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意涵与现实路径
1
作者 杨玉文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39,124,共9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边疆地区肩负着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使命,集资源富集与生态脆弱特征于一体,发展与保护任务艰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站在中华民族永...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边疆地区肩负着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使命,集资源富集与生态脆弱特征于一体,发展与保护任务艰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为边疆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依据,其中所蕴含的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作用与功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思想、物质、文化和社会基础。明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边疆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中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与路径具有极强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基于边疆地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各民族间互动交流而形成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从顶层制度设计、基层有效治理以及多维度协同推进等方面提出边疆地区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地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同价值
下载PDF
马克思财富观及其对推进共同富裕的启示
2
作者 孙应帅 张伟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56-63,共8页
马克思财富观的产生是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联系的,是对资本主义日益严重的财富问题的时代回应。马克思财富观主要蕴含在他的经济思想之中,是在其经济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马克思财富观启示我们:要从社会形态的高度看待共同富裕... 马克思财富观的产生是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联系的,是对资本主义日益严重的财富问题的时代回应。马克思财富观主要蕴含在他的经济思想之中,是在其经济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马克思财富观启示我们:要从社会形态的高度看待共同富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共同富裕;推进共同富裕应根据马克思对财富的界定深化对财富的认识,建立适应推进共同富裕需要的社会经济评价体系;在非公有制经济仍将长期发展的条件下,要通过创造和积累公共财富、扩大和丰富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共同富裕;推进共同富裕要坚持以人民特别是以劳动者为中心,以实现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通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更多的自然财富、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社会财富创造中的作用,增进共同富裕的财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马克思财富观 自然财富 公共财富
下载PDF
教育社会学不能基于“自然”范畴
3
作者 康永久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5-54,共10页
教育社会学肯定与“社会”范畴脱不了干系。但人类社会之初,“社会”本身不是一种自足的观念,而是依附于“自然”观念。教育也是如此,强调的是率性修道。这种活动赖以展开的,是一个“实质性共同体”的世界,其最内在的方面就是“自然”... 教育社会学肯定与“社会”范畴脱不了干系。但人类社会之初,“社会”本身不是一种自足的观念,而是依附于“自然”观念。教育也是如此,强调的是率性修道。这种活动赖以展开的,是一个“实质性共同体”的世界,其最内在的方面就是“自然”——或者是孟子说的自然人伦,或者是老子说的自然之道,或者是柏拉图眼中的理念世界。当然,人们在此也不是完全受制于外物的约束。但无论其中超越性的力量何等强大,这里的社会本身都不是一套需要我们睁开眼睛去看的独特事实,而是一个只能从传统的伦理道德或先验逻辑的角度去解释的领域。“社会”观念真正成为生活中的主导观念,是近现代一系列变革的产物。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社会”被确认为一种凭其自身即可存在的现实,一个无论我们喜欢与否都要与之打交道的领域。由此,人们最终关注到“社会事实”乃至“道德事实”本身的方法论意蕴。不但教育社会学由此兴起,整个教育都因此焕然一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共同体 社会 常识 教育社会学
下载PDF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方案的应用效果评价——对大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徐雅 田甜 +3 位作者 马淑然 王彤 许筱颖 刘晓燕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第3期31-34,共4页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出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如何将思政之盐融入课程大餐的具体要求。本课程组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出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如何将思政之盐融入课程大餐的具体要求。本课程组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特色及优势,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形成《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方案》,并对该方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九年制岐黄班、卓越5+3一体化班和五年制3个班级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发现,该方案的实施对于大学生的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均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并与大学生的思政课程形成呼应,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主旨和思想,对广大学生社会主义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该方案值得在全校乃至全国范围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思政 世界观 自然观 社会观 价值观 人生观
下载PDF
劳动者“三感”:习近平劳动观的人民性品格
5
作者 王玉 李卫华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0-17,共8页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习近平劳动观贯穿上下最鲜明的品格。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劳动获得感、劳动幸福感、劳动安全感为切口来研究习近平劳动观。通过增强物质和精神获得感,提高劳动者的劳动...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习近平劳动观贯穿上下最鲜明的品格。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劳动获得感、劳动幸福感、劳动安全感为切口来研究习近平劳动观。通过增强物质和精神获得感,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获得感,在此基础上锻炼其劳动品质与能力;通过宣扬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拓深劳动精神境界,提升劳动者的劳动幸福感,在此基础上激发其责任与担当;通过健全劳动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党政主导的维权服务机制、完善工会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提升劳动者的劳动安全感,在此基础上增强其劳动维权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劳动观 人民性 获得感 幸福感 安全感
下载PDF
自然审美的意义 被引量:20
6
作者 薛富兴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2-18,共7页
自然审美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形态 ,人类在自然审美活动中产生了形式感 ,实现了由耳目快感到心理快感的飞跃 ,培养起对现实对象超物质功利的精神性审美态度。自然审美也当是人类最高的审美境界 ,它可以拓展和提高整个审美活动的精神品格。... 自然审美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形态 ,人类在自然审美活动中产生了形式感 ,实现了由耳目快感到心理快感的飞跃 ,培养起对现实对象超物质功利的精神性审美态度。自然审美也当是人类最高的审美境界 ,它可以拓展和提高整个审美活动的精神品格。自然审美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重建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方面 ,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生态美是自然审美的当代现实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审美 物感说 生态美 天文
下载PDF
超越经验与常识:教科书的教学性再认识 被引量:20
7
作者 张增田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5-61,共7页
教科书的教学性,是指教科书具有的基于教学、为了教学并指向教学的与生俱来的生命属性。对教科书教学性的研究一直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因为缺少了对教科书何以具有教学性等一些本体论问题的深层揭示,人们对教科书教学性的认识就会... 教科书的教学性,是指教科书具有的基于教学、为了教学并指向教学的与生俱来的生命属性。对教科书教学性的研究一直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因为缺少了对教科书何以具有教学性等一些本体论问题的深层揭示,人们对教科书教学性的认识就会停留在经验与常识层面:表面化理解甚至曲解的教科书教学性、教科书教学性窄化或单一化为“可教性和易学性”,以及教学性作为教科书属性的理论推进缺乏本体论层面的揭示等。基于教学性是教科书的内在需要这一理论可以检证:教学性是教科书的生命属性,是教科书的存在之根。教科书的教学性需要主要包括四大类型: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文化保持与传承的需要、教诲与引领学生成长的需要以及交往或对话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与常识 教科书 教学性 生命属性 存在之根
下载PDF
把握社会思潮本质 构建社会思潮引领机制 被引量:8
8
作者 冯海波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43-47,共5页
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思潮的本质,积极建构和完善社会思潮的引领机制,正确处理一元与多元、差异与包容的关系,才能真正形成社会思想的广泛共识。
关键词 社会思潮 引领机制 本质 思想共识
下载PDF
论爱默生的双重自然观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东亮 《新余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48-50,共3页
大自然是众多文学作品创作的对象。美国著名自然主义学者爱默生以其不朽之作《论自然》(Nature)充分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并诠释了他对于自然的哲学理念。爱默生的自然观一方面是指哲学上的自然观,另一方面是指一般概念的自然观。
关键词 爱默生 自然观 《论自然》 哲学自然观 一般自然观
下载PDF
儒家性善论的两种型态与演进逻辑——兼论其义理困境及更化路向 被引量:2
10
作者 邹晓东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23,共19页
儒学史上存在两种性善论:界定本体的性善论与不界定本体的性善论。回归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历史地检讨这两种性善论的学理得失,可以有效地促成儒学义理的更新转化。作为最原始的性善论形态,"不界定本体的性善论"始于《中庸》对... 儒学史上存在两种性善论:界定本体的性善论与不界定本体的性善论。回归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历史地检讨这两种性善论的学理得失,可以有效地促成儒学义理的更新转化。作为最原始的性善论形态,"不界定本体的性善论"始于《中庸》对无所不在的"真知"问题的着重揭示与专门回应,这是一种融贯一致且以"率性"意识为中心的性善论。其短板在于:无法有效容纳传统德目与施教权威,其服膺者在"自作主宰"精神的鼓荡下,往往难以组成和谐有序之社会。"界定本体的性善论"则试图以传统德目规定"善性本体",这固然容纳了社会智识传统与政教权威,但却因为推崇、仰仗既定的教义与外在的治教,而架空或放逐了内在善性即时指引的活泼功能,故实质性地落入"重教—外铄—性恶"的荀学思路。论其实,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性善论。在"不界定本体的性善论"基础上,自觉引入或充分强调"率性的处境"与"共识的更新"这两个维度:将"传统教义""施教权威"以及"他人异见"统统归入"率性的处境"范畴,并力求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在新处境下的率性体认",不断就公共事务达成"新的共识"——这种充满张力的动态机制,应是传统儒家性善论更化升级的新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知问题 不界定本体的性善论 界定本体的性善论 率性的处境 共识更新
下载PDF
从人工智能看当代逻辑学的发展 被引量:20
11
作者 陈波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0年第1X期10-19,共10页
文章认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将是21世纪逻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21世纪逻辑学的面貌。至少在21世纪早期,逻辑学将重点关注下列论题:(1)如何在逻辑中处理常识推理的弗协调、非单调和容错性因素;(2)如何使机... 文章认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将是21世纪逻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21世纪逻辑学的面貌。至少在21世纪早期,逻辑学将重点关注下列论题:(1)如何在逻辑中处理常识推理的弗协调、非单调和容错性因素;(2)如何使机器人具有人的创造性智能,如从经验证据中建立用于指导以后行动的可错的归纳判断;(3)如何进行知识表示和知识推理,特别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库以及各认知主体相互之间的知识而进行的推理;(4)如何结合各种语境因素进行自然语言理解和推理,使智能机器人能够用人的自然语言与人进行成功的交际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常识推理 归纳逻辑 广义内涵逻辑 认知逻辑 自然语言逻辑
下载PDF
从大制造看自然改造与科技共性
12
作者 黄云峰 陈寿菊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27-129,共3页
从广义制造业的角度探讨了人类在用科技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创新、体制、跨学科、人文艺术、人才培养等一些共性问题。
关键词 大制造 自然改造 共性
下载PDF
生态家园的守望者——简论曾繁仁先生之“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雷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年第6期33-37,共5页
人类历史正由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过渡。在此重大转型之际,曾繁仁先生将当代存在论哲学、生态美学等理论加以整合创新,提出了"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这一新型美学理论观念。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论为指导思想,实现... 人类历史正由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过渡。在此重大转型之际,曾繁仁先生将当代存在论哲学、生态美学等理论加以整合创新,提出了"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这一新型美学理论观念。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论为指导思想,实现了对实践美学的新超越,并发现了人之生态本性,体现了一种新的生态人文主义精神和浓郁的家园意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唯物实践论 生态本性 生态人文主义 家园意识
下载PDF
微小违法行为演化为习惯的可能——基于正义观的分析
14
作者 陈骏 《学术探索》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1-75,共5页
微小违法行为是社会均衡状态下大量发生的行为,相比于犯罪或重大违法行为,其发生概率大并且纠正难度大,本文试图从正义观角度认识并解释微小违法行为。基于常识和传统法律文化基因所集聚而成的正义观支配着人们的守法和违法,而正义观的... 微小违法行为是社会均衡状态下大量发生的行为,相比于犯罪或重大违法行为,其发生概率大并且纠正难度大,本文试图从正义观角度认识并解释微小违法行为。基于常识和传统法律文化基因所集聚而成的正义观支配着人们的守法和违法,而正义观的局限性致使人们内心衍生一种违法的正当性观念,在此观念的确信之下,人们做出的微小违法行为极易演变为生活习惯,要纠正这种习惯化的违法行为,本文讨论了法律道德主义的重罚化和依靠时空变迁的正义观的扩大化两种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违法行为 常识 正义观 正当性
下载PDF
生态文化建设与深生态意识
15
作者 刘海霞 《未来与发展》 CSSCI 2009年第7期15-18,共4页
生态文化建设包括生态制度的建立健全和生态意识的培育。我国现阶段生态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培育公民的深生态意识。深生态意识的内容包括整体论自然观、生态社会观、生态优位的科技观、生态生活观等。
关键词 深生态意识 整体论自然观 生态社会观 生态优位的科技观 生态生活观
下载PDF
人类通往自由之路的哲学再反思
16
作者 黎玉琴 《韶关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49-54,共6页
通过对必然性的认识而获得自由只适合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基于审美意识而实现的自由不过是对现实活动有限性的补充,而个人的美德对自由的承诺也不能与作为职业的市场活动混为一谈。我们应该看到,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由于主体间关系取代... 通过对必然性的认识而获得自由只适合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基于审美意识而实现的自由不过是对现实活动有限性的补充,而个人的美德对自由的承诺也不能与作为职业的市场活动混为一谈。我们应该看到,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由于主体间关系取代主客体关系,若要在社会生活领域内实现自由必须以达成共识为活动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必然 审美意识 美德 共识原则
下载PDF
诚斋山水景物诗简论
17
作者 李荣 《宿州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56-58,共3页
杨万里为南宋诗坛重要人物,其一生转益多师,在诗歌创作与理论构建上均有令世人瞩目之佳绩,晚年其诗以"活法"之悟,被称为"诚斋体"。作为其诗歌重要组成部分的山水景物诗以人化自然世界的建构、童心童趣的展露与语言... 杨万里为南宋诗坛重要人物,其一生转益多师,在诗歌创作与理论构建上均有令世人瞩目之佳绩,晚年其诗以"活法"之悟,被称为"诚斋体"。作为其诗歌重要组成部分的山水景物诗以人化自然世界的建构、童心童趣的展露与语言的传神而成为"诚斋体"风格的突出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万里 人化自然 童心童趣 以俗为雅
下载PDF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承认逻辑:意蕴、困境及构建路径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 李桂花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117,共7页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新理论成果。这一重要论述从独具特色的承认逻辑出发,具有主体承认、情感承认、价值承认、制度承认的四重承认意蕴,以权利承认、文明承认、生态...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新理论成果。这一重要论述从独具特色的承认逻辑出发,具有主体承认、情感承认、价值承认、制度承认的四重承认意蕴,以权利承认、文明承认、生态承认、利益承认四个维度的承认路径,突破了承认的遗忘、承认的遮蔽、承认的虚无的承认困境,突破了资本逻辑操控下的单向性承认、虚假承认,为恢复人与自然原初的、本真的、真正的承认开启了新的承认实践和承认图景,为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承认逻辑 同情共感 承认的遗忘
下载PDF
从日本古典诗歌看中日审美情趣差异 被引量:1
19
作者 顾庆文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0-73,共4页
古典诗歌能够集中、深刻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日本古典诗歌的时间感分外强烈,热衷于表现瞬间的美感,日本人对时间的感受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同一性。日本人认为死是人存在的固有状态,是生命的一部分,死在日本人眼中是积极的。... 古典诗歌能够集中、深刻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日本古典诗歌的时间感分外强烈,热衷于表现瞬间的美感,日本人对时间的感受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同一性。日本人认为死是人存在的固有状态,是生命的一部分,死在日本人眼中是积极的。日本古典诗歌不求境界的开阔,不注重空间的浩大与深邃,整体上流露出一股纤巧玲珑的气质。日本人对自然美和色彩美的感觉特别敏锐和纤细,含有丰富的艺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古典诗歌 时间感 生死观 空间感 自然观
下载PDF
小约翰·柯布建设性后现代自然观及其生态批判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雪姣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2期13-23,共11页
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强调追求共同福祉,实现整个共同体的生命解放。作为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奠基人小约翰·柯布以过程哲学的视角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他从本体论角度指出世界由事件组成、物质以能量形式体现、生物圈由共... 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强调追求共同福祉,实现整个共同体的生命解放。作为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奠基人小约翰·柯布以过程哲学的视角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他从本体论角度指出世界由事件组成、物质以能量形式体现、生物圈由共同体组成共同体体现,从而体现出其有机的生态自然观;另一方面,通过对现代性自然观的生态批判,他认为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路线遮蔽了自然概念在人的观念中的存在基础,过度抽象的研究方法割裂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而转变这种观念的基础是重新构建人与他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此,小约翰·柯布指出要想转变人对自然的剥削、个人对他人的剥削,重新获得生命从内到外的解放,最根本的替代性方案是构建一种以追求共同福祉、促进生命解放为目的的、由共同体组成的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约翰·柯布 过程哲学 建设性后现代自然观 共同福祉 生命解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