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8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genetic relationship in mutant silkworm strains of Bom-byx mori using 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 markers 被引量:7
1
作者 Dhanikachalam Velu Kangayam M. Ponnuvel +2 位作者 Murugiah Muthulakshmi Randhir K. Sinha Syed M.H. Qadri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91-297,共7页
Amplified 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ISSR) marker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mutant silkworm strains of Bombyx mori. Fifteen ISSR primers containing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motifs... Amplified 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ISSR) marker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mutant silkworm strains of Bombyx mori. Fifteen ISSR primers containing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motifs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113 markers were produced among 20 mutant strains, of which 73.45% were found to be polymorphic. In selected mutant genetic stocks, the average number of observed allele was (1.7080 ± 0.4567), effective alleles (1.5194 ± 0.3950) and genetic diversity (Ht) (0.2901 ± 0.0415). The dendrogram produced using the 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s (UPGMA) and cluster analysis made using Nei's genetic distance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one major group containing 6 groups separated 20 mutant silkworm strains. Therefore, ISSR amplification is a valuabl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genetic variability among mutant silkworm strains. This efficient molecular marker would be useful for characterizing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silkworm strains maintained at the germplasm cen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tic diversity Bombyx mori mutant strains ISSR
下载PDF
Biodegradation of Phenol and 4-Chlorophenol by the Mutant Strain CTM 2 被引量:6
2
作者 姜岩 任南琪 +3 位作者 蔡徇 吴迪 乔丽艳 林森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5期796-800,共5页
酚和 4-chlorophenol (4-cp ) 的 biodegradations 用 He-Ne 激光照耀在野类型的 Candida tropicalis 上获得的变异的紧张 CTM 2 被学习。结果证明到 biodegrade 4-cp 的 CTM 2 的能力被增加直到 400 mg 路 L ? 1 在 59.5 h 以内。在双... 酚和 4-chlorophenol (4-cp ) 的 biodegradations 用 He-Ne 激光照耀在野类型的 Candida tropicalis 上获得的变异的紧张 CTM 2 被学习。结果证明到 biodegrade 4-cp 的 CTM 2 的能力被增加直到 400 mg 路 L ? 1 在 59.5 h 以内。在双底层的 biodegradation, 4-cp 与低集中的酚增加了降级的 CTM 2 的速度和能力。400 mg 路 L 的一个总数 ? 1 4-cp 完全面对 300 mg 路 L 在 50.5 h 以内被降级 ? 1 酚。最大的 4-cp biodegradation 能到达 440 mg 路 L ? 1 与 120 mg 路 L ? 1 酚。低集中的 4-cp 引起了 CTM 2 上的大抑制降级酚。另外,运动行为用在这个实验室建议的运动模型被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株CTM2 苯酚 4-氯酚 生物降解
下载PDF
Produc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Xylooligosaccharides with Long Chains by Growing Culture and Xylanase of a Mutant Strain of Bacillus pumilus X-6-19 被引量:3
3
作者 Qingzhu Yuan Tsuyoshi Adachi +3 位作者 Shinji Takenaka Shuichiro Murakami Machiko Tanaka Kenji Aoki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221-1227,共7页
Bacillus pumilus X-6-9 isolated from soil and subsequently identified, produced xylooligosaccharides with long chains from xylan and accumulated them in the culture. By improving the culture conditions and mutating th... Bacillus pumilus X-6-9 isolated from soil and subsequently identified, produced xylooligosaccharides with long chains from xylan and accumulated them in the culture. By improving the culture conditions and mutating the bacterium, a 3.2-fold increase in the production of the xylooligosaccharides was established, when compared to the original culture conditions of B. pumilus X-6-19. The addition of D-glucose to the culture of the mutant strain U-3 of B. pumilus X-6-9 repressed the synthesis of β-xylosidase, but not xylanase. Thus, it was revealed that strain U-3 was a good organism for the produc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xylooligosaccharides with long chains from xylan by a microbial culture. Xylanase produced by strain U-3 was purified to homogeneity and characterized. The hydrolyzates generated by the purified xylanase contained xylobiose, xylotriose, xylotetraose, and xylopentaose, but not xylo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聚糖酶 菌株 细菌 堆积作用
下载PDF
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dly基因缺失株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4
作者 刘定远 王春元 +5 位作者 于永翔 王印庚 李京泽 张晓松 秦蕾 张正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2-192,共11页
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damselae,PDD)是广泛分布于全球海洋环境中的一种致病菌。本研究以实验室保存的一株高致病性PDD菌株(PDD1608)作为对象,初步探究毒力基因dly对PDD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的... 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damselae,PDD)是广泛分布于全球海洋环境中的一种致病菌。本研究以实验室保存的一株高致病性PDD菌株(PDD1608)作为对象,初步探究毒力基因dly对PDD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的影响。利用λRed重组技术成功构建毒力基因dly缺失株Δdly PDD1608::Cm,比较野生株和缺失株的生长、涌动性、药物敏感性、生理生化特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菌株及胞外产物(extracellular products,ECP)的溶血性和磷脂酶活性等生物学特性。选用海水青鳉鱼(Oryzias melastigma)作为实验动物,通过人工感染实验测定野生株和缺失株及其ECP对海水青鳉鱼的致病性。结果显示,毒力基因dly缺失后导致PDD菌株生长变慢,涌动性、溶血性和磷脂酶活性均降低;野生株和缺失株的药物敏感性和生理生化特性未产生变化;与野生株相比,缺失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有显著差异(P<0.05);人工感染实验表明,缺失株及其ECP对海水青鳉鱼的致病性降低。毒力基因dly影响PDD菌株的生长、涌动性、溶血性和磷脂酶活性等多种生物学特性,并且与PDD菌株及其ECP的致病力强弱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 缺失株 胞外产物 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下载PDF
HSV-1突变株M6感染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后对巨噬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的影响
5
作者 张振潇 张晶晶 +3 位作者 廖芸 李丹丹 李恒 刘龙丁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6-13,共8页
目的探究1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HSV-1)突变株M6感染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细胞)后对巨噬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用HSV-1感染16HBE细胞分析培养液中细胞因子的变化;将巨噬细胞与被HSV-1毒株感染的16HBE... 目的探究1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HSV-1)突变株M6感染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细胞)后对巨噬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用HSV-1感染16HBE细胞分析培养液中细胞因子的变化;将巨噬细胞与被HSV-1毒株感染的16HBE细胞的上清液共培养并通过尾静脉回输至小鼠体内,分别在第1、3、7、28、56、90天对小鼠淋巴结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脾脏T细胞比例变化、小鼠中和抗体表达水平以及特异性T细胞反应进行检测。结果16HBE细胞被HSV-1突变株感染后,上清液中募集和激活巨噬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均较高水平表达但略低于野毒株组;尾静脉回输实验后,突变株组小鼠淋巴结炎症因子、趋化因子和T细胞的比例随时间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并引起了弱于野毒株组的体液免疫和强于野毒株组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且仅极少数与野毒株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6HBE细胞被HSV-1突变株M6感染后能够释放募集和激活巨噬细胞的细胞因子,使巨噬细胞携带HSV-1突变株的特异性活化信息,激活了宿主的免疫系统,诱导了宿主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单纯疱疹病毒 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巨噬细胞 突变株
下载PDF
利用末龄幼虫蜕和蛹壳对苹果蠹蛾基因的无创伤检测方法
6
作者 魏子涵 王雅琪 +1 位作者 赵诗词 杨雪清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8-1024,共7页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是我国重大农业入侵害虫,对我国果业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在利用基因编辑等技术对相关基因进行功能研究时,通常采用单对交配策略对纯合突变体进行筛选。因此,在配对前明确个体基因型,避免对虫体造成损伤...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是我国重大农业入侵害虫,对我国果业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在利用基因编辑等技术对相关基因进行功能研究时,通常采用单对交配策略对纯合突变体进行筛选。因此,在配对前明确个体基因型,避免对虫体造成损伤尤为重要。本研究分别收集末龄幼虫蜕(10个蜕)和蛹壳(1个、5个、10个、15个蛹壳),通过基因组DNA提取、目的基因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和PCR产物测序,以评估该方法作为苹果蠹蛾基因检测的可行性。结果显示,以苹果蠹蛾末龄幼虫10个蜕及5个以上蛹壳提取的基因组DNA作为模板,扩增精巢特异性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Testis specific 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TSSK1)基因,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得到单一、明亮的条带,经测序证实该产物是目的基因序列。基于高效及节约成本的原则,拟推荐利用10个末龄幼虫蜕或10个蛹壳提取基因组DNA、通过PCR扩增和测序进行苹果蠹蛾的无损伤基因型检测。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利用幼虫蜕和蛹壳进行苹果蠹蛾无损伤、高效的基因检测方法,为提高苹果蠹蛾基因功能研究的效率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蠹蛾 基因型 无创伤检测 CRISPR/Cas9 突变品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抗体和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现状
7
作者 武昕 于汉杰 +2 位作者 包晓娟 王雨姿 李铮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4-771,共18页
世界卫生组织已宣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爆发为全球大流行。中和抗体和小分子抑制剂在预防及治疗COVID-19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已开发出了多种中和抗体以及疫苗,但是随着病原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 世界卫生组织已宣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爆发为全球大流行。中和抗体和小分子抑制剂在预防及治疗COVID-19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已开发出了多种中和抗体以及疫苗,但是随着病原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的不断变异,现有的抗体及疫苗面临巨大的挑战。小分子抑制剂主要通过干扰病毒与宿主的结合以及病毒自身的复制达到消灭病毒以及抑制病毒感染的作用,并且对SARS-CoV-2突变株具有广谱抑制作用,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SARS-CoV-2的小分子抑制剂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根据中和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以及小分子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分别对用于预防及治疗COVID-19的中和抗体和小分子抑制剂进行综述,讨论其研究现状,并展望小分子抑制剂的应用前景,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 突变株 中和抗体 小分子抑制剂
下载PDF
PEDV G2突变株动力学特征比较研究
8
作者 赵勇 赵文昌 唐弢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89,I0003,共1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经连续传代后的毒株(PEDV-BJ-150)进行全面研究,探究其生物学特性、遗传变异、致病能力和细胞适应性,以评估其作为潜在减毒疫苗株的潜力。[方法]通过对PEDV-BJ-150和原始PEDV-BJ-01毒株进...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经连续传代后的毒株(PEDV-BJ-150)进行全面研究,探究其生物学特性、遗传变异、致病能力和细胞适应性,以评估其作为潜在减毒疫苗株的潜力。[方法]通过对PEDV-BJ-150和原始PEDV-BJ-01毒株进行细胞培养、动物感染试验和基因组测序,评估其在不同细胞系中的增殖能力、病毒滴度、致病性以及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变异并利用动物模型评估其感染特性和病理变化。[结果]PEDV-BJ-150经连续传代后在Vero-M细胞中表现出更高的增殖能力和滴度,尤其在悬浮适应株Vero-M和贴壁适应株Vero-M中表现出显著的滴度差异。实验结果显示其在体内感染后的致病性降低,尤其在肺部未检测到病毒存在,鼻翼和小肠部位显示更高的病毒滴度。此外,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PEDV-BJ-150的S蛋白存在多个位置的氨基酸突变,可能影响其细胞嗜性和致病能力。[结论]本研究发现经连续传代的PEDV-BJ-150在体内表现出的毒力和致病能力明显降低,表明其有作为减毒疫苗株的潜力。特别是S蛋白中的连续性氨基酸缺失可能导致病毒致病性降低,这为疫苗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研究发现不同组织对PEDV的感染特性不同,这对于深入了解病毒传播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发现了PEDV经连续传代后的致病性变化和S蛋白突变对病毒特性的影响,为病毒进化和疫苗设计提供了新的见解。这项研究为了解PEDV的病毒学特性和毒力变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对于病毒疫苗研发和应对疫情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行腹泻病毒 减毒突变株 动力学特征 基因组分析
下载PDF
Construction and expression of eukaryotic plasmids containing lamivudine-resistant or wild-type strains of Hepatitis B Virus genotype C 被引量:3
9
作者 Wei-Zhen Xu Yong Fang Di Li Yan Wang Qing-Long Shang Gui-Qiu Li Xu Teng Hong-Xi G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23期3733-3738,共6页
AIM:To construct eukaryotic expression plasmids of full-length Hepatitis B Virus(HBV) genotype C genome,which contain lamivudine-resistant mutants(YIDD,YVDD) or wild-type strain(YMDD) ,and to observe the expression of... AIM:To construct eukaryotic expression plasmids of full-length Hepatitis B Virus(HBV) genotype C genome,which contain lamivudine-resistant mutants(YIDD,YVDD) or wild-type strain(YMDD) ,and to observe the expression of HBV DNA and antigens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 and 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 ] of the recombinant plasmids in HepG2 cells. METHODS:Three HBV full-length genomes were amplified from the plasmids pMD18T-HBV/YIDD,pMD18T-HBV/YVDD and pMD18T-HBV/YMDD,using PCR. Three recombinant plasmids were generated by inserting each of the PCR products into the eu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pcDNA3.1(+) ,between the EcoRI and HindⅢ sites. After being characterized by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digestion,and DNA sequence analysis,the recombinant plasmids were transfected into HepG2 cells. At 48 and 72 h post-transfection,the levels of intracellular viral DNA replication were detected by real-time PCR,and the expression of HBsAg and HBeAg in the cell culture supernatant was determined by ELISA. RESULTS: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digestion and DNA sequence analysis confirmed that the threerecombinant plasmids were correctly constructed. After transfecting the plasmids into HepG2 cells,high levels of intracellular viral DNA replication were observed,and HBsAg and HBeAg were secreted into the cell culture supernatant. CONCLUSION:Eukaryotic expression plasmids pcDNA3.1(+) -HBV/YIDD,pcDNA3.1(+) -HBV/YVDD or pcDNA3.1(+) -HBV/YMDD,which contained HBV genotype C full-length genome,were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After transfection into HepG2 cells,the recombinant plasmids efficiently expressed HBV DNA,HBsAg and HBeAg. Our results provide an experimental basis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HBV lamivudine-resistant mut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 基因型 突变体 重组体
下载PDF
沙特阿拉伯某中国企业2020年367例中国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中医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齐文升 刘震 +5 位作者 李光熙 张振鹏 路晓光 杨金亮 石嘉恒 赵舒曼 《环球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分析沙特阿拉伯367例中国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资料及中医证候,为该病的中医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在沙特阿拉伯吉赞地区某中国企业2020年5月期间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情况、中医症状、... 目的分析沙特阿拉伯367例中国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资料及中医证候,为该病的中医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在沙特阿拉伯吉赞地区某中国企业2020年5月期间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情况、中医症状、舌象、脉象,数据用频数(n)和百分率表示。中医证候采用频数统计和聚类分析,并结合临床进行辨证。结果收集的36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平均年龄为(40.52±8.54)岁,均为男性,有基础病者6例;其中症状为胸闷者183例(49.86%)、咳嗽161例(43.87%)、乏力142例(38.69%)、肌肉酸痛136例(37.06%)、食欲下降123例(33.51%)、腹泻119(32.43%)、咽痛119例(32.43%)、口干116例(31.61%)、口苦94例(25.61%)、焦虑83例(22.62%)等;舌象以红舌(223例,60.76%)、腻苔(247例,67.30%)、胖舌(42例,11.44%)多见;脉象以滑脉(215例,58.58%)、细脉(178例,48.50%)和数脉(153例,41.69%)为主;中医证型主要以湿毒郁肺证(178例,48.50%)和湿热蕴肺证(120例,32.70%)为常见。结论本研究纳入的沙特阿拉伯中国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候以湿毒郁肺证与湿热蕴肺证为主。湿、热、毒为核心病机,根据此特点,可针对性地采取中医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变异毒株 中医证候 中医证型 中医病机 沙特阿拉伯
下载PDF
斑马鱼adgrf3a基因敲除品系的构建
11
作者 杨曙 伍伟景 +5 位作者 赖若沙 汪芹 张康佳 张勇 肖自安 谢鼎华 《激光生物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423-430,共8页
adgrf3a基因编码的ADGRF3A蛋白是黏附类G蛋白偶联受体(aGPCRs)家族的一员,主要在受精后5 d的胚胎以及成年斑马鱼的头部和性腺中表达。它含有一个GPS蛋白水解位点和7个跨膜结构域,与G蛋白相互作用行使其功能。斑马鱼是研究早期发育和成... adgrf3a基因编码的ADGRF3A蛋白是黏附类G蛋白偶联受体(aGPCRs)家族的一员,主要在受精后5 d的胚胎以及成年斑马鱼的头部和性腺中表达。它含有一个GPS蛋白水解位点和7个跨膜结构域,与G蛋白相互作用行使其功能。斑马鱼是研究早期发育和成体内生理和病理的重要模式生物。为了研究adgrf3a在斑马鱼早期发育中的作用,我们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adgrf3a基因敲除斑马鱼品系。首先,通过分析软件筛选出该基因的敲除位点,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该基因的向导DNA(sgDNA),再以sgDNA为模板进行体外转录得到向导RNA(sgRNA)并纯化回收,将纯化后的sgRNA和Cas9蛋白共同注射到斑马鱼1细胞期胚胎中,得到F0代嵌合体。随后,对斑马鱼胚胎进行基因编辑的有效性检测,结果表明,注射的胚胎出现了碱基缺失的现象,即sgRNA有效,将剩余胚胎培养至成鱼。将嵌合体与野生型斑马鱼杂交所得的F1代斑马鱼进行基因型鉴定,筛选adgrf3a突变杂合子,并对其adgrf3a突变位点进行Sanger测序,建立能够稳定遗传的adgrf3a基因杂合突变品系。之后,adgrf3a突变杂合子斑马鱼自交,获得adgrf3a纯合子突变斑马鱼。体视显微镜观察其成像发现,adgrf3a突变纯合子斑马鱼与野生型整体上未出现明显差异,然而,体内组织与器官的发育是否发生变化需要进一步验证。该基因敲除品系的建立为研究adgrf3a在早期发育及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adgrf3a CRISPR-Cas9 基因敲除 基因杂合突变品系
下载PDF
云烟87与硃砂2号烟叶化学成分差异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信林 栾明宝 张谊寒 《中国麻业科学》 2023年第6期281-286,共6页
硃砂烟以其优良的品质而闻名,在烟草工业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了解硃砂烟特殊风味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解硃砂2号和云烟87烟叶的差异,对两种烟叶的常规化学成分、生物碱及其烟气中致香物质含量开展了差异分析。研究表明,与云... 硃砂烟以其优良的品质而闻名,在烟草工业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了解硃砂烟特殊风味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解硃砂2号和云烟87烟叶的差异,对两种烟叶的常规化学成分、生物碱及其烟气中致香物质含量开展了差异分析。研究表明,与云烟87相比:硃砂2号烟叶中的还原糖、总植物碱和氯的含量显著下降,而硃砂2号烟叶中的总氮和钾含量则显著高于云烟87;硃砂2号烟叶中的烟碱含量显著降低,降烟碱和麦斯明含量显著增加,但是新烟碱、新烟草碱、可替宁等的含量差异相对较小;硃砂2号烟叶中某些种类致香成分含量出现显著的上调和下调,其独特风味的形成主要与少部分酮类、醛类、酸类、酯类化合物的变化有关。该研究对深入了解硃砂烟烟叶与普通烟叶差异以及硃砂烟特殊风味产生的机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硃砂烟 突变株 烟碱 降烟碱 CYP82E4
下载PDF
一株犬瘟热病毒H基因T193I突变株的分离鉴定及序列分析
13
作者 李虹晔 李双双 +5 位作者 石亮 张海玲 廉士珍 曹海旭 白雪 胡博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5-52,共8页
为对吉林省地区犬瘟热病毒(CDV)流行发病情况调查,本研究从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的养犬场、毛皮动物养殖场、宠物医院共收集12份经胶体金试纸条检测为CDV阳性的肺部样品,利用Vero/DogSLAM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并对分离的病毒经... 为对吉林省地区犬瘟热病毒(CDV)流行发病情况调查,本研究从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的养犬场、毛皮动物养殖场、宠物医院共收集12份经胶体金试纸条检测为CDV阳性的肺部样品,利用Vero/DogSLAM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并对分离的病毒经PCR鉴定、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确定该病的致病病原,并对该病毒分型鉴定和H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并且选取1株犬源CDV病毒感染6只2~3月龄的幼犬进行动物回归试验,每天观察试验犬的临床症状、测量体温、采集眼鼻、肛拭子,拭子经PCR检测CDV的粪便排毒情况。结果显示,有1株犬源样品在Vero/DogSLAM细胞上盲传第4代出现明显的CPE,毒价达104.56 TCID50/mL,经PCR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出1株犬源CDV,命名MHK-04;病毒的分型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MHK-04为Asia-I型;对MHK-04毒株的H基因的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MHK-04株为Asia-I型,与广东分离株GD1818株的同源性最高,与疫苗株(Onderstepoort和CDV3)差异较大,核苷酸同源率均为90.1%,氨基酸同源率分别为90.0%和90.1%;经SWISS-MODEL预测H蛋白三维立体模型结果表明,MHK-04株H蛋白氨基酸序列T193I突变位点,位于H蛋白的外部结构中β6S4位,是其起始位点,推测T193I点突变与H蛋白的构像改变及SLAM受体亲和力有关,有待进一步验证;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MHK-04毒株在感染幼犬后,幼犬出现犬瘟热发病症状,体温在第4 d升高到41.4℃,并出现排毒现象。本研究为了解吉林地区CDV的流行规律及疾病的诊断、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瘟热 分离鉴定 突变株 动物试验
下载PDF
内化素G在单增李斯特菌入侵巨噬细胞中的作用研究
14
作者 史文静 刘圆园 +5 位作者 王子坚 王学俭 齐玉梅 田常青 苟惠天 薛慧文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6-62,共7页
为探究内化素G在单增李斯特菌(LM)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中的作用,以单增李斯特菌ATCC19111标准株为模板,扩增出用于缺失内化素G(Inl G)的上、下游同源臂。应用同源重组将上、下游同源臂融合扩增得到LM-ΔInl G缺失株,然后比较分析标准株... 为探究内化素G在单增李斯特菌(LM)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中的作用,以单增李斯特菌ATCC19111标准株为模板,扩增出用于缺失内化素G(Inl G)的上、下游同源臂。应用同源重组将上、下游同源臂融合扩增得到LM-ΔInl G缺失株,然后比较分析标准株与缺失株的生长特性、对细胞的侵袭能力及转录组测序结果。结果显示,LM-ΔInl G的生长速度与LM相比无显著变化,Inl G不参与温度调节,不影响细菌对酸碱的耐受性;细胞黏附侵袭试验表明,LM-ΔInl G增强了LM对细胞的内化作用(P<0.01);GO富集分析显示,显著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裂解酶活性、小分子结合和氮化合物代谢过程;KEGG pathway分析,显著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群体感应、丙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甘油磷脂代谢和丁酸代谢等22个代谢通路。表明Inl G与LM的毒力有关,缺失Inl G可以加强对细胞的内化作用,为阐明LM的致病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内化素G 同源重组 缺失株 转录组
下载PDF
番茄青枯病拮抗菌株B-6的诱变选育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甜爽 王潞伟 +2 位作者 任潇妍 刘海霞 王美琴 《山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7期810-816,共7页
青枯病是由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侵染引起,是设施番茄生产上一类重要的土传性病害,给种植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筛选高效突变生防菌株成为目前青枯病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给生防菌剂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依据,研... 青枯病是由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侵染引起,是设施番茄生产上一类重要的土传性病害,给种植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筛选高效突变生防菌株成为目前青枯病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给生防菌剂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依据,研究以筛选出具有抑菌活性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B-6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和亚硝酸钠复合诱变处理,计算致死率和正突变率确定最佳诱变条件,利用平板初筛和摇瓶发酵复筛获得高效突变菌株,测定高效突变菌株抑菌活性的遗传稳定性,并与出发菌株进行生长曲线的对比。结果表明,在紫外照射时长为3 min和亚硝酸钠浓度为0.045 mol/L复合诱变条件下,获得1株抑菌活性最强的高效突变菌株UH-9;该菌株对番茄青枯病菌抑菌圈平均直径达到28.6 mm,抑菌活性与出发菌株相比提高了86.5%,菌株在传代培养7次后抑菌活性无显著变化,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复合诱变处理比单一紫外诱变处理及亚硝酸钠诱变处理抑菌活性分别提高39.1%和25.4%,复合诱变比单一诱变抑菌活性更好。通过对比菌株UH-9和B-6的生长曲线可知,生长时期相同,且13 h后UH-9的OD600高于B-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青枯病 铜绿假单胞菌 高效突变菌株UH-9 紫外诱变 亚硝酸钠诱变
下载PDF
浅蓝霉素H产生菌CRM05的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16
作者 高谕康 刘培培 +2 位作者 李燕楠 邱培菊 朱伟明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51-1260,共10页
目的 优化海洋来源的蓝灰异壁放线菌OUCMDZ-413突变株CRM05的发酵条件,提高浅蓝霉素H的发酵产量并测定其对海洋环境病原细菌的抑菌活性。方法 探索培养基组成、接种量、种龄、发酵天数、盐度、pH、碳源、氮源、前体以及大孔吸附树脂添加... 目的 优化海洋来源的蓝灰异壁放线菌OUCMDZ-413突变株CRM05的发酵条件,提高浅蓝霉素H的发酵产量并测定其对海洋环境病原细菌的抑菌活性。方法 探索培养基组成、接种量、种龄、发酵天数、盐度、pH、碳源、氮源、前体以及大孔吸附树脂添加量,再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最优发酵条件。结果 优化后浅蓝霉素H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摇瓶发酵11 d(28℃、180 r/min)、装液量150/500 mL(体积分数)、优化培养基(20 g可溶性淀粉、10 g蛋白胨、10 g酵母浸膏、4 g NaCl、4 g CaCO_(3)、0.1 g 2-吡啶甲酸、40 g XAD-16大孔吸附树脂、1 L陈海水、灭菌前用1 mol/L盐酸调节pH 6.5)、2%接种量、5 d种龄(即菌落的A_(600)2.72)。结论 以优化条件发酵菌株CRM05,浅蓝霉素H的分离产量达到434 mg/L,是优化前液体发酵产量的10倍和优化后固体发酵产量的1.6倍。浅蓝霉素H可显著抑制3种海洋弧菌—溶藻弧菌、创伤弧菌和副溶血弧菌,其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8、16和16μg/mL,活性强于环丙沙星(相应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64、64和32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优化 浅蓝霉素H 抑菌活性 海洋环境病原细菌 突变株CRM05
下载PDF
耐高光琼枝突变体XY-01的选育及生产性能评价
17
作者 李欣宇 朱军 +3 位作者 李青楠 邹潇潇 鲍时翔 安鑫龙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8-444,共7页
为改善琼枝(Betaphycus gelatinus)养殖时受高光胁迫导致产量及品质下降的状况,对海区内初步筛选的潜在耐高光藻株进行高光筛选及分离纯化,经继代培养获得一株性状稳定的耐高光突变株琼枝XY-01,并对其进行生产性能评价。结果表明:与野... 为改善琼枝(Betaphycus gelatinus)养殖时受高光胁迫导致产量及品质下降的状况,对海区内初步筛选的潜在耐高光藻株进行高光筛选及分离纯化,经继代培养获得一株性状稳定的耐高光突变株琼枝XY-01,并对其进行生产性能评价。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琼枝(WT)相比,XY-01藻体呈绿色,藻枝饱满、舒展,高光胁迫表型不明显;在水温为26℃、光量子通量密度为60μmol/(m^(2)·s)条件下,XY-01的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和藻蓝蛋白含量均高于WT,但藻红蛋白含量极显著低于WT(P<0.01);XY-01的最适生长光量子通量密度为250μmol/(m^(2)·s),在此条件下,XY-01与WT光系统Ⅱ(photo-systemⅡ,PSⅡ)的最大光化学转换效率分别为(0.635±0.019)、(0.484±0.055)且二者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XY-01与WT的增重率分别为57.00%±3.50%、39.00%±4.28%(P<0.05),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61±0.09)、(1.18±0.06)%/d(P<0.05);海区养殖试验显示,XY-01在4月中旬—5月中旬特定生长率达(3.63±0.08)%/d,但WT仅为(2.63±0.37)%/d,XY-01与WT的卡拉胶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通过高光选育首次获得一株性状稳定的耐高光琼枝XY-01,为耐高光琼枝种质资源开发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枝 突变体 高光选育 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转换效率
下载PDF
高产DHA裂壶藻突变株发酵条件的优化
18
作者 丁云朋 吕小义 +7 位作者 李恒彬 杨永 张寒 胡博 高盼 胡传荣 何东平 钟武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8-133,共6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裂壶藻突变株的DHA产量,以经过^(60)Co-γ射线辐照诱变后所得高产DHA裂壶藻突变株1.6-7-1为研究对象,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最陡爬坡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其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同时通过发酵罐发酵培养研究不同溶氧水... 为了进一步提高裂壶藻突变株的DHA产量,以经过^(60)Co-γ射线辐照诱变后所得高产DHA裂壶藻突变株1.6-7-1为研究对象,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最陡爬坡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其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同时通过发酵罐发酵培养研究不同溶氧水平对突变株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C_(5)H_(8)NNaO_(4)和NaCl添加量对该突变株产DHA具有显著影响,其最佳添加量分别为葡萄糖125.46 g/L、C_(5)H_(8)NNaO_(4)12.44 g/L、NaCl_(4) g/L,在此条件下该突变株DHA产量达6.01 g/L,相较于原始菌株提升了49.88%;在高溶氧水平下,突变株生物量高但油脂产量和DHA产量较低,可能是因为细胞优先用营养物质进行自身的生长繁殖,而过低的溶氧水平会抑制能量代谢,减慢细胞繁殖速度。综上,优化发酵条件可以提高突变株DHA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HA 裂壶藻 突变株 发酵条件优化
下载PDF
猪细小病毒1型突变株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进化分析
19
作者 于永乐 姚延珠 +4 位作者 张瑞华 陈超 赵婷 单虎 韩先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2-238,共7页
旨在对猪细小病毒1型(PPV1)突变株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对采自山东不同地区养猪场的67份流产胎儿组织样品进行PPV的分离和培养,经电镜观察和IFA试验进行鉴定,通过Overlap PCR对分离株进行全基因序列扩增,SnapGene V4进行序列拼接和比对... 旨在对猪细小病毒1型(PPV1)突变株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对采自山东不同地区养猪场的67份流产胎儿组织样品进行PPV的分离和培养,经电镜观察和IFA试验进行鉴定,通过Overlap PCR对分离株进行全基因序列扩增,SnapGene V4进行序列拼接和比对,利用DNAMAN V6对基因组末端5′UTR和3′UTR二级结构进行展示和比较,应用MEGA V7进行遗传进化分析,最后利用多步生长曲线绘制对分离株在易感细胞内的增殖能力进行比较。共分离得到3株病毒,均鉴定为PPV1型毒株,分别命名为SDPV1、SDPV2和SDPV3,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ON924737、ON924738和ON924739;3个分离株全基因序列长度基本一致,其中5′-UTR序列高度保守,呈Y型结构;而3′-UTR呈U型结构,个别碱基有所差异;VP2氨基酸序列中有5个非同义突变位点,分别为T20A、R82K、Q226E、D366N和K407N,为国内毒株首次发现。生长曲线显示,突变株生长趋势相对较快,与PPV-QN株相比,最高滴度相差10倍。报道了包含新型变异位点的PPV毒株的基因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细小病毒1型 突变株 全基因组 遗传变异
下载PDF
猪伪狂犬病病毒HP-SY2022株的分离鉴定
20
作者 李敏 向军 +4 位作者 孔雪英 徐静 曾红梅 龚文波 邢刚 《中国兽药杂志》 2023年第6期17-22,共6页
为了解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野毒株的特点,对沈阳一养殖场疑似感染PRV的组织病料进行PCR鉴定、病毒分离和纯化、gD和gE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动物回归实验。结果显示:分离株能在ST细胞中产生典型的细胞病变,且PCR显示... 为了解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野毒株的特点,对沈阳一养殖场疑似感染PRV的组织病料进行PCR鉴定、病毒分离和纯化、gD和gE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动物回归实验。结果显示:分离株能在ST细胞中产生典型的细胞病变,且PCR显示为PRV阳性;通过gD、gE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发现,分离株与2011年后分离的PRV变异株位于同一进化分支;氨基酸位点分析发现分离株与PRV变异株具有相同的变异模式。感染仔猪出现典型的伪狂犬病症状,且在试验期内仔猪全部发病(5/5),其中4头死亡(4/5)。本研究成功分离到一株PRV变异株,命名为HP-SY2022,为丰富我国PRV分子流行病学及后续的免疫防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狂犬病毒 变异株 分离鉴定 遗传序列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