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analytical model for predicting dryout point in bilaterally heated vertical narrow annuli 被引量:1
1
作者 AYEMyint TIANWen-Xi +2 位作者 JIADou-Nan LIZhi-Hui LIHao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期59-64,共6页
Based on the droplet-diffusion model by Kirillov and Smogalev (1969, 1972), a new analytical model of dryout point prediction in the steam-water flow for bilaterally and uniformly heated narrow annular gap was devel- ... Based on the droplet-diffusion model by Kirillov and Smogalev (1969, 1972), a new analytical model of dryout point prediction in the steam-water flow for bilaterally and uniformly heated narrow annular gap was devel- oped. Comparisons of the present model predictions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 good agreement in ac- curacy for the experimental parametric range (pressure from 0.8 to 3.5 MPa, mass flux of 60.39 to 135.6 kg?m-2?s-1 and heat flux of 5 to 50 kW?m-2). Prediction of dryout point wa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with deionized water upflowing through narrow annular channel with 1.0 mm and 1.5 mm gap heated by AC power supp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环轨道 双侧加热 临界质量 环流 烘干点
下载PDF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flow instability in vertical narrow annuli
2
作者 WU Geping QIU Suizheng +1 位作者 SU Guanghui JIA Dounan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47-251,共5页
A narrow annular test section of 1.5mm gap and 1800mm length was designed and manufactured, with good tightness and insulatio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characteristics of flow instability of forced... A narrow annular test section of 1.5mm gap and 1800mm length was designed and manufactured, with good tightness and insulatio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characteristics of flow instability of forced-convection in vertical narrow annuli. Using distilled water as work fluid, 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t pressures of 1.0~3.0MPa, mass flow rates of 3.0~25kg/h, heating power of 3.0~ 6.5kW and inlet fluid temperature of 20 oC, 40 oC or 60oC. It was found that flow instability occured with fixed inlet condition and heating power when mass flow rate was below a special value. Effects of inlet subcooling, system pressure and mass flow rate on the system behavior were studied and the instability region was giv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程不稳定性 反应堆 流体力学 对流
下载PDF
窄缝环形通道内单相液体传热和压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彭常宏 吴埃敏 +4 位作者 郭贇 贾斗南 秋穗正 苏光辉 聂常华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2期92-96,共5页
在间隙为1.5mm的垂直环形窄缝通道内,通过内外管双面通电来加热流体,进行环形窄缝内单相液体传热和压降的研究。通过实验得出,内管和外管的Nu数准则式,双面加热时,内管对外管、外管对内管传热的影响,单相压降计算公式以及传热和流动的... 在间隙为1.5mm的垂直环形窄缝通道内,通过内外管双面通电来加热流体,进行环形窄缝内单相液体传热和压降的研究。通过实验得出,内管和外管的Nu数准则式,双面加热时,内管对外管、外管对内管传热的影响,单相压降计算公式以及传热和流动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窄缝 单相传热 单相压降
下载PDF
环形窄缝通道内流动不稳定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吴鸽平 秋穗正 +1 位作者 苏光辉 贾斗南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5-28,共4页
设计了加热长度为1800mm,间隙尺寸为1.5mm的环形窄缝通道试验段;以去离子水为工质,进行了强迫循环下两相流动不稳定性试验研究。实验压力为1.5~3.0MPa,质量流量为3.0~25kg/h,加热功率为3.0~6.5kW,进口温度为20℃、40℃、60℃。实验发... 设计了加热长度为1800mm,间隙尺寸为1.5mm的环形窄缝通道试验段;以去离子水为工质,进行了强迫循环下两相流动不稳定性试验研究。实验压力为1.5~3.0MPa,质量流量为3.0~25kg/h,加热功率为3.0~6.5kW,进口温度为20℃、40℃、60℃。实验发现,在一定加热功率和进口条件下,回路流量低于特定值,会发生不稳定现象。试验研究了进口过冷度、系统压力和质量流量等参数对不稳定性的影响,得到了环形窄缝通道内强迫循环下两相流动不稳定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窄缝 流动不稳定性 试验研究
下载PDF
竖直窄环隙通道内的强迫对流换热 被引量:6
5
作者 孙中宁 曹夏昕 +2 位作者 阎昌琪 谈和平 孙立成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28-830,共3页
本文在常压下,以水为工质,对三种尺寸的竖直窄环隙流道进行了单相强迫对流换热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窄隙流道内的换热在低雷诺数区表现出与普通流道不同的多变特性,而在高雷诺数区与普通流道相近。温差对换热的影响具有两重性。窄隙流道... 本文在常压下,以水为工质,对三种尺寸的竖直窄环隙流道进行了单相强迫对流换热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窄隙流道内的换热在低雷诺数区表现出与普通流道不同的多变特性,而在高雷诺数区与普通流道相近。温差对换热的影响具有两重性。窄隙流道使紊流换热区域扩大,当流道间隙足够小时,换热没有明显的过渡区和层流区,均表现为紊流换热的特征。本文提供的经验公式可以在较宽的参数范围内关联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环隙 对流换热
下载PDF
环形窄缝通道中沸腾压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彭常宏 郭贇 +3 位作者 贾斗南 秋穗正 苏光辉 聂常华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68-571,共4页
在1.5~6.0MPa压力下,通过内外管通电双而加热流体,对间隙为1.0mm和1.5mm垂直环形窄缝通道内饱和沸腾状态下的压降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得出了新的分液相摩擦倍增因子公式,用该公式得到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较好,平均误差为11.6%。
关键词 环形窄缝 饱和沸腾 两相压降
下载PDF
单一环空窄间隙条件下固井液当量循环密度及其数值模拟计算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旭 任胜利 +3 位作者 刘文成 赵丹汇 廖茂林 林黎明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27,共5页
窄间隙环空是油气固井作业中遇到的主要挑战之一,由于环空间隙急剧减小,导致局部剖面平均流速快速增大,进而使得井底固井水泥浆的当量循环密度显著提高,从而大大增加了压漏地层的风险。文章借助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单一环空窄间隙... 窄间隙环空是油气固井作业中遇到的主要挑战之一,由于环空间隙急剧减小,导致局部剖面平均流速快速增大,进而使得井底固井水泥浆的当量循环密度显著提高,从而大大增加了压漏地层的风险。文章借助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单一环空窄间隙条件下固井水泥浆的层流流动进行分析,采用直接数值模拟来验证Metzner-Reed(MR)理论方法的准确性。同时,通过分析宾汉、幂律和赫巴三种非牛顿流体流变模型对固井液当量循环密度计算结果的影响,对三款主流钻完井软件在处理不同流变模型时的适应性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研究发现,MR法与直接数值模拟法的固井液当量循环密度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因此MR法是一种计算窄间隙条件下固井液当量循环密度更为精确的方法。此外,在窄间隙环空中,井底固井液当量循环密度的计算结果对流变模型十分敏感,而不同钻完井软件在分析不同流变模型时又具有各自不同的适应性。因此,在实际进行窄间隙固井的水泥浆设计时,基于流变特性测试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优选水泥浆的流变模型,再根据流变模型进行钻完井软件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力学 固井 当量循环密度 数值模拟 窄间隙 非牛顿流体
下载PDF
环形流道流体阻力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范佳 冯殿义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16,共4页
针对环形流道下流体阻力特性较圆管阻力特性存在差异,对不同尺寸间隙的环形流道流体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依据圆管流体流动特性原理,推导出摩擦阻力计算公式,采集实验数据、计算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环... 针对环形流道下流体阻力特性较圆管阻力特性存在差异,对不同尺寸间隙的环形流道流体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依据圆管流体流动特性原理,推导出摩擦阻力计算公式,采集实验数据、计算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环形通道流动特性与流道间隙大小有关,认为间隙为2.5mm是环形通道流动特性的临界点。研究发现,间隙尺寸大于2.5mm时摩擦阻力系数与理论计算相符,流态转捩雷诺数与常规尺寸基本吻合;间隙小于2.5mm为窄环形通道,窄环形流道流体阻力系数随间隙的减小而减小,流道流体流态转捩点明显提前,并且间隙值越小流态转捩雷诺数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环形流道 摩擦阻力特性 单相流动
下载PDF
窄隙自然循环过冷沸腾流道中的温度分布特性 被引量:1
9
作者 孙中宁 曹夏昕 吕襄波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63-567,共5页
针对一体化反应堆的窄通道和自然循环特点,在常压下,以水为工质,对竖直窄环隙流道进行了自然循环过冷沸腾换热实验研究,通过对流道内温度的测量,考察了入口过冷度、流道间隙和加热负荷对流道内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低负荷区,流... 针对一体化反应堆的窄通道和自然循环特点,在常压下,以水为工质,对竖直窄环隙流道进行了自然循环过冷沸腾换热实验研究,通过对流道内温度的测量,考察了入口过冷度、流道间隙和加热负荷对流道内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低负荷区,流体的截面温度基本不受加热负荷的影响,入口过冷度使轴向壁温分布呈现非单调性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沸腾区壁温的逆向升高,减小流道间隙或增大加热负荷有助于弱化入口过冷度的影响,减小流道间隙还有利于降低壁面温度,但流道间隙也不宜过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环隙 自然循环 过冷沸腾 温度分布
下载PDF
北京谱仪Ⅲ束流铍管环形窄通道冷却优化设计
10
作者 李勋锋 纪全 +1 位作者 王立 郑莉芳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33-1038,共6页
北京谱仪Ⅲ(BESⅢ)要求束流铍管部分物质量尽可能少,同时要求将束流铍管内部产生的热负荷通过冷却介质带走,精确控制外壁温度。本文结合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数值模拟对束流铍管的冷却环形窄通道尺寸进行优化设计,确定了窄通道最佳间隙,研... 北京谱仪Ⅲ(BESⅢ)要求束流铍管部分物质量尽可能少,同时要求将束流铍管内部产生的热负荷通过冷却介质带走,精确控制外壁温度。本文结合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数值模拟对束流铍管的冷却环形窄通道尺寸进行优化设计,确定了窄通道最佳间隙,研究了集中热负荷对内外壁温度场的影响,并确定了冷却液最佳工作流速。根据设计结构,制作出束流铍管实际尺寸实验模型。实验测量结果表明,束流铍管冷却结构设计合理,最佳流速满足冷却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束流铍管 环形窄通道 冷却 有限元 优化设计
下载PDF
环形窄缝通道内干涸后摩擦倍增因子的试验研究
11
作者 彭常宏 秋穗正 +1 位作者 苏光辉 贾斗南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7-150,共4页
在间隙为1.1和1.6 mm的环形窄缝通道内,通过内外管双面通电加热流体,进行环形窄缝通道内的干涸后弥散流区压强的试验研究,通过试验得出环形窄缝通道内干涸后弥散流区全汽相摩擦倍增因子的计算式,该式能够较好地预测环形窄缝通道内干涸... 在间隙为1.1和1.6 mm的环形窄缝通道内,通过内外管双面通电加热流体,进行环形窄缝通道内的干涸后弥散流区压强的试验研究,通过试验得出环形窄缝通道内干涸后弥散流区全汽相摩擦倍增因子的计算式,该式能够较好地预测环形窄缝通道内干涸后弥散流区的两相摩擦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窄缝通道 干涸后 压降
下载PDF
环形窄缝通道单相流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曾和义 秋穗正 +1 位作者 苏光辉 贾斗南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75-579,共5页
对环形窄缝通道内单相流动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理论模型预测环形窄缝通道内单相流动阻力特性。根据该模型,对窄缝宽度分别为1.0、1.5、2.0mm环形通道内单相湍流流动摩擦阻力系数进行了理论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理论预测值与... 对环形窄缝通道内单相流动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理论模型预测环形窄缝通道内单相流动阻力特性。根据该模型,对窄缝宽度分别为1.0、1.5、2.0mm环形通道内单相湍流流动摩擦阻力系数进行了理论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理论预测值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且窄缝间隙大小对环形窄缝通道内流动特性有着重要影响,随着间隙的减小,摩擦阻力系数相应减小。间隙对流动阻力系数的影响还依赖于Re大小,其影响随Re的减小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窄缝通道 单相流动 摩擦压降
下载PDF
热流密度比对环形窄缝通道内单相水换热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曾和义 秋穗正 贾斗南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7-310,共4页
对双面加热环形窄缝通道内单相水处于充分发展流动情况下的对流换热特性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环形通道内、外壁加热热流密度比的不同,对环形通道内、外壁与单相水的对流换热特性有着显著的影响.当内、外壁加热热流密度比较小时... 对双面加热环形窄缝通道内单相水处于充分发展流动情况下的对流换热特性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环形通道内、外壁加热热流密度比的不同,对环形通道内、外壁与单相水的对流换热特性有着显著的影响.当内、外壁加热热流密度比较小时,内壁的换热强于外壁,随着内、外壁加热热流密度比的增大,外壁的换热得到增强.但是,当内、外壁加热热流密度比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外壁的对流换热特性将超过内壁的对流换热特性.此外,环缝间隙的减小将导致环形通道的换热性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窄缝通道 换热特性 热流密度比 数值计算
下载PDF
计算窄间隙环空循环压耗的新模型 被引量:2
14
作者 丁云杰 崔继明 +1 位作者 吴世立 唐威 《钻采工艺》 CAS 2004年第5期9-12,共4页
影响窄环空中摩擦压降的关键因素为环空尺寸的变化、钻柱旋转及偏心。用Herschel-Bulkley模式描述钻井液的流变性,考虑钻柱偏心和旋转对钻井液在环空和钻柱内流动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窄间隙环空循环压耗的模型,将所建立模型和传... 影响窄环空中摩擦压降的关键因素为环空尺寸的变化、钻柱旋转及偏心。用Herschel-Bulkley模式描述钻井液的流变性,考虑钻柱偏心和旋转对钻井液在环空和钻柱内流动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窄间隙环空循环压耗的模型,将所建立模型和传统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比较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以满足现场作业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模型 流变性 钻井液 计算方法 流体稠度系数 非牛顿流体
下载PDF
竖直环隙流道内沸腾换热启动时的动态特性 被引量:6
15
作者 孙中宁 杜泽 +1 位作者 阎昌琪 李兆俊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89-293,303,共6页
对常压下竖直环隙流道内沸腾换热启动阶段壁温的瞬态变化特性和流动不稳定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环隙流道壁温变化经历跃升回落、各截面平均温度基本不变和快速上升三个阶段,存在强烈的流动不稳定性和壁温波动,并伴随着局部干湿... 对常压下竖直环隙流道内沸腾换热启动阶段壁温的瞬态变化特性和流动不稳定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环隙流道壁温变化经历跃升回落、各截面平均温度基本不变和快速上升三个阶段,存在强烈的流动不稳定性和壁温波动,并伴随着局部干湿交替现象。产生流动不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是流道中间歇生成长聚合汽泡,引起介质的突然加速、停滞或倒流。影响壁温波动的主要因素有环隙宽度、加热热流密度、初始水温、进出口附近大容积液体的过冷度及加热面吸附的不凝性气体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腾换热 壁温 流动不稳定性 竖直环隙流道
下载PDF
双侧加热环形窄缝通道内单相水的流动传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曾和义 秋穗正 贾斗南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1期57-60,64,共5页
对环形窄缝通道内单相水在双面处于不同的加热热流密度情况下的对流换热特性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环形通道内、外壁加热热流密度比值的不同,对环形通道内、外壁与单相水的对流换热特性有着显著的影响。内、外壁面加热热流密度... 对环形窄缝通道内单相水在双面处于不同的加热热流密度情况下的对流换热特性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环形通道内、外壁加热热流密度比值的不同,对环形通道内、外壁与单相水的对流换热特性有着显著的影响。内、外壁面加热热流密度比值较小时,内壁的换热强于外壁的换热,随着内壁加热热流密度的增大,外壁的换热得到增强。但是,当内、外壁加热热流密度比值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外壁的对流换热特性将超过内壁的对流换热特性,与文献报道的实验结果一致。此外,环缝间隙的减小将导致环形通道的换热性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窄缝通道 充分发展流动 换热特性 热流密度比 数值计算
下载PDF
窄缝环形流道单相摩擦阻力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孙中宁 孙立成 +1 位作者 阎昌琪 黄渭堂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3-127,共5页
以水为工质,对间隙为0.57~3.08 mm的水平窄缝环形流道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范围包括层流区和紊流区,仔细观察测量了流态转捩点,将实验结果与传统的阻力计算公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流道几何尺寸和偏心度对阻力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 以水为工质,对间隙为0.57~3.08 mm的水平窄缝环形流道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范围包括层流区和紊流区,仔细观察测量了流态转捩点,将实验结果与传统的阻力计算公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流道几何尺寸和偏心度对阻力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紊流区阻力与普通流道基本相同,但层流区阻力的数值和变化趋势在流道间隙比较小时与理论值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流态转捩点也有所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环缝 阻力特性 单相流动
下载PDF
窄环隙流道内自然对流沸腾换热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孙中宁 阎昌琪 +1 位作者 杜泽 张志华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7-63,共7页
以水为工质 ,在常压下对竖直和倾斜环隙流道进行了自然对流沸腾换热实验研究 ,给出并讨论了间隙大小、热负荷、倾角和表面张力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可视化观察加深了对窄小空间沸腾现象的认识。在实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个新的、可以较方... 以水为工质 ,在常压下对竖直和倾斜环隙流道进行了自然对流沸腾换热实验研究 ,给出并讨论了间隙大小、热负荷、倾角和表面张力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可视化观察加深了对窄小空间沸腾现象的认识。在实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个新的、可以较方便使用的传热计算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腾换热 窄环隙流道 传热计算
下载PDF
竖直光管及环隙流道内沸腾换热启动时的壁温变化规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中宁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1999年第2期86-90,共5页
在常压下对竖直光管和环隙流道内沸腾换热启动阶段的壁温变化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光管壁温变化可分为跃升和平稳上升两个阶段,环隙流道壁温变化经历跃升、各截面平均温度不变和快速上升三个阶段,而且壁温和流动均产生强烈... 在常压下对竖直光管和环隙流道内沸腾换热启动阶段的壁温变化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光管壁温变化可分为跃升和平稳上升两个阶段,环隙流道壁温变化经历跃升、各截面平均温度不变和快速上升三个阶段,而且壁温和流动均产生强烈波动,影响壁温波动规律的主要因素有:初始温度、热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腾换热 壁温 竖直光管 环隙流道
下载PDF
光管及窄环隙流道池沸腾换热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中宁 阎昌琪 杜泽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85-487,共3页
本文在常压下以水为工质,对管外及窄环隙流道池沸腾换热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结果表明:汽泡扰动并不是沸腾换热系数高的主要原因,液体过冷使核沸腾的换热能力降低,窄隙流道内的沸腾换热机理与普通的大容积沸腾没有明显区别。文中还根... 本文在常压下以水为工质,对管外及窄环隙流道池沸腾换热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结果表明:汽泡扰动并不是沸腾换热系数高的主要原因,液体过冷使核沸腾的换热能力降低,窄隙流道内的沸腾换热机理与普通的大容积沸腾没有明显区别。文中还根据观察和测量到的结果对一些换热现象重新进行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腾换热 池沸腾 窄环隙 光管 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