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te of Myclobutanil Residues after Application on Apples Growing to Korca District, Albania
1
作者 Edlira Shahinasi Vojislava Bursic +3 位作者 Martina Mezei Ferdi Brahushi Magdalena Cara Gorica Vukovic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9年第3期81-87,共7页
One of the largest and most important pesticides groups are Demthylation inhibitors, a class of single-side fungicides, used for the control of fungal diseases on frui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fa... One of the largest and most important pesticides groups are Demthylation inhibitors, a class of single-side fungicides, used for the control of fungal diseases on frui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fate of myclobutanil after its application in Starking and Golden Delicious cultivars. The apple trees were treated with maximum and minimum levels of recommended doses. Th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randomly in different interval days after application. For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myclobutanil residues in apple fruit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 technique was performed. The highest values of myclobutanil residues were found at the 1^st day after treatment and by the time the residue levels were decreased. Thus, the level of myclobutanil residues ranges from 0.928 mg kg^-1 to 0.019 mg kg^-1 and from 2.085 mg kg^-1 to 0.086 mg kg^-1 in Starking treated with the minimum and maximum doses respectively. Also, in the Golden Delicious cultivar the level of myclobutanil residues ranges from 0.878 mg kg^-1 to 0.026 mg kg^-1 and from 1.760 mg kg^-1 to 0.092 mg kg^-1 with the minimum and maximum applied doses at 1^st and 40^th day after application, respectively. Therefore, the samples treated with maximum recommended dose did not reach the MRL (0.6 mg kg^-1) before the 14th day after application, whereas the samples treated with minimum recommended dose reached MRL before 7th day after application. Therefore, the application of myclobutanil guarantees food safety for the consumer not only in minimum doses but even in maximal doses a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le applicationdoses LC-MS/MS myclobutanil Korca DISTRICT
下载PDF
感赤星病与健康烟叶在腈菌唑应用后的叶际微生态
2
作者 张艺 王丰 +3 位作者 蔡刘体 汪汉成 熊晶 陈兴江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6-167,共12页
为了解腈菌唑在防控赤星病时,烟叶叶际微生物菌群结构与代谢功能的差异,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感病与健康烟叶真菌和细菌的菌群结构与多样性特征,采用Biolog-ECO技术分析其代谢功能。结果表明,药前感病烟叶与健康烟叶叶际真... 为了解腈菌唑在防控赤星病时,烟叶叶际微生物菌群结构与代谢功能的差异,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感病与健康烟叶真菌和细菌的菌群结构与多样性特征,采用Biolog-ECO技术分析其代谢功能。结果表明,药前感病烟叶与健康烟叶叶际真菌有链格孢属、谷菌根菌属、Boeremia、枝孢霉属等,其中链格孢属为优势菌属;叶际细菌有科萨克氏菌属、泛菌属、甲基杆菌属等,其中科萨克氏菌属为优势菌属;感病烟叶链格孢属和科萨克氏菌属相对丰度均高于健康烟叶。每667 m~2采用15%腈菌唑微乳剂60 mL处理5、10、15 d时,感病烟叶叶际真菌链格孢属和枝孢霉属相对丰度均降低,附球菌属和亚隔孢壳属相对丰度均先降低后增加;健康烟叶叶际真菌链格孢属、Symmetrospora、亚隔孢壳属的相对丰度均下降。感病烟叶叶际细菌科萨克氏菌属相对丰度在施药5 d时降低,10 d和15 d时增加,假单胞菌属与之相反;健康烟叶叶际细菌泛菌属、假单胞菌属相对丰度在施药5 d和10 d时降低,15 d时增加。感病烟叶叶际微生物代谢活性弱于健康烟叶,叶际微生物对除α-丁酮酸、L-苏氨酸和4-羟基苯甲酸外的碳源代谢均较强。腈菌唑应用后,感病与健康烟叶叶际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均下降,其代谢活性均随施药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恢复。研究结果揭示了腈菌唑施用不同时期感病与健康烟叶组织叶际微生态变化差异,为腈菌唑防控烟草赤星病的科学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赤星病 腈菌唑 叶际微生态 链格孢属 代谢功能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筛查款冬花中135种农药残留及其风险评估 被引量:3
3
作者 昝珂 赵磊 +4 位作者 姜大成 王莹 金红宇 马彧 马双成 《中国药物警戒》 2023年第8期885-890,共6页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款冬花中135种农药残留进行筛选。方法供试品采用乙腈为提取溶剂,高速匀浆提取;CORTECSTM UPLC C18(1.6μm,2.1 mm×150 mm)色谱柱,流动相:流动相以0.1%甲酸水溶液(含5 mmol·L^(-1)甲酸铵...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款冬花中135种农药残留进行筛选。方法供试品采用乙腈为提取溶剂,高速匀浆提取;CORTECSTM UPLC C18(1.6μm,2.1 mm×150 mm)色谱柱,流动相:流动相以0.1%甲酸水溶液(含5 mmol·L^(-1)甲酸铵)为水相,以95%乙腈水溶液(含0.1%甲酸和5 mmol·L^(-1)甲酸铵)为有机相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柱温40℃、进样量为2μL。电喷雾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模式,以标准曲线法计算含量。采用慢性暴露评估法计算慢性风险商(HQc)。结果135种农药的回收率为70.30%~118.45%,相对标准偏差小于9.1%,各测定组分在1~100 n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27批样品中,7批检出毒死蜱,1批检出腈菌唑,1批检出甲萘威。所有批次HQc均远小于1,款冬花的农药残留风险较低。结论该方法全面、准确、快速,适合款冬花中135种农药残留的高通量测定及风险评估,对其他中药材农药残留的检测也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款冬花 农药残留 毒死蜱 腈菌唑 甲萘威 风险评估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下载PDF
3种杀菌剂在梨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高美静 沈燕 +4 位作者 卢莉娜 仲建锋 卢飞 郑尊涛 张志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7期116-121,共6页
氟硅唑、腈菌唑和戊唑醇在梨上登记用于防治梨黑星病,且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为筛选高防效和低残留的农药种类,采用气相色谱和液质联用法分析了上述3种农药在梨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特征。结果显示,氟硅唑、腈菌唑和戊唑醇在梨上的半... 氟硅唑、腈菌唑和戊唑醇在梨上登记用于防治梨黑星病,且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为筛选高防效和低残留的农药种类,采用气相色谱和液质联用法分析了上述3种农药在梨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特征。结果显示,氟硅唑、腈菌唑和戊唑醇在梨上的半衰期分别为8.83、14.44、4.70天,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8.38、17.32、16.50天,戊唑醇在梨和土壤中的消解速率均最快。中国制定的氟硅唑、腈菌唑和戊唑醇在梨中的最大残留限量(MRL)分别为0.2、0.5、0.5 mg/kg。按最高推荐剂量的1倍和1.5倍对梨和土壤分别施用3种农药,末次施药后21天,氟硅唑在收获梨上的最大残留值为0.109 mg/kg,达到了MRL值的54.5%;腈菌唑在收获梨上的最大残留值为0.42 mg/kg,达到了MRL值的84%;戊唑醇在收获梨上的最大残留值<0.1 mg/kg,远低于国家规定的MRL值。对3种杀菌剂在梨和土壤中的消解和残留特征等综合进行分析,戊唑醇对膳食和环境的风险更小。研究结果为防治梨黑星病过程中高防效、低残留农药的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硅唑 腈菌唑 戊唑醇 残留
下载PDF
腈菌唑单克隆抗体制备与胶体金检测方法的建立
5
作者 崔海峰 叶柯 +1 位作者 张茂东 李相阳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59-168,共10页
目的制备高灵敏度腈菌唑单克隆抗体,建立芹菜样本中腈菌唑胶体金快速检测方法。方法对腈菌唑化学结构进行改造,合成两种半抗原,与载体蛋白偶联,免疫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结合胶体金技术,优化抗体标记参数等,建立胶体金的检测方法,并对... 目的制备高灵敏度腈菌唑单克隆抗体,建立芹菜样本中腈菌唑胶体金快速检测方法。方法对腈菌唑化学结构进行改造,合成两种半抗原,与载体蛋白偶联,免疫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结合胶体金技术,优化抗体标记参数等,建立胶体金的检测方法,并对检测性能进行评价。结果由所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开发的胶体金试纸条半数抑制浓度为2.10μg/L,线性范围为0.62~7.25μg/L,与其他三唑类杀菌剂和芹菜中常见杀虫剂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5%;可定性检测芹菜样本中腈菌唑是否超过GB2763—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限量,检出限为50μg/kg;通过实际阳性样本测试与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比较,符合性较好,结果可靠。结论基于两种半抗原免疫制备的抗体,可建立腈菌唑胶体金检测方法,检出限满足国家标准限量要求,可应用于现场的快速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腈菌唑 单克隆抗体 免疫学检测 半抗原 抗原
下载PDF
百菌清、腈菌唑和吡唑醚菌酯在草莓中的残留及其风险评估 被引量:64
6
作者 张志恒 李红叶 +3 位作者 吴珉 袁玉伟 胡秀卿 郑蔚然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9-455,共7页
为明确在草莓采果期使用百菌清、腈菌唑和吡唑醚菌酯可能产生的膳食安全风险,进行了残留试验及不同人群的膳食暴露和风险评估。在保护地条件下用75%百菌清WP400倍液[有效成分含量(下同)1250g/hm^2)]、40%腈菌唑SC4000倍液(66.7... 为明确在草莓采果期使用百菌清、腈菌唑和吡唑醚菌酯可能产生的膳食安全风险,进行了残留试验及不同人群的膳食暴露和风险评估。在保护地条件下用75%百菌清WP400倍液[有效成分含量(下同)1250g/hm^2)]、40%腈菌唑SC4000倍液(66.7g/hm^2)和25%吡唑醚菌酯EC1000倍液(166.7g/hm^2)处理草莓,果实上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39.2、3.4和3.8mg/kg;半衰期分别为3.76、3.39和4.06d。采用风险商方法进行评估,喷施百菌清后7d内的草莓对2—4岁儿童以及1d内对18~30岁女性的风险都是不可接受的(风险商为1.2~4.6);而喷施腈菌唑和吡唑醚菌酯后0~7d内的草莓对2~4岁、18~30岁和60~70岁人群的风险都很低(风险商分别为0.003~0.07和0.02~0.36)。因此,建议草莓中腈菌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最高残留限量值设定为2mg/kg,安全间隔期均定为3d;而百菌清则不宜在草莓采果期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农药残留 风险评估 百菌清 腈菌唑 吡唑醚菌酯
下载PDF
葡萄胶孢炭疽菌对3种麦角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杀菌剂的敏感性 被引量:31
7
作者 邓维萍 杨敏 +7 位作者 杜飞 刘屹湘 张丽韬 闫莹莹 汪思齐 杨积忠 何霞红 朱书生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5-252,共8页
系统比较了从云南省主要葡萄产区采集的57株葡萄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对三唑类脱甲基抑制剂烯唑醇、腈菌唑及咪唑类脱甲基抑制剂咪鲜胺的敏感性、交互敏感性及敏感性与生存适合度的相关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供试菌... 系统比较了从云南省主要葡萄产区采集的57株葡萄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对三唑类脱甲基抑制剂烯唑醇、腈菌唑及咪唑类脱甲基抑制剂咪鲜胺的敏感性、交互敏感性及敏感性与生存适合度的相关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咪鲜胺的EC50值在0.01~1.58 mg/L之间,高于其对烯唑醇(EC50值为0.05~25.45 mg/L)和腈菌唑(EC50值为0.49~192.93 mg/L)的敏感性;部分菌株对烯唑醇和腈菌唑的敏感性显著降低,而对咪鲜胺仍保持较高的敏感性;供试菌株对烯唑醇和腈菌唑的敏感性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与对烯唑醇和腈菌唑的敏感性之间则无显著相关性。低敏感性菌株的致病力和菌落生长速率与敏感菌株无显著差异,具有较高的生存适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孢炭疽菌 甾醇脱甲基抑制剂 烯唑醇 腈菌唑 咪鲜胺
下载PDF
腈菌唑在香蕉上的降解残留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韩丙军 汤建彪 +2 位作者 彭黎旭 谢德芳 刘洪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3期197-200,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腈菌唑在香蕉上的残留动态,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腈菌唑在香蕉果肉和香蕉皮上的残留量。结果表明,腈菌唑在香蕉上施用以后降解较快,腈菌唑在香蕉上的消解遵循指数型降解规律,在香蕉果肉和香蕉皮中半衰期分别为10.4和7.7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腈菌唑在香蕉上的残留动态,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腈菌唑在香蕉果肉和香蕉皮上的残留量。结果表明,腈菌唑在香蕉上施用以后降解较快,腈菌唑在香蕉上的消解遵循指数型降解规律,在香蕉果肉和香蕉皮中半衰期分别为10.4和7.7 d。残留量与腈菌唑施药量、施药次数相关,施药量对残留量影响更大,残留量随着施药量增多而增高,而在不同施药次数处理时无显著差异。以推荐剂量施用,施药次数为4次,最后一次施药20 d后腈菌唑在香蕉果肉中的残留量为0.239 mg.kg-1,安全间隔期为20 d。分析结果表明腈菌唑对香蕉使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 腈菌唑 残留 降解 香蕉
下载PDF
12.5%腈菌唑乳油防治香蕉叶斑病试验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郭桂文 李皓 +2 位作者 史记 陈殿伟 宋瑞利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31-31,共1页
12 .5%腈菌唑乳油防治香蕉叶斑病试验于 1 999年在广西省蒲北进行。 1 2 .5%腈菌唑乳油 1 0 0 0~ 2 0 0 0倍液与 2 5%必扑尔 1 0 0 0倍液相比 ,在施药后 5、1 0、1 5天的防治效果基本一致 ,在施药后 2 0天 ,必扑尔的防治效果好于腈菌唑。
关键词 腈菌唑乳油 叶斑病 香蕉 防治 药效 必扑尔
下载PDF
腈菌唑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被引量:14
10
作者 楼正云 汤富彬 +2 位作者 罗逢健 刘光明 陈宗懋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5-207,共3页
建立了用高效气相色谱法测定黄瓜和土壤中腈菌唑农药残留量的方法。并研究了其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样品用乙腈提取,过Florisil柱净化,ECD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添加回收率为84.0% ̄106.4%,变异系数为2.2% ̄8.6%,该... 建立了用高效气相色谱法测定黄瓜和土壤中腈菌唑农药残留量的方法。并研究了其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样品用乙腈提取,过Florisil柱净化,ECD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添加回收率为84.0% ̄106.4%,变异系数为2.2% ̄8.6%,该方法的最小检出量为1×10-11g,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最低检出质量分数为0.010mg/kg。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施药质量浓度为推荐剂量的2倍时(有效成分60g/hm2),腈菌唑在黄瓜中的半衰期为2.5 ̄2.7d,在土壤中为14.1 ̄14.3d。在有效成分60g/hm2的剂量下,施药5 ̄6次,施药后第5d黄瓜中腈菌唑残留量低于0.20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腈菌唑 黄瓜 土壤 消解动态 最终残留 气相色谱法
下载PDF
烯唑醇、三唑醇和腈菌唑的GC和HPLC分析方法 被引量:13
11
作者 慕卫 陈召亮 +2 位作者 杨连来 孙作洋 李燕平 《现代农药》 CAS 2005年第6期17-19,共3页
采用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两种分析方法分别对烯唑醇、三唑醇和腈菌唑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气相色谱法中分别以二十烷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内标物,色谱柱都采用3%OV-101chromosorbAWDMCS150–177μm,1m×3mm玻璃柱,柱温为195℃,汽... 采用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两种分析方法分别对烯唑醇、三唑醇和腈菌唑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气相色谱法中分别以二十烷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内标物,色谱柱都采用3%OV-101chromosorbAWDMCS150–177μm,1m×3mm玻璃柱,柱温为195℃,汽化温和检测温均为230℃,烯唑醇、三唑醇和腈菌唑的回收率分别为99.5%~101.0%,99.5%~101.2%和98.9%~99.7%,方法变异系数分别为0.44%,0.32%和0.21%。高效液相色谱法中使用Nova-PaKC18250mm×4.6mm色谱柱,以甲醇–水(体积比85:1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2nm、223nm和223nm。烯唑醇、三唑醇和腈菌唑的回收率分别为98.9%~100.4%,99.4%~100.9%和99.5%~101.2%,方法变异系数分别为0.65%,0.41%和0.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唑醇 三唑醇 腈菌唑 分析 GC HPLC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结合QuEChERS方法和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测定茭白中三唑类农药残留 被引量:12
12
作者 姚芳 宋志宇 +4 位作者 聂晶 叶静青 韦其真 倪琳 李祖光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50-654,共5页
采用QuEChERS方法结合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萃取茭白中的腈菌唑、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残留,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测定。3.000g样品经3mL乙腈超声提取1min,提取液经30mg的PSA与30mg的C_(18)混合吸附剂净化。移取800μL净化液于巴斯德... 采用QuEChERS方法结合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萃取茭白中的腈菌唑、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残留,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测定。3.000g样品经3mL乙腈超声提取1min,提取液经30mg的PSA与30mg的C_(18)混合吸附剂净化。移取800μL净化液于巴斯德吸管中,加入甲苯30μL,混匀后快速注入水2.5mL,超声45s后离心,上层有机相经无水硫酸钠除水后在DB-5MS毛细管色谱柱上分离,质谱分析中选择电子轰击离子源和选择离子监测模式。3种农药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0~500,5.0~500,12.5~1 250μg·kg^(-1),检出限(3S/N)分别为1.4,0.86,3.0μg·kg^(-1)。加标回收率为82.7%~116%,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为4.1%~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EChERS 分散液液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腈菌唑 戊唑醇 苯醚甲环唑
下载PDF
水果和红茶中腈菌唑对映体残留的超高效合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张新忠 赵悦臣 +4 位作者 罗逢健 陈宗懋 崔新仪 周利 楼正云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76-1383,共8页
采用超高效合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建立了手性农药腈菌唑对映体在苹果、葡萄和茶叶中的对映体拆分与残留分析方法。样品采用乙腈提取,Cleanert TPT或Pesti Carb柱净化,优化合相色谱条件将腈菌唑对映体进行分离,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采用超高效合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建立了手性农药腈菌唑对映体在苹果、葡萄和茶叶中的对映体拆分与残留分析方法。样品采用乙腈提取,Cleanert TPT或Pesti Carb柱净化,优化合相色谱条件将腈菌唑对映体进行分离,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基质外标法定量测定。对合相色谱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确定最佳条件为:Chromega Chrial CCA色谱柱,流动相采用CO_2-异丙醇(95∶5),流速2.0 m L/min,动态背压13.79 MPa,柱温30℃,柱后离子化辅助溶剂为含2 mmol/L甲酸铵的甲醇-水(1∶1)溶液。结果表明:在0.01~1.00 mg/L浓度范围内,标准曲线满足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在0.98以上;在0.005,0.025,0.25 mg/kg加标水平下,苹果和葡萄中腈菌唑对映体的平均回收率(n=6)为62.5%~103.0%,相对标准偏差均不大于9.9%,方法定量下限为0.005 mg/kg;在0.01,0.05,0.5 mg/kg加标水平下,红茶中腈菌唑对映体的平均回收率(n=6)为84.1%~86.4%,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9.6%,方法定量下限为0.01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性对映体 残留分析 腈菌唑 超高效合相色谱 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下载PDF
25%腈菌唑乳油防治辣椒白粉病效果 被引量:7
14
作者 谭龙波 班睿 +2 位作者 张玉涛 王永康 黄荣茂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6年第4期49-50,共2页
辣椒白粉病是辣椒的一种常见病,该病往往在作物的生长旺盛期大面积爆发,导致辣椒叶子早期脱落及果实品质下降,产量大幅降低,一般药剂难以防治。采用25%腈菌唑乳油对辣椒白粉病进行田间小区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效果达80%以上,产量较... 辣椒白粉病是辣椒的一种常见病,该病往往在作物的生长旺盛期大面积爆发,导致辣椒叶子早期脱落及果实品质下降,产量大幅降低,一般药剂难以防治。采用25%腈菌唑乳油对辣椒白粉病进行田间小区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效果达80%以上,产量较对照药剂小区提高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白粉病 腈菌唑 防治效果
下载PDF
菜用大豆和豌豆中腈菌唑残留动态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淑娟 郭建辉 +1 位作者 蔡恩兴 张维德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4,共4页
采用气相色谱法及田间试验方法研究菜用大豆、豌豆中残留腈菌唑的消解动态,并进行腈菌唑安全使用技术示范试验。结果表明,菜用大豆、豌豆中残留腈菌唑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原始沉积量与施用量、施药次数密切相关。早季菜用... 采用气相色谱法及田间试验方法研究菜用大豆、豌豆中残留腈菌唑的消解动态,并进行腈菌唑安全使用技术示范试验。结果表明,菜用大豆、豌豆中残留腈菌唑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原始沉积量与施用量、施药次数密切相关。早季菜用大豆中腈菌唑的消解系数︱k︱=0.2165±0.0002,半衰期DT50为3.2d,消解99%所需时间T99为21.2~21.3d;晚季中︱k︱=0.20085±0.00885,DT50为3.3~3.6d,T99为22.0~24.0d。豌豆中腈菌唑的消解系数︱k︱=0.19535±0.00075,DT50为3.5~3.6d,T99为23.5~23.7d。研究表明,对菜用大豆施药1次或间隔7d连续施药2次,末次施药25d后样品中腈菌唑最高残留量为0.013mg/kg;对豌豆施药1次或间隔7d连续施药2次,末次施药20d后样品中腈菌唑最高残留量为0.015mg/kg,低于日本、美国及欧盟规定的MRL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学 菜用大豆 豌豆 腈菌唑 消解动态
下载PDF
腈菌唑与甲基硫菌灵对苹果轮纹病等3种病菌混配增效作用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耿忠义 赵京岚 +2 位作者 孙国波 任勇攀 周国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297-300,共4页
为明确腈菌唑与甲基硫菌灵混配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轮纹病菌、炭疽病菌增效作用及最佳配比,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腈菌唑、甲基硫菌灵及其5种不同配比对3种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腈菌唑对3种病菌的毒力均高于甲基硫菌灵,其中甲基硫... 为明确腈菌唑与甲基硫菌灵混配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轮纹病菌、炭疽病菌增效作用及最佳配比,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腈菌唑、甲基硫菌灵及其5种不同配比对3种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腈菌唑对3种病菌的毒力均高于甲基硫菌灵,其中甲基硫菌灵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毒力最低;腈菌唑:甲基硫菌灵1:8和1:12两种配比对苹果轮纹病菌、炭疽病菌均有显著增效作用,以1:8配比最佳,其增效系数分别是2.88和2.21。5种不同配比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增效系数均小于0.5,表现为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腈菌唑 甲基硫菌灵 苹果斑点落叶病菌 苹果轮纹病菌 苹果炭疽病菌 联合毒力 增效作用
下载PDF
制备腈菌唑分子印迹聚合物前功能单体选择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高文惠 刘博 +2 位作者 李兴峰 韩俊华 贾英民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91-794,共4页
为制备腈菌唑(M)分子印迹聚合物,建立了选择合适的功能单体以及功能单体添加量的方法。利用紫外光谱法研究α-甲基丙烯酸(MAA)、丙烯酰胺(AM)与M作用形式、作用强度、最佳浓度比和形成的结合位点数。结果表明,M与两种功能单体都会形成氢... 为制备腈菌唑(M)分子印迹聚合物,建立了选择合适的功能单体以及功能单体添加量的方法。利用紫外光谱法研究α-甲基丙烯酸(MAA)、丙烯酰胺(AM)与M作用形式、作用强度、最佳浓度比和形成的结合位点数。结果表明,M与两种功能单体都会形成氢键;M的三唑环共轭双键的π电子吸收能量跃迁到π*共轭反键轨道,氢键的形成会使π→π*的吸收带发生迁移,最大吸收波长随着体系功能单体浓度增加而发生红移。M与两种功能单体最佳浓度配比分别为:M∶MAA=1∶4和M∶AM=1∶2。M与两种功能单体都具有结合能力,且结合力较强。采用AM为功能单体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M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特异识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腈菌唑 功能单体 分子印迹聚合物 紫外光谱法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瓜中烯酰吗啉和腈菌唑农药残留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二虎 胡敏 +3 位作者 吴兵兵 张强 张武 国淑英 《现代农药》 CAS 2007年第4期38-39,49,共3页
采用乙腈提取黄瓜中的烯酰吗啉和腈菌唑农药残留,用氟罗里硅土固相萃取小柱进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可变波长紫外检测器(220nm)进行测定,烯酰吗啉和腈菌唑回收率分别为99.71%~105.61%和100.45%~101.80%,变异系数均小于10%,最低检出浓... 采用乙腈提取黄瓜中的烯酰吗啉和腈菌唑农药残留,用氟罗里硅土固相萃取小柱进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可变波长紫外检测器(220nm)进行测定,烯酰吗啉和腈菌唑回收率分别为99.71%~105.61%和100.45%~101.80%,变异系数均小于10%,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0.01mg/kg和0.03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烯酰吗啉 腈菌唑 残留
下载PDF
12.5%腈菌唑乳油在梨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及残留动态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施翠娥 陈枫 +1 位作者 王军 蒋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6850-6852,共3页
研究了腈菌唑在梨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及其残留动态。样品用甲醇提取,中性氧化铝柱净化,气相色谱(ECD)测定。腈菌唑的最低检出量:2.5×10^-11g;最低检出浓度:梨和土壤分别为0.005和0.003 mg/kg。添加回收率为80.80%-93.81%,... 研究了腈菌唑在梨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及其残留动态。样品用甲醇提取,中性氧化铝柱净化,气相色谱(ECD)测定。腈菌唑的最低检出量:2.5×10^-11g;最低检出浓度:梨和土壤分别为0.005和0.003 mg/kg。添加回收率为80.80%-93.81%,相对标准偏差为1.87%-4.96%,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试验结果表明,腈菌唑在梨中消解较快,土壤中相对缓慢,半衰期分别为2.86-4.75和15.79-24.17 d;末次施药距收获间隔7 d,梨中腈菌唑残留量均低于0.500 mg/kg,该药按推荐剂量使用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腈菌唑 土壤 分析方法 残留动态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荔枝花粉和花蜜中腈菌唑和苯醚甲环唑残留 被引量:15
20
作者 王思威 刘艳萍 +2 位作者 孙海滨 杜兰娟 徐能莉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22,共6页
采用改良的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技术,建立了荔枝花粉和花蜜中2种主要杀菌剂腈菌唑和苯醚甲环唑的测定方法。花粉和花蜜样品均由乙腈提取,花粉样品经0.9 g无水硫酸镁、0.15 g N-丙基乙二胺(PSA)和0.15 g十八烷基... 采用改良的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技术,建立了荔枝花粉和花蜜中2种主要杀菌剂腈菌唑和苯醚甲环唑的测定方法。花粉和花蜜样品均由乙腈提取,花粉样品经0.9 g无水硫酸镁、0.15 g N-丙基乙二胺(PSA)和0.15 g十八烷基键合硅胶(C_(18))吸附剂净化,花蜜样品由0.9 g无水硫酸镁和0.15 g PSA净化。采用Poroshell-120 EC-C_(18)色谱柱分离,以0.1%(v/v)甲酸水溶液-乙腈(25∶75,v/v)为流动相等度洗脱,在电喷雾离子(ESI)源、正离子扫描和选择离子监测模式下进行检测,基质匹配标准溶液法定量。结果显示:腈菌唑和苯醚甲环唑在1~1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 0;腈菌唑和苯醚甲环唑的检出限(LOD)分别为0.25μg/kg和0.50μg/kg,定量限(LOQ)分别为0.83μg/kg和1.7μg/kg;腈菌唑和苯醚甲环唑在荔枝花粉和花蜜样品中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7.0%~95.2%和90.1%~96.4%,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2%~3.6%和0.7%~4.1%。该法快速、简便、灵敏,可用于荔枝花粉和花蜜样品中腈菌唑和苯醚甲环唑的痕量测定,可为蜜蜂等授粉昆虫的暴露性风险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QUECHERS 腈菌唑 苯醚甲环唑 荔枝花粉和花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