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le of urban remnan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on natural restoration of artificial forests in Chongqing metropolis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永川 李楠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S1期276-281,共6页
The effects of urban remnant natur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EBLF) on the restoration of artificial pine forests surrounding it were studied with reference to species composition,biodiversity,dominant species a... The effects of urban remnant natur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EBLF) on the restoration of artificial pine forests surrounding it were studied with reference to species composition,biodiversity,dominant species and stand structure on Mt. Tieshanping in Chongqing metropolis,Southwest China. The seeds from the remnant EBLF naturally facilitate the restoration process of artificial Pinus massoniana forests near it. The similarity of species composition between the artificial Pinus massoniana forests and the remnant EBLF and biodiversity index of the artificial Pinus massoniana forests decrease as the distance from the remnant EBLF increases. Castanopsis carlesii var. spinusa is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the ground vegetation,shrub layer and sub-tree layer of the Pinus massoniana forests near the remnant EBLF. However,the natural restoration processes of those farther away from the remnant EBLF are restricted for the absence of seed source of the inherent components of the remnant EBLF,and the anthropogenic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facilitate the restoration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NANT VEGETATI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SEED effect natural RESTORATION
下载PDF
Drought events influence nutrient canopy exchanges and green leaf partitioning during senescence in a deciduous forest
2
作者 J.Touche C.Calvaruso +1 位作者 P.De Donato M.-P.Turpault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110-119,共10页
The increase in 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drought events expected in the coming decades in Western Europe may disturb forest biogeochemical cycles and create nutrient deficiencies in trees.One possible origin of ... The increase in 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drought events expected in the coming decades in Western Europe may disturb forest biogeochemical cycles and create nutrient deficiencies in trees.One possible origin of nutrient deficiency is the disturbance of the partitioning of the green leaf pool during the leaf senescence period between resorption,foliar leaching and senesced leaves.However,the effects of drought events on this partitioning and the consequences for the maintenance of tree nutrition are poorly documented.An experiment in a beech forest in Meuse(France)was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drought events on nutrient canopy exchanges and on the partitioning of the green leaf pool during the leaf senescence period.The aim was to identify potential nutritional consequences of droughts for trees.Monitoring nutrient dynamics,including resorption,chemistry of green and senesced leaves,foliar absorption and leaching in mature beech stands from 2012 to 2019 allowed us to compare the nutrient exchanges for three nondry and three dry years(i.e.,with an intense drought event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During dry years,we observed a decrease by almost a third of the potassium(K)partitioning to resorption(i.e.resorption efficiency),thus reducing the K reserve in trees for the next growing season.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with the increased drought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expected for the coming decades,there will be a risk of potassium deficiency in trees,as already observed in a rainfall exclusion experiment on the same study site.Reduced foliar leaching and higher parititioning to the senesced leaves for K and phosphorus(P)were also observed.In addition,a slight increase in nitrogen(N)resorption efficiency occurred during dry years which is more likely to improve tree nutrition.The calcium(Ca)negative resorption decreased,with no apparent consequence in our study site.Our results show that nutrient exchanges in the canopy and the partitioning of the green leaf pool can be modified by drought events,and may have consequences on tree nutr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drought Beech forest CANOPY RESORPTION Foliar leaching Senesced leaves NUTRITION
下载PDF
毛竹扩张过程中竹与树空间关系的点格局分析
3
作者 宋述灵 文仁权 +4 位作者 宋庆妮 栾丰刚 方熊 刘骏 杨清培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6-203,共8页
毛竹与树木相互作用关系是解释毛竹扩张的关键。在井冈山自然保护区选取典型竹阔界面样地(50×100 m)调查样地内毛竹和树木的植株空间分布距离,采用Programita软件对树木与毛竹、毛竹母竹与新竹的空间关联性进行O-ring统计分析:结... 毛竹与树木相互作用关系是解释毛竹扩张的关键。在井冈山自然保护区选取典型竹阔界面样地(50×100 m)调查样地内毛竹和树木的植株空间分布距离,采用Programita软件对树木与毛竹、毛竹母竹与新竹的空间关联性进行O-ring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0—100 m的整个界面区域,毛竹与树木在0—10 m任何尺度都是负关联。由毛竹纯林向混交林过渡,毛竹与树木的负相关距离加大,由2—3 m增加到2—9 m;(2)毛竹与不同生态型树木的空间关联性表现出较大差异,无论在任何区域,从0—10 m尺度上毛竹与落叶树都无关联,但在0—100 m整个界面区域,除<1.0 m尺度外,毛竹与常绿树是负关联;扩张前期(前沿区)毛竹与乔木的负相关距离比与灌木树的大;(3)毛竹母竹与新竹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空间关联性有较大差异,在0—40 m区域内,仅2013年在1 m尺度下母竹与新竹呈正关联,在40—80 m区域内,随扩张年份增加,母竹与新竹关联尺度距离由2007年的6—7 m下降到2013年1 m和3—6 m。结果表明毛竹与树木间存在明显的相互排斥作用,竹与树的作用强弱与树木的生态型特征、扩张阶段和二者相对密度有关。毛竹扩张方式可表现为前期远距离放置新竹,扩张后期进行密度填充。研究结果可为竹子扩张程度判定及扩张预测、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林—阔叶林界面 竞争排斥 种间关系 井冈山自然保护区 Programita软件
下载PDF
浙江省天然阔叶林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对生产力的影响
4
作者 王海龙 郜昌建 +3 位作者 胡昱彦 徐森 陆世通 徐达 《江苏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33-40,共8页
为探讨浙江省天然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等3种植被覆盖类型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对生产力的影响,以2021年浙江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为基础,用R语言分析3种植被覆盖类型物种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和... 为探讨浙江省天然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等3种植被覆盖类型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对生产力的影响,以2021年浙江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为基础,用R语言分析3种植被覆盖类型物种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选择表示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的最优指标并进行相关性检验,对环境因子与生产力的关系进行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呈显著负相关(R=-0.26,P<0.05),而结构多样性与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R=0.51,P<0.05);落叶阔叶林、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R=0.33,P<0.05;R=0.32,P<0.05)、结构多样性(R=0.51,P<0.05;R=0.47,P<0.05)与生产力均呈显著正相关,且结构多样性与生产力的相关性明显优于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相关性。此外,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天然阔叶林受到环境因子影响差异较大。在常绿阔叶林中,坡度是影响生产力最显著的因素;而在落叶阔叶林、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坡位是影响生产力最显著因素。研究认为,群落结构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提高,对促进天然阔叶林生产力具有显著影响,不同天然阔叶林生产力水平受环境因子影响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阔叶林 物种多样性 结构多样性 环境因子 生产力 浙江省
下载PDF
阔叶红松林皆伐后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形态与矿化速率变化
5
作者 邹珊 段文标 +2 位作者 王亚飞 牟淼先 王韶琪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90,共12页
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森林恢复方式有极强的敏感性,为阐明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其与碳形态之间的关系,2023年6月选择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林皆伐迹地区域内2种不同恢复方式下形成的2种林分(天然恢复形成的天然枫桦次生林,人... 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森林恢复方式有极强的敏感性,为阐明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其与碳形态之间的关系,2023年6月选择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林皆伐迹地区域内2种不同恢复方式下形成的2种林分(天然恢复形成的天然枫桦次生林,人工恢复形成的红松人工林)的林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以未受干扰的原始阔叶红松林的林地土壤作为对照(PK),采用野外样地设置与调查、土样采集与室内培养及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有机碳矿化速率对不同恢复方式的响应,并结合土壤碳形态的分布,探究不同恢复方式下有机碳矿化速率与土壤碳形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从第3天开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呈现出不断下降直至趋于平稳的趋势,且矿化速率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减小;2)原始阔叶红松林(PK)的矿化速率最高、天然枫桦次生林(BC)次之、红松人工林(PM)最低;3)2种恢复方式下土壤的总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与非活性有机碳由大到小依次为PK、BC、PM;颗粒有机碳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BC、PM、PK;4)培养过程中土壤总有机碳、颗粒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与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呈现出一致减小的趋势,且与有机碳矿化量呈显著负相关性,其中易氧化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率的影响最大,相关系数为0.622。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和非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矿化量无显著相关性。综上,相较于红松人工林,天然枫桦次生林增强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并且在2种恢复方式中,活性有机碳主导着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天然恢复 人工恢复 有机碳矿化速率 土壤碳形态
下载PDF
安徽板仓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
6
作者 马海军 李丹 +1 位作者 王满华 周守标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7期66-75,共10页
目的:探究安徽潜山板仓省级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方法:按照CTFS的建设标准,在安徽潜山板仓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1 hm^(2)的森林监测固定样地。对样地内所有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进行调查,并从群落物种... 目的:探究安徽潜山板仓省级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方法:按照CTFS的建设标准,在安徽潜山板仓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1 hm^(2)的森林监测固定样地。对样地内所有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进行调查,并从群落物种组成、区系特征、重要值、群落垂直结构和径级特征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该固定样地内DBH≥1 cm的木本植物共有3572株,隶属于34科66属98种;其中樟科、豆科、蔷薇科、壳斗科等有较大优势。从属的水平上看,温带区系成分占总属数的71.43%,热带区系成分占25.40%,区系具有过渡性,且温带成分明显。样地稀有种17种,占总物种数的17.35%。重要值≥1.00%的物种共有22个,重要值最大的为毛柄连蕊茶13.05%、其次为豹皮樟11.04%和山胡椒7.13%。样地内所有植株平均胸径为4.60 cm,平均高度为4.3 m,群落径级分布呈“J”型,表明群落结构总体稳定和健康生长状态。结论:样地内木本植株数量较多,物种丰富,具有天然次生林典型特征。区系成分复杂,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植被由落叶阔叶混交林向常绿阔叶林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物种组成 区系特征 板仓自然保护区 安徽
下载PDF
杉木保留密度对杉阔异龄复层林生长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7
作者 钱越 李铁华 +2 位作者 游美 李若楚 张心艺 《湖南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36-43,共8页
为解决杉木纯林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及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按近自然经营的原则改造杉木纯林为杉阔复层林。设定3种杉木保留密度,分别为A密度(525株·hm^(-2))、B密度(675株·hm^(-2))、C密度(975株·hm^(-2)),研究不同... 为解决杉木纯林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及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按近自然经营的原则改造杉木纯林为杉阔复层林。设定3种杉木保留密度,分别为A密度(525株·hm^(-2))、B密度(675株·hm^(-2))、C密度(975株·hm^(-2)),研究不同杉木保留密度对杉木及林下阔叶幼树年生长量、土壤物理及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B密度下,杉木单株材积增长量最高且显著高于C密度,每1hm^(2)杉木材积增长量显著高于A密度,阔叶幼树地径年均增量比C密度高25.3%,土壤的含水量显著高于A密度。在0~20cm土层,B密度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A、C密度,分别高出19.9%和34.5%;B密度下0~20、>40~60cm土层的碳氮比显著高于C密度;B密度下0~60cm土层的全磷含量和全钾含量均为最高。可得出如下结论:杉木保留密度为B密度(675株·hm^(-2))时,杉木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每1hm^(2)杉木材积年均增量均最高;林下阔叶幼树地径年均增量最高,有利于杉木大径材的培育且几乎不影响单位面积杉木出材量;土壤具有最高的有机质含量和氮、磷、钾及其他矿质养分含量,能促进复层林杉木和林下阔叶幼树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自然经营 复层林 人工林改造 地力衰退 阔叶幼树
下载PDF
亚热带常绿阔叶混交林幼苗天然更新及其空间分布
8
作者 刘利杰 丁辉鸿 +3 位作者 施悦谋 雷敏 谢卓洪 刘萍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2期53-60,共8页
为了探索亚热带常绿阔叶混交林天然更新特征以及研究种群在幼苗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以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10块样地森林天然更新幼苗的调查数据,根据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将幼苗划分为3个更新等级:Ⅰ级,株高<... 为了探索亚热带常绿阔叶混交林天然更新特征以及研究种群在幼苗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以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10块样地森林天然更新幼苗的调查数据,根据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将幼苗划分为3个更新等级:Ⅰ级,株高<0.3 m;Ⅱ级,0.3 m≤株高<0.5 m;Ⅲ级,株高≥0.5 m且胸径<1.0 cm,研究阔叶混交林林分幼苗天然更新特征,采用7种聚集度指数判定幼苗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阔叶混交林天然更新幼苗总共有26科39属58种,数量占比前三的依次为罗浮锥Castanopsis faberi、华润楠Machilus nanmu、木荷Schima superba;阔叶混交林林分及各主要树种更新幼苗密度随天然更新质量等级增大而减小;所有幼苗的更新质量均不佳;各树种幼苗空间分布格局均呈聚集分布,不同树种幼苗聚集强度不同,其中豺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 var.oblongifolia聚集强度最强,竹叶木姜子Litsea pseudoelongata最弱。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树种的更新幼苗空间格局均呈聚集分布;罗浮锥幼苗更适合在郁闭度大的林下环境中生长;阔叶混交林林分较大的郁闭度以及林下灌木限制了林下幼苗的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苗 天然更新 空间分布 阔叶混交林
下载PDF
立地因子对半天然杉阔混交林生长的影响
9
作者 谢丽延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5期124-129,共6页
为高质量培育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速生丰产大径材和檫树Sassafras tzumu珍贵用材,精准提升森林经营成效,以13~14 a生半天然杉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坡向、坡位、立地等级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坡向杉木胸径、树高... 为高质量培育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速生丰产大径材和檫树Sassafras tzumu珍贵用材,精准提升森林经营成效,以13~14 a生半天然杉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坡向、坡位、立地等级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坡向杉木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量表现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不同坡向间差异极显著(P<0.01);木荷Schima superba和檫树的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量表现为半阳坡>半阴坡>阴坡,不同坡向间木荷生长差异不显著,檫树胸径、材积生长差异极显著(P<0.01)。3个坡位杉木、檫树的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量表现为下部>中部>上部,杉木胸径、树高、材积生长差异均为极显著(P<0.01);檫树胸径、树高生长差异显著(P<0.05),材积生长差异极显著(P<0.01);木荷胸径、树高、材积生长差异不显著。2个立地级杉木、木荷、檫树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量表现为Ⅰ立地级>Ⅱ立地级,杉木树高生长差异显著(P<0.05),胸径、材积生长差异极显著(P<0.01);木荷胸径、材积生长差异不显著,树高生长差异显著(P<0.05);檫树胸径、树高、材积生长差异极显著(P<0.01)。在一代杉木林阴坡、山坡下部、Ⅰ立地级条件下,连栽杉木混生天然檫树林分中,13~14 a生杉木平均树高12.4~13.9 m、平均胸径14.0~14.8 cm、蓄积量201.45~248.90 m^(3)·hm^(-2)、年均蓄积生长量15.50~19.15 m^(3)·hm^(-2),达到速生丰产林大径材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向 坡位 立地级 半天然杉阔混交林 生长量
下载PDF
Long-term response of living forest biomass to extensive logging in subtropical China
10
作者 Hua Zhou Shengwang Meng Qijing Li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679-1687,共9页
Forest disturbance and recovery are critical ecosystem processes,but the temporal patterns of disturbance have not been studied in subtropical China.Using a tree-ring analysis approach,we studied post-logging above-gr... Forest disturbance and recovery are critical ecosystem processes,but the temporal patterns of disturbance have not been studied in subtropical China.Using a tree-ring analysis approach,we studied post-logging above-ground(ABG)biomass recovery dynamics over a 26-year period in four plot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logging disturbance.Before logging,the ABG biomass ranged from 291 to 309 t ha-1.Soon after logging,the plots in primary forest,secondary forest,mixed forest and singlespecies forest had lost 33,91,90 and 100%of their initial ABG biomass,respectively.Twenty-six years after logging,the plots had regained 147,62,80 and 92%of their original ABG biomass,respectively.Over the 26 years following logging,the mean CAI(Current annual increment)were 10.1,5.5,6.4 and 10.8 t ha^-1 a^-1 and the average MAI(Mean annual increment)8.7,2.5,5.6 and 7.8 t ha^-1 a^-1 for the four forest types,respectively.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ubtropical forests subjected to moderate logging or disturbances do not require intensive management and single-species plantings can rapidly restore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to levels prior to heavy logg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ass forest management HARVEST intensity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Jiulianshan nature Reserve
下载PDF
土壤氮浓度对油松天然林新生枝叶碳氮磷化学计量及其内稳态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闫鑫泽 段嵩岚 +5 位作者 郑蓉蓉 刘立宝 岳国强 张芸香 刘晓娥 郭晋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4-300,309,共8页
为了解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天然林新生枝叶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对土壤氮浓度改变的响应及其林龄差异,揭示不同龄级油松新生枝叶N、P元素内稳态对短期氮添加的响应。以关帝山林区孝文山林场Ⅴ~Ⅶ龄级油松天然次生林为... 为了解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天然林新生枝叶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对土壤氮浓度改变的响应及其林龄差异,揭示不同龄级油松新生枝叶N、P元素内稳态对短期氮添加的响应。以关帝山林区孝文山林场Ⅴ~Ⅶ龄级油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原位氮添加试验的方法,设置对照(N 0,0)、低氮(N 1,5 g/m 2)、中氮(N 2,10 g/m 2)和高氮(N 3,15 g/m 2)4个施氮水平,形成不同土壤N浓度梯度,分析不同N浓度新生枝和叶C、N、P计量指标和内稳态指数。油松枝叶C、N、P含量随土壤氮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C/N和C/P减小;油松枝叶C含量、C/N和C/P随龄级增加而增加,N、P含量随龄级增加而减少;根据针叶N/P,该地区油松生长主要受N限制;新生枝和叶N、P含量及N/P与土壤指标的关系均能很好被内稳态模型模拟(p<0.1),其中新生枝P含量对土壤供氮水平变化敏感,而其他指标较稳定,新生叶的内稳态高于新生枝。该地区油松通过调节枝叶氮磷吸收与利用策略保持新生枝叶内稳态以适应土壤氮浓度增加及由此带来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浓度 生态化学计量 内稳态 新生枝和叶 油松天然林 关帝山林区
下载PDF
竞争对天然针阔混交林树木直径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耀凤 董利虎 +1 位作者 郝元朔 李凤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共7页
为探究不同竞争水平条件时天然针阔混交林中主要组成树种单木直径生长的变化规律,将竞争因子作为重要影响因素来构建天然针阔混交林单木直径生长模型。根据穆棱林业局44块天然针阔混交林固定样地的3期调查数据,利用方差分析分别比较了... 为探究不同竞争水平条件时天然针阔混交林中主要组成树种单木直径生长的变化规律,将竞争因子作为重要影响因素来构建天然针阔混交林单木直径生长模型。根据穆棱林业局44块天然针阔混交林固定样地的3期调查数据,利用方差分析分别比较了不同竞争强度时红松(Picea koraiensis)、冷杉(Abies nephrolepis)、云杉(Picea koraiensis)、桦木(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枫桦(Betula costata))、椴树(糠椴(Tilia mandshurica),紫椴(Tilia amurensis))、色木槭(Acer mono)、其他树种间直径生长量的差异,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与距离无关的单木直径生长基础模型,然后构建树种哑变量单木直径生长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引入样地随机效应因子构建样地水平混合效应模型。使用独立检验数据对基础模型、哑变量模型、混合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天然针阔混交林各树种间直径生长量不同,随竞争强度的增大,各树种直径生长量均显著降低。不同树种在同一竞争强度下直径生长量不同,所有林木断面积之和(B_(AL))≤9 m^(2)时,其他树种的直径生长量最大,色木槭的最小;9 m^(2)<B_(AL)≤36 m^(2)时,云杉的直径生长量最大,色木槭的最小;36 m^(2)<B_(AL)≤45 m^(2)时,色木槭的直径生长量最大,桦木的最小。与基础模型相比,哑变量模型在保证预估精度的同时能够体现树种间直径生长量的差异,其决定系数(R^(2))从0.6115提高到0.6425,均方根误差(ERMS)从0.7669 cm下降到0.7360 cm;混合效应模型的R^(2)从0.6425提升到0.6627,ERMS降低到0.7149 cm,提高了模型的预测精度。在天然针阔混交林中,所有树种直径生长量均随竞争强度的增大而减小,但不同树种间存在差异。包含哑变量的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可以提高天然针阔混交林的单木直径生长模型预测精度,能较好地描述天然针阔混交林树木直径生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针阔混交林 林木生长 竞争 哑变量模型 混合效应模型
下载PDF
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树种多样性、种间联结及群落稳定性变化 被引量:10
13
作者 丁茂 汪宇坤 +3 位作者 何煜然 徐晓阳 周守标 王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818-2830,共13页
基于样方法的种间联结性研究多集中于群落不同层次联结性与相关性,群落内主要物种的生态位与种间联结特征,但对群落内物种的种间联结及群落稳定性变化系统性研究不足。研究利用鹞落坪落叶阔叶林11.56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间隔5年(2016—... 基于样方法的种间联结性研究多集中于群落不同层次联结性与相关性,群落内主要物种的生态位与种间联结特征,但对群落内物种的种间联结及群落稳定性变化系统性研究不足。研究利用鹞落坪落叶阔叶林11.56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间隔5年(2016—2021年)的2次群落调查数据,采用α多样性指数、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和M.Godron稳定性等方法,对鹞落坪落叶阔叶林群落树种多样性、种间联结及群落稳定性变化进行分析。2021年与2016年比较结果表明:(1)群落优势种重要值增加,其中杜鹃、大果山胡椒和垂枝泡花树等灌木或小乔木数量急增导致累积重要值增加。(2)方差比率从1.35提升为2.87,总体正联结有了显著提高;χ2检验结果显示主要物种间正负关联种对比值由0.97提升为1.25,正关联种对开始占据优势。(3)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显示极显著和显著相关种对分别由132对和160对增加到152对和226对,种间相关性增强。(4)M.Godron稳定性测定结果由25.59/74.41变为23.64/76.36,群落稳定性增强。种间联结性分析与群落稳定性测定通过不同形式来体现群落演替阶段,研究显示鹞落坪落叶阔叶林群落种间联结增强,各物种间分布愈加紧密,相关性增强,正朝着和该地区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稳定阶段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落叶阔叶林 树种多样性变化 种间联结变化 群落稳定性变化
下载PDF
帽儿山天然软阔叶次生林林分结构动态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齐静 董灵波 刘兆刚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7-106,共10页
以帽儿山天然软阔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前后4期13 a的数据进行分析,探索帽儿山林分结构动态变化规律,为帽儿山天然次生林科学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2007-2020年间直径分布都近似反J形分布,Weibull模型的R2为0.889~0.91... 以帽儿山天然软阔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前后4期13 a的数据进行分析,探索帽儿山林分结构动态变化规律,为帽儿山天然次生林科学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2007-2020年间直径分布都近似反J形分布,Weibull模型的R2为0.889~0.917,Logistic分布模型的R2为0.982~0.989,拟合效果均较好。林分径阶分布均匀,树种组成复杂,非空间结构指标中除林分密度(24.18~26.54)增加外,树种多样性(0.809~0.755)、林分稳定性(0.96~1.12)、株数密度均为下降。空间结构在13 a期间变化不明显,林分水平分布格局(0.525~0.518)呈现聚集分布、林木竞争为中庸状态(0.504~0.499)、林分混交程度整体为中度混交(0.615~0.640)、林分垂直复杂度下降(0.542~0.526)、林分空间综合指数变化稳定。综上所述,帽儿山天然软阔叶次生林林分结构保持相对稳定且呈现正向演替趋势,未来需对林分进行适当间伐,扩大生长空间,改善生境条件,同时适当补植红松等珍贵树种,提高经济价值,改善林分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阔叶次生林 枯损模型 林分结构 变化规律
下载PDF
太行山南麓锐齿槲栎-油松混交林竞争关系与空间格局 被引量:7
15
作者 于晨一 李镇江 +4 位作者 孙怡洁 杨柳 任迎丰 栾科 王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7-115,共9页
【目的】探究太行山南麓针阔混交林内植物的竞争关系及空间格局,以期更好地理解针阔混交林种内、种间相互作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在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置1 hm2锐齿槲栎-... 【目的】探究太行山南麓针阔混交林内植物的竞争关系及空间格局,以期更好地理解针阔混交林种内、种间相互作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在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置1 hm2锐齿槲栎-油松混交林固定监测样地,调查样地内所有木本植物(DBH≥2 cm)的物种名、胸径、坐标等。通过计算可知样地内锐齿槲栎和油松的重要值较高且平均胸径较大,进一步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和g(r)函数分别研究混交林内优势种锐齿槲栎和油松的竞争强度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1)混交林样地内所有木本植物径级结构呈倒“J”型曲线,且在小尺度上聚集分布,大尺度上随机分布;2)锐齿槲栎种群的径级结构呈“J”型曲线,不同径级个体在样地内都呈随机分布,平均种内竞争强度大于平均种间竞争强度,且小径级(DBH≤5 cm)个体所受竞争压力最大,平均种内、种间竞争指数CI分别为13.47和10.08;3)油松种群径级结构近似正态分布,全部个体在样地内呈聚集分布,油松的平均种内竞争强度大于平均种间竞争强度,小径级(DBH≤5 cm)个体所受竞争压力最大,其平均种内、种间竞争指数CI分别为18.95和1.01。【结论】样地内锐齿槲栎和油松的分布格局不同,锐齿槲栎呈随机分布,主要受种内竞争作用的影响;油松呈明显的聚集分布,可能是受环境异质性影响;两个种群的种内、种间竞争强度都随着径级的增加而降低,且种内竞争强度大于种间竞争。本研究通过对太行山南麓针阔混交林的竞争关系和空间格局进行相关研究,可以为当地的森林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格局 竞争 径级结构 针阔混交林 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虎山次生林群落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饶兴权 曾阳金 +3 位作者 李远球 曹洪麟 刘占锋 蔡锡安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20,共11页
为了解在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老虎山南坡建设的大型林冠模拟氮沉降野外控制试验平台的植被组成特征,开展了18个样方的每木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面积0.72 hm^(2)中有维管束植物53科86属127种;胸径(DBH)≥1.0 cm的立木有2... 为了解在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老虎山南坡建设的大型林冠模拟氮沉降野外控制试验平台的植被组成特征,开展了18个样方的每木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面积0.72 hm^(2)中有维管束植物53科86属127种;胸径(DBH)≥1.0 cm的立木有2 465株,平均密度为0.34 ind./m^(2),最高达25 m。群落以锥(Castanopsis chinensis)、罗伞树(Ardisia quinquegona)、木荷(Schima superba)等为主要优势种类,且以高位芽、中小型叶、革质和非全缘叶植物为主要种类组成的常绿阔叶次生林。热带-亚热带区系成分在群落中占明显优势,具有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征。18个样方乔木层的Simpson指数(0.851~0.936)和Shannon-Wiener指数(3.504~4.494)相近,Pielou均匀度指数较高(0.780~1.000),但Gleason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差异较大(分别为3.209~7.738和16.760~40.806),样方间有10~26种共有种(Sorensen相似性系数为0.377~0.722),而灌木层则相反,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变化较大,样方间只有0~10种共有种(Sorensen相似性系数为0~0.714)。因此,灌木层的密度和种类差异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应充分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区系成分 物种组成 生物多样性 石门台自然保护区 广东
下载PDF
2002-2020年鼎湖山森林小流域地下水位数据集
17
作者 刘佩伶 张倩媚 +7 位作者 褚国伟 李跃林 张德强 刘世忠 孟泽 刘菊秀 周国逸 刘效东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1期282-290,共9页
地下水是流域水文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动态变化对于认知陆地生态系统的水文调节机制、物质元素循环过程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具有重要价值。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包含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其过渡植被类型,自20世纪5... 地下水是流域水文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动态变化对于认知陆地生态系统的水文调节机制、物质元素循环过程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具有重要价值。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包含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其过渡植被类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到严格保护。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依据陆地生态系统水环境观测规范和质量控制要求,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完整集水区的下游布置了4个地下水位观测井系统,对地下水埋深进行规范化的长期定位观测。本数据集整理了2002-2020年4个地下水位观测井长期监测数据,以期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地下水响应过程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水文服务功能评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管理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位 水文循环 针阔混交林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林分结构与植物多样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雷敏 刘萍 +2 位作者 李胜强 施悦谋 徐正春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4-41,共8页
探讨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林分结构和植物多样性,旨在为其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森林经营和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多样性高,天然更新能力强。乔木树种和林下植物的单种科组成都在50%及以上,幼... 探讨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林分结构和植物多样性,旨在为其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森林经营和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多样性高,天然更新能力强。乔木树种和林下植物的单种科组成都在50%及以上,幼苗种类和数量较多,林分天然更新能力较强,幼树相对较少。2)林分郁闭度、株数密度、胸径差异大,林木空间布局有待调整。标准地郁闭度为0.64~0.90,株数密度为675~1 975株/hm^(2),胸径在5.0~44.5cm之间,林分空间分布多为团状分布,林木竞争处于中庸状态。3)乔木层植物多样性丰富,灌木层植物多样性受林分因子的影响。不同林层中,乔木层的4个指数相对较大;灌木层植物受郁闭度、平均胸径等林分因子的影响,草本层基本不受影响,幼树幼苗层受郁闭度的影响。因此,可进行森林抚育间伐,适度调整林分密度和空间分布,提高幼树幼苗的数量和质量,丰富林下灌木种类,提高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确保森林持续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 林分结构 植物多样性 相关性分析 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
下载PDF
施秉喀斯特遗产地常绿阔叶林土壤螨类群落结构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园园 陈浒 +2 位作者 魏强 殷秀梅 刘文俊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1-522,共12页
为查明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常绿阔叶林土壤螨类群落特征,于2021年9月对遗产地常绿阔叶林3种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螨类进行标本采集和鉴定,采用属数、个体数量、群落多样性各参数、捕食性革螨生态指数以及甲螨生态指数对土壤螨类群落... 为查明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常绿阔叶林土壤螨类群落特征,于2021年9月对遗产地常绿阔叶林3种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螨类进行标本采集和鉴定,采用属数、个体数量、群落多样性各参数、捕食性革螨生态指数以及甲螨生态指数对土壤螨类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同时探究了土壤螨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期间,共捕获土壤螨类1563头,隶属于3目55科91属,以全菌甲螨属(Perscheloribates)为主要优势类群,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构成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土壤螨类基本组分,稀有属是螨类属数增加的主要贡献者。土壤螨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空间分析表明,对于螨类属数和个体数量,在水平方向上呈现出黑壳楠+山胡椒群落(EBF1)>乌冈栎+大明松群落(EBF2)>香叶树+女贞群落(EBF3)的变化情形,在垂直方向上表现出腐殖质层>土壤上层>土壤下层的变化趋势,群落分布具有明显的表层聚集性特征。用螨类属数定量分析群落相似性,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螨类群落相似性达到中度相似或极相似水平,这与稀有类群存在有着直接关系。土壤螨类生态类群分析表明,甲螨生态类群总体上以O选择型有翅孔背甲螨群(P群)为主,捕食性革螨生态类群总体上以r选择型为主。相关性分析表明,均匀度指数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除均匀度指数外,土壤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均与土壤螨类群落各参数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冗余分析表明,除稀有类群外,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螨类群落组成差异性较大,土壤有机质是显著影响土壤螨类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P<0.05)。研究结果可为中亚热带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螨类 群落结构 常绿阔叶林 世界自然遗产地 施秉喀斯特 土壤环境因子
下载PDF
桂中地区阔叶混交林生长规律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韦宏勃 韦长江 《桉树科技》 2023年第1期51-55,共5页
为探讨多树种混交造林的生长、分化演变规律,以顶果木、大叶栎、青冈栎、木荷、香樟、枫香、千年桐7种阔叶树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期观察保存率、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并经过多次观察测定和分析,结果发现:5年生时林分郁闭度达0.8以上,生长较慢... 为探讨多树种混交造林的生长、分化演变规律,以顶果木、大叶栎、青冈栎、木荷、香樟、枫香、千年桐7种阔叶树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期观察保存率、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并经过多次观察测定和分析,结果发现:5年生时林分郁闭度达0.8以上,生长较慢的阳性树种逐步枯死。13年生时林分密度由633株·hm^(-2)下降至300株·hm^(-2),仅剩顶果木、大叶栎、青冈栎3个树种;顶果木、大叶栎的胸径和树高生长最快,是林分中的优势树种;青冈栎较耐阴,是稳定的伴生树种;顶果木、大叶栎、青冈栎适合混交造林,13年生时林分蓄积量177.17 m^(3)·hm^(-2),产值估算为11.48万元·hm^(-2),利润8.76万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混交林 近自然经营 生长量 经济效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