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zation and Fine Mapping of a Novel Rice Narrow Leaf Mutant nal9 被引量:11
1
作者 Wei Li Chao Wu +7 位作者 Guocheng Hu Li Xing Wenjing Qian Huamin Si Zongxiu Sun Xingchun Wang Yaping Fu Wenzhen Li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1期1016-1025,共10页
A narrow leaf mutant was isolated from transgenic rice (Oryza sativa L.) lines carrying a T-DNA insertion. The mutant is characterized by narrow leaves during its whole growth period, and was named nal9 (narrow lea... A narrow leaf mutant was isolated from transgenic rice (Oryza sativa L.) lines carrying a T-DNA insertion. The mutant is characterized by narrow leaves during its whole growth period, and was named nal9 (narrow leaf 9). The mutant also has other phenotypes, such as light green leaves at the seedling stage, reduced plant height, a small panicle and increased tillering. Genet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mutation is controlled by a single recessive gene. A hygromycin resistance assay showed that the mutation was not caused by T-DNA insertion, so a map-based cloning strategy was employed to isolate the nal9 gene. The mutant individuals from the F2 generations of a cross between the nal9mutant and Longtepu were used for mapping. With 24 F2 mutants, the nal9 gene was preliminarily mapped near the marker RM156 on the chromosome 3. New INDEL markers were then designed based on the sequence differences between japonica and indica at the region near RM156. The nal9 gene was finally located in a 69.3 kb region between the markers V239B and V239G within BAC OJ1212_C05 by chromosome walking. Sequence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n ATP-dependent CIp protease proteolytic subunit gene (CIpP) was most likely to be the nal9 gene. Furthermore, the nal9 mutation was rescued by transformation of the CIpP cDNA driven by the 35S promoter. Accordingly, the CIpP gene was identified as the NAL9 gene. Our results provide a basis for functional studies of NAL9 in future 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E narrow leaf mutant nal9 fine mapping.
原文传递
水稻窄叶突变体Narrow leaf11(nal11)的基因定位 被引量:3
2
作者 赵久云 罗洪发 +2 位作者 江燕 杨旭东 查仁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33-1138,共6页
【目的】定位和分析水稻窄叶突变体基因,为水稻叶片发育调控及株型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导泸恢17,获得稳定的窄叶突变体(Narrow leaf 11,nal11),调查其与野生型泸恢17抽穗期功能叶的长和宽、分蘖数及成熟期... 【目的】定位和分析水稻窄叶突变体基因,为水稻叶片发育调控及株型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导泸恢17,获得稳定的窄叶突变体(Narrow leaf 11,nal11),调查其与野生型泸恢17抽穗期功能叶的长和宽、分蘖数及成熟期株高。对nal11和绵恢727正反交获得的F2代进行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结果】nal11抽穗期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宽度与野生型泸恢17存在显著(P<0.05,下同)或极显著(P<0.01,下同)差异,分别为野生型泸恢17的60.7%、57.9%和75.8%,但长度无显著差异(P>0.05);nal11株高为野生型泸恢17的90.3%,存在显著差异;nal11分蘖数极显著增加,为野生型的150.0%。nal11和绵恢727正反交后,F1代均表现正常叶宽,F2代叶宽发生性状分离,正常叶宽与窄叶植株数比例经χ2检验均符合3∶1,表明nal11是受核单基因控制的隐性突变。利用SSR标记将nal11定位在水稻第4号染色体RM7290和RM16720标记之间约322 kb范围内,其与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均为0.8 c M,覆盖了32.236 kb的物理区域,在定位区域内有5个注释基因,即Os04g26834、Os04g26850、Os04g26870、Os04g26880和Os04g26841,其序列与前人克隆的窄叶基因无重复。【结论】获得一个新的水稻窄叶突变体(nal11),其窄叶性状由1个隐性核基因控制,定位于水稻第4号染色体RM7290和RM16720标记之间,对功能叶、株高和分蘖数的表型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窄叶突变体 基因定位 遗传分析
下载PDF
绿豆窄叶突变体vrnl11的精细定位
3
作者 叶卫军 吴泽江 +1 位作者 田东丰 周斌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绿豆叶形突变体和叶形调控基因的鉴定,可为品种叶形的遗传改良提供种质资源,也有利于解析叶片发育的遗传调控机理。从皖科绿3号EMS诱变突变体库中筛选到窄叶突变体vrnl11,利用vrnl11/皖科绿3号和vrnl11/中绿1号的杂交后代进行遗传分析,... 绿豆叶形突变体和叶形调控基因的鉴定,可为品种叶形的遗传改良提供种质资源,也有利于解析叶片发育的遗传调控机理。从皖科绿3号EMS诱变突变体库中筛选到窄叶突变体vrnl11,利用vrnl11/皖科绿3号和vrnl11/中绿1号的杂交后代进行遗传分析,用χ^(2)检验确定F_(2)群体中不同表型植株的分离模式。以vrnl11和中绿1号及中绿5号构建的2个F_(2)群体为定位群体,利用BSA测序技术和图位克隆的方法完成vrnl11的精细定位。表型鉴定结果表明,vrnl11叶片宽和叶面积较野生型皖科绿3号分别减少25.7%和21.7%。遗传分析表明,vrnl11的窄叶表型受单隐性核基因调控。BSA测序分析将突变位点定位在第11染色体上15.0 Mb至末端4.7 Mb的区间内。利用新开发的多态性分子标记将vrnl11定位在标记nl-61和nl-46之间186.5 kb的区间内,包含9个预测基因。这些研究结果为克隆vrnl11和解析绿豆叶片生长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窄叶 突变体vrnl11 基因定位
下载PDF
水稻窄叶突变体nal(t)的表型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楠 桑贤春 +4 位作者 赵芳明 凌英华 李云峰 杨正林 何光华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7-161,共5页
在水稻(Oryza sativa)缙恢10号的EMS诱变群体中发现一个窄叶突变体nal(t),表现出叶片变窄不变短、植株半矮化、节间变细变短和穗长缩短等特性。突变体苗期和成熟期叶片平均宽度为0.99cm和1.42cm,分别为野生型的76%和74%,均达到极显著差... 在水稻(Oryza sativa)缙恢10号的EMS诱变群体中发现一个窄叶突变体nal(t),表现出叶片变窄不变短、植株半矮化、节间变细变短和穗长缩短等特性。突变体苗期和成熟期叶片平均宽度为0.99cm和1.42cm,分别为野生型的76%和74%,均达到极显著差异。nal(t)成熟期倒一、倒二、倒三节间长和宽分别为9.16cm、6.97cm、3.57cm和0.31cm、0.36cm、0.45cm,仅为野生型的63%、83%、71%和78%、72%、79%。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SSR标记将NAL(T)定位在第12染色体长臂RM6869和RM28537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3.1cM和9.0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定位 遗传分析 窄叶突变体(nal(t)) 水稻
下载PDF
水稻窄叶突变体nal7(t)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12
5
作者 游小庆 桑贤春 +5 位作者 赵芳明 凌英华 李云峰 杨正林 李楠 何光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10年第2期240-244,共5页
本研究以恢复系缙恢10号为试验材料,经过EMS诱变,对水稻叶突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群体中发现一个窄叶突变体,表现为叶片变窄、节间变细、结实率降低等一系列突变表型。成熟期的功能叶片宽度为野生型的74.69%,倒一、二、三节的宽度分... 本研究以恢复系缙恢10号为试验材料,经过EMS诱变,对水稻叶突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群体中发现一个窄叶突变体,表现为叶片变窄、节间变细、结实率降低等一系列突变表型。成熟期的功能叶片宽度为野生型的74.69%,倒一、二、三节的宽度分别为野生型的45.10%、57.38%、74.63%,总叶脉数为野生型的67.36%。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SSR标记将其定位在第3染色体长臂RM14379和RM14427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2.1cM和3.0cM。因与nal7位于相同的染色体区段,暂命名为nal7(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窄叶突变体(nal7(t))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下载PDF
水稻窄卷叶突变体 nrl(t)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涛 刘燕清 +7 位作者 张亚东 朱镇 赵庆勇 周丽慧 姚姝 于新 赵凌 王才林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43,共7页
为发掘、定位和克隆水稻窄卷叶相关突变基因,揭示叶片发育机理。对武运粳7号条纹叶枯病抗性改良品系中发现的窄卷叶突变体进行了表型观察、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在叶片形态发生改变的同时,其株高、分蘖性... 为发掘、定位和克隆水稻窄卷叶相关突变基因,揭示叶片发育机理。对武运粳7号条纹叶枯病抗性改良品系中发现的窄卷叶突变体进行了表型观察、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在叶片形态发生改变的同时,其株高、分蘖性、穗长、枝梗数、每穗实粒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等农艺性状也存在显著差异。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以500株辐恢838/nrl(t)的F2隐性单株为定位群体,利用SSR标记将NRL(t)基因定位于水稻第11染色体短臂末端RM11-01、RM11-11之间,物理距离约为160 kb的范围内。通过水稻基因组注释数据库分析发现,在该区域存在26个预测的基因,测序分析表明已报道的homeobox3A基因可能是潜在的候选基因,这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窄卷叶 突变体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下载PDF
水稻两系窄叶突变体Fz1S的表型分析与基因定位
7
作者 冯慧 吴孝波 +3 位作者 黄强 肖梅 刘育生 杨成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702-2706,共5页
【目的】通过对水稻窄叶性状的研究,使水稻株型更加接近理想株型获得更高产量。【方法】本研究通过电子束辐照诱变深08S,获得了水稻窄叶突变体,经多代自交,其窄叶性状能够稳定遗传,命名为辐窄1S(Fz1S),对其进行了表型鉴定、细胞学观察... 【目的】通过对水稻窄叶性状的研究,使水稻株型更加接近理想株型获得更高产量。【方法】本研究通过电子束辐照诱变深08S,获得了水稻窄叶突变体,经多代自交,其窄叶性状能够稳定遗传,命名为辐窄1S(Fz1S),对其进行了表型鉴定、细胞学观察、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结果】与野生型深08S相比,该突变体剑叶、倒2叶叶片变窄、变短,植株变矮,穗子变短,千粒重降低,粒长、粒宽无显著变化。细胞学观察表明:叶片变窄主要是由于大、小维管束数量变少引起的。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辐窄1S(Fz1S)的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Mutmap测序定位突变基因,结果表明突变基因可能位于8号染色体,大致在4.9~5.3 Mb的区域。【结论】本研究结果为窄叶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水稻株型改良提供了基因资源和育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窄叶突变体 MutMap 离子束辐照诱变
下载PDF
水稻窄叶突变体zy17的遗传分析和候选基因鉴定 被引量:3
8
作者 李雪倩 徐冉 +3 位作者 段朋根 伍应保 罗越华 李云海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82-589,共8页
器官大小调控是一个基本的发育生物学过程,受细胞分裂和细胞扩展的影响。然而,植物器官大小调控的遗传和分子机理仍不清楚。为了进一步了解器官大小调控的分子机制,文章分离了一系列水稻叶子宽窄改变的突变体。其中,窄叶突变体zy17叶变... 器官大小调控是一个基本的发育生物学过程,受细胞分裂和细胞扩展的影响。然而,植物器官大小调控的遗传和分子机理仍不清楚。为了进一步了解器官大小调控的分子机制,文章分离了一系列水稻叶子宽窄改变的突变体。其中,窄叶突变体zy17叶变窄,同时伴有植株矮化、穗子变小、枝梗数和穗粒数降低的表型。遗传分析表明该窄叶性状受1个隐性基因控制;细胞学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叶子的细胞数目和维管束数目显著降低,表明ZY17影响了细胞分裂。基因组重测序进一步筛选出ZY17的3个候选基因:Os02g22390基因突变发生在内含子区,编码蛋白为逆转座蛋白;Os02g28280和Os02g29530基因突变都发生在外显子区,其中Os02g28280编码一个功能未知蛋白,该基因突变后,发生碱基置换,产生非同义突变;Os02g29530编码一个含糖基转移酶相关的PFAM结构域的蛋白,该基因突变后,出现两个碱基的缺失,从而导致其蛋白翻译提前终止。对候选基因的深入研究,将揭示水稻叶子大小调控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窄叶突变体 细胞分裂 遗传基础
下载PDF
水稻窄叶突变体nal20的表型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2
9
作者 龙海馨 邱海阳 +3 位作者 Muhammad UZAIR 房静静 赵金凤 李学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01-1310,共10页
叶片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其面积的大小影响着光能利用率和最终产量。为了研究水稻叶片形态建成的分子机制,利用60Co-γ射线诱变粳稻品种春江06,在M2代中得到1份窄叶突变体,命名为narrow leaf20(nal20)。该突变体叶片变窄、株高... 叶片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其面积的大小影响着光能利用率和最终产量。为了研究水稻叶片形态建成的分子机制,利用60Co-γ射线诱变粳稻品种春江06,在M2代中得到1份窄叶突变体,命名为narrow leaf20(nal20)。该突变体叶片变窄、株高降低、分蘖增多、茎节间缩短、抽穗期提前。本研究重点调查了3片功能叶的形态,发现突变体叶片宽度减少了50%,叶片长度变化较小。细胞学观察表明,叶片变窄主要是由于表皮细胞数目的减少,而细胞大小变化不大。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表型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具有多态性的In Del分子标记及nal20与Dular配制的F2定位群体,将该基因定位于第7染色体着丝粒区1.9 Mb范围内。二代测序结果表明,在该范围内有455 kb的大片段缺失。本研究结果为窄叶基因NAL20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水稻株型改良提供了基因资源和育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片 窄叶突变体 抽穗期 基因定位
下载PDF
两个水稻细卷叶等位突变体的基因定位 被引量:4
10
作者 娄腊梅 解志伟 +5 位作者 尹亮 赵金凤 袁守江 张文会 赵宝华 李学勇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3,共7页
叶片形态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本研究分离了两个水稻突变体F2-102和S1-4,其表型为叶片宽度减小,叶片半卷及半矮化。遗传分析表明,这两个突变体均受单一核编码隐性基因控制,并利用Indel标记将其定位在第12号染色体长臂上。对定位... 叶片形态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本研究分离了两个水稻突变体F2-102和S1-4,其表型为叶片宽度减小,叶片半卷及半矮化。遗传分析表明,这两个突变体均受单一核编码隐性基因控制,并利用Indel标记将其定位在第12号染色体长臂上。对定位区间内的编码类纤维素合成酶D4的基因OsCSLD4进行序列分析表明,突变体F2-102在第二个外显子缺失了8bp,而S1-4在第二个外显子发生单碱基替换,导致类纤维素合成酶D4功能缺失,引起细卷叶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细卷叶突变体 基因定位 类纤维素合成酶D4
下载PDF
水稻窄卷叶突变体nrl4的表型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3
11
作者 梁容 秦冉 +3 位作者 曾冬冬 郑希 金晓丽 石春海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3863-3873,共11页
【目的】研究水稻卷叶突变体叶形变化的分子机理,鉴定出新的水稻卷叶基因。【方法】利用EMS诱变籼稻品种浙农34,获得一个窄卷叶突变体,命名为nrl4(narrow and rolling leaf 4)。在抽穗期随机选取野生型浙农34和nrl4各10株,对其进行表型... 【目的】研究水稻卷叶突变体叶形变化的分子机理,鉴定出新的水稻卷叶基因。【方法】利用EMS诱变籼稻品种浙农34,获得一个窄卷叶突变体,命名为nrl4(narrow and rolling leaf 4)。在抽穗期随机选取野生型浙农34和nrl4各10株,对其进行表型观察和主要农艺性状调查等,并测定叶绿素含量;同时用Zeiss荧光显微镜观察剑叶中部叶片横切面维管束的数目并统计泡状细胞数量。以多代自交稳定的突变体nrl4为母本与野生型浙农34杂交,观察植物F_1和F_2叶片表型,统计F_2中性状分离比并作卡方测验,分析突变表型的遗传行为。利用nrl4与粳稻品种浙农大104杂交,采用F_2分离群体进行基因精细定位。利用定量表达对定位区间内5个预测的基因进行相对表达量的分析。【结果】与野生型相比,窄卷叶突变体nrl4抽穗期时全部叶片卷曲且变窄、叶绿素含量升高;株高稍有增加,结实率增大,籽粒明显变长、变窄。窄卷叶突变体nrl4功能叶夹角不同程度减小,叶形更为直立。突变体叶近轴表面特有的泡状细胞数目降低、体积变小,导致叶片向内卷曲。突变体nrl4的叶脉数减少,叶片变窄,中脉一侧2个大维管束之间的小维管束平均为4.5个,而野生型为6.0个。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nrl4和浙农34杂交的F_1表型正常,F_2群体中正常植株与窄卷叶突变植株的分离比符合3﹕1,表明突变体nrl4的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SSR和In Del分子标记将nrl4定位在水稻第3染色体长臂3M11103和3M1115之间、物理距离约为53 kb的区间。在这一区间内,有5个预测注释基因,序列比对和表达分析表明在野生型浙农34和突变体nrl4之间,这些基因序列及启动子序列均未发生变化,但是LOC_Os03g19770在突变体叶片中的表达量显著增加。【结论】nrl4叶片变窄与维管束数目减少有关,叶片发生内卷与泡状细胞数目减少、体积变小有关。水稻窄卷叶突变体nrl4的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基因位于第3染色体In Del标记3M11103和3M1115物理距离约为53 kb的区间内,预测区间内基因序列及5′UTR区未发现碱基变异,但LOC_Os03g19770在突变体叶片中的表达量达到了野生型植株叶片的17.5倍,推测LOC_Os03g19770为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窄卷叶突变体(nrl4) 表型分析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下载PDF
重离子诱发的2个水稻突变体表型鉴定及遗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彭歆 罗立新 +5 位作者 张力 熊子墨 王慧 郭涛 陈志强 肖武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17,共6页
【目的】明确2个水稻突变体的表型特征与遗传方式。【方法】通过重离子诱变野生型籼稻种质BBS,从其M2代中筛选出2个突变体,分别命名为m2和m3。通过表型观察和性状比较,对突变体材料进行鉴定;构建了粳稻种质02428(父本)与m2、m3的F_2群体... 【目的】明确2个水稻突变体的表型特征与遗传方式。【方法】通过重离子诱变野生型籼稻种质BBS,从其M2代中筛选出2个突变体,分别命名为m2和m3。通过表型观察和性状比较,对突变体材料进行鉴定;构建了粳稻种质02428(父本)与m2、m3的F_2群体,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与野生型BBS相比,m2全生育期叶宽极显著变窄且内卷;m2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卷曲度分别为22.30%、38.15%和28.84%,与野生型BBS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m2表现出高度不育。早季播种后第54天、晚季播种后第30天,m3从主茎新叶叶梢开始枯萎,整个叶枯表型持续25 d左右,之后新长出的叶片恢复正常;m3主穗质量和主穗粒数极显著下降,其他农艺性状与野生型BBS无显著差异。遗传分析结果表明,m2/02428的F_2群体剑叶宽的频率分布符合正态分布,m3/02428的F_2群体中正常个体与叶片枯萎个体的分离比符合3∶1的理论比值。【结论】m2为窄叶突变体,其窄叶性状受多个基因控制;m3为叶片枯萎突变体,其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重离子诱变 突变体 窄叶 叶片枯萎
下载PDF
小豆矮秆窄叶突变基因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晓明 杜萌莹 +4 位作者 星君宜 赵波 万平 李奕松 杨凯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20-26,共7页
【目的】研究小豆矮秆窄叶突变体(nld)的遗传行为及观察矮秆窄叶突变基因控制的农艺性状的变化。【方法】选用高秆小豆种质资源GM904与nld进行杂交,对亲本和F2、F3、F4各世代分离群体中个体形态进行调查统计,对株高、茎粗、主茎节数、第... 【目的】研究小豆矮秆窄叶突变体(nld)的遗传行为及观察矮秆窄叶突变基因控制的农艺性状的变化。【方法】选用高秆小豆种质资源GM904与nld进行杂交,对亲本和F2、F3、F4各世代分离群体中个体形态进行调查统计,对株高、茎粗、主茎节数、第1至5节间长、前10节间长、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荚长、荚宽、单株荚数等15个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中矮秆窄叶性状由一对隐性单基因控制。各性状间存在一定的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株高、茎粗、主茎节数、前10节间长、荚长、单株荚数的广义遗传力达到0.9以上,可作为小豆杂交育种的选择指标。【结论】矮秆窄叶突变基因导致株高变矮,叶变窄,茎变细,主茎节数减少,各节间长缩短,荚变小,产量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豆 矮秆窄叶 突变基因 农艺性状 遗传力
下载PDF
小豆窄叶矮秆突变体的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芳芳 李晓明 +4 位作者 李玮瑜 赵波 万平 李奕松 杨凯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5-19,共5页
为研究EMS诱变"京农6"得到的小豆窄叶、矮秆突变体(NLD)的遗传行为,选用小豆DR029×NLD杂交组合,对亲本和F2分离群体中个体的株高和叶形进行调查统计,发现小豆突变体的窄叶矮秆性状是由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为孟德尔遗... 为研究EMS诱变"京农6"得到的小豆窄叶、矮秆突变体(NLD)的遗传行为,选用小豆DR029×NLD杂交组合,对亲本和F2分离群体中个体的株高和叶形进行调查统计,发现小豆突变体的窄叶矮秆性状是由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为孟德尔遗传。对株高、茎粗、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荚长、荚宽、单荚粒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共11个性状进行相关性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各性状间显著相关;其中株高、茎粗、荚长、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的广义遗传力达到90%以上,可作为小豆杂交育种早代选育的重点考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豆 突变体 矮秆 窄叶 遗传力 相关性
下载PDF
水稻窄叶突变体nrl2新等位基因的鉴定与功能分析
15
作者 姚栋萍 盛文涛 +3 位作者 吴俊 柏斌 肖贵 傅爱斌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3-139,共7页
以籼型两系不育系Y58S的窄叶突变体nrl2(1)为试验材料,对nrl2(1)突变体材料进行表型、组织学分析,发现该突变体主要表现为叶片变窄且卷曲,维管束发育异常,大、小叶脉数显著减少;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窄叶表型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基... 以籼型两系不育系Y58S的窄叶突变体nrl2(1)为试验材料,对nrl2(1)突变体材料进行表型、组织学分析,发现该突变体主要表现为叶片变窄且卷曲,维管束发育异常,大、小叶脉数显著减少;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窄叶表型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基因精细定位,发现NRL2(1)定位在第3染色体46000 bp区间内;图位克隆及候选基因验证结果表明该基因是NRL2的等位基因;测序比对结果显示,突变体的第17个外显子由碱基C变为T,对应的氨基酸由谷氨酰胺变为终止密码子,造成翻译提前终止。以nrl2(1)为亲本材料,选育两系不育系,预期可选育出叶片较窄、株型紧凑、分蘖多的新型两系不育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窄叶 突变体 基因克隆 基因功能分析
下载PDF
小豆矮秆窄叶突变体转录组分析和激素应答反应 被引量:2
16
作者 杜萌莹 李蕊 +3 位作者 阮国希 李奕松 万平 杨凯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18-24,共7页
【目的】株型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性状,对小豆矮秆窄叶突变体nld进行转录组学分析,以期探究小豆矮秆窄叶的转录水平调控机制。【方法】构建小豆栽培种野生型GM437和矮秆窄叶突变体nld的根、茎、叶转录组文库,利用RNA-Seq进行转录组学分... 【目的】株型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性状,对小豆矮秆窄叶突变体nld进行转录组学分析,以期探究小豆矮秆窄叶的转录水平调控机制。【方法】构建小豆栽培种野生型GM437和矮秆窄叶突变体nld的根、茎、叶转录组文库,利用RNA-Seq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对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同时,利用外施激素的方法确定突变体应答激素种类。【结果】转录组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和苯丙烷生物合成通路。外施赤霉素可部分恢复矮秆窄叶突变体的生长。关键基因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肉桂醇脱氢酶、黑酸叶绿醇转移酶、4-羟苯基丙酮酸双氧酶等在小豆植株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结论】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和苯丙烷生物合成通路为小豆矮秆窄叶建成主要调控通路,赤霉素在突变体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中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豆 赤霉素 矮秆窄叶 突变体 转录组学
下载PDF
高粱窄叶突变体nal1表型鉴定及转录组分析
17
作者 刚爽 张世睿 +2 位作者 陆晓春 高梽鑫 李金红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9-139,共11页
为解析高粱窄叶的分子调控机制,挖掘影响高粱叶片发育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利用0.1%EMS化学诱变野生型BTX623获得高粱窄叶突变体nal1(narrow leaf1),以野生型植株BTX623和窄叶突变体nal1为材料,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片长、叶片宽、株高、... 为解析高粱窄叶的分子调控机制,挖掘影响高粱叶片发育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利用0.1%EMS化学诱变野生型BTX623获得高粱窄叶突变体nal1(narrow leaf1),以野生型植株BTX623和窄叶突变体nal1为材料,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片长、叶片宽、株高、穗长等性状进行表型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BTX623的叶片相比,2叶1心时,窄叶突变体nal1的叶片开始变窄;开花期植株和成熟期植株叶片宽和叶片长差异极显著;成熟期窄叶突变体nal1穗较松散,但植株株高差异不显著。开花期剑叶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高粱窄叶突变体nal1和野生型BTX623开花期剑叶共筛选到差异表达基因1 520个,通过KEGG、GO富集分析得出,功能注释基因显著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玉米素生物合成、光合作用天线蛋白、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等通路上;进一步研究发现参与调控生长素和玉米素信号转导的差异表达基因有17个,参与调控玉米素生物合成的差异表达基因为7个,这些基因在窄叶突变体nal1中差异表达,直接影响生长素、玉米素的信号转导和玉米素的生物合成。因此推测突变体nal1通过调节生长素、玉米素的信号转导和玉米素的生物合成影响窄叶突变体nal1叶片的发育,进而突变体nal1出现叶片变窄的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窄叶突变体nal1 表型鉴定 转录组分析 差异表达基因
下载PDF
水稻窄叶突变体nal 11的遗传分析
18
作者 赵久云 罗洪发 +2 位作者 杨旭东 江燕 查仁明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7年第1期86-88,共3页
窄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为其基因定位和水稻株型育种提供参考。经甲基磺酸乙酯诱导泸恢17获得的窄叶突变体(nal 11),分别与绵恢727、R30和辐恢838等3个亲本正反交,构建F2群体,考察抽穗期nal 11和绵恢727功能叶的叶宽和叶长,并进行nal 11... 窄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为其基因定位和水稻株型育种提供参考。经甲基磺酸乙酯诱导泸恢17获得的窄叶突变体(nal 11),分别与绵恢727、R30和辐恢838等3个亲本正反交,构建F2群体,考察抽穗期nal 11和绵恢727功能叶的叶宽和叶长,并进行nal 11遗传分析。结果表明:nal 11剑叶长度比杂交亲本绵恢727略短,差异显著,其倒二叶和倒三叶长度则与亲本无差异;该突变体3片功能叶宽度分别仅为绵恢727的63%、61%和79%,明显窄;该突变体与3个杂交亲本正反交,F_1叶片均表现正常宽度,6个F2群体均发生性状分离,正常和窄叶植株比例均符合3:1,说明nal 11是细胞核单基因隐性突变,研究结果为其定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分析 窄叶突变体 水稻
下载PDF
水稻窄卷叶突变体nrl7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伟 王嘉宇 +4 位作者 杨生龙 刘进 董晓雁 王国骄 陈温福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0-295,共6页
叶片的形态是理想株型的重要性状,叶片适度卷曲能提高水稻(Oryza sativa)群体的光能利用率,研究控制水稻叶片形态的相关基因能够进一步丰富株型理论。该研究在粳稻品系C275的群体中发现了1株自然变异的窄卷叶突变体nrl7(narrow rolled l... 叶片的形态是理想株型的重要性状,叶片适度卷曲能提高水稻(Oryza sativa)群体的光能利用率,研究控制水稻叶片形态的相关基因能够进一步丰富株型理论。该研究在粳稻品系C275的群体中发现了1株自然变异的窄卷叶突变体nrl7(narrow rolled leaf 7)。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叶片变窄且向内卷曲;该突变体叶片连接中脉的泡状细胞严重变形,中脉与小叶脉之间的维管束数量均减少至1个。此外,突变体nrl7的株高、实粒数和实粒重均降低或减少,分别为野生型的88.46%、69.77%和68.98%,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叶片卷曲导致单叶光合速率减弱,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光合速率降低了17%,达极显著水平。突变体nr I7叶片的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则与野生型相比无明显变化。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将目的基因定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短臂上的分子标记RM5444和MM1300之间,物理距离约为185.14 kb。研究结果为该基因的克隆和进一步的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窄卷叶突变体 基因定位
原文传递
水稻窄叶突变体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潘境涛 谢红卫 +3 位作者 钱明娟 徐斌 蔡耀辉 彭晓珏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879-4887,共9页
片是作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作为蒸腾作用的主要调节器官。其形态构成与转录因子、激素以及小RNA相关并受其调控,深入探究叶片发育的网络调控机理对高光效育种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窄叶性状是叶形态的一种,在超高... 片是作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作为蒸腾作用的主要调节器官。其形态构成与转录因子、激素以及小RNA相关并受其调控,深入探究叶片发育的网络调控机理对高光效育种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窄叶性状是叶形态的一种,在超高产株型育种中偏向选择窄叶,窄叶是株型构成非常重要方面,而株型与作物产量又密不可分,因此水稻窄叶作为一种叶型农艺性状,在株型育种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归纳总结了至今为止已定位克隆的水稻窄叶突变体相关基因及其调控机理,并进一步探讨窄叶突变体基因的一因多效型,分析其在育种中的应用,以期为水稻株型育种中叶型性状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株型育种 窄叶 突变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