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miliar Ghosts: Imagining Lives, Re-imagining the Nation, Inventing the Future
1
作者 Lucia BOLDRINI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2024年第1期31-47,共17页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novels that,located on the boundary between biography,autobiography and fiction,between detailed archival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imagination,between the documentary and the speculative,seek to...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novels that,located on the boundary between biography,autobiography and fiction,between detailed archival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imagination,between the documentary and the speculative,seek to reconstruct the life of an ancestor of the writer-narrator to reflect on the traumas,exploitation,hopes,and desires of generations who,in their diasporas,also helped create their modern nations,or whose story challenges the exclusions on which the concept of the nation has been built.The texts discussed are Melania Mazzucco's Vita,Vona Groarke's Hereafter:The Telling Life of Ellen O'Hara,Wu Ming 2 and Antar Mohamed's Timira:Romanzo Meticcio,and Maryse Conde's Victoire,les saveurs et les mots.At their center is the negotia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truth and the relational story across generations on the one hand,and,on the other hand,the tracing of collective histories such as those of nation,of colonization,of diaspora,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splacement,of rights and emancipation(the downtrodden,the poor,women,the migrant,the refugees),of the origins of dispossession and the permanence of its effects.At the core of the narratives is also the ghostliness of the erased(from history,from memory,from citizenship),the departed(in the sense of being dead and of having traveled away),and the in-between(generic:between the historical and documentary on the one hand,and the novelistic,the fable,fantasy on the other;geographical:between countries,between places,nationalities,national affiliations;historical:across generations;racial:the mestizo,the mulatto).It is,specifically,the biofictional imagination that enables these diasporic,transnational,transracial accounts to open up the possibility of a different,liberating future,by offering the space to imagine such a future,but also by recognizing,through its explicit acknowledgement of its recourse to fictionality,that it does not aim to construct a new myth to replace historical fact,but that it invites all of us to imagine,and strive to bring into existence,a different re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fiction DIASPORA genealogical accounting ghosts life narratives national history TRANSNATIONALISM
原文传递
Swann in Spain: Proust's Ghost in the Novels of Javier Marias
2
作者 Sonia Assa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9期723-733,共11页
关键词 玛丽亚 西班牙 小说 主题词 相似性 翻译
下载PDF
A Warm Death Trip——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Great Blue Yonder from the Dead Children Narrative Perspective
3
作者 黄洁 《海外英语》 2015年第21期195-197,共3页
When it comes to the death,it can be gruesome or be dolente.However,the death also can be warm and be a new start of life.It is because we regard the death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 that we show different attitude to... When it comes to the death,it can be gruesome or be dolente.However,the death also can be warm and be a new start of life.It is because we regard the death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 that we show different attitude to the death.The novel The Great Blue Yonder which describ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little protagonist died as a ghost wandering in the mortal world interpreted the death by fairy tale.In his wandering trip,he experience not only tears but also laughter.The more important experience he realized was that he took a new look at love and comprehended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Because of the dislocation between narrative perspective and narrative contents,the abnormal narrative perspective owns the unique artistic charm.This thesis aims to interpret the Great Blue Yonder by taking the abnormal narrative perspective as the point of view from the dual narrative perspective of the ghosts and the children.The abnormal narrative perspective is endowed with the unique aesthetic effect because of its own aesthetic properties.It will make a great fresh aesthetic feast to read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dead ghost narrative perspective the children narrative perspective DEATH The great blue yonder
下载PDF
幽灵叙事顿悟生命的可贵——评谭恩美的小说《拯救溺水之鱼》
4
作者 王建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8期8-11,共4页
《拯救溺水之鱼》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迈向新的写作风格的一次大胆尝试,标志着其创作方向的重要转变。这部小说中谭恩美不再局限于那种以美国华裔家庭为背景、以母女间的亲情关系为主题、以讲述过去为主的写作风格,小说完全由幽灵叙... 《拯救溺水之鱼》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迈向新的写作风格的一次大胆尝试,标志着其创作方向的重要转变。这部小说中谭恩美不再局限于那种以美国华裔家庭为背景、以母女间的亲情关系为主题、以讲述过去为主的写作风格,小说完全由幽灵叙述者进行叙述,被评论界称为“幽灵小说”。通过《拯救溺水之鱼》的幽灵叙事,谭恩美探讨了死亡对于人生、信仰和追求的影响,抒发了对人生的思考和生命的景仰。借助幽灵叙事,小说《拯救溺水之鱼》探讨了普世的“救赎”主题,融入了谭恩美对人生的长久思考,抒发了谭恩美呼唤超越种族的“真善”与“普世的友情”的最终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恩美 《拯救溺水之鱼》 幽灵叙事 死亡 “救赎”主题 美国华裔文学
下载PDF
启蒙母题叙事的双声对话 被引量:5
5
作者 谭桂林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32-36,共5页
作为 2 0世纪中国启蒙文学的一部经典性作品 ,《马桥词典》在叙事上具有一种双声对话的复义结构 ,具体表现在 :(一 )在言说启蒙话语的同时 ,用马桥话语解构启蒙话语 ,(二 )将祛魅与含魅这两种逆反的叙事意向结合在一起 ,从而发展了 2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 启蒙文学 小说 《马桥词典》 启蒙母题 双声对话 含魅叙事 叙事意向 马桥话语
下载PDF
论鲁迅与莫言鬼魅叙事的不同形态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海燕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3期569-573,共5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鲁迅与莫言都对鬼魅叙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鲁迅不仅从文化角度肯定了民间鬼神信仰存在的合法性,也在"无常""女吊"等鬼魅形象的创造中烙印上了自身的精神特征与批判立场。莫言从民间经验出发,从...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鲁迅与莫言都对鬼魅叙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鲁迅不仅从文化角度肯定了民间鬼神信仰存在的合法性,也在"无常""女吊"等鬼魅形象的创造中烙印上了自身的精神特征与批判立场。莫言从民间经验出发,从追求奇幻的审美趣味到借鬼魅来书写国家历史,一以贯之地使鬼魅或多或少地在小说中充当了作者叙事伦理取向的"代理服务器"。两位作家都以鬼魅书写超越了启蒙史观的线性叙述结构,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元的中国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莫言 鬼魅叙事
下载PDF
苏童《黄雀记》中叙事的鬼魅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周珊伊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72-74,共3页
以"鬼魅叙事"为研究视角观照苏童的文学书写,为其相关研究打开了创新性的空间。基于对苏童新世纪的长篇小说《黄雀记》的研读,深入探析其文学意象建构的"鬼魅性"。并通过分析其鬼魅叙事中寓言与虚构等表意策略,探... 以"鬼魅叙事"为研究视角观照苏童的文学书写,为其相关研究打开了创新性的空间。基于对苏童新世纪的长篇小说《黄雀记》的研读,深入探析其文学意象建构的"鬼魅性"。并通过分析其鬼魅叙事中寓言与虚构等表意策略,探析其批判当下道德沦落与历史虚无化现状的现实指向,深刻地揭示出苏童文学叙事的个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童 黄雀记 鬼魅叙事 表意策略 现实指向
下载PDF
论谭恩美《沉没之鱼》中的幽灵叙事艺术
8
作者 张添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74-77,共4页
论文选取谭恩美代表作品《沉没之鱼》为分析对象,从"不可靠叙述"、"叙事视角"和"反讽"角度着手文本分析,试图走出以往国内在华裔美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存在的重文化轻文学的误区,从而让读者体悟到华美文学... 论文选取谭恩美代表作品《沉没之鱼》为分析对象,从"不可靠叙述"、"叙事视角"和"反讽"角度着手文本分析,试图走出以往国内在华裔美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存在的重文化轻文学的误区,从而让读者体悟到华美文学叙事艺术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恩美 幽灵叙事 不可靠叙述 叙事视角 反讽
下载PDF
《沉没之鱼》的荒诞色彩解读
9
作者 张雨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03-106,共4页
谭恩美的《沉没之鱼》是一部充满荒诞色彩的作品。小说借助于幽灵叙事和预示性叙事,创造出熟悉的陌生感和神秘感,带给读者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和极富启示意义的哲学思考,大大强化了作品的荒诞色彩。随处可见的荒诞情节辛辣地讽刺着扭曲... 谭恩美的《沉没之鱼》是一部充满荒诞色彩的作品。小说借助于幽灵叙事和预示性叙事,创造出熟悉的陌生感和神秘感,带给读者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和极富启示意义的哲学思考,大大强化了作品的荒诞色彩。随处可见的荒诞情节辛辣地讽刺着扭曲的社会,颠倒了偶然与必然的关系,反映了作者对荒诞现实社会的无奈与遗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恩美 荒诞 《沉没之鱼》 幽灵叙事 预示性叙事
下载PDF
从观念到叙事:古代小说中的“灶下灵异”考论
10
作者 葛永海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55,共7页
古代小说作品中多有关于"灶下灵异"的记载。一方面,这些叙述受到了自古以来灶神(鬼)崇拜与禁忌观念的深刻影响,折射出文化观念的演变轨迹;另一方面,汉魏以来有关故事内容不断被扩展与丰富,出现了灶鬼作祟、灶器夜谈、灶下通... 古代小说作品中多有关于"灶下灵异"的记载。一方面,这些叙述受到了自古以来灶神(鬼)崇拜与禁忌观念的深刻影响,折射出文化观念的演变轨迹;另一方面,汉魏以来有关故事内容不断被扩展与丰富,出现了灶鬼作祟、灶器夜谈、灶下通灵等各具特色的题材类型。通过对小说文本的分析,可见出"灶下灵异"叙述在流传中情节模式与美学风格方面的细致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小说 灶神观念 灶下灵异叙述
下载PDF
论班宇小说的空间叙事
11
作者 张学昕 朴竣麟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31-37,共7页
作为一名出生、成长于铁西区“工人村”的青年作家,班宇近年来已然被评论界贴上诸如“东北题材”“新东北作家群”主力的标签。从写作发生学的角度看,铁西区工人村固然是班宇叙事的“文学原乡”,是他文学叙述的“出发地”,也是班宇中、... 作为一名出生、成长于铁西区“工人村”的青年作家,班宇近年来已然被评论界贴上诸如“东北题材”“新东北作家群”主力的标签。从写作发生学的角度看,铁西区工人村固然是班宇叙事的“文学原乡”,是他文学叙述的“出发地”,也是班宇中、短篇小说创作的时空坐标。因此,我们试图将班宇的小说置于空间叙事的视角下进行考量。本文着力于从空间叙事的视域,分析班宇的小说,通过审视其文本中涉及的复调式的物理空间、幽灵空间的僭越、空间的规训和身体的反抗,探究其在小说整体创作上呈现出的美学“新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宇小说 空间叙事 物理空间 幽灵空间 空间权力
下载PDF
六朝志怪的叙事角度
12
作者 石育良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7期1-7,139,共7页
通过某个人物的眼或口来呈现一切,"叙述"与"聚焦"发生明显的分化,是六朝志怪的突出特征。这不是叙述者对人物所见或所说的客观、被动的"转述",而是叙述者对人物内在感知活动的"介入"。这才是... 通过某个人物的眼或口来呈现一切,"叙述"与"聚焦"发生明显的分化,是六朝志怪的突出特征。这不是叙述者对人物所见或所说的客观、被动的"转述",而是叙述者对人物内在感知活动的"介入"。这才是虚构的确切含义。不是怪异的神秘性导致限知视角的产生,而是限知视角带来了怪异的大量出现,带来了新的虚构叙事文学——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志怪 叙事角度 虚构
下载PDF
解析《聊斋志异》中的“异类婚”口承叙事原型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晶红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1-155,共5页
民间口承叙事作为一种在民间口耳相传的集体性创作作品,因其所具有的类型性,以及这种类型性中蕴涵的文化原型,为作家文学创作奠定叙事的基调。以《聊斋志异》中《张鸿渐》及其民俗俚曲版《富贵神仙》、《姊妹易嫁》为案例,分析它们所蕴... 民间口承叙事作为一种在民间口耳相传的集体性创作作品,因其所具有的类型性,以及这种类型性中蕴涵的文化原型,为作家文学创作奠定叙事的基调。以《聊斋志异》中《张鸿渐》及其民俗俚曲版《富贵神仙》、《姊妹易嫁》为案例,分析它们所蕴涵的“异类婚”口承叙事原型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作家作品情节的复杂性与口承叙事原型交织融合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口承叙事 原型 类型 异类婚 《聊斋志异》
下载PDF
论《鬼恋》的浪漫主义传奇叙事 被引量:2
14
作者 方园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71-75,共5页
徐訏的《鬼恋》以其浪漫主义的传奇性在它问世时就征服了读者,奇特的人物、奇幻的恋情、曲折的情节、神秘的环境与气氛打造了一部浪漫主义的传奇爱情。徐在吸收传统小说精华的同时,也对古代类似的母题进行了现代主义的改造并有所突破。
关键词 徐訏 《鬼恋》 传奇 叙事
下载PDF
《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创伤叙事策略简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惠珍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54-57,共4页
采用创伤理论,分析了《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创伤叙事策略,如鬼魂叙事,非线性叙事,复调等。小说中亡灵的萦绕是受创者对创伤事件未能释怀;非线性叙事是受创者破碎记忆的再现;复调的叙事结构赋予了小说中人物讲述创伤经历的机会。通过这... 采用创伤理论,分析了《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创伤叙事策略,如鬼魂叙事,非线性叙事,复调等。小说中亡灵的萦绕是受创者对创伤事件未能释怀;非线性叙事是受创者破碎记忆的再现;复调的叙事结构赋予了小说中人物讲述创伤经历的机会。通过这些叙事策略,艾丽丝·沃克向我们展现了小说中人物的创伤治愈过程,从而呼吁男女之间,黑人和白人之间平等相处,这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叙事策略 鬼魂叙事 非线性叙事 复调
下载PDF
出入幽明 联结阴阳 助力叙事——论清代文言小说中“鬼隶”的叙事功能
16
作者 陈苏梅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43-47,共5页
鬼隶是地府中给神办事的差役,他们听命于地府诸神,出入阳间,负责执行拘人魂魄和行刑等任务。基于这样的身份特点,清代的文言小说家们把"鬼隶"当成一种叙事技巧,在故事叙述场景的转换中,在情节与情节的联结中,在故事的矛盾冲突... 鬼隶是地府中给神办事的差役,他们听命于地府诸神,出入阳间,负责执行拘人魂魄和行刑等任务。基于这样的身份特点,清代的文言小说家们把"鬼隶"当成一种叙事技巧,在故事叙述场景的转换中,在情节与情节的联结中,在故事的矛盾冲突中,在宣扬道德教化中及叙述类似的故事模式中运用到鬼隶形象,从而使"鬼隶"具有了叙事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小说 清代 叙事 鬼隶
下载PDF
论张翎《劳燕》中的创伤叙事策略
17
作者 王军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77-82,共6页
张翎的长篇小说《劳燕》具有明显的创伤叙事特征,这主要通过运用非线性、碎片化的叙述结构,鬼魂、梦幻与死者会见的叙事景观以及互文性等叙事策略得以呈现。创伤叙事在再现姚归燕等人的创伤记忆时,描画出战争年代里普通人物的命运无常... 张翎的长篇小说《劳燕》具有明显的创伤叙事特征,这主要通过运用非线性、碎片化的叙述结构,鬼魂、梦幻与死者会见的叙事景观以及互文性等叙事策略得以呈现。创伤叙事在再现姚归燕等人的创伤记忆时,描画出战争年代里普通人物的命运无常和人性纠结,但本质上更注重创伤主体内在心灵的治疗和修复。惟其如此,才能重建自我主体意识和再造民族自信,这也正是《劳燕》中创伤叙事的重要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燕》 创伤叙事 鬼魂视角 互文性 历史叙述
下载PDF
《聊斋志异》两个书名的文学意蕴
18
作者 王紫薇 《蒲松龄研究》 2018年第2期66-71,共6页
《聊斋志异》是清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一个高峰,它传播广泛,可谓家喻户晓。然而,蒲松龄最初给它取名是《鬼狐传》,而后在创作过程之中经过思考更名为《聊斋志异》。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这两个书名都有深刻的文学意蕴:《鬼狐传》交代了故事内... 《聊斋志异》是清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一个高峰,它传播广泛,可谓家喻户晓。然而,蒲松龄最初给它取名是《鬼狐传》,而后在创作过程之中经过思考更名为《聊斋志异》。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这两个书名都有深刻的文学意蕴:《鬼狐传》交代了故事内容及主要写作对象;《聊斋志异》则表明了蒲松龄的创作动机和创作心境。通过蒲松龄使用的这两个书名,以小见大,充分地揭示了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鬼狐传 蒲松龄 隐喻性 叙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