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8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 被引量:4
1
作者 高永久 杨龙文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共12页
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概念之间“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转化过程”的关系分析,各民族认同凝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党建引领则在具备权力、组织、制度、意识形态、法律、... 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概念之间“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转化过程”的关系分析,各民族认同凝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党建引领则在具备权力、组织、制度、意识形态、法律、规范等凝聚工具的基础上,成为各民族认同凝聚的有效方式。基于所具备的各民族认同凝聚功能,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实现路径如下:首先,以党建引领巩固民族政治共识性基础、塑造民族现代性政治认同,在强化中华民族共同政治凝聚中,铸牢各民族的政治归属意识;其次,以党建引领扩充民族关系网络纽带、实现民族社会信任增蓄,在培育中华民族共享社会资本中,铸牢各民族的社会互助意识;再次,以党建引领拓展民族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民族政治文化符号、供给民族核心价值观念,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铸牢各民族的精神共通意识;最后,以党建引领代表各民族共同性利益、调节具体性利益,在协调中华民族共生利益关系中,铸牢各民族的利益联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引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民族认同凝聚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语境下的“中国”认同 被引量:1
2
作者 田广林 周宇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3,共10页
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环境和“天下一家”语境下,四裔归属意识的不断增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认同获得空前发展的根本机制。郡县制管理体制机制下东西南北各地、各族居民先后被“编户化”而统称为“秦人”和“汉人”,意味着在秦汉... 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环境和“天下一家”语境下,四裔归属意识的不断增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认同获得空前发展的根本机制。郡县制管理体制机制下东西南北各地、各族居民先后被“编户化”而统称为“秦人”和“汉人”,意味着在秦汉王朝疆域版图之内各族居民在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下,相互认同而实现的空前民族统一,体现出当时东西南北各族对以秦汉王朝为代表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维度下的全方位认同。这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民族内涵及其关系格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机,这种直接以统一帝国疆域划定的规模空前的统一民族共同体的出现,对于后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多民族国家 天下一家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国”认同
下载PDF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彰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价值引领 被引量:2
3
作者 青觉 曹高丁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80,共10页
话语是思想意识的载体,也反过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是近代以来最具有凝聚力的话语之一,在多个维度具有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功能。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叙写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 话语是思想意识的载体,也反过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是近代以来最具有凝聚力的话语之一,在多个维度具有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功能。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叙写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屈辱历史记忆和辉煌奋斗历程,在时间向度刻写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叙事,在记忆向度唤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共识。从场域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展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场域,在空间场域下循环往复催生观者的共同体意识,在符号场域下潜移默化地重塑观者的思维结构和意识生成,在传播场域下持续不断凝聚出共同体意识和行动力。从心理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认同,以意识形态形塑整体意识倾向和心理定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立场,以文化认同凝聚各族人民内心深处的普遍性精神共识。从政治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厚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底色,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重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属性,也契合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历史记忆 生发场域 心理认同
下载PDF
大一统历史建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早期凝聚
4
作者 田广林 周宇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29-135,共7页
“大一统”历史观是两汉王朝的官方历史哲学,其核心要义是王权至上基础上的国家统一、天下一家。汉代的主流思想家和历史家出于维护王朝大一统的政治立场,在其历史叙事体系中,建构了纵向圣王一脉相袭,横向华夷共祖同源的“大一统”历史... “大一统”历史观是两汉王朝的官方历史哲学,其核心要义是王权至上基础上的国家统一、天下一家。汉代的主流思想家和历史家出于维护王朝大一统的政治立场,在其历史叙事体系中,建构了纵向圣王一脉相袭,横向华夷共祖同源的“大一统”历史发展演进模式,作为汉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共同体确认其文化身份的历史依据,同时建构了华夷同源、“天下一家”、“四海归一”的大一统历史记忆,将华夷各族整合成为一个世代相继、绵延不断的“文化血缘”共同体,籍以与汉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大一统政治时局相呼应。通过这样的人为建构,赋予汉帝国绍继周、殷而为新王的正统性与权威性,从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早期孕育,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动力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历史观 统一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国认同
下载PDF
民族地区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积极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5
作者 陈秋燕 吴柳蒨 +1 位作者 刘杨 袁晓娇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87,129,共9页
中华民族认同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也是促进个体福祉的关键因素。为探索民族地区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特点,中华民族认同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中华民族认同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量表》《生活满意... 中华民族认同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也是促进个体福祉的关键因素。为探索民族地区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特点,中华民族认同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中华民族认同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四川省民族地区三所中学1232名中学生施测。结果表明:民族地区中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总体较高,高中生的认同水平显著高于初中生;中华民族认同对民族地区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积极心理资本在二者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46.15%。可见,中华民族认同不仅能直接改善民族地区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还可以通过提升积极心理资本间接影响民族地区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强化中华民族认同为促进民族地区学生整体福祉铺设了坚实的心理与文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认同 积极心理资本 生活满意度 民族地区中学生
下载PDF
基于游客视角的旅游促进“三交”机理研究
6
作者 李俊清 李泽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79,共15页
旅游提供了各民族接触、了解、互动的场域,但其如何促进“三交”的内在机理还未明确。基于认知-情感-意动理论,从游客视角探索旅游促进“三交”的机理,发现:游客旅游体验、旅游满意度、旅游认同、“三交”行为具象共同构成了旅游促进“... 旅游提供了各民族接触、了解、互动的场域,但其如何促进“三交”的内在机理还未明确。基于认知-情感-意动理论,从游客视角探索旅游促进“三交”的机理,发现:游客旅游体验、旅游满意度、旅游认同、“三交”行为具象共同构成了旅游促进“三交”的机制模型,其中,旅游满意度、旅游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地方认同)在这其中起链式中介作用。旅游促进“三交”中要平衡营利性与公益性、融合性的关系,协调求异性与共同性、统一性的关系,统筹推进体验性与互嵌性。基于游客视角,可以从拓展旅游时空、提升游客体验、强化国家感知等方面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游客体验 旅游认同
下载PDF
民族地区红色文化教育与国家认同路径研究
7
作者 庄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4-61,共8页
民族地区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富集区,承载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历史记忆。通过教育手段,可以达到形塑红色记忆、唤醒情感共鸣、发扬红色精神的目的。在理论层面,探讨红色文化教育推进国家认同的内在... 民族地区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富集区,承载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历史记忆。通过教育手段,可以达到形塑红色记忆、唤醒情感共鸣、发扬红色精神的目的。在理论层面,探讨红色文化教育推进国家认同的内在逻辑。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知识、情感、意动”教育与“赞同性、归属性、参与式”国家认同,在不同层级上具有密切关联。在实践层面,构建红色文化符号库、打造三情并举文化产品、搭建实践教育共同体,可以为民族地区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基础和路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红色文化教育 国家认同 实践路径
下载PDF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歌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关联与价值启示
8
作者 徐菲菲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65,136,共9页
民族歌谣承载着各民族古老的发展历史,是反映民众的劳动生活、习俗、婚恋、道德教化、时政、历史传说、思想感情和愿景的一种以口头传唱或吟诵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拥有特殊的韵律、曲调与节奏,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民... 民族歌谣承载着各民族古老的发展历史,是反映民众的劳动生活、习俗、婚恋、道德教化、时政、历史传说、思想感情和愿景的一种以口头传唱或吟诵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拥有特殊的韵律、曲调与节奏,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民族歌谣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蕴,体现着独特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文化观和国家观,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得以生成的思想根脉,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巩固反过来又成为民族歌谣不断创作的动力源泉。民族歌谣记录了我国社会发展更迭中多民族历时性的共同生活情景,有着广泛的群众性、民间性、内生性特点,成为树立、培养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对于增进中华民族情感认同和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歌谣 共同体意识 文化纽带 情感归属 国家认同
下载PDF
唤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记忆与认同实践
9
作者 巫达 徐天雨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0,121,共8页
彝族他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和华坪县,是历史文献中“白蛮”的后裔。在族源传说故事中,他留人认为他们与周边的藏族、纳西族、白族、汉族和彝族诺苏人是从兄弟姊妹一家人中分衍而来。宗支节是他留人祭祖的节日,早期仅用于... 彝族他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和华坪县,是历史文献中“白蛮”的后裔。在族源传说故事中,他留人认为他们与周边的藏族、纳西族、白族、汉族和彝族诺苏人是从兄弟姊妹一家人中分衍而来。宗支节是他留人祭祖的节日,早期仅用于各姓祭祀各自的先祖,外人不得参与。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他留人开始利用宗支节祭祀“三百六十户伍”汉人祖先,这一唤醒对“汉人祖先”的记忆过程体现了早期迁徙到云南的汉族人和彝族他留人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心性与历史事实。他留人从“多族共祖”到“彝汉共祖”的历史记忆与认同实践,是一种对自身起源问题的“再创造”。这使族群的边界得以从历史记忆的维度被消解,而代之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层面的血脉联结和家园共享,体现出他留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是唤醒他留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彝族他留人的个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教学和宣传提供了宝贵素材和民族志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他留人 记忆建构 文化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认同
下载PDF
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的文化资源整合——以天津市孙各庄满族乡隆福寺村为例
10
作者 马伟华 顾旭琛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2,135,共9页
文化整合是实现不同民族文化有机融合的必然路径,能够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是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之举。天津市蓟州区隆福寺村通过文化空间、文化资本、文化记忆三个维度,为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架设了文化资源的整... 文化整合是实现不同民族文化有机融合的必然路径,能够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是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之举。天津市蓟州区隆福寺村通过文化空间、文化资本、文化记忆三个维度,为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架设了文化资源的整合框架。在文化空间的整合中以满汉共融的空间设计智慧,为满汉族际的接触、互动与交融建设,提供了交往场所。以文化资本的生产、传承、积累、转换,在实现人与环境和谐互惠、各类资本畅通循环之中达致中华民族文化资本的持续生产。以满汉各族迁居共生、保家卫国的文化记忆整合认同感的微观边界,增强满汉各族在历史发展中的关联。隆福寺村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的实践探索,为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特色村镇 文化空间 文化资本 文化记忆
下载PDF
社会保障满意度何以提升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认同——以类型细分为视角的实证分析
11
作者 李艳霞 冷雪雁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96-113,共18页
突破对社会保障体系与国家认同的整全型认知,以国家认同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类型细分为主线构建分析框架,以“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21)数据为资料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群体的社会保障满意度对该群体的理性赞... 突破对社会保障体系与国家认同的整全型认知,以国家认同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类型细分为主线构建分析框架,以“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21)数据为资料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群体的社会保障满意度对该群体的理性赞同型国家认同具有支撑促进作用,但不能促进该群体的情感归属型国家认同;少数民族群体对“普惠型社会保障”的满意度对该群体的国家认同具有支撑作用,但少数民族群体对“救济型社会保障”的满意度对其国家认同不具有影响。实证分析结果在一定意义上回应了理论界关于少数民族群体社会保障满意度与国家认同关系的理论论争,可为少数民族社会保障政策实施过程中精准发力提供理论参考,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认同 少数民族 社会保障制度
下载PDF
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乡村文化共同体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12
作者 白晋湘 吴开霖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共9页
文化共同体是乡村发展共同体得以形成的本质性条件,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首先阐释了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乡村文化共同体的价值意蕴与内在逻辑,即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乡村文化共同体有助于推进乡村全面振... 文化共同体是乡村发展共同体得以形成的本质性条件,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首先阐释了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乡村文化共同体的价值意蕴与内在逻辑,即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乡村文化共同体有助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民健身发展以及文化自信自强;在乡村文化共同体的生成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践是基本前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记忆是重要条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利益是动力因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是显著标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乡村文化共同体的实现路径: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融,系牢乡村文化纽带;培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赋能乡村文化产业;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强化乡村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乡村文化共同体 乡村振兴 全民健身 文化自信 文化交融 文化传承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多民族国家民族成员的身份认同与文化适应——身份动机的视角
13
作者 管健 杭宁 《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 2024年第4期119-132,共14页
民族成员多重身份的认同整合与文化适应,是多民族国家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表明,民族成员的身份认同动态建构受到归属、独特、防御三种身份动机的影响,它们共同作用于程序准备和行动准备这两个关键的心理过程,并影响民族成员的文化适应... 民族成员多重身份的认同整合与文化适应,是多民族国家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表明,民族成员的身份认同动态建构受到归属、独特、防御三种身份动机的影响,它们共同作用于程序准备和行动准备这两个关键的心理过程,并影响民族成员的文化适应。这些研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要在激发各民族成员共同体归属动机的同时,满足民族成员的独特动机,降低民族成员的防御动机。与此同时,利用纵向文化进程塑造共同体身份的长期可及性,通过情境文化线索凸显共同体身份的当下可及性,进一步促进民族成员多重身份的认同整合,推动多元文化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动机 少数民族 身份认同 文化适应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认同、同化、排异——《反美阴谋》中的美国梦文化记忆与国民身份形塑
14
作者 刘卓 范依烨 孙郑一夫 《外语教育研究》 2024年第2期58-64,共7页
菲利普·罗斯在《反美阴谋》中以儿童菲利普的视角追忆了一段纳粹美国的虚构历史,揭示了美国梦作为盎格鲁-撒克逊中心主义的文化记忆对国民身份的多重形塑作用。美国梦不仅是美国犹太人建立美利坚民族身份认同的记忆支点,而且是反... 菲利普·罗斯在《反美阴谋》中以儿童菲利普的视角追忆了一段纳粹美国的虚构历史,揭示了美国梦作为盎格鲁-撒克逊中心主义的文化记忆对国民身份的多重形塑作用。美国梦不仅是美国犹太人建立美利坚民族身份认同的记忆支点,而且是反犹政府推行强制同化的手段。在WASP主流文化的倾轧之下,美国犹太人在美国性与犹太性之间痛苦挣扎,其中拒绝美国化的犹太人成为美国官方和犹太族群离弃的“残体”。通过揭露美国梦文化记忆的霸权本质,罗斯暗示了同化政策与德国纳粹的暧昧同谋,批判了等级森严的群体国民身份机制给犹太人造成的无法磨灭的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美阴谋》 美国梦文化记忆 国民身份 WASP 残体
下载PDF
更深刻地理解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 被引量:9
15
作者 严庆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共4页
文化意涵集“文”(文明程度)与“化”(文明传承)于一体,是国家建设的魂脉。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创新从未间断,中华文化也不断影响、形塑着中华民族,深刻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国家建设。文化认同深刻影响到对文化主体的认同,对先进文化代表... 文化意涵集“文”(文明程度)与“化”(文明传承)于一体,是国家建设的魂脉。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创新从未间断,中华文化也不断影响、形塑着中华民族,深刻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国家建设。文化认同深刻影响到对文化主体的认同,对先进文化代表的认同。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明 文化认同 多民族国家建设 中华民族复兴
下载PDF
红色旅游体验、集体记忆、国家认同形成机制研究--基于网络UGC数据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钱莉莉 郑春晖 +1 位作者 王金伟 郭俊成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95,共16页
在国家政策导向及红色旅游快速发展背景下,文章针对红色旅游精神体验、传承集体记忆、促进国家认同等社会效益研究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以国内九大典型红色旅游地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对网络UGC数据进行编码分析,使用Gephi软件进行编码节点分... 在国家政策导向及红色旅游快速发展背景下,文章针对红色旅游精神体验、传承集体记忆、促进国家认同等社会效益研究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以国内九大典型红色旅游地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对网络UGC数据进行编码分析,使用Gephi软件进行编码节点分析与可视化,以揭示红色旅游国家认同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红色旅游体验包含瞻仰圣地、纪念先辈、学习历史与知识、感受红色革命文化;集体记忆包含认知记忆、情感记忆、反思启示,兼具记忆的个体性与社会性;认同具有多尺度性,存在从地方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地理跃迁。研究建构了“红色旅游体验-集体记忆-地方认同-国家认同”这一理论模型,明确了三种不同类型红色旅游地游客建构国家认同的路径差异,揭示了国家认同形成的多途径性。本研究对于指导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升红色旅游社会效益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旅游 旅游体验 集体记忆 国家认同 网络UGC
下载PDF
公共文化机构红色数字记忆之场建设研究
17
作者 丁怡 李刚 《新世纪图书馆》 CSSCI 2024年第7期51-58,共8页
红色数字记忆之场的建设本质是红色数字记忆塑造与红色文化空间交互生产过程。基于记忆之场理论,从数字场域、文化场域、记忆场域构筑阐释红色数字记忆之场发展目标,根据场景体验、符号表达、数字叙事展开效用分析,并通过确立主体协同... 红色数字记忆之场的建设本质是红色数字记忆塑造与红色文化空间交互生产过程。基于记忆之场理论,从数字场域、文化场域、记忆场域构筑阐释红色数字记忆之场发展目标,根据场景体验、符号表达、数字叙事展开效用分析,并通过确立主体协同为基础的建设理念、完善数字驱动为核心的建设机制、形成以宣传教育为重点的建设模式、巩固国家认同为根本的建设内容提出建设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之场 数字记忆 红色文化 数字驱动 国家认同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象征维度:解码、探寻与构建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乐 王艺桦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4,共10页
象征符号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显形式之一,标示具象世界背后统一共同体的精神维度,是形塑观念、凝聚价值共识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象征发生的过程解码,清晰呈现象征意义赋予—传递—交互—升华的完整过程,诠释象征符号何以增强共同... 象征符号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显形式之一,标示具象世界背后统一共同体的精神维度,是形塑观念、凝聚价值共识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象征发生的过程解码,清晰呈现象征意义赋予—传递—交互—升华的完整过程,诠释象征符号何以增强共同体认同的内在密码。象征符号充任承载共享集体记忆、限定共有身份认同、联结共在凝聚整体的核心媒介,赋予共同体成员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感知、同一性认知、连续性想象。由此搭建象征符号意义表达与交流的空间场域、创设象征符号意义循环与共享节日仪式场景、运用象征符号意义感知与共通的交互技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象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符号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集体记忆 中华民族认同
下载PDF
华文独中教育策略中的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以马来西亚宽柔中学为例
19
作者 李仕耘 张晓威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04-109,共6页
马来西亚政府在教育政策层面确立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旨在强化国家认同与文化统一。而华人社群积极创办华文学校,发展华文教育,以维护族群特色并传承华族文化。宽柔中学作为拒绝改制的华文独立中学,在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张力之间... 马来西亚政府在教育政策层面确立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旨在强化国家认同与文化统一。而华人社群积极创办华文学校,发展华文教育,以维护族群特色并传承华族文化。宽柔中学作为拒绝改制的华文独立中学,在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张力之间寻求微妙平衡,其生存与发展策略备受关注。通过剖析宽柔中学的教育策略与实践,探讨其如何巧妙实现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和谐共存,以期为马来西亚及多元文化国家的教育体系提供借鉴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西亚 宽柔中学 华文教育 教育策略 国家认同 族群认同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仪式机制探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丹丹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97,共10页
国家仪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化景观和铸牢载体。它以国家为单元,是内蕴文化、历史、理论的共同体凝聚机制。具体而言,国家仪式通过可观、可感、可触的仪式空间、仪式符号、仪式主题,激活集体记忆、搭建象征体系、传输民族精神,呈... 国家仪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化景观和铸牢载体。它以国家为单元,是内蕴文化、历史、理论的共同体凝聚机制。具体而言,国家仪式通过可观、可感、可触的仪式空间、仪式符号、仪式主题,激活集体记忆、搭建象征体系、传输民族精神,呈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仪式图景。以国庆仪式为实证案例,全国各族人民在“知情意行”的逻辑中,确认民族身份、聚合爱国情感、凝聚价值共识、践行复兴伟业。新征程的国家仪式供给,需撷取历史时空资源、丰富中华符号操演、询唤现实行动自觉,以提升仪式内容的认同合力、话语的传播张力和样态的作用效力,实现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仪式 中华民族共同体 礼仪文化 民族记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