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4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花江流域NPP时空演变及其对极端气候的响应机制
1
作者 贾朝阳 郭亮 +2 位作者 崔嵩 付强 刘东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47,共17页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松花江流域陆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变化特征,基于2000—2020年MODIS MOD17A3HGF数据集,采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M-K检验、地理探测器和相对重要性分析等方法,结合气象站点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植被净初...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松花江流域陆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变化特征,基于2000—2020年MODIS MOD17A3HGF数据集,采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M-K检验、地理探测器和相对重要性分析等方法,结合气象站点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年均NPP值为407.45 g/m^(2)(以C计,下同),以年均4.82 g/m的速率显著上升(p<0.01);极端降水事件对植被NPP空间分异性的影响强于极端气温事件,极端气候指数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大于单一极端气候指数的影响,流域及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NPP主要受总降水量(PRCPTOT)与年平均最低气温(TMIN)交互作用的影响,森林、湿地和聚落生态系统NPP分别受中雨日数(R10 mm)与年平均最高气温(TMAX)交互作用、强降水量(R95P)与TMIN交互作用和R10 mm与暖夜日数(TN90P)交互作用的影响;时间尺度上PRCPTOT、TMAX和TMIN是植被NPP的主要影响因素,空间尺度上PRCPTOT和TMIN是多年平均NPP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量化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程度和应对极端气候事件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花江流域 净初级生产力 极端气候事件 陆地生态系统 时空演变规律 驱动因素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基于PIE-Engine云计算平台和CASA模型的植被NPP时空动态遥感监测:以道孚县为例
2
作者 曾见闻 戴晓爱 +2 位作者 徐纪鹏 李雯雨 刘东升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128,共14页
【目的】为深入了解道孚县的植被固碳水平以及其长期变化趋势,【方法】以MODIS数据、站点气象和土地覆盖等资料为基础,通过PIE-Engine遥感云计算平台建立了CASA模型,估算了2001—2016年道孚县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同时,结合Theil... 【目的】为深入了解道孚县的植被固碳水平以及其长期变化趋势,【方法】以MODIS数据、站点气象和土地覆盖等资料为基础,通过PIE-Engine遥感云计算平台建立了CASA模型,估算了2001—2016年道孚县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同时,结合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分区统计和冷热点分析等手段,探讨了其时空分布和演变特征。【结果】结果显示:(1)基于PIE-Engine云平台模型和CASA模型估算的道孚县2001—2016年的NPP,其精度较高并与MODIS NPP数据有良好的拟合效果。(2)道孚县NPP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中部和东南部NPP较高,东北部和中南部NPP较低,同时NPP的低值区正在逐年减少,反映出该地区生态状况正在逐渐改善。(3)所有乡镇的NPP在2001—2016年间均有增长,NPP的空间变化整体稳定,大部分地区NPP波动较小。(4)道孚县的NPP在2001—2016年间总体显著增长,增长区域面积占全县的93%以上。(5)高NPP值区域在空间上形成聚类,“热点”现象明显,这为进一步研究和理解NPP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提供了依据。【结论】研究成果为道孚县的生态环境改善和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云平台的快速、高效的区域植被NPP评估方法,这对于全面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 CASA模型 PIE-Engine 时空分布 遥感 道孚县
下载PDF
How forest age impacts 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sights from future multi-scenarios
3
作者 Lei Tian Yu Tao +2 位作者 Simms Joanna Annikki Mäakelä Mingyang Li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24年第5期708-719,共12页
Forest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constitutes a key flux within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cycle and serves as a significant indicator of the forests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f... Forest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constitutes a key flux within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cycle and serves as a significant indicator of the forests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forest age.Despite its significance,the impact of forest age on NPP is often ignored in future NPP projections.Here,we mapped forest age in Hunan Province at a 30-m resolution utilizing a combination of Landsat time series stack(LTSS),national forest inventory(NFI)data,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eight and age.Subsequently,NPP was derived from NFI data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PP and age was built for various forest types.Then forest NPP was predicted based on the NPP-age relationships under three future scenarios,assessing the impact of forest age on NPP.Our findings reveal substantial variations in forest NPP in Hunan Province under three future scenarios:under the age-only scenario,NPP peaks in 2041(133.56TgC·yr^(−1)),while NPP peaks three years later in 2044(141.14TgC·yr^(−1))under the natural development scenario.The maximum afforestation scenario exhibits the most rapid increase in NPP,with peaking in 2049(197.95TgC·yr^(−1)).However,with the aging of the forest,NPP is projected to then decrease by 7.54%,6.07%,and 7.47%in 2060,and 20.05%,19.74%,and 28.38%in 2100,respectively,compared to their peaks under the three scenarios.This indicates that forest NPP will continue to decline soon.Controlling the age structure of forests through selective logging,afforestation and reforestation,and encouraging natural regeneration after disturbance could mitigate this declining trend in forest NPP,but implications of these measures on the full forest carbon balance remain to be studied.Insights from the future multi-scenarios are expected to provide data to support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and national policy development,which will inform the achievement of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by 20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Forest age npp-Age relationships npp projections AFFORESTATION
下载PDF
Seasonal Dynamics of Terrestrial Net Primary Production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s in China 被引量:32
4
作者 朴世龙 方精云 陈安平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3年第3期269-275,共7页
Study on seasonal responses of terrestrial 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 to climate changes is to help understand feedback between climate systems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mechanisms of increased NPP in the north... Study on seasonal responses of terrestrial 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 to climate changes is to help understand feedback between climate systems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mechanisms of increased NPP in the northern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 In this study, time series dataset of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and corresponding ground-based information on vegetation, climate, soil, and solar radiation, together with an ecological process model, were used to explore the seasonal trends of terrestrial NPP and their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 in China from 1982 to 1999. As the results,. seasonal total NPP in China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for all four seasons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during the past 18 years. The spring NPP indicated the largest increase rate, while the summer NPP was with the largest increase in magnitude. The response of NPP to climate changes varied with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The increased NPP was primarily led by an advanced growing season for broadleaf evergreen forest, needle-leaf evergreen forest, and needle-leaf deciduous forest, whilst that was mainly due to enhanced vegetation activity (amplitude of growth cycle) during growing season for broadleaf deciduous forest, broadleaf and needle-leaf mixed forest, broadleaf trees with groundcover, perennial grasslands, broadleaf shrubs with grasslands, tundra, desert, and cultivation. The regions with the largest increase in spring NPP appeared mainly in eastern China, while the areas with the largest increase in summer NPP occurred in most parts of Northwestern China, Qinghai-Xizang Plateau, Mts. Xiaoxinganling-Changbaishan, Sanjiang Plain, Songliao Plain, Sichuan Basin, Leizhou Peninsula, part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Yangtze River, and southeastern mountainous areas of China. In autumn, the largest NPP increase appeared in Yunnan Plateau-Eastern Xizang and the areas around Hulun Lake. Such different ways of the NPP responses depended on regional climate attributes and their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negie-Ames-Stanford-Approach (CASA) model 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 seasonal chang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climate change
下载PDF
Responses of Vegetation and Primary Production in North-South Transect of Eastern China to Global Change Under Land Use Constraint 被引量:8
5
作者 高琼 李晓兵 杨秀生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3年第11期1274-1284,共11页
A regional model of vegetation dynamics was revised to include land use as a constraint to vegetation dynamics and primary production processes. The model was applied to a forest transect in eastern China (NSTEC, Nort... A regional model of vegetation dynamics was revised to include land use as a constraint to vegetation dynamics and primary production processes. The model was applied to a forest transect in eastern China (NSTEC, North-South transect of eastern China)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s of the transect to possible future climatic change. The simulation result indicated that land use has profound effects on vegetation transition and primary production. In particular, land use reduced competition among vegetation classes and tended to result in less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s but more shrubs and grasses in the transect area. The simulation runs with land use constraint also gave much more realistic estimation about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as well as responses of the productivity to future climatic change along the transect. The simulations for future climate scenarios projected by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GCM) with doubled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predicted that d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s would increase, but conifer forests, shrubs and grasses would decrease. The overall effects of doubling CO2 and climatic changes on NSTEC were to produce an increase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at equilibrium for all seven GCM scenarios. The predicted range of NPP variation in the north is much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sou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ic change terrestrial ecosystems vegetation model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下载PDF
基于改进CASA模型的晋北地区植被NPP时空动态及气候影响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婧 韩海荣 +2 位作者 康峰峰 胡保安 景泓元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7-60,共14页
【目的】探究晋北地区气候和植被类型等因子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对于明晰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保障生态脆弱地区植被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方法】基于改进的CASA模型模拟了晋北地区2000-2... 【目的】探究晋北地区气候和植被类型等因子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对于明晰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保障生态脆弱地区植被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方法】基于改进的CASA模型模拟了晋北地区2000-2020年植被NPP,量化了其时空分布格局、变化趋势和空间变异性,并分析了研究期间气候因素与植被NPP的相关关系。【结果】2000-2020年研究区植被NPP年均值(以C计)介于225.28~484.09 g/m^(2)之间,平均值为349.76 g/m^(2),年均增速为8.75 g/m^(2)。植被NPP年均值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格局,NPP年均值主要集中在200~400 g/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5.15%,各植被类型NPP年均值的大小为:林地(691.79 g/m^(2))>灌丛(492.97 g/m^(2))>耕地(378.39 g/m^(2))>草地(343.85 g/m^(2))>未利用地(277.45 g/m^(2))>建设用地(223.96 g/m^(2))。研究区植被NPP各变异程度面积比例大小顺序:稳定性一般(46.4%)>稳定(30.9%)>稳定性较差(17.9%)>非常稳定(4.8%),稳定性在空间尺度上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研究期间植被NPP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温度相关性不显著,与太阳辐射整体呈正相关关系。【结论】研究期间晋北地区植被NPP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空间分布异质性明显,整体波动性较大。在降水、气温和太阳辐射3个气象因子中,降水和太阳辐射均会影响植被NPP变化,其中降水对晋北地区植被NPP年均值的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北地区 改进的CASA模型 净初级生产力(npp) 时空变化 气候影响
下载PDF
基于碳汇法与NPP法的安徽省能源足迹影响因素研究
7
作者 熊鸿斌 郑慧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4-260,共7页
文章采用碳汇法和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法,以安徽省为例计算能源足迹;将非化石能源消费也纳入能源足迹的计算中,以便更准确测度能源足迹;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分解法分析... 文章采用碳汇法和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法,以安徽省为例计算能源足迹;将非化石能源消费也纳入能源足迹的计算中,以便更准确测度能源足迹;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分解法分析能源足迹的影响因素,并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法探索非化石能源足迹对能源足迹总量变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碳汇法相比,NPP法考虑区域综合碳吸收能力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计算结果更准确;基于NPP法计算含非化石能源的能源足迹,2009—2016年安徽省能源足迹累计增长511.25×10^(4)hm^(2),年均增长率为5.02%;能源强度在抑制能源足迹增长因素中占94.35%,贡献度为-1.57;经济发展在促进能源足迹增长的因素中占95.95%,贡献度为2.55;以经济发展为主的正效应大于以能源强度为主的负效应,两者比值为1.74∶1.00;非化石能源足迹、煤炭足迹的贡献度与总量变化率分别呈-0.54负相关和0.44正相关。因此,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能有效降低能源足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npp) 碳汇法 非化石能源 能源足迹 碳达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南缘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以和田地区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沈文婕 王双成 +6 位作者 刘溢 张晓凡 刘勤 郑天亮 杨晴雯 裴向军 李景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108-2115,共8页
【目的】研究干旱荒漠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揭示敏感区植被变化驱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MOD17A3数据,运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2000—2020年和... 【目的】研究干旱荒漠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揭示敏感区植被变化驱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MOD17A3数据,运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2000—2020年和田地区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①2000—2020年和田地区植被NPP整体呈波动增加趋势,空间上呈“条带”分布特征。②95.90%植被区域NPP变化斜率大于0,植被整体呈改善趋势;植被NPP波动程度较高,整体稳定性较低。③和田地区植被NPP与降水呈正相关,与气温呈弱负相关的特征明显;67.51%植被区域NPP受非气候因素驱动;气候因素驱动中,降水对植被NPP的驱动作用强于气温。④和田地区整体呈裸地、灌丛减少,草地、永久性冰雪、耕地和水体增加的变化特征,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移对植被NPP以促进作用为主;裸地转变为草地是近二十年来研究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转移方向,变化区域植被NPP多呈上升趋势。【结论】植被NPP变化受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生态工程对植被的积极作用是和田地区植被NPP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npp) 气候变化 驱动因子 MOD17A3 和田地区
下载PDF
贵州省2000-2020年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7
9
作者 钱方艳 兰安军 +4 位作者 范泽孟 王仁儒 陶倩 邹永偲 徐晶姝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08-416,426,共10页
[目的]如何利用长时序遥感数据信息对贵州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对喀斯特区域生态质量评估和监测具有典型意义,可为该区域的碳平衡和生态保护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目的]如何利用长时序遥感数据信息对贵州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对喀斯特区域生态质量评估和监测具有典型意义,可为该区域的碳平衡和生态保护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利用Theil-Sen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检验法、相关性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方法,基于2000—2020年MODIS NPP数据,以及DEM、气温、降水、人口密度等多源数据,定量计算和解析贵州省NPP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贵州省NPP的空间分布呈现中南和西南部高、北部和东部低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近20年来,贵州省NPP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增长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减少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及东南部。气温和降水对NPP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与NPP的正相关水平分别达85.27%和63.35%,升温对NPP有促进作用,而降水过多则对NPP有阻碍作用。[结论]单因子分析表明降水对NPP影响最大,而任意两个因子交互的影响力计算显示,降水与气温是2000—2020年对贵州省NPP影响作用最大的交互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 Theil-Sen趋势 MANN-KENDALL检验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近30年来江苏海岸带NPP和LST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10
作者 扎边 池源 +2 位作者 龚照辉 元冰瑜 高建华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4-78,共15页
近30年来,复杂的气候变化与剧烈的人类活动造成江苏省海岸带生态演变剧烈,且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地表温度(LST)是生态系统的2个关键参数,通过将1990−2020年Landsat遥感影像与CASA计算模型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 近30年来,复杂的气候变化与剧烈的人类活动造成江苏省海岸带生态演变剧烈,且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地表温度(LST)是生态系统的2个关键参数,通过将1990−2020年Landsat遥感影像与CASA计算模型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结合,分析了江苏海岸带NPP和LST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由于人类对沿海滩涂资源的利用以及养殖业的发展等,江苏海岸带范围随岸线不断变化,岸线逐步向海推进,且南部向海推进范围大于北部。②近30年来,江苏海岸带NPP和LST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异质性特征。时间上1990、2000、2010、2020年代的NPP月均值分别为102.88、88.23、156.62、98.90 g C·m^(−2),呈现下降-上升-下降趋势,而LST月均值分别为32.6、31.7、28.3、37.6℃,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空间上,NPP与LST在江苏海岸带南北分布呈现出一定差异性。③地表覆盖类型是影响江苏海岸带NPP和LST时空异质性的主要因素。林地的NPP最高,养殖池塘NPP最低;人工建筑的LST值最高,湿地、水域与养殖池塘的LST值相对较低。此外,随着气温升高,NPP和LST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而植被覆盖度的升高则导致NPP上升和LST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海岸带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地表温度 气候变化 地表覆盖 人类活动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云南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虹 程晋昕 +2 位作者 何雨芩 王玉尤婷 张茂松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4-1075,共12页
深入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驱动机制对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基于MOD17A3/NPP产品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分析、Hurst指数和二阶偏相关分析,探讨云南省2001-2021年植被NPP的... 深入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驱动机制对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基于MOD17A3/NPP产品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分析、Hurst指数和二阶偏相关分析,探讨云南省2001-2021年植被NPP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未来持续性以及植被NPP与气候条件的关系。采用偏导趋势残差法分离和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PP的影响。结果发现,空间上,2001-2021年云南植被NPP年均值南高北低。不同植被类型NPP值(单位:gC∙m^(-2))从大到小依次为:林地(1106.7 gC∙m^(-2))、灌木(964.4 gC∙m^(-2))、农田(946.6 gC∙m^(-2))和草地(878.8 gC∙m^(-2))。植被NPP随海拔上升先增后降。(2)在研究时段内,植被NPP年均值为1020.8±30.7 gC∙m^(-2),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010年(950.0)和2019年(1062.1)。植被NPP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率为2.1 gC∙m^(-2)∙a^(-1)(p<0.05),增加和显著增加的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70.0%和26.3%。不同植被类型NPP的增加率(单位:gC∙m^(-2)∙a^(-1))从大到小依次为:草地(4.1 gC∙m^(-2)∙a^(-1))、农田(3.5 gC∙m^(-2)∙a^(-1))、灌木(2.8 gC∙m^(-2)∙a^(-1))和林地(1.3 gC∙m^(-2)∙a^(-1))。Hurst指数均值为0.60,植被NPP未来变化趋势持续增加和由减少转为增加的面积占总面积的55.5%和9.3%,表明大部分地区植被NPP未来仍将持续增加。(3)2001-2021年云南省平均气温显著增加,降水和太阳辐射波动减少。大部分地区植被NPP与气温、降水和太阳辐射正相关,气温对植被NPP的影响大于降水和太阳辐射。(4)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云南植被NPP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27.1%和72.9%,正贡献的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9.4%和64.6%,相对贡献率>60%的面积占比分别为12.7%和73.4%。大部分地区人类活动对植被NPP的影响大于气候变化。云南植被改善主要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的影响,植被退化则主要受人类活动主导和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生态保护、恢复工程对云南植被改善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基于时序NPP的安徽省耕地生产力时空分异与趋势分析
12
作者 陈实 黄银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24期69-73,共5页
[目的]分析安徽省耕地生产力时空变化差异及其变化趋势。[方法]以2000—2020年时序MOD17A3HGF净初级生产力为数据基础,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Mann-Kendall检验、Hurst指数以及地理空间分析技术等方法,探究安徽省耕地NPP的时空分异... [目的]分析安徽省耕地生产力时空变化差异及其变化趋势。[方法]以2000—2020年时序MOD17A3HGF净初级生产力为数据基础,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Mann-Kendall检验、Hurst指数以及地理空间分析技术等方法,探究安徽省耕地NPP的时空分异特征,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趋势。[结果]近21年来安徽省耕地NPP在时间上呈波动增加的态势[0.331 g/(m^(2)·10 a)],空间上耕地NPP以增长趋势为主(93%),仅有7%的耕地表现下降趋势;与2000—2010年相比,2010—2020年安徽省43%的耕地NPP趋势变化类型为降级,主要分布在滁州市、淮南市和亳州市等城市,10%的耕地NPP趋势变化类型为升级,主要分布在合肥市、宣城市和芜湖市。未来安徽省75%的耕地NPP继续表现增长趋势,分布在合肥市、滁州市、六安市和宿州市等地区,5%的耕地NPP出现下降趋势,依然分布在各个城市市区附近,20%的耕地NPP趋势不确定,主要分布在皖北大部地区。[结论]2000—2020年安徽省耕地NPP在时空上呈现增加的态势,滁州市、淮南市和亳州市等城市耕地NPP时空变化较为敏感,合肥市、滁州市、六安市和宿州市等城市耕地产能提升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npp 产能提升 粮食安全 时空分异
下载PDF
基于MODIS的大别山区NPP及NDVI时空动态及相关性研究
13
作者 张红峰 王怡恩 +4 位作者 顾治家 李泮营 衣强 郭伟红 郭华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2-366,共5页
利用2000—2019年MOD13Q1 NDVI和MOD17A3 NPP遥感数据,在GIS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利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时段内大别山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Net Primary ... 利用2000—2019年MOD13Q1 NDVI和MOD17A3 NPP遥感数据,在GIS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利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时段内大别山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该区NPP与NDVI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①近20年来大别山区NDVI变化于0.73~0.81,多年均值为0.78,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中心向四周边缘递减的趋势,大别山区在研究时段内植被NDVI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78.88%的大别山区植被处于改善趋势。②NPP均值为497 g/(m^(2)·a),变化于402~576 g/(m^(2)·a),整体上呈现出“中间高、边缘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自2000年以来,大部分区域的NPP都呈增加的趋势。③NPP与NDVI在时间变化上呈显著正相关,空间分布上绝大部分区域呈正相关,但不同植被类型上相关系数有所差别,其中针叶林的最高,其次为阔叶林、灌丛和草丛,栽培植被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 大别山区 MODIS
下载PDF
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青藏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性及其控制因子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岳笑 张良侠 +2 位作者 周德成 岳节 刘璐璐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48,共9页
基于IPCC有关生态脆弱性的定义,采用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作为评估指标,结合地理探测器对2000—2020年青藏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性的空间格局及控制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整体生态脆弱性较高,75%的地... 基于IPCC有关生态脆弱性的定义,采用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作为评估指标,结合地理探测器对2000—2020年青藏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性的空间格局及控制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整体生态脆弱性较高,75%的地区处于中度及以上脆弱性水平,其中中南部脆弱性相对较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脆弱性差异较大,未利用地的生态脆弱性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青藏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性主要由气候、植被、地形和土壤因子的交互作用所控制,其中植被指数与水蚀模数的交互作用影响最大,而单一因子的解释力相对较弱。本文强调了基于IPCC脆弱性定义的单一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估生态脆弱性的有效性,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脆弱性评估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净初级生产力 青藏高原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along the northeast China transect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ic change 被引量:9
15
作者 朱文泉 潘耀忠 +1 位作者 刘鑫 王爱玲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期93-98,共6页
An improved Carnegie Ames Stanford Approach model (CASA model)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of the Northeast China Transect (NECT) every month from 1982 to 2000. The spatial-temporal d... An improved Carnegie Ames Stanford Approach model (CASA model)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of the Northeast China Transect (NECT) every month from 1982 to 2000.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NPP along NECT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ic change were also analyz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ange tendency of NPP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NECT is quite similar to that of precipitation and their spati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s up to 0.84 (P 〈 0.01).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NPP in NECT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change of the aestival NPP every year, which accounts for 67.6% of the inter-annual increase in NPP and their spati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s 0.95 (P 〈 0.01). The NPP in NECT is mainly cumulated between May and September, which accounts for 89.8% of the annual NPP. The NPP in summer (June to August) accounts for 65.9% of the annual NPP and is the lowest in winter. Recent climate changes have enhanced plant growth in NECT. The mean NPP increased 14.3% from 1980s to 1990s. The inter-annual linear trend of NPP is 4.6 gC·m^-2·a^-1, and the relative trend is 1.17%, which owns mainly to the increasing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Transect Remote sensing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Climatic chang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下载PDF
2000年~2006年东北地区植被NPP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9
16
作者 国志兴 王宗明 +4 位作者 张柏 刘殿伟 杨桄 宋开山 李方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26-1235,共10页
东北地区作为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分析其植被生产力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对东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的时空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0年~2006... 东北地区作为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分析其植被生产力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对东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的时空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0年~2006年,我国东北地区植被年NPP主要集中在(200~400)gC/(m^2·年)区间,平均值为400.85gC/(m^2·年),高于同期全国植被年平均NPP(360.97gC/(m^2·年))11.02%。长白山地、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等森林分布区年平均NPP较高,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农业区及呼伦贝尔草原东部草原区次之,而呼伦贝尔草原西部草原区,松嫩平原西部的农牧交错区及内蒙古赤峰市农牧交错区年平均NPP最小。对东北地区主要植被类型的年均NPP分析,针阔叶混交林年均NPP最大,草地年均NPP最小。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东北地区2000年~2006年年均NPP变化特征以基本不变的趋势为主,年均NPP增加的面积略高于减少的面积,占东北地区总面积的30.51%,减少地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27.43%。土地覆被变化是影响植被NPP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植被NPP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降水是影响东北地区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npp MODIS 东北地区
下载PDF
21世纪北半球中高纬度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1
17
作者 施红霞 王澄海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7-335,共9页
基于CMIP5模式模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对21世纪初期(2016-2035年),中期(2046-2065年)和末期(2080-2099年)三种排放情景下(RCP2.6、RCP4.5、RCP8.5)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NPP的时空变化进行了预估,并结合气候因子分析了NPP的变化和气温、... 基于CMIP5模式模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对21世纪初期(2016-2035年),中期(2046-2065年)和末期(2080-2099年)三种排放情景下(RCP2.6、RCP4.5、RCP8.5)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NPP的时空变化进行了预估,并结合气候因子分析了NPP的变化和气温、降水、辐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对于1986-2005年,21世纪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NPP呈增加趋势,RCP8.5情景下NPP的增加比RCP2.6和RCP4.5情景下更为明显;在季节变化上,北半球中高纬度NPP也以增加为主,且NPP在夏季,尤其是6月增加最显著.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在中低排放情景下(RCP2.6、RCP4.5),相对于1986-2005年,21世纪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温度显著影响的范围在逐渐缩小,而辐射和降水显著影响的范围在扩大.在高排放情景下(RCP8.5),21世纪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NPP的变化主要与温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 净初级生产力(npp) 气候变化 预估
下载PDF
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近10年NPP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70
18
作者 穆少杰 李建龙 +2 位作者 杨红飞 刚成诚 陈奕兆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15,共10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是全球变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模型),利用MODIS NDVI数据、土地覆盖分类数据、气象数据等,逐像元模拟2001-2010年内蒙古草地生态系...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是全球变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模型),利用MODIS NDVI数据、土地覆盖分类数据、气象数据等,逐像元模拟2001-2010年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NPP的时空变化,分析其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2001-2010年内蒙古草地多年平均NPP为281.3 g C/(m2.a),空间分布呈由西南向东北递增的趋势,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平均NPP分别为431.8,288.7和123.5 g C/(m2.a);2)2001-2010年间内蒙古草地NPP总体上呈上升趋势。NPP上升趋势最明显的草地主要分布在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盟和大兴安岭南麓地区,而下降趋势最明显的草地主要分布在阴山山脉和锡林郭勒盟中部的典型草原区;3)总体而言,降水量是内蒙古草地净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草甸草原NPP与降水量、温度的关系均很密切,而且与温度的相关性更强;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NPP则主要受降水量控制,其中荒漠草原NPP与降水量的关系更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草地 净初级生产力 CASA模型 气候因子
下载PDF
2001-2010年中国农田生态系统NPP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26
19
作者 王轶虹 史学正 +1 位作者 王美艳 赵永存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19-330,共12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地表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NPP代表了农田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可固定大气中CO2的能力,决定了农田土壤可获得的有机碳含量。测算中国农田生态系统产生的NPP并分析其时空变异规律...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地表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NPP代表了农田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可固定大气中CO2的能力,决定了农田土壤可获得的有机碳含量。测算中国农田生态系统产生的NPP并分析其时空变异规律,探索其影响因子,对于了解全球碳循环,预测未来生态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17A3数据集,利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线法和相关系数法定量分析了农田生态系统NPP的时空演变特征和气候因子对农田NPP的影响。结果表明,2001—2010年中国农田NPP平均值变化范围为C 0.21~17.24 Mg hm-2 a-1,平均值为4.12 Mg hm-2 a-1。从时间变化来看,NPP年际变化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表现为南方高,北方低,其中,甘新区、黄土高原区、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和黄淮海区北部NPP值较低,<3 Mg hm-2 a-1;四川盆地、山东丘陵、长江中下游滨海和沿江平原、云南、贵州、海南等地NPP值较高,>5 Mghm-2 a-1。从变化趋势来看,黄淮海农业区、黄土高原区、新疆的绿洲农业区和长江中下游农业区南部上升趋势明显,东北农业区、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农业区下降趋势明显。2001—2010年,中国农田中有22%的像元NPP平均值与降水呈显著相关,7%的像元与气温呈显著相关,反映了农田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MOD17A3数据 植物净初级生产力(npp) 空间变化 气候因子 中国
下载PDF
1987年大兴安岭林火碳释放及火后NPP恢复 被引量:29
20
作者 孙龙 张瑶 +1 位作者 国庆喜 胡海清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0-104,共5页
以大兴安岭地区1985年一类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和1987年林火资料为数据基础,结合GIS技术,进行大兴安岭1987年林火碳释放及火后净初级生产力(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恢复的研究。通过对1987年火烧迹地林火发生前各树种的生物... 以大兴安岭地区1985年一类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和1987年林火资料为数据基础,结合GIS技术,进行大兴安岭1987年林火碳释放及火后净初级生产力(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恢复的研究。通过对1987年火烧迹地林火发生前各树种的生物量的估算,得出在1987年林火中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释放的碳量约为1.97×106-2.47×106t 同时分别比较火烧中各树种的碳释放量和不同火烧等级下的碳释放量。结果表明:落叶松在1987年林火中释放碳量约0.96×106-1.19×106t,占碳释放总量的49%左右 重度火灾中碳释放量占总碳释放量的99.4%。火后乔木层的NPP恢复在21年间成逐渐增加的趋势,并且恢复趋势表明在火后23-24年的时候中度火灾后的乔木层NPP可达到未过火林地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林火 碳释放 npp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