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Narrator's Pangs in Pangs of Love : Uncertainty of Cultural Identity
1
作者 乔璨 《海外英语》 2013年第5X期203-204,共2页
Pangs of Love tells the experiences of Chinese American immigrants, and especially the pangs the narrator, as a second generation, feels in family, love and social affair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arrator's ... Pangs of Love tells the experiences of Chinese American immigrants, and especially the pangs the narrator, as a second generation, feels in family, love and social affair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arrator's pang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t is mainly the uncertainty of cultural identity that leads to the pangs of the narrator, and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Chinese Americans.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second generation can take advantage of their dual but conflicting cultural heritages to develop a renewed and specific cultural ident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gs of LOVE the NARRATOR cultural identity
下载PDF
A Glimpse of Hong Kong "Chineseness": Pre-existing Tunes as the Redemption of a Cultural Identity
2
作者 LEUNG Tai-wai David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7年第7期887-898,共12页
When the umbrellas were held up against the tear gas attack in the protest on September 28, 2014, the hot issue raised by the marathon-like Yellow Umbrella Movement was not only the matter of politics but also a coinc... When the umbrellas were held up against the tear gas attack in the protest on September 28, 2014, the hot issue raised by the marathon-like Yellow Umbrella Movement was not only the matter of politics but also a coincidence created for the Hong Kong locals to face, or to be faced with an already moot cliche: How the Hongkongese can redef'me and redeem their almost lost socio-cultural identity, particularly under the increasingly hegemonic influences and the socio-cultural invasion of the mainland after the 1997 Handover. My present paper is not intended to discuss the topic of identity on the platform of politics, or the postcolonial studies such as transculturation or cultural hybridty. But instead, I am far more interested in locating such issue on the aesthetic dimension of collective memory, which is revealed in two local contemporary Hong Kong compositions. In the process of shaping and reshaping a form of"HongKongeseness" in which the composers tend to create and the local listeners tend to experience, albeit transient, can appear in every nuance of the sonic metaphor embedded in the pre-existing indigenous tunes of a self-contained compositional 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sthetics Cantonese Folk Lullaby Cantonese Language Cantonese Opera Cantopop CantoneseTones CHINESENESS Collective Memory cultural identity Hong Kong Chineseness Melodic Fragment Metaphorical Respresentation Nostalgic Childhood Operatic Vocality POSSESSION QUOTATION Tang-song poetry(唐宋诗词) voice Yellow Umbrella Movement Zi Hou (子喉)
下载PDF
论美国华裔唐人街童年叙事的文化身份建构 被引量:3
3
作者 谈凤霞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27,共12页
文化身份的认知与建构是美国华裔儿童文学的核心主旨,“唐人街”这一族群文化空间在文学中发挥儿童族裔身份“孵化器”的重要作用。林语堂、赵健秀、叶祥添等华人作家的唐人街童年叙事从儿童视角出发,对边际夹缝地带、家庭代际关系和故... 文化身份的认知与建构是美国华裔儿童文学的核心主旨,“唐人街”这一族群文化空间在文学中发挥儿童族裔身份“孵化器”的重要作用。林语堂、赵健秀、叶祥添等华人作家的唐人街童年叙事从儿童视角出发,对边际夹缝地带、家庭代际关系和故事隐喻空间中交织的诸多问题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揭示。他们对族裔文化根系进行发掘、发扬甚至重构性的“发明”,在流散空间中扮演了文化转译或重塑的角色,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品格的魅力。这些作品体现了作家们建构文化身份的不同立场、途径和旨归,为边缘族群在文化夹缝中建立文化自信和主体自洽提供了多种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华裔 唐人街 童年叙事 寻根 文化身份
下载PDF
界首彩陶图像叙事研究
4
作者 王子夺 《陶瓷研究》 2023年第3期1-4,共4页
界首彩陶图像基于农耕文化内在逻辑与表达结构,具有图像叙事属性和叙事表征。通过对界首彩陶图像叙事文化艺术精神实质阐述,探究其产生内在依据和民间文化审美结构性语境,推动图像叙事的群体认同感关联延展。辩证思考界首彩陶当代转型... 界首彩陶图像基于农耕文化内在逻辑与表达结构,具有图像叙事属性和叙事表征。通过对界首彩陶图像叙事文化艺术精神实质阐述,探究其产生内在依据和民间文化审美结构性语境,推动图像叙事的群体认同感关联延展。辩证思考界首彩陶当代转型的多重社会动因及精神文化生产机制重构,以图像活态移植、图像程式流变、图像资源交互为路径,由此不断带来图像“活化”传承过程予以文化价值增值,提升界首彩陶图像的审美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首彩陶 图像叙事 文化认同 审美话语
下载PDF
中国大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中的作者身份 被引量:47
5
作者 欧阳护华 唐适宜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9-53,共5页
本研究从文化角度探讨了中国大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中“作者身份”体现的问题,以“你”和“我”为例。中国学生英语议论文极少用“我”,并把自己的观点扩大为“大家”公认的常识常理;同时,他们极少用“你”单指读者,而是更多指代“你”... 本研究从文化角度探讨了中国大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中“作者身份”体现的问题,以“你”和“我”为例。中国学生英语议论文极少用“我”,并把自己的观点扩大为“大家”公认的常识常理;同时,他们极少用“你”单指读者,而是更多指代“你”和“我”,并假定读者和作者高度一致,从而给人以“集体化声音”的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身份 文化身份 个性化声音 集体化声音
下载PDF
“风景”背后的景观——风景叙事及其文化生产 被引量:37
6
作者 黄继刚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105-109,共5页
风景叙事实际上研究的是人文意识、生活实践、共同情愫、历史记忆、民族认同以及文化政治等在"风景"中的物象呈现。换言之,就是将风景研究"问题化"。有基于此,我们透过风景的生成和演化过程,透过风景的创造、再造... 风景叙事实际上研究的是人文意识、生活实践、共同情愫、历史记忆、民族认同以及文化政治等在"风景"中的物象呈现。换言之,就是将风景研究"问题化"。有基于此,我们透过风景的生成和演化过程,透过风景的创造、再造和视觉机制来剖析阐释社会文化的演进以及审美观念的形成就具备了学术研究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叙事 文化理论 民族认同 文化生产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基本逻辑--从媒体话语叙事到文化价值认同的新透视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炎龙 江澜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9-56,89,共9页
中华民族理论探索和构建的过程始终立足于近现代中国的现实发展。本研究通过对意识观念萌生、文化历史溯源和社会现实观照三个方面的历时性梳理,试图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基本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关于... 中华民族理论探索和构建的过程始终立足于近现代中国的现实发展。本研究通过对意识观念萌生、文化历史溯源和社会现实观照三个方面的历时性梳理,试图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基本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认识和新时代民族思想指导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在凝聚成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基础。在中华民族的现代性发展过程中,不同媒体的话语叙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独特的内在传播逻辑。机构媒体兼具权威性和拟人性双重风格,在传播叙事中强化国家整体性。平台媒体的技术赋能,也强化了议题的交流讨论和用户的具身体验。内容生产者利用自媒体进行个人叙事,更多主体参与到中华文化的主动阐释和书写叙事,传递民族独特性。中华文明是在互相学习、吸收、融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各有特色,各民族在遵从各自的民族认同的同时,又始终秉持共同的价值认同。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同的媒体话语叙事中得以发展、强化,技术的发展进步为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们进行民族话语表达和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的表演和展示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媒体话语叙事 文化价值认同
下载PDF
历史与逻辑:当代文化认同的中国阐释 被引量:6
8
作者 曾楠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3-128,共6页
民族的成长镌刻着文化认同的印迹,文化认同的演绎互构着民族的发展。观照文化认同在小农社会时期、新中国成立后30年、改革开放时期的历史嬗变,不难发现,不同时期分别呈现以德性为价值内核的儒家文化认同、以权力为价值内核的一元封闭... 民族的成长镌刻着文化认同的印迹,文化认同的演绎互构着民族的发展。观照文化认同在小农社会时期、新中国成立后30年、改革开放时期的历史嬗变,不难发现,不同时期分别呈现以德性为价值内核的儒家文化认同、以权力为价值内核的一元封闭的社会主义文化认同与以正义为价值内核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指向,回应当下的认同危机,反思诘问中国式文化认同的原则理路,指出自由制度的建构、意识形态的指引、主体叙述的确立是型塑当代中国式文化认同的生态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自由制度 主流意识形态 主体叙述
下载PDF
作为意识形态生产的话语——叙事行为的“用名”与文化身份的权力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安军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6-29,共4页
人类的叙事行为是叙事者的意识形态的体现。马克思在论述物质生产的同时 ,创造性地阐明了作家的精神生产活动在大机器生产条件下亦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过程。其意义在于对这种精神生产行为的历史神圣性的颠覆 ,在于对这种精神生产活动... 人类的叙事行为是叙事者的意识形态的体现。马克思在论述物质生产的同时 ,创造性地阐明了作家的精神生产活动在大机器生产条件下亦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过程。其意义在于对这种精神生产行为的历史神圣性的颠覆 ,在于对这种精神生产活动同资本主义物质生产的经济活动之间内在秩序的揭示。叙事行为即为话语生产行为 ,“用名”被意识形态生产的话语市场所决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叙事行为 “用名” 文化身份 马克思
下载PDF
冲突与融合——评惠特莉诗歌中的两种声音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育平 杨金才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0-43,共4页
菲莉斯·惠特莉是美国早期著名黑人女诗人,一度享有“北美黑人文学之母”之誉。然而,由于惠特莉的诗艺深受美国殖民时期白人文化影响,女诗人的声名时起时落。本文基于对惠特莉的生平及其诗作的研究,探讨女诗人诗歌中蕴涵的“黑”、... 菲莉斯·惠特莉是美国早期著名黑人女诗人,一度享有“北美黑人文学之母”之誉。然而,由于惠特莉的诗艺深受美国殖民时期白人文化影响,女诗人的声名时起时落。本文基于对惠特莉的生平及其诗作的研究,探讨女诗人诗歌中蕴涵的“黑”、“白”两种声音,并进一步阐释两种声音的并存对构建其独特文化身份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特莉 两种声音 文化身份
下载PDF
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民族国家叙事与文化认同 被引量:6
11
作者 耿传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3-37,共5页
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就是“追求现代”,而达致“现代”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建立现代化的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叙事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叙事主体。民族国家叙事的多元性和矛盾性构成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现代性文化认同的复杂形态。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文学 民族国家叙事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布洛陀》叙事研究与民间口头文化遗存保护的启示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伦生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7-120,共4页
口头叙事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布洛陀》因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个性和民间原生特质而成为民间叙事的范本,对它的研究,对于民族民间叙事文本的转译、民族文化认同以及民间口头文化遗存的挖掘、保护与研究,均有重要的理论启示。
关键词 布洛陀 口头文化 民间叙事 文化个性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叙述视角、叙述声音与意识形态——以电影《祝福》为个案的叙事学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骋 李明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4,共4页
从叙述视角、叙述声音及叙述人文化身份的角度对电影《祝福》与原著进行文本细读比较,在叙事学层面上论述电影对原著的改编是一个话语置换和意义重构的过程。以此为个案的分析表明:新中国建立后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是合乎革命文化规范下... 从叙述视角、叙述声音及叙述人文化身份的角度对电影《祝福》与原著进行文本细读比较,在叙事学层面上论述电影对原著的改编是一个话语置换和意义重构的过程。以此为个案的分析表明:新中国建立后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是合乎革命文化规范下的重新叙事,其作为准历史教材建构了受众的意识形态,是国家文化领导权掌控的有效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祝福》 叙述视角 叙述声音 文化身份 意识形态
下载PDF
话语置换与意义重构——以电影《祝福》为个案的叙事学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宫富 刘骋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77-81,共5页
从叙述视角、叙述声音及叙述人文化身份的角度对电影《祝福》与原著进行文本细读比较,在叙事学层面上论述电影对原著的改编是一个话语置换和意义重构的过程。以此为个案的分析表明:建国后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是合乎革命文化规范下的重新... 从叙述视角、叙述声音及叙述人文化身份的角度对电影《祝福》与原著进行文本细读比较,在叙事学层面上论述电影对原著的改编是一个话语置换和意义重构的过程。以此为个案的分析表明:建国后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是合乎革命文化规范下的重新叙事,其作为准历史教材建构了受众的意识形态,是国家文化领导权掌控的有效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视角 叙述声音 文化身份 意识形态
下载PDF
仪式叙事与历史书写——代序《〈仪礼〉文化记忆与仪式叙事》 被引量:5
15
作者 叶舒宪 《百色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23-28,共6页
文章谈了仪式研究的文化阐释意义,从"仪式叙事"看中国礼经的文化内涵,仪式叙事、文化认同与历史书写三个问题。
关键词 仪式叙事 文化认同 历史书写
下载PDF
从后殖民视角解读《痕迹》中印第安人的杂糅身份建构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明兰 王发德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42-45,共4页
运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分析厄德里克的小说《痕迹》中美国印第安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追寻,揭示固守本族传统身份和盲目"模拟"白人身份都不能使美国印第安人克服文化冲突导致的身份危机,只有接受文化杂糅,建立"... 运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分析厄德里克的小说《痕迹》中美国印第安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追寻,揭示固守本族传统身份和盲目"模拟"白人身份都不能使美国印第安人克服文化冲突导致的身份危机,只有接受文化杂糅,建立"杂糅身份"才能使美国印第安人在文化冲突中得以生存。叙述杂糅、文化杂糅是作者在文本中建构杂糅身份的策略,这种彼此混杂的文化现象暗合了巴巴所述的"第三空间"构想,为多元文化大潮中处于边缘化的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思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痕迹》 身份建构 模拟 文化杂糅 叙述杂糅 “第三空间”
下载PDF
不同文化语境下新疆民族女性的独特书写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华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119-124,共6页
以中国女性文学的宏观视角对新疆多民族女作家的创作进行观照,可以看出民族女作家带着民族和性别的双重身份,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书写方式和书写魅力,即女性视角下的文化叙事;民族文化身份、女性身份的双重认同;凸显女性主体意识,建构女性... 以中国女性文学的宏观视角对新疆多民族女作家的创作进行观照,可以看出民族女作家带着民族和性别的双重身份,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书写方式和书写魅力,即女性视角下的文化叙事;民族文化身份、女性身份的双重认同;凸显女性主体意识,建构女性话语空间。她们的书写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构成了共鸣、共振、相互丰富的关系,为中国女性文学领域增添了新的分支、新的文本,为学术界从新的角度认识女性文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女性 文化叙事 身份认同 话语建构
下载PDF
民族文化身份嬗变与古代典籍核心词汇翻译--以《论语》中的“仁”为例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福祥 徐庆利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98-102,共5页
近几个世纪以来,古代典籍核心词汇翻译不当致使中国文化在西方经受了不同程度的误读,导致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失语及文化身份嬗变。本文以《论语》的核心词"仁"的翻译为例,分析了"仁"的翻译不当导致了儒家核心... 近几个世纪以来,古代典籍核心词汇翻译不当致使中国文化在西方经受了不同程度的误读,导致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失语及文化身份嬗变。本文以《论语》的核心词"仁"的翻译为例,分析了"仁"的翻译不当导致了儒家核心思想及孔子形象在西方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扭曲、变形及误读,在此基础上指出应以异化翻译策略为指导,结合使用音译法和综合性注释法来翻译古代典籍核心词汇,以在中西文化交流中逐步建立中国文化话语体系,减少西方对中国的文化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典籍 核心词汇 文化身份嬗变 翻译
下载PDF
历史重构、阴谋想象与欢愉下的不安——作为当代文化认同表征的马伯庸的三国叙事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舒劼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91-96,115,共7页
马伯庸的三国叙事得到主流文学和网络文化的双重承认,提供了更新三国主题叙事的某种可能。阴谋论是贯穿马伯庸三国叙事的主线,它传导出其叙事时代的文化欢愉心态以及隐藏在欢愉之下强烈的认同不安感。文本中三国时代小人物们的奋斗,折... 马伯庸的三国叙事得到主流文学和网络文化的双重承认,提供了更新三国主题叙事的某种可能。阴谋论是贯穿马伯庸三国叙事的主线,它传导出其叙事时代的文化欢愉心态以及隐藏在欢愉之下强烈的认同不安感。文本中三国时代小人物们的奋斗,折射出当代文化认同中强烈的不安以及试图平复这种认同不安的价值慰藉,从而形成具有内在张力的当代文化认同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伯庸 三国叙事 文化认同
下载PDF
民族文化身份的重新认知和建构——解读哈依霞的中篇小说《魂在草原》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华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23-26,共4页
《魂在草原》用独特的叙述视角,借音乐传说确认了民族身份,从而勾画出哈萨克人的文化精神,即善待生命、情感丰富、敢作敢为、笑对苦难、坚忍不拔。这是哈萨克民族文化之魂。
关键词 叙述视角 民族身份 文化精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