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fixation in cemented vertebrae in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A case report
1
作者 Meng-Meng Chen Pu Jia Hai Tang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1年第28期8609-8615,共7页
BACKGROUND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has been widely used in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Following surgery,the bone cement would be positioned permanently.However,in some cases of lumbar de... BACKGROUND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has been widely used in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Following surgery,the bone cement would be positioned permanently.However,in some cases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the cemented vertebrae needs to be fixed after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procedure.It is difficult to implant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s into the cemented vertebrae because of the bone cement filling.At present,the main treatment strategy is to skip the cemented vertebra and conduct a long segment fixation.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fixation technique for cemented vertebrae.CASE SUMMARY PVP involving the L3 and L4 was performed in an 82-year-old man due to OVCF.During the surgery,bone cement leakage occurred,resulting in compression of the root of the right L3 nerve.We performed a partial facetectomy to retrieve the leaked bone cement and to relieve the patient’s neurological symptoms.After 3 mo,the patient developed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n L3/4,potentially due to instability caused by the previous surgery.Therefore,it was necessary to perform intervertebral fusion and fixation.It was difficult to implant traditional trajectory pedicle screws in L3 and L4 because of the bone cement filling.Hence,we implanted CBT screws in the L3 and L4 vertebrae.As a result,the patient’s symptoms resolved and he reported satisfaction with the surgery at follow-up after 8 mo.CONCLUSION It is feasible to utilize CBT in cemented vertebrae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Cemented vertebrae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Spinal fixation Bone cement leakage Case report
下载PDF
下腰椎椎体在不同负荷下屈伸运动特点的分析
2
作者 宋阳 苗军 +3 位作者 冷辉 张海军 赵磊 赵雪晴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0期170-174,共5页
目的探索不同负重状态下直立位腰椎L_(3)、L_(4)椎体屈伸运动过程中体运动轨迹,分析负重状态下腰椎在体运动的规律和特点。方法招募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10名无症状的青年志愿者,使用双荧光透视系统DFIS与CT相匹配技术,经平扫CT获取L_(3... 目的探索不同负重状态下直立位腰椎L_(3)、L_(4)椎体屈伸运动过程中体运动轨迹,分析负重状态下腰椎在体运动的规律和特点。方法招募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10名无症状的青年志愿者,使用双荧光透视系统DFIS与CT相匹配技术,经平扫CT获取L_(3)~S_(1)的图像进行三维重建。于放射线透视不同负重下0、5、10 kg完成下腰椎的前屈到直立到后伸动作获得X线影像,通过轮廓重叠实现二维到三维图像的匹配,还原下腰椎椎体的三维运动轨迹。结果下腰椎在前屈到站立位时:不同负重下腰椎椎体0、5、10 kg的X轴的运动位移分别为-1.05(-2.42,1.72)、0.63(0.15,4.26)、-0.39(-0.75,3.12)mm。X轴运动位移比较5 kg>10 kg>0 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γ角度分别为-0.26(-1.30,5.43)、0.93(0.24,5.42)、-0.95(-2.12,4.32)°。γ角度比较5 kg>0 kg>10 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腰椎在站立到后伸位时:不同负重下腰椎椎体0、5、10 kg X轴的运动位移分别为0.90(-0.82,3.74)、-0.91(-1.55,4.26)、0.07(-0.92,3.25)mm。Z轴的运动位移分别为-0.25(-0.54,1.78)、0.40(-0.68,2.37)、-0.19(-0.92,1.03)mm。X轴运动位移比较0 kg>10 kg>5 kg,Z轴运动位移比较5 kg>10 kg>0 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α角度分别为0.91(-0.82,2.85)、-0.61(-0.14,3.79)、0.54(-0.82,3.87)°。γ角度分别为1.15(0.24,5.32)、0.92(-0.67,5.45)、0.65(-1.24,5.32)°。α角度比较0 kg>10 kg>5 kg,γ角度比较0 kg>5 kg>10 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重5 kg下腰椎椎体在体运动的位移和旋转角度和0 k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腰椎退行性疾病有一定关联。下腰椎退行性疾病可能与X轴位移的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在体运动 六个自由度 负重 退行性疾病
下载PDF
大通道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3年以上随访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子豪 董健文 +3 位作者 刘仲宇 陈瑞强 齐佳坤 戎利民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4年第1期19-24,共6页
目的分析大通道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间融合术(镜下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3年以上的随访结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接受镜下融合手术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共28例;女20例,男8例;年龄40~80(58.9±10... 目的分析大通道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间融合术(镜下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3年以上的随访结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接受镜下融合手术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共28例;女20例,男8例;年龄40~80(58.9±10.6)岁。病程为1~240(44.0±53.3)个月。诊断为单纯腰椎椎管狭窄5例、单纯腰椎不稳3例、腰椎椎管狭窄合并不稳5例、腰椎退行滑脱12例、复发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例;其中26例为单节段,2例为双节段;12例经椎间孔入路,16例经关节突入路;11例(68.8%)行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使用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痛及腿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价疗效。对随访腰椎CT影像按照Bridwell标准判断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镜下融合手术;手术时间为239~630(399.8±104.4)min。所有病例随访时间为37~61(44.7±6.2)个月。术后及末次随访ODI评分、腰痛及腿痛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增加[(12.2±2.1)mm比(8.3±2.8)mm,P<0.05]。术中、术后及随访时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术后椎管内骨块残留压迫行走根。随访期间14例复查腰椎CT;其中13例(92.9%)达到骨性融合。结论大通道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间融合术3年以上随访临床疗效令人满意,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术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检查 微创 脊柱融合术 腰椎 退行性疾病
下载PDF
流体明胶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
4
作者 金凤 刘平平 +2 位作者 李锦军 费琦 孟海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9期960-963,共4页
目的探讨流体明胶应用于单侧双通道内镜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行单侧双通道内镜的腰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共8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是否应用... 目的探讨流体明胶应用于单侧双通道内镜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行单侧双通道内镜的腰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共8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是否应用流体明胶分为试验组(使用流体明胶,n=40)和对照组(n=49)。所有患者均接受至少3个月随访,比较手术前和手术后3 d、1个月、3个月的腰腿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引流量、凝血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进行随访。手术后3 d、1个月、3个月,两组腰腿部VAS评分和ODI均较手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腰腿部VAS评分和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个月,Fischgrund标准评价结果显示,试验组优良率为90.0%,对照组优良率为8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引流量为(15.23±13.46)mL,明显少于对照组[(28.69±29.6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手术后凝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发生并发症2例(5.0%),对照组发生并发症2例(4.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体明胶应用于单侧双通道内镜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显著降低术后引流量,且不影响凝血功能,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 退行性疾病 流体明胶 术后引流量
下载PDF
单通道脊柱内镜腰椎椎间融合术与开放后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对比观察
5
作者 李永津 谢智荣 +6 位作者 林小栋 高梓博 林锐 苏国义 胡伟雄 林涌鹏 陈博来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4年第3期129-136,共8页
目的比较大通道内镜下侧后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E-P/TLIF)与开放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科专科医院脊柱微创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 目的比较大通道内镜下侧后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E-P/TLIF)与开放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科专科医院脊柱微创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8例。观察组48例应用PEP/TLIF;对照组50例应用PLIF。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手术前后腰腿痛和神经功能。根据影像学资料比较手术前后的椎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以及术后12个月的融合率。结果PE-P/TLIF组48例和PLIF组50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PE-P/TLIF组的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3个月时的腰部VAS评分明显少于PLIF组[(2.0±0.7)比(1.9±0.8),P<0.01];但手术时间则多于PLIF组(P<0.01)。两组其他时间节点的VAS和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PE-P/TLIF组的融合率为95.8%;而PLIF组融合率为92%。PLIF组和PE-P/TLIF组各有1例伤口感染,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两组无神经血管损伤、脑脊液漏、内植物移位等严重并发症。结论PE-P/TLIF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项较为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近期疗效满意,融合率可靠。PE-P/TLIF则有减少术后引流量、缩短住院时间、术后腰痛较轻等微创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腰椎 退行性疾病
下载PDF
对椎间孔分区方法在内镜下腰椎后外侧入路手术中应用的效果分析
6
作者 刁文博 李文祥 +5 位作者 娄才立 杨建坤 李永辉 王向前 刁文杰 闫明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4年第3期163-169,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内镜下通过椎间孔分区理论进行腰椎后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手术(PALIF)和传统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手术(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临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周口骨科医院脊柱外科采用椎间孔分区理论在内... 目的对比分析内镜下通过椎间孔分区理论进行腰椎后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手术(PALIF)和传统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手术(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临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周口骨科医院脊柱外科采用椎间孔分区理论在内镜下进行腰椎后外侧入路和传统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退变患者资料,各200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患者术后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观察椎体前缘、椎体后缘高度。术后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及术后并发症等恢复状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时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及病变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LIF组相比,PALIF组的手术平均时间增多,但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明显著减少(P<0.05)。两组术后VAS和ODI较术前均明显改善。术后第3天时两组ODI指数比较PALIF组优于PLIF组(MacNabχ^(2)=13.571,P<0.01);其他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椎体前缘和椎体后缘高度较术前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所有患者伤口愈合良好,均无切口感染。PALIF组均未出现神经损伤,硬膜撕裂等并发症。PLIF发生4例硬膜撕裂,2例硬膜血肿,3例神经根损伤;经过降低颅内压及营养神经药物对症治疗后治愈;两组MacNab疗效评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外侧入路通过椎间孔分区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椎体间隙高度,达到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孔切开术 脊柱融合术 退行性疾病
下载PDF
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术后邻近节段病变的早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周建伟 李矛 +3 位作者 迟成 王飞 闫辉 唐家广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5期480-486,共7页
目的:探讨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术后邻近节段病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采用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术后邻近节段病变患者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52~73岁,2次手术间隔时间19~64个月。腰椎融合术后邻... 目的:探讨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术后邻近节段病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采用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术后邻近节段病变患者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52~73岁,2次手术间隔时间19~64个月。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患者10例,腰椎非融合固定术后4例;均采用单边双通道内镜辅助下后路单侧椎板开窗椎管减压术或者经单侧入路潜行减压至对侧。观察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记录术前、术后3 d及术后3、6个月随访时腰痛和腿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改良的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腰椎功能(modified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mJOA)评分。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2~151 min。术后CT示减压充分,大部分关节突关节得以保留。术后1~3 d下床行走,术后住院时间为1~8 d。术后随访时间为6~11个月。14例患者术后3周内均恢复正常生活,术后3 d及3、6个月患者的腰腿痛VAS、ODI、mJOA评分均明显改善。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给予局部加压缝合切口,保守治疗后伤口愈合;1例术后出现马尾神经损伤表现,康复治疗后于1个月左右逐步恢复;1例术后出现下肢一过性疼痛加重,给予激素、脱水药物和对症处理,症状减轻,于术后7 d症状缓解。结论: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用于治疗腰椎术后邻近节段病变的早期临床效果优良,为邻近节段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微创、非固定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邻近节段病变 外科手术 内窥镜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采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术治疗伴矢状面失衡的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 被引量:2
8
作者 梁春红 阎凯 +2 位作者 孙宇庆 吴静晔 李观清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3年第4期218-223,共6页
目的 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术对伴矢状面失衡的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7年9月至2021年8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因腰椎退行性疾病伴矢状面失衡行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手术的患者40例;其中女27例,男1... 目的 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术对伴矢状面失衡的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7年9月至2021年8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因腰椎退行性疾病伴矢状面失衡行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手术的患者40例;其中女27例,男13例;年龄43~81(65.9±5.2)岁。随访时间14~48(28.5±8.3)个月。比较患者术前、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脊柱冠状面及矢状面相关参数,包括:椎间隙高度(DH)、椎间孔高度(FH)、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侧凸Cobb角、C7铅垂线至骶骨中垂线距离(C7PL-CSVL)、脊柱矢状面垂直轴(SVA)、骨盆腰椎匹配值(PI-LL)。收集患者术前、术后与随访时的主要功能评分,包括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腰部和下肢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对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和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都一期顺利完成OLIF联合腰后路内固定手术。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DH、FH、腰椎侧凸Cobb角、C7PL-CSVL、SVA、LL、PT、SS、PI-LL等指标均明显改善,DH和FH分别由术前(7.8±1.2)mm和(15.6±2.7)mm增加至末次随访的(11.6±2.6)mm和(18.1±2.2)mm;腰椎侧凸Cobb角和C7PL-CSVL分别由术前的(18.1±5.3)°和(27.3±18.3)mm下降至末次随访的(3.4±2.6)°和(10.3±9.1)mm。SVA自(97.3±55.1)mm降为(53.9±41.6)mm。LL由术前的(-8.6±13.2)°增加至末次随访的(-28.0±12.3)°。除PI,各项指标术后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时上述指标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ODI、JOA评分、腰部及下肢VAS评分有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术是一种较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策略,可以有效缓解退行性腰椎疾病伴矢状面失衡患者的症状,同时稳定脊柱、重建矢状面和冠状面平衡,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腰椎 退行性疾病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下载PDF
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被引量:22
9
作者 张绍东 滕宇飞 +5 位作者 许龙吉 吴小涛 茅祖斌 陈辉 孔翔飞 王宸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11-814,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3年10月~2005年5月,采用椎管扩大减压后行TLIF,对常规TLIF技术进行改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2... [目的]探讨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3年10月~2005年5月,采用椎管扩大减压后行TLIF,对常规TLIF技术进行改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25例共29个节段,男17例,女8例;年龄24—65岁,平均54.6岁。Ⅰ~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不稳6例,腰椎管狭窄症8例。改良方法首先切除一侧下关节突、上关节突内上侧部分及棘突与椎板的下1/2部分,将神经根松解、减压,再向对侧扩大减压范围,行对侧神经根减压,椎管减压满意后按照常规方法完成TLIF。[结果]2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个月~32个月,平均18.4个月,无椎弓根钉失败及Cage前、后侧移位。1例术后6个月X线片示Cage轻度下陷;1例术后出现下肢麻木感,2例下肢麻木加重,均为TLIF侧,其中2例于3个月内症状消除,1例稍有改善;术后1年X线片示未愈合2例。根据Denis疼痛分级、JOA评分法,术后平均改善率92%。[结论]改良TLIF扩大了手术适应证,使操作更加简单、安全,并发症减少,选择性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短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退行性疾病 脊柱融合术 改良 减压
下载PDF
微创TLIF单侧或双侧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5
10
作者 邹海波 绳厚福 +2 位作者 李中实 陈栋 赵景鑫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86-1091,共6页
目的:评价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单侧或双侧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1月应用MastQuadrant通道对52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经椎旁多裂肌入路行TLIF单侧(31例)或双侧... 目的:评价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单侧或双侧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1月应用MastQuadrant通道对52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经椎旁多裂肌入路行TLIF单侧(31例)或双侧(21例)固定治疗。男27例,女25例,年龄30—77岁,平均52.9岁。观察二种固定方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费用的差别。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临床疗效。通过影像学测量手术节段Cobb角(矢状位)及不同部位椎间隙的高度,观察手术前后影像学变化并评价椎体间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18个月,平均12个月。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费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部患者ODI平均值由术前的(67.67±18.59)%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5.58±20.80)%,VAS腰痛评分平均值由术前的(7.42±2.48)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09±2.47)分,VAS腿痛评分平均值由术前的(8.04±1.22)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46±2.07)分,手术前后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单侧及双侧固定组在手术前后的ODI、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手术后的影像学测量指标均较术前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及双侧固定组在手术前后影像学测量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1例双侧固定患者术后出现单侧下肢症状而进行螺钉调整外,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达到影像学融合标准,未发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或cage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无论是单侧还是双侧固定,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都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如适应证选择正确,单侧固定具有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手术费用低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退行性疾病 手术 微创
下载PDF
刮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方案疗效差异:基于血清代谢组学的评价 被引量:23
11
作者 陈丽虹 岳容兆 +7 位作者 张永怡 张沁 王燕君 桂前 杨敏 徐桂华 谢彤 彭琳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2期5110-5116,共7页
背景:刮痧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应用广泛,结合代谢组学等现代分析技术可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对其机制效应进行研究。目的: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刮痧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血清代谢谱的影响及不同方案的疗效差异。探讨... 背景:刮痧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应用广泛,结合代谢组学等现代分析技术可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对其机制效应进行研究。目的: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刮痧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血清代谢谱的影响及不同方案的疗效差异。探讨刮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推动刮痧疗法的规范化、标准化进程。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由浙江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刮痧组(循经出痧组、循经不出痧组、穴位出痧组、穴位不出痧组)、模型组与空白组,每组8只。刮痧组和模型组制备自体髓核移植非压迫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刮痧各组分别给予不同刮痧方案进行干预,隔日1次,3 d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借助电子测痛仪,测定刮痧各组和模型组大鼠造模前后的机械阈值;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6组大鼠血清内源性差异代谢物。结果与结论:(1)刮痧各组和模型组造模后的机械痛阈值均较造模前显著降低(P <0.01);(2)根据代谢组学分析,共筛选出甘氨酸、丙酮酸、鸟氨酸等14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涉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丙酮酸代谢和柠檬酸循环等7条代谢通路,其中刮痧通过调节尿素含量、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丙酮酸代谢通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大鼠起到抗炎作用,通过调节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达到镇痛效果;(3)分析刮痧4组甘氨酸、丙酮酸、鸟氨酸和尿素含量,发现循经出痧组的异常代谢物调节效果最好,由此推测其治疗效果也较其他3组更为显著;(4)今后还需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代谢组学 刮痧 腰椎间盘突出 组织构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系统生物学 脊柱疾病 腰椎 椎间盘移位 组织工程
下载PDF
MIS-TLIF与P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肌肉损伤比较 被引量:16
12
作者 周亮 刘郑生 +4 位作者 毛克亚 刘建恒 肖波 徐教 王义国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72-975,共4页
目的比较传统开放性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与扩张通道管(X-Tube)辅助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肌肉损伤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1年9月,采用X-Tube辅助MIS-TLIF手术治疗的单... 目的比较传统开放性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与扩张通道管(X-Tube)辅助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肌肉损伤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1年9月,采用X-Tube辅助MIS-TLIF手术治疗的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54.3±7.8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前1d及术后1、3、5d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并与同期行传统开放PLIF手术的38例患者(男20例,女18例,年龄51.6±8.6岁)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进行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病变节段、术前CK水平、术前腰背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手术时间长于PLIF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1、3、5d血清CK水平均明显低于PLIF组(P<0.01),术后3d、5d、3个月时腰背痛VAS评分低于PLIF组(P<0.05),而术后6、12个月时VAS评分与PLI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3、6、12个月)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影像学随访显示所有患者手术节段均在术后半年内获得良好的节段融合。结论与传统开放PLIF术式相比,MIS-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具有出血少、肌肉损伤少、腰背疼痛轻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腰椎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下载PDF
经Quadrant通道单侧椎弓根固定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被引量:21
13
作者 林斌 林秋燕 +3 位作者 何明长 刘晖 郭志民 林坤山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6期468-473,共6页
目的:比较经Quadrant通道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unilateralpediclescrewfixation,uni-PS)和传统后路双侧椎弓根固定(bilateralpediclescrewfixation,bi-PS)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外科治疗腰椎退行性... 目的:比较经Quadrant通道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unilateralpediclescrewfixation,uni-PS)和传统后路双侧椎弓根固定(bilateralpediclescrewfixation,bi-PS)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外科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102例,男67例,女35例;年龄34~69岁,平均51.5岁。所有患者术前有不同程度的下腰部疼痛、单侧下肢放射性疼痛或伴有下肢感觉异常;均行椎弓根固定、椎间融合术。根据固定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成A、B两组:A组50例,采用Quadrant通道辅助下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单枚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B组52例,采用传统后路双侧椎弓根固定并单枚椎间融合器融合治疗。应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系统(ODI)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及功能恢复情况,并对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融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2个月(12~21个月)。A组手术时间为(87.6±25.5)min,术中出血量为(105.7±27.2)ml;腰痛、腿痛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7.2±1.4、7.9±1.1降至术后1个月的3.2±0.6、3.0±0.7;ODI评分从术前的42.2±11.8降至术后的15.6±2.3;融合率为96.0%(48/50),并发症发生率为4.00%(2/50)。B组手术时间为(160.3±20.5)min,术中出血为(220.6±25.5)ml,腰痛、腿痛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7.3±1.1、8.1±0.9降至术后1个月的3.3±0.4、3.2±0.3;ODI评分从术前的43.1±12.0降至术后的14.9±2.6;融合率为96.2%(50/52),并发症发生率为5.77%(3/52)。A组手术时间较B组缩短,术中失血量A组较B组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VAS评分、ODI评分、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单枚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与双侧椎弓根钉固定有同样临床效果,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融合率高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疾病 腰椎 外科手术 微创性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颈夹脊穴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4
作者 张兰杰 谢程 李晓川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513-515,共3页
研究表明,针刺颈夹脊穴能解除颈部肌肉痉挛,调整肌群力学平衡,缓解局部疼痛;能提高椎动脉的血流速度,降低血流指数,改善椎动脉供血,提高大脑的供血状况,缓解眩晕头痛等临床症状。针刺颈夹脊穴可应用于各种由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功能... 研究表明,针刺颈夹脊穴能解除颈部肌肉痉挛,调整肌群力学平衡,缓解局部疼痛;能提高椎动脉的血流速度,降低血流指数,改善椎动脉供血,提高大脑的供血状况,缓解眩晕头痛等临床症状。针刺颈夹脊穴可应用于各种由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各种疾病。针刺颈夹脊穴可以改善脊神经的应激能力,调整人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颈夹脊 颈椎病 腰椎病
下载PDF
MIS-TLIF术单侧与双侧内固定临床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17
15
作者 高中洋 秦杰 +4 位作者 康健 宋辉 贺西京 李浩鹏 王栋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10期954-962,共9页
目的 :比较MIS-TLIF手术单侧与双侧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中英文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5年10月关于MIS-TLI... 目的 :比较MIS-TLIF手术单侧与双侧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中英文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5年10月关于MIS-TLIF手术单侧与双侧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根据Cachrane handbook 5.1.0对纳入的随机对照研究(RCT)进行质量评价,根据MINORS评价方法对纳入的回顾性或前瞻性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2.0软件对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腰椎侧凸角、节段侧凸角、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研究,451例患者,其中随机对照研究4篇,前瞻性研究2篇,回顾性研究3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侧固定组与双侧固定组比较,VAS腰痛评分、VAS下肢痛评分、ODI、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腰椎侧凸角、节段侧凸角、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IS-TLIF术中单侧固定与双侧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相当,两种固定方式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无差异,同时单侧固定由于手术时间短、失血少等原因具有更好的安全性。由于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不高、样本量较小、评价指标较主观、随访时间短、存在临床异质性等原因,结论尚需进一步研究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疾病 腰椎 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META分析
下载PDF
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疗效 被引量:16
16
作者 张阳 李放 +3 位作者 单建林 关凯 赵广民 文天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86-891,共6页
目的:评估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0年5月采用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59例,其中腰椎管狭窄症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记录患者... 目的:评估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0年5月采用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59例,其中腰椎管狭窄症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ROM)、椎问高度及上位相邻节段ROM。评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和症状学退变的发生情况。结果:55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48-70个月,平均54个月。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ODl分别为(24.1±5.7)%和(15.9±6.3)%,均较术前的(56.3±16.4)%明显改善(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2.9±1.5和1.4±0.5,均较术前的6.7±2.7明显改善(P〈0.05)°手术节段ROM由术前的(7.6±2.5)°保留至术后3个月的(4.5±2.8)°以及末次随访时的(4.9±2.3)°(P〈O.05)°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在术后3个月为13.4±2.6mm,较术前12.3±2.7mm明显升高(P〈0.05);末次随访时为12.1±3.2mm,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位相邻节段ROM由术前的(8.1±3.0)。增加至术后3个月的(9.3±3.2),至末次随访时达到(10.0±2.9)°(P〈0.05)。末次随访时,7例(12.7%)患者出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1例患者出现上位相邻节段症状学退变而接受二次Dynesys内固定手术。结论: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能够获得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在中期随访时,Dynesys动态内固定能够保留手术节段部分活动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邻节段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退变性疾病 动态内固定 Dynesys系统 相邻节段退变
下载PDF
男性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测量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光 王桂芝 +2 位作者 吕俊峰 李纬 刘希荣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98-500,共3页
目的 :探讨测量男性腰椎、股骨颈骨密度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2 2 4例 2 0~ 74岁成年男性的腰椎和股骨颈行定量 CT骨密度测量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成年男性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峰值年龄为 2 0~ 2 4岁 ,35岁以后股骨颈骨密度下降... 目的 :探讨测量男性腰椎、股骨颈骨密度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2 2 4例 2 0~ 74岁成年男性的腰椎和股骨颈行定量 CT骨密度测量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成年男性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峰值年龄为 2 0~ 2 4岁 ,35岁以后股骨颈骨密度下降速率大于腰椎 ,二者累积丢失率差异具有显著性 ( P<0 .0 5 )。结论 :男性股骨颈的骨密度的测量值较腰椎更具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股骨颈 骨密度 骨质疏松 定量CT 男性
下载PDF
腰椎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6
18
作者 徐灿华 吴增晖 +1 位作者 郑轶 张清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1837-1841,共5页
目的 探讨腰椎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vertebral fusion,XLIF)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中的初步应用,阐明该术式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21~119个月(... 目的 探讨腰椎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vertebral fusion,XLIF)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中的初步应用,阐明该术式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21~119个月(平均47.3个月)后,出现融合相邻节段退变及对应的腰腿痛症状患者,采用腰椎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9例。其中,邻近节段病变发生在融合节段上方8例、下方1例;表现为腰椎间盘突出4例、腰椎管轻度狭窄2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轻度狭窄2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退变性侧凸1例。根据手术前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29分法)判断手术效果。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提示单节段邻近节段病变,行腰椎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手术时间(65.6±15.0)min,出血量(27.8±5.6)mL,术中无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的发生,住院(5.7±1.1)d;末次随访腰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分别为2.8±1.9、23.5±3.7,较术前(7.9±2.7、13.0±5.1)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腰椎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手术损伤小、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手术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融合 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 邻近节段病变
下载PDF
腰椎融合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李忠海 王诗媛 +3 位作者 唐昊 马辉 张秋林 侯铁胜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4期277-281,共5页
目的:总结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应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治疗的1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为双节段)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男1... 目的:总结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应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治疗的1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为双节段)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男11例,女7例;年龄41~62岁,平均50.2岁。分析内容包括:ODI指数、腰痛和下肢痛的VAS评分,并通过腰椎动力位X线观察活动度(ROM)、椎间隙高度(DHI)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2个月。在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腰痛VAS评分术前(7.20±0.90)分,末次随访(1.50±0.90)分;下肢痛VAS评分术前(5.20±0.90)分,末次随访(1.10±0.80)分。ODI指数术前(52.50±5.90)%,末次随访(15.90±5.80)%。Coflex置入节段的DHI术前0.23±0.05,术后0.35±0.06,末次随访0.33±0.04,椎间隙高度未见明显丢失。Coflex置入节段的ROM术前(8.90±1.80)°,术后降至(8.30±1.90)°,末次随访(8.10±1.80)°,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Coflex置入节段活动度未见明显改变。L2-S1ROM术前为(20.20±5.60)°,术后(14.40±5.70)°,末次随访(15.50±5.20)°,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治疗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取得满意的中短期临床疗效,但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这项技术优于多节段融合术。手术适应证的合理选择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退行性疾病 脊柱融合术 脊柱非融合术 动态固定
下载PDF
局部麻醉行PELD时颈痛与颈椎硬膜外压力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严小林 汪洋 +3 位作者 石磊 陈富 楚磊 邓忠良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6期3634-3637,共4页
目的探讨局麻下椎板间入路行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PELD)术中颈痛与颈椎硬膜外压力(EP)变化的关系。方法收集该院骨科2013-2015年28例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经椎板间入路PELD的患者,术前于C5-C6节段安置颈椎硬膜外导管并连接压... 目的探讨局麻下椎板间入路行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PELD)术中颈痛与颈椎硬膜外压力(EP)变化的关系。方法收集该院骨科2013-2015年28例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经椎板间入路PELD的患者,术前于C5-C6节段安置颈椎硬膜外导管并连接压力传感器,整个手术过程持续监测颈椎EP。结果28例患者中有6例发生了颈痛,术中颈痛患者开始诉颈痛时的颈椎EP值(51.5±10.O)mmHg和最大颈椎EP值(67.8±12.4)mmHg都明显高于未发生颈痛患者的最大颈椎EP值(29.6±12.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EP值越高的患者发生颈痛的概率越高(P〈0.05)。结论椎板闯入路行PELD时颈痛的发生与颈椎EP增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麻醉 局部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 硬膜外压力 项痛 椎板间入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