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2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bility of Stochastic Logistic Model with Ornstein-Uhlenbeck Process for Cell Growth of Microorganism in Fermentation Process 被引量:1
1
作者 Tawfiqullah Ayoubi 《Applied Mathematics》 2019年第8期659-675,共17页
Current research is concerned with the stability of stochastic logistic equation with Ornstein-Uhlenbeck process. First, this research proves that the stochastic logistic model with Ornstein-Uhlenbeck process has a po... Current research is concerned with the stability of stochastic logistic equation with Ornstein-Uhlenbeck process. First, this research proves that the stochastic logistic model with Ornstein-Uhlenbeck process has a positive solution. After that, it also introduces the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stochastically stability of stochastic logistic model for cell growth of microorganism in fermentation process for positive equilibrium point by using Lyapunov function. In addition, this research establishes the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zero solution as mentioned in Appendix A due to the cell growth of microorganism &mu;max, which cannot be negative in fermentation process. Furthermore, for numerical simulation, current research uses the 4-stage stochastic Runge-Kutta (SRK4) method to show the reality of the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BILITY fermentation PROCESS ORNSTEIN-UHLENBECK PROCESS Logistic Model Lyapunov Function 4-Stage Stochastic RUNGE-KUTTA method
下载PDF
Antimicrobial Profile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Isolated from Vegetables and Indigenous Fermented Foods of India against Clinical Pathogens Using Microdilution Method 被引量:4
2
作者 Ami PATEL Nihir SHAH +3 位作者 Padma AMBALAM J. B. PRAJAPATI Olle HOLST Asa LJUNGH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9期759-764,共6页
In dairy and food industries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have been used in form of starter culture that plays vital role in fermentation; as flavouring and texturizing or as preservative agents. There is increasing e... In dairy and food industries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have been used in form of starter culture that plays vital role in fermentation; as flavouring and texturizing or as preservative agents. There is increasing evidence that lactobacilli which inhabit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develop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and participate in the host's defence system[1]. During fermentation, most of the LAB produces a number of different compounds like organic acids, hydrogen peroxide, diacetyl, acetaldehyde, carbon dioxide, polysaccharides, and proteinaceous compounds called bacteriocins or bacteriocinogenic pepti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microbial Profile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Isolated from Vegetables and Indigenous fermented Foods of India against Clinical Pathogens Using Microdilution method CFS
下载PDF
Effects of milling methods on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fermented and non-fermented dough
3
作者 Xiaoling Tian Binghua Sun +3 位作者 Xiaoxi Wang Sen Ma Li Li Xiaojie Qian 《Grain & Oi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年第3期77-86,共10页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wheat flour are very important for the production of bakery products,and the milling methods greatly influence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In this paper,we measured the particle size distr...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wheat flour are very important for the production of bakery products,and the milling methods greatly influence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In this paper,we measured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damaged starch contents,granular morphology,and pasting properties of the wheat flour,also carried out the uniaxial elongation test,the texture profile analysis,and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dough to evaluate effects of two milling methods,i.e.impact mill(IM)and hammer mill(HM),on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wheat flour and dough.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illing method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flour pasting temperature(except the flour H3 obtained by HM grinding three times)and springiness of dough.Flour samples milled by IM had a lower damaged starch content,higher trough viscosity,higher final viscosity and higher values of setback compared to samples processed by HM.After repeated milling of IM,the damaged starch content of the endosperm granules could be controlled below 1%(P<0.05).There was a gap between H1 and H2 in the elastic modulus value of the non-fermented dough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increased after fermentation,which was more obvious in the values of viscosity modulus.The more the milling times,the greater the elastic and viscosity modulus of dough of flour processed by both IM and H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lling methods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fermented dough Rheological properties
下载PDF
卵孢长根菇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方优化
4
作者 刘国丽 陈珣 +5 位作者 肖军 马晓颖 张敏 张鹏 张曼 龚娜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3-140,共8页
以卵孢长根菇菌株H1为试材,以菌丝生物量为主要评价指标,在碳氮源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对影响卵孢长根菇液体发酵培养生物量的主效因素进行筛选,通过最陡爬坡试验及Box-Benhnken响应面法对卵孢长根菇液体发酵培... 以卵孢长根菇菌株H1为试材,以菌丝生物量为主要评价指标,在碳氮源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对影响卵孢长根菇液体发酵培养生物量的主效因素进行筛选,通过最陡爬坡试验及Box-Benhnken响应面法对卵孢长根菇液体发酵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以期获取优良液体菌种,为工厂化大规模生产卵孢长根菇提供保障。结果表明,适合卵孢长根菇的最适碳源为玉米粉,最适氮源为豆粕粉。当摇床转速150 r/min、培养温度为25℃时,优化后卵孢长根菇液体发酵培养基成分为葡萄糖25.8 g/L、玉米粉26.0 g/L、KH_(2)PO_(4)1.0 g/L、豆粕粉1.5 g/L、酵母粉1.0 g/L、MgSO_(4)0.4 g/L、维生素B1(VB1)0.01 mg/L,其卵孢长根菇菌丝生物量可达23.2 g/L。与常规培养基对比,培养周期缩短3 d,菌丝活力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孢长根菇 Plackett-Burman试验 响应面 液体菌种 发酵培养基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三孢布拉氏霉菌发酵产番茄红素工艺
5
作者 丁长河 樊俊敏 +3 位作者 尹萌 李亚丽 魏书音 高军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109,共8页
番茄红素除了呈现鲜艳的颜色外,还具有比较强的抗氧化等功能性作用,因而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等行业,与化学合成法相比,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的番茄红素因为安全性更易于被消费者接受,因此提高天然番茄红素产量意义重大。文章以三孢布拉氏... 番茄红素除了呈现鲜艳的颜色外,还具有比较强的抗氧化等功能性作用,因而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等行业,与化学合成法相比,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的番茄红素因为安全性更易于被消费者接受,因此提高天然番茄红素产量意义重大。文章以三孢布拉氏霉菌为发酵菌种,通过响应面法对发酵培养基的组成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从而提高番茄红素的产量与纯度。经过单因素分析和响应面优化后的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为玉米粉20 g/L、黄豆粉25 g/L、磷酸二氢钾0.6 g/L、硫酸镁0.9 g/L、玉米油12 g/L、发酵液初始pH 6.5、接种量6%、装液量40 mL/250 mL、正菌和负菌接种比例1∶15、培养温度26℃、转速180 r/min、振荡培养144 h,在42 h时加入0.4 g/L的2-氨基-6-甲基吡啶作为环化酶阻断剂,在此条件下番茄红素的产量为626.25 mg/L,比优化前提高了25.6%,该研究结果可为番茄红素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有助于更好地应用于肉品、饮料、保健品等行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孢布拉氏霉菌 番茄红素 发酵工艺 响应面法
下载PDF
一株耐高温β-胡萝卜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发酵工艺优化
6
作者 张疏雨 张善林 +4 位作者 李剑梅 柴林山 谢存一 朱万芹 云晶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9期62-69,74,共9页
以提升烟叶香韵为目的,对4株产香酵母菌进行发酵培养,通过产香感官评价、酶活分析、烟叶发酵成分分析(GC-MS法),筛选得到1株β-胡萝卜素降解产香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35。方法:①4株酵母菌发酵产香效果感官评价;②CS35... 以提升烟叶香韵为目的,对4株产香酵母菌进行发酵培养,通过产香感官评价、酶活分析、烟叶发酵成分分析(GC-MS法),筛选得到1株β-胡萝卜素降解产香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35。方法:①4株酵母菌发酵产香效果感官评价;②CS35菌株β-胡萝卜素降解效果分析、样品萃取及GC-MS靶向测试分析;③酶活测定、酶促反应体系研究;④菌株SC35发酵工艺优化及响应面优化。SC35在70℃高温环境下能有效加速β-胡萝卜素的降解,降解产物为1,3-环己二酮、氧化异佛尔酮、β-紫罗兰酮等,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菌株SC35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中各组分添加量依次为葡萄糖2.01%,NaNO20.20%,K2HPO40.10%,MgSO40.05%,FeSO4·7H2O 0.001%,KCl 0.05%;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7.65℃,发酵时间72 h,接种量0.99%,摇床转速140 r/min,装液量100 mL/250 mL,pH值5.5(自然)。采用优化后发酵工艺SC35粗酶液降解效率可达86%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胡萝卜素降解率 粗酶液 发酵工艺优化 响应面法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不同发酵方式马铃薯泡菜代谢物
7
作者 陈冬菊 刘琨毅 +5 位作者 何二平 杨双鹤 杜欢 杨艳丽 吴荣书 董霞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2期135-143,共9页
以马铃薯为原料,采用四菌组合的泡菜益生菌菌粉接种发酵马铃薯泡菜,自然发酵马铃薯泡菜作对照,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马铃薯泡菜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以差异倍数≥2或≤0.5且P<0.05作为筛选标准进行差异代谢物筛选... 以马铃薯为原料,采用四菌组合的泡菜益生菌菌粉接种发酵马铃薯泡菜,自然发酵马铃薯泡菜作对照,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马铃薯泡菜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以差异倍数≥2或≤0.5且P<0.05作为筛选标准进行差异代谢物筛选,结果表明,新鲜原料(XX)和接种发酵5 d(JZD5)、XX和自然发酵5 d(ZRD5)、ZRD5和JZD5分别筛选到511、525、105种差异代谢物。XX和JZD5以及ZRD5的主要差异代谢为D⁃鸟氨酸、L⁃鸟氨酸、4⁃羧苯基甘氨、甘氨酰⁃苯丙氨酸、L⁃酪氨酸⁃L⁃丝氨酸、三羰基丙酸、2⁃氨基⁃4⁃氧戊酸等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小肽,马铃薯泡菜的营养价值得到提高,同时还赋予其独特的风味。ZRD5和JZDR5中的主要差异代谢化合物有6⁃氨基己酸、DL⁃亮氨酸、茶氨酸、异柠檬酸等,这些差异代谢化合物赋予马铃薯生物活性成分和滋味成分,JZD5中还含有相对含量较高的糖醇类、有机酸类化合物,形成其优于自然发酵马铃薯泡菜的滋味品质。此外,ABC转运蛋白、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嘌呤代谢、辅因子的生物合成等相关代谢途径在马铃薯发酵泡菜品质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代谢组学 代谢通路 发酵方式 乳酸发酵
下载PDF
不同发酵方式对酸豇豆品质的影响
8
作者 孙宇 周主贵 +7 位作者 刘健 辛明 李昌宝 冯锦清 李杰民 李天宇 叶冬青 零东宁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1-215,共5页
以新鲜豇豆为原料,采用自然发酵(CK组)、接种商业菌种(CS组)、接种自筛直投式菌剂(DVS组)3种方式发酵豇豆,测定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总酸、pH值及发酵成熟后豇豆的盐度、亚硝酸盐、氨基酸态氮、游离氨基酸、乳酸菌数、色差、感官品质、质... 以新鲜豇豆为原料,采用自然发酵(CK组)、接种商业菌种(CS组)、接种自筛直投式菌剂(DVS组)3种方式发酵豇豆,测定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总酸、pH值及发酵成熟后豇豆的盐度、亚硝酸盐、氨基酸态氮、游离氨基酸、乳酸菌数、色差、感官品质、质构特性,分析发酵方式对酸豇豆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DVS组的总酸增长速度最快,在1~6 d均高于CS组、CK组;CS组、DVS组的pH值下降速率比CK组快,在7 d时CS组p H值最低,DVS组仅次于CS组;在发酵至第7天时,DVS组菌落总数分别比CK组、CS组高33.86%、42.31%。发酵成熟后,DVS组的盐度、亚硝酸盐、b^(*)值最低,氨基酸态氮、游离氨基酸、乳酸菌数、感官评分、硬度、粘力、胶着性、咀嚼性最高,L^(*)值、a^(*)值、弹性与其他发酵方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可知,DVS组不仅发酵启动快,且酸豇豆成品的综合品质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豇豆 发酵方式 直投式菌剂 品质
下载PDF
基于两次发酵法遵义特色泡辣椒游离氨基酸组成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许九红 王修俊 +3 位作者 聂黔丽 李佳敏 胡荣念 张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2-269,共8页
为探究两次发酵技术对泡辣椒品质的影响,以两次发酵遵义特色泡辣椒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分析其脆度、色泽、氨基酸态氮、游离氨基酸差异,并采用味道强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进... 为探究两次发酵技术对泡辣椒品质的影响,以两次发酵遵义特色泡辣椒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分析其脆度、色泽、氨基酸态氮、游离氨基酸差异,并采用味道强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进行综合评价,明确泡辣椒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组成与呈味的多样性。结果表明:4种泡辣椒(新鲜、传统自然一次发酵30 d、两次发酵、传统自然一次发酵150 d)中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为0.05、0.17、0.24、0.18 g/100 g,两次发酵特色泡辣椒的氨基酸态氮含量最高,且脆度保持较好,色泽鲜红。在4个样品中分别检测出13、15、16、15种氨基酸,呈味特性表现为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苦味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对泡辣椒风味的影响最大,TAV值为9.67~45.67。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3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高达98.584%,能较好地反映出样品中游离氨基酸的综合信息,其中谷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半胱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对泡辣椒滋味影响程度最大,并由各个主成分的综合得分得到遵义特色泡辣椒综合得分最高。综合评价发现两次发酵遵义特色泡辣椒相较于新鲜与传统自然一次发酵泡辣椒中游离氨基酸的综合品质更好,此为泡辣椒发酵技术的改进及泡辣椒风味的人工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次发酵法 遵义特色泡辣椒 游离氨基酸 品质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非酿酒酵母在多元化啤酒酿造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王笑语 陈晶瑜 马长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62-370,共9页
非酿酒酵母种类丰富、分布广泛、各具特色。研究发现,非酿酒酵母的使用可以降低啤酒的乙醇含量、改善啤酒口感、增加风味多样性、赋予啤酒多样化的地域特色,部分菌株还能代谢产生一些具有潜在功能性的成分。因此,非酿酒酵母的应用符合... 非酿酒酵母种类丰富、分布广泛、各具特色。研究发现,非酿酒酵母的使用可以降低啤酒的乙醇含量、改善啤酒口感、增加风味多样性、赋予啤酒多样化的地域特色,部分菌株还能代谢产生一些具有潜在功能性的成分。因此,非酿酒酵母的应用符合当前啤酒酿造多元化发展的行业趋势,现已成为啤酒酿造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该文综述了近年来非酿酒酵母在啤酒酿造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包括啤酒酿造所涉及的非酿酒酵母种类,非酿酒酵母的主要发酵方式——纯种发酵、混合发酵、固定化发酵,以及非酿酒酵母在增加啤酒香气、酿造无醇和低醇啤酒、酿造酸啤酒、酿造功能性啤酒等方面的应用,最后指出了非酿酒酵母在今后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研究方向,旨在为开发更多适用于啤酒酿造的非酿酒酵母新菌株、引领啤酒品种创新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酿酒酵母 啤酒酿造 多元化 发酵方式 应用
下载PDF
金花白茶对高脂饮食小鼠的减肥作用
11
作者 刘振云 柯菀萍 +6 位作者 周汐芮 李孟华 薄佳慧 叶兴妹 刘仲华 肖力争 林勇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0-362,共13页
为探究金花白茶对高脂饮食小鼠的减肥作用,选用金花白茶为材料,以未发花白茶为对照,进行茶叶主要理化成分含量检测,并建立小鼠肥胖模型,给予400 mg·kg^(-1)金花白茶及白茶水提取物灌胃干预,定期记录小鼠体重,进行肥胖相关指标的测... 为探究金花白茶对高脂饮食小鼠的减肥作用,选用金花白茶为材料,以未发花白茶为对照,进行茶叶主要理化成分含量检测,并建立小鼠肥胖模型,给予400 mg·kg^(-1)金花白茶及白茶水提取物灌胃干预,定期记录小鼠体重,进行肥胖相关指标的测定及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白茶发花后黄酮和茶褐素含量明显上升,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茶黄素及茶红素含量显著下降,儿茶素组分中仅表儿茶素含量出现显著的上升。金花白茶能有效抑制高脂饮食小鼠的体质量增长,降低其肝脏和白色脂肪指数,减轻炎症及氧化应激,保护肝脏及肠道的结构完整性及功能。与未发花白茶相比,金花白茶在降低小鼠血脂含量及炎症因子水平上效果更佳,推测是由于冠突散囊菌的大量繁殖及黄酮、表儿茶素、茶褐素等物质含量上升所致;而在缓解肝脏氧化应激方面效果不如白茶,推测是发花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大量减少所致。试验结果表明,金花白茶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模型小鼠有明显的减肥效果,发花工艺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白茶的降脂减肥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白茶 白茶 发花工艺 降脂减肥
下载PDF
噬菌体在食品发酵中的功能和作用研究进展
12
作者 姚雨桦 康佳木 +2 位作者 陈小雪 薛岩松 韩北忠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4,共8页
噬菌体是一类能特异性感染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传统发酵食品独特的制作工艺,造就了其复杂多样的微生物体系,因而是噬菌体理想的生存环境。噬菌体来源于食品原料或发酵环境,在食品发酵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发酵失败,但也会对体... 噬菌体是一类能特异性感染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传统发酵食品独特的制作工艺,造就了其复杂多样的微生物体系,因而是噬菌体理想的生存环境。噬菌体来源于食品原料或发酵环境,在食品发酵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发酵失败,但也会对体系中微生物的群落演替、风味物质的产生以及腐败菌的抑制有积极影响。该文将从有害和有益方面对发酵食品中发现的噬菌体进行分析和论述,并对噬菌体的控制措施和检测方法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归纳,为深入探究发酵食品中噬菌体群落结构和功能以及更好的控制发酵过程提供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 发酵食品 微生物 功能和作用 检测方法
下载PDF
类可可脂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13
作者 杨航 岳珂 +3 位作者 秘英静 张林尚 陈小军 毕艳兰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58,共7页
类可可脂(CBE)是一类重要的糖果用脂,可以经过物理复配或者酶法酯交换获得。近年来,微生物发酵法制备CBE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各种微生物产脂策略正在被应用,以提高CBE的产量,例如化学诱变或基因工程等。旨在为CBE的生产提供参考,从原料油... 类可可脂(CBE)是一类重要的糖果用脂,可以经过物理复配或者酶法酯交换获得。近年来,微生物发酵法制备CBE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各种微生物产脂策略正在被应用,以提高CBE的产量,例如化学诱变或基因工程等。旨在为CBE的生产提供参考,从原料油来源、制备方法研究现状两个方面分别综述了CBE的传统制备方法(物理复配和酶法酯交换)和新方法(微生物发酵)的研究及应用情况。微生物发酵法更符合绿色、健康、低碳的发展需求,能够为CBE的制备提供一种新思路,也有利于推进CBE的产业化应用,具有潜在发展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可可脂 原料油 产油微生物 发酵法
下载PDF
改善低次烟叶品质的生物发酵工艺优化
14
作者 刘洪坤 毛文龙 +7 位作者 游敏 潘高伟 郭春生 乔学义 吴嘉楠 刘海龙 韩云龙 付金存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9-107,共9页
为改善低次烟叶吸食品质,提升烟叶可用性,优选3种酶系、菌系(蛋白多肽酶系、木质酶系、增香菌系)配制成复合生物发酵制剂,以品质改善程度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法和均匀设计法优化了烟叶生物发酵工艺。结果表明:(1)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 为改善低次烟叶吸食品质,提升烟叶可用性,优选3种酶系、菌系(蛋白多肽酶系、木质酶系、增香菌系)配制成复合生物发酵制剂,以品质改善程度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法和均匀设计法优化了烟叶生物发酵工艺。结果表明:(1)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发酵制剂/烟丝质量比4%、物料含水量22%、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42 h。(2)发酵工艺各因素中,发酵温度对品质改善程度大于物料水分、发酵时间。(3)在最佳发酵条件下,烟叶品质改善程度为1.04,杂气减少、刺激性降低,感官质量大幅提升,发酵后烟叶蛋白质、淀粉、果胶、木质素分别降低9.17%、15.59%、16.67%、7.84%,醛类、酮类、醇类等物质较原样分别增加了23.70%、15.33%、41.03%。通过发酵工艺优化,烟叶化学成分更协调,烟叶可用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匀设计法 二次回归分析 烟叶发酵 品质改善程度 感官评价
下载PDF
植物酸奶品质优化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尹新雅 王爽 +1 位作者 朱玲 张晖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7-405,共9页
植物酸奶的出现为牛乳蛋白过敏、高胆固醇、关注动物福利和环境保护人群带来了福音。然而,植物酸奶因存在乳清析出、异味及酸度不高等品质问题降低了消费者的喜爱度,因此对植物酸奶品质优化进行研究在拓宽植物基食品的商业应用方面意义... 植物酸奶的出现为牛乳蛋白过敏、高胆固醇、关注动物福利和环境保护人群带来了福音。然而,植物酸奶因存在乳清析出、异味及酸度不高等品质问题降低了消费者的喜爱度,因此对植物酸奶品质优化进行研究在拓宽植物基食品的商业应用方面意义重大。本文概述了不同来源植物酸奶营养、风味及质构上存在的主要品质问题,着重阐述了植物酸奶品质调控的相关手段及措施,包括配方改良、加工条件优化、发酵方式改善三方面的作用方式及效果,探讨了植物酸奶体系稳定、植物蛋白溶解性提高、凝胶网络交联加强等方面的机理。不同调控措施对植物酸奶品质的改良效果存在差异、各有优缺点,有时需多种方法配合使用,以最大化改善植物酸奶品质问题。最后展望了一些潜在的植物酸奶品质调控措施,以期为生产高品质植物酸奶提供指导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酸奶 品质优化 配方 加工技术 发酵方式
下载PDF
不同贮藏方式对黄变发酵萝卜贮藏稳定性的影响
16
作者 曾雪晴 赵楠 +3 位作者 杨馨雨 林长彬 黄巧莲 葛黎红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6-191,共6页
为了探究不同包装(真空、盐水)及温度(10℃、20℃、30℃)对黄变发酵萝卜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对不同贮存方式的萝卜在贮藏过程中颜色参数、质构及理化指标变化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10℃条件下盐水包装能更好稳定萝卜的金黄色泽,延缓萝... 为了探究不同包装(真空、盐水)及温度(10℃、20℃、30℃)对黄变发酵萝卜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对不同贮存方式的萝卜在贮藏过程中颜色参数、质构及理化指标变化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10℃条件下盐水包装能更好稳定萝卜的金黄色泽,延缓萝卜L*值下降、褐变及质构软化。10℃条件下贮藏7 d,盐水包装萝卜L*值、硬度、咀嚼性分别为66.04、10621.81 N、3331.42 mJ,比其他处理组分别高2.93%~31.68%、0.48%~27.65%、3.44%~48.07%;10℃条件下贮藏14 d,盐水包装萝卜还原糖为4.77 g/100 g,比其他组高2.80%~26.19%,细菌对数值降低0.42~0.96 lg(CFU/mL),完全抑制乳酸菌和酵母菌生长。10℃贮藏过程中,盐水包装萝卜pH较稳定,亚硝酸盐未超标(<1.0 mg/kg)且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因此,10℃条件下盐水包装可维持萝卜在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延缓萝卜褐变,稳定萝卜的金黄色泽和质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变发酵萝卜 色泽 包装方式 理化指标 贮藏品质
下载PDF
荞麦乳酸菌发酵工艺优化及挥发性物质分析
17
作者 马爽 张继星 +3 位作者 王华 靳亚楠 陈馨雨 齐景凯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5期129-134,140,共7页
为了提高荞麦利用率,以甜荞麦粉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荞麦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对发酵前后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36 h、发酵温度42℃、菌种接种量3%、植物乳杆菌HH-LP5... 为了提高荞麦利用率,以甜荞麦粉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荞麦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对发酵前后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36 h、发酵温度42℃、菌种接种量3%、植物乳杆菌HH-LP56和嗜热链球菌HH-ST08菌种体积比1∶1,在此条件下荞麦发酵液总黄酮含量为(44.603±0.219)mg/100 g,发酵液呈淡黄色,具有特殊的粮食香味。发酵后荞麦发酵液的挥发性物质中酯类、醇类、烷类、酸类含量升高,烯类和酮类含量下降。说明乳酸菌发酵不仅可以提高荞麦利用率,还可以丰富荞麦的风味,为荞麦食品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乳酸菌发酵 响应面法 挥发性物质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黄桃酵素发酵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
18
作者 匡燕 罗跃中 +1 位作者 李忠英 王晨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6-210,共5页
该研究以炎陵黄桃为原料,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为发酵菌种制备黄桃酵素。以总酚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黄桃酵素的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抗氧化活性及理化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最优发酵工... 该研究以炎陵黄桃为原料,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为发酵菌种制备黄桃酵素。以总酚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黄桃酵素的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抗氧化活性及理化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最优发酵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4 d,发酵温度25℃,酵母菌接种量1%。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黄桃酵素超氧阴离子(O_(2)^(-))、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78%、80%、85%;总酸、有机酸、多糖含量分别为1.36 g/100 g、1230 mg/kg、0.46 g/100 g,均高于行业标准,且多元醇中山梨醇、甘油的含量分别为2.15 g/L、2.66 g/L,因此,通过发酵可以增添独特的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桃酵素 发酵工艺优化 响应面法 抗氧化活性 理化指标
下载PDF
发酵肉制品中酪胺形成途径与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兰沁洁 裴慧洁 +6 位作者 邓霖 张月 杨腊梅 何维 马怡煊 李金海 杨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80-388,共9页
发酵肉制品是指在自然或人工控制条件下,经微生物或酶的作用,发生一系列变化,形成的具有特殊风味、色泽、质地和较长保存期的肉制品。发酵肉制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是其富含蛋白质,有极大的可能出现高含量的生物胺。其中以组胺和酪胺... 发酵肉制品是指在自然或人工控制条件下,经微生物或酶的作用,发生一系列变化,形成的具有特殊风味、色泽、质地和较长保存期的肉制品。发酵肉制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是其富含蛋白质,有极大的可能出现高含量的生物胺。其中以组胺和酪胺的毒性最强,食用富含酪胺的食物会引起头痛、高血压等不良反应。因此控制发酵肉制品中的酪胺含量是极其有必要的。本文对发酵肉制品中酪胺的形成途径、控制方法及作用效果进行了综述。其中,主要形成途径是酪氨酸经脱羧酶作用脱羧,此外存在着与脂质氧化产物有关的化学途径,而较为有效的控制方法是添加辅料和接种发酵剂。本文以期为降低发酵肉制品中的酪胺含量,提高发酵肉制品的安全性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肉制品 酪胺 来源 形成途径 控制方法
下载PDF
发酵肉制品中的特征风味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研究进展
20
作者 张鹏 赵金山 +1 位作者 臧金红 彭传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0-391,共12页
发酵肉制品是指在自然或者人工的控制条件下,以新鲜的肉类为原料,通过微生物或酶的发酵作用制成的一类产品。发酵肉制品中特征风味物质种类繁多,其中主要有酯类、醛类、醇类、酸类以及游离氨基酸等。由于消费者对发酵肉制品风味品质要... 发酵肉制品是指在自然或者人工的控制条件下,以新鲜的肉类为原料,通过微生物或酶的发酵作用制成的一类产品。发酵肉制品中特征风味物质种类繁多,其中主要有酯类、醛类、醇类、酸类以及游离氨基酸等。由于消费者对发酵肉制品风味品质要求的提高,风味物质的控制已经成为提升发酵肉制品品质的关键指标之一。发酵肉制品中的部分微生物特别是乳酸菌、酵母菌和葡萄球菌促进了肉制品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从而促进发酵肉制品独特风味的形成。本文详细介绍了国内外不同发酵肉制品中的主要风味物质、风味形成途径和检测方法,进一步归纳总结了能够产生这些风味物质的关键微生物以及产风味物质的微生物筛选方法,以期为后续发酵肉制品风味品质的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肉制品 特征风味物质 微生物 微生物筛选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