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5-萘二酚改性环氧树脂及其氮化硼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导热性能
1
作者 吴连锋 朱洪宇 +2 位作者 申小松 朱艳吉 汪怀远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117,共8页
环氧树脂是导热复合材料领域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其本征导热系数较低限制了应用,因此提高环氧树脂本征导热系数对于高性能导热复合材料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环氧树脂本征热导率的提高通常可采用引入刚性基团的方式实现,而实际操作中往... 环氧树脂是导热复合材料领域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其本征导热系数较低限制了应用,因此提高环氧树脂本征导热系数对于高性能导热复合材料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环氧树脂本征热导率的提高通常可采用引入刚性基团的方式实现,而实际操作中往往受限于含刚性基团分子与环氧树脂分子之间存在极性差异、相容性不一致等问题,导致环氧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合成具有复杂性,限制了其实际应用。采用含较强刚性萘环的1,5-萘二酚(Naphthalenediol)改性环氧树脂(EP)制备萘改性环氧树脂(NEP),改善环氧树脂分子链的“有序性”,减少导热过程中声子的散射,提高材料的导热性。研究结果表明,NEP的导热系数为0.32 W/(m·K),是EP导热系数0.19 W/(m·K)的1.68倍。氮化硼(BN)填料的加入使NEP/BN复合材料的热导率提升至1.25 W/(m·K),为EP/BN复合材料热导率1.01 W/(m·K)的1.24倍,EP的6.58倍。NEP及NEP/BN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提升,归因于萘环的刚性引起分子链的排列更加有序,以及改性过程中形成氢键的协同作用。向环氧树脂中引入萘环结构,采用简单的试验操作,明显提高了环氧树脂的本征热导率,可以为具有良好导热性能的树脂材料的开发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1 5-萘二酚 导热 改性 热导率
下载PDF
臂式水溶性Meso-四(磺酸丁氧基)苯基卟啉的合成及催化氧化
2
作者 潘继刚 郭昕 +1 位作者 王斌 黄月君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29-1839,共11页
本文以Meso-四羟基苯基卟啉为起始物,通过与1,4-丁磺酸内酯反应,制备了未见文献报道的臂式水溶性Meso-四(磺酸丁氧基)苯基卟啉,通过^(1)H NMR、^(13)C NMR、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质谱对该卟啉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探索了该卟啉... 本文以Meso-四羟基苯基卟啉为起始物,通过与1,4-丁磺酸内酯反应,制备了未见文献报道的臂式水溶性Meso-四(磺酸丁氧基)苯基卟啉,通过^(1)H NMR、^(13)C NMR、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质谱对该卟啉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探索了该卟啉化合物作为光敏催化剂,在过氧化氢作为氧源的条件下,对萘二酚类化合物进行催化氧化。研究结果表明:其催化2,3-萘二酚及1,5-萘二酚的氧化效果良好,催化氧化活性随着pH值的降低、光源功率的增加以及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活性炭负载Meso-四(磺酸丁氧基)苯基卟啉形成的催化剂也表现出很好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o-四(磺酸丁氧基)苯基卟啉 合成 萘二酚类化合物 催化氧化
下载PDF
CH/π,CH/O弱氢键在2,6-二(α-苯基苄基)-1,5-萘二酚主体分子包结物构筑中的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郭文生 郭放 +2 位作者 吴雪冬 佟健 王忠华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6期1525-1530,共6页
设计、合成了一种新的主体分子2,6-二(α-苯基苄基)-1,5-萘二酚(1).它可与许多有机小分子形成配位包合物.用IR和1HNMR表征了配位包结物,并测定了主客体分子的摩尔比:1?DMF(1∶1),1?DMSO(1∶2),1?吡啶(1∶1),1?喹啉(1∶2),1?N-甲基吡咯烷... 设计、合成了一种新的主体分子2,6-二(α-苯基苄基)-1,5-萘二酚(1).它可与许多有机小分子形成配位包合物.用IR和1HNMR表征了配位包结物,并测定了主客体分子的摩尔比:1?DMF(1∶1),1?DMSO(1∶2),1?吡啶(1∶1),1?喹啉(1∶2),1?N-甲基吡咯烷酮(1∶1).用单晶X衍射分析了包结物(1)?DMF的晶体结构,属三斜晶系,晶胞参数为P-1,a=0.9085(9)nm,b=0.9501(6)nm,c=2.0995(6)nm,α=99.59(3)°,β=90.13(4)°,γ=96.20(7)°,V=1.776(2)nm3,Dc=1.898g?cm-3.结果表明,主体分子间的CH/π弱氢键在决定主体分子的层状框架结构和客体分子在层间的填充方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两种不等效的客体分子与主体分子的作用方式是不同的,一种客体分子是通过CH/π,CH/O弱氢键与同层的不同主体分子相互作用,另一种是通过CH/π,CH/O弱氢键与相邻层的不同主体分子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结化合物 2 6-二(α-苯基苄基)-1 5-萘二酚 X射线衍射分析 弱氢键相互作用
下载PDF
5-Br-PADN光度法连续测定铸铁中铜和镍 被引量:3
4
作者 阮新潮 杨泽玉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0-32,共3页
研究了以溴代十六烷基吡啶和TritonX 100为增溶剂,以5 Br PADN为显色剂,在pH为9.7的氨 氯化铵介质下连续测定铜和镍的方法。铜、镍与5 Br PADN的配合物在547nm处均有较大的吸收,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εCu=3.94×104L·mol-1... 研究了以溴代十六烷基吡啶和TritonX 100为增溶剂,以5 Br PADN为显色剂,在pH为9.7的氨 氯化铵介质下连续测定铜和镍的方法。铜、镍与5 Br PADN的配合物在547nm处均有较大的吸收,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εCu=3.94×104L·mol-1·cm-1,εNi=3.64×104L·mol-1·cm-1,配合物至少可稳定12h,铜、镍分别在0~10μg/10ml和0~8μg/10m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方法用于铸铁中铜和镍的连续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铁 连续测定 5-Br-PADN光度法 1-[5-溴-(2-吡啶)偶氮]-2 7-二羟基萘酚
下载PDF
高附加值萘二酚类中间体的合成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彬 王雪 +5 位作者 姜爽 张天永 杨靓怡 王景超 邵笑 马骁媛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03-1912,共10页
萘二酚类中间体的传统合成工艺具有操作简单和工业化程度高等优点,但存在废酸排放量大、后处理工艺复杂、成本高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近年来有被绿色合成工艺逐步替代的趋势。本文回顾了以磺化碱熔法和硝化还原法为主的传统合成方法;... 萘二酚类中间体的传统合成工艺具有操作简单和工业化程度高等优点,但存在废酸排放量大、后处理工艺复杂、成本高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近年来有被绿色合成工艺逐步替代的趋势。本文回顾了以磺化碱熔法和硝化还原法为主的传统合成方法;简述了用微藻类微生物、重组酵母以及多种结构的加氧酶代谢转化的生物转化法和以强酸、生物酶以及有机金属络合物作为催化剂的直接催化羟基化法等新兴绿色合成工艺。着重介绍了1,6-二羟基萘(又称为1,6-萘二酚)的合成工艺进展,特别是在过氧化氢存在下,采用酸催化剂,如用强酸氢氟酸和五氟化锑催化以及用氟锑磺酸、三氟化硼和氢氟酸等直接进行的催化羟基化反应。同时还综述了萘二酚化合物在染料、医药、催化及电池等领域的典型应用情况。最后指出了生物转化法及催化羟基化法制备萘二酚的改进方向是提高反应的收率及萘的转化率,以达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水平;并对萘二酚类中间体应用领域的拓展进行了展望,指出其向精细化、高附加值的医药及材料方向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萘二酚 1 6-二羟基萘 生物转化法 催化羟基化法
下载PDF
2,6-萘二酚的提纯工艺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天永 李淑宁 +2 位作者 李彬 邓永峰 袁仲飞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4年第4期583-585,共3页
2,6-萘二酚粗品(纯度83.5%)在低级醇类、酯类单一溶剂或混合溶剂中重结晶,可以除掉杂质二聚物和2-萘酚等。较好的工艺条件为:m(活性炭)∶m(粗品)∶v(异丁醇)=0.1∶1∶3,回流搅拌30 min,过滤后滤液冷却得精制产品,纯度96.14%;m(活性炭)... 2,6-萘二酚粗品(纯度83.5%)在低级醇类、酯类单一溶剂或混合溶剂中重结晶,可以除掉杂质二聚物和2-萘酚等。较好的工艺条件为:m(活性炭)∶m(粗品)∶v(异丁醇)=0.1∶1∶3,回流搅拌30 min,过滤后滤液冷却得精制产品,纯度96.14%;m(活性炭)∶m(粗品)∶v(异丙醇):v(水)=0.1∶1∶3∶9,纯度96.09%,收率68%,白色粉末状晶体。该工艺精制产品纯度高,经济环保,操作简便,易于工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6-萘二酚 提纯 单一溶剂 混合溶剂
下载PDF
离子液体分散液液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环境水样中7种萘二酚 被引量:10
7
作者 何东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44-848,共5页
建立了测定环境水样中7种萘二酚的离子液体分散液液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IL-DLLME-HPLC)分析方法。以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C4MIM][PF6])为萃取剂,水样体积为8.0 m L,研究了萃取剂用量、水相p H值、萃取时间及盐添加量对7... 建立了测定环境水样中7种萘二酚的离子液体分散液液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IL-DLLME-HPLC)分析方法。以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C4MIM][PF6])为萃取剂,水样体积为8.0 m L,研究了萃取剂用量、水相p H值、萃取时间及盐添加量对7种萘二酚萃取效率的影响。获得最佳萃取条件为:[C4MIM][PF6]体积为150μL,水相p H值为5.0~7.0,涡旋萃取时间为3 min,氯化钠添加量为0.20 g/m L。在优化条件下,7种萘二酚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不小于0.997 7;方法富集倍数为57倍,方法检出限(S/N=3)为0.3~1.0μg/L;阴性环境水样中3个加标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83.5%~103%,相对标准偏差(n=6)为1.1%~3.8%。该方法快速简单、准确灵敏、环保,适用于环境水样中痕量萘二酚的富集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分散液液微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法 萘二酚 环境水样
下载PDF
一株耐酸链霉菌菌丝体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晓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77-480,共4页
目的研究耐酸链霉菌(Streptosporangium sp.)菌丝体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方法对耐酸链霉菌菌丝体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用NMR、IR和MS等方法解析其结构;并初步考察了它们对Ⅱ型胶原蛋白(CⅡ-A)诱导大鼠足趾肿胀的影响。结... 目的研究耐酸链霉菌(Streptosporangium sp.)菌丝体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方法对耐酸链霉菌菌丝体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用NMR、IR和MS等方法解析其结构;并初步考察了它们对Ⅱ型胶原蛋白(CⅡ-A)诱导大鼠足趾肿胀的影响。结果从中得到4个单体化合物,它们的结构分别为8-(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2,3-二甲氧基-1,6-萘二酚(1)、7,4'-二羟基异黄酮(2)、5,7,4'-三羟基异黄酮(3)、3,4,5-三羟基苯甲酸(4);当对大鼠的给药剂量为10 mg/(kg.d)时,化合物2、3、4对CⅡ-A大鼠足趾肿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耐酸链霉菌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且化合物2、3、4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霉菌 菌丝体 8-(4-羟基-3 5-二甲氧基苯基)-2 3-二甲氧基-1 6-萘二酚
下载PDF
1,5-二羟基萘的合成
9
作者 许文友 邹旭华 《陕西化工》 CSCD 2000年第1期23-24,共2页
采用萘与 2 0 %发烟硫酸的磺化反应及 1 ,5-萘二磺酸钠与氢氧化钠水溶液的水解反应可合成1 ,5-二羟基萘。合成总收率达 49.9%。
关键词 二羟基萘 合成 染料 中间体
下载PDF
涡旋辅助分散液液微萃取-悬浮固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样中7种萘二酚 被引量:6
10
作者 许丽珠 李秀英 +4 位作者 冼燕萍 何敏恒 方军 黄金凤 郭新东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23-927,共5页
建立了水样中7种萘二酚的涡旋辅助分散液液微萃取-悬浮固化/高效液相色谱(VA-DLLMESFO/HPLC)测定方法。以乙醚-十二醇为二元微萃取剂,通过涡旋分散方式协同萃取水样中的目标化合物,采用C18色谱柱分离,HPLC测定。优化了萃取剂及用量、... 建立了水样中7种萘二酚的涡旋辅助分散液液微萃取-悬浮固化/高效液相色谱(VA-DLLMESFO/HPLC)测定方法。以乙醚-十二醇为二元微萃取剂,通过涡旋分散方式协同萃取水样中的目标化合物,采用C18色谱柱分离,HPLC测定。优化了萃取剂及用量、萃取时间、氯化钠用量等条件。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剂为100μL乙醚和50μL十二醇,氯化钠用量为0.2 g/mL,涡旋萃取3 min。在优化条件下,7种萘二酚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7,方法检出限(S/N=3)为1.7-6.0μg/L;3个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82.1%-106.0%,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n=5)为1.2%-4.1%;中间添加水平的日间RSD(n=5)为2.5%-5.7%。该方法前处理简单,涡旋分散大大提高了物质传质速率,增大了萃取效率,缩短了萃取时间,是一种适用于水样中萘二酚类物质富集检测的绿色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旋辅助分散液液微萃取-悬浮固化 萘二酚 水样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1,5-二氨基萘合成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素华 杨云龙 赵洪全 《天津理工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79-80,共2页
以1,5-萘二酚为原料,经氨解反应制备得到1,5-二氨基萘.探讨了氨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范围内氨比增大、反应温度提高、反应时间延长、催化剂用量提高有利于产品收率提高.当氨比为1∶12,... 以1,5-萘二酚为原料,经氨解反应制备得到1,5-二氨基萘.探讨了氨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范围内氨比增大、反应温度提高、反应时间延长、催化剂用量提高有利于产品收率提高.当氨比为1∶12,反应温度为150℃,反应时间为7 h,催化剂用量为12.5 g时,产品收率高达85.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萘二酚 1 5-二氨基萘 氨解
下载PDF
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测定饮用水中的萘二酚类物质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金凤 林森煜 +3 位作者 何敏恒 李秀英 郭新东 吴玉銮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83-587,共5页
建立了饮用水中七种萘二酚的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样品用C18固相萃取柱富集,经滤膜过滤后进样,以甲醇.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经C18柱分离后,采用多反应监测(MRM)负离子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空白样品及其添加实... 建立了饮用水中七种萘二酚的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样品用C18固相萃取柱富集,经滤膜过滤后进样,以甲醇.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经C18柱分离后,采用多反应监测(MRM)负离子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空白样品及其添加实验结果表明,特征离子相对强度的比值稳定,无基质干扰,结合保留时间可实现准确的定性定量。在优化实验条件下,萘二酚类物质线性范围为0.50-50μg/L,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方法检出限(以信噪比为3计)为1.0-3.0ng/L,方法定量限(以信噪比为10计)为4.0-10ng/L,井水、自来水、矿泉水样品添加水平为4.0-50ng/L时,回收率为81.4%-112%,相对标准偏差(n=-6)为2.1%-7.8%。该方法有前处理简单、回收率高、精密度好,灵敏度高,选择l生强的优点,适用于饮用水中萘二酚类物质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萘二酚 饮用水 固相萃取 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
下载PDF
复合修饰电极同时测定2,7-萘二酚与双酚A
13
作者 贺灵芝 旷文安 李俊华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0年第3期51-54,共4页
采用超声波法制备了β-环糊精/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CD-GN),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扫描电镜分析,表明CD成功地附着在GN上。将CD-GN修饰玻碳电极用于2,7-萘二酚和双酚A的同时电化学测定,结果表明:修饰电极对2,7-萘二酚和双... 采用超声波法制备了β-环糊精/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CD-GN),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扫描电镜分析,表明CD成功地附着在GN上。将CD-GN修饰玻碳电极用于2,7-萘二酚和双酚A的同时电化学测定,结果表明:修饰电极对2,7-萘二酚和双酚A有更强的电催化氧化和富集作用。在优化条件下,2,7-萘二酚和双酚A在3.0×10^-7~2.5×10^-5mol/L和5.0×10^-8~1.0×10^-4mol/L浓度范围内分别与其峰电流成明显线性关系,检出限低。在实际水样检测中回收率为97.0%~10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传感器 2 7-萘二酚 石墨烯 同时测定
下载PDF
聚丙烯催化剂内给电子体二乙酸-1,8-萘酚酯的合成与表征
14
作者 毛建辉 李小明 许招会 《广东化工》 CAS 2012年第12期41-42,82,共3页
以1,8-萘二酚和乙酰氯为原料,以三乙胺为吸收剂合成了二乙酸-1,8-萘酚酯,采用了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等分析测试手段对产品进行了结构表征并逐一归属。考察了原料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吸收剂用量等因素对二乙酸-1,8-萘酚酯收率... 以1,8-萘二酚和乙酰氯为原料,以三乙胺为吸收剂合成了二乙酸-1,8-萘酚酯,采用了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等分析测试手段对产品进行了结构表征并逐一归属。考察了原料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吸收剂用量等因素对二乙酸-1,8-萘酚酯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合成二乙酸-1,8-萘酚酯的最佳工艺条件为:1,8-萘二酚0.1 mol,n(1,8-萘二酚)︰n(乙酰氯)=1.0︰2.4,三乙胺吸收剂为60 mL,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5.0 h,在此条件下,二乙酸-1,8-萘酚酯收率可达8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乙酸-1 8-萘酚酯 1 8-萘二酚 乙酰氯
下载PDF
紫外光谱法定量分析1,5-萘二酚
15
作者 段文胜 干丽君 《染料工业》 2002年第2期43-44,共2页
本文介绍了紫外光谱法定量分析1,5-萘二酚的方法,并与目前采用的化学分析法、液相色谱法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证明,紫外光谱法定量分析1,5-萘二酚简单、快速、准确,是一种很有实用价值的方法。
关键词 紫外光谱法 定量分析 1 5-萘二酚 仪器 试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