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ng-term effect of autologous progenitor cell therapy to induce neo angiogenesis in patients with critical limb ischemia transplantated via intramuscular vs combined intramuscular and distal retrograde intra venous
1
作者 Luis Padilla Juan Rodriguez-Trejo +10 位作者 Ignacio Escotto Manuel López-Hernandez Mauricio González José De Diego Neftaly Rodrgiuez Jesús Tapia Takeshi Landero Carranza Pilar Hazel Olguin Juarez Horacio Mauricio Di Silvio Paul Mondragon-Teran 《Stem Cell Discovery》 2012年第4期155-162,共8页
Critical limb ischemia is a medical condition that decreases blood flow and limb oxygen supply;this disease in its late stages of progression leads to only two possible options: either surgical bypass revascularizatio... Critical limb ischemia is a medical condition that decreases blood flow and limb oxygen supply;this disease in its late stages of progression leads to only two possible options: either surgical bypass revascularization or limb amputation. We investigated a novel method using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 of progenitor cells derived from mobilized peripheral blood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to evaluate its long-term effect as a cell therapy to induce neo-angiogenesis and restore blood flow in the affected ischemic limbs. A total of 20 ischemic limbs from critical limb ischemia diagnosed patients, non candidates to surgical revascularization were transplanted with autologous progenitor cells by either intramuscular combined with intravenous (group A) or intramuscular (group B) procedure. Patients were monitored during 31 months. Treatment efficacy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ankle brachial index which increased at a range of 0.29-1.0 in group A and 0.40-0.90 in group B;pain-free walking distance which increased at a range of 50-600 m in group A and 50-300 m in group B;and blood perfusion (measured by Laser Doppler) which increased at a range of 48-299 in group A and 135-225 in group B. We achieved 90% treated ischemic limbs free of amputation in both transplanted groups. Results here described provide a safe, efficient and minimally invasive therapy with progenitor cells to induce angiogenesis and preserve limbs from amputation in CLI diagnosed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o-Angiogenesis Cell therapy critical Limb Ischemia PROGENITOR Cells Blood Perfusion
下载PDF
具有缺陷的不可压缩neo-Hookean球壳的动力学行为的定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袁学刚 朱正佑 程昌钧 《应用数学和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892-898,共7页
研究了一类具有缺陷的不可压缩超弹性材料球壳的径向对称运动问题,该类材料可以看作是带有径向摄动的均匀各向同性不可压缩的neo_Hookean材料.得到了描述球壳内表面运动的二阶非线性常微分方程,并给出了方程的首次积分.通过对微分方程... 研究了一类具有缺陷的不可压缩超弹性材料球壳的径向对称运动问题,该类材料可以看作是带有径向摄动的均匀各向同性不可压缩的neo_Hookean材料.得到了描述球壳内表面运动的二阶非线性常微分方程,并给出了方程的首次积分.通过对微分方程的解的动力学行为的分析,讨论了材料的缺陷参数和球壳变形前的内外半径的比值对解的定性性质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数值算例.特别地,对于一些给定的参数,证明了存在一个正的临界值,当内压与外压之差小于临界值时,球壳内表面随时间的演化是非线性周期振动;当内压与外压之差大于临界值时,球壳的内表面半径随时间的演化将无限增大,即球壳最终将被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有缺陷的不可压neo-Hookean材料 动力学行为 临界值 非线性周期振动
下载PDF
当代诗歌批评中的“古典性”与“现代性”之辨
3
作者 杨雅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0-76,116,共8页
关于汉语新诗之“古典性”与“现代性”问题的讨论,自新文学初期就已开始。“古典”即意味落后,“古典性”与“现代性”相对立等论调,随着新诗获得普遍认可后便逐渐销声匿迹。但对这两个命题的讨论,却一直延续到当代诗歌批评中,并逐渐... 关于汉语新诗之“古典性”与“现代性”问题的讨论,自新文学初期就已开始。“古典”即意味落后,“古典性”与“现代性”相对立等论调,随着新诗获得普遍认可后便逐渐销声匿迹。但对这两个命题的讨论,却一直延续到当代诗歌批评中,并逐渐成为较核心的诗学问题。虽然诗论者们对“古典性”与“现代性”的定义及延展各个不同,但也往往会将其并举,认为两者原是摆脱“平庸”的不同法门,而很少会在两者间建立严格对立的关系。自1980年代末以来,批评界秉承着推动诗歌创作发展的宗旨,热衷于讨论在古典诗词中发掘现代性以及在现代诗中激活、重续与转化古典资源的可能性,据此提出了“新古典主义”“古典现代性”等力图熔铸古今、打通中西的诗学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诗歌批评 古典性 现代性 新古典主义 古典现代性
下载PDF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DYNAMICAL BEHAVIOR FOR AN IMPERFECT INCOMPRESSIBLE NEO-HOOKEAN SPHERICAL SHELL 被引量:5
4
作者 YUAN Xue-gang(袁学刚) ZHUZheng-you(朱正佑) CHENG Chang-jun(程昌钧)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2005年第8期973-981,共9页
The radial symmetric motion problem was examined for a spherical shell composed of a class of imperfect incompressible hyper-elastic materials, in which the materials may be viewed as the homogeneous incompressible is... The radial symmetric motion problem was examined for a spherical shell composed of a class of imperfect incompressible hyper-elastic materials, in which the materials may be viewed as the homogeneous incompressible isotropic neo-Hookean material with radial perturbations. A second-order nonlinear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 that describes the radial motion of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shell was obtained. And the first integral of the equation was then carded out. Via analyzing the dynamical properties of the solution of the differential equation, the effects of the prescribed imperfection parameter of the material and the ratio of the inner and the outer radii of the underformed shell on the motion of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shell were discuss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numerical examples were carded out simultaneously. In particular, for some given parameters, it was proved that, there exists a positive critical value, and the motion of the inner surface with respect to time will present a nonlinear periodic oscillation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ner and the outer presses does not exceed the critical value. However, as the difference exceeds the critical value, the motion of the inner surface with respect to time will increase infinitely. That is to say, the shell will be destroyed ultimat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perfect incompressible neo-Hookean material dynamical behavior critical value nonlinear periodic oscillation
下载PDF
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圈层化”与“破圈”之道 被引量:4
5
作者 王亚芹 《中国文艺评论》 2023年第3期78-90,I0004,共14页
当下“人人都是批评家”的“狂欢式”批评背后隐藏着“圈层化”的危机。“圈层化”不仅是数字时代社会关系的基本特征,也是当前文艺批评的主要问题。在由“学术圈”“自媒体圈”和“饭圈”构成的批评生态中,每个圈层都建构了一套具有独... 当下“人人都是批评家”的“狂欢式”批评背后隐藏着“圈层化”的危机。“圈层化”不仅是数字时代社会关系的基本特征,也是当前文艺批评的主要问题。在由“学术圈”“自媒体圈”和“饭圈”构成的批评生态中,每个圈层都建构了一套具有独异性的“批评密码”。实际上,这种“圈层化”的痼疾既与数字资本、消费主义的扩张紧密相关,又与人文学术研究本身和现实问题的隔膜有关,体现了批评话语生成机制的异化,由此造成了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有限性融通和公共批评的丧失。为此,我们主张一种融合历史学与现象学、尊重文本经验与阐释批评、倡扬多样化与在场性的“新感受力批评”。它以更纯粹的姿态直面数字时代的文艺现实,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数字时代恢复感知批评的新契机,也为未来文艺批评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文艺批评 圈层化 新感受力批评
下载PDF
后人类批判理论 被引量:1
6
作者 罗西·布拉伊多蒂 周伟薇(译) 韦施伊(校)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38-52,75,共16页
我们正在经历后人类社会转向以及后人类学术爆炸。在众多后人类思想运动与学派中,罗西·布拉伊多蒂提出了“后人类批判理论”这一新型话语,力图在轻率乐观与技术悲观之间取得平衡。该理论三个基质分别为:第一,拒绝“封闭”的思维体... 我们正在经历后人类社会转向以及后人类学术爆炸。在众多后人类思想运动与学派中,罗西·布拉伊多蒂提出了“后人类批判理论”这一新型话语,力图在轻率乐观与技术悲观之间取得平衡。该理论三个基质分别为:第一,拒绝“封闭”的思维体系;第二,反对形形色色主体观(人本主义、泛人类主义、超人类主义等);第三,充分考量当代情况,特别是全球经济发达资本主义的快速变化、科学-技术结构以及整个社会的高度风险等。在此基础上,布拉伊多蒂提出一种建基于新唯物主义一元本体论的游牧主体观,它以佐伊为中心,强调具身性、关系性、横向性和肯定性,拒绝同一性与他者性的二元逻辑,强调差异的积极性,呼吁建立基于集体感与责任感的后人类伦理,呼吁未完形的“我们”共同携手生成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的批判理论 新唯物主义 一元本体论 游牧主体
下载PDF
新卢德主义关于技术影响教育的批判性阐释 被引量:6
7
作者 陈红兵 周建民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7-51,共5页
新卢德主义是20世纪末在欧美国家出现的,以大众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一种技术批判思潮,曾就人与机器、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等广泛领域阐明了带有激进主义色彩的观点。作为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技术观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第一,技术教育改... 新卢德主义是20世纪末在欧美国家出现的,以大众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一种技术批判思潮,曾就人与机器、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等广泛领域阐明了带有激进主义色彩的观点。作为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技术观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第一,技术教育改革的工具主义取向蕴涵社会控制的隐蔽性;第二,计算机的教育应用蕴涵经济功利性对教育的侵蚀;第三,计算机的教育应用导致文化的毁灭;第四,计算机的教育应用导致人的毁灭;第五,技术教育应用的“敌托邦”图景。最后,对新卢德主义的教育技术观予以概要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卢德主义 技术批判 教育技术观
下载PDF
学科、跨学科与高等教育的社会正义追求——批判教育学的视角及其修正 被引量:6
8
作者 周险峰 黄晓彬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6-82,118,共8页
促进社会正义是批判教育学对高等教育的预期与承诺,它将高等教育看作是公共空间和公共利益。它认为学科是封闭的、限定性的、精英主义指向性的,阻碍了高等教育社会正义的追求与实现,因此批判教育学将跨学科或交叉学科作为高等教育追求... 促进社会正义是批判教育学对高等教育的预期与承诺,它将高等教育看作是公共空间和公共利益。它认为学科是封闭的、限定性的、精英主义指向性的,阻碍了高等教育社会正义的追求与实现,因此批判教育学将跨学科或交叉学科作为高等教育追求和实现社会正义的必然选择。当前,一些西方学者却认为,批判教育学者的学科观缺乏长远的历史的视角,因而是不正确的,还有被新自由主义利用的可能。在他们看来,学科实际上也是复杂的、可渗透性的,并是论争性的空间。重新认识学科的这一本质和特性,有利于抵抗当前高等教育的商业化、商品化趋势。知识的获取始终具有促进人类共同利益的伦理性。学科与跨学科是相互依存的,对高等教育实现社会正义同样具有正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 跨学科 社会正义 新自由主义 批判教育学
下载PDF
《创造周报》与现代文学批评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积玉 李跃力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15-121,共7页
《创造周报》是以文艺批评和翻译为主要内容的一份文学期刊,它是在创造社"战斗"目的和出版方经济目的的双重促动下诞生的。创造社以《创造周报》为阵地展开了对新文学的批评和批评文体的建设。《创造周报》批评家以自身的批... 《创造周报》是以文艺批评和翻译为主要内容的一份文学期刊,它是在创造社"战斗"目的和出版方经济目的的双重促动下诞生的。创造社以《创造周报》为阵地展开了对新文学的批评和批评文体的建设。《创造周报》批评家以自身的批评实践指陈了新文学发展中的弊端,凸显了他们"自我表现"文学观对"五四"文学传统的继承与超越,实现了新文学一次意义重大的美学转型;同时,他们又以自觉而系统的对批评文体的科学建构,构划出一个近乎科学的完备的理论体系,推动了现代文学批评现代性的进程。他们对新文学现状忧思之深和批判的激烈,对现代文学批评重建的勇气和实绩,都使《创造周报》成为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社 《创造周报》 新文学 现代文学批评
下载PDF
从精神分析到新精神分析——论霍兰德批评理论发展的轨迹 被引量:3
10
作者 袁祺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63,共7页
霍兰德是当代美国新精神分析批评的代表人物。他的批评直接继承了弗洛伊德、琼斯等人的传统,同时吸纳和融入了美国自我心理学、英国客体关系理论等新成果,为精神分析批评建立了一个新范式,提供了一套新话语。在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中,霍兰... 霍兰德是当代美国新精神分析批评的代表人物。他的批评直接继承了弗洛伊德、琼斯等人的传统,同时吸纳和融入了美国自我心理学、英国客体关系理论等新成果,为精神分析批评建立了一个新范式,提供了一套新话语。在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中,霍兰德的批评观念经历了一个从精神分析到新精神分析的发展过程,这既体现在他理论模式的建构上,也渗透在他对莎剧的解读中。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期,主要在借鉴自我心理学的"前俄狄浦斯"和"防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其动力学模式;成熟期,围绕"身份"理论形成其互动批评模式;拓展期,借助认知科学中的"反馈环"理论进一步修正和拓展其理论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兰德 精神分析 新精神分析 身份 互动批评
下载PDF
反思与批判: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的西方教育重建 被引量:1
11
作者 方蒸蒸 程晋宽 《外国中小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共7页
新自由主义思潮在西方国家逐渐流行,对学校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推动下,西方社会寻求走"第三条道路",不断借助于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力量推动教育重建,对教育理念、教育制度、学校运作模式、教育评价方式... 新自由主义思潮在西方国家逐渐流行,对学校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推动下,西方社会寻求走"第三条道路",不断借助于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力量推动教育重建,对教育理念、教育制度、学校运作模式、教育评价方式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打破了现代教育制度的固有模式和体制。然而教育变革却使得西方"个人主义"更加泛滥,学校教育远离公平,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全球扩张。反思和批判新自由主义教育思潮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自由主义 教育重建 “第三条道路” 意识形态批判
下载PDF
新地域主义建筑及其设计实践——以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作品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彦辉 《建筑与文化》 2008年第9期70-73,共4页
论文集中论述了近年来日益受关注的新地域主义建筑的理念与内涵特征,并结合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创作的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建筑实例,探讨新地域主义建筑创作的可能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 新地域主义 批判性 实践 策略
下载PDF
作为“解构大师”的李贽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再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38,共10页
认为李贽对当时"理学"意识形态的批判,虽为中国前现代思想运动的理论产物,从中却体现了一种不无前卫的"后现代式"的之于权力化的知识话语的解构策略。在李贽那里,这种解构策略也即其所谓"解则不执一定"... 认为李贽对当时"理学"意识形态的批判,虽为中国前现代思想运动的理论产物,从中却体现了一种不无前卫的"后现代式"的之于权力化的知识话语的解构策略。在李贽那里,这种解构策略也即其所谓"解则不执一定"之说的推出。为此,他要求从形而上的意识回到形而下的身体,他主张从思想的同一性回到事物的复杂性,并且他坚持不是以永恒的规律,而是以时间中的历史为人类最终的理论归依。显而易见,对李贽学说中的这一解构主义的揭示,无论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来说,还是对于当代人类哲学来说都是有着不容低估的理论和时代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贽 解构主义“理学”的批判 权力话语
下载PDF
当下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理性批判与文论的新理性精神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楠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4,共11页
规定文论建构的现实语境,是通过现实生活的实践活动而发挥作用的。构成当下社会转型实践特征的时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直至当下。这是一个以批判与建构相互作用为总体特征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特征,又可有不同分期,即... 规定文论建构的现实语境,是通过现实生活的实践活动而发挥作用的。构成当下社会转型实践特征的时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直至当下。这是一个以批判与建构相互作用为总体特征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特征,又可有不同分期,即理性批判期、理性应变延续期、理性择向期,以及新理性精神构建期。新理性精神建构是贯穿上述诸分期的理性活动,对于分期根据,乃是取于90年代它被命名式地提出这一标志。文学理论的新理性精神集中体现在人文精神、现代性、传统重估与继承,以及大众文化四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理性批判 文论 新理性精神
下载PDF
刘宗周对理学的总结与批评 被引量:1
15
作者 蔡方鹿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43,共7页
明末著名理学家刘宗周对在他之前的理学思潮中的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作了系统总结和评价,并从自己的学术立场和"慎独"说出发,对其提出了批评,同时又予以适当的肯定,体现了他包容诸家,重融会贯通,不重分别对待的思想特色。从而... 明末著名理学家刘宗周对在他之前的理学思潮中的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作了系统总结和评价,并从自己的学术立场和"慎独"说出发,对其提出了批评,同时又予以适当的肯定,体现了他包容诸家,重融会贯通,不重分别对待的思想特色。从而集宋明理学之成,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宗周 理学 总结 批评 地位
下载PDF
“主体精神”范畴与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刚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39-43,共5页
在当前的多元文化语境中,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需要人文化转向,即在文化研究中还原、挖掘其内在的主体精神,从而既形成理论研究的新框架体系,保持本土文论的哲学品格和话语特色,又能借助于文论精神意蕴的学习与传承,启迪当代文人生成“审美... 在当前的多元文化语境中,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需要人文化转向,即在文化研究中还原、挖掘其内在的主体精神,从而既形成理论研究的新框架体系,保持本土文论的哲学品格和话语特色,又能借助于文论精神意蕴的学习与传承,启迪当代文人生成“审美新感性”,在新的审美经验模式下寻求生命主体精神的“立言”和“还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论 主体精神 主体性 审美 新感性 人格
下载PDF
新楚风建筑形式探讨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晓 《华中建筑》 2001年第4期14-15,23,共3页
该文简述了地域主义建筑的意义,新日本风格建筑的发展,以及楚艺术的美学特征,认为楚文化是新楚风建筑创作的巨大源泉,并认为新楚风建筑的创作,应看重于从如下几个方面吸取灵感;①楚文化的开放特征;②楚艺术的美学特征;③楚建筑... 该文简述了地域主义建筑的意义,新日本风格建筑的发展,以及楚艺术的美学特征,认为楚文化是新楚风建筑创作的巨大源泉,并认为新楚风建筑的创作,应看重于从如下几个方面吸取灵感;①楚文化的开放特征;②楚艺术的美学特征;③楚建筑的美学特征;④现代楚地的人文与自然特征,该文还认为,现代楚地建筑文化的建设,还必须依赖于社会各界提高对这一问题的战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创作 新楚风建筑 现代建筑
下载PDF
新批评派与有机整体论诗学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冬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9-56,155,共9页
新批评派的诗歌理论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最重要的理论建树之一。而在这一理论探索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重新焕发了有机整体论诗学的勃勃生机,将这一文学思想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追溯新批评派的有机整体论诗学形成和... 新批评派的诗歌理论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最重要的理论建树之一。而在这一理论探索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重新焕发了有机整体论诗学的勃勃生机,将这一文学思想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追溯新批评派的有机整体论诗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总结这一诗歌理论的得与失,不仅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新批评派的历史功绩,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批评派 有机整体论 诗歌理论 文学批评史
下载PDF
社会批判思潮与明末清初的学术转变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海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4-68,共5页
明末清初学术主流由心学向朴学转变,其内在的、推陈出新的动力,源于思想界摒弃理学末流的批判思潮。其时,社会经历了明亡清立的历史转折,明道救世的目的已由振兴而救亡,启蒙的重心由政治改良转向民族主义。于是在清算明代理学空疏无用... 明末清初学术主流由心学向朴学转变,其内在的、推陈出新的动力,源于思想界摒弃理学末流的批判思潮。其时,社会经历了明亡清立的历史转折,明道救世的目的已由振兴而救亡,启蒙的重心由政治改良转向民族主义。于是在清算明代理学空疏无用、自毁长堤之罪过的同时,更把别夷夏、辨正闰放在首位,并且在批判心学松懈夷夏大防、否定宋学具有元典意义的过程中,自觉地把考据实学作为思想武器与反清斗争相系,终开清代朴学之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学 程朱理学 朴学 社会批判思潮 学术史
下载PDF
20世纪的理学与元代文学之关系研究述评 被引量:2
20
作者 魏崇武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4年第4期47-55,共9页
20世纪初至 4 0年代末 ,由于“文学”概念正经历着由广义到狭义的转变 ,而理学研究又饱受冲击 ,理学与元代文学关系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得到开展。 5 0至 70年代末 ,理学与元代文学关系的研究仍然十分薄弱 ,成果寥寥。 80年代至 2 0世纪末 ... 20世纪初至 4 0年代末 ,由于“文学”概念正经历着由广义到狭义的转变 ,而理学研究又饱受冲击 ,理学与元代文学关系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得到开展。 5 0至 70年代末 ,理学与元代文学关系的研究仍然十分薄弱 ,成果寥寥。 80年代至 2 0世纪末 ,随着元代理学研究的长足进步和元代诗文、元代文学批评研究等的进展 ,理学与元代文学关系的研究进入一个较为自觉和相对兴盛的时期。学者们主要围绕理学与文学思潮、理学与文学创作、理学与文学批评、理学与文学接受等方面的内容展开研究 ,虽然还存在种种不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理学 元代文学 关系 研究 述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