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microstructure and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titanium oxide doped with nano CuO 被引量:1
1
作者 Juan Li Renli Fu +2 位作者 Yue Xu Zhenxiao Fu Hongjuan Su 《Journal of Advanced Dielectrics》 CAS 2014年第3期54-60,共7页
The TiO_(2) ceramics doped with nano CuO were fabricated by the conventional solid-state reaction method.The crystal structure,microstructure,microwave dielectric properties and lattice vibrations of TiO_(2) ceramics ... The TiO_(2) ceramics doped with nano CuO were fabricated by the conventional solid-state reaction method.The crystal structure,microstructure,microwave dielectric properties and lattice vibrations of TiO_(2) ceramics doped with nano CuO have been investi-gated.Nano CuO with higher sintering capability worked as flux former and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sintering process of TiO_(2) ceramics.The microwave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TiO_(2) doped with nano CuO were much better than that doped with micron CuO at the same doping content.Raman spectra showed that the 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 of E_(g) mode of TiO_(2) doped with micron CuO was larger than nano CuO doped ones,which indicated a poor crystalline and a short phonon lifetime.TiO_(2) doped with 1wt.% nano CuO,sintered at 950℃ for 2h had compact and homogeneous microstructure and possessed the following dielectric properties:ε_(r)=106,Q×f=24808,τf=371pp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STRUCTURE dielectric properties TiO_(2)ceramics nano cuo
原文传递
Toxic Effects of Nano-CuO, Micro-CuO and Cu<sup>2+</sup>on <i>Chlorella</i>sp. 被引量:2
2
作者 Liyan Wang Mian Wang +1 位作者 Changsheng Peng Jinfen P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3年第1期86-91,共6页
The 96 h acute toxic effects of nano-CuO (N-CuO), micro-CuO (M-CuO) and 2+ on Chlorella sp.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oxicities decreased in an order of Cu2+>N-CuO>M-CuO. The 96 h... The 96 h acute toxic effects of nano-CuO (N-CuO), micro-CuO (M-CuO) and 2+ on Chlorella sp.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oxicities decreased in an order of Cu2+>N-CuO>M-CuO. The 96 h EC50 of Cu2+ on Chlorella sp. was 1.06 mg /L, and of N-CuO it was 74.61 mg /L, while no pronounced toxicity was observed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M-CuO was lower than 160 mg/L. Further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study the toxicity mechanism of nano-CuO on Chlorella sp.. The results of Cu2+ release from N-CuO showed less than 0.2 mg/L Cu2+ were released, so the release of Cu2+ was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toxicity. Further experiments showed N-CuO inhibited formation of Chlorophyll A. Content of Chlorophyll A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4.75 mg/108 cells, while it declined to 2.89 mg/108 cells for 160 mg/L N-CuO after 96 h, which indicated that N-CuO could inhibit photosynthesis of Chlorella sp.. Moreover, N-CuO condensed with algal cells. It affected the activity of SOD and POD, indicating that N-CuO could cause oxidant stress to Chlorella sp.. These may be the toxicity mech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cuo CHLORELLA sp. Toxic effects Photosynthesis OXIDANT stress
下载PDF
Evolution of Morphology of Nano-Scale CuO Grown on Copper Metal Sheets in 5 wt% NaCl Solution of Spray Fog Environment
3
作者 Hao-Long Chen Tsung-Hsun Chiang Ming-Cheng Wu 《Journal of Surface Engineered Materials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2012年第4期278-283,共6页
Nano-scale copper oxide with various morphologies is synthesized via the thermal oxide method and growth in a 5 wt% NaCl solution of spray fog environment. The nano-scale copper oxide is grown on copper metal sheets v... Nano-scale copper oxide with various morphologies is synthesized via the thermal oxide method and growth in a 5 wt% NaCl solution of spray fog environment. The nano-scale copper oxide is grown on copper metal sheets via the thermal oxide method at 650℃ for 60 minutes. Nano-scale copper oxide grains and nanowires are induced on copper metal sheets then placed in 5 wt% NaCl solution of salt spray fog environment. Significant changes in particle size and mor-phology are observed with increasing salt spray fog treatement time. The morphology of nano-scale copper oxide varies from nanograins to nanowires, Ctahedron, and icositetrahedron. The morphologies and structures of the obtained nano-scale copper oxide are investigat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energy-dispersive spectroscopy. Possible growth mechanisms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 cuo MORPHOLOGY NaCl Solution SPRAY FOG
下载PDF
CuO纳米颗粒修饰的TiO_(2)纳米管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
作者 王元凯 何梦慈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0期1-4,共4页
本研究采用水热法制备了CuO纳米颗粒修饰的TiO_(2)纳米管,采用XRD、ICP-MS、SEM、TEM及UV-Vis等手段,分析了TiO_(2)纳米管的基本物理特性,并将其应用于水解制氢反应中。基本物性分析表明,Cu掺杂对TiO_(2)的晶体结构没有明显的影响,CuO... 本研究采用水热法制备了CuO纳米颗粒修饰的TiO_(2)纳米管,采用XRD、ICP-MS、SEM、TEM及UV-Vis等手段,分析了TiO_(2)纳米管的基本物理特性,并将其应用于水解制氢反应中。基本物性分析表明,Cu掺杂对TiO_(2)的晶体结构没有明显的影响,CuO纳米颗粒可成功负载于TiO_(2)纳米管表面,其中Cu掺杂量为3wt%的样品,其结晶性最佳,且表面分布的CuO颗粒数量最为适当。在TiO_(2)纳米管表面负载适量的CuO颗粒,可将其吸收波段从紫外光区红移至可见光区,有效提升其光学活性。水解制氢的实验结果表明,经CuO颗粒修饰后,TiO_(2)纳米管的光催化性能得到大幅提升,其中Cu掺杂量为3wt%时,纳米管的H_(2)产率最高,可达47082μmol·g^(-1);Cu掺杂过量时,会因遮蔽效应而降低纳米管的光催化性能,但H_(2)的产率仍可提升约1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解制氢 TiO_(2)纳米管 cuo纳米颗粒 水热法 氢气产率
下载PDF
混合溶剂前体法制备纳米CuO粉体及其性能表征 被引量:17
5
作者 李东升 王文亮 +2 位作者 王尧宇 王继武 史启祯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17-620,共4页
Nano-CuO was prepared by heating nano-Cu2(OH)2CO3 precursors in different calcination temperatures. The precursor was synthesized from water-alcohol mixed solution of Cu(Ac)2 using mixed solution of NaOH and Na2CO3 as... Nano-CuO was prepared by heating nano-Cu2(OH)2CO3 precursors in different calcination temperatures. The precursor was synthesized from water-alcohol mixed solution of Cu(Ac)2 using mixed solution of NaOH and Na2CO3 as precipitants. XRD, FT-IR, TEM, TG-DTA and surface area measurement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properties of the CuO powd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herical, well dispersed nano-CuO powder with the average size of 15 nm and higher catalytic activity for H2O2 decomposition was obtained at 300 ℃. With the increasing of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crystal of CuO grows up, agglomeration of the powder becomes heavier and catalytic activity decreases. FT-IR patterns revealed that the vibration fine structure of Cu-O bond in nano-CuO powder disappears and main absorption is red-shifted with the average size of nano-CuO reduc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铜粉体 制备 混合溶剂沉淀法 前驱体 红外光谱
下载PDF
纳米CuO/CNTs的制备及对高氯酸钾基烟火药发光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霸书红 闫明辉 +4 位作者 周龙 程秀莲 王桂萍 万新国 杜雪峰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0-83,共4页
为研究不同附加物对含高氯酸钾与铝粉烟火药的发光强度的影响,采用沸腾回流沉淀法制备了CuO/CNTs纳米复合粒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同步热分析仪(DSC-TG)表征了它的结构和性能。测试了含不同附加物烟火药配方的... 为研究不同附加物对含高氯酸钾与铝粉烟火药的发光强度的影响,采用沸腾回流沉淀法制备了CuO/CNTs纳米复合粒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同步热分析仪(DSC-TG)表征了它的结构和性能。测试了含不同附加物烟火药配方的发光强度。结果表明,氧化铜能够在碳纳米管表面有效负载,粒径为61.1 nm,其中CuO粒径为8.8 nm,负载量为30%。含纳米复合粒子的CuO/CNTs-Al-KClO4配方的发光强度优于任何含单一附加物的配方,与机械混合的CNTs-CuO-Al-KClO4同配比配方相比,发光强度提高了11.2%,表明CuO/CNTs纳米复合粒子具有更强的正协同催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烟火药 cuo CNTs纳米复合粒子 催化效应 发光强度
下载PDF
纳米CuO制备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夏晓红 贾志杰 +1 位作者 范中丽 陈正华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0-204,共5页
以硝酸铜和氢氧化钠为原料制备出纳米CuO ,与传统的溶胶 凝胶方法制备的球形纳米CuO相比 ,高压 热晶法制备的纳米CuO呈片状结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X 射线衍射分析及耐老化烧结等实验研究发现 ,它比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的球形颗粒稳... 以硝酸铜和氢氧化钠为原料制备出纳米CuO ,与传统的溶胶 凝胶方法制备的球形纳米CuO相比 ,高压 热晶法制备的纳米CuO呈片状结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X 射线衍射分析及耐老化烧结等实验研究发现 ,它比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的球形颗粒稳定性好 ,比表面积大 ,而且自分散 ,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 ,比能量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热晶法 片状纳米cuo 氧化铜 硝酸铜 锂离子电池 纳米材料 氢氧化钠
下载PDF
CuO纳米粒子的谱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王丹军 郭莉 +3 位作者 李东升 付峰 王文亮 闫宏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88-792,共5页
以六次甲基四胺为沉淀剂宿主、Cu(NO3)2为铜源在乙醇-水(1∶1,φ)体系中采用均匀沉淀法合成了前驱体Cu2(NO3)(OH)3,然后在不同温度下锻烧获得系列纳米CuO粉体,借助XRD,FTIR,XPS,FT-Raman和UV-Vis等测试手段对其谱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 以六次甲基四胺为沉淀剂宿主、Cu(NO3)2为铜源在乙醇-水(1∶1,φ)体系中采用均匀沉淀法合成了前驱体Cu2(NO3)(OH)3,然后在不同温度下锻烧获得系列纳米CuO粉体,借助XRD,FTIR,XPS,FT-Raman和UV-Vis等测试手段对其谱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XRD分析表明,所得粉体为单斜晶系的纳米CuO,随锻烧温度的升高,粉体的粒径增大;XPS图谱表明,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CuO粉体的表面氧空位减少,导致表面吸附氧含量降低;FTIR图谱表明,随晶粒粒径的减小,在525cm-1附近处Cu—O键特征吸收峰明显宽化,且发生劈裂,劈裂小峰出现双移现象;FT-Raman谱图表明,随着粒径的减小,样品的拉曼散射峰出现宽化现象,并向低波数方向移动;UV-Vis吸收光谱表明,粉体在300~400nm之间有强的吸收,随着粒径的减小最大吸收发生蓝移。探讨了上述谱学规律的成因,对氧化物纳米粒子的谱学特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uo 均匀沉淀法 谱学特性
下载PDF
纳米CuO制备与应用技术进展 被引量:14
9
作者 罗明凤 李丽霞 杨毅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97-303,共7页
纳米CuO由于具有独特的电、磁和催化等特性,受到了广泛关注。表面的高活性与电子的不饱和性,使得它极易团聚,限制了其应用。综述了近年来纳米CuO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技术进展,具体介绍了纳米CuO的液相法、固相法和气相法制备技术;同时,还... 纳米CuO由于具有独特的电、磁和催化等特性,受到了广泛关注。表面的高活性与电子的不饱和性,使得它极易团聚,限制了其应用。综述了近年来纳米CuO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技术进展,具体介绍了纳米CuO的液相法、固相法和气相法制备技术;同时,还介绍了纳米CuO在催化反应、常温脱硫、抗杀菌和气敏湿敏传感器领域的应用,以及在含能材料中的催化燃烧、能量释放等方面的应用;最后,分析认为可控制备技术和均匀分散技术、性能稳定问题等,仍然是纳米CuO以后研究的重点,认为纳米复合设计技术有望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铜 催化作用 传感器 抗菌作用 分散性
下载PDF
电化学溶解金属铜制备纳米CuO 被引量:17
10
作者 周幸福 褚道葆 +1 位作者 何惠 林昌健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708-710,共3页
随着纳米材料研究的深入,目前,普遍认为溶胶-凝胶法是制备纳米材料的有效方法[1,2]. 但这些方法存在设备复杂、起始原料价格昂贵、操作条件要求苛刻等缺点.
关键词 电化学溶解 金属铜 制备 有机电解合成 铜阳极 纳米材料 乙酰丙酮 Cu(acac)2 水解
下载PDF
纳米CuO的制备及其对双基发射药压力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堵平 廖昕 +1 位作者 缪晓春 王泽山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9-602,共4页
以NH4HCO3为沉淀剂,采用沉淀法制备了纳米CuO。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采用定容燃烧试验,考察了纳米CuO添加到双基发射药中对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得的纳米CuO为球形,... 以NH4HCO3为沉淀剂,采用沉淀法制备了纳米CuO。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采用定容燃烧试验,考察了纳米CuO添加到双基发射药中对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得的纳米CuO为球形,粒径为10~15nm,具有较好的分散性;纳米CuO加入到双基药中,发射药的燃烧性能有明显的变化,其压力指数由0.9329降低至0.8539;纳米CuO降低压力指数的效果好于普通试剂Cu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学 纳米cuo 发射药 压力指数
下载PDF
合成ZnO纳米阵列及刺突状CuO/ZnO异质结(英文)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湘奇 范庆飞 +5 位作者 李广立 黄瑶翰 高照 范希梅 张朝良 周祚万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83-792,共10页
采用低温水热法在掺氟Sn O2(FTO)导电玻璃表面制备Zn O纳米阵列,研究了前驱体溶液浓度摩尔配比对Zn O纳米阵列形貌、光学性能及其生长机理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前驱体溶液浓度摩尔配比的增加,Zn O纳米阵列形貌及光学性能也随之变化.Zn ... 采用低温水热法在掺氟Sn O2(FTO)导电玻璃表面制备Zn O纳米阵列,研究了前驱体溶液浓度摩尔配比对Zn O纳米阵列形貌、光学性能及其生长机理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前驱体溶液浓度摩尔配比的增加,Zn O纳米阵列形貌及光学性能也随之变化.Zn O纳米阵列高度逐渐降低,Zn O纳米阵列直径和光学带隙值大体上出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而当前驱体溶液(Zn(NO3)2:环六亚甲基四胺(HMT,C6H12N4))浓度摩尔配比为5:5时,其光学禁带值(3.2 e V)接近于理论值.结果显示制备Zn O纳米阵列的最优浓度摩尔配比为5:5.随后选用最优浓度摩尔配比下制备的Zn O纳米阵列为基底,通过一种两步溶液法成功在其表面制备刺突状Cu O/Zn O异质结.从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结果中可以清楚看见,大量的Cu O纳米粒子沉积在Zn O纳米阵列表面形成刺突状异质结结构.研究发现该Cu O/Zn O纳米异质结相对于纯Zn O纳米阵列在紫外光下光催化性能明显增加.最后,讨论了Cu O/Zn O纳米异质结光催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 O纳米阵列 Cu O/Zn O异质结 水热法 光学性能 摩尔比
下载PDF
纳米Cu(OH)_2分解温度对CuO粒度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宫泮伟 李在元 翟玉春 《分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322-327,共6页
以CuSO4·5H2O和NaOH为原料,采用沉淀法制备得到Cu(OH)2纤维,再进行Cu(OH)2的分解反应.考察了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温度对Cu(OH)2热分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20℃,反应终点pH值为12,搅拌速度为1200r·min^-1... 以CuSO4·5H2O和NaOH为原料,采用沉淀法制备得到Cu(OH)2纤维,再进行Cu(OH)2的分解反应.考察了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温度对Cu(OH)2热分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20℃,反应终点pH值为12,搅拌速度为1200r·min^-1,NaOH溶液的滴加速度为50mL·min^-1 的反应条件下,得到的样品为纳米Cu(OH)2纤维,其直径为10-30nml、长度为1~6μm;在固相纳米Cu(OH)2热分解制备CuO过程中CuO粒径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温度不超过200℃时CuO的粒径约为20nm左右;在液相中先沉淀后升温时,产物的形貌为球形,CuO粒径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低于80℃可得到纳米级的Cu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uo 纳米Cu(OH)2 热分解
下载PDF
纳米ZnO和纳米CuO在斑马鱼体内的富集与清除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阳 周亚 +1 位作者 陈继淼 朱琳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68-1075,共8页
为探讨工程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采用半静态暴露方式(更换试液周期为1 d),在4 mg·L-1和10 mg·L-1浓度条件下,进行了斑马鱼(Danio rerio)对2种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nano-Zn O和nano-Cu O的富集和清除实验。整个实验为期52 d,... 为探讨工程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采用半静态暴露方式(更换试液周期为1 d),在4 mg·L-1和10 mg·L-1浓度条件下,进行了斑马鱼(Danio rerio)对2种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nano-Zn O和nano-Cu O的富集和清除实验。整个实验为期52 d,其中暴露阶段28 d,清除阶段24 d。通过测定不同时间节点纳米材料在鱼体内的浓度,研究了斑马鱼对nano-Zn O和nano-Cu O的富集与清除规律;并计算暴露阶段的最大富集系数(BAFmax)以及清除阶段的排出速率常数和总量清除率,比较分析了斑马鱼对这2种纳米材料的富集与清除能力。结果表明:在暴露阶段,nano-Zn O和nano-Cu O在斑马鱼体内的BAFmax分别为169.5和493.4(4 mg·L-1处理组)及168.4和298.6(10 mg·L-1处理组),二者在斑马鱼体内均不具有生物蓄积性;在清除阶段,nano-Cu O可以被斑马鱼有效地排出,其总量清除率(>99.5%)和排出速率常数均高于nano-Zn O,而直到清除24 d时,斑马鱼对nano-Zn O的清除仍不完全(清除率<91%)。本实验结果为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慢性毒理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长期暴露 富集 清除
下载PDF
纳米CuO对钨系延期药热性能及燃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寅生 崔晨晨 +3 位作者 李锦涛 刘杰 臧小为 段进军 《爆破器材》 CAS 2009年第3期25-27,共3页
采用DTA方法考察了平均粒径不同的3种纳米CuO粉对钨系延期药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这3种纳米CuO改变了钨系延期药反应历程。燃速测试结果又表明,这3种纳米CuO对钨系延期药的燃速有不同影响,但都能提高燃烧精度。
关键词 钨系延期药 纳米cuo 热分解 燃速
下载PDF
纳米CuO/ZnO去除H_2S反应条件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邵纯红 孙曙光 +3 位作者 张爽 庞静 李芬 姜安玺 《化学工程师》 CAS 2010年第2期13-15,共3页
以纳米CuO/ZnO作为去除H2S的活性组分,考察了反应温度、空速、氧分压等反应条件和掺铜量对纳米CuO/ZnO脱硫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CuO对脱硫剂脱硫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硫剂TZ2(Cu:Zn物质的量比为1:18.40)有较高的脱硫性能;空速越低脱... 以纳米CuO/ZnO作为去除H2S的活性组分,考察了反应温度、空速、氧分压等反应条件和掺铜量对纳米CuO/ZnO脱硫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CuO对脱硫剂脱硫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硫剂TZ2(Cu:Zn物质的量比为1:18.40)有较高的脱硫性能;空速越低脱硫性能越高;反应温度由25℃升高到120℃,脱硫性能先下降后升高,120℃的脱硫性能略高于25℃;氧分压为10%时,有最佳的脱硫性能;CuO的加入增大了脱硫产物向多硫化物及单质硫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uo/ZnO cuo H2S 机理
下载PDF
乙醇对纳米CuO晶型及脱硫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邵纯红 王路 +1 位作者 李芬 姜安玺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744-1746,共3页
分别以硝酸铜水溶液和乙醇溶液为原料、氢氧化钠为沉淀剂,采用直接沉淀法制备了纳米CuO。通过TEM、XRD和XPS技术对比分析了乙醇对纳米CuO粒径及晶型的影响,并对比测试了制得的两种纳米CuO室温脱硫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乙醇为分散剂制得... 分别以硝酸铜水溶液和乙醇溶液为原料、氢氧化钠为沉淀剂,采用直接沉淀法制备了纳米CuO。通过TEM、XRD和XPS技术对比分析了乙醇对纳米CuO粒径及晶型的影响,并对比测试了制得的两种纳米CuO室温脱硫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乙醇为分散剂制得的纳米CuO主要是球形,其平均粒径约为7nm,水为分散剂制得的样品中出现了大量棒形纳米CuO,尺寸约为8 nm×36nm,说明溶剂极性影响纳米材料的粒径和晶型的形成;球形纳米CuO室温脱除H2S的活性时间是棒形纳米CuO的近两倍,表明纳米粒子的结构是影响脱硫性能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uo 乙醇 室温 脱硫
下载PDF
纳米CuO改性水泥基材料力学与耐久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福飞 赵振华 +2 位作者 董双快 刘春梅 周开州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9年第4期177-182,共6页
为了明确纳米CuO对低水胶比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的改性作用,采用0.5%~4%纳米CuO制备水泥基材料,研究其对凝结时间、流动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试验结果表明:0.5%~4.0%纳米CuO能降低低水胶比水泥基材料... 为了明确纳米CuO对低水胶比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的改性作用,采用0.5%~4%纳米CuO制备水泥基材料,研究其对凝结时间、流动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试验结果表明:0.5%~4.0%纳米CuO能降低低水胶比水泥基材料的凝结时间和流动性,掺量越多,其降低幅度越大;1.0%~4.0%纳米CuO能提高低水胶比水泥基材料的抗折和抗压强度,但会降低其干燥收缩和渗透性能,掺量以2%为宜;纳米CuO替代水泥后,虽不能参与水泥的二次水化,但能促进水泥的水化;综合分析发现,纳米CuO能发挥尺寸效应、微集料的填充效应和表面活性效应,达到提高水泥基材料密实度和细化孔结构的目的。因此,纳米CuO替代水泥后,能在一定程度上改性低水胶比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uo 力学性能 干燥收缩 渗透性能 改性水泥基材料
下载PDF
直接沉淀法制备纳米CuO及室温脱除H_2S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芬 张彦平 +3 位作者 王悦 王艳红 杨胜宇 雷涛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2533-2536,共4页
考察了纳米CuO直接沉淀法制备工艺对其脱硫活性和晶粒尺寸的影响,并利用XRD和TEM对脱硫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CuO为单斜晶系结构。原料浓度过低、沉淀剂用量小均不利于生成小尺度的纳米CuO。但加热条件下,前驱体有... 考察了纳米CuO直接沉淀法制备工艺对其脱硫活性和晶粒尺寸的影响,并利用XRD和TEM对脱硫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CuO为单斜晶系结构。原料浓度过低、沉淀剂用量小均不利于生成小尺度的纳米CuO。但加热条件下,前驱体有分解形成CuO趋势,晶粒尺寸略有增大;当n(OH-)∶n(Cu2+)=2.5∶1,原料浓度0.4mol/L,搅拌温度为25℃,300℃焙烧时获得的纳米CuO脱硫活性最好,其穿透时间可达640min,此时纳米CuO晶粒尺寸为11.8nm,颗粒的分散性较好;纳米CuO的脱硫活性受其晶粒大小的影响,但只有晶粒尺寸相差较大时,两者之间才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沉淀法 纳米cuo 室温脱硫
下载PDF
纳米CuO催化臭氧化降解水中痕量对硝基氯苯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翟旭 陈忠林 +2 位作者 杨磊 刘婷 刘玥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52-656,共5页
采用实验室制备的纳米CuO为催化剂,对水中痕量的对硝基氯苯(pCNB)进行催化臭氧氧化去除效能研究。考察了不同工艺条件、催化剂用量、溶液pH值、臭氧进气浓度以及叔丁醇等因素对有机物去除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纳米CuO对... 采用实验室制备的纳米CuO为催化剂,对水中痕量的对硝基氯苯(pCNB)进行催化臭氧氧化去除效能研究。考察了不同工艺条件、催化剂用量、溶液pH值、臭氧进气浓度以及叔丁醇等因素对有机物去除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纳米CuO对臭氧氧化去除水中的pCNB具有明显的催化效果,12min内,催化臭氧氧化对pCNB的去除率比单独臭氧氧化提高了28%。随着催化剂用量、pH值(3~11)和臭氧进气浓度的增加,pCNB去除率均增大。自由基抑制剂叔丁醇的加入使pCNB去除率明显降低,证明在纳米CuO催化臭氧化过程中pCNB的降解主要是由于羟基自由基的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臭氧氧化 纳米cuo 对硝基氯苯 羟基自由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