also in highly populated cities.In the framework of the Dragon-432365 Project,this paper presents the main results and the major conclusions derived from an extensive exploitation of Sentinel-1,ALOS-2(Advanced Land Observing Satellite 2),GF-3(Gao Fen Satellite 3),and latest launched 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together with methods that allow the evaluation of their importance for various geohazards.Therefore,in the scope of this project,the great benefits of recent remote sensing data(wide spatial and temporal coverage)that allow a detailed reconstruction of past displacement events and to monitor currently occurring phenomena are exploited to study different areas and geohazards problems,including:surface deformation of mountain slopes;identification and monitoring of ground movements and subsidence;landslides;ground fissure;and building inclination studies.Suspicious movements detected in the different study areas were cross validated with different SAR sensors and truth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agon-4 project Sentinel-1 GF-3 landslide GEOHAZARDS insar
下载PDF
Satellite Multi-Temporal Data and Cropping Pattern Approach for Green Gram Crop Management in the Lower Midland Zone IV and V in Kenya
3
作者 Kalekye Hilda Manzi Shadrack Ngene Joseph P. Gweyi-Onyango 《Advances in Remote Sensing》 2024年第2期41-71,共31页
Creation of a spectral signature reflectance data, which aid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rops is important in determining size and location crop fields. Therefore, we developed a spectral signature reflectance for ... Creation of a spectral signature reflectance data, which aid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rops is important in determining size and location crop fields. Therefore, we developed a spectral signature reflectance for the vegetative stage of the green gram (Vigna. radiata L.) over 5 years (2020, 2018, 2017, 2015, and 2013) for agroecological zone IV and V in Kenya. The years chosen were those whose satellite resolution data was available for the vegetative stage of crop growth in the short rain season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 (OND)). We used Landsat 8 OLI satellite imagery in this study. Cropping pattern data for the study area were evaluated by calculating the Top of Atmosphere reflectance. Farms geo-referencing, along with field data collection, was undertaken to extract Top of Atmosphere reflectance for bands 2, 3, 4 and 7. We also carried a spectral similarity assessment on the various cropping patterns. The spectral reflectance ranged from 0.07696 - 0.09632, 0.07466 - 0.09467, 0.0704047 - 0.12188,0.19822 - 0.24387, 0.19269 - 0.26900, and 0.11354 - 0.20815 for bands 2, 3, 4, 5, 6, and 7 for green gram,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a dissimilarity among the various cropping patterns. The lowest dissimilarity index was 0.027 for the maize (Zea mays L.) bean (Phaseolus vulgaris) versus the maize-pigeon pea (Cajanus cajan) crop, while the highest dissimilarity index was 0.443 for the maize bean versus the maize bean and cowpea cropping patterns. High crop dissimilarities experienced across the cropping pattern through these spectral reflectance values confirm that the green gram was potentially identifiable. The results can be used in crop type identification in agroecological lower midland zone IV and V for mung bean management. This study therefore suggests that use of reflectance data in remote sensing of agricultural ecosystems would aid in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crop allocation to different ecoz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temporal Cropping Patterns Spectral Signatures Landsat 8 CROP Identification
下载PDF
时序InSAR解译西安-咸阳地区地面沉降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双成 李民 +3 位作者 刘忠 司锦钊 吴文辉 张雅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1-397,共7页
采用2015-06~2023-01覆盖西安-咸阳地区的Sentinel-1A卫星数据,以时序InSAR为主要技术手段,结合其他资料,获得西安-咸阳地区地面沉降分布特征和形变速率等信息,并分析地面沉降的原因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SBAS-InSAR与StaMPS-InSAR所得... 采用2015-06~2023-01覆盖西安-咸阳地区的Sentinel-1A卫星数据,以时序InSAR为主要技术手段,结合其他资料,获得西安-咸阳地区地面沉降分布特征和形变速率等信息,并分析地面沉降的原因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SBAS-InSAR与StaMPS-InSAR所得结果基本一致,地表形变区主要分布在西安中部和南部,主要影响因素为地下水开采,分布与走向受地裂缝与断层影响;咸阳大部分地区处于稳定状态,仅在局部地区有较为明显的沉降,沉降受地下水开采、城市建设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S-insar StaMPS-insar 西安-咸阳地区 地面沉降
下载PDF
MCJ-UNet:一种双/多通道联合InSAR相位解缠网络
5
作者 丁泽刚 孙涛 +6 位作者 王震 赵健 史一鹏 陈浩龙 陈之洲 王岩 曾涛 《雷达学报(中英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15,共19页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可实现地表高程的高效获取,在地形测绘中应用广泛。双/多通道InSAR技术可借助不同通道(基线、频点)的高程模糊度差异,解决相位欠采样问题,完成高程陡变区域的干涉相位解缠,实现InSAR技术在测绘困难区域的有效应...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可实现地表高程的高效获取,在地形测绘中应用广泛。双/多通道InSAR技术可借助不同通道(基线、频点)的高程模糊度差异,解决相位欠采样问题,完成高程陡变区域的干涉相位解缠,实现InSAR技术在测绘困难区域的有效应用。该文即面向高效高精度相位解缠需求,利用深度学习这一有力工具,结合不同通道的相位特征及相互约束关系,提出了一种双/多通道联合干涉相位解缠网络:Multi-Channel-Joint-UNet(MCJ-UNet)。该网络的构建以双通道(双频、双基线)InSAR为基本观测构型,并可实现向多通道构型的扩展,其构建的核心思路主要包括3点:首先,将干涉相位解缠中的模糊数估计问题转化为语义分割问题,并采用UNet网络完成分割处理;其次,引入挤压激励模块(SE)动态调整信息权重,以增强网络不同通道对其所需信息的感知能力;最后,利用多通道联合约束下的相位残差优化损失函数,实现网络调谐。此外,为避免语义分割结果的边缘细节误差对解缠效果的影响,该文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通道联合约束的解缠误差自修正方法,以保证解缠质量。模拟地形仿真数据、真实地形仿真数据以及TerraSAR-X实测数据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 多通道 相位解缠 深度学习 UNet网络
下载PDF
中尼公路聂拉木至樟木段InSAR广域地灾隐患识别与特征分析
6
作者 于冰 蔡锐 +4 位作者 张崇磊 牛童 黄雷 王金日 张椿雨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09-717,共9页
基于2017-04~2019-06共130景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影像,采用StaMPS-SBAS InSAR方法,并融合GACOS大气校正,对中尼公路聂拉木至樟木段进行大范围地质灾害隐患点探测和识别。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共发现54处隐患点,组成多处滑坡群,升轨最大... 基于2017-04~2019-06共130景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影像,采用StaMPS-SBAS InSAR方法,并融合GACOS大气校正,对中尼公路聂拉木至樟木段进行大范围地质灾害隐患点探测和识别。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共发现54处隐患点,组成多处滑坡群,升轨最大形变速率达114 mm/a,降轨最大形变速率达122 mm/a。结合研究区降水数据统计分析可知,有35处隐患点形变与降水有关,形变季节性特征明显。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该路段地表形变趋势及成因,丰富该地区地灾隐患点历史记录,为该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的持续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尼公路 insar 广域监测 地灾隐患识别
下载PDF
基于PySide的时序InSAR处理可视化及形变监测实验
7
作者 于志刚 张光辉 +2 位作者 张晨晰 张卓普 王清标 《测绘工程》 2024年第6期41-48,共8页
基于PySide等Python开源扩展包设计了时序InSAR处理可视化软件,用于实验教学。软件集成了影像搜索、像对组合、干涉解缠、时序处理、结果展示等功能。以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城区地表沉降监测为例,进行实验处理,并与PSDS-InSAR方法进行精... 基于PySide等Python开源扩展包设计了时序InSAR处理可视化软件,用于实验教学。软件集成了影像搜索、像对组合、干涉解缠、时序处理、结果展示等功能。以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城区地表沉降监测为例,进行实验处理,并与PSDS-InSAR方法进行精度对比。相较于传统命令行操作方式,该可视化软件极大地简化数据处理的复杂性,软件处理结果与PSDS-InSAR所得结果的相关性为0.9866。软件提高实验效率,降低实验难度,改善了实验效果,结果精度表明该软件也可直接应用于工程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化 时序insar 形变监测 实验教学
下载PDF
加权信息量支持下融合InSAR形变特征的滑坡易发性评价
8
作者 肖海平 万俊辉 +2 位作者 陈兰兰 范永超 陈磊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8-724,共7页
使用SBAS-InSAR处理六盘水市水城区2018-07~2019-08共69景Sentinel-1A卫星影像,获取地表形变作为动态评价因子,用于完善传统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缺乏动态特征数据应用的问题。结果表明,使用10种静态评价因子融合InSAR形变特征数据作为动... 使用SBAS-InSAR处理六盘水市水城区2018-07~2019-08共69景Sentinel-1A卫星影像,获取地表形变作为动态评价因子,用于完善传统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缺乏动态特征数据应用的问题。结果表明,使用10种静态评价因子融合InSAR形变特征数据作为动态评价因子,在耦合层次分析法与信息量法的加权信息量模型下对比仅使用静态特征数据,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6 02和0.888 68,模型性能提升约13.3%;再将历史灾害点叠加于2种分区图下检验分区精度,相比于未融入形变特征,融入形变特征可纠正约12.44%的误分类区域,能较好地提升分区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性矩阵 静态特征数据 insar形变特征数据 加权信息量 滑坡易发性评价
下载PDF
基于InSAR-COMSOL的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形变预测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如仁 葛永权 +3 位作者 李梦晨 孙加瑶 王彦平 刘明霞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182,共11页
露天矿地表形变特征的快速、准确分析及形变趋势精准预测是推进矿山绿色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针对当前形变监测技术存在的时空采样率低、成本高,预测模型参数难确定等问题,以东鞍山露天铁矿为工程背景,提出了一种融合短基线子集干涉测量... 露天矿地表形变特征的快速、准确分析及形变趋势精准预测是推进矿山绿色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针对当前形变监测技术存在的时空采样率低、成本高,预测模型参数难确定等问题,以东鞍山露天铁矿为工程背景,提出了一种融合短基线子集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和COMSOL有限元模拟的边坡稳定性分析和形变预测一体化方法。首先,利用SBAS-InSAR技术处理2018年5月—2020年6月获取的62景Sentinel-1A升轨SAR数据,获取了该区域2 a内地表形变时间序列,分析了其形变时空演化特征。然后,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模拟外界强降雨影响下的典型沉降区域边坡稳定性状况,探讨了坡体损伤裂化规律及形变机理。基于此,利用粒子群算法(PSO)优化长短期时间记忆(LSTM)网络,搭建了形变时序预测最优模型,开展典型沉降区的形变时序预测,并引入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作为预测精度评价指标。结果表明:矿区西部沉降相对严重,年均沉降速率高达47.8 mm/a,形变速率与区域降雨量存在显著相关性。相较于传统形变预测模型,PSO-LSTM模型的2种误差至少降低了14%和36%,且能够有效反映采区地表形变波动趋势,为滑坡灾前预警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边坡 稳定性分析 SBAS-insar 沉降预测 PSO-LSTM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的老挝桑片-桑南内水库大坝溃坝回溯研究
10
作者 徐云乾 袁明道 +3 位作者 史永胜 祝二浩 刘宜杰 张旭辉 《大坝与安全》 2024年第2期36-41,共6页
InSAR是一种用于水库大坝表面位移监测的新技术,具有周期性、低延迟的特点,且能回溯历史数据。利用老挝桑片-桑南内水库大坝溃坝前期及溃坝期间的卫星影像,收集溃坝前后的大坝表面位移监测数据和降雨数据,对大坝自身和管理方面的溃坝原... InSAR是一种用于水库大坝表面位移监测的新技术,具有周期性、低延迟的特点,且能回溯历史数据。利用老挝桑片-桑南内水库大坝溃坝前期及溃坝期间的卫星影像,收集溃坝前后的大坝表面位移监测数据和降雨数据,对大坝自身和管理方面的溃坝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坝溃坝前已发生较明显的异常变形趋势。本研究将InSAR技术引入大坝风险管理中,能有效减少溃坝事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坝 溃坝 insar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港口地表二维形变监测与分析
11
作者 许承权 梁德豪 +1 位作者 周隽 田玉刚 《莆田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6-83,共8页
为了大范围监测果园港港口地表形变情况,预防地面沉降和塌陷所带来的危害,采集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果园港升轨和降轨的Sentinel-1A号数据,应用SBAS-InSAR技术进行地表形变数据提取与分析。结果表明:得到的垂直方向地表形变变化趋势... 为了大范围监测果园港港口地表形变情况,预防地面沉降和塌陷所带来的危害,采集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果园港升轨和降轨的Sentinel-1A号数据,应用SBAS-InSAR技术进行地表形变数据提取与分析。结果表明:得到的垂直方向地表形变变化趋势与水准测量结果相一致;果园港地表垂直方向形变速率为-33.49~13.49 mm·a^(-1),东西方向形变速率为-16.16~29.44 mm·a^(-1);大幅度沉降主要发生在港口的堆场区和交通枢纽处,且沉降速率与距交通线路的距离呈现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港 SBAS-insar技术 insar技术 二维形变
下载PDF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3S技术及应用综合实验设计与实践——以地表沉陷InSAR数据处理为例
12
作者 朱权洁 谷雷 +1 位作者 于正兴 尹永明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4年第19期134-137,共4页
为提升实验课程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新时期防灾减灾专业人才需求,开展了3S技术及应用综合实验设计与实践研究。首先,明确了3S技术及应用综合实验课的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实验内容及实践步骤。其次,以地表沉陷专题为例,设计了以I... 为提升实验课程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新时期防灾减灾专业人才需求,开展了3S技术及应用综合实验设计与实践研究。首先,明确了3S技术及应用综合实验课的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实验内容及实践步骤。其次,以地表沉陷专题为例,设计了以InSAR数据处理为主线的实验方案,包括具体的实验环节和实验过程。该实验充分融合3S技术及应用课程内容,有效结合课堂理论、学生科创、科研实践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S技术 地表沉陷 实验教学 防灾减灾 insar
下载PDF
基于PS-InSAR技术的晋城矿区地表形变监测及地质灾害风险预警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新龙 车子杰 +1 位作者 马飞 高旭波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79,212,共8页
地表形变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现象,不仅严重影响灾害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而且会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危害,尤其在采煤区。针对传统地表沉陷监测方法费时费力、无法获取地表沉降面状信息、难以进行地表沉陷灾害评估的不足,基于高分辨率SAR... 地表形变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现象,不仅严重影响灾害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而且会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危害,尤其在采煤区。针对传统地表沉陷监测方法费时费力、无法获取地表沉降面状信息、难以进行地表沉陷灾害评估的不足,基于高分辨率SAR卫星影像,利用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对山西省晋城市晋城矿区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地表沉陷进行监测,分析获取了该地区地表连续形变情况,并利用该技术获取的海量PS点建立支持向量机(SVM)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预警模型,对晋城矿区周边居民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了识别和预测。结果表明:晋城矿区10个煤矿及其周边区域存在较大的地表形变;晋城矿区平均LOS向年平均地表形变速率范围为-37~30.3 mm/a;PS-InSAR技术在晋城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中具有可行性,且可以实现矿区地质灾害风险综合识别和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sar技术 晋城矿区 地表形变监测 地质灾害风险预警 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基于insar和人工监测新疆BEJ水库变形体稳定性分析
14
作者 许高胜 《陕西水利》 2024年第5期162-165,共4页
以新疆BEJ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变形观测分析和理论计算,BX1体垂河向水平位移量为3.78 cm,平均速率0.038 mm/d;垂直沉降总量4.61 cm,平均速率0.046 mm/d;各阶段监测水平位移速率0.038 mm/d→0.023 mm/d→0.034 mm/d→0.015 mm/d→0.010 m... 以新疆BEJ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变形观测分析和理论计算,BX1体垂河向水平位移量为3.78 cm,平均速率0.038 mm/d;垂直沉降总量4.61 cm,平均速率0.046 mm/d;各阶段监测水平位移速率0.038 mm/d→0.023 mm/d→0.034 mm/d→0.015 mm/d→0.010 mm/d;水库蓄水后,BX1变形体发生明显变形,处于蠕动变形状态。建议加强监测预警工作,做好安全保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水库 变形体 稳定性
下载PDF
InSAR技术在普光气田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15
作者 赵果 《安全、健康和环境》 2024年第1期32-35,共4页
普光气田高含硫化氢的集输管道经常需穿越一些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区域,这些地区通常又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威胁着管道的安全运行。通过雷达卫星数据对普光气田集输站场和集输管道周边滑坡进行了地表形变探测,共探测出3... 普光气田高含硫化氢的集输管道经常需穿越一些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区域,这些地区通常又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威胁着管道的安全运行。通过雷达卫星数据对普光气田集输站场和集输管道周边滑坡进行了地表形变探测,共探测出32处地质灾害点;结合光学遥感影像目视解释和现场勘查^([1]),对普光气田103集气站南侧、胡家阀室、毛坝1井—1#阀室管线西侧共3处典型滑坡形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地质灾害变形速率受降雨的影响较大。调查结果能够对普光气田地质灾害防控工作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光气田 集输管道 地质灾害 调查评估 insar
下载PDF
基于PS-InSAR技术的地表形变监测与驱动力分析
16
作者 李益敏 计培琨 +3 位作者 杨雪 李媛婷 冯显杰 向倩英 《地理空间信息》 2024年第9期61-66,99,共7页
以昆明市官渡区为研究区,基于PS-InSAR技术,结合2019年1月—2021年12月覆盖官渡区的36幅Sentinel-1A升轨数据和36幅Sentinel-1A降轨数据,提取研究区内沿雷达视线向地表形变速率,并结合地理探测器对坡度、坡向、高程、降雨量、土地覆被... 以昆明市官渡区为研究区,基于PS-InSAR技术,结合2019年1月—2021年12月覆盖官渡区的36幅Sentinel-1A升轨数据和36幅Sentinel-1A降轨数据,提取研究区内沿雷达视线向地表形变速率,并结合地理探测器对坡度、坡向、高程、降雨量、土地覆被类型、道路密度、距铁路的距离以及距地铁的距离进行单因子和多因子交互的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升轨形变速率范围为-30.67~18.27 mm/a,降轨形变速率范围为-24.58~24.36 mm/a,共识别出4个沉降漏斗;通过升降轨数据的交叉验证,证明了利用PS-InSAR技术监测地表形变的可行性;距铁路的距离对官渡区地表形变空间分异的影响最强,同时多因子交互作用增强了地表形变的空间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形变 PS-insar 地理探测器 升降轨 官渡区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的九龙江河口地区地面沉降时空演变规律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春雷 张媛静 +2 位作者 陆晨明 李亚松 李剑锋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5,共10页
为探明九龙江河口地区地面沉降情况,本研究采用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BAS-InSAR)和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 为探明九龙江河口地区地面沉降情况,本研究采用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BAS-InSAR)和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er, PS-InSAR)技术获取了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地面沉降的时空分布信息和演变规律,并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和水文地质调查监测资料对地面沉降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BAS-InSAR和PS-InSAR两种方法均发现在研究期间九龙河口地区地面整体呈现出沉降趋势,SBAS-InSAR监测结果发现研究区沉降速率为6.2 mm/a;研究期间该区域的沉降中心持续扩大且沉降量呈增加趋势,最大累积沉降量达到250 mm以上,主要分布在浮宫镇中南部地区、海澄镇、东园镇中南部地区、角美镇和榜山镇东南部地区;该区域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用于养殖,地下水位下降,引起淤泥层发生固结排水、压密,从而导致地面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地面沉降 Sentinel-1A 时序insar技术 九龙江河口
下载PDF
滑坡灾害InSAR早期识别关键技术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宋家苇 杨莹辉 +5 位作者 许强 王寿宇 李鹏飞 袁泉 黎浩良 陈强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3-977,共15页
本研究重点关注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滑坡识别方面的应用,并着重分析了InSAR技术进行滑坡识别时所遇到的典型技术难题。首先,论文分析了InSAR多视处理作为预处理关键步骤的重要性,探讨了多视因子选择在噪声抑制和空间分... 本研究重点关注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滑坡识别方面的应用,并着重分析了InSAR技术进行滑坡识别时所遇到的典型技术难题。首先,论文分析了InSAR多视处理作为预处理关键步骤的重要性,探讨了多视因子选择在噪声抑制和空间分辨率之间的平衡问题,并获得了最佳的多视因子参数。其次,本文讨论了干涉图滤波窗口对形变提取精度的影响,发现最佳的滤波窗口可有效保留形变信息,并抑制InSAR干涉噪声,有利于滑坡隐患的准确识别。此外,本研究还发现采用InSAR干涉图层面的大气校正处理,可避免InSAR相位解缠误差的传播,并有效削弱大气噪声,提高InSAR形变提取精度。最后,本研究讨论了InSAR干涉对筛选中的长短时间基线问题,发现仅利用短时间基线干涉对较难捕捉滑坡小量级形变,而长时间基线又不可避免面临干涉失相关的挑战,因此,以短时间基线干涉对为基础,辅以一定数量的高质量长时间基线干涉对,是更为可靠的小量级运动滑坡隐患InSAR识别干涉对筛选策略。最后,研究以金沙江上游某滑坡密集区域为例,基于最优参数和对照参数组开展了实验,验证了最优参数组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上述研究成果显著深化了InSAR技术在地质灾害识别应用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为利用InSAR技术开展滑坡灾害早期识别提供了科学的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灾害 insar早期识别 多视因子 滤波窗口 长短时间基线 大气校正
下载PDF
采空区地表InSAR形变监测与安全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董建军 张莹 +1 位作者 李昕 梅媛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49,共10页
为探明河南省平顶山市某变电站拟建场地的安全稳定性,避免采空区地表沉降或倾斜给变电站造成安全隐患,采用永久散射体(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研究平顶山市2015—2022年间的45景Sentinel-1A数据,精细化分析拟建场地的9个代表位... 为探明河南省平顶山市某变电站拟建场地的安全稳定性,避免采空区地表沉降或倾斜给变电站造成安全隐患,采用永久散射体(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研究平顶山市2015—2022年间的45景Sentinel-1A数据,精细化分析拟建场地的9个代表位置的时序形变特征,进而建立基于InSAR监测的采空区地表场地安全稳定性评价机制,完成对场地的安全稳定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模糊数据集的模糊PS选点法可克服PS点密度低的弊端,有效增加分析可用数据,提升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依据基准点校正拟建区内代表点的时序形变后发现,拟建场地整体形变较小且逐渐呈现趋于稳定的趋势,最大沉降量为13.05 mm,最大沉降速度为5.73 mm/a,最大倾斜为0.070 mm/m。基于安全稳定性评价机制分析可知:采空区地表场地移动变形处于稳定状态,变电站地基基础处于安全状态,采空区地表沉降对拟建变电站的影响程度小,综合3种评价指标进行分析,采空区地表场地安全稳定性等级为高,具备建设变电站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地表形变 永久散射体(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形变监测 安全稳定性评价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中贵天然气管道天水市段沿线滑坡隐患识别与形变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方迎潮 王小松 +5 位作者 蒋毅 顿佳伟 冯文凯 刘威 丁治文 张洋铭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57-1369,共13页
中贵天然气管道天水市段沿线地处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多样、构造活跃、复杂地质条件下发育多种具有隐蔽性和潜伏性的地质灾害,其中滑坡灾害对中贵天然气管道的安全危害极大,因此,对中贵天然气管道天水段沿线滑坡隐患进行有效识别与分析具... 中贵天然气管道天水市段沿线地处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多样、构造活跃、复杂地质条件下发育多种具有隐蔽性和潜伏性的地质灾害,其中滑坡灾害对中贵天然气管道的安全危害极大,因此,对中贵天然气管道天水段沿线滑坡隐患进行有效识别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采用Sentinel-1A升降轨卫星数据,基于时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InSAR)对中贵天然气天水段沿线滑坡隐患进行了解译识别、现场复核、发育特征与典型滑坡形变分析。研究区共识别17处滑坡隐患点,现场复核最终确定13处,其余4处为人类工程活动区,其中常沟村和磨峪沟村滑坡形变受降雨影响。统计发现研究区管道沿线滑坡多发生在坡度40°~50°,高差400~600 m,东北坡向和距管道100~150 m范围内,且岩土体强度较低,地层以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_(4)^(a1+p1))为主。结果表明:联合升降轨的时序InSAR技术可以有效识别管道沿线滑坡隐患,为油气管线的安全运营及今后油气管道选线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贵天然气管道天水市段 时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滑坡隐患识别 发育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