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ew 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 Scheme for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被引量:4
1
作者 LU Bing DONG Hai Yan ZHAO Xiu Qin LIU Zhi Guang LIU Hai Can ZHANG Yuan Yuan JIANG Yi WAN Kang Lin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6期620-629,共10页
Objective Tuberculosis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infectious diseases in the world. In this study, a scheme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 tuberculosis) 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 (MLSA) was established ... Objective Tuberculosis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infectious diseases in the world. In this study, a scheme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 tuberculosis) 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 (MLSA)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phylogenetic and epidemiology analysis. Methods To establish the scheme of M. tuberculosis MLSA, the genome of H37Rv, CCDC5079 and CCDC5180 were compared, and some variable genes were chosen to be the MLSA typing scheme. 44 M. tuberculosis clinical isolates were typed by MLSA, IS6110-RFLP, and soligotyping, to evaluate the MLSA methods. Results After comparison of the genome, seven high discrimination gene loci (recX, rpsL, rmlC, rpmG1, mprA, gcvH, ideR) were chosen to be the MLSA typing scheme finally. 11 variable SNP sites of those seven genes were found among the 44 M. tuberculosis isolate strains and 11 sequence types (STs)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Hunter-Gaston Index (HGI), MLSA typing was not as good for discrimination at the strain level as IS6110-RFLP, but the HGI was much better than that of spoligotyping. In addition, the MEGA analysis result of MLSA data was similar to spoligotyping/PGG lineage, showing a strong phylogenetic signal in the modern strains of M. tuberculosis. The MLSA data analysis by eBURST revealed that 4 sequence types (ST) came into a main cluster, showing the major clonal complexes in those 44 strains. Conclusion MLSA genotyping not only can be used for molecular typing, but also is an ideal method for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for M. tubercul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 tuberculosis 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 GENOTYPING
下载PDF
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 of Root Nodule Bacteria Associated with <i>Lupinus</i>spp. and <i>Glycine max</i>
2
作者 Dilshan H. Beligala Helen J. Michaels +1 位作者 Michael Devries Vipaporn Phuntumart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2017年第11期790-812,共23页
Lupinus is known to form endophytic associations with both nodulating and non-nodulating bacteria. In this study, 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 (MLSA) was used to analyz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root nodule ba... Lupinus is known to form endophytic associations with both nodulating and non-nodulating bacteria. In this study, 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 (MLSA) was used to analyz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root nodule bacteria associated with Lupinus and soybean. Out of 17 bacterial strains analyzed, 13 strains isolated from root nodules of Lupinus spp. were obtained from the National Rhizobium Germplasm Resource Collection, USDA. Additionally, two strains of root-nodule bacteria isolated each from native lupinus and domestic soybean were examined. Sequences of the 16S rRNA gene and three house-keeping genes (atpD, dnaK and glnII) were used. All the reference genes were retrieved from the existing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s only. The clustering of 12 of the strains was consistent among single and concatenated gene trees, but not USDA strains 3044, 3048, 3504, 3715, and 3060. According to the concatenated phylogeny, we suggest that USDA 3040, 3042, 3044, 3048, 3051, 3060, 3504, 3709 and 3715 are Bradyrhizobium, USDA 3063 and 3717 are Mesorhizobium, USDA 3043 is Burkholderia and USDA 3057a is Microvirga. The two strains isolated from native lupines in this study are Burkholderia and Rhizobium, whereas the two from domestic soybean are Bradyrhizobium. This study emphasizes the robustness of MLSA, the diversity of bacterial species that are capable of nodulating lupine and the substantial capability of Burkholderia spp. to colonize lupine root nodu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 NODULE Bacteria Phylogeny LUPINUS BURKHOLDERIA
下载PDF
2008-2022年福建省O1群霍乱弧菌人源株基因组特征研究
3
作者 柯自立 张小玄 +5 位作者 徐海滨 高亚东 罗朝晨 黄梦颖 邱玉锋 杨劲松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08-715,共8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O1群霍乱弧菌人源株基因组特征,为深入开展霍乱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2022年福建省霍乱病例和带菌者来源O1群霍乱弧菌16株,肉汤稀释法检测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MIC)。运用二代测序技术得到全基因组序列... 目的了解福建省O1群霍乱弧菌人源株基因组特征,为深入开展霍乱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2022年福建省霍乱病例和带菌者来源O1群霍乱弧菌16株,肉汤稀释法检测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MIC)。运用二代测序技术得到全基因组序列;利用snippy、Roary、Prokka等开源软件及NCBI、BacWGSTdb等在线分析网站进行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gMLST)、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cgSNP)、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预测、泛基因组多样性的分析。结果福建省霍乱弧菌分为5个ST(sequence type)型别,其中新发现的ST182和ST1480型是当前我国优势克隆群ST75型的进化分支,并与2010年和2013年的台湾株高度同源。产毒株和非产毒株均不同程度地携带各种毒力因子并发生变异;预测出7大类13个耐药基因,其中黏菌素类、四环素类耐药基因携带情况与耐药表型一致。泛基因组学分析发现霍乱弧菌拥有1个开放的泛基因组,Roary聚类分析表现出比cgMLST更高的分辨率。结论福建省O1群霍乱弧菌人源株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具有多态性,新发的ST1480型克隆群具有流行潜力,需加强对此类菌株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弧菌 全基因组测序 生物信息学分析 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 泛基因组
下载PDF
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indicates diverse origins of invasive Candida tropicalis isolates in China 被引量:1
4
作者 Fan Xin Xiao Meng +6 位作者 Wang He Zhang Li Kong Fanrong Lu Juan Hu Zhidong Kang Mei Xu Yingchu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4期4226-4234,共9页
Background According to data from the China Hospital Invasive Fungal Surveillance Net (CHIF-NET) 2010, Candida tropica/is (C. tropica/is) is the third most common pathogen causing invasive candidiasis. Moreover, t... Background According to data from the China Hospital Invasive Fungal Surveillance Net (CHIF-NET) 2010, Candida tropica/is (C. tropica/is) is the third most common pathogen causing invasive candidiasis. Moreover, the majority of fluconazole-resistant C. tropicalis isolates were from a single hospital. Therefore, a molecular epidemiological survey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relatedness of C. tropica/is isolates in China. Methods In this study, 48 C. tropicalis isolates causing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from four tertiary hospitals in China were studied. All the isolates were identified by sequencing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 Antifungal susceptibility to triazoles, amphotericin B, and caspofungin was determined by th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standard broth microdilution method. 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 was performed,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was further performed by the eBURST and maximum parsimony (MP) methods to characterize the genetic relatedness of isolates. Results MLST discriminated 40 diploid sequence types (DSTs) among 48 isolates, including 36 novel DSTs, and the XYR1 gene showed the highest discriminatory power. The DSTs obtained from this study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previously reported C. tropicalis isolates, and there was poor type alignment with regional strains. Nine groups and 11 singletons were identified by eBURST, whereas two groups and 10 subgroups were clustered by MP analysis. Generally, there were no obvious correlations between clonal clusters generated and the specimen source or hospital origin. Seven fiuconazole-resistant isolates were confirmed and assigned to three distinguishable branches.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suggested diverse origins of invasive C. tropicalis isolates in China. Although most invasive C. tropicalis strains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were clustered with previously characterized Asian isolates, major C. tropicalis clusters identified in this study were genetically distinct from those of other geographic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dida tropicalis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phylogenetic analysis
原文传递
四川大白菜细菌性软腐病新病原菌Pectobacterium versatile的鉴定 被引量:1
5
作者 韩帅 张河庆 +1 位作者 吴婕 席亚东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9-86,114,共9页
为明确引起四川理县大白菜软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从理县梭罗沟村田间采集具有典型软腐症状的大白菜病样,采用组织分离、致病力测定、生理生化分析、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5株细菌在NA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呈... 为明确引起四川理县大白菜软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从理县梭罗沟村田间采集具有典型软腐症状的大白菜病样,采用组织分离、致病力测定、生理生化分析、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5株细菌在NA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呈圆形、半透明、乳白色、中心突起、边缘平滑,在半选择性培养基CVP上培养48 h后产生凹陷。5株菌均能使大白菜、胡萝卜、马铃薯和芹菜的离体组织腐烂,接种于白菜苗后叶片呈湿腐萎蔫症状。通过大白菜叶柄接种部位形成的病斑长径来比较菌株致病力强弱,各菌株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基于看家基因pgi、rpoS、mdh、proA、mtlD和icdA(NCBI登录号为OL963562~OL963571)的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分离菌株与Pectobacterium versatile聚为一簇,dnaX-leuS-recA(NCBI登录号为OL963572~OL963576)的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进一步支持以上结果,且准确性更高。分离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与P.versatile模式菌株一致,综上将其鉴定为P.versatile。这是我国首次报道P.versatile引起大白菜软腐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ctobacterium versatile 软腐病 病原鉴定 多位点序列分析
下载PDF
安徽某三级医院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子流行病学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慧敏 曹嘉欣 +2 位作者 何知恩 赵杭 孙宝林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CAS 2023年第6期417-423,共7页
目的为研究安徽省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病学特征,收集了安徽某三级医院100株临床金黄色葡萄球菌,以期为预防和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1年9月—12月期间,收集来自安徽某三级医院不同患者临床产生的100株金黄色葡萄... 目的为研究安徽省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病学特征,收集了安徽某三级医院100株临床金黄色葡萄球菌,以期为预防和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1年9月—12月期间,收集来自安徽某三级医院不同患者临床产生的10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通过Vitek2 Compact System 3鉴定分离株,并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进行分子分型。结果本研究对10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做了17种抗生素的药敏实验,结果显示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高达93%。统计学分析法证明大部分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比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的耐药率高;并发现28个ST型,ST59、ST6697分型数量分布最多,CC5检出率均高于其他克隆群。结论安徽某三级医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具有独特的分子特征和抗生素耐药性特征,抗生素耐药性特征可能与当地抗生素使用趋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流行病学分析 多位点序列分型 MLST分型 MRSA
下载PDF
流感嗜血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及同源性分析
7
作者 张静 王姣贤 +2 位作者 董蓉 丁赔赔 李艳君 《传染病信息》 2023年第3期248-251,255,共5页
目的了解流感嗜血杆菌耐药率变化及多位点序列分型,进行同源性分析,减少医院感染和多重耐药菌株的发生。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2015—2022年临床分离的108株流感嗜血杆菌,使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析进... 目的了解流感嗜血杆菌耐药率变化及多位点序列分型,进行同源性分析,减少医院感染和多重耐药菌株的发生。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2015—2022年临床分离的108株流感嗜血杆菌,使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析进行序列分型(sequence typing,ST);采用MEGA 7.0软件的Neighbor-Joining法和Phyloviz 8.0软件的goeBURST算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和最小生成树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近几年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耐药率>60%;108株菌中,5株未能与数据库匹配,103株菌有20种ST型别,主要为ST-487(58株,占53.70%)和ST-147(19株,占17.59%);系统发育树分为2组,除ST-834和ST-12422种型别分布在Ⅱ组外,其余型别在Ⅰ组;最小发育树提示2大分支ST-487和ST-147都与ST-103有相关性。结论院内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多数菌株存在亲缘进化关系;多重耐药的流感嗜血杆菌在我院不同科室相继检出,提示编码耐药基因的质粒在病区间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嗜血杆菌 多位点序列分析 同源性 耐药率 氨苄西林 医院感染 系统发育树 最小生成树
下载PDF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血与痰标本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王露霞 郑英俊 +4 位作者 郭振辉 李理 王晓雅 李建勋 卓超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8-63,共6页
目的对照分析ICU、内科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的血标本和痰标本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特点与患者临床特征。方法研究分两组:同一患者、同期从痰标本和血标本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患者为A组;同一患者仅痰标本分离鲍曼不动... 目的对照分析ICU、内科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的血标本和痰标本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特点与患者临床特征。方法研究分两组:同一患者、同期从痰标本和血标本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患者为A组;同一患者仅痰标本分离鲍曼不动杆菌、而血标本未分离出该菌患者为B组。收集患者临床信息,检测菌株体外药敏,并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结果 2015年6-12月入选A组患者14例,获得非重复菌株28株;入选B组患者28例,获得非重复菌株28株。两组分离的56株鲍曼不动杆菌全部为多重耐药株,除对替加环素高度敏感外,对碳青霉烯类、第三代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的耐药率都在80%以上,两组分离株的药敏谱无统计学差异。A组同一患者两种标本获得的鲍曼不动杆菌非重复株经PFGE证实均为同源株,28株菌共有6个克隆型。B组28株菌按PFGE分为9个克隆型,其中有5个克隆与A组的克隆型相同。MLST分析,A组菌株共分为9个ST型(ST 195、ST 208、ST 229、ST 369、ST 373、ST 457、ST 836和2个新ST型ST N2、ST N5);B组菌株共分为8个ST型(ST 195、ST 208、ST 381以及5个新ST型ST N1、ST N2、ST N3、ST N4、ST N5)。两组主要ST型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e BURST分析,ST 195、ST 208、ST 457、ST 369、ST N1、ST N2、ST N51均属于CC92流行株。结论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ICU患者血与痰标本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在药敏谱、基因分型上高度相似,病房存在CC92流行株的传播。VAP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与菌株基因型无直接关系。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对防治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多位点序列分型 血流感染 临床分析
下载PDF
多位点序列分析揭示我国16SrI组植原体不同株系间遗传变异和系统发育关系(英文) 被引量:6
9
作者 于少帅 李永 +4 位作者 任争光 宋传生 林彩丽 朴春根 田国忠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5-118,共14页
【目的】16SrI组植原体对我国作物和生态植物危害严重。目前植原体尚不能分离培养,对于我国植原体不同株系间遗传变异和种群结构尚不清晰,通过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揭示我国不同地区16SrI组不同植原体株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特征... 【目的】16SrI组植原体对我国作物和生态植物危害严重。目前植原体尚不能分离培养,对于我国植原体不同株系间遗传变异和种群结构尚不清晰,通过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揭示我国不同地区16SrI组不同植原体株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特征,比较不同植原体株系间不同持家基因的变异程度,为我国不同植原体株系的检测、分类鉴定和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和依据。【方法】应用rp,tuf,secA,secY,ipt,dnaK,fusA,gyrB,pyrG和rpoB共10个持家基因序列,结合16S rDNA序列,以全基因序列已完成的洋葱黄化植原体(OY-M)、翠菊黄化丛枝植原体(AYWB)、澳大利亚葡萄黄化植原体(CPA)、草莓致死黄化植原体(SLY)和苹果簇生植原体(CPM)共5种植原体株系为参照,分析我国10个省(市)苦楝丛枝、莴苣黄化、桑萎缩、泡桐丛枝和长春花绿变植原体株系(共18株)的遗传变异规律和系统发育关系,通过多重序列比对分析不同基因片段的序列多态性和变异程度。【结果】我国18株苦楝丛枝、莴苣黄化、桑萎缩、泡桐丛枝和长春花绿变植原体株系的rp,tuf,secA,secY,ipt,dnaK,fusA,gyrB,pyrG和rpoB多位点序列共有15种序列类型,从而揭示16SrI组不同植原体株系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于rp等10个基因多位点序列分析可将16SrI-B、D亚组的不同植原体株系清晰地分开。10株苦楝丛枝植原体株系与2株桑萎缩植原体株系系统发育关系最近,多位点序列分析可将这2种基于16S rDNA序列难以区分的植原体株系清晰地区分。10株苦楝丛枝植原体株系分为4个进化枝,其多位点序列存在8种序列类型,这4个分枝与植原体株系的地理分布关系密切。与我国长春花绿变和泡桐丛枝植原体株系相比,福建三明2株莴苣黄化植原体株系与日本洋葱黄化植原体株系OY-M系统发育关系较近。在已检测分析的植原体不同基因序列片段中,dnaK基因序列片段的变异水平最高。【结论】多位点序列分析可做为一种对植原体鉴定、区分以及株系遗传多样性全面检测的有效、可靠方法。在以后的研究中该方法可广泛应用于深入探讨植原体不同组间或亚组间株系的遗传变异和系统发育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原体 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 遗传变异 序列类型(ST) 系统发育
下载PDF
国内部分地区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血清型和基因型的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王林柏 孙久鹤 +5 位作者 郭东春 曹培丽 刘家森 刘春国 刘大飞 曲连东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6-119,共4页
为了解国内部分地区不同动物多杀性巴氏杆菌(P.multicida)流行情况,本研究以36株P.multicida为研究对象,通过多重荚膜PCR、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脂多糖多重PCR(LPS-m PCR)对其荚膜型和基因型进行鉴定。采用多重荚膜PCR方法将36株细菌... 为了解国内部分地区不同动物多杀性巴氏杆菌(P.multicida)流行情况,本研究以36株P.multicida为研究对象,通过多重荚膜PCR、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脂多糖多重PCR(LPS-m PCR)对其荚膜型和基因型进行鉴定。采用多重荚膜PCR方法将36株细菌的荚膜血清型分为A、B和D 3种,其中禽源P.multicida主要以A为主;以LPS-m PCR方法将P.multicida分为L1、L2、L3和L6 4种LPS基因型,禽源P.multicida主要为L1型;通过MLST技术将P.multicida分为ST-129、ST-8、ST-58、ST-5、ST-13、ST-50和ST-122 7种ST型,禽源P.multicida主要为ST-129型。本研究为P.multicida的流行病学监测和基因多样性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杀性巴氏杆菌 多位点序列分型 脂多糖多重PCR LPS基因型
下载PDF
2018年江苏省人感染布鲁氏菌分离株分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谈忠鸣 汪秀斌 +6 位作者 周伟忠 董晨 周璐 洪捷 钱慧敏 胡建利 鲍倡俊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55-560,共6页
目的掌握江苏省2018年人感染布鲁氏菌主要流行株的种型和基因型。方法运用普通PCR及AMOS多重PCR确认分离株的生物种型;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MLSA)和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ultiple-locus variable number... 目的掌握江苏省2018年人感染布鲁氏菌主要流行株的种型和基因型。方法运用普通PCR及AMOS多重PCR确认分离株的生物种型;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MLSA)和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ultiple-locus 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 analysis,MLVA)鉴定基因型,并与国内外流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2018年共分离到56株布鲁氏菌,MLSA分型显示一株菌为猪种布鲁氏菌ST(Sequence type)17型,其他均为羊种布鲁氏菌ST8型。MLVA将56株菌分为47个基因亚型(46个羊种,1个猪种),聚类显示羊种布鲁氏菌全部为“东地中海簇”。结论2018年江苏省人感染布病主要为“东地中海簇”的ST8型羊种布鲁氏菌,并首次发现一例人感染ST17型猪种布鲁氏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羊种布鲁氏菌 猪种布鲁氏菌 AMOS-PCR 多位点序列分析 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
下载PDF
上海市动物源性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MLST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萍萍 王少辉 +5 位作者 赵秋华 李蓓蓓 邵东华 史子学 魏建超 马志永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18-22,共5页
为了解上海市动物性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进化情况和群体遗传学特征,本研究采用MLST法和eBURST软件对33株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及进化树分析。结果共分成8个型别,并且33株单增李斯特菌之间遗传相关性不是很大。分为4个进化谱系:ST11和ST19... 为了解上海市动物性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进化情况和群体遗传学特征,本研究采用MLST法和eBURST软件对33株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及进化树分析。结果共分成8个型别,并且33株单增李斯特菌之间遗传相关性不是很大。分为4个进化谱系:ST11和ST196为一个进化谱系,ST9、ST8和ST155为一个进化谱系,ST87和ST277/589为一个进化谱系,所占比例最多的ST121单独一个进化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MLST分型 管家基因 进化树
下载PDF
刺芹侧耳细菌性软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瑞颖 胡丹丹 +2 位作者 顾金刚 左雪梅 胡清秀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3-49,共7页
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细菌性软腐病,主要侵染子实体,可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本研究从刺芹侧耳主产区福建和河北采集罹病样品,分离到3株病原菌菌株ES4-1、ES1-9和ES1-10,病原菌菌落乳白色,直径约1mm,中间稍隆起,表面光滑,湿润,边... 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细菌性软腐病,主要侵染子实体,可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本研究从刺芹侧耳主产区福建和河北采集罹病样品,分离到3株病原菌菌株ES4-1、ES1-9和ES1-10,病原菌菌落乳白色,直径约1mm,中间稍隆起,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革兰氏阴性,菌体短杆状,0.5~1.0μm×1.0~2.0μm,以单生为主,有时成双,无芽孢,无荚膜,兼性厌气,氧化酶阴性。进一步进行16SrDNA序列分析以及gyrB、rpoB、atpD、infB 4个管家基因的多位点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引起刺芹侧耳细菌性软腐病的病原在分类上属于欧文氏菌属,暂定为Erwinia 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芹侧耳 细菌性软腐病 欧文氏菌 16S RDNA 多位点序列分析
下载PDF
牛源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及进化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郭锐 谭臣 +3 位作者 彭忠 华琳 曾东柱 吴斌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17,共7页
在牛群中分离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并将分离菌株与国际上流行的EHEC株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比较。应用PCR方法结合头孢克肟-亚碲酸钾山梨醇麦康凯琼脂(CT-SMAC)平板分离法对采集的565份样本(牛粪便397份,牛奶99份,奶牛场环境中的水... 在牛群中分离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并将分离菌株与国际上流行的EHEC株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比较。应用PCR方法结合头孢克肟-亚碲酸钾山梨醇麦康凯琼脂(CT-SMAC)平板分离法对采集的565份样本(牛粪便397份,牛奶99份,奶牛场环境中的水样69份)进行EHEC分离和鉴定,在此基础上,对分离的菌株进行EHEC相关毒力基因的检测及致Vero细胞毒性研究。根据大肠埃希菌MLST数据库(http://mlst.ucc.ie/mlst/mlst/dbs/E.coli)提供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案,利用MEGA 5.0软件分别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从565份样本中共分离到EHEC 40株,占分离样本总数的7.1%(40/565)。40株EHEC涵盖了17种血清型,以O157(4/40)、O26(4/40)、O91(7/40)、O100(4/40)、O97(6/40)、O92(2/40)为优势血清型。对40株EHEC进行相关毒力基因的检测发现,stx1、stx2、ehxA、saa基因检出率分别为82.5%(33/40)、75%(30/40)、90%(36/40)和27.5%(11/40),远高于eae(5%,2/40)、wzxO157(10%,4/40)基因检出率。38株携带stx1/stx2基因的EHEC均能产生志贺毒素,且能致Vero细胞产生病变。MLST分析表明,40株EHEC共有7个序列型(ST),其中ST297为优势序列型,占57.5%(23/40)。遗传进化分析表明,ST297型与国际上流行的EHEC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本次分离的40株EHEC之间具有一定的分子多态性,与国际上流行的EHEC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除了O157EHEC外,非O157EHEC对人类公共卫生安全也可构成一定威胁,因此,我国应加强对这一类菌株的监测与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分离与鉴定 多位点序列分型 序列型 进化分析
下载PDF
肠道定植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与感染病原菌关系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璐 李云轩 +2 位作者 宋婉红 王文倩 黄云龙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77-1083,共7页
目的以肠道定植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 resistance Enterobacteriaceae,CRE)与同一患者后期感染细菌的关系为出发点,同源性检测和耐药基因筛查为中心,从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肠道CRE的定植情况、CR... 目的以肠道定植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 resistance Enterobacteriaceae,CRE)与同一患者后期感染细菌的关系为出发点,同源性检测和耐药基因筛查为中心,从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肠道CRE的定植情况、CRE肠道定植与后期感染的关系层次上,进行CRE防治的应用基础研究,从而为临床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提供一定指导。方法收集2018—2019年来自ICU病房及由其他科室转入ICU的共11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分离同一患者肠道定植CRE菌株和后期其他感染部位的菌株,对所有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检测,采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脉冲场凝胶电泳(PAGE)试验的方法对定植CRE菌株和后期其他感染部位的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95位ICU患者中有19位患者肠道CRE筛查阳性,定植率为20.00%。其中发生后期其他部位感染的患者11位,目标菌株耐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结果显示22株菌株中有21株检出耐药基因,占95.45%(21/22)。其中19株检出KPC-2耐药基因,阳性率为86.36%(19/22);2株检出NDM-1耐药基因,阳性率为9.09%(2/22)。其他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均为阴性。22株目标菌的MLST分型共分为3个型,主要为ST11型,11位患者中除了1位患者的后期感染菌株与定植菌株差异明显外,其余患者的肠道定植菌株与后期感染菌株均为相同的ST型;PAGE检出22株菌的分型可分为A群和B群,共7个型别,其中7位患者的肠道定植菌株与后期感染菌株之间条带位置与数目相同,视为同一克隆型,3位患者的肠道定植菌株与后期感染菌株条带有2~3个差异,同源性极高,视为高度相关菌株;1位患者的肠道定植菌株与后期感染菌株的条带异超过7条,视为不相关菌株。结论ICU患者定植率高,应加强入院CRE定植筛查;ICU患者部位检出的定植及感染CRE菌株MIC值高,为高耐药性菌株;ICU患者发生CRE感染的菌株与自身定植的菌株有极高的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 同源性分析 脉冲场凝胶电泳 多位点序列分析
下载PDF
用多位点序列分析技术鉴定9株产高光学纯度D-乳酸野生菌株 被引量:3
16
作者 姚纲 胡红焱 +1 位作者 梁慧 张健鹏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20期2647-2649,共3页
目的对从某发酵食品中分离纯化出的9株产高光学纯度D-乳酸的野生菌株(SZD菌株)进行鉴定。方法先结合表型特征及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SZD菌株鉴定到种的水平,再通过综合分析hsp60、pheS、rpoA及tuf基因的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技术将其... 目的对从某发酵食品中分离纯化出的9株产高光学纯度D-乳酸的野生菌株(SZD菌株)进行鉴定。方法先结合表型特征及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SZD菌株鉴定到种的水平,再通过综合分析hsp60、pheS、rpoA及tuf基因的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技术将其鉴定到亚种的水平。结果 SZD菌株的16SrRNA基因序列与棒状乳杆菌扭曲亚种及棒状亚种相应序列的相似率均达99.9%以上。SZD菌株的pheS基因序列与棒状乳杆菌棒状亚种及扭曲亚种的相应序列的相似率分别为100%和97.87%,而rpoA基因序列与棒状乳杆菌棒状亚种及扭曲亚种的相应序列的相似率分别为98.65%和100%;tuf基因序列与棒状乳杆菌两个已知亚种相应序列的相似率均为99.00%以上,而hsp60基因序列与棒状乳杆菌两个已知亚种相应序列的相似率均为99.00%以下。在用应用算术平均数的非加权成组配对法构建的基于16SrRNA、hsp60、tuf和pheS基因的进化树中,SZD菌株独立于棒状乳杆菌的两个已知亚种而自成一支。因此,将SZD菌株鉴定为棒状乳杆菌的一个新亚种。结论结合表型特征及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SZD菌株鉴定为棒状乳杆菌,最后通过基于hsp60、pheS、rpoA及tuf基因的MLSA技术将其鉴定为棒状乳杆菌一个新的亚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位点序列分析 鉴定 D-乳酸 棒状乳杆菌
下载PDF
感染创面相关环境标本分离葡萄球菌的同源性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越文 钱子煜 +1 位作者 倪斌君 赵雪涛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327-331,共5页
目的对某医疗机构葡萄球菌感染情况进行持续监测,对创面感染患者相关医源性环境检出的葡萄球菌进行分子溯源分析。方法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分类培养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医疗机构5例创面感染患者相关的医源性环境进行采样... 目的对某医疗机构葡萄球菌感染情况进行持续监测,对创面感染患者相关医源性环境检出的葡萄球菌进行分子溯源分析。方法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分类培养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医疗机构5例创面感染患者相关的医源性环境进行采样检测,并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位点序列分析和MecA基因的分型分析。结果采集医源性环境标本71份,葡萄球菌阳性26份(36.62%),其中23份检出甲氧西林耐药(MecA+)株(88.46%,23/26)。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株占77.78%(7/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株占95.00%(19/20)。多位点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ST239为主(6株);SCCMec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以Ⅲ型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以Ⅲ、Ⅳ型较多。结论医源性感染中葡萄球菌污染较多,且多为耐药株,应加强对耐药性葡萄球菌的持续监测,关注其变异对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多位点序列分析 染色体 同源性
下载PDF
95例住院患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药物敏感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虹宇 祖莹 +3 位作者 罗庆礼 罗小娟 王丹 李德发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497-502,共6页
目的研究深圳地区住院患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离株的分子分型及对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常规方法分离培养获得金黄色葡萄球菌327株,经鉴定,MRSA 95株;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95株MRS... 目的研究深圳地区住院患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离株的分子分型及对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常规方法分离培养获得金黄色葡萄球菌327株,经鉴定,MRSA 95株;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95株MRSA进行了SCCmec分型、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和spa分型,利用仪器法分析其对非β类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受情况。结果95株MRSA共有7种SCCmec基因型,其中SCCmecⅠ型1株,SCCmecⅡ型4株,SCCmecⅢ型17株,SCCmecⅣa型65株,SCCmecⅣb型2株,SCCmecⅣd型4株,SCCmecⅤ型2株。MLST为10种ST型,其中46株为ST59型,占48.42%;另外49株MRSA分别是ST45型13株,占13.68%;ST1型和ST338型各12株,分别占12.63%;ST72型和ST398型各3株,分别占3.16%;ST88型2株,占2.11%;ST25型、ST47型和ST630型各1株,分别占1.05%;还有1株未能分型;eBURSTv3软件分析表明,10种ST型属于6个克隆群,其中CC59约占61.05%(58/95),CC5约占16.84%(16/95),CC45约占14.74%(14/95)。21种spa型,其中t437型51株(53.68%),是最主要的spa型,其次为t114型9株、t116型8株,分别占9.47%和8.42%;ST59-SCCmecⅣa-t437共有33株,约占34.74%,是最主要的流行克隆;其次是ST45-SCCmecⅣa-t116共有7株,约占7.36%。未发现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利奈唑胺、莫西沙星、呋喃妥因、奎奴普汀、替加环素和万古霉素耐药菌株;对克林霉素(82.10%)、红霉素(82.10%)、利福平(15.78%)、四环素(41.05%)和复方磺胺甲噁唑(3.15%)等抗菌药物分别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深圳地区儿童感染MRSA的优势菌株为ST59-SCCmecⅣa-t437型;MRSA菌株对β内酰胺类、林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呈多重耐药的比例高;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耐药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mec分型 多位点序列分析 葡萄球菌A蛋白分型 抗药物敏感性
下载PDF
不同血清群致病性钩端螺旋体PFGE分析研究
19
作者 李喆 张影 +3 位作者 杜宗利 叶强 徐颖华 辛晓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81-485,共5页
目的了解不同血清群致病性钩体的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带型特征。方法应用PFGE方法对65株不同血清群致病性钩体国际、国内参考菌株和疫苗株进行分型,并以此聚类分析,同时与菌株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 目的了解不同血清群致病性钩体的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带型特征。方法应用PFGE方法对65株不同血清群致病性钩体国际、国内参考菌株和疫苗株进行分型,并以此聚类分析,同时与菌株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数变化分析(multilocus VNTR analysis,MLVA)分型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不同血清群致病性钩体基因组DNA经NotⅠ酶切电泳后,获得了较高清晰度酶切图谱,各条带分离良好。65株钩体菌株分为61种PFGE型别。相同的血清群的钩体菌株的PFGE型别不尽相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尽管PFGE、MLST和MLVA之间的分型结果不尽相同,但都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聚类分析显示这些菌株可形成11个大小不一进化簇,呈现多点分散进化特征。结论获得致病性钩体分子分型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钩体分子溯源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脉冲场凝胶电泳 多位点序列分型 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数变化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大球盖菇软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贾娇 解修超 +3 位作者 邓百万 宋玉 陈国伟 曹乃馨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2-120,共9页
从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软腐病子实体中分离纯化病原菌,经科赫法则验证,通过形态学观察病原菌的菌落形态特征,采用16S rDNA、多位点序列分析、生理生化指标鉴定病原菌,并测定不同温度、pH、NaCl质量分数对病原菌生长的... 从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软腐病子实体中分离纯化病原菌,经科赫法则验证,通过形态学观察病原菌的菌落形态特征,采用16S rDNA、多位点序列分析、生理生化指标鉴定病原菌,并测定不同温度、pH、NaCl质量分数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以及病原菌致腐性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及最低抑制浓度。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得到病原菌S7,经鉴定为泛菌(Pantoea sp.);S7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5℃,最适pH为5,最适NaCl质量分数为2.5%,可致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和马铃薯腐烂;S7对链霉素敏感度最高,最低抑制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18.75μg·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球盖菇 软腐病 泛菌 多位点序列分析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