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Rhetorical Analysis of Unreliable Narration in The Loudest Voice
1
作者 安妮 《海外英语》 2020年第2期211-213,255,共4页
Based on rhetorical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unreliability,the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unreliabl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the narrator in Grace Paley's The Loudest Voic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Wayne Boot... Based on rhetorical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unreliability,the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unreliabl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the narrator in Grace Paley's The Loudest Voic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Wayne Booth's criterion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narrator and the implied author and James Phelan's extension of unreliability on the basis of classical rhetorical narratology,point⁃ing out that the unreliability serves as the narrative trap which is set up to reveal the inner theme of the work:"The loudest voice"-what the protagonist thought she certainly possessed was only her illusion instead of the truth,and Eastern European Jewish com⁃munity was de facto marginalized by the mainstream culture at that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RELIABILITY rhetoricAL unreliable narration Wayne Booth The Loudest Voice Jewish
下载PDF
On the Application of Booth's Rhetorical Theory in 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2
作者 NIU Pei 《海外英语》 2013年第8X期194-195,共2页
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is a famous fiction which attracts many scholar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s of the protagonists. According to Booth's rhetorical theory, it tries to analyze how the rhetorical skills infl... 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is a famous fiction which attracts many scholar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s of the protagonists. According to Booth's rhetorical theory, it tries to analyze how the rhetorical skills influence the readers'interpretation to the work by analyzing the application of narrative visual conversion, irony and foreshadowing. It will help readers understand the full fiction be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OTH rhetoricAL SKILLS narrative VISUAL conversio
下载PDF
基于叙事的工程素养和伦理类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3
作者 谷振宇 程森林 陈玲 《高教学刊》 2024年第18期132-135,139,共5页
针对工程素养伦理类课程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的问题,提出基于叙事的工程素养与伦理类课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围绕不同课程教学模块中的知识点,以学生和教师为叙事主体,开展课程教学活动。从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 针对工程素养伦理类课程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的问题,提出基于叙事的工程素养与伦理类课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围绕不同课程教学模块中的知识点,以学生和教师为叙事主体,开展课程教学活动。从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和过程化考核等方面,对基于叙事的工程素养与伦理类课程教学法进行阐述,并结合工程师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进行探索与实践,进而对该教学模式的特色进行总结。该课程教学的实践表明,对于工程素养与伦理类课程而言,基于叙事的教学法是一项有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与学习积极性,对于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工程素养 工程伦理 教学目标达成度 教学模式
下载PDF
图文互生:晚明公案小说的图像叙事与知识传播
4
作者 崔蕴华 王怡然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99,共11页
晚明时期公案小说密集刊刻,其中的图像形式可分为“图文分离”式和“上图下文”式,它们既是民间书坊营销的巧妙策略,亦是民众审美图式的视觉化呈现。首先,公案小说中的全页图像有再现更有装饰,呈现出案件审理的不同层面,还原了某些重要... 晚明时期公案小说密集刊刻,其中的图像形式可分为“图文分离”式和“上图下文”式,它们既是民间书坊营销的巧妙策略,亦是民众审美图式的视觉化呈现。首先,公案小说中的全页图像有再现更有装饰,呈现出案件审理的不同层面,还原了某些重要的案发场景,一些图像的精美线条与山水的虚实呈现也彰显某种独特的艺术审美享受;其次,晚明公案小说是民间书坊“上图下文”形式的最后辉煌与兴盛。上图下文中的图像较为简单粗糙,但是其优势则为叙述的视觉连续性,这使得图像超越了对情节的简单复现,而是在知识实践基础上的典故视觉化。同一故事不同版本的图像选择呈现不同的视觉叙事策略和图像正义;再次,晚明公案小说因大量案件涉及法律器物而对相关图像有细致丰富之呈现,并明晰了不同刑具所适用的审讯、监禁与刑罚等不同司法场景,发挥了传播法律知识和提升民众法律知识水平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案小说 图像 上图下文 图像叙事 法律器物 知识传播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国产年代剧的家国叙事、空间修辞与价值书写
5
作者 黄博阳 《三明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61-68,共8页
年代剧作为电视剧中极具特色的类型之一,常以现实主义的温情叙述视角,秉持人民美学的创作取向,讲述历经风雨变迁的家族史与年代史,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寄托。21世纪以来国产年代剧在崭新的时代语境下,巧妙借助家国叙事的讲述方式,以平凡个... 年代剧作为电视剧中极具特色的类型之一,常以现实主义的温情叙述视角,秉持人民美学的创作取向,讲述历经风雨变迁的家族史与年代史,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寄托。21世纪以来国产年代剧在崭新的时代语境下,巧妙借助家国叙事的讲述方式,以平凡个体在特定年代的种种境遇,彰显浓郁的家国情怀与民族志趣;以精妙的空间修辞构建起蕴含丰富社会文化内涵的审美意象,赋予广泛的社会意义;以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向全球,在戏剧故事与现实投射之间达成有机平衡,书写人类共通的共同体意识,逐渐成为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路由器”与引领社会正向价值的“扩音器”,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剧 家国叙事 空间修辞 共同体意识 现实创作
下载PDF
物的叙事:史前文化的挖掘与探析方法
6
作者 才华多旦 《攀登(藏文版)》 2024年第3期34-43,共10页
一直以来,传统学术研究者把传世文献尊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无文字材料被忽视和边缘化。本世纪初,大量考古学家以实物为研究基础,充分调动人文解释学的阐释力,让无言的出土器物发出声音,甚至说出话来。这种研究方法,在文学人类学中称为... 一直以来,传统学术研究者把传世文献尊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无文字材料被忽视和边缘化。本世纪初,大量考古学家以实物为研究基础,充分调动人文解释学的阐释力,让无言的出土器物发出声音,甚至说出话来。这种研究方法,在文学人类学中称为物的叙事,包含四重证据法。探索无文字记载的西藏远古史前文物中隐藏的文化和社会信息,重构失落的远古历史线索,阐释西藏生土物的叙事内容,有利于藏族史前文化的研究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的叙事 史前文化 实物 图像
下载PDF
Viewpoint Arrangement and Mental Space Configuration: A Cognitive Analysis on Objectivity Construction in Journalistic Narratives
7
作者 LI Gui-dong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9年第3期301-309,共9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n how objectivity is discursively constructed in journalistic narratives by drawing on the theories of viewpoint and mental space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It is posited that at least ...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n how objectivity is discursively constructed in journalistic narratives by drawing on the theories of viewpoint and mental space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It is posited that at least three mental spaces are projected by a narrative discourse, i.e., a narrated event space, a narrating space, and a basic space,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first two spaces determines the degree of objectivity in the narrative discourse. A schema which represents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different spaces is proposed and applied in the analysis of journalistic narratives to explore the strategies of objectivity construction.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what the different journalistic narratives have in comm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objectivity is to distance the narrated event space and the narrating space with the former being foregrounded in the viewpoint arran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EWPOINT MENTAL space OBJECTIVITY journalistic narrative
下载PDF
Narrative Judgments and Its Ethical Implication in Ian McEwan's The Child in Time
8
作者 QU Tao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7年第12期1502-1510,共9页
As a newly developed theory, narrative ethics has its reasonability and advantages in that it can not only analyze either the contents or the forms of the texts, but also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co... As a newly developed theory, narrative ethics has its reasonability and advantages in that it can not only analyze either the contents or the forms of the texts, but also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contents and forms. This article, supported by James Phelan's rhetorical narrative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base, attempts to explore and interpret narrative judgments and its implied ethics existing in The Child in Time by Ian McEwan so as to observe the hidden aesthetic orientation, the value judgments and the ethical intentions of the text and help to reveal the author's views of narrative ethics and aesthetics of the no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an McEwan The Child in Time rhetorical narrative narrative judgment ethical implication
下载PDF
白马藏族傩文化的符号表意系统考察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淑萍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6-22,共7页
白马藏族傩文化以像似符号为主要表意媒介。其中符号与对象之间的像似程度有级差,在形象像似、图表像似和比喻像似之间游移。傩文化符号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总是以形象像似、图表像似或比喻像似中的某一种为主体,在此基础上累加其他两类像... 白马藏族傩文化以像似符号为主要表意媒介。其中符号与对象之间的像似程度有级差,在形象像似、图表像似和比喻像似之间游移。傩文化符号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总是以形象像似、图表像似或比喻像似中的某一种为主体,在此基础上累加其他两类像似的特征。通过分析意义(meaning)的生成过程,白马藏族傩文化的意义可以分为三层,即意图意义、文本意义、解释性意义。在意图意义的注入和文本意义的形成过程中,明喻、隐喻、提喻、转喻、夸张和象征等修辞手法被大量使用,以期傩文化的各类符号文本能准确、有效地表达意图意义。就叙述方式而言,白马藏族傩文化是多层次、程式化展演系统,其静态组合、动态构成方面均具有明显的秩序性和结构规定性,其制作者力求墨守成规,传承一套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表达一套既定的意义集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像似符号 意义 修辞 叙述
下载PDF
物叙事:凌淑华《绣枕》另一种角度的阐释
10
作者 吴敏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54-61,共8页
凌淑华《绣枕》以“绣枕”串联整个故事,暗喻了女性的悲剧命运及所面临的困境,绣枕成为叙事的主体,作用于叙事进程,推动了叙事的发展。绣枕作为彰显女性女红能力的象征,寄寓了女性对美好婚姻的渴望,而绣枕的毁弃则暗喻了女性作为物被忽... 凌淑华《绣枕》以“绣枕”串联整个故事,暗喻了女性的悲剧命运及所面临的困境,绣枕成为叙事的主体,作用于叙事进程,推动了叙事的发展。绣枕作为彰显女性女红能力的象征,寄寓了女性对美好婚姻的渴望,而绣枕的毁弃则暗喻了女性作为物被忽视的悲剧命运,其批判锋芒直指向以男性为中心话语的封建社会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凌淑华 《绣枕》 物叙事 叙事进程 文化符号
下载PDF
文化解码与价值重估——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的志异叙事 被引量:1
11
作者 石立燕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4-63,共10页
20世纪90年代,将奇异现象纳入文学书写的长篇小说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影响广泛。无论奇异的物象、人的异禀,还是通过各种方式与人间发生关联的鬼魂,它们通过对“天道”“义理”“因果”等中国文化隐形结构的文学性激活,建构起自足的世界... 20世纪90年代,将奇异现象纳入文学书写的长篇小说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影响广泛。无论奇异的物象、人的异禀,还是通过各种方式与人间发生关联的鬼魂,它们通过对“天道”“义理”“因果”等中国文化隐形结构的文学性激活,建构起自足的世界。在以物观世的文化传统、天人合一的精神诉求、因果循环的历史观念以及虚妄世情的摹写等方面,90年代长篇小说体现出与传统叙事资源的深层次关联。同时,这一现象与传统文化勃兴的时代氛围、民间文化的深层滋养以及多元语境下文学的本体性回归有密切关联。从审美角度来看,志异叙事固然对扩展小说的表现领域大有裨益,但也提醒我们注意甄别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警惕消费语境下“为奇异而奇异”的书写现象和对传统文化的狭隘性处理。只有深入发掘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学创作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 志异叙事 传统文化 奇异物象 天人合一
下载PDF
汉韩语主语省略的类型学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白水振 金立鑫 白莲花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94-102,共9页
文章简要描写了汉语和韩语对话结构和叙述结构中句子主语的省略现象,发现虽然汉语比英语更少使用主语,但却比韩语更多使用主语,尤其是在对话结构中。叙述结构中汉语相邻句中的动词谓语如果不具并列承接性或不具同类性,主语不能省略。相... 文章简要描写了汉语和韩语对话结构和叙述结构中句子主语的省略现象,发现虽然汉语比英语更少使用主语,但却比韩语更多使用主语,尤其是在对话结构中。叙述结构中汉语相邻句中的动词谓语如果不具并列承接性或不具同类性,主语不能省略。相反韩语更多地省略句子主语,尤其是在对话结构中。文章由此推测,汉语和韩语分别属于"主体"和"客体"为中心的语言,准确地说,"主体中心"和"客体中心"之间存在一个连续性,汉语是偏向"主体中心"的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语 省略 对话结构 叙述结构 主体中心语 客体中心语
下载PDF
叙事语句中“了”的语篇功能初探 被引量:19
13
作者 徐晶凝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38,共10页
本文通过对《空中小姐》的语篇分析,揭示了叙事语句中"了"的功能及语篇分布特点。研究认为,在叙事语句中,"了2"用于叙述者对故事主要进展阶段的主观切分,与其他指向成分(时间、空间、人物等)一起共同设置故事推进... 本文通过对《空中小姐》的语篇分析,揭示了叙事语句中"了"的功能及语篇分布特点。研究认为,在叙事语句中,"了2"用于叙述者对故事主要进展阶段的主观切分,与其他指向成分(时间、空间、人物等)一起共同设置故事推进的大框架。而故事进展框架中的具体事件,则用"了1"加以叙述,同时,在点题(abstract)和回应(coda)部分通常也使用"了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 叙述者 故事进展 事件 修辞关系
下载PDF
叙述谎言的修辞旨归:詹姆斯·费伦的“不可靠叙述”观论略 被引量:19
14
作者 尚必武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1-105,共5页
"不可靠叙述"是当代叙事理论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詹姆斯·费伦建构后经典修辞性叙事理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论题上,费伦一方面重访了经典修辞性叙事学的精义和要旨,以"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之间... "不可靠叙述"是当代叙事理论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詹姆斯·费伦建构后经典修辞性叙事理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论题上,费伦一方面重访了经典修辞性叙事学的精义和要旨,以"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之间的叙述距离为基准,把"不可靠叙述"从原初的两条轴线拓展至三条轴线,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六种类型的"不可靠叙述"。另一方面,费伦挣脱了经典修辞性叙事学的束缚和羁绊,以"叙述者"与"作者的读者"之间的叙述距离为基准,在对"不可靠叙述"加以考量后,又将其厘定为"疏远型不可靠性"和"契约型不可靠性"两大类别。此外,费伦还以叙事伦理为阐释维度,探究了"不可靠叙述"对"伦理取位"的影响,拓展了修辞性"不可靠叙述"研究的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斯·费伦 修辞性叙事学 不可靠叙述 伦理取位
下载PDF
历史事实的修辞建构(上)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大为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3-77,共5页
本文从历史亲历者表述中的历史事实和历史学家研究程序中的历史事实两个方面讨论历史叙述现象,指出历史事实是一种修辞建构。对于前一方面,文章从事实的认知建构出发,论述了事实必须在语言表述中完成,是修辞最后建构了它;对于后一方面,... 本文从历史亲历者表述中的历史事实和历史学家研究程序中的历史事实两个方面讨论历史叙述现象,指出历史事实是一种修辞建构。对于前一方面,文章从事实的认知建构出发,论述了事实必须在语言表述中完成,是修辞最后建构了它;对于后一方面,文章将历史学家的研究和叙述活动作为一个修辞过程来进行考察,最后出现在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事实是更高层次上的修辞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事实 修辞建构 认知建构 历史叙述
下载PDF
修辞理论的新构想:修辞控效说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6期87-93,共7页
 修辞理论应立足于动态的话语交际活动而构建。修辞是言语交际活动中的话语控效行为,即发话人有效调控言语交际的进程和交际的参与因素,运用最具针对性的话语策略,最大限度地促使发话人所期望的话语效果的成功实现。修辞学是语言运用...  修辞理论应立足于动态的话语交际活动而构建。修辞是言语交际活动中的话语控效行为,即发话人有效调控言语交际的进程和交际的参与因素,运用最具针对性的话语策略,最大限度地促使发话人所期望的话语效果的成功实现。修辞学是语言运用领域一门具有鲜明目的趋向性的话语控效科学,修辞性是话语活动的本质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本质 修辞目的 修辞控效 修辞性质
下载PDF
客观真实与主观倾向之间的新闻叙事 被引量:6
17
作者 蔡之国 潘佳佳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26-130,共5页
新闻是一种叙事存在。新闻叙事是新闻叙述者对新近发生事实的重构。这种新闻叙事的重构,使得新闻叙事的三个层面都表现出主观倾向性,以致新闻理论倡导者提倡的新闻客观真实的本质只能成为叙述者主观认识上的真实,而纯然的客观真实成为... 新闻是一种叙事存在。新闻叙事是新闻叙述者对新近发生事实的重构。这种新闻叙事的重构,使得新闻叙事的三个层面都表现出主观倾向性,以致新闻理论倡导者提倡的新闻客观真实的本质只能成为叙述者主观认识上的真实,而纯然的客观真实成为新闻工作者一个无法企及的梦。新闻叙事的客观真实性与主观倾向性的交融,使得新闻叙事只能在两者之间追求一种平衡点,让叙述的新闻更可能接近事实的本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叙事 客观真实 主观倾向 故事 话语
下载PDF
不可靠叙述:从叙事策略到文学观念 被引量:12
18
作者 陈志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3-142,共10页
不可靠叙述是叙事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修辞方法与认知方法是当前两种主要的研究方式,对于文本叙述可靠与否的判定,修辞派以隐含作者的观念为标准,认知派则以读者的规范为参照,而这两种研究方式的理论争鸣也引发了学界对二者进... 不可靠叙述是叙事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修辞方法与认知方法是当前两种主要的研究方式,对于文本叙述可靠与否的判定,修辞派以隐含作者的观念为标准,认知派则以读者的规范为参照,而这两种研究方式的理论争鸣也引发了学界对二者进行综合的理论探求,不可靠叙述研究已然呈现出多维发展的景观。当前对于不可靠叙述的理论探讨,基本上将其视为一种重要的叙事策略,应突破仅仅将不可靠叙述定位为叙事策略的限定,从文学观念的高度对其进行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靠叙述 修辞方法 认知方法 叙事策略 文学观念
下载PDF
电影化叙事的三大修辞论 被引量:7
19
作者 蓝凡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7-103,共7页
电影化叙事是电影存在的本质,即用电影特有的观念、方法和手段,创造形象(影像)来叙事。剪辑、特写和奇观,是电影化叙事的三大特有文法,或者说是三大特殊修辞,也可以说是电影化叙事的三种最重要手法。作为叙事文法的影像连接——"剪... 电影化叙事是电影存在的本质,即用电影特有的观念、方法和手段,创造形象(影像)来叙事。剪辑、特写和奇观,是电影化叙事的三大特有文法,或者说是三大特殊修辞,也可以说是电影化叙事的三种最重要手法。作为叙事文法的影像连接——"剪辑",使运动影像具有了真正的叙事功能。传统的剪辑技法,遵循的是生活逻辑与叙事逻辑的统一。特写镜头是电影中极其重要的艺术修饰手法之一。电影的特写对影像动作的放大,在画面构成上具备了突破四面镜框的张力,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动作性。奇观性一直存在于电影的发生与发展中。尤其是在电视在世界范围内普及以后,作为电影化三大修辞词之一的奇观性,影像的电影化叙事,随着技术的进步,其作用已变得日益重要,甚至提升为一种修辞美学:作为特殊语言的"奇观",已不仅是简单的依赖电影技术的魔力声光,而是复杂的魔力美学。这不是电影为了生存的另辟蹊径问题,而是作为电影的艺术原理,随着技术与商场的变化产生的应变性改变。如果说"剪辑"是电影化叙事特有的文法,"特写"是电影化叙事特有的句法,那么,奇观就是电影化叙事特有的词法。电影化叙事的三大修辞——剪辑、特写和奇观,都与人类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人类技术的进步,就没有剪辑、特写和奇观的电影化叙事,没有这种电影化叙事,也就没有电影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电影技术 电影化叙事 剪辑 特写 奇观 三大修辞
下载PDF
《三国演义》:小说叙事修辞与意识形态 被引量:4
20
作者 余岱宗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0-76,共7页
小说叙事作品中存在着种种叙事修辞技巧,这些技巧并非中立,而是与作者的意识形态立场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镜像修辞、叙事因果关系等叙事修辞手段的具体分析,表明叙事修辞总是千方百计地维护着作品的意识形态取向。不过,某一叙事修辞再... 小说叙事作品中存在着种种叙事修辞技巧,这些技巧并非中立,而是与作者的意识形态立场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镜像修辞、叙事因果关系等叙事修辞手段的具体分析,表明叙事修辞总是千方百计地维护着作品的意识形态取向。不过,某一叙事修辞再完美,也可能与文本中另一部分的叙事相龃龉,从而影响修辞可靠性,进而导致意识形态幻象的崩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修辞 镜像修辞 叙事因果 意识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