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甘蔗碳汇测算方法研究及时空格局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韦增欣 余家佳 +2 位作者 穆琳 佘乾仲 袁功林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9-438,共10页
为了实现广西全区植被减源增汇目标,对广西主要经济作物甘蔗的碳吸收和碳排放量进行科学的测算,并开展甘蔗碳汇时空格局的研究分析;利用广西全区14个地级市2010—2020年甘蔗产量、农资投入等相关统计数据测算广西全区甘蔗净碳汇量,并运... 为了实现广西全区植被减源增汇目标,对广西主要经济作物甘蔗的碳吸收和碳排放量进行科学的测算,并开展甘蔗碳汇时空格局的研究分析;利用广西全区14个地级市2010—2020年甘蔗产量、农资投入等相关统计数据测算广西全区甘蔗净碳汇量,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2005—2020年间广西各市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2010—2020年,广西全区甘蔗净碳汇量逐步上升;2005—2020年,广西全区甘蔗碳汇量在地级市尺度下不存在明显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关系;广西全区甘蔗碳汇量逐步形成以南宁市为核心的局部溢出格局,充分利用南宁市的技术、产业优势扩大甘蔗碳汇的空间溢出效应,对提高广西全区的甘蔗碳汇水平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碳吸收 碳排放 净碳汇量
下载PDF
中国粮食种植业碳效应时空演化及碳排放公平性 被引量:1
2
作者 赵玉 陈霖波 +1 位作者 张玉 吴志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059-5069,共11页
农业低碳转型背景下,准确把握粮食种植业碳效应时空演化及碳排放公平性特征对实现地区生态正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1年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碳排放因子法测算中国30个省区的粮食种植业碳效应,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探析时空演化,运用D... 农业低碳转型背景下,准确把握粮食种植业碳效应时空演化及碳排放公平性特征对实现地区生态正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1年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碳排放因子法测算中国30个省区的粮食种植业碳效应,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探析时空演化,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刻画并解构全国粮食种植业碳排放公平性。研究表明:(1)从时空特征看,粮食种植业碳效应呈现波动上升的净碳汇特征,具体表现为“东强西弱,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且伴随明显的“马太效应”。在碳效应结构上,秸秆燃烧与玉米种植分别是粮食种植业最主要的碳源与碳汇。(2)从演化趋势来看,全国粮食种植业碳效应的非均衡性呈扩大趋势;在三大主粮中,水稻碳效应非均衡性有所减弱,小麦与玉米碳效应非均衡性均持续上升。(3)从碳排放公平性来看,区域间碳排放差异已成为影响公平性的最主要因素,基尼系数呈“快速上升-波动震荡-缓慢回落”特征,全国粮食种植业碳排放始终处于较公平区间,整体公平性呈改善态势;在三大主粮中,水稻碳排放公平性最低,玉米碳排放公平性最高。最后,提出了采取差异化固碳减排策略、构建低碳发展跨区协作机制、完善碳排放责任分摊机制、探索粮食碳汇交易试点等建议,以期推动我国粮食种植业实现低碳转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种植业 净碳汇 碳排放公平性 时空演化 Dagum基尼系数
下载PDF
东北农区农业净碳汇时空分布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慧 张力文 何正弘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517,共13页
农业兼具碳源和碳汇双重属性,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农业碳排放公平性角度出发综合管控农业碳源和碳汇量,明晰农业净碳汇的驱动因素对于实现东北农区农业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0年黑龙江省各市域... 农业兼具碳源和碳汇双重属性,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农业碳排放公平性角度出发综合管控农业碳源和碳汇量,明晰农业净碳汇的驱动因素对于实现东北农区农业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0年黑龙江省各市域的社会经济及农业生产等数据,本研究通过生态承载模型、经济效率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区域农业碳排放公平性特征及净碳汇驱动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业净碳汇总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1.21×10^(7)t上升至2020年的4.02×10^(7)t。齐齐哈尔、绥化和哈尔滨三市农业净碳汇量较高,三市总和占黑龙江省碳汇量的51%以上。从农业碳排放公平性分区来看,双高区主要向南部和中部的哈尔滨、黑河和绥化等地聚集,双低区逐渐向东部的鸡西、双鸭山和鹤岗等地集中。双低区持续向经济高值区、生态高值区以及双高区发展,但不同市域间差距依旧显著。耕地面积和机械化水平是农业净碳汇空间分异的主导驱动因素。交互探测结果显示耕地面积和机械化水平与其他各因素的交互作用最强,同时净碳汇量受机械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交互作用的影响最大。研究表明,黑龙江省需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制定差别化的绿色农业管控措施,以推进东北农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净碳汇 公平性评价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黑龙江省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机械能否带动保护性耕作净碳汇的空间外溢?——基于农机跨区服务视角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园园 薛彩霞 +2 位作者 柴朝卿 李卫 姚顺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296,共14页
农机跨区服务推动了以农业机械为载体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净碳汇的空间外溢。本文以200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及西藏)为研究样本,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揭示保护性耕作机械及其净碳汇在空间上的集聚特征,并通过空间杜宾... 农机跨区服务推动了以农业机械为载体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净碳汇的空间外溢。本文以200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及西藏)为研究样本,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揭示保护性耕作机械及其净碳汇在空间上的集聚特征,并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定量分析保护性耕作机械对其净碳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保护性耕作机械动力及其净碳汇在2000—2020年期间均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52%和7.42%,两者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区域集聚特征。2)保护性耕作机械动力通过跨区服务能够显著带动保护性耕作净碳汇实现空间外溢。具体表现为保护性耕作机械动力对周边省份保护性耕作净碳汇会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主要归因于秸秆还田机械的跨区作业。3)保护性耕作机械动力对其净碳汇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时间、地形、粮食作物主产区而异。具体来说,其空间溢出效应在2004—2009年间和2010—2013年间显著为正,并呈增加趋势;在平原地区,其空间溢出效应为正,在丘陵山区则为负;保护性耕作机械的空间溢出效应在水稻主产区更明显,免耕机械的空间溢出效应在小麦主产区相对突出,而秸秆还田机械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三大粮食作物主产区基本无差异。为此,本研究提出加大保护性耕作推广力度、搭建农机服务信息化平台和提高保护性耕作农机装备水平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机跨区服务 保护性耕作 净碳汇 空间溢出效应
下载PDF
1978—2021年广西农业净碳汇时序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5
作者 葛小君 吴丹 +1 位作者 李淑斌 安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8-229,共12页
农业系统既是重要的碳源系统,也是重要的碳汇系统。广西作为中国农业重点区域,量化其农业系统碳账户(碳排放、碳固定和净碳汇)对广西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广西统计数据,综合考虑农业系统碳排放和碳固定来源,采... 农业系统既是重要的碳源系统,也是重要的碳汇系统。广西作为中国农业重点区域,量化其农业系统碳账户(碳排放、碳固定和净碳汇)对广西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广西统计数据,综合考虑农业系统碳排放和碳固定来源,采用排放因子法和碳固定因子法对农业碳排放和碳固定进行量化,结合STIRPAT模型对碳账户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1978—2021年广西农业碳排放量和碳固定量分别增长24.90%和280.30%,净碳汇量由–293.79×10^(4)t上升到1862.14×10^(4)t。农业资料投入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其中化肥和灌溉是农业资料投入中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作物碳固定是广西农业系统碳固定量的主要来源,甘蔗是最主要的碳固定作物,占作物碳固定总量的57.35%。农业碳排放、碳固定和净碳汇量与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资料投入、农作物产量和稻田播种面积显著相关。STIRPAT模型结果表明,化肥投入与水稻种植对碳排放增加的影响最大,水稻播种面积、农作物产量和化肥投入显著影响碳固定和净碳汇量。为增加农业系统净碳汇量,广西后续应加强对化肥精准施用、稻田甲烷排放控制、规范化养殖和甘蔗增产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农业碳排放 农业碳固定 农业净碳汇 STIRPAT模型
下载PDF
降碳减污视角下山东省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垚 赵林 +2 位作者 宋小语 张春霆 焦新颖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112,共9页
基于降碳减污视角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Super-EBM模型、核密度估计、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及面板Tobit模型分析2001—2021年山东省农业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研究期... 基于降碳减污视角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Super-EBM模型、核密度估计、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及面板Tobit模型分析2001—2021年山东省农业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研究期内山东省农业绿色发展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呈“W”形演变轨迹,规模效率平稳上升,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由规模驱动转为由规模、技术共同驱动;②山东省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空间格局由低水平交错分布向高水平均衡分布演变,纯技术效率的高水平均衡分布特征趋于显著,规模效率仍表现出较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形成“东西高、中部低”的带状空间格局;③山东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缓慢上升,缘于技术进步和纯技术效率提高,其中以后者贡献为主,而规模效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④居民富裕程度、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发展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具有正向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城镇化水平提高对农业绿色发展规模效率具有负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碳减污 净碳汇 农业绿色发展效率 Super-EBM 山东省
下载PDF
中国农业净碳汇的时空动态及其驱动因素
7
作者 董晓龙 郑兰钦 +2 位作者 连海峰 田碧莲 陈志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8-208,共11页
[目的]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明确我国农业净碳汇的时空动态及其驱动因素,为促进我国农业低碳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水稻种植、农地利用、农用物资及畜禽养殖4大方面19类主要碳源和7类主要碳汇,测算2002—2022年我国及31个省市区... [目的]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明确我国农业净碳汇的时空动态及其驱动因素,为促进我国农业低碳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水稻种植、农地利用、农用物资及畜禽养殖4大方面19类主要碳源和7类主要碳汇,测算2002—2022年我国及31个省市区(除港澳台)农业净碳汇,运用Arc GIS统计软件分析其时空动态,并采用LMDI模型分析影响我国农业净碳汇的因素。[结果]我国农业碳排放的主要碳源已由畜牧业的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转向种植业的农用物资;碳汇以水稻和玉米的贡献为主;农业净碳汇和碳汇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不同地区的农业净碳汇和碳汇水平表现为东北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农业净碳汇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各地区呈现出高高聚集或低低聚集的特征,且空间聚集呈增长趋势;农业净碳汇强度、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人口规模在抑制农业净碳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碳汇能力。[结论]我国农业净碳汇呈现明显向好趋势,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对推动我国农业低碳发展、实现低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农业净碳汇 时空动态 LMDI模型
下载PDF
2002-2021年福建省农业净碳汇的时序特征、影响因素及其趋势预测
8
作者 董晓龙 张梓坪 +2 位作者 连海峰 徐诺 黄思洁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9-685,共7页
【目的】研究福建省农业净碳汇的时序特征、影响因素,并对其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为促进福建省农业低碳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排放因子法测算2002-2021年福建省农业净碳汇,运用拓展随机性环境影响评估STIRPAT(stochastic impacts by r... 【目的】研究福建省农业净碳汇的时序特征、影响因素,并对其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为促进福建省农业低碳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排放因子法测算2002-2021年福建省农业净碳汇,运用拓展随机性环境影响评估STIRPAT(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opulation,affluence and technology)模型分析福建省农业净碳汇的影响因素,并采用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s,DNN)模型预测2025年全省农业净碳汇。【结果】2002-2021年福建省农业净碳汇整体呈“波动下降-平稳上升”的变化趋势;种植业碳排放占比较大,以水稻和化肥碳排放为主;水稻和蔬菜对碳汇贡献较大;城镇化水平、能源消耗水平、农业净碳汇强度、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可提升农业净碳汇,其中,能源消耗水平的提升效果最为显著;2025年农业净碳汇预计比2021年上升36.30%。【结论】近年来福建省农业净碳汇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预测2025年农业净碳汇量比2021年提高36.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农业净碳汇 时序特征 拓展STIRPAT模型 DNN模型
下载PDF
中国省域净碳汇效率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9
作者 任悦宁 张建勋 +1 位作者 董宏杰 董旭娟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5,共10页
提升净碳汇效率是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论文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净碳汇效率,分别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探究中国省域净碳汇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净碳汇效率整... 提升净碳汇效率是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论文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净碳汇效率,分别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探究中国省域净碳汇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净碳汇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总值偏低且区域差异明显,呈现西南及东北区域高、中部及东部沿海区域低的格局。(2)净碳汇效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云南、黑龙江等区域,低值区域主要集中在天津、山东等区域。(3)城市化水平、工业污染治理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是净碳汇效率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且多数因子交互作用后均产生非线性增强作用。建议根据各区域差异化特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境规制等方法以达到社会经济低碳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碳汇效率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浙江省丽水市森林碳汇时空演变及对极端降水的响应
10
作者 杨宁馨 毛方杰 +6 位作者 杜华强 李雪建 孙佳倩 赵吟吟 郑兆东 腾先锋 叶峰峰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9-927,共9页
【目的】模拟并分析浙江省丽水市森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时空演变趋势,揭示其对极端降水的响应机制,为丽水市森林固碳潜力时空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样地调查、遥感观测、InTEC模型,模拟3种气候情景(RCP 2.6、RCP 4.5和RCP ... 【目的】模拟并分析浙江省丽水市森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时空演变趋势,揭示其对极端降水的响应机制,为丽水市森林固碳潜力时空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样地调查、遥感观测、InTEC模型,模拟3种气候情景(RCP 2.6、RCP 4.5和RCP 8.5)下1979—2079年丽水市森林NEP时空格局,分析极端降水时空特征,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极端降水对NEP的影响。【结果】①1979—2015年丽水市极端降水频率和强度呈增加趋势。未来气候情景下除RCP 2.6之外,RCP 4.5和RCP 8.5极端降水量、频率和强度仍持续增加,其中莲都区、缙云县以及景宁畲族自治县等地区极端降水事件上升趋势较强。②1979—2015年森林NEP呈增加趋势,增长速度为18.44 g·m^(-2)·a^(-1)。2016—2079年,3种气候情景下森林NEP均呈下降趋势,但碳汇总量呈上升趋势,最大NEP累积达10.97 Pg。③1979—2015年极端降水对NEP产生积极影响,2016—2079年除RCP 2.6影响不显著,其他2种情景下极端降水对NEP均产生消极影响,但RCP 8.5情景下极端降水较RCP 4.5对NEP的影响更小。【结论】丽水市森林碳汇能力较强,在未来气候情景下仍具有较高的碳汇潜力,然而极端降水对NEP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图5参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森林碳汇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 InTEC模型 浙江省丽水市
下载PDF
中国大中城市社区碳排放现状分析
11
作者 辛启迪 石玉琼 +1 位作者 杨秀云 武小钢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36-46,共11页
统计35个大中城市2016—2020年社区碳排放情况,分别从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结构3个方面分析排放现状。研究发现,城市层面的碳排放总量和净碳排放量都呈持续增长状态,2020年碳排放总量、净碳排放量最高的城市分别为重庆、北京,... 统计35个大中城市2016—2020年社区碳排放情况,分别从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结构3个方面分析排放现状。研究发现,城市层面的碳排放总量和净碳排放量都呈持续增长状态,2020年碳排放总量、净碳排放量最高的城市分别为重庆、北京,最低分别为乌鲁木齐、南昌;人均碳排放强度、地均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分别呈持续增长、先增后减再增、先减后增趋势,西安、郑州以北城市人均碳排放强度较高,长江、珠江三角洲城市碳排放强度普遍较低;碳排放结构以交通出行和电力消费为主,2020年分别占36.5%和36.0%,交通出行和电力消费碳排放占比最高的城市分别为昆明和福州,所占比例分别为52.0%和53.5%,结果为社区层面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碳排放 排放系数法 碳源碳汇 净碳排放 比较分析
下载PDF
典型岩溶小流域碳酸盐岩风化过程及其碳汇效应
12
作者 陈发家 肖琼 +3 位作者 胡祥云 郭永丽 孙平安 张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9-459,共11页
碳酸盐岩风化过程是一个吸收大气CO_(2)的过程,具有碳汇效应。利用岩溶区水体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揭示碳酸盐岩风化过程、计算流域岩溶碳汇通量是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广西柳州官村地下河流域(GGW)为例,2021年4个季度的监测结... 碳酸盐岩风化过程是一个吸收大气CO_(2)的过程,具有碳汇效应。利用岩溶区水体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揭示碳酸盐岩风化过程、计算流域岩溶碳汇通量是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广西柳州官村地下河流域(GGW)为例,2021年4个季度的监测结果表明:(1)HCO_(3)^(-)和Ca^(2+)是主要的阴阳离子,阴阳离子当量浓度和TDS浓度反映了碳酸盐岩强烈的风化作用;(2)水化学时空分布特征显示,GGW的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型,水岩作用过程除了H_(2)CO_(3)风化碳酸盐岩外,还有H_(2)SO_(4)和HNO_(3)风化碳酸盐岩;(3)在研究H_(2)CO_(3)、H_(2)SO_(4)和HNO_(3)共同参与的水岩作用过程中,用δ13 C DIC计算H_(2)CO_(3)风化碳酸盐岩的CO_(2)消耗量为2.38 mmol·L^(-),CO_(2)净消耗量用[HCO_(3)^(-)]mol-[Ca^(2+)+Mg^(2+)]mol表示,平均净消耗量为1.98 mmol·L^(-),用CO_(2)净消耗量计算出的GGW无机碳汇强度(以CO_(2)计)C m为86.37 t·km^(-2)·a^(-);(4)不考虑外源酸作用,利用水化学径流法计算出的GGW无机碳汇强度(以CO_(2)计)C m为94.49 t·km^(-2)·a^(-),CO_(2)净消耗量是水化学径流法计算的CO_(2)汇量的91.41%;(5)碳汇强度为2008年的1.91倍,研究结果可为人工干预增加岩溶碳汇潜力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风化 官村地下河流域(GGW) 外源酸 CO_(2)净消耗量 无机碳汇强度
下载PDF
城市碳源碳汇的时空格局变化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13
作者 朱强 张志强 +3 位作者 马松根 金科 查芊郁 高超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24年第4期12-21,共10页
城市尺度的碳源碳汇核算及动态监测对实现碳中和发展路径至关重要.基于2005—2020年宁波市土地利用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结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碳排放核算法与InVEST模型的碳储量估算模块,分析宁波市碳源碳汇的时空... 城市尺度的碳源碳汇核算及动态监测对实现碳中和发展路径至关重要.基于2005—2020年宁波市土地利用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结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碳排放核算法与InVEST模型的碳储量估算模块,分析宁波市碳源碳汇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碳平衡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2005年以来宁波城市碳排放总量快速增加,在2013年达到峰值(7.70×10^(9) t),总体维持在6.75×10^(9) t左右;工业部门是最大碳排放源,占据了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2)2005—2020年宁波市碳储量先降后增,到2010年缩减了0.10×10^(9)t,至2020年又增加了0.23×10^(9)t,累计增汇1.31×107t;用地类型中,林地增汇效果最显著,耕地较差.(3)在空间净碳排放强度方面,宁波市核心区域的空间净碳排放强度增长更显著.建议宁波市通过优化产业与能源结构、调整城市建设布局、加强生态修复等措施来减源增汇,通过建立区域间的碳汇补偿机制,营造低碳协调的发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 碳汇 净碳排放强度 时空格局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植被碳汇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4
作者 姜乐恒 韩笑 +2 位作者 龙天娥 马涛 张家川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5-104,共10页
以覆盖黄河三角洲的垦利区、东营区、河口区、利津县4个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区,依据2009-2023年的MODIS-MOD13Q1遥感影像数据(时间分辨率为1 a、空间分辨率250 m)、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黄河三角洲及周边17个国家标准... 以覆盖黄河三角洲的垦利区、东营区、河口区、利津县4个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区,依据2009-2023年的MODIS-MOD13Q1遥感影像数据(时间分辨率为1 a、空间分辨率250 m)、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黄河三角洲及周边17个国家标准气象站点)、植被特征参数,运用依据过程的遥感模型(CASA模型)和土壤微生物呼吸方程估算黄河三角洲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采用依据像元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和显著性检验法,分析黄河三角洲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时空演化规律;采用相关性分析法、空间分析法,分析气候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对植被碳汇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河三角洲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年际变化,整体呈先波动下降后缓慢增长趋势,年均变化率约为6.29%。(2)黄河三角洲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分异,呈高值区沿黄河两岸分布,并逐渐向沿海减少趋势,年单位面积均值为55.73 g·m^(-2)·a^(-1),研究区整体表现为碳汇。(3)黄河三角洲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与气候环境因子呈显著相关,复相关系数为0.404。(4)人类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显著,农田、林地、草地、湿地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显著增加,建筑用地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减少较显著。(5)农田和湿地是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实施湿地生态恢复与农田合理开发并重的方针可显著提高黄河三角洲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碳汇 时空格局 碳中和 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碳源汇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15
作者 吕添贵 邱蓉 +2 位作者 李泽英 付舒斐 赵巧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51-261,共11页
辨识粮食主产区耕地碳源汇平衡特征及驱动因素,对推动耕地低碳生产跃迁和稳固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该研究基于碳源-碳汇双重视角测度2005—2021年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净碳汇量,运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估计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 辨识粮食主产区耕地碳源汇平衡特征及驱动因素,对推动耕地低碳生产跃迁和稳固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该研究基于碳源-碳汇双重视角测度2005—2021年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净碳汇量,运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估计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其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并提出固碳减排策略。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净碳汇总量从2005年2674.09万t增加至2021年3757.58万t,年均增幅2.22%,碳汇功能愈发凸显,空间上各地市耕地净碳汇呈“低值区点状分散、高值区片状集聚”的差异分布态势;2)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净碳汇空间相关性存在“正集聚-负集聚-正聚集”交替变化规律,整体和省域耕地净碳汇均存在扩散现象且区域差异有所增强;3)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净碳汇时空格局演化受耕地利用和农业经济因素影响显著,其中,耕地规模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关键主导因素且影响力区域异质性明显;4)应推动耕地规模化与机械化经营、科学量化物资投入及重视耕地生产主体素质培养,带动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固碳减排。研究结果可为科学测度耕地碳源汇、完善耕地碳循环机制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净碳汇 时空演化特征 驱动因素 固碳减排路径 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净碳汇空间网络特征及驱动因素
16
作者 谭德明 欧阳芳兰 张彩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5-326,336,共13页
[目的]探究长江经济带净碳汇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推进长江经济带碳减排协同,促进双碳目标落实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取修正引力模型构建市域尺度下的长江经济带净碳汇空间关联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 [目的]探究长江经济带净碳汇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推进长江经济带碳减排协同,促进双碳目标落实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取修正引力模型构建市域尺度下的长江经济带净碳汇空间关联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识别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①2001-2021年,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总量持续攀升,呈现“东高西低”分布特征;碳汇总量波动上升,呈现“西高东低”特征;净碳汇持续下降,呈现“西高东低”特征。②长江经济带净碳汇总体呈现“东密西疏”的相互交织网络形态,形成“重庆市”和“上海市”为双核的网络格局。区域整体网络高度集中,存在上海、重庆等关键节点城市,网络结构稳定性较差。③依据各城市在网络中地位差异可划为净溢出、双向溢出、经纪人和净受益4个板块,其中跨板块溢出关系较板块内部关联更显著。④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能源消费强度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结构等是长江经济带净碳汇空间关联网络的关键驱动因素。[结论]未来需整体上考虑各城市净碳汇的空间网络关联,以充分实现各城市间优势互补和减排效益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协同 净碳汇空间网络特征 社会网络分析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黄河流域农业净碳汇与经济发展耦合性研究
17
作者 葛晓萌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12期34-37,共4页
本文围绕黄河流域农业净碳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性进行深入研究,涵盖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等多个省份。研究主要基于黄河流域(内陆河湖)《水文年鉴》(2015—2023年)中的农业总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GDP、... 本文围绕黄河流域农业净碳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性进行深入研究,涵盖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等多个省份。研究主要基于黄河流域(内陆河湖)《水文年鉴》(2015—2023年)中的农业总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GDP、人口等数据,以及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矢量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平均中心和耦合协调模型等方法,分析了黄河流域农业净碳汇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2015—2023年间,黄河流域农业净碳汇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约4.2 km,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密切相关。不同产业的净碳汇重心移动情况各异,第一产业重心向东北移动3.5 km,第二产业向东南移动5.1 km,第三产业重心向南移动6.3 km,表明各产业间存在一定的协调性。此外,人口重心也随农业净碳汇变化向东南移动约6.0 km,反映出区域内农业发展与人口分布的耦合关系。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指标体系,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处于轻度失调状态,仅有少数地区实现了协调发展。研究为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强调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与资源投入,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双赢局面,以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农业 净碳汇 经济发展
下载PDF
基于CASA模型的常州市森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碳汇估算
18
作者 周崴 耿若楠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11期202-210,共9页
森林植被在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碳汇分析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管理有重要意义。基于多种卫星遥感数据、林地分布以及气象资料,结合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对2022年常州市森林碳汇进行模拟估算,综合分析其时... 森林植被在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碳汇分析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管理有重要意义。基于多种卫星遥感数据、林地分布以及气象资料,结合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对2022年常州市森林碳汇进行模拟估算,综合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22年常州市森林年度碳汇量总体达29.94万t,4—8月碳汇量较高;不同类型林地碳汇能力不同,乔木林碳汇能力较强,7月碳汇量最高可达80 gC/m2;气象因素对于森林碳汇具有相关影响,其中温度的影响要高于降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 森林植被 净初级生产力 碳汇
下载PDF
广西农业净碳汇测算及时空特征分析
19
作者 陈新建 夏梦瑶 杨芷婷 《广西农学报》 2024年第3期97-107,共11页
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要求,也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建设农业强国和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文章以广西农业产业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和碳汇系数法研究测算广西14个地级市2003—2021... 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要求,也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建设农业强国和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文章以广西农业产业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和碳汇系数法研究测算广西14个地级市2003—2021年的农业碳排放、农业碳吸收和农业净碳汇总量,并进一步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3—2021年广西农业碳排放总量呈“W”型下降的趋势,总体降幅为12.77%,2021年农业碳排放量约为1190.26万吨,其中耕地生态系统、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碳排放占比分别为29.9%、44.3%和25.8%。2003—2021年,广西农业碳吸收总量呈稳定增长的趋势,总体增幅为133.22%,糖料甘蔗为最主要的碳汇作物。2003—2021年广西农业净碳汇持续增长,自2007年由负转正,广西整体上已实现了农业碳中和。基于以上研究结论,结合农业碳汇变化的趋势特征,提出持续推动种植业绿色生产转型、优化畜禽养殖生产管理、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作物生物量碳汇等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双碳”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中和 农业净碳汇 时空变化 “双碳”目标
下载PDF
2000-2022年贵州省植被碳源/汇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20
作者 龙杰琦 刘轩铭 +3 位作者 尚媛媛 蒋艳玲 段莹 廖留峰 《山地气象学报》 2024年第5期73-80,共8页
【目的】为了解2000-2022年贵州省植被碳源/汇的时空格局变化情况。【方法】基于MOD17A3HGF数据和贵州省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利用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23 a来贵州省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 【目的】为了解2000-2022年贵州省植被碳源/汇的时空格局变化情况。【方法】基于MOD17A3HGF数据和贵州省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利用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23 a来贵州省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2000-2022年贵州省植被NEP变化在空间格局上整体表现为碳汇,面积占比约为74.59%,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其中黔南州、安顺市南部和黔西南州的西南及东南部等地区碳汇能力较强,NEP集中在400.00 g·C·m^(-2)·a^(-1)左右。植被NEP以较低和中等波动为主,占比91.97%,稳定性较高。(2)近23 a贵州省植被年均NEP值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在2022年达到最高552.60 g·C·m^(-2)·a^(-1)。毕节、黔西南、安顺和遵义西北部NEP变化斜率多处于0~10 g·C·m^(-2)·a^(-1)之间,贵阳、遵义、铜仁、黔南、黔东南等市(州)的城镇周边区域的变化斜率<-5 g·C·m^(-2)·a^(-1)。同时,贵州省林地和草地的年均NEP值有较大的波动起伏,但整体呈上升趋势。(3)贵州省植被NEP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但其与降水的相关性不显著,表明贵州省植被的碳汇能力主要受气温的影响。【结论】该研究有助于加深了解贵州省植被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为掌握贵州省植被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碳储存的动态变化情况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 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碳源/汇 气象因子 相关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