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nuclear factor κB expression on 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 and apoptosis in a diabetic retinopathy rat model 被引量:10
1
作者 Ning Jiang Xiao-Long Chen +1 位作者 Hong-Wei Yang Yu-Ru M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5年第3期448-452,共5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and role of nuclear factor κB(NF-κB) in diabetic retinopathy(DR)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neovascularization and retinal cell apoptosis. METHODS: A total of 80 male Wistar rats we...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and role of nuclear factor κB(NF-κB) in diabetic retinopathy(DR)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neovascularization and retinal cell apoptosis. METHODS: A total of 80 male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control(4, 8, 12 and 16 wk, n =10 in each group) and diabetes mellitus(DM) groups(4, 8, 12 and 16wk, n =10 in each group). A diabetic rat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streptozotocin(60 mg/kg). After 4, 8, 12 and 16 wk, rats were sacrificed.Retinal layers and 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 growth were stained with hematoxylin-eosin and examined under light microscopy. Cell apoptosis in the retina was detected by Td T-mediated d UTP nick end labeling, and NF-κB distribution and expression in the retina was determined using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DM model success rate up to 100%.Diabetes model at each time point after the experimental group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blood glucose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decreased body weight, each time point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P 【0.01). After 12 wk other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retina of diabetic rats were observed; after 16 wk, neovascularization were observed. After 1mo, retinal cell apoptosis was observed.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NF-κB expression in the DM group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disease duration.CONCLUSION: With the prolonging of DM progression,the expression NF-κB increases. NF-κB may be related to retinal cell apoptosis and neovascular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clear factor κB 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 cell apoptosis diabetic retinopathy
下载PDF
生存素在缺血性脑卒中新生血管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舒凌峰 代青海 +2 位作者 朱鹏程 李航 吴涛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14期2195-2199,2205,共6页
缺血性脑卒中是全球主要的发病原因和致残原因之一。缺血性脑卒中可分为大脑动脉供血不足(尤其是大脑中动脉)和脑底动脉供血不足两种类型。当血液流通受到阻碍时,脑细胞无法正常得到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引发缺血性损伤。新生血管生成是... 缺血性脑卒中是全球主要的发病原因和致残原因之一。缺血性脑卒中可分为大脑动脉供血不足(尤其是大脑中动脉)和脑底动脉供血不足两种类型。当血液流通受到阻碍时,脑细胞无法正常得到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引发缺血性损伤。新生血管生成是机体对于缺血状态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当局部组织受到血液供应不足的影响后,人体会释放一系列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这些因子随后会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从而形成新的血管。这个过程被称为新生血管,旨在改善缺血区域的血液供应,以维持组织的正常功能。新生血管形成在缺血性脑卒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生存素(Survivin)蛋白质被认为具有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潜在机制。本文将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对Survivin与缺血性脑卒中的联系、调控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以及Survivin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素 缺血性脑卒中 新生血管 细胞凋亡
下载PDF
DMU-212诱导凋亡及自噬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3
作者 罗潇 王庆 +6 位作者 刘珏伶 熊健 祝泽宇 俞康 徐静静 程茌文 俞益丰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3期26-32,共7页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类似物反式-3,4,5,4′-四甲基二苯乙烯(DMU-212)在抑制角膜新生血管(CNV)形成的过程中对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方法 选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作为体外研究材料,随机将细胞分为6组,均使用10 ng·mL^(-1)VEGF...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类似物反式-3,4,5,4′-四甲基二苯乙烯(DMU-212)在抑制角膜新生血管(CNV)形成的过程中对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方法 选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作为体外研究材料,随机将细胞分为6组,均使用10 ng·mL^(-1)VEGF进行诱导处理,并分别暴露于0、10、20、40、80、120μmol·L^(-1)DMU-212,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分别通过划痕实验和管腔形成实验检测对照组(0μmol·L^(-1)DMU-212处理)和DMU-212组(40μmol·L^(-1)DMU-212处理)的细胞迁移能力和血管形成能力;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2组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分别通过TUNEL实验和MDC实验检测2组细胞凋亡和自噬水平。结果 各DMU-212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率总体呈现浓度依赖性抑制,差异显著(F=11.35,P<0.001)。与对照组相比,DMU-212组细胞迁移速率和管腔形成能力显著受到抑制(均P<0.01);DMU-212组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Bax、Cyto-c、ATG7、LC3-Ⅱ和Beclin 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P62和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DMU-212组凋亡探针和自噬探针的荧光强度均显著增加(P<0.05和P<0.01)。结论 DMU-212可诱导HUVECs凋亡并提高自噬水平,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式-3 4 5 4′-四甲基二苯乙烯 自噬 凋亡 角膜新生血管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
4
作者 吴斯慧 崔彦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906-911,共6页
外泌体是直径为40-100 nm的细胞外囊泡,其中含有蛋白质、miRNA等多种功能活性物质,并经由不同途径转运至细胞内。研究证实,外泌体能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程进展,通过不同方式,包括直接调控和递送不同的miRNA、长链非编码RNA调控细... 外泌体是直径为40-100 nm的细胞外囊泡,其中含有蛋白质、miRNA等多种功能活性物质,并经由不同途径转运至细胞内。研究证实,外泌体能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程进展,通过不同方式,包括直接调控和递送不同的miRNA、长链非编码RNA调控细胞增殖/凋亡因子、抗氧化调控因子、炎症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水平的变化,进而抑制高糖引起的视网膜炎症、新生血管形成、微血管损伤及血管渗漏等视网膜损伤。文章就外泌体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间充质干细胞 炎症 新生血管 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 RNA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下载PDF
雌二醇调控小鼠内皮祖细胞凋亡及体外血管新生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赵晓辉 吴楠 +6 位作者 尹扬光 方玉强 宋明宝 于世勇 陈剑飞 崔斌 黄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1399-1402,共4页
目的观察雌二醇(estradiol,E2)对体外培养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endoth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分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骨髓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分析、FITC-荆豆凝集素Ⅰ、DiI-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荧光双染鉴定。单... 目的观察雌二醇(estradiol,E2)对体外培养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endoth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分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骨髓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分析、FITC-荆豆凝集素Ⅰ、DiI-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荧光双染鉴定。单个核细胞培养7d后进行实验分为对照组、0.01μmol/LE2组、0.1μmol/LE2组、1μmol/LE2组。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体外管型生成实验观察EPCs的凋亡及体外血管新生的变化。结果雌二醇治疗组体外血管新生实验评分分别为0.01μmol/L组(2.91±0.70);0.1μmol/L组(4.04±0.66);1μmol/L组(4.73±0.48),较对照组(2.13±0.59)均明显增加(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过氧化氢诱导的雌二醇治疗组EPCs凋亡率分别0.1μmol/L组[(0.24±0.01),(P<0.05)];1μmol/L组[(0.21±0.02),(P<0.01)],较对照组(0.29±0.02)明显降低;0.01μmol/L雌二醇治疗后EPCs凋亡率无明显变化[(0.27±0.03),(P>0.05)]。结论 E2可抑制EPCs凋亡、促进EPCs体外血管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二醇 内皮祖细胞 凋亡 血管新生 小鼠
下载PDF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抑制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付月 陆晓和 +2 位作者 朱丹 符敏 吴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446-451,共6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的作用机制,检测外源性PEDF对CNV模型中内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 目的:探讨外源性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的作用机制,检测外源性PEDF对CNV模型中内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PEDF、细胞凋亡受体/配体(Fas/FasL)表达的影响,以及对CNV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测定)。方法:大鼠随机分为3组:PEDF治疗组(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正常组(C组)。建立碱烧伤诱导的大鼠CNV模型,A组和B组分别给予PEDF+氯霉素滴眼液和生理盐水+氯霉素滴眼液点眼,采用裂隙灯观察CNV的生长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并半定量分析VEGF,PEDF,Fas及FasL在正常角膜组织和碱烧伤后4,7,10,14d角膜组织中的表达,用TUNEL法检测CNV内皮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正常角膜组织中可以检测到高PEDF表达和低VEGF表达,也可以检测到一定的低Fas和FasL表达。各时间点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A组均低于B组(P<0.05)免疫组化显示,碱烧伤后4,7,10,14d A组VEGF的表达均低于B组(P<0.05),PEDF的表达均高于B组(P<0.05),A组Fas/FasL的表达明显高于B组(P<0.05),A组TUNEL法测到的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计数和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检测到的VEGF均在第7d达到峰值,随后下降;而PEDF和Fas及FasL在第10d达到峰值,随后下降。碱烧伤后第4~10dVEGF/PEDF>1,CNV逐渐生长并达到峰值;第10d后VEGF/PEDF<1,CNV开始逐渐退化。结论:PEDF抑制碱烧伤后CNV的作用机制可以归结为两点:(1)下调VEGF的表达,控制PEDF/VEGF的动态比值,抑制CNV生长;(2)上调Fas/FasL等凋亡受体的表达,诱导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促进CNV的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新生血管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凋亡 机制
下载PDF
沙利度胺对裸鼠原位种植人胃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国锋 王元和 王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734-737,共4页
目的 :研究沙利度胺对裸鼠原位种植人胃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建立人胃癌裸鼠原位种植转移模型。随机分为 4组 ,种植 1周后开始 ,分别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0 .5 ml/ d,对照组 )、5 -氟尿嘧啶 (30 m g&... 目的 :研究沙利度胺对裸鼠原位种植人胃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建立人胃癌裸鼠原位种植转移模型。随机分为 4组 ,种植 1周后开始 ,分别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0 .5 ml/ d,对照组 )、5 -氟尿嘧啶 (30 m g·kg- 1 · d- 1 ,5 - FU组 )、沙利度胺 (2 5 0 mg· kg- 1 · d- 1 ,沙利度胺组 )、5 - FU与沙利度胺联合 (5 - FU 30 m g· kg- 1 · d- 1 ,沙利度胺 2 5 0 mg· kg- 1 · d- 1 ,联用组 ) ,1次 / d,共用 5周。种植后第 6周处死动物 ,测量原位肿瘤质量、抑瘤率、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胃癌细胞凋亡指数 (AI) ,观察肿瘤细胞肝、腹膜转移情况。 结果 :5 - FU组、沙利度胺组、联用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9.8%、4 8.1%、74 .1% ,4组动物肝转移情况分别为 8/ 11、4 / 12、3/ 12、0 / 12 ;腹膜转移分别为 7/ 11、3/ 12、3/ 12、0 / 12。沙利度胺组、联用组 MVD受到明显抑制 (P<0 .0 5 ) ,AI明显增高 (P<0 .0 5 ) ,且以联用组抑制作用最显著 (P<0 .0 5 )。结论 :腹腔注射沙利度胺可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诱导癌细胞凋亡 ,对胃癌生长和转移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且可与传统腹腔化疗药物联用起协同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肿瘤转移 沙利度胺 新生血管化 细胞凋亡
下载PDF
人Kringle1-5蛋白滴眼液抑制兔角膜新生血管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勇 王恩普 +3 位作者 李丹 刘兵 耿惠 孙永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332-336,共5页
目的:观察人Kringle1-5(K1-5)蛋白滴眼液来观察其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效果。方法:随机将缝线法诱导单侧角膜新生血管的28只新西兰白兔分为两组。K1-5组给予人K1-5蛋白滴眼液点眼,PBS组给予PBS液点眼。观察两组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时间、最... 目的:观察人Kringle1-5(K1-5)蛋白滴眼液来观察其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效果。方法:随机将缝线法诱导单侧角膜新生血管的28只新西兰白兔分为两组。K1-5组给予人K1-5蛋白滴眼液点眼,PBS组给予PBS液点眼。观察两组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时间、最长新生血管、新生血管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随机选择处死实验兔,取下角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K1-5组最早于3d,平均3.50±0.52d可见新生血管芽进入角膜缘,9~15d新生血管生长最为旺盛;20d时最长新生血管为4.38±0.27mm,新生血管面积27.51±4.19mm2。而对照组最早于2d,平均2.28±0.47d可见新生血管芽进入角膜缘,4~10d时新生血管生长最为旺盛;至20d时新生血管最长为7.33±0.46mm,新生血管面积为38.96±4.11mm2。两组角膜新生血管出现时间、最长新生血管、新生血管面积方面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不同时段里K1-5组角膜基质层缝线周围新生血管较少,局部有少量浆细胞及成纤维细胞;PBS组新生血管较多,局部有较多浆细胞、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K1-5组在不同时段里角膜组织中VEGF121阳性表达少于PBS组。结论:人K1-5蛋白点眼能够抑制缝线法诱导的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新生血管 内皮细胞 Kringlel-5 凋亡 HE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 VEGF
下载PDF
环氧化酶-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俊雅 廖秦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57-663,共7页
目的:了解子宫内膜癌中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mRNA与蛋白水平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探讨其与血管生成、细胞凋亡及激素受体的关系。方法:收集41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及5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总结相关的临床资料。采用RT-PCR的... 目的:了解子宫内膜癌中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mRNA与蛋白水平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探讨其与血管生成、细胞凋亡及激素受体的关系。方法:收集41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及5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总结相关的临床资料。采用RT-PCR的方法研究COX-2 mRNA水平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B-cell lymphoma protein 2(Bcl-2)蛋白水平表达,并用CD105为标记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ansicular density,MVD),用TUNEL方法计数凋亡细胞数。结果:(1)COX-2 mRNA在内膜癌中的表达较正常子宫内膜增强(P<0.001)。(2)COX-2蛋白在内膜癌中的表达较正常内膜增强(P<0.001)。(3)COX-2蛋白表达在高、中分化子宫内膜癌组较低分化组升高(P=0.020),与手术分期、病理类型、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COX-2 mRNA水平与以上各项因素均无相关性。(4)COX-2的mRNA表达水平与蛋白表达水平无相关性(P=0.125,r=0.222)。(5)COX-2蛋白表达的升高伴有VEGF、MVD和Bcl-2的升高及凋亡细胞减少(P均<0.05)。(6)COX-2的表达增强与ER-α和ER-β蛋白表达无相关性,但与孕激素亚型A和B(PRA、PRB)的表达升高有相关性,P值分别为0.031和0.007。结论:(1)子宫内膜癌中COX-2在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均较正常子宫内膜中明显升高。(2)COX-2的蛋白高表达与肿瘤较好分化相关,而与病理类型、手术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mRNA与以上各因素均无相关性。(3)子宫内膜癌中COX-2的表达增强伴有VEGF蛋白水平升高及微血管密度增加。(4)子宫内膜癌中COX-2的表达增强伴有Bcl-2蛋白水平升高及肿瘤细胞凋亡受到抑制。(5)在内膜癌COX-2阴性与阳性两组间,雌激素受体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PRA及PRB在阳性组的表达均较阴性组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环氧化酶-2 细胞凋亡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受体 雌激素
下载PDF
缺氧诱导因子-1与肿瘤细胞凋亡及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李玉梅 陈永强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8年第12期948-950,954,共4页
目的:综述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与肿瘤细胞凋亡及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以缺氧诱导因子-1、细胞凋亡以及血管生成为检索关键词,运用重庆维普、elsevier和pubmed central中英文全文数据库,对2004~2007年发... 目的:综述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与肿瘤细胞凋亡及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以缺氧诱导因子-1、细胞凋亡以及血管生成为检索关键词,运用重庆维普、elsevier和pubmed central中英文全文数据库,对2004~2007年发表的文献进行检索,共收集相关文献143篇,通过查找全文,排除重复或类似的研究文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重点文献48篇,最后纳入分析的文献25篇。结果:HIF-1在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通过调节不同靶基因的转录活性,发挥促凋亡与抗凋亡的双重作用;同时具有生物学和临床价值,其过度表达与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刺激血管生成和不良预后有关。结论:鉴于HIF-1与肿瘤细胞凋亡及血管生成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和开发以HIF-1为靶点的抗癌作用强、毒副反应小的抗肿瘤新药将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缺氧诱导因子-1 细胞凋亡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综述文献
下载PDF
革皮氏海参皂苷单体抗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玉红 王静凤 +2 位作者 赵芹 张珣 李兆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8-73,共6页
研究革皮氏海参(Pearsonothuria graeffei)皂苷单体化合物echinoside A(EA)和ds-echinoside A(DSEA)对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采用MTT法和AO/EB荧光染色法研究EA和DSEA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 研究革皮氏海参(Pearsonothuria graeffei)皂苷单体化合物echinoside A(EA)和ds-echinoside A(DSEA)对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采用MTT法和AO/EB荧光染色法研究EA和DSEA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增殖、凋亡的影响;采用小管形成实验观察EA和DSEA对HUVEC分化形成小管能力的影响;细胞间粘附实验比较研究EA和DSEA对HUVEC细胞同肿瘤细胞之间粘附的影响;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血管新生模型,观察EA和DSEA抑制CAM血管新生的情况。实验结果显示,EA和DSEA能够显著抑制HUVEC细胞的增殖(P<0.05,P<0.01),并诱导其凋亡;在体外能够显著抑制小管的形成能力,可显著抑制同肿瘤细胞间的粘附作用,在体内能够减少CAM新生血管的分支数目,而且DSEA的活性要强于EA。提示革皮式海参皂苷单体EA和DSEA都能够显著抑制肿瘤血管的新生,其活性与结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皮氏海参皂苷 细胞凋亡 血管新生 鸡胚尿囊膜 血管内皮细胞
下载PDF
The prognostic molecular marker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被引量:163
12
作者 Lun-Xiu Qin Zhao-You Tang,Liver Cancer Institute and Zhongshan Hospital,Fudan University,Shanghai,Chin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85-392,共8页
The pro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still remains dismal, although many advances in its clinical study have been made. It is important for tumor control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that predispose patients to ... The pro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still remains dismal, although many advances in its clinical study have been made. It is important for tumor control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that predispose patients to death. With new discoveries in cancer biology, the pat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prognostic factors of HCC have been studied quite extensively. Analyzing molecular markers (biomarkers) with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is a complementary method. A large number of molecular factors have been shown to associate with the invasiveness of HCC, and have potential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ne important aspect is the analysis of molecular markers for the cellular malignancy phenotype. These include alterations in DNA ploidy, cellular proliferation markers (PCNA, Ki-67, Mcm2, MIB1, MIA, and CSE1L/CAS protein), nuclear morphology, the p53 gene and its related molecule MD M2, other cell cycle regulators (cyclin A, cyclin D, cyclin E, cdc2, p27, p73), oncogenes and their receptors (such as ras, c-myc, c-fms, HGF, c-met, and erb-B receptor family members), apoptosis related factors (Fas and FasL), as well as telomerase activity. 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is the analysis of molecular marker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cancer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Adhesion molecules (E-cadherin, catenins, serum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CD44 variants), proteinases involved in the degradation of extracellular matrix (MMP-2, MMP-9, uPA, uPAR, PAI), as well as other molecules have been regarded as biomarkers for the malignant phenotype of HCC, and are related to prognosis and therapeutic outcomes. Tumor angiogenesis is critical to both the growth and metastasis of cancers including HCC, and has drawn much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Many angiogenesis-related markers, such a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platelet-derived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 (PD-ECGF), thrombospondin (TSP), angiogenin, pleiotrophin, and endostatin (ES) levels, as well as intratumor microvessel density (MVD) have been evaluated and found to be of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Body fluid (particularly blood and urinary) testing for biomarkers is easily accessible and useful in clinical patients. 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circulating DNA in plasma or serum, and its genetic alterations in HCC are other important trends.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se two areas in future. As the progress of the human genome project advances, so does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umor biology, and more and more new prognostic markers with hi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will be found and used in clinical assays. However, the combination of some items, i.e., the 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some biomarkers mentioned above, seems to be more practical for n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optosis CARCINOGENS Carcinoma Hepatocellular Cell Adhesion Cell Division Cell Nucleus Extracellular Matrix Genes p53 Humans Liver Neoplasms neovascularization Pathologic PLOIDIES Prognosis Proteome TELOMERASE Tumor Markers Biological
下载PDF
姜黄素治疗大鼠角膜碱烧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妍 秦莉 李晶明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8期17-21,共5页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大鼠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CNV)的抑制作用和对CD11b及角膜上皮凋亡细胞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治疗角膜碱烧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A组为空白组,B组为模型组,C组为姜黄素组,D组为二...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大鼠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CNV)的抑制作用和对CD11b及角膜上皮凋亡细胞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治疗角膜碱烧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A组为空白组,B组为模型组,C组为姜黄素组,D组为二甲基亚砜(DMSO)组。除空白组外,采用氢氧化钠眼内烧伤造模,并予相应干预,第3、7、10、14天裂隙灯下观察角膜CNV形态并眼前节照相记录CNV长度,计算CNV面积,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H-E染色法观察角膜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CD11b表达;TUNEL染色法检测角膜上皮细胞凋亡表达。结果裂隙灯下观察B组和D组CNV生长旺盛,管腔粗大,C组CNV稀疏管腔细小;3 d时三组CNV面积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0、14 d时CNV面积比较C组CNV面积显著降低(P<0.05);H-E染色B组和D组角膜基质层内大量的CNV管腔和血细胞,C组基质层偶见CNV,管腔细小;A组CD11b、角膜上皮凋亡细胞在角膜仅少量表达,B组和D组CD11b在基质层新生血管内壁上高表达,角膜上皮层凋亡细胞高表达,C组CD11b低表达,角膜上皮层凋亡细胞低表达。结论姜黄素能有效的抑制大鼠角膜碱烧伤CNV治疗角膜碱烧伤,通过下调CD11b抗炎和下调角膜上皮凋亡细胞抗凋亡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角膜碱烧伤 新生血管 CD11B 角膜上皮层细胞 凋亡
下载PDF
免疫荧光法检测氧诱导小鼠视网膜的病变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晓萍 陈燕 +3 位作者 姚怡心 李西华 沈淑坤 陆振虞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8年第5期810-813,共4页
目的:观察氧诱导小鼠视网膜的病变情况。方法:出生7d的129Sv/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8只。实验组置(75±2)%高氧环境、室温(23±2)℃,日光照明,5d后返回空气环境;对照组置(23±2)℃空气环境中饲养。出生后第... 目的:观察氧诱导小鼠视网膜的病变情况。方法:出生7d的129Sv/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8只。实验组置(75±2)%高氧环境、室温(23±2)℃,日光照明,5d后返回空气环境;对照组置(23±2)℃空气环境中饲养。出生后第17d在视网膜平铺片及冰切片上通过免疫荧光法定量检测视网膜血管的增生情况,比较两组星型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的差异,并通过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出生后第17d实验组视网膜出现无血管区域,新生血管计数高于对照组(P<0.01);星型胶质细胞增多、密集,与相邻的血管间的联系紧密,其小胶质细胞出现活化和增殖,突起少而短,并有胞体肿胀现象;实验组小鼠视网膜存在细胞凋亡。结论:(75±2)%高氧环境、室温(23±2)℃成功诱导小鼠视网膜的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荧光 新生血管形成 星型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凋亡
下载PDF
TERT在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中的动态表达及与Bcl-2的关系 被引量:3
15
作者 闵晓洁 周庆军 +2 位作者 刘廷 董晓光 谢立信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46-249,253,共5页
目的观察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RNV)模型中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的动态表达以及与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的关系,验证TERT对RNV形成的重要作用。方法选择生后7d龄C57BL/6J小鼠5... 目的观察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RNV)模型中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的动态表达以及与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的关系,验证TERT对RNV形成的重要作用。方法选择生后7d龄C57BL/6J小鼠50只随机分为高氧模型组、正常对照组,每组25只,高氧模型组置于体积分数75%±2%高氧环境中生活5d,然后正常氧环境中饲养。正常对照组小鼠置于正常氧环境中饲养。于生后19d、24d、27d、30d,用20g.L-1伊凡思蓝灌注进行视网膜铺片,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RT-PCR检测各组生后19d、24d、30d TERTmRNA的表达变化及生后19d各组Bcl-2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灌注铺片显示,高氧模型组生后19d RNV最多,生后21-30d RNV逐渐减少。RT-PCR显示高氧模型组小鼠视网膜TERT mRNA灰度比值19-30d逐渐减少,生后19d(1.03±0.07)与30d(0.59±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32,P=0.010);生后19d,高氧模型组Bcl-2mRNA灰度值为1.25±0.1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48±0.26(t=4.505,P=0.011)。结论TERT基因对RNV形成起重要调控作用,RNV的形成可能与抗凋亡基因Bcl-2高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L-2 端粒酶逆转录酶 视网膜新生血管 凋亡
下载PDF
缺氧条件下1-磷酸鞘氨醇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促增生和抗凋亡作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范妍 路宏 +2 位作者 侯定善 毕文娇 张晓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3-37,共5页
背景 1-磷酸鞘氨醇(S1P)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脂质,是细胞内重要的信使分子,参与多种生物过程的调节,如细胞增生、迁移、分化、凋亡等.缺氧不仅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关键始发因素,也是许多眼部疾病的病理基础,而视网膜色素上皮(... 背景 1-磷酸鞘氨醇(S1P)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脂质,是细胞内重要的信使分子,参与多种生物过程的调节,如细胞增生、迁移、分化、凋亡等.缺氧不仅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关键始发因素,也是许多眼部疾病的病理基础,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也参与缺氧后新生血管的形成,缺氧条件下S1P对人RPE细胞增生和凋亡的影响尚不清楚. 目的 观察缺氧条件下S1P对人RPE细胞增生和凋亡的影响,从而揭示S1P在CNV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RPE细胞株并进行传代,3~5代的RPE细胞分为6个组,空白对照组细胞进行常规培养,缺氧组细胞用200.00 μmol/L CoCl2培养细胞2h,不同浓度S1P干预组(0.01、0.10、1.00、10.00 μmol/L)用200.00 μmol/L CoCl2培养细胞2h后加入相应浓度的S1P,采用WST-1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的吸光度(A)值;采用Hoechst染色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计算并比较各组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培养的细胞生长良好,可见细胞质内的色素颗粒.WST-1试剂盒检测显示,空白对照组细胞增生值(A值)为0.91 ±0.08,缺氧组为0.37±0.09,0.01、0.10、1.00和10.00 μmol/L S1P组分别为0.46±0.08、0.52±0.09、0.61 ±0.06和0.70±0.10,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104,P=0.000),不同浓度S1P组A值均明显高于缺氧组,且随S1P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浓度的S1P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高于缺氧组.Hoechst染色显示,空白对照组RPE形态正常,可见少数凋亡细胞;缺氧组可见大量凋亡细胞,细胞核呈淡蓝色,染色质浓缩;S1P干预后凋亡细胞数较缺氧组减少,随着S1P浓度的增加,凋亡细胞数逐渐减少.空白对照组凋亡率为(1.21±0.08)%,缺氧组为(8.99±0.09)%,0.01、0.10、1.00和10.00 μmol/L S1P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60±0.08)%、(5.95±0.09)%、(4.81±0.06)%和(3.96±0.10)%,6个组间细胞凋亡率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070,P=0.000),与缺氧组比较,各S1P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随S1P的浓度升高其凋亡率逐渐降低.结论 缺氧条件下S1P对人RPE细胞的增生有促进作用,对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 鞘脂类 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增生 凋亡 脉络膜 新生血管
下载PDF
草分枝杆菌制剂对大鼠膀胱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姜华茂 王靖宇 +1 位作者 孔垂泽 郭春龙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493-494,502,共3页
目的探讨草分枝杆菌制剂连续膀胱灌注对大鼠膀胱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和机制。方法4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草分枝杆菌组(n=20),制作N-甲基亚硝基脲诱导大鼠原位膀胱癌模型,于第8周开始分别行生理盐水和草分枝杆菌制剂... 目的探讨草分枝杆菌制剂连续膀胱灌注对大鼠膀胱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和机制。方法4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草分枝杆菌组(n=20),制作N-甲基亚硝基脲诱导大鼠原位膀胱癌模型,于第8周开始分别行生理盐水和草分枝杆菌制剂连续膀胱灌注,每周1次,共6次。于第14周进行病理观察、测量膀胱总重量,微血管密度(MVD)和凋亡指数(AI)。结果第14周时,对照组(n=16)和草分枝杆菌组(n=14)大鼠膀胱均可见明显肿物,光镜下可见癌组织侵入肌层。草分枝杆菌组大鼠膀胱的重量和肿瘤的MVD小于对照组(t=2.609,P=0.048;t=2.124,P=0.043);草分枝杆菌组大鼠膀胱肿瘤的AI小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t=0.583,P=0.565)。结论草分枝杆菌制剂连续膀胱灌注可抑制大鼠膀胱肿瘤生长,可能与抑制肿瘤血管生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草分枝杆菌制剂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细胞凋亡 大鼠 WISTAR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对裸鼠胰腺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江华 李兆申 许国铭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07-611,共5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ZD7155对裸鼠胰腺癌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裸鼠接种胰腺癌PaTu8988s细胞建立胰腺癌移植瘤模型,成瘤后随机分成对照组、低剂量(10 mg·kg^(-1)·d^(-1))ZD7155治疗组和高剂... 目的:探讨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ZD7155对裸鼠胰腺癌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裸鼠接种胰腺癌PaTu8988s细胞建立胰腺癌移植瘤模型,成瘤后随机分成对照组、低剂量(10 mg·kg^(-1)·d^(-1))ZD7155治疗组和高剂量(20 mg·kg^(-1)·d^(-1))ZD7155治疗组,每组20只。治疗10 d后每组各处死10只裸鼠.测量肿瘤体积.称取瘤体质量.免疫组化检测移植瘤新生血管的CD31表达,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其余裸鼠共治疗30 d.记录生存期并观察ZD7155的毒副作用等共49 d。结果:(1)对照组和低、高剂量治疗组的实体瘤平均体积分别为(35.8±6.7)、(21.5±6.1)、(10.7±4.1) cm^3(P<0.01)。(2)低剂量组以及高剂量组在治疗后10 d的平均抑瘤率分别为22.7%和44.6%(P<0.01).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对照组和低、高剂量组平均微血管数目分别为16.7±0.9、11.5±0.5、6.05±0.7(P<0.01)。(4)对照组细胞未见凋亡改变,两治疗组均可见大量典型的处于不同阶段的凋亡细胞。(5)治疗组裸鼠生存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而且高剂量组裸鼠生存期较低剂量组亦显著延长(P>0.01)。(6)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结论: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在体内能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可望成为治疗胰腺癌的安全有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细胞凋亡
下载PDF
血管内皮祖细胞对共植入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重建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纯生 贺丹 谭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8-723,共6页
背景:神经干细胞移植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已经明确,但细胞不能在移植局部存活等问题限制了进一步的应用。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祖细胞对共植入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重建的影响。方法:125只SD大鼠随机分... 背景:神经干细胞移植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已经明确,但细胞不能在移植局部存活等问题限制了进一步的应用。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祖细胞对共植入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重建的影响。方法:125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神经干细胞组、神经干细胞+血管内皮祖细胞组、血管内皮祖细胞组,每组25只。线栓法制备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并进行分组干预。移植后1,2,3,4,5周,检测各组神经干细胞增殖、凋亡以及缺血区血管新生情况。结果与结论:(1)移植后不同时间点,血管内皮祖细胞组、缺血对照组、假手术组均未观察到BrdU阳性细胞。神经干细胞+血管内皮祖细胞组的Brd U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神经干细胞(P<0.05);(2)移植后不同时间点,神经干细胞+血管内皮祖细胞组和神经干细胞组可观察到BrdU+/Caspase-3+双标阳性细胞。神经干细胞+血管内皮祖细胞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神经干细胞组(P<0.05);(3)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假手术组均未见新生血管,其他4组均出现新生血管。神经干细胞+血管内皮祖细胞组的血管新生数量显著多于其他各组(P<0.05);(4)结果表明,血管内皮祖细胞可以促进共植入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缺血半暗带的神经干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并促进缺血区血管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神经干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新生血管化 生理性 组织工程 干细胞 移植 缺血性脑病 缺血再灌注 血管内皮祖细胞 干细胞移植 血管新生
下载PDF
肝细胞癌凋亡抑制蛋白bcl-2和bcl-xl与VEGF、bFGF及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3
20
作者 于德新 高志芹 +1 位作者 宁厚法 于钦森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565-567,共3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组织中凋亡抑制蛋白bcl 2和bcl xl的表达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以及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 38例共 4 0个癌灶进行分析 ,用免疫组化SP法...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组织中凋亡抑制蛋白bcl 2和bcl xl的表达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以及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 38例共 4 0个癌灶进行分析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癌组织中VEGF、bFGF、bcl 2和bcl xl的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 (MVD) ,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VEGF、bFGF、bcl 2和bcl xl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77 5 % (31/4 0 )、75 % (30 /4 0 )、2 7 5 % (11/4 0 )和 5 0 % (2 0 /4 0 ) ,所有病灶的平均MVD为 39 3± 8 4 0。VEGF与bFGF、bcl 2与bcl xl之间明显相关 (P <0 0 1)。VEGF与bcl 2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P <0 0 5 )。在VEGF、bcl xl的阴性和阳性表达组MVD均具有显著的差异 (P <0 0 5 )。结论 :VEGF、bFGF与bcl 2、bcl xl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 ,VEGF和b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F bcl-2 FGF BCL-XL bcl—xl 血管生成 凋亡抑制蛋白 肝细胞癌 MVD HCC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