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ltisphere Tectonics of the Earth System 被引量:1
1
作者 REN Jishun NIU Baogui +5 位作者 XU Qinqin ZHAO Lei LIU Jianhui LI Shan ZHU Junbin LIU Reny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3期727-741,共15页
The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Multisphere Tectonics of the Earth System is as follows:(1)It intends to extend the geotectonic studies from the crustal and lithospheric tectonics to the multisphere tecto... The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Multisphere Tectonics of the Earth System is as follows:(1)It intends to extend the geotectonic studies from the crustal and lithospheric tectonics to the multisphere tectonics of the Ear th system as a whole.(2)The global dynamics driven by both the Earth system and the cosmic celestial system:solar energy,multispheric interactions of the Earth system and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motions of celestial bodies in the cosmos syste m are the driving forces of various geological processes.(3)The Continent-Ocean transformation theory:the continent and ocean are two opposite yet unified geological units,which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each other;neither continent nor ocean wi ll survive forever;there is no one-way development of continental accretion or ocean extinction;the simple theory of one-way continental accretion is regarded as invalid.(4)The continental crust and mantle are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 layers,with different layers liable to slide alon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m,but corroboration is needed that continents move as a who le or even drift freely.(5)The cyclic evolution theory:the development of Earth’s tectonics is not a uniform change,but a spiral forward evolution,characterized by a combination of non-uniform,non-linear,gradual and catastrophic changes;different evolutionary stages(tectonic cycles)of Earth have distinctive global tectonic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one tectonic mo del should not be applied to different tectonic cycles or evolutionary stages.(6)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Earth are asymmetric and heterogeneous,thus one tectonic model cannot be applied to different areas of the world.(7)The polycyclic evolu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the continental crust is formed by polycyclic tectonics and magmatism,rather than simply lateral or vertical accretion.(8)The role of deep faults:the deep fault zones cutting through different layers of the crus t a nd mantle usually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ectonic evolution.For example,the present-day mid-ocean ridge fault zones,transform fault zones and Benioff zones outline the global tectonic framework.Different tectonic cycles and stages of Earth’s evolutio n must have their own distinctive deep fault systems which control the global tectonic framework and evolutionary processes during different tectonic cycles and stages.Starting from the two mantle superplumes Jason(Pacific)and Tuzo(Africa),the study of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mantle during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an d reorganization of the Meso-Cenozoic tectonic framework in China and the other regions of Asia is a good demonstration of theory of Multisphere Tectonics of the Earth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fault global dynamics cyclic evolution theory multisphere tectonics Continent-Ocean transformation theory earth system science
下载PDF
黄汲清与中国大地构造研究
2
作者 任纪舜 牛宝贵 +4 位作者 赵磊 徐芹芹 刘建辉 朱俊宾 刘仁燕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7-646,共10页
本文概述了黄汲清的中国大地构造经典著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的基本内容和写作基础;阐述了黄汲清及其科学集体的治学风格和工作方法,强调野外地质调查的重要性,突出用新的科学理念和事实,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大地构造学。指出大... 本文概述了黄汲清的中国大地构造经典著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的基本内容和写作基础;阐述了黄汲清及其科学集体的治学风格和工作方法,强调野外地质调查的重要性,突出用新的科学理念和事实,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大地构造学。指出大地构造学已从研究地球表层地壳构造、岩石圈构造,进入用地球系统观研究地球整体多圈层构造的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汲清 大地构造 地球系统 多圈层构造 多旋回
下载PDF
基于Google-earth的地质分析技术在南方某隧道工程地质灾害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姚海波 苏河修 +7 位作者 梁文广 杨占猛 华正实 王剑晨 单中趁 赵冬冬 徐利阳 尹留阳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2期167-173,共7页
该文以南方某隧道工程地质预报项目为依托,基于Google-earth全方位、多角度的地貌影像数据,利用岩石地貌学与地质构造学理论,在识别区域构造次级构造的基础上,完善并建立了隧址区构造格架体系。研究表明,可为地貌影像识别的次级构造(文... 该文以南方某隧道工程地质预报项目为依托,基于Google-earth全方位、多角度的地貌影像数据,利用岩石地貌学与地质构造学理论,在识别区域构造次级构造的基础上,完善并建立了隧址区构造格架体系。研究表明,可为地貌影像识别的次级构造(文中定义为中观层面构造),可以构成隧道施工的大型风险源。对其进行准确识别,可有效防控地质灾害,同时,在此基础上指导洞内探测,能够进一步寻找更次一级构造(文中定义为微观层面构造,该构造在地貌上没有显现,但可以为物探设备所识别)。事实证明,中观与微观层面构造对于隧道施工灾害控制而言更具有隐蔽性与危害性,应该成为地质预报探测的首要目标。而作为二者有效探测手段的基于Google-earth的影像识别技术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预报 Google-earth 地质构造影像识别技术 中观构造 微观构造
下载PDF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之思考——中国地质学家的责任与担当 被引量:19
4
作者 任纪舜 赵磊 +2 位作者 李崇 朱俊宾 肖黎微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3-43,共11页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盛行的地槽-地台学说,起源于西方学者对大西洋半球的欧洲和北美东部地质的研究。20世纪中叶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虽然起源于对现代海洋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但用板块学说解释大陆构造的尝试,也是从解剖北美和欧...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盛行的地槽-地台学说,起源于西方学者对大西洋半球的欧洲和北美东部地质的研究。20世纪中叶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虽然起源于对现代海洋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但用板块学说解释大陆构造的尝试,也是从解剖北美和欧洲大西洋两岸的古生代造山带开始的。二者均缺少太平洋半球的亚洲,特别是中国及邻区的资料基础,因此,其立论基础是不全面的。这就给亚洲,特别是给中国学者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的编制和全球构造的对比研究,笔者发现,处于亚洲核心地带的中国及邻区不仅是亚洲也是全球显生宙地质结构和发展历史最复杂的地区。古亚洲洋构造域的乌拉尔—蒙古—兴安巨型造山带是全球规模最大、发育历史最长、地质结构最复杂的古生代造山带;中国西南部,特别是青藏高原是全球特提斯巨型造山带出露宽度最大、地质纪录保存最完整的地段;中国东部的太平洋构造域,既有亚洲东缘的巨型中生代造山带和新生代的沟弧盆体系,又有宽阔的滨太平洋陆缘活化带。这就使中国及邻区成为研究全球显生宙构造不可缺少的重要地段。我们一定要抓住中国在全球构造研究中的区位优势,以地球系统多层圈构造观为指导,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多学科结合的方法,立足实际,抓住特色,构建中国大地构造的新理论、新模型,为国际地球科学,为发展、完善现代大地构造学理论做出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地构造 板块构造 地球系统多层圈构造观 全球动力学 旋回演化论
下载PDF
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的基本内涵 被引量:15
5
作者 任纪舜 牛宝贵 +2 位作者 赵磊 徐芹芹 朱俊宾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5期607-612,共6页
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的基本点是,把地球作为一个活的天体放在宇宙系统之中,更多地考虑地球深部壳-幔-核之间的相互作用,考虑地外天体对地球运动的作用和影响。这一构造观认为:构造运动并不仅仅是岩石圈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地球系... 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的基本点是,把地球作为一个活的天体放在宇宙系统之中,更多地考虑地球深部壳-幔-核之间的相互作用,考虑地外天体对地球运动的作用和影响。这一构造观认为:构造运动并不仅仅是岩石圈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地球系统的全球动力作用过程;陆与洋是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单纯的大陆增生说是不正确的;地幔对流说至今未被证实,陆块是活动的,但不能大规模漂移;大陆地壳不是单纯地侧向或垂向增生,而是多旋回构造-岩浆作用叠合的产物;地球的构造不是均变式向前发展,而是非均变、非线性、旋回式向前演化的;地球表层在不同地史阶段,均有其受相应深断裂体系控制的不同的构造格局,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式大洋盆体制,只是在中生代晚期以来才出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多圈层构造观 天地合一的动力学 旋回演化 深断裂
下载PDF
从地槽—地台说、板块构造说到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 被引量:7
6
作者 任纪舜 徐芹芹 +1 位作者 赵磊 朱俊宾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33-1140,共8页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大地构造理论经历了从地槽—地台说到板块构造说的发展过程。目前,板块构造说虽然仍在盛行,但一个新的大地构造理论——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简称多圈层构造观)已在形成中。地槽—地台说,19世纪中叶提出,盛行于20世...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大地构造理论经历了从地槽—地台说到板块构造说的发展过程。目前,板块构造说虽然仍在盛行,但一个新的大地构造理论——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简称多圈层构造观)已在形成中。地槽—地台说,19世纪中叶提出,盛行于20世纪上半叶,是地质学家从理论上研究地壳构造及其演化的开始。地槽—地台说使用的方法是传统的地质学方法;研究领域是大陆地壳,褶皱带(造山带)和克拉通是其研究的核心内容。地槽—地台说大大推动了地质科学的发展,并为地球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板块构造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使用的方法,除地质学外,加上了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研究领域是全球大陆和海洋的岩石圈。板块构造说使大地构造学的研究范围从地球表层扩展到地球内部,从大陆扩展到海洋,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科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目前,板块构造说虽然仍在盛行,但是不足和缺陷已日益显露出来。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孕育于20世纪80年代晚期,目前正在发展中。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使用的方法更现代化,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以及一切探测地球深部和外层空间的方法、手段;研究领域,已不仅仅是地球表层的地壳或岩石圈,而是地球整体,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我们相信,21世纪必将是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时代。中国及邻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是全球研究多圈层构造的最理想的切入点之一。我们期待中国地学工作者在新一轮大地构造理论创新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槽-地台说 板块构造 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 中一新生代 中国大地构造
下载PDF
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 被引量:3
7
作者 任纪舜 牛宝贵 +5 位作者 徐芹芹 赵磊 刘建辉 李舢 朱俊宾 刘仁燕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0-64,共15页
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的基本理论框架是:(1)把大地构造学从研究地球表层的地壳构造、岩石圈构造推进到研究地球整体多圈层构造的新阶段。(2)地球系统和宇宙天体系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全球动力学,太阳能、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以及宇宙... 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的基本理论框架是:(1)把大地构造学从研究地球表层的地壳构造、岩石圈构造推进到研究地球整体多圈层构造的新阶段。(2)地球系统和宇宙天体系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全球动力学,太阳能、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以及宇宙天体运行的联合作用是各种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3)洋陆转化论:陆与洋是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陆与洋都不会永存,不存在只有大洋消亡,大陆增生的单向发展过程,单纯的大陆增生论是不正确的。(4)大陆的地壳和地幔是多层次的,不同层次可以沿其间的界面适度滑移,但大陆整体却难以移动,更不能随意漂移。(5)旋回演化论:地球表层构造不是均变论式,而是非均变、非线性、渐变与突变相结合的,螺旋式向前发展演化的。地球演化的不同阶段,即不同的构造旋回均各有其特有的、不同于其他旋回的全球构造格局和构造特点,不能用一种构造模型套用于地史发展的各个构造旋回和各个阶段。(6)地球结构和演化是不对称、不均匀的,不能用一种构造模型套用于全球不同地区。(7)大陆地壳的多旋回演化:大陆地壳并不是单纯的侧向或垂向增生,而是多旋回构造岩浆作用叠合的产物。(8)深断裂的控制作用。切穿壳-幔不同层次的深断裂带,在大地构造演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今的大洋中脊断裂带、转换断层和贝尼奥夫带,勾画了当今全球的构造格局。地球发展的不同构造旋回和阶段,均各有其所特有的深断裂体系,它们决定了不同阶段和不同构造旋回之全球大地构造格局和演化过程。以Jason(太平洋)和Tuzo(非洲)两个超级地幔沟为支点,研究中国以至亚洲中、新生代构造格局大转换、大改组过程中壳-幔组成和结构的演化过程,是用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研究大地构造的一个良好的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多圈层构造 全球动力学 洋陆转化论 旋回演化论 深断裂
下载PDF
碳构造:一个地球系统科学新范式 被引量:9
8
作者 李三忠 刘丽军 +13 位作者 索艳慧 李玺瑶 周洁 姜兆霞 管红香 孙国正 于雷 刘鹏 戴黎明 李晓辉 陈龙 赵彦彦 王誉桦 许博超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9-338,共30页
地球系统科学是一门复杂性科学,迄今没有一个简单理论完整解释地球系统行为.碳构造既是地球系统运行的一种新模式,也是一种研究新范式,其基本构成有碳泵、碳传送带及碳开关.碳泵是跨圈层物质能量垂向交换机制,碳传送带则是同一圈层内的... 地球系统科学是一门复杂性科学,迄今没有一个简单理论完整解释地球系统行为.碳构造既是地球系统运行的一种新模式,也是一种研究新范式,其基本构成有碳泵、碳传送带及碳开关.碳泵是跨圈层物质能量垂向交换机制,碳传送带则是同一圈层内的水平输送机制,碳开关控制着地球系统运行状态和进化方向.碳构造是多学科研究地球系统的突破口和交叉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研究 地球系统科学 开关控制 交换机制 进化方向 复杂性科学 传送带 物质能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